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凡例]
[凡例]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1H 页

一。本集虽印行已久。而于先生言行。无以详终始也。故编成年谱。冠之附录之首焉。
一。本集旧用铸字印布无几。且先生手墨之当入而见漏者有之。故今于年谱之役。并本集重刊焉。
一。年谱一依先生日记及拙庵公所撰遗事。或参以寒冈先生言行录焉。
一。按遗事本草为四千九百九十三字。而旧刊多删之。只三千二百八十九字。今于重刊。或有年月之错倒者。依日记一二处改正之。或有当入而见删者。依本草数三处收入之。其馀文字之似涉烦复而见删诸条。并移录于年谱焉。
一。自乙卯以后。每有月讲。而逐次随录。恐涉烦琐。故只三数年一二次书之。槩见先生教育之乐。至于易箦而不倦者焉。
一。自远而罕参讲会者必书名。而恒留者难以每每名之。故只书等几人焉。
一。凡言某月某某等来讲者。通计其前讲后间几月日。至于是月之来参者焉。
一。凡言讲某书者。未必此时来参者。尽讲是书也。特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1L 页

一。及门前辈有啜食之所及刊行之集者。居十之七八。可见当日教育之盛。当别立诸子录。而姑于年谱中讲录下。只书官衔与别号焉。
一。门下诸贤。或父子并及。或长幼不齐。故分录于乙巳乙卯而别之焉。
右凡例十条。所以备览者之参互而考證之也。第恨先生所著礼纂二册。门人所记讲说三册。及士林挽祭二百馀幅。并火焉。不惟后生之于礼学经义。失其所准的者。抑亦有数于以先生盛德大业。而终归于生亦晦死亦晦地也耶。此序文中所以深有叹于遗文之烂脱。而不得以睹其全焉者夫。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附录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2H 页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三十二年( 明宗大王八年)癸丑六月二十五日。先生生于大丘府寿城里第。(先生之先。安东府一直县人。七代祖库使公。以外乡始移于密阳。至曾王考参奉公。又以外乡移于大丘。子孙因家焉。)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二岁)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三岁)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四岁)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五岁)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六岁)春。随母夫人省王父县监公于比安任所。(时县监公自永同移拜。○初县监公以孝行荐除 寝郎。时金安老用事。公甚疾之。一日赴仁川君蔡寿家宴席。即于稠中直言安老之非。坐是而罢。及安老败死。被叙复盖先生正直之性。孝友之行。固有所自来矣。)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七岁)八月。县监公卒于比安任所。归葬于府东黄青洞甲坐之原。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八岁)春。侍宣务郎公庐所。(时宣务公庐墓)
四十年辛酉(先生九岁)读小学。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十岁)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十一岁)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2L 页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十三岁)读大学。(先生聪敏强记。日诵数千言。)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十四岁。)秋。承宣务公命。就学于溪东全公(庆昌)之门。(溪东早从退陶李先生学。学有渊源。宣务公命先生往学焉。)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丁卯(先生十五岁)中乡解。(先生以童蒙嵬捷。人皆荣之。)
二年( 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十六岁)
