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延平答问质疑
延平答问质疑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7H 页

又难废坠。 指应接事而言乎。指工夫而言乎。只又但三字。语意相蒙。而未晓曲折。
退溪先生答曰。所当应接处。不可废坠而不应接。故曰难废坠。若谓工夫。则不当下难字也。只如旧。言无别段好事也。盖虽无别事。遇事不可不应。故曰又难废。然于应事处。但当慎察。足以度日。故云但靳靳度日耳。
靳靳
去声。音近。固也。又靳制其行也。盖本马当膺带也。故有制其行之义。然恐字当作斤。斤斤。慎重之意。斤亦去声。
谨守格法。 专指可改之道而言乎。兼指三年无改之意乎。
所可改。则明白而改之。所不可改。则不改而已。此之谓守格法。是当兼两意看。若云隐忍迁就。则非格法也。
使知所以自求者(为时尼)惟深切(是沙) 所谓自求者。盖指奉承遗体。求免于亏辱之意而言也。
所谓自求者。来说是也。圣人之告人如此。惟深切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7L 页

诸家之说。多不出此。 指其说而言乎。
先儒说此者。多不出于此义。此义。即几微之间以下先生自说之义也。
不然。设譬引喻。 所谓不然者。恐语意似不承接归生,许止事也。通上文所谓不知几微之间以下等语。而反其辞也。
是
归生,许止各是发明一例。 在归生,许止。各有发明格例。不须援引为證也。
是
须知颜子默晓圣人之言。 颜子所以默晓者。便知亲切道体乎。一说须知颜子默晓圣人之意。然后便知亲切道体处。恐前说是也。
前说是
遽又以侯称之(面)
是
化而知裁
常人之学。虽益而不自知。是不知所裁者也。惟圣人。自十五至七十。渐进而至极。所谓化也。而能就其中。知其立。知其不惑。知其知天命。知其耳顺。知其不踰矩。所谓知裁也。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8H 页

此当从近本作立下一法。言圣人为立一法也。下字。是立法之间语。助辞耳。
引荀子大昏之未发。祭之未纳尸。丧之未小敛。一也。
所谓未发者。何事也。失礼之中又有失礼。吕博士
引此比而同之乎。所谓赵氏春秋纂例之说。抑何意耶。
吕博士引荀子此语以解之。但荀子说未详何意。赵氏纂例之说。疑即集注所引赵伯循禘祭之说也。
纤奸打讹处
纤奸打讹。疑是当时俗语。犹言小巧作误处。
陈几叟与罗先生门。 与者参字之意乎。吕与叔有中庸解。而二公皆说了注脚乎。龟山解今之或问中辞乎。
与。犹及也。与叔有中庸解。陈,罗二公皆以此解为说得浸灌浃洽。胜于龟山解。龟山解。却似枯燥也。龟山解见于中庸或问者耳。
便是日月至焉气像。 延平意则然矣。而论语注解。似与此不同。抑有微意乎。
延平说虽善似。非夫子本意。故朱子集注。不得用其说。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8L 页

竿木。如今优人竖立车上作戏之木也。竿木随身。逄场作戏。禅家多用此说。场即优戏之场。言身有其具。则随处作用。不能自已也。
包羞
言子路未至于廓然明达。无所不可处。故未免有疑。如使圣人。有所疑碍而行之。是包羞也。龟山本语虽未见。恐不过如此也。
从圣人前后际断。使言语不着处。
前后际断。未详。恐前后只如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前后。际断。似指言圣人地位。人所不及处。如程子所谓此地位。直是峻截。大段着力不得处耳。使言语不着。犹用言语不得也。如何如何。
发愤忘食。言其求道之切。 所谓圣人自道理中流出。犹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者乎。然今之论语注解。专指求道之意。似与延平之旨不同。何也。一极际气像。抑何言也。
所引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之说。以明延平之意。得之。但朱子于此。以为求道之切。论语注。以为好学之笃。后比于前。不无些称量点化意思。不可谓全不用延平之旨也。惟延平则浑然作一气象看。朱子则有未得已得之分。为少异耳。极际。恐如所谓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9H 页

