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x 页
大溪遗稿卷之五
序
序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4H 页

传曰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又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此朋友长幼所以参五伦而不可苟合者也。其在末俗。专以炎凉为交道者无足言。或耐久之地。小不协意。渐生猜阻。苦乐之际。视若迈迈者。君子病之。病之莫若反之圣训。未合也审其可合之人。已合也思其久合之道焉耳。前弘文提学荷泉金相公。文章冠朝野。德望著家国。六载劳勚。覃及全岭。实今之贤大夫也。吾大人之宦游泮邸也。以公家为所主。在英以屡世之好。尝谒而事之。半千里如一室。半百年如一日。斯盖近世未易有也。相公初度节。在仲冬下浣。奉大夫人柳氏设宴上寿。柳氏时年八十二。子婿诸孙俱显于 朝。国人称之。但去冬相公之自唐岳未返也。以不得如刘元城之居谪奉母为恨。今当此日。以老莱斑斓之衣。供悦左右。相公之感戴 天恩果何如哉。宗族宾僚孰不造门同庆。独吾大人晚暮家食。只悬旧日之想。在英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4L 页

狎鸥亭约会序
狎鸥亭在汉城东十里。前临洌水。于江郊胜景居最。前古贵人所妆占。 皇明使臣亦尝游览称美。今文衡荷泉金公休退。得斯亭之胜。藏书几千卷。俯仰游息焉。壬午五月既望。尚书耕石李公会正,澹斋任公应准,圆皋南公廷顺,元戎任公商准及汉川李令公定会,尹承宣龟永,姜惠郎骏秀俱约会。以继前世所称湖上八君子古事。尽胜迹而世所罕有也。古人或言德星聚。或言地势倾。未知今日太史氏书其事以传美乎。或落莫否。噫诸公俱老矣。从玆岁一其会。如洛社耆英之为耶。在英十数年前。尝遍拜诸公矣。其间星移物换果何如。而诸公之风流文彩不甚衰迈能如此。此不但天饷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5H 页

赠李稚道序
李斯文稚道。生长辇毂世族。超然声利之表。真杰士也。及陪亲到丰。躬监旨瀡。夜分定寝。退读古人书。余固愿见。未几夤缘获游遂莫逆。日告别。余无以赠其行。略道所感者。嗟夫。我东外于中国。山川人物不少概见乎诗书易春秋。岂无其人欤。其居然也。至孔子始称小连大连而继之以东夷之人也。夫东夷之远也而圣人称之者。诚以天赋民受。固不限地。有为者亦若是已矣。乘桴居夷之愿。可不作乎。晋陶徵士作五孝传。赞上下数千载。自天子至于庶人仅得若干人。以中国之大。甚遥遥尔也。况今陆沉二百馀年。伦纲斁绝。他尚何问。幸我东近二连之居。服 列圣朝培养之化。以儒术闻天下。庶几得其人而与之同归。然士大夫家薰浓含浸。往往多文胜质之弊。使与中国人见之。果未知以为如何也。斯可惧也。稚道勉之哉。传曰事亲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5L 页

韵总序
韵之昉于何代不可详。考之六经。莫盛于诗。而书之赓载歌又其祖也。文之尚韵盖古。而其法不一。有腰韵。易之履霜坚冰至。直方大含章可贞是也。有头韵。诗之鴥彼飞隼。菀彼北林是也。又有隔句韵,隔章韵,通韵叶韵之法。唐宋以来诸法皆废。专尚韵统。而叶法之转借反切。仅见于吴才老韵补。朱子取之以释诗释骚。然亦尝论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至我东程文则赋韵大失之散。诗韵太失之拘。皆非古也。散者将见笑于天下。拘者犹不害其为精密也。今秋余与稚道拈韵为题。自东至咸得三十字。凡一万九百六十四韵。无不总会于是云。盖吾二人所欲言而未尽者。或寓之韵而发之。然其工拙长短。有不暇论。惟终始相与之意。不可以不识。乙丑冬。黄在英应濩序。
乡射礼序
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圣人岂欺我哉。文武相须。如阴阳对待。不可偏废。而武事之中。射又重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6H 页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6L 页

