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书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38H 页
答许后山
朴兄带宠音而回。拜擎披玩。恍若亲承警咳。钟于此受赐多矣。宁不感以泣。况审慈帏鼎垆膺河仙不老之休。棣韵湛翕。践履日熟。随事省察。不容放过。又能验之梦寐之间。而推以并及于无状。苟非血诚神力。那至如是光明普现而度此众生也。但钟瞌睡而已。其梦入轩下者。是庄周耶蝴蝶耶。且能以禅旨二字仰讥长者者。不可以梦而自恕也。然而因以遂之。以实大君子无妄之梦。亦或是一道否。夫心非可看之物也。而苟其方寸之间。大本卓立。如水之止如鉴之空也。则其光明者即此心也。如其大本不立而浊气填塞。如日之蚀如木之槁也。则其昏暗者即亦此心也。今欲将一心看一心。求其心之于彼乎于此乎。则其所谓光明界昏暗地者。别成心外之一家舍。而其所谓心者。疋似夫真人之闪铄矣。此果为存省实理体认大本之真诠乎。抑亦近于反鉴索照把弄影象之法门乎。钟于此实有所不敢知者。钟方在梦中。待惊悟时节。要当觅鹿于道洞蕉叶之下也。大支之说。前后下诲。不曾明言其所以然之故。而只恁地硬直说去。今又以王氏之说为證。钟之愚昧玆不能无滋甚之惑矣。其曲折之纤悉者。何不瞭然示掌。而廓此黮黤之腑也。别以夹纸求教。惟批回是望。大山率性之说。以愚观则恐衬切。亦论在夹纸。趁赐评驳。如何如何。
  别纸
中庸或问曰此篇首章。先明中和之义。次章乃及中庸之说。至其名篇。乃不曰中和。而曰中庸者何哉。曰中和之中。其义甚精。而中庸之中。实兼体用。且其所谓庸者。又有平常之意焉。则比之中和。其所该者尤广。而于一篇大指。精粗本末。无所不尽。此其所以不曰中和。而曰中庸也。○谨按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38L 页
篇之大指犹以中庸而为名。则一支之大指。尤岂得舍中庸而取中和乎。大而名一篇。小而名一节者。反不足以为一支之名乎。或问虽说名篇之义。然其当取中庸而不必取中和者。亦可以旁照于大支之讼也。王氏所谓第一支首章은子思―立言이오下十一章은引夫子之言야以终此章之义라云者。亦未见其以中和为一支之名也。引此为證。不亦太糊鹘乎。盛见倘曰第一支난首章이니云否。若然则首章独当得一支。而其下十一章。反似不在于此科也。其文理语脉。果有顺而无碍否。设使王氏直以中和为大支。吾当取朱子所说名篇之义而守之矣。
又曰天命之性。仁义礼智而已。循其仁之性则自父子之亲。以至于仁民爱物皆道也。循其义之性则自君臣之分。以至于敬长尊贤亦道也。循其礼之性则恭敬辞让之节文皆道也。循其智之性则是非邪正之分别亦道也。盖所谓性者。无一理之不具。故所谓道者。不待外求而无所不备。所谓性者。无一物之不得。故所谓道者。不假人为而无所不周。○谨按大山之说。原于或问。而其间却添入了慈爱之理断制之理恭敬之理知觉之理云云者。实见得他表里一串。不待安排之妙也。或问之说顺而明。大山之说紧而详。其实则无彼此。但大山说中莫不以之以字为道之为字。略有杨氏所谓率之而已之病。然此亦是悬空说。非就人作为上说。一篇大义固明白精粹。何必致疑于其间也。
答许后山
承音积四宵。未审药饵收功。神思廓净。步履刚决。已携法侣采真缘。蚤入在天王峰下。頫瞰下界迷尘。逌然送一口遐笑否。瞻仰云表。实劳我心。即欲颠衣以进。用续往年伽倻之游。而适亲节欠宁。抽躯不得。奈何奈何。仲昭诸贤。必可倾盖。圣养肃中果能践约而无差池否。萧寺谈讨之乐。想非杜门独善之比。幸为发一番洪钟。俾鄙近多士。得忘其肉味而捷于风动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39H 页
也。兴尽之夕。归舟山阴。恐为子猷所笑。沙南短扉。庶或有欣然相迓之期否。孝一昨有书。亦以堂癠未偕其果尔否。大支说竟蒙颔可。山上有泽。君子以之也。感颂感颂。李兄舜瞻理屩前进。其欲见贤之诚。果不与平日相诬也。惟嘉诲之如何。
答许后山
日间因无何便。盖承五月四日六月十五日两度下书。披谕郑重。见教周至。不胜感戴。示及圣养之不肯为通头。令人钦叹满万。举世奔波。一柱屹然。吾辈可相观以自励也。钟粗卤之习。太不经事。而惟自知其词华之不合于时用则甚明。前后不敢以应举自处。只缘慈教劝就。每不免随类观光。然其心愧欿则常未已也。春闱之不纳券。自外人视之。无怪乎谓之悻悻。盛谕责之是矣。然而鄙意则窃有所在焉尔。非以举业为可贱而然。亦非有激于有司之不公而然也。钟虽素不学。却缘都无性气。凡遇事物之不可意者。未尝作辞色容迹于其间。且勃然而睁视。踉踉而矫举。有似乎撰态干誉者。亦钟之所羞也。是以赴左之日。只信传者之以为合试。而及乎渡江之夕。始闻分试之奇。欲退而趋右则期日已迫而无可及矣。欲进而遂之则场限不可踰也。惟有还家一路稍为稳便。故即要作回鞭之计。行伴尤之曰非君。我辈亦不作此行。且受亲之命。径自罢却。亦非道也。文克亦曰吾郭虽居江右。毕竟是江左古家。乌足以越场为嫌。钟虽知其言之皆未必中理。而但不欲苟作峣峣。且以丘木词讼事。已约外郡族党以科日前后会于营下。故不得已跋履前进。而第念亲命只使之应举而已。曷尝劝其越场而行赂盗籍乎。见在之籍。不于江左。则又安得以古家自处。而诿以无越场之嫌也。行赂而要免盗名。且不可为。况买取盗名乎。自己作窃。犹为可耻。况并父祖而辱之乎。是以不纳券三字。已决之于心矣。入城之日。行伴请要共为盗籍。钟答之曰我且少缓。虽在榜后未晚也。及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39L 页
