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书
书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3H 页

鹤奴去后。无由更得家音。日夕泄菀。寝食不甘。伏未审迩来。堂上调候何如。侍中气体亦何如。近日稍温。节宣幸或得宜否。并切伏慕之至。子连得无恙。十七日自此发向乌川。遇成查丈。因与偕往浮浦。自其处历登才,桃木,川前,东厓诸处。廿四日还泊苧村。盖欲待徵汝。与之南归。脱其病燄也。徵汝廿五日来到。当即同发。而近有思量一得之事。伏念哑轩先祖碣铭。既承葛庵文。乃以子孙私笔。列于其次。恐有歉于尊重之道。闻赵承旨斯文不但有文。其笔法胜似七滩学士。始出请写之意。姑留成兄于此处。再昨发马往桃木。议其取舍可否。则果言甚好。此等重事。非桃村无可议者。桃村亦于吾家事。无异自己。故遂决此事。擅便猝定。涉于轻遽。而至于所尊处。亦不为慎重之道。故先送成兄。禀达此事。未知如何。子则待回便。与道木三馀丈。同往春阳赵令溪亭。请碣书为计。其间往来。自费四五日。书亦难毕于一二日之内。复路之期。当在来旬后望前矣。春阳一路稍净。赵令溪亭距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3L 页

上大人
累月作游。再昨始返。则庭驾在役所。私心郁郁不自胜。伏未审行中气体候如何。伏慕且虑。子去月十七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4H 页

与李婿心如(镜臣)
此因邻便。虽未得书。槩闻庐边消息。少慰阻恋之怀。第此岁序将暮。练祀隔月。想种种情事。去益难堪。此心悲念。何可已也。此间依过。然常对病喘之人。寝食不安。是亦命也奈何。一往之计。自秋经营者。至今迁就。何物魔儿。使我转身不得耶。不见栾棘之容。以至于今。其为怀想。岂与平时比也。
与卢婿周彦(尚桢)
非舟川则不得消息。而舟川之往来。亦久断矣。此心纡郁。曷有已也。即此至寒。侍馀启处何似。此间自无善状。只块坐悄悄耳。冬来有所读否。馀力学文。不可已也。干蛊时心在干蛊。读书时心在读书。皆可为学。须勉焉。
答李婿国明(东龟)
荏苒之顷。丧期已至。想惟孝思孺慕。益无所逮。李哀有所询问。而吾非知礼者。何以答之。旧见寒冈先生集。凡小祥后止哭者。朝夕哭也。至于上食哭则在孝子酌其情而为之云。则虽哭不害于礼也。心丧无禫则明在礼经。三年毕后。冠服从吉。则依愚伏言行之。似为依据也。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4L 页

相望邈若千里。今承手字。如对面目。其慰可知也。三儿俱无恙。末儿能知祖家。以为往来。则知其无母可知也。岂不悲哉。然使渠知其今母为渠母。使其恩情相属可也。此间惟是目暗不能销日。无寐不能终夜。不如死之为便耳。聋隐集不得信便。尚未还送。今闻册主方病云。甚可瞿然。但此无文者不敢与作者之列。欲为之一言则佛头着粪。是可笑也。略付数字于书尾。使览者知吾叹赏之怀。传示其遗胤无妨耶。
与崔甥柱宽
孙儿还。知襄事安过。继而有大殡终祥。岂人理所可堪也。妹氏咳嗽渐剧不能食。世有绝粒延生之方。可以支过耶。或幸而至于明春。则决意扶舁而出。得兄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5H 页

寄濂儿(己卯)
昨见书知安报。然千里行役。休而后易生病。须慎之。节寒温寝食可也。雨势至今日不止。待晴可以上城见主倅耶。自京来路。不见张正字耶。若未见则汝弟一人往请可矣。近地相知之人。独不可外之也。上枝到门。亦请之云矣。妙洞到门。似不与吾家相值。盖其处新恩之行。多有事于圻湖之间。其还必不能及四日矣。到门之期。犹隔四五日。相通于允执。与之游行公山。仍与同还于上枝到门好矣。李慈山之弟得虎榜。亦可快也。
寄海儿
闻桧渊事至罔测。首任方引避云。想已知之矣。上林书来。吾乡方齐进。吾家子弟亦不可落后。急通汝处。明日早发。先入柳村。则可知吾乡行音矣。因往桧渊。与吾乡同去就为可。斯文事孰非关系者。而此院则与他院尤别。百年世守之地。断不可一朝去之。惟效死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5L 页

