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a 页 WYG0942-0509a.png

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卷一 宋 黄履翁 撰
治鉴纲目 (文公褒贬之意/)
治鉴目录司马公晚笔也而其书太简不足以备历代
之颠末(通鉴纲目序先正温国司马公受诏编集资治/通鉴既成又撮其精要之语别为目录三十卷)
(并上之晚病本书太详目录太简更著/举要历八十卷以适厥中而未成也)治鉴补遗胡文
定续书也而其事固备不足以示后来之监戒(同上绍/兴初故)
(侍读南阳胡文定公始复因公遗藁修成举要补遗若/干卷则其文愈约而事愈备矣然往者得于其家而伏)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b 页 WYG0942-0509b.png

发遗书未发之蕴此文公纲目之作其有益于治鉴也
不少愚尝庄诵公之书而知用功深而持论严矣夫岁
年有久近详书甲子以纪之则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
(序云表岁以首年注逐年之上行外书某甲子遇甲/子子字则朱书以别之虽无事依举要亦备岁年)国
统有离合特书正统以别之则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
(同上因年以著统注凡正统之年/岁下大书非正统者两行分注)有始终兴废灾祥沿
革之正例者有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变例者皆大书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a 页 WYG0942-0510a.png

(例正例如始终兴废灾祥沿革及号令征伐杀生除拜之/大者变例如不在此例而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特书)
(之/)有追原其始遂言其终者有详陈其事备载其言者
皆分注以备述则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同上分注以备/言注凡分注)
(有追原其始者有遂言其终者有详陈其事者有备载/其言者有因始终而见者有因拜罢而见者有因事类)
(而见者有因/家世而见者)昔温公尝谓吾作此书惟王胜之尝阅之
终篇自馀君子读未终纸思睡矣是其编次太详也今
大纲举而众目张其得详略之中乎(张芸叟答孙子发/书多论通鉴其略)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b 页 WYG0942-0510b.png

谓臣今所述止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之
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是其劝戒未著也今监
戒昭而几微著其得褒贬之法乎(温公作魏纪曰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
(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之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昔
人有言杜征南颜秘书乃左丘孟坚之忠臣特其所谓
将顺者而小司马苏颍滨乃太史公正救之忠臣其功
尤多然则晦翁所编不惟为温公将顺之忠臣抑亦温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3a 页 WYG0942-0510c.png

王则别之使天下知僭伪之不得其正亦春秋诛吴楚
之法(通鉴纲目周赧王五十九年王入秦尽献其地归/而卒是年不书正统年纪遂分注秦昭襄王五十)
(二年楚孝烈王八年/燕孝王三年云云)南北之际宋齐梁陈之分治则卑
之使天下知传授之不得其统亦春秋黜五伯之意(通/鉴)
(纲目自晋恭皇帝元熙二年宋王刘裕称皇帝废帝为/零陵王至次年不书宋年为正但分注宋永初二年魏)
(泰常六年至齐/梁陈皆依此例)削曹魏之窃位明昭烈之正统非异温
公也所以示天下之大分(按通鉴作魏纪书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纲目不书魏年)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3b 页 WYG0942-0510d.png

天之伪号存中宗之纪年非拂温公也所以正天下之
公论(按通鉴作武后纪书嗣圣元年废中宗为庐陵王/后改垂拱元年又改天授元年长寿元年至纲目)
(皆不书之但始终/书中宗嗣圣年号)扬雄本仕于汉也而曰莽大夫扬雄
盖雄之奸心佞舌曲笔美新名之曰莽者正以诛谀臣
之心(通鉴纲目莽元凤五年莽大夫扬雄死注云雄所/作法言卒章盛称莽功德可比伊周后又作剧秦)
(美新之文以颂/莽君子病焉)陶潜本没于宋也而曰晋处士陶潜卒
盖潜之清风高节耻身后代称之曰晋者正以表忠臣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4a 页 WYG0942-0511a.png

(渐隆不复肯仕是岁将复/徵之会卒世号靖节先生)汉史曰幸太学今不曰幸而
曰视尊师道也(光武纪初起太学车驾还宫幸太学/纲目云光武初起太学帝还视之)唐
史曰尚公主今不曰尚而曰适明人伦也(按唐史例曰/某人尚公主)
(按通鉴纲目例曰公主适某人如景龙元/年冬十一月安乐公主适武延秀之类)书孟轲之去
齐伤吾道之不行也(纲目周赧王元年书孟轲去齐注/是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
(伐为贤而处士杨朱之言盈天下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推明孔子之道以正人心息邪说为己任是以所)
(如皆不合遂致为/臣于齐而归云云)贬仁杰以系周恶臣道之不立也(按/纲)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4b 页 WYG0942-0511b.png

