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书
  
与张希伯(升泽○丙申)
拨朱炎躐层嶂。喘喘若不克前者。秪为揽高风于灵境。濯尽我夙生荤腻。仍谋几日团圞。款承宏伟卓绝之论。以豁其局墟笃时之见。至则云骖已东矣。却恨夫旅游屡朔。尚不免许多惹绊。未能早成一行而致此纬繣也。寒龛独宿。不任怅惘之私。展转沈吟。偶得一联。录与山僧。俟驾还呈上。如蒙斤斲则幸矣。第闻经拂若再竖于琳园。则当不辞竭蹶再造。以补雁门之踦。伏惟澄亮。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07H 页
答张希伯
八载违离。得十日徵逐。虽未足以补偿宿愿。乱代遭逢。此已侈矣。山庵一约。固已铭在心肝。而缘校勘事烦。因循度时月。及夫起身而叩云扃也。则驭者已东还矣。怅惘言旋。清风莫攀。炎退凉生。益不任甫田之想。玆于匪意。蒙损惠手翰。存问旅苦。加之规砭。有以信仁者之未忍遽舍乎一物也。其敢不奉以周旋。矢之一生哉。第伏审兴居燕超。观象玩辞。羃地玄阴。不干清棐。区区不任颂仰。坐镇一方。扶竖线阳。正恐执事之有不得辞者也。向风注望。岂直为知爱之私而已也。示及花山之报。犹幸其不至于大刳。而纳款投化。虽若可吝。当审其措辞之何如。不必一槩苛责。倘有以默谅否。钟锡盘桓未归。鬓茎添霜。寸心销歇。藉手无地。其终于此而已。顾淟涊颓下。可嗤可唾。而承以皦皦见戒。岂明者有不及照管耶。赧然无以为对也。惟终始不遗。更惠顶针。则尤当悦绎而镌佩矣。人乐有贤师友。其不在是欤。顷于山庵得一小篇。录寄雪僧。待驾还呈上。今竟左矣。既有作。不敢隐。玆更付纳。幸冀笑领。
答张希伯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07L 页
近日北风号怒。伏承审体度康卫。区区欣颂。方敛然约礼。以乐夫逢原之取。而犹退逊若一事不做。然所云陋巷不为少。治水不为多。苟非实见得时义彻。能有是亲切道罢否。钟之愚誓当佩服而周旋。然但有陋巷而无可藏。是窃惧欿于中。不审更有以进之者否。外骚苦无定帖。来谕所虑。固是人兽之判。若于此截得不分明。人纪泯矣。其馀何所观。但其生其死。亦须临时而相义。恐不必一切执定。以就沟渎之谅。而人之类无遗育已也。固不可枉尺而直寻。又不可胶柱而鼓瑟。错综斟酌。煞有精义。傥另加商量。更以见教否。钟锡姑僦屋于此。为过冬计。然风涛拍天。弱缆易漂。恒居懔然而已。贱诗固不足和。而乃铿锵大响。重叠以震之。且其命意陈事。忠厚剀切。足以裕受用于目前。不止为声格家典式。反覆讽咏。有以认君子之为诗也固如是矣。厚意将何以为报也。方南走丹邱。匆匆裁素。付唐洞去。那间当关照。岁寒益自珍自励。用慰瞻颎。
答张希伯(丁酉)
方索居郁郁。恋德微切。此际宠函。如盲得视。惊喜不可量。且审体上晏重。玩理加邃。庄敬之彊。焉有不学之衰乎。区区不任钦颂。钟锡自僻处来。若可以收束形骸。稳保馀生。而人事扰攘。谢绝不过。丌简生尘。拂阅无暇。秪益昏惰而已。提示洲集疵处。极感不相外之盛意。盖道理之至公。而谀好之相与则爱以疢疾。不已毒乎。但世之人。不以讲明实是为心。而径以角胜党伐为事。此则虽万回呶欢。亦何足以伸至公之道而解天下之惑哉。惟执事谓钟虚舟。欲其拨回于迷津。倾倒衷赤。指陈不讳。于是乎信仁者之爱人甚公。而愚无似者可因以得实是之所在矣。后天方位。遵用已久。先儒之说亦多可通。而今立辨證误。刻梨播传。诚若可骇。有如盛谕所云云者。然窃尝究之。朱子于坤蹇解三彖本义。分明作后天位说。其为启蒙。亦载后天之图。然语类学蒙录曰坤安在西南。西方肃杀之地。如何万物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08H 页
之所说。乾西北也。不可晓。如何阴阳秪来这里相薄。渊录曰文王八卦。不可晓处多。离坎却不应在南北。兑也不属金。如今秪是见他底惯了。一似合当恁地相似。夫本义成于丁酉。启蒙成于丙午。而渊录在癸丑。学蒙录在甲寅以后。则朱子之于后天方位。其始信而终疑也明矣。来喻所引答袁机仲书。已谓此自是一说。而其后书又曰文王八卦。某尝求之。纵横反覆。竟不能得其所以安排之意。其后书又曰乾为西北。艮为东北。未能洞晓其所以然。观乎此。亦可以见朱子之终于疑而已矣。来喻却云朱子始疑终信。此则愚昧之所未及领会者也。至若程夫子则直以大故无义理断之。不啻如朱子之疑焉而已也。钟之先师亦因朱子之疑而断之以程子之说。作为此辨者。恐未见其深得罪于程朱也。若以其可通者求之。则钟之师亦有其言而不一再矣。其编管窥也。论文王卦位之亦本河图曰震木离火兑金坎水。以次相生。对位相克。以肇变化之象。又曰文王演易。主在变化以入用。故先从二太而变。乾生于子而成于午。故本其所生而反于北一。北是太阴。避而不居。故退转西北。以一为位。一者众阳之父。坤生于午而成于子。故本其所生而反于南二。南是太阳。避而不居。故退转西南。以二为位。二者众阴之母也。又曰北一之气升至东。变坤下爻而生震。南二之气降至西。变乾上爻而生兑。东三之气交坤于北。变坤中爻而生坎。西四之气交乾于南。变乾中爻而生离。又曰六子各得其职。正父母退老之日。故乾坤俱退。隔一位而相望。兑以少女居父母之间。有足以慰悦亲心。而中男近父中女近母。左右就养至矣。贤子主鬯。家道得正。而长女垂笄。少男游庭。亦可谓好个气象矣。又曰此专以父母六子取义。故巽不与震对。艮不与兑对。而惟坎离相对者。以其本象之不交故也。乾以胎阳于西北而坎艮震皆阳也。坤以胎阴于西南而兑离巽皆阴也。震木生离火而巽处其间者。以木巽火之象也。离火兑金之间。坤以接之者。火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08L 页
