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序
序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1H 页

余尝爱春焉。其为气也。舒而和。其为风也。薰而畅。其为雨露也。敷濡而滋。其为山川草木也。通茂活达而丽美明润。其凡接于耳见乎目。有气有形之物。巨细大小。无不含其生。鼓动其意。蔼然有不可遏之象。使夫人之赏之者。惨焉而舒。塞焉而豁。忧者以泻。悲者以解。病者以苏回。挟者以优。郁结者以释。莫不各得其和平之趣熙融之乐。余是以有所酷爱焉。戊子春。余以疾谢出入之事。日居于四径轩。自正月至三月。朝而暮昼而夜。目触于上下四方。造化发育之妙无穷。而吾之所以乐之者亦无穷矣。遂于读书之暇。咏景物得一十五韵。名之曰春景绝句。以书于壁。以泄吾爱而乐之之心。以为书室吟咏之资。且欲以寄好友求和焉。是则春之所以感我而我之所以咏春者然也。虽然余岂直役于景物是事哉。尝闻之。元者天之春。仁者人之春。天之春以生物为心。人之春以爱物为心。以生物为心者。其情公而无为。以爱物为心者。其理顺而无欲。呜呼。天人虽殊。其心则同。苟其心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1L 页

四径轩序
先人成轩。种松竹梅菊暨枫树三株倭踯躅一丛。海棠及冬柏则死焉。枣栗古木也。逮余之身。名轩曰四径。并存花木不害焉。盖名之以所存之物。而寓其所思想于物也。以思想寓之于物则何时而不存也。此轩之所以名而咏之所以作也。
赠金翰林景进礼记序
余友金君景进。尝访我于山中。且言曰我家业儒。有书册粗备。兵火来丧失殆尽。愿吾子贻我某件。使有所阅。余抽礼记以赠之。遂告之曰余之必以礼赠子者。子其知乎。夫礼何乎。天尊地卑。万物分殊者。非礼乎。父子君臣。彝伦攸叙者。非礼乎。饮食起居。日用有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2H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2L 页

星州李氏谱略后序
万历乙未秋七月。得此本于郑寒冈先生。承教退。与李弟仁悏證缉其讹缺。乱离惧有所失也。遂书一通。与李弟守焉。其所未备者。如有所闻见。当续书之。其年之十二月朔朝。外孙咸阳吴长谨书。
江居遣兴序
余既构亭湖上。日游处其中。閒暇以自娱。有时乘兴。理短棹小艇。沿溯长湖。任其所之。与鱼虾鸥𪆽。忘形于平沙曲渚间。雪月也风花也烟雨也。惟其时之是适焉。兴尽而归。则水光山影。隐映阶庭。竹籁松响。萧瑟自韵。襟抱更觉爽然。就蒲团啜一瓯茶。取案上书。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3H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记
岭南楼记
岭之南七十州楼观之设。无虑百数。而独此楼为第一焉。万历十七年夏。监司金相国巡按农桑。自海澨至于是而弭节。当是时。云日褰开。天光泂烛。湖波镜恬。远岫簪抽。鱼鸟之形。景物之情。千态万状。昭晰呈露于轩窗几席之下。相公于是开文筵张巨乐。高倚层栏。压而玩之。湖山浩渺之物。像一举而尽为己有焉。遂乃怡神屏虑。超鸿蒙浑希夷。彷佛与安期生,王子乔逍遥于十洲三岛之间。既而乃使人命于余曰岭南楼之形胜。非雄笔莫之模写。盍为一记以揭示今古。余遂再拜受命。既又窃念玆楼之有记已久矣。大之则长篇杰作。磊落挂榜。小之则金章绣句。眩矅在壁。咏叹形容。更无渗漏。而相公复以是命之者。其意必有所在。盖邑之有楼观。其本意直欲为宴息之所。高明之具。养其心以达于政。颐其气以平其事而已。彼游览之是习。宴乐之是尚者则末也。此相国所以登临远怀。叹骚人墨客之失。而欲闻实言者也。意者相国之所以命之者。其在斯乎。愚诚不佞。不敢他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3L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4H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4L 页

大孤台记
咸之郡东十里许。有大孤台。台之名未知其所始。传者以为于大野之中。特然孤立以高。故谓之大孤台。或曰郡有小孤台。故名以是为俪称焉。万历丁亥仲夏十三日。余适道经于此登焉。其为台也。北挹花林寻真二洞之秀气。西控头流万叠之奇壮。东南接山阴山水之窟。信所谓一邦之奇胜也。且夫俯视之壁立无依。邈然爽垲。野歌村笛。杳杳而来闻。周视之。山气葱珑。高者似起。低者似颠。杂然罗列而满眼。仰视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5H 页

