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书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8H 页

顷命勘校之役。非所能承任。而寓中披阅。不能无往往可疑者。然未敢率易禀白。姑俟日后面达。但原卦画注玉斋说一条。似又未稳。盖太极图以火为阳盛之象则此为少阳矣。以木为阳稚之象则此为少阴矣。以金为阴稚之象则此为太阳矣。故曰与此不尽合。而若其以水阴为则盛太极图及玉斋说。实无不合之义也。此中惇叙诸人。皆如鄙见。先生所以传疑于此者。有所考据而然耶。僭发惶恐。伏望下教。
上退溪先生
富弼近有鸠巢之计。既不得往来质疑。又不得从游物外。惭恨未暇。何意求和之命。延及富弼。惶悚惶悚。先生元韵。既得毕次。诸人韵则不及次也。但于篇中无一及未从之语者。所以讳其未脱尘世之过。自可怜也。
与郑子中,具景瑞,郑子精(琢),禹景善(性传),金士纯。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8L 页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9H 页

答崔见叔(应龙)
伏睹辱复。欣荷不已。清凉之游。固所愿也。但大病初差。秋来又患两脚寻常酸痛。庭户行止。犹不能自便。恐不得从行也。以此书达先生。先生答云某之清凉之游固好。但已不及丹枫之时。若失数日之间。日已寒恐难如计。然则城主游山。莫如退待明春之为得也。如何如何。
答崔见叔
食指才动。佳饷果至。感愧良多。但虑涉于伤惠伤廉耳。经过之示。敢不延伫。第以一往一来礼也。病不能答。还极未安。似闻星牧(金伯纯)兄弟。廿六候谒溪堂。投次县舍。翼日欲叩柴扃。然则先生之逐日应接。无乃劳烦。而富弼亦不可舍星牧之来。从城主于溪上。如何如何。鄙意城主姑缓一日之驾。而七日早朝。来会星牧于此。八日并进溪上。似曲全矣。今见先生书。晦日外皆无故云矣。
答崔见叔
不遗旧情。先致问字。感惶交切。但审愆度。刻虑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9L 页

答崔见叔
悬慕之馀。谨擎玉翰。如接风度。况承佳什珍饷。圭复咀嚼。馀味无穷。书院记及题咏悬板。前日临枉也。微达此意。已承盛诺。故今玆冒呈。命作三板。亦令精巧刻字。勿致失真如何。院额十馀板。丐于星牧。已及落成之日。然粗粗失真。深恨奈何。
答崔见叔
先生久患寒疾。杜门调药。不接外客。廷秀亦来侍侧。昨闻急伻医院。剂去药饵。城主虽临。应未接待。徒增先生未安之情。幸惟商量。
与崔见叔
先生證势无加减。今朝有敦匠事之命。似难违命。木工命送。须趁明日。
与崔见叔
天不吊东。大贤云亡。念及公私。哭恸而已。护丧既毕。诚乏筑场。昨还柴荆。自此奉拜应疏。其于永失师训。未闻贤友切偲之辅。孤陋伥伥何哉。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0H 页

与崔见叔
新岁所祝。益务学业。切偲辅仁而已。下问心经末篇数条。非寡闻所能复。而其一段有先生所论。故同封以上。披阅后还付后便如何。来册奔走丧事。牵掣病故。未始一字。愧恨良深。
答崔见叔别纸
所询襄时所服。古人既不明言师服。未知当服何服。而似当各以厚薄浅深。称其情而已。昔孔子之丧。门人如丧父而无服。今以素巾素带心丧。待祥期欲除。然不可一定论也。如何。
答崔见叔别纸
周易总目朱子河图洛书图说注。古人做易云云。其末曰晓得时。这物事。也好则剧。先生注曰南村辍耕录。宋太后少入宫。为则剧孩儿。则剧当时戏名。则剧孩儿。如今莲花台之类。莲花台之说。今掌乐院妓戏有此名云。曾未详知其戏之如何。大槩不过妓戏耳。然则戏(一作剧)孩儿。语势无伦。得见辍耕录则疑可释也。
答崔见叔
忽辱惠书。申以封遗。惶感靡宁。祈雨之官。应不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0L 页

