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五 第 1a 页 WYG0971-0101a.png

图书编卷七十五
明 章潢 撰
卷七十五 第 1b 页 WYG0971-0101b.png

率性之道便是率此之性无非是道亦离此四字不
得如程于所谓仁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
礼智而已曷尝有孝弟来此语亦可见矣盖父子之
亲兄弟之爱固性之所有然在性中只谓之仁而不
谓之父子兄弟之道君臣之分朋友之交亦性之所
有然在性中只谓之义而不谓之君臣朋友之道推
此言之曰礼曰智无不然者又曰伊川云天地储精
卷七十五 第 2a 页 WYG0971-0101c.png

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
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
炽而益荡其性凿矣详味此数语与乐记之说指意
不殊所谓静者亦未感时言耳当此时心之所存浑
是天理未有人欲之伪故曰天之性及其感物而动
则是非真妄自此分矣然非性则亦无自而发故曰
性之欲动字与中庸发字无异而其是非真妄特决
卷七十五 第 2b 页 WYG0971-0101d.png

要此处识得真妄是也至谓静字所以形容天性之
妙不可以动静真妄言却有疑焉盖性无不该动静
之理具焉若专以静字形容则反偏却性字矣既以
静为天性只谓未感物之前私欲未萌浑是天理耳
不必以静字为性之妙也真妄又与动静不同性之
为性天下莫不具焉但无妄耳今乃欲并与其真而
无之此韩公道无真假之言所以见讥于明道也伊
卷七十五 第 3a 页 WYG0971-0102a.png

指本体而言静但言其初未感乎物明道云人生而
静之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矣盖人生而
静只是静之未发但于此可见天性之全非真以静
状性也书藁后补其意曰如广仲之言既以静为天
地之妙又论性不可以真妄动静言是知言所谓叹
美之善而不与恶对者云尔应之宜曰善恶也真妄
也动静也一先一后与夫一彼一此皆以对待而得
卷七十五 第 3b 页 WYG0971-0102b.png

静矣既非妄又非真则亦无物之可指矣不知性之
善而未始有恶也真而未始有妄也主乎静而涵乎
动也顾自善恶真妄动静凡有对待皆可以言性而
对待之外别有无对之善与静焉然后可以形容天
性之妙不亦异乎当时酬对既不出此而他所自言
亦多旷阙如论性无不该不可专以静言此固是也
然其说当云性之分虽属乎静而其蕴则该动静而
卷七十五 第 4a 页 WYG0971-0102c.png

天性之妙则不可如此则语意圆矣如论程子真静
之说以真为本体静为未感此亦是也然当云下文
所谓未发即静之谓也所谓五性即真之谓也然则
仁义礼智信云者乃所谓发之蕴而性之真也欤如
此则文义备
人生而静天之性者言人生之初未有感时便是浑
然天理也感物而动性之欲者言及其有感便是此
卷七十五 第 4b 页 WYG0971-0102d.png

人生而静天之性未尝不善感物而动性之欲此亦
未是不善至于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莭
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方是恶故圣贤
说得恶字煞迟
答林择之曰静字乃指未感本然言盖人生之初未
感于物一性之真湛然而已岂非当体本然未尝不
静乎惟感于物是以有动然所感既息则未有不复
卷七十五 第 5a 页 WYG0971-0103a.png

按此图性之统体本无不善而下则以善恶相对言
也其实统体无不善发用亦无不善而恶乃善之反
非天命之本然也可见善恶不可对待譬之族谱目
始祖𣲖下宗子庶子自有分别不可以嫡遮两𣲖对
分为族谱定式况嫡长为宗子一而已矣而旁支𣲖
衍可胜穷哉孟子七篇一言以蔽之曰道性善盖仁
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率性之谓道率
卷七十五 第 5b 页 WYG0971-0103b.png

非随感而动自露其端是怵惕恻隐即性善之本真
而纳交要誉乃其转念渐流于恶耳奚可以恻隐纳
交相对待耶惟其善也静固善也动亦善也动而后
有不善者非其性善之本真非其祖傅之嫡长也水
之源固清也流亦清也而后有浊者固不可不谓之
水非其源头之本浊也亦非源头本清而其流则有
清浊两𣲖之对分也若以贞而静者属之未感动而
卷七十五 第 6a 页 WYG0971-0103c.png

者哉故孟子不于性上分体分用分静分动只曰天
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又曰乃若
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
之罪也孩提知能之良爱亲敬长固此仁义之性众
人日夜之息平旦好恶亦此仁义之良所以认定性
本善情亦本善才亦本善而其功夫只在直养无

诸说纷纷不烦辨解性学于是乎定矣噫儒学本夫
卷七十五 第 6b 页 WYG0971-0103d.png

学之惑
古今言性考
书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
惟后
易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也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卷七十五 第 7a 页 WYG0971-0104a.png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莭于内知诱于外
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论语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大学傅曰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惟
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
卷七十五 第 7b 页 WYG0971-0104b.png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
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
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子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
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
卷七十五 第 8a 页 WYG0971-0104c.png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
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
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
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
以杞柳为杯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
卷七十五 第 8b 页 WYG0971-0104d.png

而以为杯棬则亦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
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
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
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
卷七十五 第 9a 页 WYG0971-0105a.png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
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
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
之性与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义外也非内也孟
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
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
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
卷七十五 第 9b 页 WYG0971-0105b.png

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
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
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
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
与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
之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
卷七十五 第 10a 页 WYG0971-0105c.png

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
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
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
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
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
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卷七十五 第 10b 页 WYG0971-0105d.png

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
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
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
卷七十五 第 11a 页 WYG0971-0106a.png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
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
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
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
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
立命也
卷七十五 第 11b 页 WYG0971-0106b.png

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
下也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
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
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
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
卷七十五 第 12a 页 WYG0971-0106c.png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
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
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
谓命也
周子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
卷七十五 第 12b 页 WYG0971-0106d.png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
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程伯子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苟以外物为外牵已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
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
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
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
卷七十五 第 13a 页 WYG0971-0107a.png