鬼神。自家要有便有。要无便无。 窃恐鬼神。非弄得物事。岂人之所要以有无哉。谓之要无便无者。尤所未莹。所谓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语意平稳。似不类是也。抑别有微意乎。
鬼神要有便有。要无便无。亦非谓弄得有无也。正与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之意同。恐别无他微意也。今行得一祭。因吾诚敬之至不至。而神之歆不歆。系焉。此理昭显。甚可畏也。
六月十四日书。承谕至不能无愧悔之恨。(朱子之意)自非有志于求仁。何以觉此。(延平因其意美之)语录有云至为悔。(延平引之。将救留滞之病。)来谕云至销陨得。(朱子之意)胸中若如此以下。(皆是延平之言) 作此看否。
看得曲折。无差误。
就本源处。 指恭顺谨畏之心乎。
是
乡曲以上底人。只道他是个善人。 延平为上底人。而乡曲只道延平是个善人。一说。乡曲论人。以上底人。只道是个善人。延平少不与人辩诘。必待问后方与说也。恐前说近是。而他也略不与人说以下。乃别起之辞。而不与上文相连也。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9L 页

蹇步方休(厓)。鞭绳已掣。
驱马者。马步蹇钝欲休。则掣鞭以督行。先生自言。已为学驽钝。才方欲休。则延平已有诲督振励之加。故以此比之。
自尽其道。(为面)便不相关。 不相关。谓人神不杂揉之意乎。
是
始信前日诸人之误。 孟子注。诸儒所见不同。盖指此也。
上文言亦有此病者。谓正与助长之病也。今推见实理。知此等病痛而改之。始知诸儒为学。许多误入处。恐非指注孟子不同而言也。
设张罗落者大
设张。犹铺张也。罗。网罗也。落。韵会络通。作落。又蓠落之落。本作格。(音洛)通作落。虎落。以竹蔑相连。遮落之也。合此数义观之。罗落。当为包括之义也。
今日习春秋者。(乙)皆令各习一传。(为古)拜习注解。(乎代)拜字。恐并字而讹也。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0H 页

却怕于匹似闲底事
匹似。恐犹恰似正似之类。言却恐于恰似无紧要之事。卒然起来缠心。则除此为尤难。不可不着力云耳。
书不要点。看得更好。 临书不要分行数墨。只看得文义更好乎。一说写字时。不要点墨添补。然后看得更好也。恐前说是也。
此语可疑。愚意点如今点句之点。但不知点句看。有何害而要不点看。然其大意。不过如来谕前说耳。
只为说敬字不分明。 朱子每以谓得李先生后成就所学。而犹有少此之意乎。
朱子于延平之门。得静中有主宰存养之法。由是免入释老去。而学之宗统在是。然说静不若说敬程先生已言之。朱子岂得以师门之故。而迁就为说耶。
伊川令吕进伯去了韩安道。 韩安道。何许人也。
未详韩安道为何人。应是死而作祸福。以食于淫祀。如蒋子文之类。
文定代云干木云云。不若龟山之逊避。 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龟山犹取此义。对人说了。文定则以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0L 页

干木字。若果为段干木。则依稀似有来谕之说。但去段字。只说干木。已为可疑。况刘公所问。必是龟山所以出之故。龟山答以为贫而仕。斯其为逊避之言也。文定代龟山而答刘公。则亦当答所以出之故如何。可也。何故却举段干木踰垣而避之事。为答已出之辞乎。其义全不通。愚意干即竿字之误作。或省作竿木随身。逄场作戏之义。已见上。盖文定代龟山举此语以答。则是自谓身有其具。不能自己而出也。自任之意太过。故延平谓不如龟山之逊避云耳。如何如何。
李先生云。横渠说。不须看。 所谓先入了费力。盖指横渠正蒙等语而言乎。延平之不欲以此勉初学。何意乎。
程先生亦谓横渠说道有过处。乃在正蒙云。大抵多由苦心力索而得。故往往有安排牵强处。说得不自在。正与延平融释脱落。洒然自得处。不相似。所以延平云云。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1H 页

吕氏本说。今不得见。不可臆度附会说。深为叹惜。
来延平看亲。 看亲。即省亲乎。
固为省亲。然不是谓父母。但省视亲戚耳。
忘情乾慧。得所休歇。
古禅师语录。有狂慧乾慧之说曰。佛相是解悟人。无正见。只是学解。谓之狂慧。亦非乾慧。乾慧者。悟得正见。为无定水浸润。既非悟解。只认得生死。垢心却成邪。○右见于韵府者如此。未知何谓。○禅家有戒定慧之说曰。戒生定。定生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碍曰慧。以此观狂慧乾慧之说。既以无正见。只学解者。谓之狂慧。而非乾慧也。则乾慧者。悟得正见。乃定而生慧。能造其极者也。所谓无定水者。谓心未定则累于外物。如水之浸润也。若为此水浸润。乃沾濡之慧。非乾慧也。今此语录。正释乾慧之义。当曰不为无定水浸润。可也。止曰为无定水浸润。不可晓。或云为字上。脱一不字。恐或然也。
操戈入室
郑玄传。任城何休好公羊学。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叹曰。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1L 页