痴岩裴公文集序
昔吾夫子谓宓子贱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盖以子贱之贤。归美于父兄师友。厚之至也。圣人之国。固多贤者。然苟非子贱之贤。彼君子者不肯与之往来从游。尚安能取其德行以为辅益之资耶。痴岩裴公。以安村公肖子。为金云川玉润。幼被西厓柳先生眷诲。稍长出入寒冈郑先生门下。以才行见推。在乡里与金忘窝最善。而又有李苍石,金溪岩,柳修岩,洪无住诸公。于洛下与朴大瓠最善。而又有严桐江,姜雪峰,金东村,柳素閒诸公。李泽堂,赵龙洲使星之路。历访倾倒。当时人物之盛。今可想仰。而公尤严于取友。虽素所亲熟者。至于义理剖判之际。截然区别焉。父兄师友之美。又岂独一子贱哉。然而子贱之事见于经者。不过单父鸣琴而已。公之懿行则年甫十二。已能受先公之托。大难中背负神主。以获保全。以新榜司马。立异于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7H 页

送文载书(泰灏)序
恩津江镜。国内大都会也。介于两湖陆海之交。商舶渔艓日夜于汊港之口。营生逐利之人。磨肩填咽。其俗之侈靡放佚久矣。今文君江镜人而绝无浮华。存心敕躬。盖天质之美而免乎习俗者也。适有身恙。访医五百里之远。因转到小白山下。从余问学。余始也惊异。继而爱之。从容叩开发资益之地。然后作而叹曰天下事固不可以闻见槩之矣。夫江镜亦有此辈人。而世之论江镜者。莫不如前所称而已者。岂不以彼多而此寡。彼强而此弱故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7L 页

星经序
余方修星经。或曰子何留意于无益之事也。余应之曰天下事固有近远缓急之殊。然究其所以然则莫非吾分内事也。今人初行域中。见一山之高则必欲知其为某山。见一水之大则必欲知其为某水。至于草木鸟兽。亦莫不问其名而欲知。况在天星宿。吾一生所仰视。而矇然不分其所属。岂非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8H 页

文山社乡饮酒礼序
董越朝鲜赋曰乡严扬觯之文。秩豆笾以戒喧闹。我国乡饮礼闻于天下。厥惟久矣。恭惟我 正宗大王撰乡礼合篇。颁行中外。宜其化与俗成。行之若日用茶饭。而迩来此礼寥寥不讲。岂乡纲渐弛。视以虚文末节而无意修举耶。抑今人所见自卑。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8L 页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9H 页

大溪遗稿卷之五
记
乡校重修记
大夫权侯莅政之初。以兴学教为先务。重葺 圣庙之意。谋及一乡人士。下暨胥隶。孰不响如应影如从哉。在昔嘉靖壬寅。武陵周先生宰玆土。移建校宫于井林遗址。即今之校宫也。中岁还移于旧基。 元陵乙卯。更寻周侯所卜。一百二十有四年于玆。中间不无缮治之功。而目今瓦漏而甓欹。戺圮而墙颓。甍梁栋榱。间或为风雨之神。有非一木所可支撑。为乡人士者。恐不免晦轩先正春草寂无人之叹。幸玆佥谋克从。赀用有方。先改养心楼东西斋。无侈无废。而去其楼东剩间。取面正也。七月十三日丙戌。香祝自京师至。粤六日壬辰。先葺明伦堂而移奉位版。于是乎匠师垆冶涂塈丹雘次第奏功。挠折者破缺者漫漶者。仍旧贯而治之。未半月而殿庑功讫。八月初四日丙午。还安各位。将事之晨。阴雨快收。天气昭朗。襟绅整肃。筦籥迭奏。环坛杏而观者如堵墙焉。嗟乎。丰峡邑也。迩来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09L 页