善恶然不是性中原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
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
不可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
才说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
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犹水流
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
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
卷七十五 第 13b 页 WYG0971-0107b.png

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不知澄治之功故
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
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
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
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此理天命也顺
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
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
卷七十五 第 14a 页 WYG0971-0107c.png

告子云生之谓性则可见天地所生之物虽是谓之
性皆谓之性则可于中却须分别牛之性马之性是
他道便只一般如释氏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如此
则不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天降是于下万
物流形各正性命者是所谓性也循其性而不失是
所谓道也此亦通人物而言循性者马则为马之性
又不做牛底性牛则为牛之性又不为马之性此所
卷七十五 第 14b 页 WYG0971-0107d.png

出是人是物修道之谓教此则专在人事以失其本
性故修而求复之则入于学若元不失则何修之有
是由仁义行也则是性已失故修之成性存存道义
之门亦是万物各有成性存性亦是生生不已之意
天只是以生为道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谓性也人之生也直意
亦如此
卷七十五 第 15a 页 WYG0971-0108a.png

程叔子曰问喜怒出于天性否曰固是才有生识便
有性有性便有情无性安得情又问喜怒出于外何
如曰非出于外感于外而发于中也问性之有喜怒
犹水之有波否曰然湛然平静如镜者水之性也及
过沙石或地势不平便有湍激或风行其上便为波
涛汹汹此岂水之性也哉人性中只有四端又岂有
许多不善底事然无水安得波浪无性安得情也
卷七十五 第 15b 页 WYG0971-0108b.png

以能尽性至命也曰后人便将性命别作一般事说
了性命孝弟只是一统底事就孝弟中便可尽性至
命至如洒扫应对与尽性至命亦是一统底事无有
本末无有精粗却被后来言人性命者别作一般高
远说故举孝弟是于人切近者言之然今非无孝弟
之人而不能尽性至命者由之而不知也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之知非内也今之
卷七十五 第 16a 页 WYG0971-0108c.png

生之谓性与天命之性同乎曰性字不一槩论生之
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今
人言天性柔缓天性刚急俗言天成皆生来如此此
训所禀受也若性之理也则无不善曰天者自然之
理也
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以性之善如此故谓
之性善性之本然者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
卷七十五 第 16b 页 WYG0971-0108d.png

者皆一也圣人因事以制名故不同若此而后之学
者随文析义求其异之说而去圣人之意远矣
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以
名之以其施之不同也故为五者以别之合而言之
皆道也别而言之亦皆道也舍此而行是悖其性也
是悖其道也
邵子曰性者道之形体也道妙而无形性则仁义礼
卷七十五 第 17a 页 WYG0971-0109a.png

横渠张子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性者万物之一原非有我之得私也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
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龟山杨氏曰天命之谓性人欲非性也天命之善本
是无人欲
卷七十五 第 17b 页 WYG0971-0109b.png

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
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扬雄云学所以修性先生曰夫物有变坏然后可修
性无变坏岂可修乎惟不假修故中庸但言率性尊
德性孟子但言养性孔子但言尽性
上蔡谢氏曰佛氏论性如儒之论心佛之论心如儒
之论意循天之理便是性不可容些私意才有意便
卷七十五 第 18a 页 WYG0971-0109c.png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就性上看
朱子曰孟子见人即道性善称尧舜此是第一义若
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真下便是圣贤便无一毫人欲
之私做得病痛
气质之性只是此性堕于气质之中向使元无本然
之性则此气质之性又从何处得来耶
天之所以命只是一般缘气质不同遂有差殊孟子
卷七十五 第 18b 页 WYG0971-0109d.png

本原皆善
陆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此性此道与尧舜元不异
若其才则有不同学者当量力度德
学问若有一毫夹带便属私小而不正大与道不相
似矣仁之于父子固也然以舜而有瞽瞍命安在哉
故舜不委之于命必使底豫允若则有性焉岂不于
此而验阳明王先生曰性一而已仁义礼智性之性
卷七十五 第 19a 页 WYG0971-0110a.png

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
也
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
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仁极仁
则尽仁之性矣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
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耶
天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
卷七十五 第 19b 页 WYG0971-0110b.png

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
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
私者也是皆不能知其性之无内外也故曰精义入
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
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格物者大学之实下
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
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
卷七十五 第 20a 页 WYG0971-0110c.png

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
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
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
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
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
之理无性外之物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
内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说孟子盖尝辟之乃至
卷七十五 第 20b 页 WYG0971-0110d.png

以不察也
夫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
矣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
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
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
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
卷七十五 第 21a 页 WYG0971-0111a.png

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
性气之可分也
困知记曰天命之谓性自其受气之初言也率性之
谓道自其成形之后言也盖形气既成人则率其人
之性而为人之道物则率其物之性而为物之道钧
是也而道又不同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
知百姓则日用而不知分之殊也于此可见君子之
卷七十五 第 21b 页 WYG0971-0111b.png

必从事于修道之教然后君子之道可得而性以全
戒惧慎独所以修道也
卷七十五 第 22a 页 WYG0971-0111c.png

卷七十五 第 22b 页 WYG0971-0111d.png

性一而已矣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人得之为人
物得之为物三才各足万类各正无古今无夷夏无
形声无终始无内外无隐显语大莫载语小莫破而
其生生者无瞬息停也自人得之为人也在心之思
为睿在目之视为明在耳之听为聪在口之言为从
在貌之动为恭遇父子而亲遇君臣而义遇兄弟而
序遇夫妇而别遇朋友而信遇事物之感触而喜怒
卷七十五 第 23a 页 WYG0971-0112a.png