土土生金。而又恐火之铄金。不能成物也。兑金生坎水而乾处其间者。兑是阴金坎是阳水。独阴不能生阳故也。坎水生震木而艮处其间者。所以含水而养木也。水非土则不能生木。木非土则不得受水故也。又曰后天易于反对中多取卦名义以序次之。观于乾坤之次。便接以屯蒙。坎离之终。便起以咸恒可见。且乾坤三索。岂非后天八卦生出之序乎。又曰阴上阳下。为交泰之义。故震兑为始交。阳上阴下。为隔否之象。故艮巽为不交。交之极则阴阳互中。故坎离居中。又曰朱子屡疑而不能断者。后人岂容臆决。只得私录其说。以待圣人之复起而已。凡此为说。指不胜偻。而来喻所引邵子之言及诸他所论。钟之师已曲畅而旁通之矣。尝其尝矻矻用力于此。而求其所以真的如是者。可谓至矣。而此辨之作。亦只据程朱已然之论。以俟百世之下尔。初非强人而必从己也。既有是文则刊而播传。亦不害为来天下之公批而得以去就也。岂南黎刚斋诸公之必以为不易定案。而欲天下之一于是哉。除却六经四子。其瑕瑜之不能相掩。有书之所不免也。奚独于洲集而一向挥斥哉。只堪付诸公议于来来而已。钟于后天意。必有至理于其间。钝滞不能推得出。今幸因仁执事开端。可以讲质而祛其惑矣。玆具一二未决于心者。别幅求教。可一一仔细说下。使得晓悟。若夫洲集之得失。犹属歇后事。仁者其终始矜谅否。
  别纸
先后天。固有明体致用之不同。然窃念天地之方位。一定而不易者体也。天地之气化。变动而不居者用也。其论方位。当古今之不易于先天也。其论变化。当古今之一致于后天也。而今之方位。直用后天。反近于认用作体者何欤。抑文王以前。用先天方位。以后用后天方位欤。用后天方位为体。则先天反为致用欤。然而古今一天地也。何其文王前后。判作先后欤。先天后天。名义未详。其或与乾文言所谓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09H 页
者一意欤。然则先天是人做底而天不得违。后天是天本如此而人只去奉承否。其所以然之故。可详陈否。
坎月为水。离日为火。震雷巽风之为木。坤地艮山之为土。乾天之为金。俱叶于象类。而独兑泽之为金。朱子疑之而未有定说。此当如何而可通。且以先天言则兑居东南。不惟协于阳浸长之象。其为春夏之交。万物之欣欣向荣。正合兑悦之义。而若于西方揫敛之候。则万物已有憔悴悲伤意思。如何有悦之道焉也。
邵子以震兑。为阴阳始交而相对乎东西。然阴阳始交。当在乎子午位中阴阳始生之时。今以卯酉阴阳之中为始交者何如。且阳始交于阴。则便是阴始交于阳。二气交感。初无彼此之别。而今以震为阳始交。以兑为阴始交。抑方其震也。阳交而阴不应。方其兑也。阴交而阳不应欤。彼既不应。则此安得以徒交也。
阳自下升。阴自上降。故阳以下为下。阴以上为下。巽之一阴虽居下。而其实自上降也。为阴始交也。邵子之以兑为阴始交者。语其貌状似矣。而其实阴之穷也。岂可以此为始交乎。若尔则姤之阴在下。不可为阴始遇。而夬之阴在上。方可谓阴始交耶。
巽艮不交而巽居万物生长之交。艮居万物始终之交何欤。坤既不用而说卦犹曰致役乎坤何欤。
艮之成始成终。以夏正看则居丑寅之位。岁事之终于丑而始于寅。正合其实相。以周正看则已在闭终正始之后。周易之不用周正而却用夏正之意何欤。
天倾西北。补乾于所倾之位者似矣。而地不足东南。何不补坤于所不足之位欤。乾父之于三男。居前而统之。坤母之于三女。居中而统之何欤。女以长中少顺序。而男以中少长错序者。又何欤。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09L 页
乾之为寒冰。似因后天之位西北。而其为大赤。又似因先天之位在正南。此其取象之杂糅无别何欤。
答张希伯
冬而拜秋函。其间信息。又复茫然矣。即今穷阴。体力阳旺。俛焉高景。不知年数之不足否。洲集之往往有不谐于众见者。虽以钟之一生承服。犹不能无觑不到信不及处。若赖世之局外公眼者。提发而警醒之。转而置诸中正之地。则固钟之所大幸而深愿也。盖学所以为己。非以为人也。师虽尊。比已犹夫人也。如或不拣是非。一于阿好。则所谓为己。果安在哉。肆于平日乐与直谅者相群。冀有以拨其蔀而解其锢也。若其眉目以相与。肺腑以独讦者。钟虽驽诚不乐乎被其容接也。执事之高明洞达。刚快周详。钟于世不多得焉。则其倾心注望之切。而庶几其振拔我者。岂寻常辞色之际而止焉耶。乃者蒙仁爱加念。指示洲集中后天差处。此古道也。朱子之与南轩。屡陈知言之失。李子之与草堂。直告花潭之非。夫岂不义。而朱李为之哉。钟尝以为此等处。正好见圣贤公正心法。不似今人膏肓于谷梁。终身为护法沙门而已也。岂于执事言也。敢有一毫芥滞底意头否。特以世之一般人。其心初不在于讲明义理。而专以挤倒人为本分活计。才上口舌。便逞机械。一或分疏。便加诟骂。如近日云云者是已。钟亦阅历多矣。执事亦岂不曾与此般人遇哉。此钟于前书。有角胜挥斥等语。其有惩于彼尔。非敢为执事道也。今来谕却以此见责。钟于是乎蹙然以汗。深悔夫舌不及扪。而致仁爱之疑我也。虽然本情决不如所责。可将前书一回审覆。得其意归而肯终恕之否。后天卦说。钟于此既乏真知见。固不必以师旨为信。然亦不必以盛辨为无稽。彼此皆有据乎程朱大贤之论尔。则谓宜两下并存。参覈交勘。俟吾见透彻了十分地。然后始欲定其从违耳。是以于前书中。历举先师后天解说凡几条。以见师门雅论。亦有与盛见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0H 页