渠初从谦开善处
尝见后贤说。谦开善。僧名。盖谓朱子得禅学于此僧。故延平云。然但不记语出何书。行当寻检出耳。于此又有所疑。以三字为一僧名。恐无是也。若作二人则一举一字。一举二字。亦可疑。
可惜忘录(奴多)。此子(是)近闻其为绝世也(为尼)。遵尧,台衡二录见上。而不知何书也。此文字亦未晓句断文义。
可惜忘录。谓二书忘不誊写。而为八一哥取去。不得再见。为可惜耳。此子。指八一哥。其人必从仙佛之徒。绝迹远去。故云云。但以豫章之子。而从异教。甚可骇异。遵尧书事实。向见性理大全罗先生名下具言之。但性理书在溪舍。而滉在山斋。未得取考。记得不分明。幸取检则可知。台衡之义。未详。
载瞻繐綍。 何物乎。
繐(音岁)。细疏布。荀菲繐管屦注。繐衰。小功之服。四升半。綍。引柩车大索。但必以服之轻者。繐衰为言则未详。
逮玆退老。 朱晦庵自谓乎。
是
探原推本。敢昧厥初。 原本。指渊源所自乎。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2H 页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书简散失殆尽。而陶山往复十八张。亦遭火于芦谷。)
与李承旨书
按宋桓公夫人生襄公。而出归于卫。尽襄公承父之重。与祖为体。母出与庙绝。不可以私返也。范氏曰。天下岂有无母之人欤。有千乘之国。而不得养其母。则人之不幸也。为襄公者。将若之何。生则致其孝。没则尽其礼而已。程子论濮王议曰。所生之义至尊至大。虽当专意于正统。岂得尽绝于私恩云云。观此二先生之言。则虽曰母与庙绝。子为人后。而情礼之间。斟酌低昂。有所不悖。则庶乎恩义两全而无憾矣。以公之高明。岂不知此意乎。特以三年之内。压于所重。不可顾私恩断之。此亦丧不贰事之义也。虽然。所谓专一于所主。而不暇念他事者。朱晦庵论之亦详矣。而犹有不尽遵礼。则独于先祖之祭废之。甚为不可之文。观此足以知其情礼之并行矣。况帝王之丧。殊与匹夫不同。万机烦匆。所关甚大。非如寝苫枕块。不离几筵者之所为。故卒哭以后。行之以大中小之祀。时王之制。意亦有在矣。是以。虽在大臣之丧。犹未辞赐祭。以尽其情。况于所生之亲。恩爱为何如。而独废之乎。高明又以谓三年之后。必有处之之事。愚之惑滋甚焉。盖送死。大事也。如有可行之礼。则必敬必信。以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2L 页

与具景瑞(凤龄)书(号柏潭)
春回南岭。远怀如何。忽奉玉翰。来自蓬岛。披复慰泻。如对令仪。况审神相恺悌。新膺万福。端合大来之庆。非徒茂悦相知之喜。野外新岁之祝。亦以此为第一义。惟冀益壮补天之力。百倍撑柱。不可须臾舍去。若所喻修理事。恐非先生今日切务也。仆病痛尚尔。今又未赴 召命。还依旧模样。悯默如何。宁寐无讹而已。朋友凋零乃尔。浮世怛化。尚至于此耶。吾辈各在一方。相望耿耿。离合聚散。虽不容吾力。犹愈于死者。只恨川原浩杳。消息难通。令人倍增怅惘。馀蕴借笔难尽。
上南冥先生书
伏承两度玉缄。来自山阴。乃腊月初五。二十三书也。一时捧披。仍审德履愆摄。常患眩痛。惊虑不已。健自前冬。湿痰沈重。塞喉盈胸。尽气欧唾而后得通。腰胸间。又有痰核往来。或坚或虚。今加咳嗽喘急。闭卧旬馀。日渐疲薾。悯仰悯仰。归意果决。挈去颇艰。逡巡到此。又得此疾。良自慨叹。天时人事。尚复何言。养病于土床。乃今日之得计也。
与林葛川书(名薰)
献岁发春。想惟新禧益茂。遥贺万万。生添齿以来。眩晕增剧。无稍平时节。亦衰境常理。奈何。只以离索相远。无便奉话。常为耿耿耳。今者县城主在丧。适因下人往。聊达鄙情。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3H 页