无礼啬碱增随在异名而其生生者无瞬息停也夫
性之为性也高深玄远广大无际窥之不可得而见
存之不可得而执而谓之生生何哉盖古人制字象
形会意莫不有深义存焉性从心从生则谓性为心
之生生不息者此也虽渊渊浩浩莫测其端倪然其
为时行为物育天地此生生也为聪明为恻怛人心
此生生也否则一息不生天地几乎毁矣况于人乎
卷七十五 第 23b 页 WYG0971-0112b.png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者也我固有之也性也所以
孟子谓仁义礼智根于心惟其根之深是以随所感
而生则恶可已也观诸孩提本之为不学不虑之良
者一也然遇亲而爱生焉一性之仁所由生也遇长
而敬生焉一性之义所由生也孩提莫不然也观诸
众人具之为不忍不为者一也然乍见孺子入井而
恻隐生焉非仁性之生生乎不受嘑蹴之食而羞恶
卷七十五 第 24a 页 WYG0971-0112c.png

而悚然恭敬生于性所固有之礼也贤否别而昭然
是非生于性所固有之知也自四端以及万善莫不
然也此所以谓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
利为本利即生之达顺也所以谓乃若其情则可以
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善即生之自然也山之性水之
性皆此生机也是盈天地间皆此性之生机而人皆
莫之觉焉耳或曰生之谓性告子有是言矣孟夫子
卷七十五 第 24b 页 WYG0971-0112d.png

之中无所分辨果以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
之性而知性之未真故以食色为性乃有仁内义外
之惑也不然形色天性与食色性也之说何异况告
子食色性也之说或指气言则已昧乎继善之本真
矣虽云生即气也性之外无气气之外无性而专于
气上言之则资始流形各正性命人与禽兽所异几
希何在耶且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孰为之敦化孰为
卷七十五 第 25a 页 WYG0971-0113a.png

一本之天命之自然者性也人皆得天地生物之心
以为心而气不得以拘之即论语性相近是也即乐
记人生而静天之性是也虽二气纷扰参差不齐而
心之生生不息一而已矣试观天地化生万物之生
理人心初发意念之生机有一不善者乎孟子即夜
气以验人性之善亦曰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
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若夫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
卷七十五 第 25b 页 WYG0971-0113b.png

夜气生息之真机天命之本然哉是故维天之命于
穆不已此生生不息者本自于穆本自不已也故曰
天命之谓性惟知天地生物之心于穆不已则知天
之命则知此性之生生又不可分性气而二之矣说
者又以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曰生生之谓易易也
性也果何所分别哉殊不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
者善成之者性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会而
卷七十五 第 26a 页 WYG0971-0113c.png

之道乎又曰夫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孰谓神易非吾性乎是故求其名则天
命之谓性生生之谓易究其义则性固天命之生生
而贞一不杂者也易即天命之生生而变化不穷者
也易也性也天也一也故曰知性则知天
性善
古今论性者纷然不齐孟子一言以蔽之曰性善是
卷七十五 第 26b 页 WYG0971-0113d.png

淫词不足与言性乎盖性一也有指其源而言之者
有指其流而言之者有指其未流之远而言之者又
有不得已合源流而并言之者谓非言性则不可谓
其知性之本源而其言有功于世终不若孟氏道性
善之简而尽也何也维皇上帝降衷下民厥有恒性
此性学之所自来未闻有善不善之说由上之人无
异教下之人无异学而天下同归于善则性学固无
卷七十五 第 27a 页 WYG0971-0114a.png

姑即诸家之说观之有所谓性无善无不善者非止
言其源乎有所谓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者非止言
其流乎有所谓有性善有性不善者非止言其末流
之弊乎有所谓为我至于无君兼爱至于无父执中
至于无权非各执其偏见而举一废百者乎其馀杞
柳湍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说均之为一偏而非
知性之全者故孟氏直从天命之本源而言之曰善
卷七十五 第 27b 页 WYG0971-0114b.png

源流之同皆不与之辨是非论同异惟性善一言真
有以矻砥柱障狂澜而功不在禹下也但天载无声
无臭不可得而窥也乃自其所发端者验之曰天下
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曰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以溯其流而恻隐羞恶
辞让是非一皆吾性之顺应以探其源而仁义礼智一
皆吾性之本真观之孩提而知爱知敬无不同也观
卷七十五 第 28a 页 WYG0971-0114c.png

人而不受嘑蹴之食无不同也惟其性善之同此所
以人皆可为尧舜而充之可以保四海也此岂孟子
之独见乎孔子系易有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
善也成之者性也孟氏愿学孔子而其言岂无所本
乎是故性善之说一倡凡诸论纷纷者归诸一矣柰
何人心好异性道难闻其馀不著不察者吾无论已
秦汉而下若荀若董若扬若韩若欧俱一代巨擘不
卷七十五 第 28b 页 WYG0971-0114d.png

品曰圣人性非所先且佛氏见性之说使天下高明
之士群然争奔走之若洪水滔滔将胥天下陷溺于
颓波中而莫之觉矣宋儒欲倡明孔孟之学以正人
心熄邪说宜乎一宗性善之旨以挽其流而归之中
也已吾尝得之程氏焉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
说性便已不是性是亦言性之源也曰善是性恶亦
不可不谓之性譬之水清是水浊亦不可不谓之水
卷七十五 第 29a 页 WYG0971-0115a.png

不明二之则不是是又合性之源流而并言之也言
虽不同无非发明孟氏之旨然张子气质之性尤为
后儒所信从焉是果发孟氏所未发乎予故曰不若
孟氏之言简而尽盖不独为战国言也嗟夫由宋以
来士之识卑守固者或偏于刚或偏于柔而委罪于
气质之性者固不能溯流穷源以窥乎性善之蕴然
求之高旷虚寂者谓修性不修命万劫英灵难入圣
卷七十五 第 29b 页 WYG0971-0115b.png