一印者。而不独集中所载之有异者而已也。夫以程朱之明睿。其于是事也。有如此说时。有如彼说时。若不可以准。钟以为钟之师。亦于此颇作彼此说。正不必深罪之也。程朱为说。既有异同。则在后生者信之方。宜若求其初晚之有在。而今窃考之。朱子之于后天。信之之说常在前。疑之之说常在后。是果非末学迷识之极可闷郁者耶。前书之略叙初晚。正为举此禀订。求破闷郁。即蒙以苦苦證左见斥。钟尤不任一倍闷郁之至。来谕且曰集中初晚之说。每于己见不合处。至癸丑甲寅乙卯皆以为初论。由是言之。朱子之为朱子。不过易箦前四三年。而前此经传集注及序文。皆不足信。此窃恐高明之信笔写下而有失于沉思也。盖伏念我朱夫子虽其资禀极高。睿智天发。其为学也。铢积寸累。极辛苦于一生。而德与年加邵。知与岁弥深。以是于义理象数之微。其论撰答问及门人记述。种种有初晚之殊。初晚云者。非必以二三十岁时为初。六七十岁时为晚也。虽于一日之内。所说者有异同。则昼间说为初。夜里说为晚。以此推之。其说之一定而无变者。则虽其弱冠时语。即亦晚来之见而已矣。如其一事而有二说者。则虽在易箦之年。昨日说底为初。今日说底为晚。后生于此。宜若审考而折衷焉。今若一例掩庇曰朱子岂有初晚之殊也。其为尊畏之至则得矣。恐或非精择而明辨之之法门也。且如易箦前日。改诚意章句。以此而遂谓朱子之为朱子。仅一二日可乎。来谕又曰总目实一部易大定之书。朱子所谓尝考此图而更为之说一节。明是晚年手录。据更为说三字。其始疑终信之文。理不可诬也。是亦窃恐高明之急于立證。而未暇于审考也。此一节乃启蒙自注。而果出于手录。然是则丙午事也。其后答王子合书曰康节说伏羲八卦。文王重易时。更定此位。其说甚长。大槩近于附会穿凿。说卦所说卦位。竟亦不能使人晓然。且当阙之。不必强通也。此在丁未岁末答蔡季通书曰文王八卦。不知何故却如此相对。此图是说不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0L 页
得也。此在癸丑春暮。两书亦俱是手笔。而后于启蒙注一年七年之差。则高明之专据这一节而断之以始疑终信之不诬者。无或太径耶。方位之遵用后天。其已久矣。钟何敢违弃。但自是百姓之日用而不知者耳。不知焉而冀其或知。所以条问于邃博之下者。而别幅赐批。不啻示掌而提耳。毕竟是自矇自聩。漫不省五采之作何文章。六律之成甚节奏。终亦不知而已矣。要之洒扫书数。是我眼前境界。天地之妙。决非造次可揣测者。只当姑从事于低平切近之地。幸其见解稍进。得一级二级。然后徐更论此。亦或非晚。不审仁爱以为如何。近见釜山来氏易说。其论羲文八卦。断之以错综二字。似有意义可通。钝根亦奈推不出。未知盛鉴已曾照此否。吾与亭记云云。恐是无心之作而有心之看。遂成一番风色可闷。然此非义理肯綮处。正不须苦苦分疏。苦苦讲明。只得为执事之调停策耳。况钟之狼贝无状者。其敢谁何于是非林中耶。但吾辈之往复相难。自是毕生义谛。岂可以是非之适会斯时。而遂废规益之义谛耶。幸仁者之勿虞也。钟上月奠扫于苞山。偶病数句。扶曳归卧。得宠牍差堪怡神。随意奉复。殊不成次序。万乞鉴贷。
答张希伯(戊戌)
三峰之晤甚欢。稠里纵欠从颂。一二谈绪之间。启发弘多。感刻不容言。归后吟病。神思更愦愦。昨因唐洞寄至。始伏承二月下书。警诲备至。此心便觉惺惺。如得晨夕拚援。接续提撕。朽本尚可以得春意乎。顾一暴而寒之者至。奈何奈何。启蒙成书也。固当遵信。答王蔡书晚论也。亦不可抛弃。只当以疑存疑。待吾见无疑。然后或可断定耳。庸序所谓二者杂于方寸之间。前此只认作迭见错出之意。顷见盛论。谓这杂字已带得病意。因以省绎其曰不知所以治之。曰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便可见这杂字之已是不好底。如是然后上下杂字。方有著落。而治字有骨力矣。于是乎益觉关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1H 页
门独学之为孤陋。而朋友讲习之为大快活也。所著四惟篇。深愿一番奉阅。以替对讨。傥勿吝因便一瓻否。李君致三未知所论何事。想已倾竭指谕矣。钟何足以相发于其间也。此君资才敏妙。政堪远到。长德之地。宜有以勤导之。勿以一二不合而遽置之也。吾人进益。正在于不合处好商量耳。馀祈对时增穆。
答张希伯
向承书。审晬辰回天。祺觯已腾颂。君子之老可忧也。德成而熟。力定而坚。又可贺也。垂示近体一篇。尤见高景之益俛孳而不以年数自懈。钦领至义。不容赞叹。既蒙索和。不敢以狗续为嫌。若其轴端之叙。窃恐非苍樊公巨笔。当不过了代斲。何必血指。宽贷之是望。伏想比来日侍函席。答应如响。其乐无穷。顾伽西云壑。寂寥依旧。瞻仰东旻。秪增靡及之叹。从此便风。亦将不时。忞忞之传。难比往日之陆续。忉怛如之何。钟锡上月遭从兄之丧。衰龄孤露。又此同堂之终鲜。悲咽不自胜。家小告警。首尾相衔。自夏届冬。略无一日乾净。心下胶胶。所存其何。仁者其有矜教否。夏间料理易象。稍见得后天位次。尽有头绪可寻。不免随意录出。时自玩绎。庶其不悖于天地神用之一二者。恨不得盍簪而磨切之。以烂漫于顷时之相难也。
与张希伯(辛丑)
上秋人海苍黄之晤面耳。不暇乎展了心界。归来耿耿。久不敢释也。忽此岁翻。伏惟君子耐老。髭发仍往年。起处宽适。与道为谋。嚣嚣然不省夫此世之为何世否。名理重重。体验益熟。傥有可以因风诏其一二否。冬间横诟之加。系是浇风之日长而岭运之日低。是不独执事遭值之不幸。然事出非常。不必相校。惟静镇而默修而已矣。伏想盛度已超然而不以芥滞矣。钟锡饯迓穷林。添一齿减百识。表里丑朽。索然无生意。仁者闻之。当为之一恻也。春开若得中间一閒地。做几日会合。商量来多少疑难。此衰暮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1L 页
