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首 第 1a 页 0131-152.png

余幼亲坟典长慕烟霞比跳龙门欲攀蟾桂
著锦衣于世上骑跃马于人间置立机关开
张造化荣沾父子福及子孙体仁义为当代
之楷模用礼智作将来之规矩梦未同于传
说钓不遇于姜牙而遂灰心志求仙道诗书
陡罢笔砚顿抛见寰区之多少是非睹朝市
之无限得失荣如石火贵似浮沤不假高低
瞥然聚散尸行鬼步非圣哲莫可知之动肉
活尘非贤良莫能分别迩后专寻幽洞遍访
卷首 第 1b 页 0131-153.png

泰山顶高松之下忽见一人形容异俗言语
非常唯称万代之师秪道九天之主余遂稽
首长跪为余曰汝有仙相方得遇吾付汝学
仙之门汝能受否余又长跪感谢形言又曰
吾请汝剪发歃血为盟与汝屈伸吐纳炼形
之术又曰两纪之内辄莫传人传之非人彼
受谴责余又长跪忽然不见余自后常依次
第不辍功夫但是微言无不神验余既承师
命合秘天机两纪将终许传人世而乃重修
卷首 第 2a 页 0131-154.png

学者得之幸哉
卷首 第 2b 页 0131-155.png

卷首 第 3a 页 0131-156.png

强 名 子 注 解
一气未分
一者道之所立气者一之所生未分为混
沌未分也此言一气虽从大道以成名而
且混沌之气未分清浊也此则是无名生
有名有名生万物道经云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言道也有名言气也
言道者是一气之父言一气者万物之母
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气而生者也是故
卷首 第 3b 页 0131-157.png

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人若得法修之克
为神仙矣故黄庭经云出清入玄二气焕
子若遇之升天汉又云何不食气太和精
故不入死居黄宁其义明矣
三才同源
三才者天地人为三才也同源是三才同
居混沌之源也
清浊既异
清者天也浊者地也既已也异别也此言
卷首 第 4a 页 0131-158.png

降而为地人在其中是已有分别也
元精各存
元者元气也精者元气之精也言天地人
元气之精各存也
天法象我
此言元精虽存而天法象与人无二也
我法象天
言人法象天以成形也或问曰前言天法
象我我法象天天道因甚无倾覆人道何
卷首 第 4b 页 0131-159.png

无心清虚而无其心则元气自运既元气
自运则五行无妨五行无妨则无刑剋既
无刑剋则是大空既是大空则与道合同
是以不倾也余又答曰人有生死者非与
天道不同也乃人之自致也自致者从父
母媾结精气至成形降生便有悲啼喜怒
哀乐渐渐口贪五味耳听五声眼观五色
心耽五欲一向万机无所不有此已上四
事皆因有心之变动也既有其心是无清
卷首 第 5a 页 0131-160.png

与万类同矣众物齐焉任运死生随缘枯
朽或如石火或似浮沤成时暂成灭时便
灭此盖人之自为非大道之所致也人若
心能无心色能无色味能无味观能无观
欲能无欲听能无听机能无机和光同尘
湛然常存则与道同矣又何不得长生如
天之乎
我命在我
言人性命生死由人自已人若能知自然
卷首 第 5b 页 0131-161.png

动制百灵静安五藏则寒温饥渴不能侵
五兵白刃不能近死生在手变化由心地
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为我命在我也
不在于天
言人性命死生不由天也
昧用者夭
言昧用元气之人反致夭寿此则须事明
师传受方可得为之不然则必致夭寿也
善用者延
卷首 第 6a 页 0131-162.png

气和体寂
气元气也体形体也言元气淳和而形体
自寂形体既寂而气自和
守一神闲
一者一气也神者神形也此言人但能守
一气则神形自然闲矣夫神者是气之子
气者神之母但知守其母则子不远知守
其君则神不散此皆合自然之道譬如水
润下火炎上云从龙风从虎之类是也
卷首 第 6b 页 0131-163.png

灵芝芝草也在身在人身中也指元气是
也
不在名山
不在名山所采也
反一守和
一是一神也和是和气也前言守一神闲
此言反一神守和气是为神气相守者为
念念相续绵绵不断是也
理合重玄
卷首 第 7a 页 0131-164.png