退逸轩记
立朝而得进退之中。处家而适劳逸之宜。此往昔学道君子之所尚也。达人休逸。惟在随时知退。故紫阳夫子记朱彦实归乐堂曰仕而能归。归而能乐。斯亦岂不难哉。 我朝慕斋金先生退居注村。构恩逸亭。日与诸生讲书不辍。此皆前贤往哲已然之言与迹也。 国家自召命之停。岭南士大夫从宦甚难。欲进而有为则旅食泮邸。备经艰苦。一资半级。皆积岁月之劳。或退而自便。则事君临民。遂致龃龉。流落不偶。鲜能自重。惟永嘉权侍郎公则不然。以名家世胄。立朝三十年。未尝以閒散踰岭。虽泮长天官之清要。皆不求而自至。且往年以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0H 页

慵庵记
昔朱夫子书南康卧龙庵曰起亭。盖寓名于龙而不忘斯世也。今金仲贤世居安东之龙岩。而一日忽有感于白乐天十慵诗。遂改龙岩为慵庵。取音相似也。谓在英曰君之往来龙岩已久。为我更记慵庵。在英作而对曰以仲贤博学邃识。岂不闻朱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0L 页

希斋记
伊西李熙汝过余而请希斋记曰。此吾师许性斋先生所命也。愿执史记之。余以无文屡辞则强之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1H 页

节妇严氏旌闾记
健陵丙午八月晦。严氏殉于宁越父家。事 闻旌于越。越之严闻于国。以 鲁陵时有忠毅公兴道享彰节祠。其后又有孝子敏道闾。乌头相望。三纲备于一门。盖山川淑气。往往亭育。有时钟灵于此辈人。而 圣朝培养之化褒美之典。足有辞于天下古今。呜乎盛哉。节妇士人瓘之女。为睦致中妻。结缡翌日。夫遘疾。累朔沉吟。夙夜殚诚调护。幸得小愈。未几疾复作。每夜祝天愿以身代。竟不救。长号泄哀。即赴闺。傍人蹑之。有刀在颈。亟救仅苏。父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1L 页

中山石磬记
丰基以多石闻。皆粗顽无可赏者。数十年前。樵人得铿然一声于牛山路傍。迹而寻之。乃一巨石也。自此往来人无不试击之。骚人韵士或为之赋诗。犹未大著也。及荷泉金相公按岭臬也。以 朝令先斲一片送梨园。老乐师叹曰洽中音律。遂尽取其馀而去。 命岭伯作铭传其事。与 世宗朝南阳之磬。为始终相应。于是乎牛山石不为不遇。然丰人则怅然失之。不得复闻其声。是岁夏。余得一块石于中山斋础前。其色黄其形如犁錧。扣之声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2H 页

拓窝记
金君范初早年立志。绳尺严密。一见可知其为闻道之人。余既爱重之。因谓道体甚大。心目不可不宽广。范初欣然对曰公之言何其似吾外台叔也。台叔尝以拓窝命之。今又承是训。愿推书其说。俾为终身观省之资。余应之曰顾力行何如耳。尚何空言之为。程夫子不云乎。充拓得去则天地位而万物育。充拓不去则天地闭而贤人隐。拓亦圣人学问之功。而拓之之道无他。格物致知而实心善推之而已。圣人所以或从或违爱恶必察者。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今范初气质或能于收敛而不足于开放。故外台丈提警之意如此耶。若谓人之器局自有天定。小者不可拓而大之。狭者不可拓而广之云尔。则何贵乎闻道。何贵乎立志哉。范初勉之哉勉之哉。
无贰斋记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2L 页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3H 页