寄海儿
奴马回时见书已多日矣。未知眠食何似。进士再昨往山城。金进士方主胜览之役。姑未正写。故以单子付之。使并载录矣。星州之不为收录。则主事者不得不任其责也。星之旧件。即其时丈老如裴令吕进士主其事。而于吾家亦颇详悉。至于移宅梅南事。亦曰从寒冈居泗水上。泗水之于梅南。密迩也云。且以军功录原从之勋及 仁庙初赠职之事。昭然载录于旧件。则以今日监营所行节目言之。亦无辞可塞。而主事诸君不肯致意。只恨吾家不及往视其役也。于人何咎焉。
寄源儿
奴来知安报。稍慰恋思。吾十九日欲作永川行耳。寓中无所事。惟日亲书册。为一件工夫可也。与村中少年日事徵逐。看棋消日。是所谓燕朋也慎之。
答干孙
路远便阻。泄菀不可言。见书喜可知也。仍悉客中眠食安稳甚幸。山斋读书。正好静专。所谓愈读愈疑。亦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6H 页

答外孙李奎德
见汝书。知平报。且知汝文笔稍进于前可喜。汝虽钝根。然勉之则无不至。虽于笔札之间。一以诚信求之。则何患不及人也。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杂著
格斋先生孙公旌褒事。呈道伯文。
伏以乡者。道内儒生。以密阳故格斋先生孙公旌褒事。累恳于营门者。已有年所。而营门辄以状 闻体重。待岁末修启之时为辞。因循至今。阙而未举。恭惟 圣朝旌美之典。厥惟旧矣。今又伏闻我 圣上更下纶綍。其有忠孝节义之炳炳。或遗于旌褒者。自本道状 闻。而又遇相公閤下按莅玆道。主张风教。则于是乎生等积年沉郁之事。今可以怏(一作快)伸也。玆敢以前呈书意。更举大槩。聚首齐吁于棠阴之下。伏惟采纳焉。孙公讳肇瑞。格斋其号也。我 世宗朝。与朴醉琴轩先生诸贤。补集贤殿学士。出为凤山郡事。及至丙子六月。则退处乡庐。谢遣生徒。终身不出门。 光庙以户曹参议召而辞不起。遗命以凤山郡事书于墓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6L 页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7H 页

窃惟忠义之于人。本乎秉彝。故人有死于是者而不得与于旌褒之典。则人心郁焉。道内漆谷居故咸平县监宋涉及其弟训鍊参军宋潝。当壬乱死于 国事者也。参军以平壤判官。应募讨贼。以一剑突入贼阵。乱斫贼兵。一日之内。再入再斫。不幸马蹶。遂被杀害。县监则从统制使忠武公阵下。同事水战。主将素闻其名。深加倚重。多所筹议。县监亦以死自许。常为前行。露梁三千仇罗三战。为功居多。及至曳桥之战。奋臂先登。建旗斩将。贼势被靡。主将方坐舟上。军容益壮。胜负已决。而忽为贼丸所中。县监乃吞声不哭。麾旗鸣鼓。督战益急。终致大捷。奏凯方旋。而又为流丸所中。噫其不幸焉耳。盖二公虽以武艺拔迹。其居家行谊。超出等夷。事亲尽孝。为乡里所服者。以著于平日。则末梢所树立。乃其所移者尔。其忠义如彼其卓卓。其功绩如彼其炳炳。而乱后定功之时。斯二公者。不得蒙旌褒之恩。则盖有由焉。方是时也。主将已殒于绥下。都督拊心而大恸。军情沸腾。事机危迫。谁复以军中之忧。达之朝廷乎。粤在 孝庙己丑。礼曹文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7L 页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8H 页