买试纸。行伴又曰且取几张。钟曰疑论赋表。从前鲜有入格。我且姑俟。要取策券也。及期行伴又以策券一张见贶。且勖其趁行填纳。钟不得已漫构一道。倩人代写。从旁口授。条对才毕。遽呼篇终阙却设救等项。遂错愕曰误矣。仍不呈纳。自外观。虽不免应举之名。而自我言则无愧于心。且不妨无人窥其峣峣之迹而腾之口舌也。然而此意惟说与舜瞻及轩下而已。他人则亦未尝闻也。本心如是。岂悻悻之为耶。今圣养之光明如是。若闻鄙事。必以私暗不公诛之矣。绝惭绝惭。夏间谢绝往来童辈。携前读鲁论独上山房。以消受畏日。殊阒寂可静修可潜玩。然但敦牟屡空。亲节靡宁。煎迫惶惧。无以为心。重以贱身跨月不健。痰痞内讧。疥癣外铄。转辗头重眼眩。或至晕倒。脚膝酸疼。或至卧呻。禀受卑薄。于此可料。何足以望其有为耶。闻国家似有倭衅。漆嫠之忧。想惟一般。未知其势将如何。亦将出于何策。此类之蓄憾久矣。安知无待时而一番闯发耶。清人咨文。劝我以连和洋夷则倭奴自不敢动。此言殊可笑。与其再被龙蛇之毒。岂洋夷之可和耶。索居林下。未闻庙算之如何决画。良切愁郁。
答许后山
拜领长笺。遣意良厚。伏感之至。况审萱堂节益享胡福。忠养之馀。更加湛乐者乎。事天事亲之谕。尤有以见平日之不寻常度也。却于中庸里面见得一部西铭出来了。非大心肠活眼目真实手段。岂易到得此。谨当书绅。用替佩弦。圣养之悦服于洲上。为吾道深幸。其始也趑趄失色。其终也渐入蔗境。此正是实见识。此正是紧工夫。亦大进之机也。若钟之乍一觑过。便以为好者。只做得黯黮自欺而已。何曾有一分的识于其间哉。圣养所谓如源方驶者。正以自道者道人也。宁不愧死。其持丧之严。闻之钦叹。但恐其合下清羸。不能无瑕虑。准拟乘春一唁。而但今闱节跨岁委褥。室患经旬沉绵。未知可待何日方得抽身否耳。肃中说心。既是泛言。而兼理气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0H 页
则固无害于义。姑且任之。勿为苟争。以待其渐次有见。如何如何。
与许后山(癸酉)
信息之阻。未若此甚。瞻慕之诚。日益纠紧。不审新春。萱闱笃候增寿康旺。侍中德体亦如何。年光如水。志业易衰。时一失则悔不可追。伏想一捧一掴。渐趱到筑底。有不能自己者矣。曾得洲上书。书及轩下语。有曰典重温粹。此世罕得。而但恐乐正之二中或欠迈往之勇。如有逢场。须以吾言勖其美大之业。轩下之有欠迈往。窃非贱生之可测。而洲上之忠谋善导。宁不耸感于心哉。钟锡腊中。哭稚豚之殇。仰添偏堂之忧。癃患猝剧。苍黄屡日。仅收回春之效。而完泰则犹未矣。贱身亦婴奇疾。两朔叫𠿝。几不免鬼录。毕竟赖慈母之惟忧仁兄之分痛。得为阳界上活物。然犹是枕褥上瘦骨耳。一经乱离。败尽家资。侍下事尤可愁悒。方病时家间杂进术者。瞽人则曰土木营缮。巫媪则曰物色出入。其言皆妖诞不实。无足以服吾心者。及闻卜者之言曰祭祀不诚。神降罪戾。医者之言曰七情郁结。气聚痰瘚。便不觉惕然心动。若阴赃之毕露而缧绁之将至。始信小人情状不可得以掩覆也。而于医卜小技犹然。况于君子之前乎。爱我者闻之。想应一怜之也。圣养及肃中近或有闻否。明德虚灵之说。圣养果顿弃前见否。而肃中气本善之论。近亦何以区处。良用泄泄耳。神惫便遽。意不尽达。何时得奉聆清诲。
答许后山
承下书有日。不审侍候若何。蒙示诗说。非止为肃中发。凡有志者合写一通。揭之座右。用作不远之柯也。本本元来只一原。一原还是万殊门之句。非实有见。那能说得如是。且肃中诗序云云以下。节节是警人处。甚盛甚盛。心之兼气而主理。洲上本说已分合俱勘。绝无渗漏。则肃中之见。洲上已先见之矣。肃中之言。洲上已先言之矣。肃中傥未睹本说耶。若已睹则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0L 页
以肃中之高明通敏。自当知其言之为第二着。而心即理三字之为千圣宗旨也。钟亦以此说积被攻驳。而其攻之者皆为心即气之说者也。今肃中为兼理气之说。然则肃中不亦当世之豪杰乎。但以此攻彼则非矣。其诗所谓理彻气清是妙原。未免有语病。理为本然之妙。理为万化之原。而今和气为妙原则所谓妙原者已不胜其污杂。而朱子所谓把许多粗恶底气。都做心之妙理者。不幸近之矣。若其所谓心即理也则草木禽兽亦且虚灵不昧神明不测云者。是肃中犹知虚灵神明之是理非气也。既知是理则何疑于心即理乎。其意则盖谓人之心。其气清通。故能虚灵神明。而草木禽兽之心。其气浊塞。故不能虚灵神明。则心之兼气。不亦明乎云尔。然则肃中以虚灵神明。反归重于气。而亦不料其理绝不同处耳。夫性即理也。而犬之性异牛之性。牛之性异人之性。则肃中亦将以此而谓性之兼气乎。性之单指理者。犹尚如此。况心之不能无气。而今且主本体以为理者乎。昔巍岩李公以为圣人则合下以理为心。故心即理理即心。体则中用则和云云。而犹以气之精者为心。君子讥其不以圣人之心为心。而以释氏之心为心。今肃中亦欲不以在人之本心为心。而乃以草木禽兽之心为心耶。肃中之谓心兼理气则得矣。而谓心即理之非紫阳旨诀则失之矣。谓因所主云即理则得矣。而谓偏从一边则失之矣。宜写洲上本说。寄与肃中观玩。如何如何。肃中闻鄙说。亦当有以诲我矣。四七说得烂漫云。为肃中甚贺。肃中虚受之量如是。亦何忧此说之偶未契勘也。圣养之谓心合理气。必是泛言心之所包甚广。非以此而攻心即理也。去年居陀客堂。一灯相对。鄙说之缕缕分疏。圣养已一一颔可。至有盛论一何圆。主理为把柄。我曾吞胶漆。无怪语涩硬之句。则圣养岂复有疑于洲上之说。而忘息壤之在彼哉。亦岂面诺而背讪者哉。幸勿以合理气之说。疑圣养若何。未发之时。自有湛虚清明之气云云。圣养之意。未知缘何而发。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1H 页