石我室记
基木处小白初落。无大江以流其恶。故磅礴之气。郁而化石。以石闻于国。岩邑也。属县殷丰。有石村谷椭而山碍头。居民业耕桑。鸿荒以下。文墨之迹不曾入也。始吾从叔为养亲计。缚三间茅于庚申春。明年夏访在英曰我欲以石我题我所。尔其记之。在英拙于文。未能章其义。作而对曰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吾州之石尤椎顽不奇。虽使田宣米芾过之。亦将唾而不顾。况爱而我之乎。且天下争端。归宿于我。故圣人绝之。紫阳大贤也。犹之悔武夷十二咏中一我字。今吾叔揽天下之至恶。起天下之争端。吾不知其说也。从叔曰噫尔非我。安知我之石我之意也。天下之人。无有爱石。故我自我之而莫我争也。使其为天下绝宝。如码碯珊瑚之属。则我固难得而有。或幸而有之。宁可久久我之哉。彼金谷之富。琼林之积。邈矣云空烟飞。而近日西山之侈。甲于天下。一朝为大盗所移。向所谓天下绝宝者。果非启寇心之沙文乎。余创若是。寓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3L 页

大溪遗稿卷之五
跋
花树三干帖跋
外先祖西厓先生柳文忠公有三子。伯曰察访公。仲曰洗马公。季曰修岩公。世所称柳氏三派是也。洗马公后孙宣睦德汇积年留心乎收集先迹。首置文忠公手笔。三派皆取宗子宗孙遗墨。以次附之。题曰花树三干帖。出示修岩公弥甥黄在英而请识其事。在英拜手而复曰猗欤多乎哉。先生以明体适用之学。垂大名于宇宙。尚矣不敢赞。其后骑判公,左揆公显于 朝。儒林重望若拙斋公,渔隐公,江皋公,溪堂公片言只字。人孰不称慕宝重。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4H 页

安村裴公文集跋
在英儿时。从长者后。获闻刚州裴氏为岭下名家。而不幸近世寥寥无闻。日裴氏后孙汉植甫自兴州持其先世遗稿来示在英。使之与闻编次之役。曰安村曰痴岩曰榆岩祖子孙三代。并著显儒林间。而启迪刱始。实自安村公焉。在英喜昔闻之足證。谨就考之。公生于星州。与郑寒冈同受业。因与金东冈多唱酬。晚移刚州。从游于朴啸皋,金柏岩师友间。道德文章固莫盛于是时。而公以醇粹之资。笃志励行。磨砻成就。固不可诬矣。诗与文俱冲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4L 页

书尹忠肃公壬午日记后
史之难信久矣。国史失之党。野史失之疏逖。家史失之私。苟非忠敢谠直奋不顾身者。言何足取。一褒一贬。严于衮钺。其言虽或暂屈于尘箱煤壁中。惟百世是俟耳。余见尹忠肃日记。记壬午事颇详。当是时。彼含沙抱薪之辈。罪不容诛。受恩知遇。尚不泯一端彝衷者。噤无一言。顾鈇锧在前。戈戟四围。上急雷霆之威。下炽燎原之火。非烈丈夫。固难处也。公以史官。既不在谏诤之任。又不在翊卫之列。则把彤管执鍮砚。随事直书。为百世信。斯亦尽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5H 页

书金仲贤金刚录后
东人动说金刚之胜。而鲜有见之者。虽见之。能悟得真境。与玆山垂名无穷者。盖无几人焉。永郎仙也。松云释也。杨士彦方外士也。惟洪上舍游山录。为退陶先生所称赏。实玆山千古之遇也。金斯文仲贤眼目甚高。平生不喜著述。及到金刚。始记所见。其文纚纚乎有争流竞秀之势。想其登临流连之际。心融神解。遂一露平生所厚积者耳。但不得大贤品题为可恨。然仲贤此行。出于卫道尊贤之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5L 页