泉坪会葬记
泉坪役者。为吾内从娣李氏葬也。古者人殁而葬无尸者。族党或乡邻治事者礼也。从娣早丧其天。无子而殁。是以吾族人并为之治葬焉。吾于十月八日。始蕫土事。内弟李仁恒友人裴君庄父偕焉。其月之二十一日。迎灵车于高灵之开山浦。二十五日。返柩于泉坪。三十日内从李公甫兄始敦匠事。十有一月始生明。吾自松月返于役。穿金井。己亥日也。八日内伯兄始莅事。九日党属邻里之会葬者齐赴。而翌十日丙午葬焉。会员则李门昆弟仲叔季及伯氏之养子。吾族外舅与内兄弟并五人。暨名不详者。殆三之一分焉。余惟哀娣氏之亡。怀古人之礼。而感吾族闾里之能成其义。且欲以明之于后也记之。记之日。葬日之越四日。而其岁则万历十三年乙酉也。
书室小记
余日处书室。无外事相干。有古人书数十帙。明窗静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5L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题跋
书延寿书后
延寿书言养生之道。凡三编。其辞博而要。其旨微而著。独其中有不经之说不可验之事。意其作之者。闻见有馀而知识未精欤。抑知气之可养者审。而知理之有分者。有所未到欤。虽然世之人。徇欲而忘其生。轻父母之遗体而不知保养者多矣。其观于此书也。得无愧乎。得无惧乎。得无兴起者乎。是以余每读之。未尝不有所取焉。而亦不敢尽信焉。惜乎。斯书也而未纯也。丁亥腊月十一日书。
书周易讲疑后
余于庚寅冬。再读周易。初欲抄书大注辑注可疑处。以为问质之端。既思之。经文未熟。如是周罗。恐不精要。才始之而即撤焉。当留此册。以为后日更读而书之之用尔。冬至前一日书。
题登科精选后
登科精选六卷既成。继之以辞曰文章不可言乎哉。蕴诸心者和而乐。发乎用者顺而诚。明其分而各有所适焉。文章初岂外于心哉。顾使之外者科举也。自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6H 页

题水墨图(孤山子有水墨图一障。余暇日览之。辄题焉。)
隐隐然微翠者山耶。点点然者云耶。间生而苍古者松耶。松间草屋人家耶。岫之外有水耶。杳冥一叶舟。谁人泊之耶。蓑翁钓叟隐于烟树间耶。依俙焉远近焉。有耶无耶。真耶伪耶。吾将问之造化翁也。
书祭次板子后
支子不祭古也。于今否焉。除时祀外。众孙例得递祭。而吾家祭位甚多。临时谛审其次。殊似不敬。遂作此板。上刻祭位。下标行祭人。以便其考。且于板背附数件节目。以为永式。噫子孙之谛审而尽心者。当在斯矣。若夫祭礼则吾愿学焉而定之。将不但取今而已。万历辛卯四月二十日。吴长谨书。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6L 页

雪庵书。气脉筋骨甚俗。必元以下书。余初学此。以此书品不高。
雪庵书东铭似生。专主筋骨。兵卫森稍熟。骨上生肉。春种骨肉充满。浑厚成家。
春种丰舒。兵卫森慄束。春种不用力。自然老熟。兵卫森紧猛用力。
初学习春种。未易得气骨。不如学东铭兵卫森。
兵卫森三字。申樯所补。如刻木为石形。深于书者则知之。
书者画也。严正精一甚佳。雪庵专主弄笔以成。形体画点。皆弄造而匿其不善处。顿无真气。且不光明。此是不高处。如朱子帖随笔而成。简古有天真。如六七岁儿真气纯全。所画皆诚一无巧伪。善恶不相掩。洞然明白。此是高处。万历辛卯九月初吉书。
书学求圣贤鸢飞鱼跃帖后
世谓此为朱子所书似之。但朱子书法。虽主于奇古。筋骨不太露。似不若是之漏泄天机。可疑也。然以气像求之。非宋以上书。字意亦非骚人墨客所喜写者。以此度之。其谓朱子书有理矣。鸢飞二字。如千丈绝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7H 页