然即此一段而观之则恐不至大段做病。众人之心。居常胶扰。未发时分。固所难得。而苟或有之则风恬浪静。滓脚沉下而清浮上面。本体呈露而气像甚好。圣养所谓湛虚清明。岂无体认而云然哉。但湛一里面实不免包藏污秽。则未可遽以一时之澄净而谓无污秽之着也。且圣养说既未得见其全段。而下喻叹之以湖洛馀波。则无乃圣养之以此为心体耶。今未可质言也。金正言丈未知缘何而以疢疾爱我也。所谓某人。未知指谁。而下喻目之以老宿则正言丈之比拟不伦。尤非爱后生之道也。无乃钟锡平日有矜己沽名之实而致有此誉耶。深庸愧恐。未发前气质性之说。近亦与洲上烂漫。而钟锡之言曰气质之性。见之于发处则固然。而若以为未发之前都无气质之性则不可。洲上之教曰鄙人何尝谓未发之前都无气质之性哉。但谓之不须言云。钟锡于不须言三字。深悟尊性之诀。而更不敢开喙呶呶耳。盖就其浑然一理太极全体而谓之本然之性。自其仁多义多或偏或全而可以言气质之性。然矫其偏而使之全。矫其薄而使之厚者。专在于发后。则今于未发之前区区说气质之性。亦何所补哉。谓之都无。诏欠直截。而其在尊性之道。自是不须言耳。盛意则以为如何。诗选及志录。意其入览久矣。今承下喻。非止不见其书。人亦乌有。倘非今世之殷洪乔羞为人致书督邮耶。不谨之责。在于钟锡。固何与于轩下哉。但志录最可惜。而诗选则或恐其转入人眼。召它唇舌。然而既失者安敢望其必得也。幸广采之。若有实迹。从而取回甚善。亦不可大詈小骂。使他彰恶耳。病馀神疲。无以自振。时于枕上玩心经一二句。而意思甚短。不足以究微旨。玆以略绰看过未快活者。条白在别纸。幸早赐的批。使蛰物听雷音幸甚。
  别纸(心经劄疑)
赞。有好有乐。曰义曰仁。 情有万殊而不可悉举。故只下有字。性有四德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1L 页
而自是定名。故必下曰字。此一说也。好乐忿懥。专就用上说。故紧着有字。仁义中正。兼体用说。故普着曰字。此一说也。两说孰长。
心学图。 退陶答赵士敬书。始疑心在之当与养心相对。求放心之当与心思相对。而曰能求放心则心得其官矣。心无不在则心得其养矣。然而心思养心。本所以说工夫。而今曰得其官得其养则是就功效上说。实非此图本旨。且求放心养心。本是的对。故终以为不必移动。是然否。
人心即觉于欲者。 觉于理觉于欲之说。本出于朱夫子答郑子上书。而对说理欲。终不能无疑。夫单言欲则性之欲心所欲。初不可偏属人心。而我欲仁可欲善。亦自是道心之粹然者。若其对理说则不免为人欲之欲。而不可以人心便谓之人欲。如或活看而以饥欲食寒欲衣之欲当之。则亦不免注上添注之病。故退陶编节要而删去之。今程氏之说。承上人欲未汩而继之曰觉于欲。则分明是以人欲为人心。恐欠莹。
首章帝曰。 不云书曰舜曰。而必称帝曰者。以此章为万世心学之渊源。而又以为心经之首。故最上头着一帝字。隐然有心为主宰底意。而便接得起下章上帝字。
第二章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此八字是主宰者总会处。帝为上天之主宰。心为人身之主宰。无贰者敬也。而敬为一心之主宰。帝字在上。心字在下。敬居中间。为彻上彻下之道。而三个主宰。其实则一也。故无贰。乃所以主一也。古人立言之确。有如是矣。
第三章神之格思。 神不是别有一物如佛家所谓夜叉毗蔗等。只是二气之灵。体物而不可遗者也。郑氏所谓神见人之为者。与神目如电之说。相类而似甚快。然殊涉于神在人傍。神自神人自人。而不察乎体物不遗之妙。故朱夫子不泥郑说而直曰当知鬼神之妙无物不体。其义尽精矣。
第四章附注临川吴氏曰。 邪有两样。吴说固然。而以思无邪之邪。专谓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2H 页
私欲恶念之邪者。是不察乎思无邪之亦有两样。思自无邪者。圣人之诚者也。思要无邪者。学者之诚之者也。虽在学者分上。其于私欲之邪非私欲之邪。并要无之。况圣人之至诚。只无私欲之邪。而犹有非私欲之邪乎。其纰缪不足据如是。而芝山考误为之分疏。未知何意。且闲邪亦有两样。在圣人则是不大段用力。在学者则凡遏人欲防恶念之类。莫非是也。而主乾二而言则虽是圣人之事。然程子亦曰天下有一个善一个恶。去善即是恶。去恶即是善。又以防寇譬之则其所谓邪。纵非大段恶念。而才不合正理。便是恶也。便是寇也。焉有半间不界之邪乎。且其所谓物接乎外。闲之而不干乎内者。退陶答崔见叔书。正中其窾。而考误及刊补。为吴氏分疏者。亦未知何意。若如其言则孔子何不曰闲物。而必曰闲邪乎。考误以抵拒外物證之。然朱子既谓之凡言邪者皆自外至。则朱子之意正在于外至之邪物也。而其答之以固是者。仅可而未深许之辞也。今曰物接乎外则凡君臣父子之事自外而来感者。莫非是也。此亦可以一切抵拒乎。刊补以外物不接内欲不萌證之。然伊川此说所以释行其庭不见其人。而亦自是生硬不贴。则恐不可笃信。又以四勿證之。然何尝曰勿视物勿听物云耶。考误则略欠照管。刊补则颇涉牵强。且吴氏以思无邪为诚意。闲邪为正心。然朱子曰思无邪。只是要正人心。西溪李氏亦以闲邪存诚。兼正心诚意说。则吴说恐未莹。
第五章本注龟山杨氏曰。 以尽其诚心而无伪为直则已涉于已发界头。而非内直之实旨也。妄以己见下一转语曰敬立而大本无所偏倚。亭亭当当者。此所谓直也。义形而事物各得分愿。齐齐整整者。此所谓方也。未知如何。
第六章附注遽忘其怒。 遽忘二字。非止为息怒单方。凡于一切邪思妄念扰扰攘攘之时。即当遽忘了。忘便忘。太不可回心看邪念之去否。如是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2L 页
则邪念复随而起。越把捉越不定矣。今以遽忘二字。为主敬存心之要路如何。
第七章风雷益。 或有问迁善改过。不言于雷风恒。而必系于风雷益何也。妄答以为过在我善在人。故雷在内风在外。取象至密。不可互换看。
第八章附注曾子三省。只是紧约束。 或以为颜子之违仁。是才差失。故不远而复。曾子之不忠不信不习。是大故走作。故紧约束。窃恐未然。妄意以为曾子之三不。亦只是才差失。而未必至大故走作。但颜子则几于化。故不违之前浑然无迹。才有一违。便能知之。而知便不复行。不曾大段费力。曾子则犹有守之之意。故必常常照管有此乎有彼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能如颜子之几于浑化。其谓紧约束者。恐是如此。非以其大故走作而云然。观于只是字义益明。
第九章小注勿轩熊氏曰。 熊说段落甚明。其谓诚意章事者。泛言此章之合属诚意边而统同说者也。盖以其心之所发。自然真实无妄者。圣人之至诚也。心之所发。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者。学者之诚之也。于是而又打开说则绝四章是圣人事。四勿章是学者事。而始必有四勿之工。然后方有绝四之效。故最宜合两章而潜玩也。意是私意云云。更照应上面诚意之说而为统同说也。圣人混化。就绝四章说。颜子未达。就四勿章说。而此又是打开说也。分合俱下。绝无罅漏。而讲录以熊说谓专就学者分上说。恐其未然。