却守和气此名玄之又玄也
精极乃明
精为精气也明为神明也此言人得抱元
守一之法则精气充满乃通于神明矣
神极乃灵
神是一神也灵是人通灵也此言人达抱
元守一之道者则三万六千神常不离人
则自然通灵也
气极乃清清气为神浊气为形
卷首 第 7b 页 0131-165.png

则浊气自散人乃清虚也
因气而衰
此言人皆因气衰则形衰也
因气而荣
人气王则身荣也
因气而灭
人气竭则身灭也
因气而生
人皆因元气交结以生身也
卷首 第 8a 页 0131-166.png

言人或喜或怒皆乱正气也
情性交争
言人既有喜怒则情性交争也
拥隔成病
前言情性交争则元气拥隔也气既拥隔
则成病矣
神形岂宁
神为万神形为形体岂宁为形体不得安
宁也
卷首 第 8b 页 0131-167.png

炼如烧炼也阳是阳气也销如销铄也阴
是阴气也上言神形不得安宁此言炼阳
销阴此是擒制之门调治之法大凡求仙
学道摄养乖宜则须知烧炼阳气而销铄
阴邪则可以长生矣且凡人病患皆因五
味以生身却因五味以丧身初服气时但
先积心火以通身烧之烧讫则依法服之
无不愈者广成子曰积火以烧五毒五毒
者五味也五毒尽可以长生矣
卷首 第 9a 页 0131-168.png

此言阴气消散之后阳气自行
以正遣邪
正为正气邪为邪气也言用正气而发遣
邪气也
其患自平
平如不患时也上言以正气遣邪气则如
汤沃雪以火销冰自然平复如故矣
乾坤澄静
此已下说服气法次序也乾天也坤地也
卷首 第 9b 页 0131-169.png

子后午前
子为夜半时也午为日午时也大凡吐纳
调服元气皆取夜半子时直至日午已前
并可调服号曰六阳之气也午后至夜半
子时号曰六阴之气也不许吐纳调服内
气则百无所妨
闭目平坐
此为天道澄清子后午前吐纳调服时也
则须闭目向王方平坐调服是平常之法
卷首 第 10a 页 0131-170.png

握固瞑然
闭目平坐便须握固握固握大拇指也瞑
然瞑目也似闭不闭是也
纳息庐中
庐鼻也后便纳外息于鼻中微微引入令
满气海已久为妙号曰纳新是也
吐息天关
吐息吐气也天关口也前既引纳外气入
气海中既良久又须吐之则号曰吐故是
卷首 第 10b 页 0131-171.png

入息微微
微微为鼻引外气时微微引入不令耳闻
小则生之门大则死之路故引纳宜微微
然
出息绵绵以意引气
此为鼻引外气时也须以意引外气直入
气海中也
腑脏回旋
此言以意引外气入气海满则五脏六腑
卷首 第 11a 页 0131-172.png

然后呵之
呵为口呵吐之上言腑脏回旋气极又须
呵吐之不得强闭也
荣卫通宣
此言既行吐纳之理则荣卫无拥滞也
但有不和
为人非时五脏六腑不和也
遣之踵前
遣之上文云已正遣邪是踵前南华经云
卷首 第 11b 页 0131-173.png

又胎息经云凡人呼吸与真人呼吸有殊
凡人息气出入于咽喉真人息气于气海
是气之根本之处余按外出云踵足为踵
踵为脚跟也此言踵踵为气根也跟之言
根也言气海是人生根本之处故但有不
和则令发遣邪气胎息如前法是也
呵五六度
呵为六气也言大凡五脏六腑之气皆属
心心属呵但以呵吐纳之为上法也吐纳
卷首 第 12a 页 0131-174.png

无疾不蠲
言依呵吐纳之无疾病不蠲除也
凡欲胎息
气凝曰胎呼吸曰息则胎向气中凝气向
胎中息故曰胎息也
导引为先
为子后午前未闭目平坐握固瞑然前也
经脉不拥
言先导引则经脉气不拥滞也
卷首 第 12b 页 0131-175.png

言为导引摆掣动关节元气流行无所拥
滞故言关节不烦闷也
或如射雕
此已下是导引法也此言如人翻身射雕
之势也
侧身弯环
一句便是射雕势也
或举腰背
此又是一法仰卧以两手背托地便举腰
卷首 第 13a 页 0131-176.png