绵花种取一掬许。炒黄作末。好浊酒和水淡之为一碗。猛沸无酒气。然后以其末调之。乘热痛饮。无论时气轮感劳热伤寒。服即大汗。仍进粥饮。使无虚损。必于三日内服之。疾即瘳如失去。又于痘疾初痛时服之。发瘢解表云。己丑闻河上西厓旧宅失火。祠宇得救而免。而文籍多见灰烬。其故纸烂断中。偶得西厓手笔谩记者。乃书录此方也。是年疫疠大行。河上人先试此方则果有验。自是花山人传相试之。遍及近境。无不赖焉。仁人之言。其利之博。至后世而不泯。此虽小道而犹然。况其嘉猷至论。有足以庇于世者乎。
龙城(저본에는 빠져 있는데, 본집 原目录에 의거하여 ‘龙城’ 2자를 보충하였다.)外孙乳母
龙城女息。产后未一望而死。儿既失乳。无以为育。其族亲家有使唤婢子并时生子者。初则往来乳之。一日复请出育于渠家而不忍离之。盖婢则诹日而来请也。屡请而后许之。婢遂抱出而去。儿父随而见之。则房内易以新莞。窗户糊以新纸。庭阶洒扫无尘。其言曰两班家贵儿。出育于贱家。敢不谨乎。婢儿则咽以米汁。专意此儿乳之。婢本至贫。或以斗粟赒之则固辞不受曰。岂为以乳觅价也。为娘阿氏之仁也。终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8L 页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序
松阴卢公遗集序(己亥)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履锡于松阴处士公。既铭其墓。又观其遗集一册。其掇拾于火馀者。盖不满百篇。然夫岂多乎哉。虽不多而可以想见其为人矣。公之为德。惟孝为之本。故其为言也。皆出于性情之纯。而不为文人华藻刻镂语。夫文人之言。不浮华放浪则必险固僻涩。不悲愁郁湮则必激发怨怼。唐宋以下诸作者。多不免焉。今公之诗若文。不见其有是。平澹纯粹。不规规于格律声韵之间。而萧然有山泽之气。呜乎。是岂无所本而然哉。其足迹不出于松阴小屋之里。其于世间荣利。一切断置。惟尽吾百行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9H 页

叔父重牢宴寿序(壬午)
诗三百篇。关雎之音。洋洋乎盈耳。其言文王太姒之德尚矣。然文王之寿。史言九十七岁。而太姒不言。若太姒之寿如文王。则诗人歌颂之美。又进乎关雎矣。至于闾巷贤夫妇。有相静好有相燕尔。然而曰与子偕老者。盖愿其偕也。老莱子七十斑衣。以奉二亲。则是其二亲。必已偕老。亦必过其重婚之日。而书史亦不言其重婚之礼之有举。盖自古偕老固难。而偕而遇重婚。绝无而仅有之。故幸而有者。未必举其礼。以此观之。重婚之礼。我东人之礼也。然东人之有此者。亦岂多得乎哉。今我叔父年八十岁。叔母八十二岁。而今年壬午。乃回婚之年也。新婚之期。实在四月。而以今年之日支未谷也。故更进之。差以三月二十四日举其礼。其礼也二亲东西相向坐。中安一牢。约省拜揖之节。酌醴以相侑。礼讫复南向坐。子孙亲属以次献寿觞。众宾会者咸曰盛矣哉。人世之绝无者也。于是小子独有谂焉。祖考府君以美质令德。有远大之期而不克有年。年二十八而终。天实未定也。以理考之。宜有定之时矣。则叔父之享有八耋。得复睹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89L 页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记
孝子嘉靖揔制朴公旌闾碑阁记
有古碑在星州治东吾道旨里南川边。题曰孝子嘉靖揔制朴矩之闾。碑之立。在嘉靖十四年而无阴记可读。胜览与京山志。只载其庐墓旌阁。而不复致详。至近世有冥庵李公柱大氏所为行录者。多至累千馀言。亦徘徊郑重。不敢臆以质其辞。盖事在故远。野史亦零略如是。惟我 明宗大王致祭公墓之文。有曰闻尔亲殁。尽其子道。奠礼朝夕。六载哀号。谁无父母。尔有诚孝。感发宁已。中心是劳。玆遣礼官。往奠宿草。此四十字 宸章。尊而信也。夫岂曰惇史而已乎。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0H 页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0L 页