第十章附注天地储精。 讲录以此为独言二五之精而不言无极之真。然殊不察天地字便当太极。大抵好学论一半。全用太极图意。
其中动而七情出。 世皆以好学论七情专主竖看说。而私以为当兼横竖看。何以言之。既曰其中动则此是理发之实而从发者竖看说也。继曰炽荡凿性则此是气发之机而从发处横看说也。若四端之粹然则虽或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3H 页
有不中节时。焉有炽荡凿性底时节乎。此可见七情之拖气做重。而不可以专主竖看说也。未知如何。
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则施之。己不欲则勿施者。此正学者之事。在圣人则初不曾计量他欲与不欲而方为施不施也。愚故曰圣人则自然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其次则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颜子则亦自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而其次则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人之大公无我。学者之推己及人。自有等级之别。
第十二章本注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 迹未形故人不知。几已动故己独知。则此自是一事。而讲录以迹虽未形。几则已动。谓从人知处说。以人虽不知。己独知之。谓从己知处说。分作两项说。恐非章句本旨。
第十三章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或疑其不曰无恶于心何也。妄以为一念才萌。(情)旋以心之本体权度而省察之。(意)见其十分恰好而便自趋向得定。(志)则所省者情也。省之者意也。省得了无恶者志也。情意志之次舍甚的。而莫非此心主宰之妙。则无恶处。恐不可泛着心字。
二卷第一章附注此正交战之验。(止)此大可验。 两此字两验字之义。考误说似得正。盖胸中若有两人。此是交战之验。若能持其志。使气不能乱。则此尤有大可验者也。譬如有病人。或胸背淅淅。或六脉洪大。或浑身如火而旋复如冰。或浑身如冰而旋复如火。往来不常者。此寒热相薄之验也。然其验常不快。难分其表里虚实。若用小柴胡汤一料。镇持其元气。而使客气不能作。则便觉脏腑豁然。四体安舒。实效彰著。而大可验此药之有功也。如此看如何。
第二章附注都不得。 盖问者以忿懥好乐谓在我。而殊不知当忿当好之事。亦自外而至也。又以忧患恐惧谓在外。而殊不知忧之惧之之情。亦自我而发也。说忿好既不得。说忧惧又不得。故曰都不得。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3L 页
舍去如斯。达去如斯。 鹤林玉露以舍为勇。以达为智。盖谓舍生之勇能如是者。以其有达理之智而如是也。虽然如此说则乃是赞叹之辞。非问之之意也。厉声问之问字。不亦衍乎。窃意樵者是荷蒉接舆之流。见程子之出欲行道。横罹奇祸。今且出没于瞿塘滟滪之中。死生在前而了不动心。犹不知悔。渠欲讥诘之。临岸而厉声问曰今于险流恶浪之中。能不以死生动其心。则其于舍藏之时。能略无怨悔。不以外至之祸厄动其心。亦如是否。其于达行之时。亦将能随事顺道。不以外至之荣贵动其心如是否。若然则何如彼不能忘情于世。栖遑被窘而犹不知悔也。是以伊川欲答之如孔子之欲与接舆言。而舟已行不果矣。然则其义当曰舍去如斯耶。达去如斯耶。如此看。恐合问字意。
第三章附注人形貌不当嫚。 不嫚人形。此固君子之至意。陶山夫子亦以晋州开城士人之曳佛斩头。叹其士风日非。两先生皆同一意思。而韩昌黎请投其骨于水火。明道子责以取其首来者又何也。盖一主于敬人。一主于斥佛。敬人处惟恐其或嫚。斥佛处惟恐其不严。窃意翟霖平日必有嫚人之病。故伊川因似人者而戒以勿嫚。则于人尤可不敬乎。晋州开城之事。出于泄愤之举。而非由于斥佛之真心。故陶山所以叹之也。若使伊川当昌黎之时。陶山居明道之职。则未必无投骨取首之言。使明道见翟霖之椅。晋州开城之事。则亦当教之以勿嫚而叹之以士风日非也。然而但恐昌黎则未必能为伊陶之言。不审如何。
第四章心术心知。 术字有多方作用底意。故言之于淫乐慝礼处。知字有一心主宰底意。故言之于耳目口鼻处。大凡心知正然后心术正。
第五章附注圣人经历过。 非谓孔子生怠惰之心致骄淫之心如是经历过。谓孔子亲闻郑卫之音。而见其淫靡悲哀之实耳。
第六章怵惕。 怵惕心动貌。世以此谓心动而见于形貌也。然此貌字是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4H 页
心之貌也。非人之貌也。怵惕是恻隐之萌动底。恻隐是怵惕之发见底。
第七章本注得之最先。 仁义礼智有便俱有。而以天一生水之义观之。则智似最先。今谓仁最先何也。盖天固有此元亨利贞。而生物之时。元为之始。故人为先得。然其实亦非截然有先得后得之限。
附注其性本同而其习霄壤之异。 此与孔子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参看。此性字主仁义礼智浑然一理而言。故曰本同。彼性字主偏全厚薄分数不齐而言。故曰相近。然而两性字皆指一时一处而均为未发则同。到习字方是已发。
与许后山