(以狄仁杰/兼纳言)元狩六年特述杀大农令颜异者叹公卿自
后取容矣(纲目武帝元狩六年书杀大农令颜异注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謟谀)
(取容/矣)元鼎三年大书令入财补郎者叹郎选自后益衰
矣(纲目武帝元鼎二年书令株送徒入财补郎注所忠/言世家子弟常大乱齐民乃召诸犯令相引数千人)
(名曰株送徒入财者/得补郎郎选衰矣)大抵一事之疑若决蓍龟一字之
简凛乎釜钺发潜德之幽光诛奸雄于已死者此书也
别正闰之异号辨冠屦之殊分者此书也呜呼公之书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5a 页 WYG0942-0511c.png

质诸人心而无疑参诸众论而无愧也是故其书卫鞅
之受祸则取胡氏之论(纲目周显王三十一年秦人诛/卫鞅灭其家注胡氏曰鞅至是)
(虽有变计亦无所施矣何则百姓者其仇也六国者其/敌也惠文王之憾不可平公子虔之刑不可补商于蕞)
(尔之地不足以自蔽也欲图善后之策亦无所为/而可矣呜呼刑名之学刻薄之徒亦可以少戒哉)其书
秦割地以和韩魏则取苏氏之说(纲目周赧王十七年/齐韩魏伐秦败其军)
(于函谷关河渭绝一日秦割河东三城以和三国乃退/注苏氏曰使田文能奋其威则是役也齐可以伯惜其)
(听苏代之计临函谷关而无攻以求楚东国而出师/之名索然以尽东国既不可得而怀王卒死于秦)其述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5b 页 WYG0942-0511d.png

(杨氏曰古之智者以小事大有以皮币犬马珠玉而不/得免者至乃弃国而逃之况一璧乎虽与之可也相如)
(计不出此而欲以身死之可谓未义而/伤勇矣及其全璧而归于赵亦何益哉)其述张良误中
副车则程子之辨也(纲目癸未秦二十九年帝东游至/阳武韩人张良狙击误中副车令)
(天下大索十日不得遂登之罘刻石而还注或曰张良/之计不亦疏乎程子曰欲报君仇之急何暇自为谋哉)
夫惟旁搜博采非一书也左诹右访非一说也则是书
之作非一己之私见乃天下之公论矣昔晦翁尝语门
人曰某作通鉴纲目后之君子必有取焉呜呼使晦翁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6a 页 WYG0942-0512a.png

(代皆天下分裂不能冇君臣此时便无正统某尝作通/鉴纲目有无统之论此书今方成后之君子必有取焉)
厥今秘阁珍藏壁星相映翠幄进讲遗编有光而公之
言验矣
周子通书(诚为此书之枢纽/)
昔张南轩记濂溪之学曰本乎易之太极中庸之诚是
知太极与诚乃自得之蕴也(张敬夫濂溪祠堂记先生/之学本乎易之太极中庸)
(之/诚)朱晦翁释濂溪之书曰圣人之诚即所谓太极是知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6b 页 WYG0942-0512b.png

(独能全此而已此书与图/相表里诚即所谓太极也)愚尝敛衽危坐澄心端思究
通书之微言溯先儒之绪论窃知先生之言其高极乎
无极太极之奥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
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
其体用之同源显微之无间秦汉而下诚未有臻斯理
者不外乎大易中庸之所传也(晦庵濂溪/祠堂记)大抵书之要
旨不外乎诚之全体而诚之全体不外乎图之太极明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7a 页 WYG0942-0512c.png

书首章一则曰诚二则曰诚(通书诚第/一诚第二)正以发全书之
旨趣示后学之根源而其所谓诚则有二焉自然而实
者天也必期于实者人而天也正中庸所谓自诚而明
自明而诚之旨此又所当熟究焉者是故曰诚者圣人
之本也(诚上篇诚者/圣人之本也)曰圣诚而已矣(诚下篇圣/诚而已矣)曰诚无
为也无妄也(诚几德篇诚无为几善恶又家人睽复/无妄篇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曰
诚动于此也寂然不动也(思第九篇几动于彼诚动于/此又圣第四篇寂然不动者)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7b 页 WYG0942-0512d.png