晋山河氏族谱跋
前洗马河公既成谱。求跋于余。余谓引美铺事。序已尽之矣。将何以跋为。独念谱之成。非良子孙不能。是其难也。其既成也。非良子孙亦无以世而守之。是尤其难也。然则前之难者。公其有之矣。后之难者将奈何。洗马曰然。是固吾之所忧也。愿吾子毕其说。使子孙监而戒之。其庶几难者易矣。曰夫所谓难者。必有其实。实之未尽。吾恐其不能有获也。其于易也。不亦难乎。然则所谓实者。果何物乎。在于谱乎。抑不在于谱乎。愿洗马更思之。洗马曰噫。吾有得矣。吾乃今知吾之所有者。未始为真有。又奚暇为子孙忧乎哉。愿吾子以是书。吾庶几有之矣。余求他说而不得。遂姑书此以还之。
书唐人韦庄晏起诗后
(近来中酒起常迟。卧看南山改旧时。开户日高春寂寂。数声啼鸟上花枝。)
此诗写尽幽人隐士之乐。每閒居吟此诗。令人有超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7L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论
陈蕃论
呜呼。非天下之小人难去也。所以处之者实难。盖天下之小人。其情至险而难测。其谋至巧而难破。为君子而处于其间者。当勿为躁急已甚之计。徐观而渐图之。使其怒不至于触君子。而君子之道自然盛。国家之势自然安则善矣。苟或不然。疾之太严。不顾难易之势。遽欲扫除于一举手之间。则事或不成。而其所谓触之者。反有甚焉。惜乎。陈蕃之所以处之者。徒知其易而不知其难也。徒知其去小人而不知其去之者有术也。徒知其尽忠汉室而不知其身且不免也。吁宦官之为祸知几日也。陈蕃其亦不知乎。梁冀伏诛。五侯分封。滋蔓数世。寝以自恣。其植根固流波漫。非可以朝令而夕除也。交通禁掖。窃弄威福。一时天子之权。尽移于其手。非可以力征而势角也。陈蕃以渺然一寒士。欲于呼吸之顷。白手而鏖之。盖亦难矣。在易否之象曰俭德避难。此言君子当乱世。不可以有为也。大壮之六五曰豮豕之牙。此言君子去小人之势。当以渐也。为陈蕃者。苟可以进退则如前之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8H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8L 页

张良不谏易太子论
呜呼。谏于君二焉。有著其事而发之于口者。有隐其迹而图之于终者。二者之形。虽似不同。然其要归皆谏而已。是故当谏而谏。虽曰人臣之正道。而不当谏而不谏。君子亦不谓之不能谏。盖天下之事。不可以一槩论。君臣之间。或有所难言。事物之变。或出于寻常。而不计难易之势。徒曰正谏云尔。则谏之者虽正。而其于君或不听何。事或不成何。惟其审事势而轻重之。量终始而曲折之。斡旋机关。不形辞色之间。而措国本于盘石之固。然后始可谓之善谏。而于大臣之责。亦庶乎无愧矣。然则其可谓前焉者之能谏。而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9H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59L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60H 页

汉高祖不赏三老董公论
呜呼。人君之行赏。不亦难乎。不赏于可赏之地者。固非赏也。行赏于不能赏之地者。亦非赏也。盖人之所不懋而己独懋者则赏之。彼之所不致而此独致者则赏之。此固可赏者然也。若乃功在举国之所同愿。绩在人心之所固有。众人望之。一人发之。三军欲之。片言明之。斯功也。乃天下之所共功也。斯绩也。乃天下之所共绩也。赏一人则天下未受其赐也。赏天下则赏亦不足也。其将何以赏之乎。是故可赏而不赏则失于一人之功。不能赏而行赏则失于天下之心。二者虽殊。其所以为失则一也。愚尝读汉高祖纪。高祖于即位之二年。定三秦。率诸侯之兵。东击项羽也。其师未有名也。其言未有执也。胜败之势。固未可知。及三老董公者遮说于新城之途。然后其丧始发。其服始缟。罪人始得。大义始明。两军未角而胜势已决。天下未定而人心已服。则彭城一(缺)。即三老之功也。垓下一捷。即三老之功也。四百年之元气。即三老之为之培埴也。其丰功伟绩。宜若加一等于发踪。而区区三杰。风斯在下矣。高帝之所以终不可赏者何耶。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60L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61H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61L 页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铭
四物铭(并序)
古人于盘盂几杖。皆有铭焉。盖铭之物。而因以铭其心也。余今春秋二十年。业不能博。学不能进。几何其不为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也。作四物铭以自策励云。
席铭
养于静。所以顺其动也。席乎席乎。无使我不顺其动也。
枕铭
幽独之恶。枕也證之。无愧于枕。汝乎尚勉之。
门铭
室之开阖由于门。心之出入由于口。嗟乎门乎。慎自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62H 页

屦铭
人之动由于足。足之动由于屦。纳屦乃思。人不误也。
山家四物图铭(并序)
山家四物图。孰为之耶。主人自为之功也。其取于此者何也。因其所有。非假之也。其止于四者何也。其所可爱。己独知而人不得共者。止于此也。其铭之者何也。重其功乐其道。记其可爱之趣。欲后之为不忘也。其铭曰。
梅之淡。素容而龙。不以物取。惟主人之工。(右梅)
兰之香。徽美于空谷。岁将暮。聊与尔相卜。(右兰)
松之贞。郁然厖古。取其趣。非其形之可抚。(右松)
竹之劲。清有友。萧然而不俗。吾是以有之。(右竹)
主静铭
人心之动。几由于静。静苟有养。动罔不正。养之伊何。曰惟主一。一以定通。可见真实。无言曰天。不语曰神。自然暗合。尽心乃仁。
木榻铭
体于一。养以中。一则诚。中则通。
书案铭
思湖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462L 页

书龛小窗铭
窗乎窗乎。所包者大。其闭则不见。君子以。约内而固其面。
存心铭(寒冈付壁称赏)
常存此心。勿令放失。(盖存心而不失则不逐于物而有以全其心之德。复天理之公矣。此先生之所以使我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