三年己巳(先生十七岁)三月。聘夫人广州李氏。(松岩远庆之女。遁村集之后。)
四年庚午(先生十八岁)九月。陪溪东入八公山巴溪寺读书。(溪东爱先生志学之笃。率入公山。益加勉励焉。)
五年辛未(先生十九岁)赴外舅松岩公葬。始谒寒冈郑先生。(时郑先生来会葬所。见先生容貌辞气大异于人。甚器重之。与语造次。为示为学之方曰读书不要多。只要精熟。不熟则不能得其义。不精则不能察其理。先生闻而悦服。慨然有求道之志。出寒冈言行录。)
六年壬申(先生二十岁)二月。从林下郑公(师哲)讲学。○十月。与弟五梅公处约。入八公山读书。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二十一岁)中乡解。○溪东见访。(先是先生两捷乡解。竟屈礼围。有诗云由来得失莫之为。得岂欣欣失岂悲。至是溪东以及第新 恩见是诗。谓宣务公曰胤君非吾辈人。勿以科目期之。)○冬往永川候湖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3H 页

二年甲戌(先生二十二岁)七月。林下郑公来访。讲论性理之书。(郑公谓人曰向见孙某应试之文。命义得正。今听性理之说。无不精到。年少学术。乃至如此。叹赏不已。)
三年乙亥(先生二十三岁)春。筑室读书。感而赋诗。(其诗云博学应要习坎亨。更须潜玩一于诚。入深看去方知得。莫向皮肤读圣经。)
四年丙子(先生二十四岁)二月。游最顶山。(有诗云最顶峥嵘不可攀。人人仰止下盘桓。若登望海岩头石。无极乾坤地界宽。又云天地仁心下一雨。柳眉梅脸一时新。此身还有乾坤一。修德修心亦一新。)○读太极图说。赋诗寓感。(其诗云天地由来几会元。中间作者我无闻。图成幸有濂溪老。太极从知无极存。又云曾向乾坤溯一元。无声无臭又无闻。图成指掌分奇耦。物物无非太极存。)
五年丁丑(先生二十五岁)四月。读书于霁光亭。(亭在村西。即从祖祖父讳霁云所搆也。)○为诗奉呈溪东。(时溪东以翰林还乡。见先生诗。大加叹赏。因次其韵云举世浑酣醉。何人效独醒。又云学求妙奥深如海。语到精微细入丝。又注其尾云为学须为已。请去斗靡之习。愿做要约之工。先生惕然感发。遂专心为己之学。)
六年戊寅(先生二十六岁)四月。槐轩郭公(再谦)来访。(郭公尝曰每与孙某相对。自不觉起敬焉。)
七年己卯(先生二十七岁)金监察(宇容)来访。○与洛涯郑子晦(光天)讲论经义。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3L 页

九年辛巳(先生二十九岁)
十年壬午(先生三十岁)元朝赋自解章句。以寓己志。(其诗云天赋余胡贫且贱。生年三十无可取一善。栖栖遑遑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伥伥憧憧无相瞽然。贵有李斯贫有颜渊。如其不义贵。曷若安素履。从吾所好亦足自怡神。力田奉亲且尽人子事。况今俱在无故满室堂宜家人。人生一世此外何足数。天赋余贫且贱。非祸余且福余。聊用自解。且告君子友。)
十一年癸未(先生三十一岁)十月。往仁同省外氏墓。与旅轩张公(显光)讲论经学。(先生外家。即韩山李氏。而墓在仁同。先生每岁躬扫。至老不废。尝问目于郑先生曰处讷外祖墓在仁同。而张德晦玄祖泗川公墓同在一山。于处讷亦为外玄祖。处讷每岁一扫外祖墓。先于泗川公墓。行单杯礼何如。答云何妨。)
十二年甲申(先生三十二岁)读小学。赋诗以寄意。(先生笃好是书。终身诵之。有诗云日用人伦道在微。须知下学圣同归。)○手书羹烂汝手四字。付诸座右。(先生曰昔吕东莱性气粗暴。一日读书。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遂变化气质。吾亦有疾言遽色之病。故书此四字。为常目存省之资。)
十三年乙酉(先生三十三岁)十月溪东讣至。为位哭之。(时溪东卒于京)○与乐斋徐公(思远)讲论心经。
十四年丙戌(先生三十四岁)二月赴溪东葬。(有挽祭)
十五年丁亥(先生三十五岁)二月夫人李氏卒。
十六年戊子(先生三十六岁)五月聘夫人夏城曹氏。(应义之女)○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4H 页

十七年己丑(先生三十七岁)
十八年庚寅(先生三十八岁)陪宣务公往涌泉寺修族谱。
十九年辛卯(先生三十九岁)七月。与李苔岩(辀)柳莲亭(尧臣)游画岩。(岩在研经)