于诚也(乾损益动篇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曰至诚则动拟
议以成其变化也(拟议第三/十二篇)此诚之者人之道复焉执
焉之谓也其论舜之心诚(家人睽复无妄篇推尧所以/釐降二女于沩汭舜可禅乎)
(吾兹试矣云云身/端心诚之谓也)孔子之道德(孔子篇道/德高厚)其诚者之道
欤其论颜子之发圣蕴(圣蕴篇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仲由之
喜闻过(过二十六篇/仲由喜闻过)其诚之之道欤其论圣之希天(志/学)
(篇圣希天/贤希圣)圣之明通(圣学第/二十篇)是亦诚者之道也其论士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8a 页 WYG0942-0513a.png

诚之之道也言其师友者欲人聚辩此实理耳(师友上/第二十)
(四师友下/第二十五)言其童蒙者欲人求明此实理耳(蒙艮第四/十童蒙求)
(我我正果/行如筮焉)患人以辞章决科而昧此实理则曰文辞为
艺而道德为实(文辞第二十八篇文/辞艺也道德实也)患人以富贵肥家
而丧此实理则曰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富贵第二十三/铢视轩冕尘视)
(金/玉)是书也无非推明乎诚之一字耳然人见其文之质
而不知其义之精人见其言之淡而不知其味之长(胡/氏)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8b 页 WYG0942-0513b.png

而下者亦此理也散于造化者固此理也会于人心者
亦此理也是理也寓之于图则曰太极笔之于书则曰
诚太极具则二气五行之运行实理全则五常百行之
发见又安有异理哉故诚之源则阳之动诚斯立则阴
之静也(诚上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注即图/之阳动也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注即图之/阴静也)几之善则阳之属也几之恶则阴之属也(诚/几)
(德篇诚无为几善恶注几者动之微善恶之所由分也/盖动于人心之微则天理固当发见而人欲亦已萌乎)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9a 页 WYG0942-0513c.png

(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注道之得于身者谓之德其别/则有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体焉即五行之性也)孝
悌忠顺之百行即万物之象也(诚下篇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注五常仁义)
(礼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悌忠顺之属万物之象也)不特此尔若五行阴阳阴
阳太极(动静/篇)若五殊二实二本则一(理性/命篇)又发明乎物
物各具实理非自微而之显乎若礼理乐和(礼乐篇礼/理也乐和)
(也注礼阴/也乐阳也)若刚柔善恶(师第七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注刚柔固阴阳之大分而)
(其中又各有阴阳/以为善恶之分焉)又发明乎事事皆阴阳非自显而之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9b 页 WYG0942-0513d.png

溥之境然学者深味之则知无极之真两仪四象之本
皆不外乎此心矣(圣学篇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
(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注此章学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则/有以知无极之真两仪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日)
(用间自无别/用力处矣)孔子一篇言夫子道德教化而合天地四
时之妙然学者详思之则知孔子本太极而有阴阳五
行之用矣(孔子下篇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注道高如天者阳也)
(德厚如地者阴也教化无穷如/四时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极乎)呜呼通书笔绝庭草迹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0a 页 WYG0942-0514a.png

者又安知其旨要哉愚故曰味西铭之书当知仁孝之
至理(程明道曰西铭之书/仁孝之理备乎此)究通书之旨当知至诚之实
体而好为议者曰周子之言复以利贞为言非大易之
说也(晦庵语录门人问濂溪说复字就归处说伊川就云/动处说先生曰然濂溪就坤上说就回来处说如)
(利贞诚之复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皆是就归/来处说伊川则止就动处说如元亨利贞濂溪就利贞)
(上说复字伊川就元字头说复字然濂溪伊川之说道/理只一样非有所异只是所指地头不同以复卦言之)
(下面一画便是动处/王弼之说与濂溪同)周子之言中以和为训非中庸意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0b 页 WYG0942-0514b.png

(不合盖就已发无过不及者而/言之如书所谓允执厥中者也)夫周子之学源流于易
中庸之书而议论若是相戾何哉曰知周子以坤卦言
则利贞亦可以为复(见/上)知周子以时中言则达道亦可
以为中(或问子思之言中和如此而周子则曰中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乃举中而合之和何)
(以为天下大本耶曰子思所谓中以未发言也周子所/谓中以时中言也学者涵泳而别识之见其并行而不)
(相悖/可也)噫书不尽言图不尽意学者当求诸胸中之真见
而毋泥纸上之陈迹云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1a 页 WYG0942-0514c.png