胜缘。区区所切愿也。顾事机相掣。同志难合。其如之何。应贤公屡以此相要。而驭者之一动与否。未可远正。望趁花辰乘兴于双溪水石之间。而不吝夫招蹑于后尘否。适邻友告行。略此达怀。万却不宣。
答张希伯
顷以一书付阳岩金君之行。想已关照。日昨自昉洞寄至两度崇函。其上年腊月出者。情爱密勿。意致自好。其三月发者则又俯叩以名理诸条。欲与烂漫。仁人之未忍忘于一物。固如是哉。感激何以为谢。钟年来自觉本分败阙。非可以言语补苴。且惩于世贤之以论议干人者。其意不在于讲明。多是乘势驾人。掠美揭已以自衒。故心焉羞缩。更不欲以此般技痒相颉颃。惟扃门兀坐。以求所谓主静居敬之实。而常苦其不能至也。盖拙法也。不谓尊者犹认之以昔日喋喋啬夫者。有此相索。钟虽顽宁敢自阻于仁爱之下。而不乘此以正平日之所疑郁者哉。玆乃竭愚殚思。录在副幅。幸赐矜谅。逐一批回。则何德可喻。日前有应贤公招邀。而谓尊驾当临。始欲夤缘一晤。适有忧恙之掣。遂不免蹲止。饱德无分。良足自悼。那当谋盍簪于静界。以究许多参差。馀祈卫道增泰。时惠玉音。
  别纸
 一曰心之未发。性亦虚灵。一曰灵底是心不是性。两说孰长。
此皆有朱子说可据。恐只是分合说。盖合说则心即性性即理。而理之冲漠无形虚也。神妙不测灵也。故朱子以最灵为纯粹至善之性。又曰心者乃虚灵知觉之性。良以性之仁必爱义必宜礼必恭智必别。随感必应。不行而至。不疾而速者。可见其虚而不滞。灵而不冥。而心之为虚灵。即统四性而浑合者也。若其分说则心为浑然而性为粲然。心为理一而性为分殊。以性言则仁能灵于爱而不能于宜。义能灵于宜而不能于爱。礼能灵于恭而不能于别。智能灵于别而不能于恭。灵有所不周而若滞于一隅。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2H 页
以心言则统四性而为一。仁而有义礼智之妙。义而有仁礼智之节。礼而智而且仁且义。无所不能。无所不灵。故朱子曰灵处是心不是性。其曰处者以统会之地头言也。又曰灵底是心实底是性。谓心是统体之灵底。而灵之实以其仁义礼智之毕具而善应也。以此言之。两说相须乃备。恐不可以短长求。如何如何。
 心之未发。浑然一性。由是言之。未发时性即心耶。有曰未发虚灵而管摄此性云者。则心与性似有别。
此亦恐当分合看。盖以血肉精神言心则心固非性也。而以义理之良心本心而言则未发而性即心也。已发而情即心也。性情之外。更别无心。故程子之言心。以寂然不动。为指体而言。感而遂通。为指用而言。而曰心一也。程允夫以易大传无思无为。谓说心而不及性。朱子诘之曰心与性。果两物耶。又尝曰心性一物。以此言之。未发之时谓之性即心固当。但将心对性则性以粲然分殊者言。而心以浑然合一者言。性则单言至静之体。而心则静中有能动之妙。体中有含用之神。故一以统殊而静而不昧。体而具全。不似四性之各专其一。此朱子所谓未发而心主乎性者也。以此言之。心与性不能无别。然其别也。非如张三李四之判然是两人。只是一人之身也。而心则犹身字。性则犹耳目手足等字。合看则耳目手足即身也。分言则身管摄耳目手足。而耳目手足则各专其一也。如何如何。
 一曰天理为主宰。一曰灵觉为主宰。所谓灵觉者。即天理耶。
此皆朱子说也。而所就以言。各有地头。一则就公共上对气质及事物而言。故曰天理为主宰。一则就人身上指出心而对百体及气质之粗蠢冥顽者言。故曰灵觉为主宰。然其所谓灵觉者。乃智之德。专一心而神妙不测者则其实乃天理之妙用也。虽其乘气以出入者。而灵觉之实。在理不在气。非若禅家之认精神为灵明寂照而已也。故有问心是主宰理是道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2L 页
理否。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而所谓主宰者即理也。所以明心之为主宰。即亦此理尔。非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也。以此观之。谓灵觉即天理。恐无不可。但不必以灵觉便谓之性。性固理也。性以本体之冲漠者言。理贯动静而在阴在阳。神妙不测。有管摄裁制之能。不似性之冲漠无为而已故也。如何如何。
 退陶曰七情气发。又曰七情亦发于仁义礼智。此当如何看。
四七皆情也。情是性发则万般之情。焉有非仁义礼智之发者乎。中庸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大本之中。则七情固无二本。而与四端无异矣。此则从大原顺推直下而语情之实也。此退陶中图之意也。但情既发矣。其所为发者异。情有由理而直发者。道心四端是也。有缘气而旁生者。人心七情是也。而由理直发者。理仍为主。故谓之理发。缘气旁生者。理为气感。故谓之气发。此则就所发之地头。对待横看而语情之机也。此退陶下图之意也。是其一合一分。而统之有本析之有绪者也。但七情亦自有粹然道心之发者。而今属之气发者。盖以七情之名。昉于礼运。而从饮食男女死亡贫苦上说下。正与十义作对。故对四端言时七情亦属于人心。是以勉斋之论人心曰人是人身上发出来底喜怒哀乐是也。退陶亦曰人心七情是也。朱子所谓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亦与庸序所谓原于性命生于形气者。意脉相类。其谓气发。恐只因礼运本文之意而对四端立说。初非泛论七情。而如文王之喜大舜之怒孔子之哀与乐之俱发于义理之正者。亦谓之气发也。如何如何。