新雨初晴。山春欲动。望天皇岭。雪已消矣。一理屩便可到灵区。而病馀䯒骨痿弱。不能自力于前进。秪切高景之慕而已。人之无羽翰。为此时恨也。顷承一顾之教。固属望外。而区区之诚。亦不能无庶几者焉。其使峄北猿鸟果不负春来意味耶。仍伏问偏堂寿节更若何。德义有相。省候百福。圣贤在丌。心目昭然。至乐由中。必有不能向人道者。况胤兄长进。应不悠悠者乎。钟锡慈癠一直昔样。焦闷无以为情。志业日缩。萍怀恼人。近欲陪亲南下。往寻旧巢。然寒乞事未易如意奈何。金正言丈近遭大故。穷厄之命。去益万状。为之替告也。其答问获觌才数日。而其议论皆平易浑厚。诚君子人口气。但不要剖析纤密。好为笼罩说。如动为始理为先气有死生等语。皆深恶而痛戒之。是未可知也。更以一纸竭鄙衷寄去也。再昨获洲上信息。新正遭尚右之恸。寝郎丈又值叩盆之戚。南游之约。由此不谐。良觉好事多戏神。世或以南丰之无诗目洲上。而今奉古体三则。格式苍醇。声韵清雄。意寄珍重。诚非雕虫辈所可议到。恨不与吾丈相对吟一过也。
答许后山(乙亥)
陆续承惠状。感荷良切。间经月色。不审省下服体更若何。冤窆已毕。慈恸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4L 页
必倍。而存亡之间。想多触目而难遣者矣。但来喻所谓摧折陨穫等语。窃非素望于坦荡襟怀者。幸于平日所读书中掇取他顺天安命等方法。猛着力受用如何如何。俯请哀辞。非惟不能。亦不堪作也。只以此意仰达于洲上。自构薤露二章以呈。虽失轫发之夕。披示于灵前亦无妨也。祭文一道,茶一两,果二种,檀香三片,蜡烛二柄并以送去。以此奠告于灵前亦如何。方有亲忧。未获躬晋。幽明之间。辜负实深。馀不备达。
  别纸
约情顺理之方。轩下平日说之如茶饭。哀亦七情之一也。岂无约之以理之工也耶。
子夏在圣门以文学名。而哭其子至于丧明。被曾子所骂而为万世后人之所嗟惜。此不可不念也。丧其一珠之瞳。犹且云然。况可以摧伤陨穫。丧其一身之主宰者耶。
夫以圣如孔子。贤如朱子。而犹不免此厄。则以吾不及于古人万万。而安得以求全他圣贤之所未全者耶。圣贤尽在我者而已。其馀则任天之所为而已。况可以未尽其在我者。而遽欲怨天之不我祐也耶。
事天事亲之说。正是今日受用地也。若使轩下能言之于平日。而不能行之于急难。则岂非自诬者乎。
以吾爱子之心推之。则知吾亲之爱我。亦无异于吾爱吾子也。吾以哀子之故而不幸至于摧丧其身心。则吾亲之为吾虑者。亦当如何哉。
孰无慈爱。过则溺焉。孰无悲哀。过则伤焉。哀而伤。爱而溺。君子之所不许也。轩下平日不曾溺于爱。岂可今日而伤于哀乎。
为皇天顺受其命。为慈氏宽理其变。为亡人安慰其灵。为次胤成就其器。为吾身惜其性。为斯文任其责。内而为家门之计。外而为士友之望焉。
德门自数年以来。丧威荐叠。英年健质之俄而逝者相环也。亲遭其境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5H 页
踽踽独立者。无怪其瞠然而若无从也。然则轩下之今日心下。非惟哀字为祟。得无疑惧之交作也耶。然而程子之言曰乐天知命吾何惧。穷理尽性吾何疑。若味此言。自当融释无碍。正如矢石场中。惟厉精神善料理者。方能冲开血路。稳到平原。若便目瞪口呆。手脚慌散。虽欲不为其躏轹。不可得也。天下事以理推之则无可疑之事。以命受之则无可惧之事。只是君子所谓战战兢兢戒慎恐惧者。直是少不得底。
答许后山(丁丑)
新年第初头。拜吾丈德音。从此十二个月。无日非喜事重重。预可卜也。况审堂觯增算。天嘏鼎新。省馀道体亦复万康。和气盈楣。旧忧退听。区区慰抃之至。钟锡慈节临岁苍黄。今则才已。然犹未可谓之全复。此固不肖俭年失养之致。恐惧何可达。同行异情。无乃鄙见之胶滞。看得错盛论耶。但盛论既曰天理人欲。皆本于理云。则是就一本上说。非就发处言耳。才说一个本字。钩吻蔘朮。便同一根。狮子麒麟。便同一胎。此岂非同体之旨耶。盛意则固不至如是。而皆本字终似为语病。更细思之如何。向对惺丈语及道心不中节上。而时以亲忧方剧。未暇答。若得惺丈开惑时。致受自可顺矣。惟加意如何。别录下答。真长者语也。但未悉鄙问之意。更将前录节节细赐答为好耳。甥妇书袜。足慰病亲。而匆扰俱未致答。殊阙人情。惟以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八字。烦吾丈译晓之。或不以为妄否。甥阿气血未完。志趣未确。勿使之连夕入御。勿令与閒杂人诙谐。惟吾丈之朝暮夹持。以正言浇其胸。如何如何。
答许后山
甥阿回。又拜下书。端岁喜信。如是重重固可感。旋惧不能堪也。况伏审省定益泰。道义加懋。区区不任慰泻之深。钟锡慈节近又大添。艰得些复。以是煎迫度日。贱身且苦司视失常。翳郁不能平。亦可闷也。承教同行之义。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5L 页
引据甚备。警动殊切。然愚滞终迷。不敢以口头相然。奈何奈何。夫欲说同行之义。即当就行处说。奚必推其所从出之本乎。盛论既说皆本于理。则便是从发处逆推而就一本上说。乌在其行处之同也。程子善恶皆天理。朱子虽妄亦天理之说。皆就发处而即言之耳。曷尝从发处而逆推。侵却了本字界分耶。至若勉斋所谓原其所以为恶者。亦自此理而发云云。则恐未免为语病。即此见在恶上。指其所掩所汩之理。而即曰恶亦不可不谓之理。斯已足矣。奚必原其所自发之处而谓之恶乎。若无此理则固做出恶不得。然即当就恶上说。不必究恶之本。夫善与恶。谓之二本也不得。谓之一本亦不得。谓二则有相对之嫌。谓一则为同体之误矣。才说本字。便即做病。是以程子谓善恶之皆天理。而便以本非恶三字救之。可见下语之甚艰而用意之至精也。今轩下则不然。显说出皆本二字。而犹欲讳其为一本处。是无异于偷铃而塞耳者矣。皆本之意。有何所不同于同体之旨也耶。设使盛论单就发处说。如程子善恶皆天理之云。其为同行之义则非也。更加审覆。从长卒教如何。大抵吾辈平日说理。轩下则如宋襄用兵。多失之宽旷。钟锡则如周兴罗织。多失之苛刻。今日之争。非以此耶。旋切畏恐耳。以一理而妙众理。来喻已明。而但求其一理之实则此心之神明知觉。智之德专一心者是已。无论某情。仁以酬酢。知之妙仁也。礼以品节。知之妙礼也。义以裁制。知之妙义也。智以收敛。知之自妙也。心之能主宰者。以其知觉之专一心。而始万物而终万物故也。但妙之在知存之在敬。知敬合而主宰之道备矣。此所以知敬之为最要。而水火之能交济者乎。两条下答。讨悉源委。无有馀蕴。私不胜钦颂之至。既又不自为是。责以回驳。何敢当何敢当。但钟于此致疑者夙矣。孟子曰取礼之轻者与食之重者而比之。奚翅食重。朱子曰礼之大体。固重于食色矣。然其间事之大小缓急不同。则亦或有反轻于食色者。以此观之。嗟来二字。只是哀矜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6H 页