四书之学世儒论之详矣虽然圣经浩博千岐万辙吾
道高深如天如渊盖未易涉其流而窥其涯也粤自鲁
邹教息蝉噪蛙鸣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
诸儒之所论不外乎章句训诂之末是故说语孟者溺
于卑近则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骛于高远则自谓
得其所以言乃并与其言而失之(晦庵语孟精义序论/孟之书学者所以求)
(道之至要古今为之说者盖已百有馀家然自秦汉以/来儒者类皆不足以与闻斯道之传其溺于卑近者既)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1b 页 WYG0942-0514d.png

杂于异端而有近理乱真之祸(晦翁中庸章句序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
(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云云佛老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讲大学
者知其正心诚意而不及致知格物之原(晦翁大学章/句或问汉魏)
(以来诸儒之论未尝有及之者至唐韩子乃能援以为/说而见于原道之篇则庶几其有闻矣然其言极于正)
(心诚意而无曰致知格物云者则是不探其端而/骤语其次亦未免于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之病)驰心
曲学议论峥嵘腐唇析句识趣卑陋噫可叹也硕果不
食我宋复兴星聚奎而文风振起水溯洛而道统流传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2a 页 WYG0942-0515a.png

续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异端似是之非其后
也武夷大儒埙篪唱和错简淆乱者则支分节解而脉
络贯通残编简断者则正讹补阙而旨趣归会于是有
章句之作(大学章句云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云云)前乎伊洛一言之有据
吾取之后乎伊洛一义之有考吾取之理有未安虽学
正学者必去言有不可去虽不与吾好者必录于是有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2b 页 WYG0942-0515b.png

明法言一书设为问答必托之或人而后显今也合众
派而会流参殊涂而同归故说之有所取必明其所以
取之意说之有所去必辨其所以去之由此或问之作
又得以曲畅旁通而无遗论也然文公之意正将继绝
学传正统岂但钻研训释而已哉盖论语之言无所不
包其要在于心之操存涵养七篇之指无所不究其要在
于心之体验扩充(论孟精义序抑尝论之论语之言无/所不包而其所以示人者莫非操存)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3a 页 WYG0942-0515c.png

而其枢纽不出乎心之诚(中庸或问盖此篇大抵专以/发明实性之本然欲人之实)
(此理而无妄故其言虽多而其枢/纽不越乎诚之一言也呜呼深哉)大学其论虽博而其
始终不出乎心之敬(大学或问盖吾闻之敬之一字圣/学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
(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
(聪明进德脩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是/以程子发明格物之道而必以是为说焉)无非昭揭
此心法启钥此心学也呜呼此非先生之学之至其孰
能明之哉大抵心学难传也出入无时非得于操存则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3b 页 WYG0942-0515d.png

明界分难别非体验之则其失也蔽善端方萌正性方
觉非扩充之则其失也固尸居龙见渊默雷声虚室生
白吉祥至止则心在乎诚否则流于妄矣出门如宾承
事如祭守口如缶防意如城则心在乎敬否则流于肆
矣吾观洙泗之所讲明文公之所解释则圣贤之分量
理义之精微莫不昭然于方册间矣且学莫切于操存
也夫以曾子之鲁一日三省忠于人而信于友传于师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4a 页 WYG0942-0516a.png

(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以颜子之愚终食
不违造次于是颠沛于是故释之曰此存养之功密也
(同上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
(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学莫深于涵养也暮春沂
泗舞雩咏归气象从容胸次洒落然未知所言何意而
大儒则曰无舍己为人之意天地同流自见言外是言
也谁其知之(同上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从)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4b 页 WYG0942-0516b.png

(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气象不侔矣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
(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矣盖亦有以识此矣)箪食瓢饮颓然陋巷内性优游
外物脱落然未知所乐何事而大儒则曰从事于博文
约礼以至于既竭吾才而后有得是乐也谁其会之(同/上)
(程子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愚按程子之言引而不发盖欲学者深思而自得)
(之今亦不敢妄为之说学者但当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以至于欲罢不能而竭其才则庶乎有以得之矣)
此精义之序所谓论语之言莫非操存涵养之要者是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5a 页 WYG0942-0516c.png

先利后义之辨其非为善为利之言其间所以验天理
人欲之分也然毫发千里之说以利为义之说又广其
所未言(孟子集注梁惠王上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所谓毫)
(釐之差千里之谬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云云 又同上杨氏曰舜蹠)
(之相去远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间而已是岂可以不/谨然讲之不熟见之不明未有不以利为义者又学者)
(所当深察也或问鸡鸣而起/若未接物如何为善云云)乡原之德贼告子之义外
所以验似是而非之说然求媚于世之戒不得其正之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5b 页 WYG0942-0516d.png

