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跋&后记
跋&后记 第 133 页
   张 跋

  乾隆丙寅,因漳丞来台署,分刺篆谒巡方六公,气宇盎和,宽而有制;如层坡朗屋,可千百人共见。每惓念旧雨,推愫逾分,教诲益勤拳加至。间于公馀,出其所纂「使署閒情」若干卷相示。公爱才若渴,好善孜孜如弗及;念切海邦风雅,凡片长末技无不录。夙与侍御范公笃寅恭之契,同修「台郡志」,搜索诗文甚夥;固限于卷帙未克载,且有后至者。遂裒辑以成斯集,盖与范公同一汲汲振励文教意也。
  昔,潘常侍作「閒居赋」,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优游养拙而已。洎陶靖节亦赋「閒情」,寓言美人;虽或庾词,然梁昭明以为美玉微疵,尚且訾之。兹逢皇华载道,停轺问俗;不惮诹谋询度,或考政事、或徵性情、或觇风物以资化理,殆不啻太史陈诗之意欤!夫海宇清晏,化国之日舒以长;其民于于睢睢,其俗淳穆,不识不知,如游华胥。人之览斯集也,几如见海国登闳之盛矣。属镌就,命一言。谨书而殿之。
  属吏署台防同知张若谨跋。

跋&后记 第 135 页
   陈 跋

  台启疆将六十馀载,虽风气日新,而造邦者犹拳拳培植于无已,抑何其化成之意之殷也。巡方六公与范公同修「台郡志」,末列「艺文」,凡有关兹土者悉登选;爰暨近今之诗文,亦俱徵采。曰:『大雅久不作,吾不能不为此邦振厉也』。属镌就,有续投者。适范公试事方殷,公复汇成帙,不暇按部,亟登梓;盖耽奇若鹜,皇皇如也。
  考古皇华之选,輶车广暨;宣上德而达下情,日不遑给。今览斯集,备录奏疏、书移、文告,则皆国计民生也;广搜往近体篇什,〔则皆〕□□□风也。继之以公所自作,则又忠国勤民之肫肫牂貌牂貌也。公之勤政如此,即燕閒亦不忘之;名之曰「使署閒情」,抑独何欤?今夫懋德懋功,以急为勤非勤,以弛为逸非逸。朝夕乾乾,而以为心逸日休;敷布优优,而以为王事鞅掌。周之勤、管之斁,君子有独观其深者,盖不在境而在心矣。则谓是集为退食委蛇也可。即谓为周咨靡及也可。因劂毕,命殿后言;绳谨阐之。
  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诸罗县训导陈绳谨跋。

跋&后记 第 137 页
   后 记

  「使署閒情」决定要重印的时候,周宪文先生要我写一篇「弁言」;因为重印是根据小楼(杨氏习静楼)收藏的原刊本的。可是因为我忙,写不出来。今天,看到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送来的校定样,却突然感觉要写几句话。
  「使署閒情」是一部比较(或可说很)稀见的文献。日人山中樵,是以前台湾总督府图书馆长。他收蒐有关台湾的文献甚勤,看到有关台湾的文献亦甚多。可是他曾说:六十七的「使署閒情」已散佚不可复见(见「台湾蕃俗图谱」)
  本书最早见于著录的是范咸、六十七合修的「台湾府志」。「范志」(卷十九)「杂著」云:
    『「使署閒情」,一卷,白麓六十七居鲁著』。
  余文仪的「续修府志」因之。然而薛志亮修「续修台湾县志」(卷六)却云:
    『「使署閒情」,四卷,巡台御史白麓六十七著』。
  记得「续修县志」此条,是根据王必昌的「重修县志」的。要之:「府志」作一卷、「县志」作四卷,此一疑问,迨看到范咸的序文,始冰释。序文说:
跋&后记 第 138 页
    『公(按:即六居鲁)本于使署之馀,作诗歌以适閒情,因有是集一卷。余与公修志时,已采入「杂著」中矣。既而志事已竣,公又搜得近时台湾诗文若干首,不暇补入。公既珍惜此邦之文献,且不忍没人之长,因即移己之集之名以名之,而附己所作于后』。
  「府志」、「县志」著录以后,近今研究台湾的学人,却很少(如上述山中氏以为已散佚了)看到此书的原本。例如连雅堂撰「台湾通史」(卷二十四)「艺文志」著录此书,作一卷。显是袭「府志」,而未及考虑「县志」所载,又未见原本。「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以及孙殿起的「贩书偶记」等,亦未及著录。惟记得「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藏书简目」录本书一部,但卷数作三卷,盖非完本也。
  台湾光复当初,「长官公署」设一规模颇大的「编译馆」,聘许寿裳先生为馆长,我亦参加工作。当时「台湾研究组」(虽名为「台湾研究组」,但台湾之外,亦研究琉球及南洋各地的事情)有过许多的计划;其一就是重刊有关台湾的重要稀见文献。乃先借录这些文献,并附校勘。第一次完成的,就是「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台北图书馆藏)及小楼的此书。此书的校勘者,记得是杨乃藩先生。后来「编译馆」改组为「台湾省编审委员会」,这些传抄本,移交该会。又数年,有人即据此传抄本印行,但未及参照原刊本。
跋&后记 第 139 页
  原刊本,刊于乾隆年间(有乾隆十二年序);每面九行,行二十二子;四卷分订四册。现在根据原刊本的「使署閒情」快要重印出来了。我感觉高兴,亦有点感慨,乃匆匆写了这几句话,用作后记。
                  杨云萍记。五十年九月二十日
跋&后记 第 1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