答崔见叔
受知契兄。非一朝夕。穷达异途。虽不得以时相从。慕倾之情。曷有弛也。何幸今者。来莅我邦。得遂平生之愿。不意病中遭山颓之痛。尚何暇于他哉。见今师门祥期已过。身亦免恙。乘款段御下泽。与契兄吟风弄月于映湖归来之间。尚未晚也。然安得如明道从濂溪归来之兴也。思之不觉挥涕。规警之望。非所承当。但闻临民之策。不过于视民如伤。检身之方。莫先于惩忿窒欲。幸常留意于八字之间。则其馀应是节目中事矣。谨此以谢。
答徐善原(克一)
昨见郑城主。致惠寄二篇。何其琼琚之富也。适匆扰未即修谢。感愧交并。所论诸条。正所谓借视于盲也。略录别纸。幸望斤教。其中一二条。从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1H 页

答徐善原
青松丹阳。皆烟霞水石之胜。而兄皆得之。天之饷人多矣。富弼不意 除命忽下。先生在洛。以书勉起。而区区东岗之计素定。搆诗以呈先生。不意来诗及之而太张大。实非知己间语也。启彦令侍齐会傍近诸年。富弼以病独坐虚斋。怀抱无聊。偶拾荒律录呈。幸发一粲。
答徐善原
梅已凋落。蔷薇虽发。岂清操贞心之比。近来闲中心绪落莫。情缄忽到。圭复不已。埙之庆席设于念时。傍近先生皆似有故。情义莫如城主。而今辞不枉。宁不缺然。春来果有与先生往复梅诗若干篇。不可隐讳。录尘清案。望和教之。
与沈公立(信谦)
富弼爱莲而所居高亢。不能凿池以种。常以为欠。巧作板沼以储水。虽不得如活水之来。犹可以起濂溪千载之兴也。但近无莲池。求种难得。幸望分惠莲堂一根如何。
答具景瑞(凤龄)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1L 页

与赵士敬
朱子答汪尚书论庙制一书。多有可疑。有曰古者诸侯五庙云云。(二昭二穆。高祖以下四世有服之亲也。太祖始封之君。百世不毁之庙也。)又曰礼家又言夏四庙。至子孙而五云云。(五世以后始封之君。正东向之位。然后得备其数。)其下又引程子言曰高祖有服。不可不祭。虽七庙五庙。亦止于高祖云云者。皆以祭高祖以下四世为正法。而今以中庸或问之说考之。则与汉儒亲庙四之说。虽无异同。而与所引刘钦三昭三穆之语。大相不同。朱子亦以刘说为得。则疑此书所论。初从诸儒之说。晚年定论。更以刘歆之说为然耶。未可知也。其馀可疑者。不止一二。而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2H 页

与琴夹之
千里一札。足慰阻怀。弼独处无聊。以披阅为事。先生平日每令读朱子书。故近复取而读之。久久渐觉有味。恨不早悟于先生在世之日而讲此疑晦也。契会老拙之所以先倡者。为吾兄弟同居一里。冠昏以贺之。疾病以救之。且师席问难之馀。退与诸人传习精微之语。䌷绎经传之旨。招聚村秀才。以训句读之资。而尊与雪月连膺荐仕。无可与会。傍无年少干当者。无一施行。只成虚俱而已。尊若早晚归来。欲更修契事。以作一家之定规。因以崇敦睦讲学业。不负先师教诲之恩。则岂不美且乐哉。景善尚未递任否。所送书正合闲中料理。感荷感荷。答状传致如何。
与夹之
昨日共对红梅。方有以病未携杯之叹。有客剥啄。乃权公尽己也。延入梅窗。权欲谓杏而疑早。欲谓梅而疑红。乃不识红梅者也。尽己以南人而不见红梅。何怪北人之作杏也。
与金舜举(八元)
忧不吊庆不贺。古人绝交。富弼于舜举草土之时。既未奔慰。外除之日。亦不趋问。 除命之下。辞疾出吊未安也。今于亲朋之贺问方就。而以病独阙。惭镌转极。偶得拙句录呈会案。以替躬仪。舜举勿以病友置之绝交之科。如何如何。
与李子固
秪邀子固。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古人之道。今独不然。佥怪佥惑。列坐沙中。延待延待。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2L 页