 或曰七情发于气质之性。然则情之未发。可兼气质言性耶。
先辈固有此说。然窃尝疑中庸既以喜怒哀乐为大本之发。则大本上曷尝杂气质言耶。退陶只云情之有四端七情。犹性之有本然气质而已。曷尝谓一发于彼而一发于此也耶。是则愚昧之所未及谛破者。幸明教而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3H 页
解其惑是俟尔。未发时不可言气质之性。昔承盛论。审与鄙意一印。固无待乎再提也。其谓气质之性当言于已发者。非欲以此立名于情欲之别称也。只谓性之流如此尔。盛论尝谓气质之性。不可言于未发。不可言于已发者。乍听之虽若恍惚流遁。不可捉摸。然钟则以为内不污坏本体。外不混糅定名。深得尊性之旨。未知盛意果如此否。南轩氏尝以程子所谓恶亦不可不谓之性者。谓是性之流。恐亦此意也。如何如何。
 浩气。人之有生。同得于天。既曰同得则所谓清浊粹驳之不齐者。非天禀中来。而别有一种气耶。
是一气也。而浩然。以气之体势言。清浊粹驳。以气之质状言。而清而粹者其势固浩然而无滞。而虽浊而驳者。其势亦自浩然。如黄河之滚滚千里。无异于澄江之沛然也。但浊驳之汩则有时而滞泥不通。失其浩然之用。或反用其刚大之势于贪淫匈狠之域。善养气者。惟以道义为主。而化其浊反其驳而已。则其浩然之体势。固自若矣。初非别讨一气来。换却浩然者也。质状虽变而体势则依旧是刚大耳。夫焉有两种之疑哉。如何如何。
 或曰图说动静。专指理。图圈动静。专指气。说解所乘之机动静。是理气之合缝处。由是言之。所乘机之动静。是于图说图圈之外。别有一种动静耶。
窃以为苟识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之旨。则自当无此迷藏互闪之疑矣。夫太极者。动静之妙也。阴阳者。动静之迹也。而阴阳之迹。由妙而方有。太极之妙。因迹而可见。故谓之阳动阴静。而其实则阴阳非自动静。乃太极之所妙以致运。故圈解曰此太极之动而阳静而阴也。即与图说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为一串说也。谓之太极动而静而。而其实则太极非单动静。乃阴阳之发迹而为其资。故说解曰动静者所乘之机。谓动者太极乘阳之机。静者太极乘阴之机。此机字犹事机势机之机。而一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3L 页
彼一此之谓也。即与圈解所谓阳之动也。太极之用所以行。阴之静也。太极之体所以立者。亦一串说也。此其所谓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者也。岂动静之有许多样而各占地位各成貌色耶。但图说则指全圈而统言。故主本体而曰太极动静。图圈则据圈旁而分左右言。故主外画而曰阳动阴静。观于圈解之所分合释者可知矣。此则指言之有地头。非理气之各为动静也。如何如何。
答张希伯
新秋承春暮书。四舍河山。若是脩阻哉。今岁恒旸极备。伏惟以道起止得不愆于候。灵源浸灌于心田。仁谷将就熟。不省门外之龟坼而鱼喁者否。向风不任劳仰。钟本地罅漏。外虞交钻。日夕兀兀。殊无乐意可藉。盖其离索之久。疏懒败性。将并与其旧时一二自怡者而颓失之也。玆承长笺见谕。理致周遍。剖析精微。奉以䌷绎。尽有许多商量。第恐钝根已痼。往往有推测不去处。不宜含胡遮盖。以自外于檃栝之下。更举其所疑者于别幅。以听隶人之指挥。幸不以为渎而矜其陋。重惠以可否否耶。钟读书未博。且记性不强。凡盛谕所引程朱诸说。或多不详其出处。并望一一揭示。使得按其全文而反覆其大意也。顷得启道书。言老兄之意。欲每岁轮流一会于仙庄及三峰及鄙近。为徵随讲磨之乐。甚胜事也。政切翘伫。今岁事已判大无。正恐好会不入手也。
  别纸
 虚灵者未发底知觉。知觉者已动底虚灵。
此原于程勿斋之旨。然分虚灵知觉为两截。恐其涉于破碎也。心之虚灵。何尝间于动静乎。程子尝曰既有知觉。却是动。怎生言静。朱子曰此恐说得太过。今未曾知觉甚事。但有知觉在。何妨为静。观此则知觉正不可专诿于已动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4H 页
性者心之道。不可指心而谓道。
此亦近世心物性则之旨也。然苟以真心本心者为心。则程子曰心生道也。朱子曰天命率性。道心之谓也。邵子所谓心为太极。道为太极。亦非二物也。
 最灵上面有人心二字。灵觉上面亦有心字。何尝言性亦虚灵耶。
朱子曰最灵所谓纯粹至善之性也。所谓太极也。此固谓心之灵。即性之灵也。而上面何曾有人心字耶。其曰心者乃虚灵知觉之性。正以言心性之一理也。此等处何曾有心性别异之意耶。陈经氏之言曰人性最灵于物。此则诚何谓也。纵曰灵是心而不是性。朱子曰人心太极之至灵。灵之是理而不是气则审矣。否则太极亦将杂气看耶。
 语类曰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答林德久曰虚灵只是气。
所引语类。未见于本编。而乃其答林德久书也。虚灵只是气。亦不见于答林书中。无乃明者之错记而误写耶。林德久以知觉为神气之动。故先生谓知觉之发。固著见于气之虚灵处。然正与形气查滓作对。则非可便认知觉以为气也。且曰魂游魄降则随而亡矣。尤可见知觉之非神魂精魄之谓也。
 晦斋曰灵源者气也。非可以语理也。
此无本集。正乞录示其首尾。然而朱子之以灵语理。指可屡屈。而晦爷之有此云何哉。不任讶郁之至。
 退溪曰阳灵阴灵。
阳之灵阴之灵。朱子已有此说。乃鬼神魂魄之谓也。指此而谓气之灵。固无不可。而但恐气不得自灵。缘合理而能灵。则灵之实。在理不在气矣。
