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书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9H 页

顷者令胤委访于寂寞之滨。袖致宠翰。满纸谆复。倾感十分。而至于过为推借之语。则愚未敢承当者。未及奉覆。华问又至。多荷不较之盛意。而逋慢之责。乌得免也。伏惟寒令。佥动止万吉。仰贺区区。树仁年迫耄耋。恒卧床席。了无人世况味。只自怜叹。就承尊从先祖 旌闾重修。在于百年之后。可想不匮之孝思。令人攒贺无已。其至行懿迹。讲诵雅矣。而及承家乘之示。三复玩阅。尤不胜叹赏。第记事之嘱。树仁实非其人。况耄荒精力无有馀地者乎。但盛托有不可终孤。且在外裔之末。一向牢辞。亦有所不敢。玆以仅仅依㨾仰呈。而短浅笔力。未克形容懿美。永示来后。庸是愧赧。缘何奉拜。以叙此积郁之怀也。
答闵圣则
一别颜面。凡几岁月。乐斋联椠之会。泮舍促膝之谈。宛如昨日。而居然作蝌蚪时事。迟暮耿结之思。自我推之。亦知兄一般也。间因递便。欲以一书展此纡郁之怀。而缘颓惰因循。迨今未遂。居常怅恨。令从侄大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9L 页

答南鸣应(凤阳)
令季氏省闱之捷。自是贵门常事。而数十年寥寥之馀。又见家声之复继。凡为远近知旧者孰不抃贺。而况此夙昔情地之非凡者乎。窃想天显庆幸之私。有不容言。而第孤露之感则必有之矣。即奉惠存。靠审花煦。学履连胜。何等慰沃。树仁支离衰喘。辊到望九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0H 页

答郑和之(云休)
会葬稠挠中。瞥然奉晤。已是年前事。有时西望。只切悬想之怀。际玆岁色已新。获奉情讯。满纸辞意。极其谆复。不但寻常寒暄而已。披阅三复。感荷良深。仍审省馀棣履珍重。向慰不浅。而但所慎司视之症。有妨于静里观玩之工。是为奉悯。而摄理有方。自当勿药是祝。树仁目今意象。正如下山之日。顿觉今日不如昨。明日不如今。虽仅保形壳。不至委顿。而精神筋力。已无馀地矣。左右乃以颐养林泉及之。是盖暂时相对。只见其外而不见其内也。似此奄奄待尽者。其于黄卷工夫。已不啻笆篱边物。而复以大肆力等语著之。无乃左右悯此汉学业之放失。故以是劝勉之耶。愧叹愧叹。惟是一段神识。惟在于畴昔交游。每念追随先大人事契。宛然如昨日。有时发于梦寐。而遽然之顷。人事沧桑。踽踽白头。不胜感旧之怀。所以为执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0L 页

答郑和之
年前一札。尚稽奉覆。又此情讯沓至。可想眷眷之意。出寻常万万。未审此际。省馀棣履何如。溸仰倍品。戚残朽形壳。仅免委顿床席。而自今大觉神精筋力之摧颓。百倍于前。始知人生七十。判非阳界间意象。此亦理之常。柰何。最不可堪者。新庄既孤僻。且无老者之伴。长日虚堂。谁与为晤。时或寓目简编。为消寂之计。而数纸以后。辄昏花缬眼。不复分字画。只掩卷长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1H 页

答曹庆玉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1L 页

答皇甫袆
月初枉访穷巷。获承英款。私心喜幸。又此颛价。惠之以情札。感荷之极。不容仰吁。就审清和。省馀棣履清胜。贡慰不寻常。树仁依昨愦愦。馀无足奉闻者。俯嘱文字。素所未闲。前此固辞。实非虚饰。而终未见信。不获已敢血指构成。以塞勤恳之意。自知荒芜太甚。不合于赞扬盛美之辞。其为愧恐当如何。望须俯览后。勿以拙语之已成为嫌。改求于当世巨手。以为永久传后之地如何。还安祝文亦仰塞。而重建时奉安。与当初刱设为异。故不敢张皇。只以略干义措辞。未知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2H 页