性空真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将探性之源
头以示人其说弥近理而大乱真也或又从而和之
是率天下而归于虚寂之教矣为世道计者果以气
质之性为定论乎则生之谓性可独非也果以性无
善无恶为定论乎则无善无不善必在所取矣苟曰
不然则群然嗤斯人之未见性也吾且无论其见性
与否深慨孟氏之学不明于斯世而人皆敢于呶呶
卷七十五 第 30a 页 WYG0971-0115c.png

之共学乎孟氏之学
性无善无恶
三代而前教必本之上也间有异学不过支离驳杂
其说为易辨三代而后教率由乎下也人人得为异
学而且高深玄远其说至于不可穷夫惟易辨则其
所眩惑者止于浅陋之夫尔惟其不可穷诘斯聪明
俊慧之士莫不沉心迈往反为之增树赤帜而广渊
卷七十五 第 30b 页 WYG0971-0115d.png

道若愈趋愈下而性学无不同也故民各率其性以
从夫上之教而虞之谣曰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
于我何有周之诗曰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
遍为尔德此所以熙熙皞皞道德一风俗同而三代
已前未闻性学之辨也非不辨也率性之教同而无
待于言也迨王降而霸则假仁假义未免违道以干
誉矣然仁义出于假借则夫人莫不知之虽老氏之
卷七十五 第 31a 页 WYG0971-0116a.png

倡焉况柔谦恬淡其去吾性道尚未远也至战国处
士横议其纵横阖辟之谈不足与较独杨子为我之
义墨子兼爱之仁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之论似是实
非孟子不得不力诋之使斯道皎如中天之日以有
孔孟性善之学在也自孟氏没而学益多枝百家榛
芜不可枚举佛氏乘其弊乃倡为单提直指专明性
宗以无念无相无住无著为祖𣲖而性无善无恶之
卷七十五 第 31b 页 WYG0971-0116b.png

者至谓人性本自虚寂反援圣人经典以缘饰之可
乎哉试举五经四书所言观之果与佛氏同乎否也
何也无方无体言神易也无声无臭言天载也无好
无恶遵王道也不识不知顺帝则也无适无莫义与
比也不睹不闻未尝不戒惧也不言不动未尝不敬
信也不学不虑未尝不爱敬也明目而视之不可
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言哀乐之相生也
卷七十五 第 32a 页 WYG0971-0116c.png

圣人之言无也果欲人之归于无哉虽至于无内外
无隐显谓性本通内外隐显而一之者也无动静无
语默谓性本通动静语默而一之者也无古今无人
我谓性本通古今人我而一之者也彼云性无善无
恶果通善恶而一之谓乎程伯子曰人生而静已上
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正欲人反求默识不可
徒求诸言焉耳非以无为宗也佛氏惟其宗无故以天
卷七十五 第 32b 页 WYG0971-0116d.png

以色声香味触法为根尘必欲脱离之而后已而兀
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此所以谓不思善不思恶正
是本来面目人特患其不见性耳一见之而又何假
于修习之功哉嗟乎惟其有见于性本无善也本无
恶也所以学亦不修善也不造恶也一言以蔽之曰
无而已矣若吾孔氏之学固不言有无而至善得非
其宗乎方其寂然不动固无善恶之象而未发之中
卷七十五 第 33a 页 WYG0971-0117a.png

之教者慎无惑于释氏之说
气质之性
商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是下民之
常性皆上帝之降衷公明正直无有颇僻者也然未
有人而无气质者故孟子谓形色天性也是气质即
天性也故谓圣人惟能践形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
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有物有则即形色天性之
卷七十五 第 33b 页 WYG0971-0117b.png

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又曰仁者人也人者天地之心
孰谓形色天性之外又别有天地之性乎夫徵之
诗书孔孟明训昭然性固合有无隐显内外精粗而
一之者也至后儒乃谓有气质之性玩其辞意几微
之间相去殆霄壤矣何也人不能离气质以有生性
不能外气质以别赋也彼天太虚也气也地大块也
质也天地之气质浑浑沦沦六合之内充塞无间天
卷七十五 第 34a 页 WYG0971-0117c.png

之性则未有人而无其形者亦止得其气质之性已
尔而天命之性又安在哉文武周公皆天纵之圣其
止至善则一而已矣若止论其气度即今想像而拟
议之虽父子兄弟聚于一堂不无缓急刚柔之别曾
谓圣人无气质乎哉况自天地人分而言之阴阳气
也刚柔质也仁义性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
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果天止得其气地
卷七十五 第 34b 页 WYG0971-0117d.png

乎苟非真能知性知天不为名义缠缚而直穷到底
谓气即性性即气混然无别固不可矣谓气之外有
性性之外有气亦不免裂性与气而二之也何怪其
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而自二其性哉或曰义理之
性孟子道性善是也气质之性孔子性相近是也性
善则一而矣孔子谓之相近何也曰孔子系易云一
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成不外乎
卷七十五 第 35a 页 WYG0971-0118a.png

孔子言性止一见之耳何为不以理义至善者示人
而祗示以气质之性又何为不归咎气质而独归咎
于习耶殊不知善与恶则相远矣而相近云者正谓
其善之微有不齐尔即孩提观之爱敬性也其所以
爱虽不齐而爱相近焉其所以敬虽不齐而敬相近
焉非爱与不爱敬与不敬相近之谓也亦非以孩提
气质未免尚有理义之性故不虑之良知不学之良
卷七十五 第 35b 页 WYG0971-0118b.png

知能之良一从乎气质之性也岂独孩提为然人至
为穿窬盗贼必非气质之美矣吾恐乍见孺子入井
其恻隐尚相近焉不受嘑蹴其羞恶尚相近焉不然
胡为加之以恶名即艴然不悦也特习日远而廉耻
日丧以至牿亡之殆尽耳后之儒者乃不从心之生
机以认性反指习之渐渍为气质而使人皆藉口于
善恶相近之性耶或曰性善一而已矣而有不齐焉
卷七十五 第 36a 页 WYG0971-0118c.png