惇叙之归。以富弼辈最亲切于先生。责言行记述。今易箦五六载。追想心法传受。问学精微。仕止时措。以至衣服饮食之节。各当其实德。非区区浅学所能形容也。孔门诸子作论语。以一如字著之于乡党篇。犹有未能尽之之义。况吾辈识见乎。记述之际。若有毫发差谬。则千载之下。恐未免程门人辑录之讥矣。可不惧哉。先师著述。散在各家。会于一处收辑。合为一秩。以图剞劂。此吾侪急务。今因佥谕。僭发如是。惶汗惶汗。
与金士纯别纸
金仁伯谪宦初 除富宁。后移三陟。僚属之厚。 圣上之眷。何可量也。然而国家大祸。将自此始矣。吾党之厄。何至于此。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3H 页

堂斋名累次议改。尚未质定。正堂曰立教。又曰正教。凡学宫正堂。皆称明伦。而与泮宫不可无分别。故改以教。教亦不失明伦之义。东夹室曰五学斋。取程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东齐曰明敬。西斋曰伊颜。取白鹿洞赋明诚两进。敬义偕立。莘挚所怀。巷颜攸执也。借人姓字名斋无义。故书禀欲改正门曰进德。未知又无商量处也。先生本书及明溪书院祀文成公仪。恐其坠失。故不送。先生简书送去。见后还付禹君传致为望。
答圻侄问目
戒惧谨独。自是二事。而中庸集注有曰既常戒惧而尤加谨焉云云者。似若以戒惧谨独二事。混合为一事。此可疑。又不必兼言戒惧于谨独注中。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3L 页

圻则以为气有偏全而理无偏全。垓则以为气有偏全则理亦不无偏全。两说如何。
若就本源上论则有理然后有气。故理无偏全。若就禀赋上论则有是气而后理随而具。气多则理多。气少则理少。不可无偏全。二说皆得。
答或人
师门祥期已阕。会合不易。忡怅何极。所来书非浅劣所可窥测。而究其理则原于河洛。亦天地间一大奇书也。一欲与君讲讨。而此不过谶纬之术。恐分精力而无益也。此等书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庶免沉溺之患。且先师下世之后。无人绍述。没头科举之累。专事口耳之末者。滔滔皆是。甚者出入老佛。泛滥庄陆。无复回头底意思。令人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4H 页

答或人
今之士大夫居丧不谨。着深衣出入官府。横行闾阎。甚者虽有识朝士。居家如平日。对人博奕。言笑自若。所谓贱人只着深衣。以代其衰服。贵贱之皆着深衣。无上下之别。可骇可骇。礼丧人之以丧事出入者。素车朴马外无他语。则古人以衰服出入明矣。使今之居丧者。贵者衰绖之外无他服。贱者深衣之外亦无他服。使上下有分。不得杂着。出入有制。丧事觐亲之外。不得乱行。则孝子益谨。不至于伤彝败伦之甚。如何如何。
答或人问目
朝奠奉出魂帛仍留。至夕奠奉入。此礼文也。但殡室非安静处。则甚为未安。奠时奉出。撤则奉入如何。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4L 页

床花。考诸礼家无据。时王之制又无矣。俗用何见。
非礼文所据则何必从俗而用之。法家则恐不必用也。
棺外椁内实。和沙石灰。或用松脂如何。且不用椁如何。
孟子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又曰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凡人子于父母丧葬。必诚必慎。无所不用其极。古人制度未备之时。虽有有棺无椁之语。今时则不然。不可不用也。棺椁之间。实以灰沙。无不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5H 页