书磻溪随录后
磻溪柳氏以间世英才。既生偏邦。又值大明之亡。郁郁不乐。遂隐居海曲。著随录一部。以寓经济之志。其要本于井地经界。因推及细琐条列。盖其心目大公至正。故无一拘碍牵强者。许眉叟,尹明斋俱称王佐才者。岂无以哉。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天下事积渐之极。必有变通。不然固无以维持巩固几十百年矣。今国家虽未能尽行柳氏说。然亦次第施行。如汉武时分封诸侯子弟。虽用主父偃之说。实贾谊晁错之策也。行大同法而内需司之弊自革。行钱币而粗布之无用自息。公私贱以世之法。太半尽革。荡还归结。而一国仓廒尽毁。户布及于卿大夫。而族徵叠役自解。用人资格又次第无防限。然或出于时势之不得已。或出于一时果敢之习。或出于循私济欲之资而已。则奢华日盛。廉让荡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6H 页

文化柳氏七贤录后叙(代家君作)
世有非常之士。遭值乱故。崎岖颠踬。而卒能立非常之名。视彼安享富贵而泯泯无闻者。其幸不幸何如哉。厥或所树者伟矣而名不显。又其子孙零替。不能著白于后。则庸讵非仁人志士之所憾欤。天下大矣。古今远矣。其可以闻见槩之也哉。余到梁之明年。郡人柳生焕成袖示其先迹三册。就考西山先生讳自湄。 端庙朝六臣司成柳先生袒免兄弟也。以殿中监察。剪发逃世。西山孙参判晚枫亭讳光先。燕山朝忤旨流蔚山。晚枫子松壕讳汀与子萝岩讳荣春,从子霁湖讳伯春,守门将讳得春。并倡义立慬于龙蛇之乱。萝岩子智轩讳泰英当丙子。挺身赴双岭阵死之。呜乎。此柳氏七贤也。 国家有大乱。柳氏家世未尝不与焉异哉。余观 庄陵节义。戊午士祸及壬丙死难诸公。皆表表著人耳目。有一于此。犹足以铭鼎彝垂竹帛。况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6L 页

书嘉靖甲子司马榜目后
右嘉靖甲子司马榜目。族侄始钦觅得于人家休纸中。整补其摺缺处。因投示在英。请识诸简尾。窃观吾先祖贞翼公参生员试三等六十四人。于今三百十有七年。古迹宛然如新。斯固私家宝藏。而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7H 页

从先祖云溪公亲笔日记后叙
李氏克诚类聚我东传后文字。云溪,桧山杂记与石潭日记,云岩杂录并列焉。其文广布当世。为有识者所尚可知。惜其本家失守。后人未有见者。在英忝在傍裔。慨然无徵之叹。实非凡他稗乘比也。间尝搜得弊册一𢎥于族兄家古箧中。纸渝墨涴。骤看不卞为何书。反覆首尾。乃云溪公亲笔日记也。自 穆陵丁未。至翌年四月。收载邸报疏批。若干时论误叠者涂抹之。忌讳者截去之。而字形欹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7L 页

书丁戊杂录后
本生先祖考生员府君俊才卓节。见称当世。竟不显而终。泽堂李公诗所谓名标太学千方履。身作穷乡一布衣是也。年代寝远。若干事迹。仅见于家乘野史间。而府君著述则无片言只字之传。乃者家弟在薰游京洛。始闻有府君所撰丁戊杂录而未得其本。俄而族兄在恒氏得见一通于远人来寓家。家大人命即借来。誊出于乱纸中急之也。上舍从叔因移正本而空其末。使在英记其来历颠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8H 页

书从高祖诗稿后
呜乎。此篇吾伯高祖府君閒中杂咏也。府君爱吟诗。次前人韵无虑几千首。此即晚年绝笔。府君性情气象略得仰窥。如云溪声忽怒经新雨。岳色如浮带晚烟。自然逼真可传诵。而年代寝邈。来仍稚昧。深惧故纸日就湮灭。谨题如右。
书叔祖竹南轩册录后
抄古今妙文字。合数十有馀卷。缃而大者青莲集一。同样而浅碧者草堂集一。小于七言五言又四。厚于五言诗药又一。一黄一紫选赋合二。淡白不整齐者斑史一。农书一。淡白方正者锦绣文一。无匣半折者语录附一。妆黄槐编青葛者东坡律一。椭而厚者庄马合部一。简而轻者货殖集注一。黑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8L 页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9H 页