之意。而非嘑蹴玩侮之为也。则礼之至轻者也。饥而死以灭其性。食之至重处也。况黔敖之为食于道也。琐琐尾尾来来往往。愁惨满目。一粥一饭。尽吾恻怛之心。斯已至矣。奚暇于寻常行路之饿者也。致其唱喏之节而极其恭敬之仪也哉。彼为饿者者。不量自己之是寻常行客。怒仁者之不加礼于我。悻悻若浼。宁灭其性而不悔。斯可谓知轻重大小缓急之别者乎。曾子所谓微与者。恐非谓黔敖之有微过也。所以讥饿者之所执者小也。可去可食之可。俱是近可之谓。而非当然必然之意也。言其嗟来之时。设或可去。及其谢也则乃可食矣。(其吐辞恐当曰其嗟也애可去―라도其谢也앤可食이니라)非谓嗟来则便当去矣。且饿在道路。寄命于素不识之人。亦是不得已之事。故并谓之曰近可耳。至若爰旌目者。诚是来喻所谓已甚者。而鄙意则以为死固已甚。吐亦甚矣。若是当吐则亦当至死而不止。岂吐之为可。而吐不出则乃已耶。大命方近。得食为重。彼以仁心下壶飧以哺之。则姑为纳其飧以全其性。后乃与之物以偿其直。则便是沽饭于市耳。奚择乎伯夷之所树盗蹠之所树乎。钟于此常有所难晓。伏请更赐论断。以拔钝根如何如何。眼眵神瞀。倩人草呼。止此谨白。伏惟鉴至。
答许后山
伻至承书。伏审方瞳绿发。燕养多福。冤日再周。猿肠欲摧。仰庆俯惨。诚有不任。钟锡闱节近复而厨供已匮。惧深于喜。未可自镇。奈何奈何。同行之义。过蒙颔肯。感激何喻。恶之本于理。非不云然。而但不欲说一个本字者。正恐其有同体之嫌故耳。即此见在恶上而谓恶亦不可不谓之理者。正如就水之浊处而谓浊亦水也。即此浊水而谓此水之本于源泉则可。若谓此浊之本于源则岂成说乎。泥而无水。固滚出浊不得。气而无理。固做出恶不得。故因泉水而有浑浊。因天理而有人欲则可。若谓浊本于源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6L 页
本于理则恐不如不言之不为少矣。主宰说来诲果然。亦固曾有见于洲上主宰之论。然但生出之序。只是发出宣著等之相承交付。而未甚见有主宰之之妙。故前书所以就智之德专一心处而言之耳。并存之或无妨否。爰旌目事。承谕始大寤矣。曷任钦叹。其馈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其哺也以仁。爰旌目岂可不受哉。来喻云云。系是既受焉以后事耳。偿直之云。硁硁乎小人哉。谨当书绅而常目之矣。奇台所谓心不能尽性者。无乃单指众人言者耶。未见其全文。何敢质断。致受近亦有书于钟。深悼其前见之误。且示以轩下所教。有曰道心既发之后。却被人心横截。有不中节。钟复之曰道心既发而为人心之所横截则道心便息。而其所谓人心者。即人欲而已矣。岂可以此而目之为道心之不中节乎。或非妄发否。更商而教之如何。左顾之示。预切欣幸。必遂之如何。馀秪俟面讨有日。
答许后山
曩于下书。谂二咸兄之乍有愆节。未知其的是何證。遣虑殊不赀。昨因启五所传。始审为天行所染。而但无事得汗。其啸也歌者。继此澄廓。则何幸如之。太硕夫人已就养于介室云。慎避固善。诚顺之摰。益当泰茂矣。荒春正到竿头。一缕厨烟。能无断续。麦占庶几有年。而霪雨久痒。天意难谌。且闻都下月前大雪。野色惨憺。满地嗷鸿。莫匪伤虎馀喘。奈何奈何。舜其功也之功。似当别有出处。恐非亮天功之是据也。第俟博询而审采之如何。日蚀之自有常度。晚醒之说固然。而若以其有常度而谓之匪眚。谓之当食必食。又以为朱子之未察于天文。则太有所不然矣。苟其匪眚。诗所谓亦孔之丑吁何不臧者。适足为躗辞而已。春秋之每食必书者。亦只是多事而已。如其当食必食。春秋二百四十年。日食才三十六。唐之二百九十年。日食至百馀。以春秋为当食之常度也。则唐之百馀。必有不当食而食者矣。以唐而谓当食之常度也。则春秋卅六。必有当食而不食之时矣。于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7H 页
此将奚所执焉。斯义也朱子于十月之交集传。已详言而无馀矣。且语类钱子山问自古以日月之蚀为灾异。如今历家却自预先算得是如何。曰只大约可算。亦自有不合处。历家有以为当食而不食者。有以为不当食而食者。(止此)朱子之于天文。果有所未察者乎。昔宋徽宗因日食下诏曰此定数不足为灾。古人皆不晓历法。(止此)不意醒丈今日之论。与彼绝类也。惠寄钜作。鼓动得多少湮郁。乌可已之至。尧咸舜韶。更不愿矣。即欲拚和而韵高思滞。留待来后。且禁韎之韎。似是佅之讹。而但韩诗本语用韎韐之韎耶。抑通佅而用耶。因便考示则可耳。春秋北杏之会。诸家传解。前有所录上矣。倘经折衷。亦望趁以见喻。韶甥近殊羸苶。饭与书俱不进。可憎也。
答许后山
月初闻有便。忙忙草一柬属诸韶甥矣。此人无心。至今遗在渠袖。可增可恨。即玆伻来。承伏审萱节茂泰。德韵康重。下诚慰洽。但庑率多警。菌戚又恶。仁福之难完有如是乎。钟奉老经春。仅免浮黄。而喻分之倖。竟招其孽。家兄以无何之疾。亘旬苍黄。贱命为吐泻所败。几日佹佹。两贻亲忧。已不可言。今则俱起动。然寻得旧样子。杳无其期。奈何奈何。舜其功也之功。似据乎左氏传所谓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云云者矣。(盖天子者。天之子也。于西铭意较衬。)郑庄幽母。的是大恶之可书者。而迎母之不书。已有纲目之于吕政也。则来诲所难。终似未快。莫若顺看以鲁旧史之所不载而已。与鬼神合其吉凶。今得退陶说而可以跃如矣。盖鬼神之屈伸往来。而吉凶之应。相寻于人事。圣人之潜见跃飞。而吉凶之应。相关于世道。此所谓合其吉凶。而吉凶之非谓屈伸往来者乎。但鄙说所谓乾之亢龙坤之黄裳云云者。非至诚前知之谓也。即就见在行用上说耳。则无乃为一说之或可备耶。妙合而凝。平日只道它是理妙气合而已。洲上说未见其全。今安敢臆断也。惟更示之是望耳。馀神弱笔倦不备。