夫之志石。书其父母世系及终葬年月日及某某子女。而妻之志石。只曰叙年若干适某氏云。不及父母子女。又无同上之语何也。
若干之语。恐包含其世系父母子女。而不独计其年数之多少也。今人只以年之多少。见其若干而不及于他。甚不然也。若以若干止于叙年。朱子之作人妻志。必不称世系父母子女。今见其亦致详矣。
父在母之神主。孝子奉祀。似不宜书何如。
题主故室某封某氏神主。不书奉祀。此先生定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5L 页

父在母之碑。似不可立何如。
妇女碑面。必从夫职高下书之。如以夫之从仕者言之。今之微官后日为显职。则不无改立之弊。今人多不立。恐以此也如何。
深衣乃平日之常服。丧者何据而服之。制非深衣而彊以此名之亦何也。或问于朱子曰今之墨缞。可便于出入。而不合于礼经如何。朱子曰若不出则不服之亦好。但要出外治事则只得服之云云。丧人出外治事。不得已服墨缞云。则不可着丧服而出明矣。锡山曰今人服生麻布衫。墨缞不必服也云。则皇朝人以生布衫代墨缞矣。墨缞今不可著。而丧服又不可著。则出外当服何衣。
深衣名实各异。不知何据而谓之深衣也。墨缞丧人有不得已出入祠庙则不可以丧服。故或为墨缞。以便其出入。疑取其释冕反丧服之义。锡山生麻布衫。我国之谓之深衣者。无乃据此生麻布衫耶。礼丧人之以丧事出入者。以素车朴马而无他语。则古人以衰服出入明矣。闻中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6H 页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祭文
祭退溪先生文
呜乎。先生传受心学。时措义理。青丘千载。一人而已。景星庆云。孰不望止。泰山乔岳。孰不仰止。一朝颓坏。天胡忍此。后塘与卜。敢望蔡氏。今当即远。仪刑永隔。秪哭我私。庶冀歆格。
祭退溪先生文(司马所联名)
呜呼。周道衰微。是有宣圣。杨墨肆行。乃生邹孟。五朝昏乱。周程挺出。三纲紊舛。晦翁斯作。惟皇天生此圣贤。必欲倾否而起废。行道则虽歉于一时。明教则无穷于万世。矧吾东方。僻在遐裔。箕畴邈矣。文献无徵。倡道无人。异论并兴。间有名贤。徒事虚文。义理莫辨。王霸谁分。私身私学。人各异门。伟哉先生。于焉受命。禀惟纯美。气又清劲。学无承于阙里。兴不待于文王。初不屑于科第。偶见缚于名缰。然所好不在彼兮。必辞尊而去华。彼洛上兮。可以寤歌。结茅三椽。仅能容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6L 页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7H 页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杂著
尧舜病博施
传曰惟天下至圣。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至诚之道。自无间断。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尧舜以至诚之圣。居天子之位。而乃反病博施者何也。未五十七十而而不得衣帛食肉。其养有所不赡尔。治不过九州。其化有所不及尔。岂尧舜之德之泽之不足于天下而其真病之乎。其所以病之。乃所以为尧舜也。后世人主。以尧舜之心为心。则亦不为尧舜乎哉。
颜子三月不违仁
夫仁者天理而人心之所具也。仁与心本非二物。而人欲交战于中则仁不在心。心不依仁。仁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7L 页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8H 页

文帝赐吴王几杖
世之论者。皆曰文帝之赐几杖。为阴折吴王反侧之心。愚则以为诸侯之于天子。朝聘以时。天子之于诸侯。御之不以术。吴王岁修朝聘之礼。独于此时阙焉。其意盖有在。而帝亦知之矣。知其将叛而赐以几杖。岂天子御诸侯之道哉。古昔帝王之于诸侯也。岁时来朝则有锡。敌王所忾则有锡。开心见诚。不出于矫激。未闻于不轨。反垂宠锡之命者也。愚观漫之在吴也。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其包藏祸心。狺然侧目。盖已久矣而不敢发。一朝太子死非其罪。而濞之反计适乘其隙。称病而不朝也。帝不于此时以堂堂天子之威。规画处置。欲以区区之惠。潜消其反逆之心。而彼恶不悛。酿成七国之祸。帝之术不亦浅乎。世俗之论误矣。其监之哉。
狄仁杰臣事武后
按唐史。武后临朝。废帝为王。易唐称周。仁杰不能以大义处之。周旋其间。反以臣事之。世之论者。皆以仁杰将有待者。不甚非之。反以图大事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8L 页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9H 页