昨昨修状以候。想已关鉴否。恐雨水相仍。中路浮沈也。玆者雅履如何。勤慕不已。离索之中。想风范宛在菁川。瞻思尤切。寤寐耿耿。情不自胜。有书频通。亦知事涉烦冒。而凭此寓意。不觉支离。无乃所恃者存焉。而爱踰于敬耶。今复门弟吴称,李哲文辈以 事向去。虽大水横路。必不失尺素。故凭附此简。以寓脉脉不得语之意。
与郑措大(道可)书
想今棣萼相辉。雍雍愉愉。令人意思甚佳。但君之今往。恐非其时。譬如窈窕处子。一出市上。人争见之。虽明白纯粹。无瑕疵可点。所以烨然其光。风采太著。恐非闇然韬晦之意。故乃于前月念间。闻君有西行之意。即驰一书。以参鄙见。庶几尼北旆于万一。而书到星山。则君之行已昨日矣。然此亦病拙迂疏之见。大丈夫行止。如青天白日。收来放去。各自有道理。静不能藏。动不能显。亦岂可如三日新妇哉。况高明透了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3L 页

与卢玉溪(子膺)书
昨蒙赐枉。感极感极。玆者令侍履如何。慕仰不已。且中闻都进士捐世。惊痛来此。其家已经病气。虽不入哭。而在外治护为计。孤穷之丧。敛殡甚艰。凡事幸蒙扶护。且命给军人。使之助役。以治草土。千万至仰。
答李青莲(季真)书
瞻溯之怀。岁暮尤切。伏承令翰远堕。仍委令履清迪。慰沃良深。忻慕亦切。生病势弥留。日甚一日。只待死亡而已。不意 恩命稠叠。惊惶忧悯。罔知所处。势不获已。又犯坐违之罪。此间狼狈之状。非平日相好者。谁复矜恕。惟令兄深知弟病积久。而犹且劝起。以喻情分之所不可废者。生虽无状。君臣之义。亦讲之熟矣。宁不知事理当然。果如令诲之切至也。特以病魔侵骨。手足难措。不做人样。与鬼为邻。所以出此下计。宁寐无吪尔。心悸辞蹙。言不能尽。馀祝为时保重。以慰瞻仰。
报友人书
前月中。伏承清翰回辱。出自月城。仍委高堂违豫。忧悯告归。不胜惊虑惊虑。厥后有自京来人。辄问消息。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4H 页

与道东书院儒生书
秋晚苞山。讲候如何。不堪慕想之至。前贤既往。师道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4L 页

答人问目
神主左旁。题孝子云云。
朱夫子凡言文字。其左右。必以对看者为主。独于题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5H 页

练服不言其制云云
陈练服下详说。为冠去首绖等事。则不可谓不言其制矣。其服则旧制有之。不须更言。世多以水浣旧服为练。非也。信斯言也。其所谓前期一日。陈练服者。何服也。厥明入哭。出就次易服。复入哭。何服也。其练之不以旧而以新。审矣。所谓练者。略熟疏淡。不至甚粗如初服也。此则文义甚明。非但鄙见如此。亦出于当时知道者之言。
大祥章下注。奉主遽迁。似皆俟禫毕袷祭后行之。今人权安别处。以待禫毕云云。
大祥章。奉神主入祠堂之仪。其下注则信然矣。然古者昭穆有序。各有其庙。故虽既祥而犹祔祖父之庙。其俟禫毕袷祭后行之。各安于孝子之心矣。今也群主一室。既无所袝之地。则必藏新主于别处。然后可以行古意云。是则得其半而失其半者也。盖灵筵既撤。神无所安顿。而别无异地。迟待禫毕之日。岂安于人情。以亲疏远近言之。孝子之不安其心。有甚于亡者待祖考之意。其轻重取舍。必有所在矣。况丧制节次。先后不紊。而其告迁奉入。既在于大祥之日。则其小注虽出于思古之意。而通行常礼。则不在彼而在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5L 页