(子上告子之辨义外而屡变其说以求胜卒不闻其能/自反而有所疑也此正其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者)
(所以卒于卤莽/而不得其正也)学莫先于扩充也自可欲之善极而至
于圣而不可知之神自徐行后长之事极而至于尧舜
之道此教人以希圣之学然上下一理之训日用不知
之训又从而䌷绎之(同上尹氏曰可欲之善至于圣而/不可知之神上下一理扩充之至)
(于神则不可得而名矣疾又杨氏曰尧舜之道大矣而/所以为之乃在夫行止 徐之间非有甚高难行之事)
(也百姓盖日/用而不知尔)充赤子入井之心而仁足以保四海充无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6a 页 WYG0942-0517a.png

不能自己之说推不为达所为之说又从而反覆之(同/上)
(公孙丑上皆即此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则其日新/又新将有不能自己者矣能由此而遂充之则四海虽)
(远亦吾度内无难保者不能充之则虽事之至近而不/能矣 又尽心下能推其所不为以达于所为则能满)
(其无穿窬之心/而无不义矣)此精义之序所谓孟子之言莫非体验
扩充之要者是也然非训释之功又何以明其旨哉夫
诚者心学之极致始乎天命谓性者言实理之原也终
乎无声无臭者又极天命之性而言也谨独云者所以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6b 页 WYG0942-0517b.png

中庸则言实理之有常过不及则不知实理之妄行曰
费曰隐者言实理之用广体微鸢飞鱼跃者言实理之
流行充满诚明以下累章之言者反复乎此耳大抵诚
之为道在天为实理在人为实心以天理言之则冲漠
无涯真实无妄万理兼该一体无杂故天理得诚之名
若所谓天之道鬼神之德是也以圣人之心言之气质
清纯表里洞彻人欲尽泯天理浑然故圣人得诚之名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7a 页 WYG0942-0517c.png

发挥以言诚为中庸之枢纽者讵不信欤(中庸或问曰/何以言诚为)
(此篇之枢纽也自诚者实而已矣天命云者实理之原/也性其在物之实体道其当然之实用而教也者又因)
(其体用之实而品节之也不可离者此理之实也隐之/见微之显实之存亡而不可掩者也戒谨恐惧而谨其)
(独焉所以实乎此理之实也中和云者所以状此实理/之体用也天地位万物育则所以极此实理之功效也)
(中庸云者实理之适可而平常者也过与不及不见实/理而妄行者也费而隐者言实理之用广而体微也鸢)
(飞鱼跃流动充满夫/岂无实而有是哉)夫敬者心学之大原一篇之指其
目凡八八事之要其条凡三盖脩身以上者明明德之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7b 页 WYG0942-0517d.png

得至善之所止也然究其端绪明其本末又皆不外乎
敬之一字盖敬心既立而由是格物致知以明事物之
理则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由是诚意正心以脩其身
则所谓先立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由是齐家治国以
及乎天下则所谓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是皆
未始一日而离乎敬也夫敬之为道一心之主宰万事
之根本为小学者固将以涵养本原以成其始为大学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8a 页 WYG0942-0518a.png

以言敬为圣学之始终者讵不信欤(大学或问盖吾闻/之敬之一字圣学)
(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
(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脩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是以程子发明格物之道而必以是)
(为说/焉)然尝论之脱略言语会悟理义者心胸之学也研
穷章句遗弃本根者口耳之学也文公之释四书者正
欲示天下性命之原开人心诚敬之天学者而求语孟
之书当思吾夫子之所以至于圣人者何如孟子之成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8b 页 WYG0942-0518b.png

(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
(意可/见矣)其问也犹吾之问也其善也犹吾之善也(同/上)夫子
之所以明快孟子之所以雄辨(伊川语录孔子尽是明/快人颜子尽岂弟孟子)
(尽雄/辨)夫子之所以涵养孟子之所以光耀(集注孟子篇/首程子曰孟)
(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大贤亚圣之)
(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
(无许多/光耀也)昼诵而味夜思而求反复于静一之中浃洽于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9a 页 WYG0942-0518c.png