 朱子曰所知觉理。能知觉气之灵。
此是语类节录而引得欠莹。本录曰所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盖气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4L 页
之灵。便是此心之妙用。而所谓妙用者。理之乘气而不测者也。能字上可见其能然之理。非可专认以为气之粗而已也。
 又曰理气合。自然又灵。如得脂而烛光。
此亦引语类而搀乱混并而为一也。谟录曰心比性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盖比性而微迹者。以其该情意也。比气而自然又灵者。以其为太极之冲漠而善应也。淳录曰问知觉是气为之耶。曰不专是气。先有知觉之理。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如这烛火。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燄。复问心之发处是气否。曰也只是知觉。盖理比则烛火也。气比则脂膏也。烛火得脂膏而明。然明者烛火也。非脂膏也。发处之不许是气。而曰只是知觉。则知觉之不专是气可知矣。
 退陶曰气不能自灵。缘与理合。所以虚灵。
本录曰气安能自灵。缘与理合。所以能灵。既不自灵则气之非灵可见矣。合理而能灵则理为灵之实可见矣。
 朱子曰人之识太极者少。认得个昭昭灵灵底。便是太极。
此见于何书。正乞指示。然而朱子之以最灵为太极。且谓太极之至灵。诚何哉。不任讶郁之至。
 答汪长孺曰神灵非所以言性。告子释氏之失。正坠于此。
此亦节略本语。然须看性有神灵之语。是正指精神魂魄之蠢动而作用者。曷尝谓纯粹至善妙应不测之实耶。然而犹谓之略有意思者。盖其为说。若与所谓性之最灵者则不做病。才云神灵便有鬼神底意。非所以言性。
 又曰灵处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
此心字合气而言。须看处字。心是灵处。性是灵之理。
 又曰灵底是心。实处是性。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5H 页
实处本录作实底。此心字以理之妙用而言。心是灵底而性是灵之实也。
 诸说想已照破。如何可通。
已上诸说。略以鄙见推测。似有贯通为一之意。盖虚灵知觉。固自是合理气之妙。而既合理气。气不能自灵。气不能自知。则虚灵知觉之实。亶在于此理者。亦自是君臣主仆之定分也。虚灵知觉。是该贯乎动静者。则正合于心上立称。方无疏漏。不宜以性之寂然者当之。然其本体之实然者则初不外于是也。缘此而喜说灵觉于此。则其流之弊。或将陷性于摇荡恣雎之科。惩此而谓灵觉之是气不是性。则又将劈心性而二之。认心为气而局性于冥顽。其为得其一而废其一。均之为异学之前茅者审矣。请略以朱子之说明之。朱子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非我所能虚也。岂有形象。周子云匪灵不莹。而朱子曰此言理也。又曰以理为主则此心虚明。又曰知觉便是心之德。又曰知觉乃智之事。又曰知寒煖觉饥饱。推而至于酬酢佑神。亦只是此知觉。只是智之发用处。又曰孟子之言知觉。谓知此事觉此理。上蔡之言知觉。谓识痛痒能酬酢。乃心之用而智之端。皆智之事也。又曰今说知痛痒能知觉。是第二节事。若不究见本原。却是见得气不见得理。又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恐不能无病。恰似性外别有知觉。有问知觉是气之阳明否。曰合性与知觉有心。是天命之性。管此一句。问知是心之神明。似与四端所谓智不同。曰此知字又大。然四端仁智最大。智之所以为大者。明其有知也。又谓静中有物者只是知觉。而又曰静中有物只太极。又曰静中有物。此言静时那道理自在。其答廖子晦前书。以有知有觉者为气之所为。而其后书乃曰智主含藏分别。有知觉无运用。凡此为说。不可殚数。又皆宁丁明快。不似一时混合拖带之见。此愚之所以积费考索。而以验其定论之有在者也。未知于此等处。高明亦皆欲一一做气看耶。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5L 页
虚灵不可分注。玉溪尝有此般说。大山谓太涉破碎。把作两样物。
玉溪以虚灵分寂感。谓破碎固当。愚所谓冲漠无形。神妙不测。是虚灵字义也。初非分属于彼此矣。则何至有两物之疑乎。钦明文思。字各一义。而尧则一人也。至大至刚。意各有谓。而浩然则一气也。恐不可以字义之分释。而便谓之两物。若天之高明地之博厚。字各有义。而遽目以两样物耶。
 仁者性也。灵者心也。爱者情也。当作三截看。恐不可合言一性字。
名位固有三截。而贯通只是一理。仁是未发之爱。爱是已发之仁。而仁爱均是心也。以性言则灵底是性。而其灵也各通一事。以心言则灵底是心。而其灵也无所不通。此又是分合之妙。实不可槩以一意局定。
 程子曰理一分殊。皆以太极言。
程子生平不曾说太极之旨。此说见于全书何编。正乞指示。一与殊之皆以太极言。甚觉欣然有会于吾心也。心为太极。理一也。性为太极。分殊也。诚然诚然。
 朱子答陈新安曰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云云。