答族弟勋甫(运协)
乃者家儿寒泉之行。仍叩贵庄。信宿而归。既袖致情墨。继而玉胤见访。欣豁之馀。从审侍履胜相。足慰向来阻郁之怀也。族迟暮衰苶。少无悰恍。他无足仰烦。玉胤是吾初面。而不但娟秀可爱。暂时说话。有及于论确文字。酬酢不滞。才调非凡。果如前所闻。甚可喜也。但此老无情。不能如吾君之视吾儿。旋切怅缺。劝课年少之方。不待吾言。必不歇后。然宝玉必琢磨而后成。幸须十分加勉。俾至大成就。是所望也。京邸西关之报。俱得平安字云。岂非好消息耶。
答族侄景应(雯龙)
小奚来。得奉情墨。仍谛学味珍胜。是庸慰浣。族叔自轮院来寓此已数日。而所居僦屋甚狭窄。日夕且无与相对者。苦悯苦悯。那时得宁净世界。归卧旧时茅庐也。闻近者所工在系辞云。可见意向之不卑。而但其象辞精微深奥。有未可容易觑得。是可惧也。吾则以为后生切近之工。无过于四子等书。圣贤一言一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2L 页

与族弟显甫(运春)
自闻吾令浩然归税之报。思欲一番相握。以摅许久襞积。有非巾拂在京时比。顾此老蛰已甚。便作蹩躠之守堂者。愿莫之遂。只自南望怅怅而已。仍承今年以尊先府下世回甲之岁。追举孝服。方在哀疚中。此是世人之所鲜行者。而执事断然行之。孝子迫切之痛。可以遥想。且此物于今年。与吾令之痛一般。才过十岁时。仅具绖服。与不服同。终未能直遂于常制之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3H 页

答辛公勉(学成)问目
理气固有上下之分。而亦有先后之可言欤。近者湖洛数三家。各立门户。甲则以中庸章句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为据。而曰人与物同有理气。乙则以告子章下。以气言之则人与物若不异。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为据。而曰物不得有此理。二说各有所执。而其流之弊。甚于蜀朔。然则理气之辨。适足为末路分门之资。而亦何尝有补哉。伏请明辨上下先后之所以然。人与物所以同所以异者。使有考据焉。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3L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4H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4L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5H 页

从六代祖考处士公壬难殉孝。孺人郑氏同时殉烈。事 闻旌闾。以血孙之漂寓他乡。衣冠之藏。靡的其所。家乘云祔钟洞先茔。而不详其坐向。钟洞龟溪公茔下。盖有可疑墓一兆。后亦有一兆。窃念乱离抢攘中营襄。恐未遑埋志。今欲得验而无凭焉。然则仿古人不知其墓。设坛以祭之义。筑坛墓傍。以行岁一之祭无妨否。
设坛墓傍则不修墓道似无义。可疑墓亦当改莎否。
有事于先墓则告由礼也。今此坛密迩先祖龟溪公茔下。当先为告由否。
设坛之日。适值寒食节。尤不胜履露之感。龟溪公墓。似备祭仪。祝文用时祭式否。
设坛仪节。古无明文。土神告辞。亦何以措语耶。
所问五条中。三条则左右所见事理似当然。皆当依所见行之。而但疑墓改莎与否。似涉疑节。盖既以非真疑之。则辄加改封似径情。且以祖墓疑之。则见其荒芜而仍不改筑。亦甚未安。窃思之。设令他墓。既在先陇之近地。则为之修理。亦仁者之一事。不必以他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5L 页

答族侄观永
僧来获奉手滋。备谙迩来静中鍊玉连胜。何慰如之。此间怯寒杜门。拥炉块坐。无一好况。有时抖擞神精。翻动数编。眼益昏暗。旋复束阁。咄咄柰何。山寺间静。政尔少年做工处。退溪老先生诗曰最爱少年山寺乐。碧窗深处一灯明。汝辈宜趁此芳年。益懋鞭策。无至少壮不勤而有老大之悔也。闻近读论语。此书尽紧切。须逐句理会。熟读成诵然后。方有得力处。苟以粗浅轻浮之习。只在皮肤上涉猎而已。则不但于旨义肯綮处。未易以领会也。去而做程文。亦无长进之效矣。此是汝之病痛。千万著意。俾无只有山寺读书之名而无其实也。朱书节要。多有疑晦处。而此无注解可恨。讲录刊补等书。皆先辈之释节要者也。而于玉院经阁。想或有之。汝于今望间。见院中长贰。得借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6H 页