二十年壬辰(先生四十岁)四月。倭寇大举长驱。陪两亲避地于最顶山中。○五月见 行在所纶旨。与五梅公誓倡义之志。( 纶旨若曰惟尔士庶。自乃祖乃父而涵濡国家厚恩。一朝临乱。乃欲弃予。予不汝咎。汝宁弃予。汝乃各率其子弟奴仆。协同官军。并力死战。以雪国耻。以报我 祖宗之厚恩云云。先生奉读痛泣。以勤 王之意。告宣务公。公曰。吾家世袭。簪缨受 恩最多。今当 大驾播迁。效死报国。其可已乎。勿以老父为念也。)○六月与郑林下徐乐斋李苔岩议倡义之举。(召募通文及乡兵约条。俱载公山倡义录。)○七月公山倡义录成。(初七日。以林下郑公为义兵将。以先生为守城召募将。又分定面里将及有司。)○修所募军丁都目册。送义将所。(先生信义之行。素孚于人。故不待召募。而乐赴者甚众。)○答义兵将乐斋徐公书。(时林下郑公有肿患辞递。以乐斋代之。○按乐斋日记。七月十八日。见守城将孙几道答书。甚满众望。极慰极慰云云。)○与诸公会桐华寺。议定军务。(按乐斋日记七月二十一日。在桐华寺。与诸公共议军务。孙几道之议论愤发。无所间碍。所谓一国之忠义士也云云。)○会夫仁寺论兵事。○见招谕使鹤峰金先生。差定义任之帖。(以乐斋徐公为召募官。崔奉事诫为义兵假将。)○设伏于八助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4L 页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5H 页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四十二岁)十二月。丁母夫人李氏忧。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四十三岁)四月。阕宣务公服。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四十四岁)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四十五岁)二月。阕母夫人李氏服。○三月复倡义旅。书陈军务七条于方伯李公。(用淳○是时倭贼留屯釜山。将有更发之警。先生五载居忧之馀。不任忠愤。强疾视事。于是远近人士。闻先生复为义将。争来愿附。先生条陈军务于方伯。其书略曰伏闻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所谓事者何事也。主辱臣死。此乃义之一大事也。乱之初生。诸镇之将。以不教之卒。当不意之锋。未壮厥猷。先致舆尸。竟使 宗祀焚荡。 銮舆播越。孰不拊膺搥心。拟雪不共之耻乎。当此之时。弊府亦有召募之任。生之所居。乃府之大县。县之南八助岘。乃往来之贼路。道狭而旁阻。生以精卒四百。设伏其地。而不幸主宰之处置失宜。奄致一夕肝脑涂地。山河阴雨。何忽啾啾。又曰生无方樗散也。虽异乎安危之大臣。休戚之勋旧。生于三事之一则分也职也。时异势殊。纵未能长啸而却贼。切齿腐心。常拟食肉而寝皮。又曰顺昌逆亡。天道之常。有雠必复。臣子之义。八千晋兵能却百万。三户疲卒尚摧强秦。则义胜谋立。众寡宁论。又曰当今我国家用武之地。莫善于设伏一事。彼众之来。难以力争。争而不克。则非徒示弱。死亡必多。死亡既多则吾谁为军容哉。皇明常遇春伏锐士于九华。俘杀士诚之徒。李文忠伏大兴之归路。斩也速之将。此皆见闻所及。最切救急。宜须豫占诸处可伏之地。审形势量众寡。或尾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5L 页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6H 页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四十六岁)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四十七岁)春。筑室于梧野旧基。读近思录。(先生叹曰乱中久废此书。今读之口涩。且文义多不领会。信乎茅塞之矣。○梧野在法伊山中。)○见陈田起耕。感而赋诗。(诗曰可惜十年陈。一牛诚难起。吾心亦甚焉。几没清明地。)○七月子添生。○往上枝。与李氏门族省松岩公墓。(李仲初熙复,李太虚心海,李谨思心慜皆参会。)○讲会于鹿峰。(在漆谷建瓴山下。○时石潭李茂伯润雨,浣石亭李君显彦英,克明堂张正甫,乃范李兴雨皆从之。○李茂伯于先生为妻从侄。而自髫龁从先生游。讲摩质疑。多蒙奖许焉。)○九月与乐斋徐公。讲论朱子书节要。(徐公抵书云吾辈当熟看新刊朱节要。然后基址可定云云。)○十月与一乡士友。议定乡校移建之举。(旧校在府东城门外。为龙蛇岛夷之所窟。至是先生倡率乡人。移卜于达城。○徐乐斋为书贺之曰。 庙宇极为精致。莫非老兄诚笃斯文所致。甚慰舆望云云。○时先生与方伯柳川韩公,地主金公九鼎干是事。)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四十八岁)元日修日记。(先生修日记始此。而绝笔于易箦岁。凡七册。世称春秋笔法。)○往永川。奉还王考县监公祠版。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6L 页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四十九岁)元朝。作新岁吟以自警。(其诗云迎新除旧岁。天道日乾乾。更合修新德。端宜改旧愆。微阳须静养。善思岂因迁。莫恨年华晚。作诗九十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7H 页