此答陈潜室书也。新安则元儒也。凡仁义礼智。专言者心也。偏言者性也。盖以性言则仁作义不得。义作仁不得。各有定分。而以心言则仁为心之专德而包了义礼智。智为心之妙理而包了仁义礼。礼之敬为心之主而仁义智为其所存。义之宜为心之制而仁礼智为其所裁。此心性之别而理一分殊之妙也。
 指心为理一。性为分殊。则临川所云理为气之条理。无乃相近耶。
观此则高明旨诀。其谓心是气而性是理者乎。愚则谓心性情只是一理。而心为统体太极。性是太极之静底。情是太极之动底。气则心之舍而性情之所资依也。如何如何。
 心统性情。故先儒或滚合说。然分别说时。不可混淆间架。认心为性。指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6H 页
情为心也。
统犹兼也。兼性情而为心。性而情情而性者。此心主宰之实也。除了性情则心只是血肉精神而已。此则医家之所讲明。禅氏之所作弄也。非吾儒所谓统性情之心也。
 程训以寂感为体用。恐非必以性情言。
朱先生论此曰寂是体感是用。仁感为恻隐。未感时只是仁。义感为羞恶。未感时只是义。北溪氏又发明之曰寂然者其体。感通者其用。体即所谓性。用即所谓情。此皆以心之寂为性。心之感为情。
 答端叔以心与理为一。而引李先生说以心与理为二云云。
是潘端叔耶。遍考大全答潘书。未见此语。抑又错记否。凡云心与理为一为二者。这理字非性之谓也。是指在物之理也。盖心主乎一身。理散在万物。是可谓心与理二亦得。虽主乎身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虽散在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可谓心与理一亦得。若论心之本体则程子所谓心生道也。所谓心即性也。邵子所谓心为太极。朱子所谓心者天理在人之全体。所谓心性一物者是也。是则心便是理也。奚得云心与理耶。才着一与字。已见其在人为心。在物为理之相对而言者也。恐不可引此为心性之證也。
 朱子尝曰形而上下。不可以二物言。
此见于何书。正乞指示其本编。但盛意引此。其必以心为形而下者耶。
 朱子曰气之流行。性为之主。
此即太极图解所谓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错综经纬之意也。这性字即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之性。而以天地公共底言也。此当作理字看。如气有不存。性却常在之性。非就人分上指其未发之体也。犹言气之流行而理为之主宰也。恐不可以此为性为主宰之證。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6L 页
又曰人物之生。各得所以生为主宰。
所以生为主宰。即所谓以仁爱以义恶以礼让以智知之意也。所主宰者性也。而以之者心也。此理一分殊之妙也。不可以仁义礼智之分殊者。便当了主宰。
 答胡广仲书。释氏只为不见天理。专认此心以为主宰。
此答张敬夫书也。须并按其前后诸书而观之。则其所谓天理者。即叙秩命讨当然之理。粲然于日用应接之间者。盖谓彼之以事物当然之理。认作外障而绝去之。专事于反观内照。而识心求心。则其所谓心者。不过是精神魂魄之光烁烁地。而不以民彝物则之当然者。为其所主宰耳。吾儒之学则不以吾心而为自私。通贯周遍乎天下之理。主宰者固心也。而所主宰者。叙秩命讨当然之理也。盖道理之总脑在心。而天理之条件。散殊于万物。能主宰者。在吾之心也而理之一者也。所主宰者。在物之理也而分之殊者也。若不管乎在物之理。而专求乎在吾之心而已。则表里断截。人已限隔。大用不行而本体偏枯。以心觅心。虽有主宰之名。而初无主宰之实。此朱子所以有此云云。非以心为主宰为不是。而且谓心为非理也。林夔孙问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否。朱子曰心固是主宰。所谓主宰者。即此理也。非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此录在丁巳后。其为最晚定论。如此分明的确。而世犹以主宰之心。认作理外之别有何也。窃所怪恨。
 朱子曰但以理言则天地公共。不见其切于己。谓吾心之体则理之在我者。有统属主宰。
泛言理为主宰则理者天地公共之名。不见其切于己。谓心为主宰则心为存诸己者而为万理之总脑。是之谓有统属也。在天曰理。在人曰心。其实一也。
 灵觉有原生之异。不可概以灵觉即为天理。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7H 页
朱子既以静中之知觉为太极。则谓虚灵知觉为理。恐无不可。是理也而其觉于义理边事则是直原于性命之正者也。觉于食色边事则是旁生于形气之私者也。正恐不可以其生于形气而谓知觉非理也。朱子亦以人心谓理之生于血气者。
 庸之中节。礼之约义。道也。
子思本意。只就性情上以明其粹然直发者之为率性之道而已。于此何尝有约之以义之意耶。才说约之则便涉于修道之教致和之工矣。
 饮食男女之欲。省察而约之中。则中处理为主而不害为理发。恻隐羞恶而不中。则不中处。气反为主而不害为气发。
其曰理发气发者。就才发处。道其公私之几尔。非待其发出已远。行成事定而后分别其善恶而立此名也。饮食男女之欲。虽其发得中节。而自属乎形气之私。故其发也必曰气发。恻隐羞恶。虽其或见夺于气掩。而自属乎义理之公。故其发也必曰理发。如以不中者为气发。则凡云气发。只是不善之称耶。
 浩然者。即本然气也。气何尝不善。但腾倒到今日。不能无浊驳。