答许后山
愁寂中忽承德音。蛰身之雷大矣。第审大宅爻象澒洞可惊。而但闱节清穆。德体葆重。庑率俱在安地。以是慰仰而已。此岁此气。如火燎原。遭罹者十摧六七。孤儿寡妇之悲号而怨毒者林如也。南边沿海墟落。尤荒凉云。麦虽熟矣。所谓大碗不托甚人能吃者。不幸而目击之矣。钟亦伯兮为此气所熏。令人一番恐惧。得汗已经月。家间清凉。殊以为幸。瓒汝家亦无后患可喜。而甥儿避左避右。因以废读可闷也。殷巨亦以此罢会。然数日间为更聚计。幽独馀深以翘企也。厚允亲下丧耦。想益酸寒。梅谷崔丈奄作古人。闻不胜恸怛。此世好人荏苒零落。虽欲不怨天不能矣。前者惠韵。强欲拚和而终不能成声。亦不敢讳拙以自外。汗颜呈上。此是月前所构置者。索莫愁虑中。安能有好意思写出耶。惟绳墨之加是俟耳。方伻发获书。不遑备谢。
答许后山
连拜下书。感荷曷比。伏审定候万重。险岁之幸。但大第回禄。闻之可惊。犹不至赤烧则哿矣。沴警时可歇矣。而四方之愁痛无已。天固未可知也。钟锡亲候兄节。一体清平。以此为乐。已自不浅。馀冗琐琐。又何足关心耶。陆学之以尊德性自居。而阙却致知一边者。眉翁目之以专务上达。是可疑也。 鲁陵复位。以义以恩。俱似不可已者也。而眉翁所难。似密而实疏。亦可疑也。诸侯之无二配。古礼则然。而 本朝列圣之继娶者。非止 康献王而已。则独废 贞陵。终似未稳。况是正位宫壸。非若鲁仲子成风之比也。则 先王之所妻之者。后孙岂可降之乎。又况无二配之义。不必在于复陵一事乎。愚见于此未详。更赐论断是望。
与许后山
往复不几日。伏惟寿闱连旺。道体增穆。当一然矣。龟山沴气。计应廓净。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8H 页
甥妇兄妹俱是无恙者否。三十日长霖其病于人者。非痢癨则呕泄矣。此时怀慕。安得不倍万忉忉。钟锡大节幸粗遣。于私分厚矣。自己脚證。乘时更肆。气热如火。肉冷如冰。坐卧有难自由。心界之宁帖。固非易易也。贞陵事近已断定否。若欲以无二配之义。断之于今日。则自今立法。可追论已往。决有不可行者矣。最有一事可明者。 仁穆大妃。即我 昭敬王之继配也。而昏朝 西宫之日。当时诸贤之以死力争者果何义也。况无二配之所重在庙。如不得已则仿唐之仪坤庙其犹可也。奚必黜位号废陵寝然后方始无嫌于古礼也。语不知择。深恐妄发。惟嘉诲之如何。夏初蒙圣符丈屈于弊庐。云读大山集。其论朱先生答南轩仁说书。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之义。力主大山说。钟不能难。是夜宿于南邻。诘朝钟以小纸书示曰仁者生理也。天地之未生而先有此生天地之理。万物之未生而先有此生万物之理。理而有亏盈欠剩则奚足谓之理也哉。又引朱先生所谓虽使天地之间净尽无一物。他也自爱之说以明之。金丈归有书曰此心之理。其体段同天地而贯万物。若无了这天地万物。无可同无可贯无可爱。岂不亏欠了分数耶。此言诚何如。钟不敢更费分疏。以取务胜之诮。然此等话头。粗通理趣者。决不肯道。而以金丈之高明。有此云云。诚可怪也。无乃鄙见执迷。如狂国人之以不狂者为狂耶。至乐斋铭。趣为子语之趣。曾闻洲上论。作旨趣之趣。然文理终似不顺。只作促字之别恐无事耳。不审盛见以为如何。古体二篇短律一则。敢以录呈。点改之。且赐和之是望耳。钟素短于诗。在平日不肯事此。而今有此尘烦。不以为羞者。诚欲得大音之来振尔。抚掌覆瓿。又奚足恤也。瓒汝近颇向可。极为欣幸。舜瞻亦不免家有沴警。不相通已阅月。有好姿有好志。而使不得专意学问者此天耶。每为之悯惜。殷巨亦以汤忧。未得来会。亦可悯耳。待四方清净。凉气稍生。准拟一番出门。慰致受于法坪。候醒丈于渊洞。仍陪吾丈。历造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8L 页
绀岩梅谷。以至菖窝寓所是计。然未可必其得遂否也。
与许后山
弊庐留辉。月徙而犹未沬。感慕交切。宁间寤寐。花开正盛。雨而且霾。足令人可思可忧。伏问堂节万祜。视膳馀德候保享天和。小大庑率晏然不惊。岁险村沴。俱属其如予何也否。案几必整暇而许多发得。聊可自怡。望勿惜下及。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传义俱不见释。吾辈平日看书。如是疏脱。良可惧也。但鬼神之福善祸淫。圣人之赏善罚恶。固是合德处。而如乾之亢龙。鬼神之所凶而圣人亦凶之。坤之黄裳。鬼神之所吉而圣人亦吉之。此所谓合其吉凶也。如是看似无大害。其更入念否。心经赞仁义中正。恐只是讨本而言尔。若就其发用恰好处云则已是道心之大光明大彰著地头。其下更安得曰惟理无形。是之谓微。毫芒或失。其存几希云矣乎。盖真先生寻常借中正字。替礼智字以协韵耳。春秋于郑庄公不著其幽母之罪。而只贬其克段一事者。诚以其幽母事之不见于鲁旧史故耳。若以为母失道而不贬子则其为害理甚大。秦太后嫪毐之变。可谓失道之甚者。而纲目特书其废。以罪吕政之不子何也。并以更诲是蕲耳。尧钦舜恭禹孜汤慄八大字。今玆付呈。尤庵貂裘劄。今须誊送如何。每念此文字。令人胸次耸然。切欲再观而一大读矣。俯烛焉。
与许后山
一雨催寒。伏问晨昏体节若何。钟锡慈癠偶添。日事焦闷。家伯作展浇之行。归限尚远。郁陶乎池塘之梦。头流记行。前此文丈有靳持之意。故妄不自量。随手起草。略了一两日行事。然笔势萎苶。殊以不满意为恨。及见盛撰。如和羹大胾。淡然而味长。更无可存减。其馀田地。却为醒丈所占。外他着手不得。不必苟为添足。且好为藏拙计。然瓒汝诸公劝以续毕。此是傍观例谈。切欲对同合勘。仰取裁正。而相会无期。奈何奈何。来月间似有梅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9H 页
谷之行。然当取道德村。不暇造高轩耳。勿谴如何。通书正蒙及便见寄是望。馀愦愦不备。伏惟俯谅。
与许后山