三十年壬寅(先生五十岁)正月题立春帖。(其诗云又见三阳来。乾坤四序始。君子以之何。保养善端始。)○二月重造动鹤庵。(庵即古寺。在永慕堂东南隅五里许。山回涧转。颇有幽趣。○时从学者日以坌集。堂舍不能容。先生修治是庵。募僧供饭。分处学者焉。)○见江右士林通文。(先是右儒以守愚堂疏事。为宪府所劾。至是又齐会发通。以先生荐出江左都有司。更议叫 阍伸辨之举。)○以冠宾赴徐公(思进)戒。(时徐公冠其子慎。先生爱其为人。以与几字之。作字辞以勉之。其辞曰学固多端。先审危微。毫芒若差。千里其归。是以君子。必慎其几。肆惟名义。昭告尔字。苟慎而思。可与几矣。)○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7L 页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8H 页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五十一岁)二月。与诸生讲学。作诗以勉之。(其诗云为学工夫不在他。身修而后及齐家。要须识得治心法。一敬能令胜百邪。又云须知内外贵交修。慎勿神明处下流。涵养操存斯有术。盍于言行寡其尤。)○作花杯铭。(铭曰不及乎乱。合欢而止。陶镕情性。德将无醉。)○与碧梧李相公。讲学于研经。登画岩赋诗。(先生诗云暂迎冠盖论经术。范我驱驰设我衔。)○四月往永川。访芝山曹公(好益)于芝村新斋。(时先生往鸣山。候湖叟郑公。因访芝山新斋。讲讨三日而返。)○十二月入山。作岁暮吟以寄意。(山即梧野。○其诗云。岁暮穷山寒气骄。白垂衰鬓更萧萧。可怜此身虚生死。大道之闻愿及朝。)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五十二岁)元朝。读晦斋李先生元朝五箴。(读至岁且除矣。我独依旧。先生曰吾于此句。每三复三叹。惊汗沾背云。)○以宾赴郑钦冠礼。○讲朱文公行状于动鹤庵。(时地主曹公弘立,苞山守金仲时应成,金而玉声振,金察访晦仲寭及。闻滩公同会。门人闵忠国等数十人从。○先生得坚固二字曰是吾之药石。命李云根书附壁上。)○以冠宾赴投岩蔡静应戒。(蔡公冠其子楙。)○二月崔讱斋季升(晛)来访。讲论参同悟真之说。○与诸生讲颜氏家训于研经书院。(讲至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䲭枭之句。先生谓诸生曰为师者。当以此二十八字。谆谆教诲。依旧不悛则绝之可也。)○以冠宾赴徐震龙戒。○哭李苔岩景任讣。(有挽祭)○四月与旅轩张公,乐斋徐公。讲会于端午亭。(亭即宋公后庆所居。)○与崔讱斋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8L 页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9H 页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五十三岁)三月。陪郑先生。讲学于仙查。因船游于洛江。(时会员七十馀人。○先生作舟中吟以进。其诗有曰已得鸢飞鱼跃妙。自馀荣辱等浮云。)○郑先生贻书议寒暄堂金先生书院移建事。(玄风县旧有双溪书院。而火于龙蛇之乱。至是郑先生卜地于松林金先生墓下。○郑先生书略曰。松林建院事。即一家事也。既无彼此。而曾见面诺于稚静。此固贤契之所深量云云。○稚静郭省斋赾字也。)○四月讲会于孤山书院。(院在庆山○李君显,李景培及本县儒生十馀人讲质所疑。○李君显为先生作歌。先生诗以和之。有歌传好意知音少之句。)○六月游苞山莲池。(日记十九日作苞山赏莲之行。李刚,李晦根,都彦俞从。次三派李学可以病未出。使其子之英,之华来拜。二十日过锦江亭。至老多岩登赏。东冈之曾营筑处。二十一日自武溪津直下。系缆柏山村。郭兼甫及诸友十馀人备鱼酒而来。二十二日登赏金山岩。直次潭深亭。基甚好。朴大庵德凝之所未果。而金仲时之方留意者也。二十三日朝饭于洛皋。莲花不开。新斋未就。朴君信廷璠闻余至。设帆来迎。过渔牧亭。向扶犁精舍。即故判书李琴轩长坤旧墟也。通望上下。海峰参差。明河照耀。楼高百尺。势直千寻。郭行源宗孝,郭吉源宗庆。具行厨来见。二十四日宿鹤岩精舍。留二日回棹溯来。朴君信,郭行源及诸友四十馀人。追别于影波亭下。)○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89L 页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0H 页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五十四岁)正月。