书季祖怡斋公手抄杜律后
我东蔡希庵年六十馀。手誊一册。令门子弟考之。错误不过数字。野史氏为书其事。余惟希庵文章甚盛。犹暮年抄书勤勤不已。岂非天与之癖。不与血气俱衰故耶。余从祖怡斋公癖于诗。自唐宋诸大家。至当世体裁。无不汎滥而尽其法焉。今行年六十四。抄老杜律一卷。盖反本就实之意也。卷末虚一幅纸。命在英记之。在英伏见字画活动天成。细入神妙。非人人可依样。亦非在英所敢污阿也。第未知诗格笔法。古今何如。而今世亦有野史氏否。虽无野史氏。一家子姓之爱惜宝重。又何待人之知不知耶。
从叔西行日记后叙
甲戌春。吾从叔自湖塞蒙 宥归。有南迁录。粤明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19L 页

题权君性随闻录
权斯文君性年晚寡学。且患善忘。一日不讳其疾而请药于余。余既告以陈烈先生求放心事。又使随闻记之。然若不择其善者。虽多亦奚为也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君性勉之。
大溪遗稿卷之五
杂著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0H 页

紫微垣。北辰无星。居中不动。辰之右近五北极。极之四后三庶子二帝。前太子与帝最明。辰之左近句陈六。大者近极。曲抱天皇。右列天柱五稀而疏。柱南御女四。又柱史之南有女史二。又南列尚书五。迤西六足。是天床。极西有阴德二。又其南有天理二微句。极上曰四辅六甲。又当其北句陈。正北有五帝内座。总之为五十三星。绕之以十五营卫。左枢右枢分居天床下。右七曰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左八曰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少丞,少丞,上丞。并莅北门傍。中聚华盖七扛九点曲承之。盖北列传舍九。舍西积八谷。谷南望内阶六。阶前接文昌六。形如半月。傍有三师。密迩少辅。少尉之南有内厨二。厨前枢右有二星。东天乙西太乙。少弼左傍天厨六。少宰左邻天棓五。文昌南边即北斗西。北斗魁为天枢。天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中有天理四。璇下太尊。玑下太阳。开阳东北联辅星。天权正南近相星。摇光之西有三公。东亦天枪三。南指玄戈。尊右天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0L 页

势东南惟太微垣。势北有三台。上台二在文昌次。中台二在势右。下台二在势左。台东斜少微四。微下有长垣四。垣南灵台三。台左明堂三。斗南有常陈七。下开左右垣各五。左执法之上。有上相,次相,次将,上将。右执法之上。有上将,次将,次相,上相。其上虎贲接下台。从虎贲左从官太子幸臣。并北面于帝座。五座后开内屏四。屏东立谒者。又其东列三公。公之北属九卿三。又其北曲列诸侯五。侯傍住郎将。又其傍聚郎位十五。合七十八星为上垣。在北斗南翼之北。
太微东惟下垣。天市紫微。南列七公。公南绕贯索九。索东女床三。北近天棓。床南连天纪九。总廿八星。据垣上。乃开东西垣各十一。象以列国。西垣第一曰韩。次曰楚曰梁曰巴曰蜀曰秦曰周曰郑曰晋曰河间曰河中。东垣第一曰宋。次曰南海曰燕曰东海曰徐曰吴越曰齐曰中山曰九河曰赵曰魏。魏下正帝座。座东侯近侍。座西列宦四。宦西有斛四。又有斗五。斗南近梁有列肆二。又其南跨楚韩连车肆二。侯北帛度二。帛右屠肆二。又其右近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1H 页