清浊厚薄亦因以异是不齐者气质也非气质之性
也善乎阳明先生曰气质犹器也性犹水也有得一
缸者有得一桶者有得一瓮者局于气也气质有清
浊厚薄强弱之不同性则一也能扩而充之器不能
拘矣信斯言也气质万有不齐性则一也水不因器
之拘而变其润下之性人性岂因气质之拘而变其
本然之善哉是气也质也性也分言之可也兼言之
卷七十五 第 36b 页 WYG0971-0118d.png

当养性以变化其气质可也谓变化气质之性以存
天地理义之性则非矣呜呼天命之谓性性本善也
率性之谓道顺乎性善之自然也自性有天地气质
之分而人不信乎天命至善之本体矣自善反气质
之性以存天地之性之说兴而人不信乎率性之功
矣况孔孟本欲合物则仁人形色天性而一之宋儒
未免析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而二之二说不容并立
卷七十五 第 37a 页 WYG0971-0119a.png

教不明不行人人自诿于气质之性而莫知自变其
习也何怪性学之愈晦哉
卷七十五 第 38a 页 WYG0971-0119c.png

卷七十五 第 38b 页 WYG0971-0119d.png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
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
性非二也譬之榖焉具生意而未发故浑然而不可
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
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端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
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
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
卷七十五 第 39a 页 WYG0971-0120a.png

不息者也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曰何以大
圈曰心无所不包也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也者包
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
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故谓
内为本而外天地万物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心性总论
圣人之学心性之学也学圣人之学而于心性未深
卷七十五 第 39b 页 WYG0971-0120b.png

及儒先训解而会通之以求归一之旨将谓心性无
二义也存心养性动心忍性孟子尝对举而言之将
析之为二欤陆子则谓情性心才只是一般物事言
偶不同耳且先举其不同者言之曰合虚与气有性
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然虚气曷从分析而知
觉又从何来与之合也曰在天为性在人为心然性
本各足于人而心独不原之天耶程子谓心也性也
卷七十五 第 40a 页 WYG0971-0120c.png

存诸人而言谓之心朱子谓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
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所具之理此皆以理为
主也先儒于心即理则疑之固质诸理义悦心未吻
合也于性即理则信之然易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又谓顺性命之理而理性宁无层架之疑乎于是理
之辨析入秋毫以气言之知觉运动人与物同以理
言之仁义礼智人与物异盖谓心之虚灵知觉一而
卷七十五 第 40b 页 WYG0971-0120d.png

之气也非理也巳彼生之为性固不可以知觉运动
之心混人与犬牛而无别矣然知觉知也运动能也
孩提不学不虑之能知果专属之心而无与于性不
失赤子之心者非尽性之大人哉且性则人与物异
矣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曾何人物之异也甚矣理气
分而心性裂矣然则有指良知为性者有指觉为性
者果知性之言乎但性而专以觉言则天命之谓性
卷七十五 第 41a 页 WYG0971-0121a.png

则文王之穆穆非性乎自诚明谓之性明即觉性也
诚非性乎孟子谓山之性水之性山水亦有觉乎或
有专言心者曰心统性情而以心统性谅非确论或
有专言性者曰性之本然者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
之天性之有形者谓之心性之有动者谓之情而心
可专以有形拘之耶至谓道心常为一身之主人心每
听命焉不几于析心性而二之乎而析心性为二者乃
卷七十五 第 41b 页 WYG0971-0121b.png

于五经而究圣训之所自焉言心自舜始曰人心惟
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非即人与道以分
心也盖心一也循人之形气则危循道之自然则微
精一执中正欲一循乎道也夫率性之谓道喜怒哀
乐未发谓之中道也中也非性而何观文王于六十
四卦独于坎彖指心象示人曰习坎有孚维心亨盖
坎之画象一阳在中何其微也二阴在外何其危也
卷七十五 第 42a 页 WYG0971-0121c.png

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其心之谓与
危微系乎操舍之间故孟子一言以蔽之学问只在
求放心后之言心者此其的也言性自汤始曰维皇
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孔子系易曰一阴一阳
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性相近正言
性善微有不齐非善与恶相近也子思述之则曰天
命之谓性孟子祖之则曰性善至验其性之善又只
卷七十五 第 42b 页 WYG0971-0121d.png

学者于此会其立言之旨言性则心在其中言心则
性在其内即如大学非遗性也至善即性也不然何
以正心必先于致知而格物也中庸非遗心也戒谨
恐惧非慎其心之独知而何或曰心性合一明矣性
为心体情为心用不愈见其合一之妙乎曰体用一
原显微无间心如是性如是若以情性为心之体用
是二之也程子谓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
卷七十五 第 43a 页 WYG0971-0122a.png

性无二义也乐记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非心之
寂乎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动非心之感乎发与未
发中和异名敦化川流小大一德心性本一岂待合
之而然哉或曰心性一也存养可并进乎曰心性不
可岐而二实不可混然而无别也孟子谓尽其心者
知其性即其上下语意苟心有未尽则性不可得而
知矣所以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孔子谓回
卷七十五 第 43b 页 WYG0971-0122b.png

俱到矣或曰心性特字义之别欤曰名义何可胜穷
如一人胞中仁义礼智喜怒哀乐孝弟忠信知觉才
能精气魂魄虽皓首穷年未易悉也姑自心性二字
求之则前举经傅及先儒之语亦以备矣果能不以
辞害意而得意忘言更何必别为之说哉是故自心
而言心天君也所以为人之主宰而神明不测包括
乎天地贯彻乎古今浩浩乎一体无间者无内外无
卷七十五 第 44a 页 WYG0971-0122c.png

粹至善天地之发育古今之化生肫肫乎一真不杂
者无方体无声臭也虽然即心即性谓性即心体运
用于心者即性之发用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特心性
本体渊渊浩浩不可窥测故易言复其见天地之心
乎又云复以自知者此也孟子谓天下之言性也则
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以即乍见孺子入井
以观不忍人之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以验仁义
卷七十五 第 44b 页 WYG0971-0122d.png