是而成焉事功自是而审焉则不在于讲说之间而在
于涵泳之顷学者而求中庸大学之书当思在天之对
越鬼神之格思对妻子如对宾客对童稚如对大人造
化之深理鬼神之能事圣人之极功皆造端乎一念之
诚弗贰以二弗参以三巨细相涵表里交养整齐于执
事之时端庄于若思之际心性之实德事物之妙理国
家之极治皆默会乎一念之敬则是书不在于训释之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19b 页 WYG0942-0518d.png

为讲解而耳顺心得如诵已言噫心领神会乃文公之
本意而笔舌譊譊非文公之得已也虽然不先乎大学
无以提挈纲领而尽论孟之精微不参之论孟无以融
贯会通而极中庸之归趣此又后先之序也噫伊洛我
师也文公岂欺我哉
诚(论天道人道之诚/)
诚之道大矣哉具于太极之浑沦而极于天地之变化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0a 页 WYG0942-0519a.png

明而格于鬼神之左右洋洋是故真实无妄纯粹无伪
彻上彻下皆实理之所为者诚也而一有所杂则妄矣
悠久不息周流不已自始至终皆实心之所为者诚也
而一有所间则息矣虽然难言也窃尝溯鲁邹之渊源
沿伊洛之流派达紫阳之舟楫而闻其略矣且以自然
之理言之天地之间惟天为至实而无妄冲漠无朕而
万物兼该刚健常行而一体弗杂是以一元之气无古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0b 页 WYG0942-0519b.png

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此之谓也天下之物无洪纤
无巨细无飞潜动植万古常生而未尝有一物之差易
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之谓也(中庸或问诚之为义/其详可得而闻乎曰)
(难言也姑以其名义言之则真实无妄之云也若事理/之得此名亦随其所指之大小而皆有取乎真实无妄)
(之意耳盖以自然之理言之则天地之间惟天理为至/实而无妄故天理得诚之名若所谓天之道鬼神之德)
(是也以德言之则有生之类惟圣人之心为至实而无/妄故圣人得诚之名若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是)
(也至于随事而言则一念之实亦诚也一言之实亦诚/也一行之实亦诚也是其大小虽有不同然其义之所)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1a 页 WYG0942-0519c.png

(之大情也夫天之所以为天也冲漠无朕而万物兼该/无所不具然其为体则一而已矣未始有物以杂也)
是理也在天为实理在人为实心自然而实者天也必
期于实者人而天也(注见/后)夫所谓自然而实者圣人极
致之功也盖圣人气禀清纯赤子不失一真浑融万境
洞彻浑然元气之未凿湛然太虚之无累动容皆礼不
勉而中从容皆道不思而得仁则表里皆仁而未有一
毫之不仁义则表里皆义而未有一毫之不义正大舜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1b 页 WYG0942-0519d.png

之年也夫所谓必期于实者贤人自明之教也盖贤人
性命虽正而梏于形体道心虽具而局于气质扫其尘
而鉴自明澄其滓而水自清欲尽理还人泯天定谨独
于暗室不睹之地存心于雷声渊默之时当其恻隐之
发而不杂于忮害则所以为仁者无不实矣当其羞恶
之发而不杂于贪昩则所以为义者无不实矣正颜子
克己复礼之学曾子一日三省之功孟子诚身明善之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2a 页 WYG0942-0520a.png

天贤则希圣其分量之小大气质之清浊才品之高下
固有不可强而同者然生知学知其归一致安行勉行
其终同功恐惧不闻此诚之固执者而言也而能极天
地位万物育之功曲致有诚此诚之未至者而言也而
能造至诚能化之诚(并中/庸)拟言议动之学而至于变化
(通书拟议第三十五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晦庵注曰)
(中庸易大传所指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详其义)欲无诚立之验而极于明通(通/书)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2b 页 WYG0942-0520b.png

之实理鬼神之盛德圣神之极功又孰为有馀孰为不
足哉噫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明之教学者不可一息
间断也尝观中庸一书其论理也详矣要其本旨不过
发明乎诚之实理所谓天之道人之道是已天命云者
实理之原也性其在我之实体道其当然之实用而教
也者又因体用之实而品节之也曰大本达道所以言
实理之体用曰天地位万物育所以极是理之效验中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3a 页 WYG0942-0520c.png

实理妄行者乎(注见/后)以舜明知以回明仁以子路明勇
谓诚者亦实此三德而已尔(中庸章句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
(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又)
(云达道虽人所共由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程子)
(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别无诚)实理之为用也广故曰费实
用之为体也微故曰隐近而夫妇远而圣人天地皆费
也而是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焉道不远人者夫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3b 页 WYG0942-0520d.png