答族侄观永问目
万物同体异体之说。先儒论之详矣。朱夫子曰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程明道云所以为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合前两说而论之云云。
一体异体之说。不可分贰看。从理上说则万物亦一体。从气上说则万物是异体。
答族侄观永丧礼问目
大敛时铺褥一节。若以铺席铺衾之例推之。似当以表面为上。近日士友家多以此聚讼。未知何用而适宜也。比见某处朝士家。主丧者著丧屦而成服。曰此亦成服中一也。此所创见。未知于礼亦有之否。
礼说吾所不闲。何敢信口议到。以招汰哉之讥乎。但铺褥表里之辨。不须聚讼。似当象生时为设。于理为稳矣。且观丧礼大敛条。褥用色缯云。则有里处恐当附于身矣。著屦成服。吾亦未考。问于知礼家如何。
寄儿孝永
离来倏已数月。思想安得不悬悬也。未谙其间连得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6L 页

寄儿孝永
甲奴归后。声息漠然。方悬虑之际。因良洞都令便。得见手书。知眠食姑依。而妇阿解娩后多杂症云。远外深虑不可言。其后为日已多。更未谙此间浑节。亦复如何。父当初泄症。仅得差可。是幸。今初六日。掌令郑最成者。以吾与禹生事。尾附疏末驳之。自 上虽不允。在我道理。难以冒没。即为出番。欲得贳马下去计。而适闻海南族家有人马顺归便。故方且企待耳。泮中物论。多以彼之疏弹。非但欲斥先来者。欲沮后来为说。然其在自反之道。亦不无慊忸于中矣。虽然事既到此。不须留挂于胸中。只当随分自安而已。复何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7H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自警说
昔夏侯胜,黄霸在狱中。霸从胜受尚书。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噫。霸之此言。足以为后生困于贫窭。不能为学者之戒也。夫人之患难困厄。莫甚于缧绁拘幽之中。使常人处此。孰不曰此非讲学之时。姑待平閒无事之时。不为晚也。而斯人也乃独指死为期。不以患难困厄废业。而孜孜焉若是。则其笃实向学之意。为如何哉。世之安乐无事。懒惰不学者。已无可论。而间有有志为学者。𨓏𨓏以贫窭废业者。夫贫窭之迫人困人虽已甚。然其视缧绁拘幽之苦。又孰甚也。彼犹不以缧绁之苦而废业。则此以贫窭困穷之不胜而虚度日月者。乌乎其可也。是诚黄子之罪人也。顾余非无向学之志。而恐有以贫窭中废者。故为之说以自警云。
杀龟放龟说
吾适病疽。方云龟能已之。人有猎其二至。或曰龟为物灵。恩与雠有报。不可杀。又其生亦血类。又何忍杀。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7L 页

后说
吾于二龟。既杀之放之。寻隐之于心有异焉。等是龟。一则杀一则放。若爱憎之厚薄之。得无吾待物之不齐乎。齐之牛羊。以见不见易死生。庄子主人之雁。以才不才分生杀。今是龟俱在吾目前。亦无才不才之可论。而杀之如不及。放之犹恐伤何也。是盖在我无不可而在物亦有数也。龟既以已疽名。则吾之取之固也。试其一而馀无所用。则放之亦其宜也。曷尝有爱憎之厚薄之。待物之不齐乎。亦尝为龟而论之。龟之族处于水滨泽渚者何限。而是二龟之独见捉于人者。吾知其数之不幸也。是二龟之见捉同。而死者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8H 页