太微左惟角二。履天门二。戴天田二。又其上浮周鼎三。实诸侯北。角左右横平道二。道西又着进贤。更从天门下斜平二。平下起库楼十衡四。微句于中柱十一。乱投内外垂地耀南门二。总四十一星。据十二度。去极九十一度。
角东亢四。北詹大角于左右摄提各三之间。南横折威七。威下西则阳门二。东则顿顽二。总二十二星。据九度。去极八十九度。
亢东氐四。东顾天乳。乳北西望亢池四。池西北仰帝座三。二在亢分。一角墟座。东斜梗河三。河上浮招摇。直冲斗柄末。氐下有天辐二。辐西横津车三。其南聚骑官十。又有骑阵将军及车骑三。总三十五星。据十五度。去极九十七度。
氐东房四。左附钩铃二。下列从官二。右窥西咸四。悬其下者曰日。左窥东咸四。居其间者即键闭。上有罚三。当梁楚之际。总二十一星。据五度。去极百八度。
房东心三。下有积卒二。总五星。上仝。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1L 页

尾东箕四。西有糠。下有杵三仅八星。据十一度。去极百十八度。右东方青龙七宿。南首北尾。合七十五度。
箕东斗六。正当东海下。西有天籥八。间于东海与鱼。东海之东天弁九。弁南建六。建左天鸡二。建南狗二。狗东狗国四。斗下农丈人。又其下鳖十四。鳖东天渊十。合六十二星。据二十六度。去极百十六度。
斗东牛六。左有罗堰三。堰南天田四。田下九坎四。又从牛上挂天桴四。桴右右旗九。中有河鼓三。鼓左左旗九。旗上渐台四。台右天棓南织女三。台东斜辇道五。合五十四星。据八度。去极百六度。
牛东女四。正对天桴北斜离珠四。又其北败瓜五。上浮天津九。津西北奚仲四。又其西北扶筐七。更从女下分列国。越之东曰郑。又其东周二。周之南齐东赵二。赵之北秦二。南曰楚曰魏。秦东代二。代右魏东三角形。南燕东晋北是韩。亦五十四星。据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2H 页

女东虚二。遥相接。北指司中二。东探司危二。正东司禄二。禄下司命二。天垒十三。环秦代之北下有离瑜三。瑜东败臼四。又从垒东南附哭二。哭东泣二。近危南。合三十四星。据十度。去极百四度。
虚东禄左危三。南连盖屋二。东接坟墓四。(记言曰司命在虚北。司禄在司命北。司危在司禄北。司中在司危北。四者鬼官之长。又坟墓在危东南。能作灾厉。方位当更考。)墓前虚梁四。梁下天钱五。又从危北西人四。在天津南东人北东开臼四。臼上立杵三。杵北东府七。句于天津东北府北造父五。又其北天钩九。合五十星。据十七度。去极九十九度。
危东北室二。颠与两肩悬离宫三双。上绕腾蛇二十二。下附雷电六。电西土公吏二。下有十二垒壁阵。横联虚梁哭泣前四十五。羽林三。作队于阵南又有三。鈇钺在其东六。八魁又在其东。最下天网在败臼左隅。网左耀北落师门。合百六星之多。据十六度。去极八十五度。
室东壁二。北詹天厩三。南履土公二。霹雳五。连雷电之东。云雨四。居梁东阵上。东南远望鈇锧五。合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2L 页

壁东奎十六。环绕南列外屏七。屏下天溷四。溷下土司空更从奎上。东探军南门。门傍亘阁道六。道右上策下附路。又其右王良五。合四十二星。据十六度。去极七十七度。
奎东南娄三。右是右更五。左是左更五。上有大将军十一联似弓。下则天仓六与天庾三。合三十三星。据十二度。去极八十度。
娄东胃三。下有天囷十三。正当外屏左。左更傍囷东天廪四。更从胃上有大陵八抱积尸。又有天船九抱积水。合三十九星。据十四度。去极七十三度。
胃东昴七。西天阿东月西南天阴五。俯指刍稿六于天囷天庾之间。囷南稿东环天苑十六。更从昴北卷舌六。抱天谗舌东月北斜砺石四。合四十七星。据十一度。去极七十四度。
昴东南毕八。正当天廪东。右有天街二。左则附附耳耳南天节八。节左参旗九。旗之左天关北天高四。又其北亘诸王六。王之北有五车。五车内咸池三天潢五。又有柱九西三东六分承之。更从参旗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3H 页