苏轼非武王
人之患最不可为者。立异自高。放言高论。妄是非人物也。惟仁人君子然后。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之论。此固非见道不明悻悻者之所能为也。苏轼以武王为非圣人。至以弑君目之。惧人之不信。则又引孔子之言以实之。夫弑逆大恶也。武王大圣也。举大恶而加大圣。虽三尺童子。犹知其不可。而轼独不知何也。不过逞其邪思。无复忌惮者也。凡天下之道。有常有权。常道人皆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也。而商纣慢天虐民。厥罪贯盈。以上帝孚佑之心。曷不命而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9L 页

书后彫堂契会录后约条删补
德业相劝
一曰涵养本原。二曰学问思辨。三曰毋欺慎独。四曰惩忿窒欲。五曰迁善改过。六曰诚实无伪。(右修身)
一曰奉祭祀。二曰事父兄。三曰教子弟。四曰待妻妾。五曰御僮仆。(右居家)
一曰事长上。二曰接朋友。三曰教后生。四曰畏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0H 页

一曰讲经传。二曰习师训。三曰质疑晦。(右读书)
过失相规
一曰酗博斗讼。游戏怠惰。二曰行止踰违。动作无仪。三曰行不恭逊。临事不恪。四曰言不忠信。交非其人。五曰营私太甚。用度不节。
礼俗相交
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迎送。四曰庆吊赠遗。五曰男女有别。
患难相恤
一曰水火。二曰盗贼。三曰疾病。四曰死丧。五曰孤弱。六曰诬枉。七曰贫穷。八曰继绝。
凡此四条。本吕氏乡约。朱夫子所尝增损之者也。妄加删节。间附己意。以作一家之规如右。
传系子老眉(垓小字)文
余结发已久。生子望绝。承祀无人。不孝之罪。难乎免矣。加以夙遭险衅。慈父见背。及其外除。汝父娶权正郎习之女。乙卯二月二十七日生汝。将承宗重。则岂徒一家私幸。抑亦一门之庆。而权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0L 页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1H 页

隆庆元年丁卯十二月初四日。
戒子帖
学问当以孝悌为本。孝悌百行之源。
心不可毫忽放过。少弛忽则心自放。
处事须平常。毋作斩绝之行。必以孝悌忠信为先务。
不近人情。为害最大。自然为善。乃是真情。若务饰则虽善亦伪也。尔辈宜闇然笃修。慎无矫激为也。
祭祀必以诚敬为主。粢盛之礼。衣服之盛。非奉先之道。汝以诚敬。承奉宗祀。勿替引之。
近世豪富子孙。例多不学无知。荒淫声色。败坏先业者颇多。汝其慎之。
先人常曰人不可无度量。无度量者。只是悻悻尔。
又属寝疾。闻大尹小尹之论曰。 国家大祸。将自此始矣。 东宫一国人心之所属。何为出此言也。临终语此。亹亹不已曰。汝辈无为时论所
后彫堂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1L 页

先人常戒余曰学者当先立其心地。心地不立。做得甚事。
又曰士子出处当明正。明正可以事君。此吾平生服膺处也。汝亦不可不审也。
右十条。皆为学修身奉先出处之事。汝其佩服之。无忝尔所生也。
元朝读中庸有感。作箴以自警。又示儿子老眉。
人之为人。惟道之在。修道如何。盍反诸己。体用不离。显微无舛。从事于斯。违道不远。远人为道。索隐难行。之南之北。之西之东。可不惧哉。嗟尔小子。造次颠沛。念玆在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