耳否则执辞迷真转语滋惑何取于言哉或曰学诚
不在言诠但心性乃吾身所自有者而吾莫之知盍
自此身之最近易者以启其端乎曰心性本近易也
反之此身目之视本明耳之听本聪遇亲自能爱遇
长自能敬虽欲须臾离之有不能离者曾有近易于
心性者乎试即动于四体最无意味者与子详之手
足形也手之持足之行气也手足行持其脉络条绪
卷七十五 第 45a 页 WYG0971-0123a.png

无馀欠无间隙也随其轻重而举手以持之随其险
夷而举足以行之手足由其主宰而炯然不昧者心
也手之持也自然而卷舒足之行也自然而疾徐不
待安排布置而恬然顺适原自有天则者性也行持
随其感触而顺以应者情也或一念在持或一念欲
行者意也意将动于行持而其初甚微者几也于其
所当行持而经纶䌷绎者思也率其自然行持而日
卷七十五 第 45b 页 WYG0971-0123b.png

息者易也流行于行持之间而妙用不测者神也知
其所当行持而灼有定见其知觉本之心也顺其知
持知行之自然而不由揣度非性之知性之觉乎能
其所当行持而卓有定力其才能本之心也顺其能
持能行之自然而不俟矫拂非性之才性之能乎惟
其一本乎自然之性此所以谓之良知良能此所以
谓之良心也然行持各有定分手足统之良心其所
卷七十五 第 46a 页 WYG0971-0123c.png

者帝也即一行持之末其确然仁者乾也隤然顺者
坤也浑沦冲漠而莫知其端倪者太极也要之一物
异名推而广之不可穷诘其实只手持足行之一端
心性具备所以孔子谓人者天地之心孟子谓形色
天性何必舍人身之近易而求心性于空寂之归也
虽然惟其一物异名则名愈多而实愈离异学沦虚
寂俗学泪烦难其所以浑虚实通寂感合有无隐显
卷七十五 第 46b 页 WYG0971-0123d.png

身心意知而名之为物大学之道其要只在致知格
物安得真从事于心性者与之共此格物之学
尽心知性
千古发明心性之学至孟子七篇尽之矣论本源则
道性善是也论工夫则求放心是也合而言之则尽
其心者知其性是也然心未易尽也惟反覆七篇以
研究之则尽心之旨尚易明焉何也人皆有不忍人
卷七十五 第 47a 页 WYG0971-0124a.png

无穷故尽心之功亦无所不用其极而人皆可为尧
舜者此也是尽之云者非徒完其太虚之量已也君
尽君道臣尽臣道然而不可以他求也若亲丧固所
自尽之谓也自不忍达之于其所忍自不为达之于
其所为充类至义之尽直至穿窬之类乃尽之之道
也如舜尽事亲之道瞽瞍底豫而天下化要亦自尽
其心耳然心本人所同具宜乎人人能尽之也而尽
卷七十五 第 47b 页 WYG0971-0124b.png

之天性耳彼人生而静已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
是性性果终不可知哉盖真知虽原于自性而稽诸
七篇之中以反求诸身亦自有可知者在焉是故天
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利非他也
即所性之自然而然者不由一毫矫强增损各当其
天则是也亦非自孟子始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率性非故之利欤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卷七十五 第 48a 页 WYG0971-0124c.png

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此孟子言性之大旨也仁义
礼智其善之蕴于性者浑然寂然未易以形容而恻
隐辞让羞恶是非其善之见于情者油然灿然不容
以终掩情一出于自然故之利也人性自然之善不
可知矣乎是即不虑不学而爱敬之出于自然者验
诸孩提为本良则知亲亲长长而仁义之本乎自性
者达之天下为不异信乎自然而然性之所以为善
卷七十五 第 48b 页 WYG0971-0124d.png

夫学问之功然必本之仁人心也则是求放心正以
求仁而言尽心即所以言性善矣道性善若专指其
本然之体而稽之成覸颜渊公明仪则有为者亦若
是何尝遗尽心哉凡乍见怵惕不屑嘑蹴不忍觳觫
无非即故之利以明性善使人自尽其心焉耳故又
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旨更约而显也不
止此也言心而曰良心本心仁义之心不忍人之心
卷七十五 第 49a 页 WYG0971-0125a.png

心言存心曰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不失赤子之心合
尽心知性而一以贯之其言盖谆谆矣否则云大人
不失其心可也曷为而云不失赤子之心哉心本同
也曷为而指礼义为同然之心哉得意忘言顾人之
深造自得何如耳或曰心性体本一致故知尽功必
相须也明矣然性不待乎思为乃云心之官则思思
则得之何如曰思以通微正以通乎所知所尽之窍
卷七十五 第 49b 页 WYG0971-0125b.png

弗思耳矣思则得之即得乎仁义礼智之理此才之
所以善也尽心即尽乎所性之善苟思有不睿其何
以知而尽之况易谓何思何虑一致百虑正谓此也
或曰故本利情本善也尽心不废乎思而大学正心
必先诚意意与情有别欤曰情者性之见也感之即
通原不待乎思维意者心之发也起必有为每积成
乎念虑可见性情皆属自然情虽万感不足以累性
卷七十五 第 50a 页 WYG0971-0125c.png

门操舍皆致儆于斯也敢谓心意性情本一物也字
义偶有不齐而弗之讲哉或曰生之谓性不免认气
以为性矣孟子即夜气以验良心而善养浩然之气
所以不动心也且人心之灵乘气机以出入而气无
与于性欤曰试观六合虚旷昭融物我天地混无间
隔气外无性离气则性亦何从而见之哉故孟子指
平旦之气以观仁义之心仁义即性也配义与道勿
卷七十五 第 50b 页 WYG0971-0125d.png