坐式。家礼不见。而图乃设之。今俗之安置。抑有所述欤。
坐式。只为安神坐而设也。其虚平阔狭。自合于出纳护卫。非若作主制度一一中规然也。一图备矣。不须更见于礼文。今人之所以安奉者。只因其制而止耳。岂有所述而然也。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序
送人赴燕京序[吴健]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而得为男子幸也。男子之得为士。而生于礼义之邦。与于衣冠之会。亦幸也。邵尧夫以耳目聪明。贵男子之身。吾夫子以不辱君命。美四方之使。圣贤之言。岂欺我哉。吾君人物英伟。器局弘远。性敏而才锐。心虚而气雄。持容沈静。处事刚果。言论风旨。真可景仰。交游友朋之中。余得其为真男子也。其惟夙夜讲明。益思砥砺。一言一动。不出于古人规矩准绳之中。而世俗所谓利害得丧。荣辱死生之变。一无所动于其心。而养至大至刚之气。办得大丈夫事业。则他日所就。其可量耶。今之奉聘 天朝也。谓君之才足以任书状者。岂徒然哉。诚以 上国之待我邦。齿之于万国之上。不有周旋之间。俯仰合礼。应对之际。辞气劲正。风采表著。忠信明白。得以尽宾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6H 页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论
纲目不继春秋论
论曰。修史之道难矣哉。有继其志而述之者。有因其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6L 页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7H 页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7L 页

论曰。命之所难逃者。死生之理。而情之所当尽者。君亲之义也。以当尽之至情。遇难逃之命。则将何以处之哉。欲有所祈祷于其间。则几于不知命。宁委之于命。而末如之何。则几于不尽其情。此臣子之所难处也。唯幸圣人。有以尽其情而不至于淫图。有以祈永命而不害于顺受。愚于周公之请命三王。见之矣。夫死生之理。脩短之命。已定于有生之初。而不容人为于其间。则圣贤所不能谋。智巧所不能图。宜若一听于天。顺受其正矣。以周公之大圣。或出于祈祷请命之事者。岂不知天之不可违。而理之不可逆哉。盖难违者天。而可回者亦天也。苟或违之于不可违之命。而不能自尽于可回之诚。则为人臣子者。将何所用其情乎。是以。忧愁郁悒于克商之未久。而慷慨惕励于王室之未安。以旧邦惟新之命。而将坠于初集之际。则元子之遘疾。岂止于天属之痛哉。亲则兄弟。义则君臣。而爱兄之心。忧国之诚。不能自已于天性之真。时势之急。故不黍稷不牺牲。而自以为功。不穆卜不宗庙。而乃为坛墠。至于代某之身。而无所不用其极者。以其我有可格之神。于昭于天。而陟降左右。作善而降之百祥。作不善而降之百殃。或敷衽于下庭。或丕刑于朕孙。与天无间。各以类至。而昭然不僣于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8H 页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8L 页

论曰。有慕善之名。而无乐善之实。则一心之明。不足以充其所慕矣。不足以充其所慕。则一善一恶之间。不能别其是非之混。而反有所相夺矣。何者。善也虽知其可慕。而不能真知其可慕。虽能真知其可慕。而未能真知其可乐。则慕乎外者。未必不由于好名。而存乎内者。亦未必反归于徒善之累也。是故。所慕者虽善。而所乐者不实。则君子虽许其所慕之善。而病其所乐之不实也。昔者理宗。慕周程张朱之学。而尊崇之。知安石曲学之奸。而削黜之。其所尚之心。为如何哉。然原其所慕之心。而究其所乐之实。则其所以崇尚之者善矣。而其崇尚之实。则未尽善也。何者。徒知理学之在乎理学。而不知精一之理。在乎吾心。故见周程张朱之学。慕乎其心者。虽发于天理之善。而慕周程张朱之学者。不实其乐。则是未能真知吾道之可乐也。故所尚者。虽在于善。而所行者。亦蔽于不善者多矣。呜呼。天下之理。本于一心。而措诸事物者。莫非至善之所发也。岂有未达于一心所存之理。而能知道学之实也哉。理有未达。而学有所蔽。则外之善者。不能会诸方寸。而心之慕者。亦未能协于克一矣。故帝之所尚者。未必不善。而所慕者。未能极其所乐之实。故理莫切于天伦之性。而济王之死。果合于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9H 页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策题
[为学之道]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9L 页

德溪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50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