名从侄吉永说
古之名吉者多。而人亦如其名吉。如周之尹吉甫,汉之丙吉,王吉,郑吉,唐之李吉甫是已。之数人。如郑吉者不甚显。而尹吉甫,丙吉则俱为中兴辅佐。德业卓然。李吉甫亦当世之名相。而王吉乃一代之闻人。则若是乎古之名吉者多。而人亦如其名吉也。宜乎名尔之以吉乎。虽然从古至今。以吉名之者亦何限。彼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8L 页

名儿子孝永说
善事父母之谓孝。则孝者是厚于其父母也。为父而望乎子者。宜莫如孝乎。抑尝闻子夏有言曰事父母。能竭其力。是知善事父母者。必竭其力。而人父爱子之情。不暇顾自己之养。惟恐其贻劳苦。则竭力以事。亦岂其心之所愿乎。虽然竭力而事亲。子道之当然。惟恐其或劳。慈爱之私情也。如以慈爱之私。而不教以子道之当然。则是所谓姑息之爱也。恶乎其可哉。而况人子事亲之孝。不全在于竭力以奉养而已。观于夫子所谓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9H 页

名族侄观永说
名汝曰观。盖取诸易也。观夫易观之六爻。人所愿欲而可观者乌乎在。彼初六之童观。仅可无咎而不过小人之观。六二之窥观。亦可羞吝而只是妇人之观。六三之观我生。是亦进退未决而在于休咎之间者也。其惟六四之观乎。士之怀抱才德者。大观乎邦国之光。作宾于圣王之廷。得以展布其蕴蓄。则其荣宠果何如也。此人情之所愿欲。而即名汝。期待之意也。虽然士必修诸己然后。可以见用于世。邹圣所谓修天爵而人爵至者是也。使汝能大著眼于圣贤遗书。弃尔童观之陋。祛尔窥观之私。惟日孜孜。积而后发。则他日观国宾王之休。可不占而已。而随宜观我生进退。亦岂不绰绰然乎。汝其勉之哉。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9L 页

名汝老永。欲其寿也。人于斯世。有生必有老。老固不可免。然亦非人人而得。必寿而后老。则是知老者寿之符也。噫。华封三祝之先。箕畴五福之首。斯乃人情之所愿欲。而诗人祝寿之辞。亦曰永锡难老。则名汝老永。亦岂非父兄慈爱之至而祝之之深者乎。虽然使汝勉勉于少壮之年而得有所成就。则其生也非虚生。其老也非虚老。岂不美哉。如或不然。怠慢因循。偷过岁月。将见转眄之顷。衰老奄至。皤然白首。空成乡里之凡老而已。而殆未免夫子叩胫之诮。岂非可惧之甚者乎。如吾老矣。悔之已无及。姑为说以训汝。俾免他日之悔也。
移居说
吾世居宅基。自壬子大水后。渐至圮缺。至今年秋。前后水灾。川势逼齧。漂没之患。近在朝夕。将为避害迁徙之举。而惟以基址之难卜。势力之不致。夙夜忧虑。终无善策。殆至寝食不甘者久矣。一夕幡然而悟。盖吾之所谓基址之难得者。必欲占风水之好处也。势力之不致者。必欲免居处之湫隘也。虽然风水之好。非人力之可得。居处之隘。非寒士之可耻。平原旷野。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0H 页

后自警说
吾之齿。今已六十有二矣。每念吾夫子四五十无闻其终之训。辄惘然自失。不觉有沮丧之意。忽又幡然而思。是盖圣人勉进后学。欲无失时有成之训。非谓过五十者便自画而自弃也。在昔蘧瑗五十而能知四十九年之非。卫武公九十之年。作懿戒以自警。夫子亦尝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曾子启手之日。犹尚易大夫之箦。是知一息未泯之前。皆可以自修而自勉。岂可以年齿之晼晚。便自沮丧。不复有勉勉之意乎。徒咎已往之失。而不知来者之可追。则今日之失。又为他日之悔。悔尤山积。将有不可胜言者矣。自今吾在世之日。姑未知其几何。而比武公作箴之年。亦云富矣。设令归期之无朝夕。吾不欲自画而自弃。以不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0L 页