心知性或各有所长亦有不必两全者欤曰既真知
为物不贰不贰之则不是矣柰何仁知异见顿渐各
宗故世之言尽心者多杂以智力反嗤知性为玄谈
所以纵能强制亦可谓难矣而终于神理自增障蔽
世之言知性者率尚乎玄虚反鄙尽心为强作所以
一遇经纶纷错不免隔碍虚空则又恶足以治天下
国家其始也懋掀揭之雄图恣色空之妙解摽门立
卷七十五 第 51a 页 WYG0971-0126a.png

驰驱竟无实得幸而孟氏之教具在也浮霭安足以
蔽中天之赤日哉
穷理尽性至命
学必反诸己而后可以全其真必原诸天而后可以
求其至非岐己与天而二之也言本诸天非不宏衍
而奥邃也苟不着己未免为玄妙之虚谈行反诸躬
非不忠愿而切实也苟不知天未免为安排之懿行
卷七十五 第 51b 页 WYG0971-0126b.png

尽性至命无馀蕴矣然民自初生至永终知有己而
已矣己之所以生生于宇宙间者非理性命乎是理
本己之理也性本己之性也命本己之命也不待外
求而自足由己不由人者也况其在己者孰不知理
为天理性为天性命为天命而一毫人力不与哉但
吾之所谓反己本天非徒妙解玄见己也必用力克
己真知一切之皆天奉天时行真能一切之由己庶
卷七十五 第 52a 页 WYG0971-0126c.png

惟天之命于穆不已命即性理之本原也一阴一阳
继善成性性即命理之赋受也冲漠无朕万象森罗
理即性命之条理也穷之者毫发莹彻穷其性命之
条理万殊一本也尽之者元善完足尽其命理之赋
受万物一体也至之者天人合真至乎性理之根本
万化一原也可见命也性也理也即天也即己也性
命理外无天亦无己也真信此者则理之穷穷己之
卷七十五 第 52b 页 WYG0971-0126d.png

受无馀欠焉而形色一天性也命之至至己之本原
而安汝止焉盈虚消息一天命也妙三无而非寂总
万有而同归故程伯子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一物
也又曰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第不可将穷理作知
之事若实穷得理则性命亦可了何也譬之水焉万
𣲖朝宗于海则穷矣会万𣲖而点滴不渗则尽水到
海而源流浑融渊渊浩浩莫知涯涘斯其至矣学必
卷七十五 第 53a 页 WYG0971-0127a.png

我其天岂易言哉虽然下学于此信未易言而上达
者达此耳外此非圣学也世之学者则不然非尚知
见而了彻乎圆空则好钻研而剖离乎元朴聪慧卓
绝者亦知命性理一而已矣谓不睹闻其体也无思
无为其用也勿忘勿助长其功也无可无不可其极也
听其言似乎知性而知天而反诸身则全无所交涉
矣故禀赋颛悫者类视此为空寂而于天下事事物
卷七十五 第 53b 页 WYG0971-0127b.png

理言者元亨利贞各有条绪有以气言者穷通夭
寿各有限制惟命既有二则不得不曰如之何而以
义安命听其气数之适然如之何而尽心知命以窥
其性理之本然兹皆贤知之士也宁知其原一分则
其支𣲖可胜言哉故以理气分命不得不以理气分
性有所谓天地之性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
有所谓气质之性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然
卷七十五 第 54a 页 WYG0971-0127c.png

于仁而或塞于义有得金之性则偏于义而或塞于仁
礼知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其间杂揉又万有不齐故
今之论性者何止三品而知性愈难也呜呼五性感
通善恶分善是性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则荀子性恶
之说几与孟子性善之说交相胜矣所以曰善恶皆
天理也恶有恶之理置勿论已如仁义礼智各有条
理有仁之仁仁之义仁之礼仁之知有知之知知之
卷七十五 第 54b 页 WYG0971-0127d.png

物即有一物之理也如木有木之理得水则生得土
则荣得火则燃得金则尅之类高下散殊群分类聚
可胜穷哉且在物为理以吾之心穷物之理纵殚生
平精力以研磨而强探之不能究竟万一又何有于
性之尽命之至也虽皮之自视非不曰反诸巳本之天也其
实竭在己之力而与性理之自然者相背驰穷在天之理而
于在己之性命无与也后世圣学鲜人有曰然矣或曰穷理
卷七十五 第 55a 页 WYG0971-0128a.png

之学欤曰知天即穷理之谓事天即尽性之谓立命即至命之
谓而能立斯可至也孟子本欲一之其如后儒纷纷好异何
性理几善恶
问周子曰诚无为几善恶此明人心未发之体而指
其未发之端盖欲学者致察于萌动之微知所决择
而去取之以不失乎本心之体而已或疑以谓有类
于胡子同体异用之云者遂妄以意揣量为图如后
卷七十五 第 56a 页 WYG0971-0128c.png

自诚之动而之善则如木之自本而干自干而末上
下相达则道心之发见天理之流行此心之本主而
诚之正宗也其或旁荣侧秀若寄生疣赘者此虽亦
诚之动而人心之发见私欲之流行所谓恶也非心
之固有盖客寓也非诚之正宗盖庶孽也苟辨之不
早择之不精则客或乘主孽或代宗矣学者能于萌
动几微之间而察其所发之向背凡其直出者为天
卷七十五 第 56b 页 WYG0971-0128d.png

固有旁出者横出直出者有本旁出者无源直出者
顺旁出者逆直出者正旁出者邪而吾于直出者利
导之旁出者遏绝之功力既至则此心之发自然出
于一途而保有天命矣于此可以见未发之前有善
无恶而程子所谓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
又云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盖谓此也若以善恶
为东西相对彼此角立则天理人欲同一源未发之
卷七十五 第 57a 页 WYG0971-0129a.png

氏同体异用之意也曰此说得之
几善恶
道具于性学莫要于知性惟知其性则知几其神矣
是故知几之学虽自孔子发之溯之虞廷其君臣相
儆戒一则曰惟时惟几一则曰惟几惟康几之有关
于学也亦切矣哉尝读性理见几图二周子曰诚无
为几善恶若有类于胡子同体异用之说周则善出
卷七十五 第 57b 页 WYG0971-0129b.png