如此则所谓本然者。是以人言耶。以天地公共言耶。愚则谓人之生。得正通之气以为体。虽其间有浊驳之杂。而其大体之正通则固自在也。是则所谓本然之气也。即所谓浩然者也。若以气之始。何尝不善者当之。则是只就天地上言。非人生禀赋之地头也。如何如何。
 清者固可谓浩然。而浊者不可谓浩然。配道而清者谓浩气。背义而浊者谓血气。
今承盛谕。始觉鄙见之差谬。良用钦悦。但以浩然之体势论之。则浊驳者亦未尝不刚大也。特用有所阏耳。无它。以其同得正通之气故也。
答张希伯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7L 页
承还赐教墨。审凉斋对月。神思快适。已令人蚤发山阴之兴。重以辨诲娓娓。有若促膝而针顶。区区感戴。又当如何。见谕古人所争者公。故善则取人。今人所争者私。故善常在我。尤是切实警省语。敢不自反而知戒哉。钟固已谓义理者天下万古之所公共。非一时一人之可私自杜撰也。以是凡于讲索。必追稽乎往圣贤之旨训。旁参乎今师友之博论。以求其至当而可信者而已。故常觉已之有得于人。而未见人之有得于我。自始学迄今五十来年。断断矻矻。粗有一斑之窥者。盖莫非得于人者也。惟其识性迟钝。有不能遽会于人言。苟未到洒然脱解处。则虽于圣贤有说。亦敢反覆疑之不置。窒极而愤。愤极而呶呶。不肯为含胡遮盖以自便。其情尽可戚也。其胸下固荡荡而无所击也。曷敢私自执拗。逞奇护长。以与一世博雅者抗衡。而喜其取胜哉。设使幸而胜于一时。将谓来者万世。其无公见乎。吾恐所胜者短而所屈者长矣。如之何如之何哉。幸明者之庶有以俯察此衷曲也。如其终以为喜胜也。钟不敢更开一喙。以重僭罪。惟盛论之才发于口。而钟便三唯五诺之不暇。则执事者又将谓如何哉。理气合而虚灵。夫谁曰不尔也。只如此则已自无事矣。特以前后盛教。其意每多谓灵是气而理无与焉。是以凡于古人之就理上言灵者。皆必欲拣而去之。掩而讳之。此愚昧之未能释然者也。钟则不然。谓灵是气亦得。谓灵是理亦得。而气不能自灵。由理而能灵。则灵之实。在理而不在气矣。夫理气合而为心。心之理便是性也。而今必欲谓性不虚灵。则所谓虚灵者不专归在气上耶。抑更于此性之外。别有个心之理者。独与气合而不失为虚灵也耶。神固理之妙用也。然叠言神灵则犹精灵神怪之称。便与魂魄鬼神之云无异矣。此朱子所以谓神灵非所以言性也。禅家之昭昭灵灵。乃其反观内照而瞥见他精光之烁烁。认作此心之本体者。故朱子又讥其认此为太极。是皆所就以言者有在也。今一直泥此而执作正面。遂曰性不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8H 页
灵。太极非灵。则朱子所谓最灵之性。所谓太极之至灵者。其将何以区处也。如鄙见则两皆无碍。如盛论则通于彼而窒于此。钟正欲闻此一款。以祛疑悔也。且道性不虚灵。则性只是粗硬而冥顽者耶。是何由为天下之大本耶。况如盛论所谓性为主宰者耶。并请于此明以见教。别幅诸谕。一一可复也。但透此二关。不须多辨。又恐执事诃之以喜胜也。如何如何。墨坊之会。岂敢不乐赴。但钟前此为泗晋儒林。以李龟岩文集重刊事见招。业已诺之矣。只为私忌在今晦间。约以菊辰动往。今不可背信。且彼已斫板开役。此姑为先事勘置。其缓急恐有商量。要当速往反。幸及诸公尚在墨坊之日。则又将颠倒以诣矣。万乞谅烛。
答张希伯(壬寅)
新正奉君子德音。动以阳月温然。寒谷之吹邹律。感喜不可形喻。第伏问饯迎多祥。起处益宽泰否。陶山有变。吾党举切痛心。新牌已崇而罪人尚假息。未知宣福诸公当如何为心。区区祇切愿闻。钟锡峡寓逢春。百感交缠。痴未卖而衰转甚。丑矣不可道也。承辨说一通。读之瞿然。但谓鄙意之以虚灵为不可泥著心体看则恐太冤倒矣。钟谓心体便是性也。而性者虚灵之体也。情者虚灵之用也。而统性情为心。心既虚灵则不可曰其本体之不虚灵也。且理气合而虚灵。两皆无异辞矣。则第未知这个合处。将理为主乎。气为主乎。专言而指其主者为虚灵。必有所定矣。且所谓合气之理。是何理也。抑外性而别有理耶。理无离气而独立者。则理之乘阴而为性。乘阳而为情者。非神之出入不测者耶。性何独不合于气也。是以张子曰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栗谷曰性者理气之合也。此等处可默会而融观也。禅家之所谓心。只认他精神魂魄之闪烁者。谓之灵谓之性。而不见他心性本体之真。故便堕在谷神之酋长了。岂合将此以乱义理之良知。要作吓喝压倒之把柄也。君子忠厚。恐不当有此。钟则姑不敢自信。只俟
俛宇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二 第 418L 页
更寤。若其立说以辨断则缓之不可遽也。伏惟照谅。龟岩集闻已竣刊。南冥集更欲请老兄及晚求诸公重勘云。万万纸蹙不备。
与张希伯
庶徵之极备。莫今年若。不审君子履道。五事顺作。起居无愆否。观象玩辞。左右逢原。乐而不倦。孳孳焉忘身之老而无闷于世者。区区窃愿与闻之至。钟锡衰慵日甚。百为不强。无足以烦仁爱之听。世机转险。风景异常。师门诬辱。以至于近日荷江之举而极。未知为此者。果何快于心也。杜门屏息。只甘为老去之光华。而乡道同志。皆以为不可无一番辨明。以此大衡有远行星乡有儒会。然俱不闻其迩来爻象。殊庸郁郁。盛意当以为如何。幸有以教之也。末由面商。尤增忉怛。蟊贼害稼。岁将无秋。不惟沟壑之为可忧。正恐逼难堪处。或不免萌情于嗟来之就。便死作不义之鬼奈何。舜华以来月相要作东都之赏。而顾大地群愁。不合作閒兴致。只得杜门而已。馀祈节啬加护。以慰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