训子
晚得一子。才离襁褓。余又年已衰暮。待渠有知觉之日。恐未及教诱。故预以训诲之言。书以遗之。使渠寓目存省。无异提耳而命之耳。
人子早失父母者。常有虽欲孝之痛。然苟其欲孝之诚深笃。则亦不无追孝之地。忌日尽如在之诚。飨羞之供。务尽精洁者。即是平生奉养之孝也。每日祇谒于家庙。随时展省于坟茔。即是平生定省之孝也。出入必拜者。即是出告反面之孝也。以至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不临危不登高。不敢毁伤者。莫非平生先意承顺。克敬克诚之孝也。
人之有子。容貌之俊。才禀之秀。固所愿欲也。然亦或有容貌孱劣。才禀卤莽者。亦当止于慈爱。毋损为父之道。惟尽教诲诱掖之方。孔子所谓才不才。亦各言其子者是也。
凡士之欲修身者。先以善恶作两段限界。日用出言行事动作起居之际。必先自量度以为如此则为善。如此则为恶。至如起居之间。箕踞为恶而危坐为善。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1H 页

凡性柔者易从人言。性刚者好用己见。徒从人言。便作无肠子底人。徒用己见。亦作胶柱底人。二者病则均也。必也人言之是者从之。非者舍之。己见之是者用之。非者置之。然听人言处事物之际。亦以利害参错。则是非黑白。眩惑难别。惟当痛袪利害之私心。惟是之从。则庶乎其可也。而若其辨别不明。则亦或有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之患矣。是以君子贵格物而穷其理也。
人于事物。不如意处。此心易失其正。于其失正之馀。更有事物纷错于前。则转辗失正。其失愈甚而鲜能自反焉。大学正心章。且须子细看了。
凡与人有所辨难。或有自觉其理曲而耻屈于人。必以务胜为主。殊不知不远而复。惟理是从者。非所以为屈而乃所以为伸也。
凡人卒然有所欲为者。于理非是急急当为底事。而犹不能自已。卒不免自悔。亦有所急急当行底事。而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1L 页

自凡人观之。则世间许多人与物。于吾若不相干。而以君子大公之心视之。则俱是父母天地。同胞与同类也。盖天地以好生为心。而人得以生。故自然有好生之心。直为物欲所蔽。与人物不相干涉。须是涤去物欲。以吾好生恻怛之心推之。则仁民爱物之心。自有不容已者矣。其施之之序。则亦当自近而远。先亲而后疏也。
凡有所穷迫。求济于人。人或不顾平素情谊。吝悭推托。亦不宜怀憾。当多方恕之。以全相好。而虽有不可恕者。亦当付曲于彼而已矣。
人于世间外物奉身者。必生歆羡底心。则何尝一日有可乐哉。食藜藿而有羡膏粱之心。衣弊褐而有羡轻煖之心。处圭窦而有羡广厦之心。以至徒步之羡车马。丑妻之羡姬姜。随事随处。以不如人为耻。则吾恐自家胸中。少无安泰之时矣。盖天之分剂于吾人。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2H 页

凡人之处贫穷患难者。志气易于消沮。鲜有能自拔者。然此固有不然者。吾人之以士为名而读得许多圣贤书者。将欲为一生受用之地。方当贫穷患难之际。正是自家得力时节。于是而能不变其素守。然后方可不负为士之名。而真可谓读圣贤书者矣。若以贫穷患难之不堪。而遽变其操守。则乌可谓之士。而又何贵于读圣贤书哉。若余者一生所遭。虽未有患难之境。而至于贫穷则甚矣。且以是常常奋厉。庶乎免于堕落坑堑矣。
世之庸劣者。自处卑下。必曰设使我为此善事。人岂谓我圣乎。后岂尊尚我乎。以此习熟。便无强善之意。陋哉此等人也。人之立志。以上等自期者。自有前圣明训。而此则向学自修者之事。固不可人人而责是。然下此而虽乡曲凡人。岂可以人不谓圣后不尊尚。便无为善之意也哉。若以此言习熟。而每事无所忌惮。则其猖狂自恣。将无所不为矣。率天下而归于不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2L 页