毕东天关下觜三。紧簇北东司怪四。与天高夹天关。列诸王之次。其北座旗九。三弯于五车东北。合十六星。才据二度。去极八十四度。
觜南参七。中悬伐三。西南绕玉井四。南西临军井四。井前屏二。屏左厕四。厕下屎。合二十五星。据九度。去极九十四度。右西方白虎七宿。南首北尾。合八十度。
觜参东北井八。右有钺。钺下水府四。左有天樽三。樽傍有积薪。其东北横诸侯五。侯北积水与北河三。更从樽前句水位四。位下南河三。河西四渎。四渎下阙邱二。邱下厕北耀天狼。狼南军市六。环野鸡市南张弧矢九。弧西立孙二及子二及丈人二。极南隐老人云。合六十三星。据三十三度之广。去极六十九度。
井之水位东鬼四。积尸之气聚其中。北视爟星四。南指外厨六。厨南天狗七。狗之东天记二。南天社六。合二十九星。据四度。去极六十八度之近。
鬼前外厨北左柳八。曲向南上。东立酒旗三。合十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3L 页

柳东酒旗下星七。左有天相三。北东有御女。女上轩辕十六。直冲上台。轩左内平四。正在势西。又星下有稷五。合三十六星。据七度。去极九十一度。
星之轩辕南天相前张六。下有天庙十四。合二十星。据十八度。去极九十七度。
张东翼二十二。附太微右卫下有东区五。合二十七星。又据十八度。去极九十九度。
翼左轸四。内附长沙。左附左辖。右附右辖。又其右句青邱七。下有器府二十九。合四十三星。据十七度。去极九十八度。右南方朱雀七宿。东首西尾。合百十二度。都合千三百八十三星。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朱店金老事迹
甲寅十二月一日夜。在英侍王父。略论古今人物。王父曰以吾所见。不可泯然无传者。其惟朱店金老事乎。往者金老老而隐于竹岭之朱店。店即间湖岭孔路也。一日早。于路上得布袋。袋有二千五百钱。拾而置之家。问邻舍不知。问行路不知。遂广嘱数十里诸店。如有失物于此路云者。使之访我。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4H 页

古钱
西厓集记崇宁通宝。活斋集记元丰通宝。贵古物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4L 页

画兰说
兰似贤。贤者不可多得。得见兰斯可矣。东国无真兰。惟有蕙似兰。且其质不似松竹。秋冬之后。不可得见。于是乎好事者画而见之。然善画亦不可多得也。余与松京朴子厚未及相见而知其贤。子厚亦疑余似贤。手画兰投示六幅。一本右抽。一本左抽。并蔼然如独行之士。一本在绝壁上。一本立恶木傍。一本秀凡卉中。并竦然自励。不渝其香。一本兰之族而亦可赏。殆东国所产蕙之类乎。出一手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5H 页

续通解
韩文公通解曰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盖惧私曲之说将深而为之解者也。今有一事。人孰不曰生死关头大义理。然各私其身。莫敢先发。幸有一二先倡者。犹首鼠顾望。不得已黾勉塞责计。然势可主盟而让与别人者。无端积一团不平之心。或穷搜其平日短处。或文致其无心微眚。或力沮其许多商量。或苛责其若干应变。因目之以挟杂。讥之以营私。既憎其人。遂不察其事之如何。一人倡之。千人和之。近者声之远者应之。始出于一二浮薄之口。末乃使向之缩首屏迹者。肆然张目大谈。攻击主事者之不能尽善。其果正气耶客气耶。公心耶私心耶。吾恐其自归于义理之外也。呜乎。古之人取其大节。阔略疵尤。犹恐后人之议己也。今之人见人有大节。汲汲焉觅其过而傅会之。使文公见之。又未知作如何惧也。
读家语
大溪遗稿卷之五 第 725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