腊杪知有便而阙候者。忧虞使然尔。乃蒙弗较垂问。感激到今。只伏祝萱候昭稣。阳和渐泰。德义有相。体力崇茂而已。天道方新。祚善当不爽。玆何必仰请然否也。钟锡生世无几。罪恶如山。神穹遣罚。再及于属望之襁肉。在渠受报宜尔。而七耋癃亲之下。供之以非常惨毒。悲铄日深。气息奄奄。恐惧震越。奚暇以化者为念也。希道祭文之封还。无怪传者之云也。然而钟之于希道之文。岂曰有所不足于圣养而然哉。但见其有曰齐衰人曰罔极日等字。而八字成俪。俪必押韵。殊乖于古君子散句做之意。此若写在册上。传播众目。流示方来。则窃恐议者之疑我希道。故敢以此意。书告于致受。劝其去押而已。实无封还之事。此固愚者过计。而其心则未必由于故为乖激也。传者云云。得无太不谅于其间乎。客冬为同闬诸公所强。因朱先生增损吕约。妄加修润。恰成一𢎥。要欲行诸一闬。未知毕竟果无牴牾。然恨不得席下一言。以藉重于其间也。到今心下悲乱。无能属念于外事。只此略控不备。
与许后山
呻吟里得启五兄到。悉那边信息甚大。胸次殊快乐。未始若沉痾之在身。且闻龟山升座之日。会者如林而酬答如响。发得甚多。恨未曾抠衣促膝于前列。以听其绪馀之一二也。虽失之当日。可因书而开示其详。以剪索居蓬塞否。颙仰殊切切。前示阴阳稚盛之辨。盛说大槩已得矣。第以水木阳火金阴者。亦就变合处言则恐未然。盖气之与质。初非两样物事。质之生由于气。气之行寓于质。气生之始。(第二圈)五行之气已具。而气之生。实质生之基也。故说解之以水木阳火金阴者。属之质生之序者此也。此则移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49L 页
上一步说也。变合之时。(第三圈)五质乃生。而其所谓生者。只是显然成出之意。气既变合则阴者阳而阳者阴。稚者盛而盛者稚。固自然之势也。故图之火木左而水金右。解之水阴盛而金阴稚。火阳盛而木阳稚者。便当质生之位者此也。此则直就当体说也。质既成矣。气之运。不外乎是质。故说解之以木火阳金水阴。属之气行之序者此也。此则就气质合一处说也。段落丁宁。而勉斋退陶之说。皆已包在其中。恐不可一字移易也。今答醒丈书。略陈首尾。以听其去就。亦望取观而赐批正焉。神气眩瞀。不能道万一。惟祝色养增祉。为道加爱。
答许后山
病起稍有生意。恋德之忱冞切。际承下喻。蹈抃曷已。况伏审萱节康泰。神相道义。浑致匀清。尤不任拱贺之至。阴阳稚盛。本非揣摸可说。而前者贡愚。只出于求教之诚耳。玆蒙回批。若可以三隅反者。然抵滞难化。不能无信未及者。五气布四时行。初非两样物事。图络之自水而木。自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复水者。便是气布时行之序。而气之布即气之行。气之行即时之行。夫焉有气布自一事。时行自一事之意哉。下喻以解剥图体为證。然以愚观之。朱先生于此。只就见成质上(水阴盛。火阳盛。金阴稚。木阳稚。)明其循环自相生之序。(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复水。)而便以五气布四时行当之。气布时行。依然是木火阳金水阴而已。何尝有以水木为阳。以火金为阴。而又截取五气布一段以当之之的案乎。图说所谓五气布。是变合以后事。说解所谓生之序。是变合以前事。无乃文丈之未察于是也耶。勉斋说之自觉其误者。以其就言乎第三圈变合之时也。如其言之于第二圈阴阳含五行之时。则诚精切无馀憾。望须以此更加细商。终以见教。妙合之义。盛论似甚正。厚允说既有草寄之示。而却寻不见。其或来伻之遗失耶。本自混融云云。果出于近思注。而非叶氏之自注也。却就朱子说中。改所以二字为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50H 页
本自。此则叶氏之误录而致失也。小注之以无间断。释混融无间之意者。亦恐其失之于不审也。头流鄙什亦有寄而无来可讶。启道之为跋于此。得无类于见鼷鼠而发千斤之机耶。愧死之馀。深愿一睹耳。潜叟动静机之说。其意若曰气有动静。故理有动静。则其与气发理乘之云。有何间也。此等处恐不可活看。洲上所论动静之机。果出于良工独苦之馀。而初间亦尝深信而无疑。近看似太深。恐不无出入。未知盛意更以为如何。造次郑重。姑不敢仰陈鄙见耳。
与许后山
比甚阻。下怀殊切。不审省温节万祜。静坐索玩。更有何许许大融入商量者否。钟三冬日月。费尽于营葬侍汤之间。忧愁恐惴。魂其馀几。且缘曹友衡七偶罹奇證。往往有不祥之色。抚念近来气数。又不免过自瑕虑。动静说顷承投示。大段与鄙见相契。故其所私录者。今亦抄上。幸须大家参覈勘正。卒以教之。第审盛说中若有一处可疑者。曰乘阴而生阳。乘阳而生阴是也。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此是理气之微妙实相。谁曰不然。若云乘阴而生阳乘阳而生阴则话头太迫。匹似云静而生阳动而生阴。徒乖反耳。盖乘阴而静乘阳而动。太极之常也。且以朱子解此段。谓是阴阳动静。然鄙意窃以为不然。说之云太极动而静而。是主太极言。图之云阳动阴静。是主阴阳言。若夫此段者则深得乎理气合缝之妙。所主以动静者。依旧是在理。而气为其所资而已。所乘之机四字。正当敏妙看。岂可以此而遽属之于阴阳动静也。语类所谓踏着挑拨。盛释恐长。然私以为踏著动底机。便挑拨得静底。踏著静底机。便挑拨得动底者。犹曰踏著动机则动。踏著静机则静耳。盖静底而挑拨则非动乎。动底而挑拨则非静乎。此只是乘阳而动乘阴而静之意也。未便是互根交涵之谓也。惟惠谅如何。醒丈稚盛说。思欲一覆。而愦愦因循。迄此未果。则亦未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50L 页
果焉而已乎。
盖此段之有许多是非者。职由于一机字之太深看故也。机只是关棙。而关棙是发动所由也。动者乘阳之由。静者乘阴之由。如是看尽已平顺。何苦而又纷纷然机上加机。风板也鼓铸也人也风也。生出许多模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