德厚堂记(乙未)
莒城之西坎谷之山。有宋氏五世之藏焉。其南有赋棣洞者。亦宋氏旧居。而洞上面阳之坡。有别庙。是处士公亲尽而祧于庙者。即我外祖生员公之外祖考也。公之皇考处士公有学行。业未究早卒。墓亦在坎谷。有裴藤庵所为碣文。公三岁而孤。受业于藤庵。既而为大夫人养。舍所学专意稼穑。岁旱公之田苗独不槁。至今指其田以为孝感也。家遂饶温。子孙蕃衍。今已五六世。而能守其旧业。保其闾井。而敦睦之风。最著于乡。是皆公之遗泽也。子孙之亲未尽者尚多。而以所居之各有区也。于是为别庙以奉祧主。近世之有别庙者。虽无于礼者。而亦为礼焉。夫既有庙则宜有子孙会斋之所。堂之所以作也。于是宋氏之诸子孙。既诣坎谷之墓。时节灌扫。又诣别庙以行祀事。岁甲午春。余随诸宗人。祗谒于庙。退而登乎斯堂之上。堂成在辛卯五月。凡三架重梁。左右夹有寝。可以容诸子孙之会斋。有赡田可以供粢盛牲酒之具。有典仆可以执扫洒奉护之役。宗人之以私力致隆者如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1H 页

梅南还宅记(辛丑)
宅之易主。已垂十年。而久于汶朱。非我志也。将卜筑于泗水之滨。为终老计也。庚子冬。吕生毕其父丧。归于水南故土。欲斥卖梅南所置田宅。于是吾欲还买旧宅以居。顾力不能也。诸宗人乃言曰我宗旧宅。岂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1L 页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跋
书遁峰遗卷后
遁峰金先生出处之正忠孝之节。盖有师承。而惟庚戌二疏。为师门卞诬者。照人耳目。家诵而人说。至其所著诗文亦多。而为回禄所灾。荡然无有存者。其五代孙镕。搜族人家箧笥。及旁求其契家。得诗四十馀首杂文十馀首。盖亦毫芒于泰山耳。然诵其诗读其书知其人。又必多乎哉。先生少从寒冈旅轩之门。知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2H 页

书旸溪郑公遗集后(庚子)
旸溪郑公。五六岁已解文字。九岁就孙慕堂学。当时学者莫之或先焉。早中科第。其文辞已有声。若使盛之玉堂金闺中。展布其蕴蓄。则可以贲饰文明之治。而位不称德。栖迟于郎署州县之间。则不可徒归之于时也。盖公之于文辞富矣。今其掇拾于灰烬之馀者。不足以窥公之全。然一脔之味。亦足以知大胾。盖其为诗。雅正纯粹。无词人华藻放浪之意。文亦纡馀条畅。无僻固狭陋之习。盖其学力胜而道气深。得于师门渊源者。为其根本田地也。公配享于慕堂青湖之祠。余于青湖奉安文字。猥相其役。今其后人。又徵余一言。乃不敢辞。谨以所窥其一二者。书其后以归之。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2L 页

今是堂者。故左副承旨骊州李公退休之别墅也。堂墟壬辰兵燹。后百有馀年。处士柏谷翁就旧址重建。于是今是堂复岿然矣。古今称名园胜庄。莫如平泉绿野。然不一再传而为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至如李渤之白鹿洞。刘西涧父子之是是堂者。赖有朱先生表章之。然后其人与地始著。未闻有李刘子孙思其祖业。为之肯构。是皆富贵去则气势销歇。风流远而遂至沉灭。翁今是堂之五世孙也。百年之间。籍其名氏。保守其基业。使其先人之庐。复起于其址。徘徊墙宇。僾然如见角巾隐几以燕息于其中。则继述之道。孰加焉。余于翁家。忝有葭莩之谊。故得翁之行为详。翁早孤劬学。无坠先烈。试取翁所为掇感录者而读之。自甫冠已有志于敷求先稿。自骑牛先生以下。至承旨公诗若文。旁搜编得。以寓其感。是皆查矿中零金耳。何足以见其文献之大全乎。虽然风霜兵火之馀。得此遗唾馀咳者。盖亦难矣。而犹且不已。乃有斯堂之作。非笃于孝者。能之乎。其江山之美。林壑之幽。皆昔日之胜也。登斯堂者。凭小槛而远眺望。俯清流而濯襟抱。其必意趣韵兴。与古人无以异也。盖公之释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3H 页