博弈杂戏。虽是间居消遣之事也。然尝思人于此世。无一无职分底人。苟有职分则何尝有缓于博弈者哉。士则勤于书。农则勤于农。以至工商勤于工商。是所谓急所当务也。惟彼博弈杂戏。徒费时日。无益而有害。苟好著而忘返。则将未免玩物丧志之弊。尝见外书。古之人君。有弹雀于苑。而其臣从后言曰有急事。其君即惊。归而问之。乃常常事耳。责之。则曰是事岂不急于弹雀耶。噫。此言虽近于俳优。而平心而究实。则乃实理然也。天下万事。或有平常缓缓底事。然比诸杂戏则无非急也。何独急于弹雀而已耶。亦可为博弈者戒也。
射之中鹄。犹或易也。言之中理。最所难也。其可不审而轻发之耶。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设使说得十分。苟不能行得十分。则其所说得。尚未免鹦鹉之讥也。然则说得十分。终不若行得一分。此中庸所谓言顾行行顾言。有馀不敢尽。不足不敢不勉者也。
吾尝酷爱快于心不快之言。仍复足之曰不快于心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3H 页

人之喜闻过者。世鲜有其人。故人之当面告之以过者亦极鲜。然则当面之人。不告我以有过者。非我无过也。恐吾之恶闻而怒也。且恐吾之无聊也。然则不可以人之不我告。信我之无过。必须日夜反求以改。且求闻于人。以示诚求之意。则人或有告我以实者矣。
常思自己所知者。亦不能行得。凡日用事物当行底事。若有所默契于心者。而自顾行事。大相径廷。与己所知者。全不相关。是岂非知或及之而仁不能守之者耶。虽然尝闻真知者不勉而能。然则吾之所知而不能行得者。岂非以吾之所知。犹未到十分真知之境耶。苟使吾之所知。至于十分真知之境。则将自我行之之不暇矣。岂有行不得之患耶。此大学工夫。必以致知为先者也。
人于所长处。常有谦抑之心。于所易处。犹存敬畏之心。则庶乎其可矣。
凡人无事独处之时。不耐寥寂。至于无端彷徨者多有之。究其病源则皆不操心存心之致也。若使静处之时。常操此心存此心。如明镜之净止水之静。此正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3L 页

心病录
凡人疾病在身。必为病录。条列症势。寻医问药。期于医得平复而后已。至于疾病之在心者。则鲜有察症施治之人。是则不知轻重大小之甚者也。顾余年迫耄耋。死日无几。而自顾心上。百症交发。不自量力。必欲医得。为此心病录。以为对症下药之计耳。
此汉与人相对时。虽未尝过为戏谑。而有好谐笑之病。以至失言者。往往有之。既过之后。或有悔恨之时。此后则痛加施治焉。
凡处事应务之际。缓处太缓。急处太急。缓而失其时。急而误其著者甚多。(缺)
大学脩身章曰之其哀矜而辟焉。中庸首章论性情。哀亦在其中。余每以为哀岂有辟焉。亦岂有不中节者乎。今于遭夭戚之后。大觉心肠如割。不能自定。始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4H 页

平居无事。触物寓兴。吟咏诗句。非博弈杂戏之比。况此衰暮之年。尤为破寂之道。然若不致思之深。而率口发之。则自觉可羞。亦为人所笑矣。必欲致思之深而至于苦索。则还觉意思索寞。害于心者为甚。始知叔程之训为至当。此后则非大不得已。则不如不为。只以简默存心。为消遣之道也。
凡他人亲切者有所过失。言之而不见信。是乃在我诚意之不孚。而屡言之则反见怨怒。但宜慎默。无自取羞。至于门内年少行止语默。有不如意处。则此虽非他人之比。然至再三言之。而不见信则亦不当为已甚。若大有所妨。则虽或有处措。然亦不必生憎疾之心。以伤亲睦之道也。
年少亲知相从者绝少。终日穷巷。独坐无伴。乃至出外彷徨。怃然而还。究其病则大有欠于平日操存工夫者。然则程子主静之训。尹和靖其心收敛等语。及吾暮境寥寂之时。尤不可以不用力。期于打叠而后已。且此卷中圣贤。莫非我师友。对此潜心。日犹不足。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4L 页