如蟾半圆
此是举腰法
交指脑后
此别是一法以两手十指相叉交于脑后
抱著玉枕是也
左旋右旋
上言交指脑后次便须回头背或左旋转
或右旋转是也
劲手足气
卷首 第 13b 页 0131-177.png

出于指端
上言既劲挺手足元气自然出于十指之
端也
摆掣四肢
此言为导引时摆掣动手足故云四肢也
捉搦三关
此言为导引时或闭气或握固直至脚十
趾皆捉搦之是也三关口手脚也
熟摩尺宅
卷首 第 14a 页 0131-178.png

气海亦然
为亦使两手摩之
叩齿集神
大凡服气导引须先叩齿三十六通以集
五脏之神齿为上下齿号曰天鼓神闻鼓
声则集矣
合眸固关
眸为眼目也关为口手足也言三关闭则
万邪不入
卷首 第 14b 页 0131-179.png

万虑不入放纵也骸形骸也此言灰心万
虑不入放纵形骸如太空是也
任气往还
闭口任气神庐中往还也
觉气调匀
觉鼻中生还之气调匀也
拥塞喉关
喉气和取出息时便闭气令外不入内不
出是拥塞喉关也
卷首 第 15a 页 0131-180.png

此为前拥塞得元气在喉间既外不入内
不出则咽之
三咽相连
又说咽气之常法也三咽相连为一闭气
三连咽之不许津与气同咽也
转舌漱入
为闭气时却微吐出气在口中含之以舌
小转动便漱入也
咽下丹田
卷首 第 15b 页 0131-181.png

三寸气海是也
以意引气
既咽下气则以意引气令入丹田
令声汨然
咽气下时有声汩汨然如水沥坎闻之分
明
一咽三咽
此言咽气时一咽至三咽则一闭气三连
咽是也
卷首 第 16a 页 0131-182.png

此言三咽既毕任气从神庐中往来候气
调则如前三连咽之是再咽如前也
三十六咽
是每三连咽毕候气调则如前三连咽之
直至三十六咽气之常宜也黄庭经云三
十六咽玉池里此之谓也若未绝粒即须
少食务令腹中旷然虚净无问坐卧但腹
空则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
十咽矣若久服通顿至三百六十咽亦谓
卷首 第 16b 页 0131-183.png

也如小胎息但闭气数至一千或一百息
亦谓之大成然不能炼形易质纵得长生
如同枯木无精光也凡有摄养乖宜卒生
疾患但依服气法急治之取差咽气时不
必三十六咽也上至三十咽五十六十七
十八十九十一百咽并得腹内气转四肢
气通则须且卧放散手闭口任气从神庐
中往来令微微然但微之又微闭气多出
少是法此可为真胎矣
卷首 第 17a 页 0131-184.png

胎息气但三连咽咽至三十六咽为成
大道无为
大道喻人身无为是无所施为也但习胎
息时或坐或卧或行或立任气胎息纵身
如大空始至无为是人无身也既至无身
则是无乱想既无乱想则元气不求而自
至不召而自来
而无不为
此言却破大道无为恐学人执著无为故
卷首 第 17b 页 0131-185.png

若能无为
前注云纵身如彼大空是也
是名无思
前注云既如大空所空无心是名无思
若能无思
前注云若能空空无心则自然所无思也
万物自归
万物万姓也万姓指元归也自归者则自
然归也言能无思则元气自然归身也若
卷首 第 18a 页 0131-186.png

法象无二
言习真气还元之道古今如一
不假施为
言自然也如作用而强施为者非
不寒不热
此说是真气还元返木之功效也久而行
之则不寒不热
不渴不饥
此一句真气功效也勤而行之乃至不渴
卷首 第 18b 页 0131-187.png

妙中之妙微中之微
此上二句是赞此真气还元之不可思议
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与
希夷微同矣
恬然无欲
恬为无味之味然常也言此道恬常而无
所欲
以道自恰
怡悦也言人得真气还元之道且我命在
卷首 第 19a 页 0131-188.png

亡万神朝拜山岳倾而我不倾世界坏而
我不坏故自怡然矣
怀道君子
此一句指学道之人也
铭之佩之
此一句令求学仙道之人敬重此文可以
镌之于石佩带于身矣
真气还元铭(终)
卷首 第 19b 页 0132-004.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