书嘉义金公遗事后(丁丑)
昔我高王父为晚年栖隐之计。治田器入寓花山之春阳。以嘉义金公为之主。未数岁。我祖捐寓馆。去家三百馀里。嘉义公出所藏美木。为之棺敛以归之。是壬子十二月也。吾家至今诵此事未敢忘。丁丑十二月。余始入花山。访春阳之乐天堂。堂即嘉义公宅也。其玄孙德鍊云伯甫守之。遂与云伯诸兄弟。接新晤话故事。相与感想不已。既又索于其家。得嘉义公遗事。其胤公所记者。而亦记吾祖事一二。与吾家所诵者。大略同焉。读之愀然兴慕如昨日事。于是又得嘉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3L 页

书聋隐李公文集后(丙申)
诗人少达而多穷。欧阳子以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4H 页

书醉墨堂郑公遗简后(戊子)
噫此绝笔也。盖自丁酉以后四年之间。与吾先人书者凡五十八幅。与不佞书四十幅。信使联翩。殆无虚月。只字片辞。无不警勉者。无异父兄之诏子弟。每恨公享年不永。亲炙未久。未卒其钳锤薰沐之惠。然以书中所眷眷者。体而行之。亦可以为终身受用而有馀师矣。乌敢曰乌头力去也。顾今年纪迟暮。卤莽依旧。无以副平日教诲之至意。公之每谓知己云者。果安在乎。三复遗墨。愧负无穷。既又不忍使蠹坏于箱箧间。谨就大小札中。寻常道寒暄报信音者。不能尽录。自丁酉冬疾剧及戊戌遭艰时书疏。辞意凄苦。读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4L 页

书武屹书阁抄录后(丁酉)
武屹。是我寒冈先生甲辰以后入山时山泉庵也。是时先生谢遣宾客。而以书籍自娱。架插数千轴。多先生手自点窜。先生易箦之后。为置书阁。以僧徒笼藏守护者。已百馀年。顾余不以少壮时一至阁中。奉玩遗迹。阅览书册。今则死且朝暮耳。复何为哉。然志犹未已。乃与同志诸君作此行。发自四月十八日。二十五日到武屹。于是使年少聪明者。寘之书史之大渊薮。则虽吾未得。则诸君有得焉。但恨留不多日。匆匆阅过。诸君所录。不能一二于千百矣。今且合以为一通。而以其本卷类编之。则便于考阅。故聊以是奉告诸君子。既又记行中所经过者为日录。而昏不能尽省。必有阙漏或倒错者。则当更问之同行诸君也。
南村先生文集卷之二 第 495H 页

右寿席诗。寿百岁淑夫人宋氏也。诗凡三十八篇。皆一时钜人名胜所歌咏赞叹。系之 紫诰恩牒之后。尽所谓善颂善祷也。今距乙丑。已八十六年。华笺淋漓。墨迹宛然。皆可把玩。就其中裴令公所为诗若序。其颂夫人之德最信而有验。其言以善之徵。为寿之应。而又以积之礼则飨之厚者。为夫人寿之验。盖夫人资禀卓异。自幼少时。涉书史通义理。有女君子之行。于时承旨公已有名当世。吾先祖哑轩公择对媲德以为婿。夫人既归。得舅姑心。委以家政。闺门之内。井井如也。平居常有济人利物之心。故凡三百年之中。善之积者已厚。此为夫人大寿之验也。夫如是故馀庆之及于子孙者。远而弥长。哑轩公之四婿。独吕氏为盛。吕氏诸宗。惟夫人之后为尤盛。其福泽之厚飨。不止于一时而已。今其六代孙宜元。以其诗轴而妆之。为传家之宝。来示余。命余识之。顾余以父家后生。惯诵寿席时事。虽百载之远。其欣慕颂祷之意。宜有加于当时诸君子。故乃不辞而为之言。系于卷尾。且使读是诗者。知为善者之有报。而有劝于后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