然则有至隐存焉(中庸章句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
(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 又第十三)
(章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者圣人/所不能皆费也而其所以然者则至隐存焉)其述自迩
自卑则言乎费其述不见不闻则言乎隐而帝王之事
夫子之言则又合体用兼费隐而并言之矣信矣夫诚
为中庸之枢纽也(中庸或问曰何以言诚为此篇之枢/纽也曰诚者实而已矣天命云者实)
(理之原也性其在我之实体道其当然之实用而教也/者又因其体用之实而品节之也不可离者此理之实)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4a 页 WYG0942-0521a.png

(此实理之体用也天地位万物育则所以极此实理之/功效也中庸云者实理之适可而平常者也过与不及)
(不见实理而妄行者也费而隐者言实理之用广而体人/微也鸢飞鱼跃流动充满夫岂无实而有是哉道不远)
(以下至于大舜文武周公之事孔子之言皆实理应用/之当然而鬼神之不可掩则又其发见之所以然也圣)
(人于此固以其无一毫之不实而至于如此之盛其示/人也亦欲其必以其实而无一毫之伪也盖自然而实)
(者天也必期于实者人而天也诚明以下累章之意者/所以反复乎此而语其所以至于正大经而立大本参)
(天地而赞化育则亦真实无妄之极功也卒章尚絅之/云又本其务实之初心而言也内省者谨独克己之功)
(不愧屋漏者戒谨恐惧而无已可克之事皆所以实乎/此之序也时靡有争变也百辟刑之化也无声无臭又)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4b 页 WYG0942-0521b.png

(其枢纽不越乎诚之/一字也呜呼深哉)是理也伊洛诸公盖得之故通书
之言诚也既曰圣之性又曰贤之复(通书诚几德第三/诚无为几善恶德)
(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易传之言诚也既曰无妄又曰不欺(近思录易传旡妄/之谓诚不欺其次)
(矣一本云李邦直云不欺之谓诚但以不欺为诚徐仲/车不息之谓诚中庸言至诚无息非以无息解诚也或)
(以问先生先/生曰云云)夫曰性曰无妄者所以发中庸诚者之旨
曰复曰不欺者所以明中庸诚之者之义然周程二公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5a 页 WYG0942-0521c.png

志学颜子之所学(通/书)以存养为实功以践履为实地致
知格物为诚意之验持敬主一为成德之本(遗/书)冰轮金
井而念虑之澄彻(赵阅道赠/周茂叔诗)光风霁月而胸次之洒落
(黄庭坚濂/溪诗序)玉质金声浑乎内外之无瑕(晦庵作/明道赞)规圆矩
方截乎言动之无缺(晦庵作/伊川赞)非苟知之亦允蹈之粹哉
伊洛之学也然而论者则曰拟议论诚之篇周子谓成
其变化而晦翁疑之(注见/上)自诚之明之章程子谓诚即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5b 页 WYG0942-0521d.png

(似不亲切云云程子之辨虽已得之然未究其立言/本意之所以失也其曰诚即明也恐亦不能无误)晦
翁深于理学也而操戈若此然则周程果非中庸之旨
欤曰义理之学难言性命之蕴难究疑之者乃所以信
之也君子之学宁过于疑毋宁过于信过于疑必有所
见焉过于信则口耳乎学非心胸学矣故晦翁之注释
通书曰至诚者实理之自然拟议者所以诚之之事非
惑周子也信周子也(晦翁注通书拟议章云或曰至诚者/实理之自然拟议者所以诚之之)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6a 页 WYG0942-0522a.png

也佐伊川也(中庸章句注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学者诚能佩中
庸味通书步武周程张朱之言则可以造圣贤之阃奥
会德义之渊源矣噫立则参前舆则倚衡出门如宾使
民如祭此鲁论之心学孔氏之家法也故曰孟子不言
易而深于易论语不言诚而极于诚
复(论善恶动静之复/)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渊哉康节之言也(康节诗语/又晦翁)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6b 页 WYG0942-0522b.png

(隐于赤子入井之初方怵惕恻隐而未成怵惕恻隐之/时故上云冬至子之半是康节常要就中间说子之半)
(则未成子方离于亥而为子方四五分是/他要如此说常要说阴阳之间动静之间)昔者圣人作
易以拟阴阳之变于阳之消而息于下也圣人乃以复
名卦其说则取既往而来反之义其爻则有一刚五柔
之画其象则雷在地中以明将奋之意其旨则硕果不
食以取复生之理此见天地生物之心循环之无穷也
(晦翁答晦叔书但以易传观之则可见矣盖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此卦之下一阳爻即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至)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7a 页 WYG0942-0522c.png