吾夫子尝有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之训。吾少也窃自疑于心。以为人之衰也。世念亦随而衰矣。未知圣人何以得为戒也。及吾今日。不但血气之衰。而至于无朝暮之日。以昔我所见思之。宜无一毫得之之可戒。而及今体验。便觉有此病。所谓得云者。非谓思货财也慕富贵也。凡家事也子孙也。以至书册什物也。每每关念于閒寂之际。以此关念之极。则恐未免役役心思。以损我澹然之天。此后则虽不可全然舍忘。如特地坐禅之为。亦当付之自然。以待造物者处分可也。
家甚贫。朝夕活计。不过咬菜吃粝而已。亦或有屡空之患。然恒自激励。随分自适矣。年来赖有儿子奔走于养。滫瀡甘旨之供。可谓侈矣。而对案之际。或不无拣择取舍。八耋老人。不甚异事。而翻然思之。便有瞿然于心。今以一儿子之养。忘其前日之经历者。岂可为终始守分底人耶。此吾所尝自激励处也。
每拟于山水静僻处。缚得数间屋。以为栖息终老之所。而迄未之就。虽以力量之未逮。而犹未释然于怀。有时发于梦寐间。一日翻然而思。夫以数间屋之未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H 页

晚年閒寂中。每以案上书籍为消日之资。而但孤陋之见。往往至疑晦处。虽旁搜博采而犹未透得。则于自家胸里。长有未快底意。或至看他文字时。前日之疑晦者。亦入于思量中。此亦无他。治心工夫有未尽。而为病于读书者。大抵看书之法。固不可不深究。而既无可验之路。则只当释然舍置。勿留我胸臆然后。庶可以应物无滞而不足为累于心。鲁论曰多闻阙疑。正为此后学穿凿之病而发之也夫。
筵对日记
八月初八日。入城到泮。留待四五日矣。十三日未明。庆州京主人来言将有 召对。勿为他出之意申敕。同日午后。吏曹下人。以小纸书庆州生员李树仁。明日待开门入 侍事来示。又以早早来待之意申申言之。承此报之后。一倍惶悚。十四日晓齐肃。质明骑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L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6H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6L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序
防意斋遗稿序
故防意斋处士李公考终。在 英庙己亥。南友止渊子铭其墓曰斋居顾名。厥为庄士。不显于世。自足于己。日公之曾孙彦基甫。赍公遗稿以示余。余庄阅久之。击节而叹曰止渊子信知言矣。善形容先辈实行矣。夫庄者敬之发于外也。苟无持守于内。徒庄于外。则未免君子色庄之讥。而若公之庄。有防意之功。发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7H 页

杏亭翁诗稿序
自古文雅风流之士。亦多所好癖。如杜元凯之癖于春秋。王武子之癖于好马。王福畤之癖于誉子。虽其所好之不一而为癖则同也。今杏亭骊江李翁独癖于诗。吾未知其所好之果何如。而至以癖见称于时也。盖君以簪缨旧阀。家丹丘山水间。性既聪警。亦卓荦不羁。少尝从事公车业。辄不利。乃喟尔曰大丈夫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7L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8H 页

金后庵遗集序
吾东都古称多硕德文章之士。而安康县在东都。尤有称焉。盖以大贤桑梓之里。在县之东。俎豆之院。在县之西。其遗风剩馥之及于后者然也。试以百年前言之。有若鲁庵金公,竹轩李公,蒙庵李公在县东西。而后庵金公居其中。于鲁庵则尊事之。于竹轩蒙庵则切磋之。俱以硕德文章。有名于时。而至今为东都后生之称诵焉。树仁生也晚。未及抠衣于几席之下。而只有旷世缅仰之怀。间者后庵公五世孙最重袖遗集一册来示之。始得盥手奉阅焉。则文章赡富。不雕不饰。惟意之适。真所谓德性之蕴而发于外者。第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8L 页

惧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