校正心经质疑。(此书即退溪先生于心经疑义处问答之语。而门人之所私录者。故或有未莹处。或有字误处。先生校正焉。)○二月与诸生讲朱书于仙查。用白鹿洞卜文韵以示之。(其诗云白鹿风流隔几年。至今明月照寒泉。诸贤讲索多新得。老子含胡昧旧篇。)○地主黔涧赵公(靖)来访。○三月陪郑先生讲心经于仙查。(郑先生曰今日甚从容。因讲论心经。至夜深而罢。谓先生曰人生几何。生前便做此好事。无以年老自弃。武公九十作抑戒。武王七十受丹书。虽朝闻而夕死。亦可勉勉谆谆。累言不已。盖先生好学之诚。老而愈笃。故师门之期倚如此。○出寒冈言行录。)○以冠宾赴洛浦李学可戒。○郑清允(湛)来访。○五月会诸友讲启蒙于动鹤庵。(五梅公偕崔讱斋季升,金行初宗孝,朴彦述忠胤,李谨思皆来会。○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0L 页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五十五岁)正月。与闻滩公往密阳省先墓。(七代祖库使公。六代祖翰林公。五代祖副使公。高祖主簿公四世坟山在密阳。○时闻滩公登第。荣奠于墓。)○往礼林谒佔毕斋金先生祠。○五月制鸟足山祈雨文。(时旱甚。方伯设祈雨祭。请祝文于先生。其文略曰天胡降割。人必有失丝管宣化。春亦专夜。苞苴发政。负且乘马。有妇哭山。有声彻天。天示咎徵。敛此沛泽。民亦何辜。天必矜恤云云。时方伯有纳马决讼及张乐饮酣之失。故书中及之。后方伯为书谢之。)○往二水。访芝山曹公于忘怀亭。(时芝山筑亭于潭上。为啸咏之所。)○闰六月。赵黔涧精甫来访。(赵公时知清道。)○哭宋蔚山赞哉讣。(有挽诗)○地主愚伏郑公(经世)来访。(先生诗以谢之云。五十无闻今已矣。朝闻夕死是馀情。幸蒙言偃兴弦诵。多贺文翁擅教声。识面纵惭王信伯。听言还拟李初平。从今愿沐三年化。成已功推物亦成。)○九月子沉生。○讲论语。(郑四勿,金大泽,崔东嵂,李之英来讲。)○十一月与愚伏郑公会研经。拜先师像。设诸生通讲。(后愚伏与金东篱允安书。有曰弊府虽无好事。服公山白朮,与徐行甫孙几道讲学。甚好事。正谓此时事也。)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五十六岁)正月。愚伏郑公来访。觞咏于闻滩精舍。(先生诗云委巷居穷一病氓。雪侵霜鬓白垂茎。诗书买椟还珠实。天地居中愧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1H 页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先生五十七岁)正月讲春秋。(先生谓郑四震曰此书可见圣贤用心极处。真学者穷理之要也。)○二月差使员金公(九鼎),地主竹溪安公(憙)来访。○拜郑先生于大谷。陪入研经。(时郑先生祭大谷外先祖墓。先生闻报驰晋则已上山矣。乐斋徐公迎谓曰请访研经而未蒙许。君须更请也。先生入山。拜于路左而请之则始许之。遂陪入书院。讲心经。登后阜定庙基。先生感呈一律云武夷潭上黄昏后。争挽篮舆度远岑。山雨溪风留返驾。终朝申戒道心钦。○后郑先生贻书云获入贵院。观览胜区。蒙不鄙而外之。于分已幸。而高诗之寡和。亦未必不由于悤悤叙别。靡暇属思云云。)○五月为诗寄赠竹溪安公。(先是柳莲亭圣俞遭妻丧。占山于寺门外四百步处。以官禁不得葬。至是安公委书送酒。且以日旱为忧。先生寄诗云菖蒲令节尝官醑。韵格差胜顾建康。只恨连年东海旱。不知何处匹夫伤。安公见诗悔悟来谢焉。)○七月拜郑先生于川上亭。(日记十七日到寒冈拜郑先生。先生曰今夜月未久登天。当于川上亭携玩极好。因杂谈古今。夜分乃罢。十八日论韩文公碑志铭及申壮节公碑铭。崔上舍恒庆,李上舍命龙。自乡序来话而去。夜明灯。又出明儒方正学孝孺文集示之曰。此朱子后文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1L 页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五十八岁)三月。觞咏于马渊岩。(岩在寿城村西。○竹溪安公为先生设酌于此。有唱酬诗。)○讲心经。(柳时藩,闵忠国,都汝俞,徐时立,徐思选,南铣,权克智来质所疑。)○四月与旅轩张公游八公山。(旅轩不喜吟诗。先生谓曰三寺佳景。一不留名。衰世之下。晦名隐德。足以保身。可谓不负字义也。)○访崔东嵂茶川书舍(时崔东嵂与其弟东㠍。读书于此。)○五月往谒郑先生于星州邑。(时郑先生被朴而立诬告。席藁官门。陈疏待 命。)○七
慕堂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2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