德敦化而川流不息岂假夫既消之气以为方息之资
也亦见其绝于彼而生于此而因以著往来之象尔是
虽气有开阖物有虚盈而天地之心亘古穷今未始毫
釐间断君子但观一阳之初动万物之未生其生意闯
然具此全美则所谓天地生物之心者岂不可见乎(晦/庵)
(答张敬夫论复曰复见天地之心某则以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虽气有开阖物有盈虚而天地之心则亘)
(古穷今未始有毫发之间断故阳极于外而复生于内/圣人以为于此可以见天地之心焉盖其复者气也其)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7b 页 WYG0942-0522d.png

(之无穷乎此则所谓动之端者乃一阳之所以动非徒/指夫一阳之已动者而言也夜气固未可谓之天地心)
(然是气之复处苟求其故/则亦可以见天地之心矣)伊川曰一阳动之端乃天地
生物之心也(伊川易传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
(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知之云云)晦庵曰阳极复生此可以见天
地之心也(见/上)其与康节之言盖相表里鸣呼微矣哉是
理也在造化则为阴消阳动之机也在人心则为欲尽
理明之初也盖人之为人太和保合善端无穷所谓复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8a 页 WYG0942-0523a.png

亦曰不逐逐于外不汩汩于物则吾心之体即此而存
同然之善自有不能已耳方人心之始复也有茁其萌
有恻其隐夜气存于不梏之初善心动于有感之际元
之始长而生生无穷春之始露而盎盎莫遏敛于方寸
隐于眇绵盖有不可得而限量之妙(晦翁复斋铭万物/职职其生不穷孰)
(与尸之造化为工阴辟阳开于穆无疆全体妙用奚独始/于斯潜阳壮阴而曰昭哉此天地心盖翕无馀斯辟之)
(生意闯矣具此全美其在于人曰性之仁敛藏方寸包/括无垠有茁其萌有恻其隐于以充之四海其准曰惟)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8b 页 WYG0942-0523b.png

复也四端充广万善呈露诚复而妄除天存而人泯云
行雨施吾之德也鸢飞鱼跃吾之诚也天高地下吾仁
之流行也于以充之四海其准而实不出乎一念之间
正颜子复礼归仁之功孟子恻隐扩充之善濂溪诚通
诚复之天也噫圣人于复之卦所以赞其可见天地之
心而又以为德之本者其不以此欤尝谓复者反也言
反其本然之善也小人迷复众人有复圣人无复何者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9a 页 WYG0942-0523c.png

者以其有恶若圣人之心造化为一赤子不失天理浑
然初无间断孰得以窥其心之起灭耶虽然圣人亦未
尝无也复之理有二有善恶之复有动静之复旦昼梏
亡胶胶扰扰而恻隐羞恶之心跃然于一悟之顷是善
恶为阴阳也若寂然至静之中而有一念之动是动静
为阴阳也圣人固不可以善恶言而静极而动之复岂
能无之此又所当熟究而洞识也(晦翁文集天地有阴/则有复众人有恶则)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29b 页 WYG0942-0523d.png

(便是复否曰恁地说不尽复有两样有善恶之复/有动静之复两样复自不同须要各看得分晓)然尝
究大易之精旨考先儒之绪纶又不能无疑焉通书所
谓利贞诚之复周子盖以静而言也(周子通书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
(之者善也诚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云云)易传所谓一阳复
于下程子又以动而言也(见/上)夫周程乃师友渊源之学
其立说若是异同何耶盖以静而言者于坤爻指其所
归之地以动而言者于复爻指其所动之处所归之地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30a 页 WYG0942-0524a.png

乌可妄疑哉此晦翁以濂溪伊川之说非有所异但所
指之地不同其言可为依据矣(晦翁语录或问濂溪说/复字就归处说伊川就)
(动处说所以不同曰然濂溪就坤上说就回来处说如/云利贞者诚之复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皆是)
(就归来处说伊川却正就动处说如元亨利贞濂溪就/利贞说复字伊川就元字头说复字以周易卦爻之义)
(推之则伊川之说为正然濂溪伊川之说道/理只一样非有所异只是所指地头不同)呜呼不有
周程无以明大易之旨不有晦翁无以明周程之论
古今源流至论 别集卷一 第 30b 页 WYG0942-0524b.png

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