胡已有定论然善恶果二几乎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几即其动而未分有无之间者也性非几之原乎周
子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又曰性者刚柔
善恶中而已矣以善恶言性亦以善恶言几也然圣
学莫不以孔孟为宗也孔子言几乃曰知几其神乎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言性则曰一阴一阳之
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惟其以善言性故以吉
卷七十五 第 58a 页 WYG0971-0129c.png

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入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以怵惕恻隐之初动者验
人心之本善也若转念而有纳交要誉恶声之私则
非乍见之初念矣又论仁义良心而观之平旦之气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亦以好恶之初动于平
旦者验人心之本善也苟非牿之反覆违禽兽不远
者未闻平旦发念之即恶矣是孔孟之言一归于善
卷七十五 第 58b 页 WYG0971-0129d.png

身默识其初发之机果吉之先见乎恶相近之几希
乎抑亦善恶之并见乎然仁义礼智信性也五行各
一其性则水仁火礼金义水智而土信也果阳多者
刚阴多者柔稍多者偏甚多者恶此所以五性感动
而善恶分乎得木气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羞恶辞
让是非之心为所塞而不发斯人也果屑于嘑蹴之
食而丼受之乎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恻隐
卷七十五 第 59a 页 WYG0971-0130a.png

子入井而必无怵惕恻隐之心乎况性之刚善柔善
者则几之所发果一于善也抑亦有恶几乎刚恶柔
恶者几之所发果一于恶也间亦有善几乎使几之
发动一由于刚柔善恶之性则又何取于几也耶凡
若此者皆因其辞而反覆以辨明之也如以其辞而
已矣则周与孔孟之旨信乎其不同矣呜呼书不尽
言言不尽意惟会其立言之意观之图说所谓太极
卷七十五 第 59b 页 WYG0971-0130b.png

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纯粹至善者也真信其纯粹而至善也则所谓五性
感动刚柔善恶不过自万物各具一太极万物各具
一性者言之而几善恶又自万物各具一性之流行
不同者言之若其大本大源则诚与太极之谓也合
图说通书之全而不泥其辞周子与孔孟何异哉且
通书首章其论性命之原固有所自而几善恶之下
卷七十五 第 60a 页 WYG0971-0130c.png

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而其所以分五性别
善恶者不可以意会也耶不然五行在物木不可以
同乎金水不可以同之火其性似不可合而五德之
在一人统谓之性其未感动之前则仁义礼智信且
莫得而名之又乌有善恶之分耶读周子图说通书
惟会其原于诚与太极而性善之说亦无容辨矣或
曰义理之性一于善气质之性善恶兼其旨意本有
卷七十五 第 60b 页 WYG0971-0130d.png

以勉人之去恶还善也言虽不同何伤哉殊不知义
理气质无二性也性善几亦善者一也若曰性既有
义理气质之分而气质之性又有刚柔善恶之别则
性已分之为三矣刚善柔善刚恶柔恶其几又有善
恶之辨其参差不齐又何止万殊哉此孔孟之言所
以简而易也噫圣人与涂人一者此性也此几也涂
人可为圣人者亦此性也此几也虽拘蔽染污之极
卷七十五 第 61a 页 WYG0971-0131a.png

也若谓善是性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善是几恶亦
不可不谓之几则是以初念与转念而并言之曷
若清其源使流自不浊者之为愈哉譬之论宗法
非谓宗中无嫡庶亦非谓小宗之嫡庶可无辨也
其要莫先于立宗子焉惟追原始祖所自出而大
宗之派惟嫡惟长则宗子立而宗人之正出旁支
自有能别之者苟宗子混于宗人之中而嫡庶难
卷七十五 第 61b 页 WYG0971-0131b.png

以求明宗法云耳曷敢于濂溪先生致毫发疑㦲若
曰人皆有不善之几学当遏人欲存天理此明善复初
之教也凡有志于学者谁得而背之
研几
书有几康时几万几之训易有见几知几研几之教
几之所系诚至重也孔子曰吉之先见周子曰几善
恶前已详之矣又曰几者动之微曰动而未形有无
卷七十五 第 62a 页 WYG0971-0131c.png

念虽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何其微也颜子有不善未
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所以孔子许其庶几而证诸
不远复也然则动而稍涉于有形则非微矣非微则
非几矣彼以念动为几者宁无辨乎但知几其神乃
在乎上交不謟下交不渎而上下之交特夫人日用
之常耳几果专指初念而言之乎中庸谓至诚如神
善不善必先知者则由见乎蓍龟动乎四体而四体
卷七十五 第 62b 页 WYG0971-0131d.png

子几不如舍又以事几言矣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引
伸触类何莫不然心无内外几亦无内外也何也念
之微动于中者未尝不暴著其形迹事之微动于外
者未尝不著察于渊衷故周子亦谓几动于彼诚动
于此则彼此内外凡动之微何莫非几何莫非心也
此所以一日二日万几而无时无几惟几惟康知之
宜先见之宜豫也否则动而既形即涉粗疏周书惓
卷七十五 第 63a 页 WYG0971-0132a.png

凶已彰又安足以窥有无动静微显之神道哉虽然
知几其神矣夫何事于极深而研几也盖君子见几
而作不俟终日易日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
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是见几之豫必本之于介石也
观惟几惟康必曰安汝止惟时惟几必曰敕天命一
日二日万几必曰兢兢业业则是兢业敕天安止孰
非介石之义哉然而周子乃曰思者圣功之本而吉
卷七十五 第 63b 页 WYG0971-0132b.png

不出位即安止介石之谓也此所以研几必有赖于
通微之思而研虑即所以研几苟思不极深其何以
沉几而先物哉谅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吉一而已天
下之动贞乎一几亦一而已一致百虑君子恶庸已
于思诚之功
图书编卷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