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书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4H 页

韩文公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子曰凡读书。不可倒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缓视微吟。熟读成诵。若不成诵。终不能有所得。又曰但就古圣贤言语。著实依其文句玩味。意趣自深长。又曰不必先立凡例。但熟读平看。从容讽咏。积久自当见得好处也。又曰如今朋友就文义上说。只恐未曾反身真个识得。故无田地可以立脚。只成闲说话。不济事耳。又曰圣人之教。循循有序。不过使人反而求之至近至小之中。博之以文。以开其讲学之端。约之以礼。以严其践履之实。使之得寸则守其寸。得尺则守其尺。如是久之。日滋月益。然后道之全体。乃有所向望而渐可识。有所循习而渐可能。自是而往。俛焉孳孳。毙而后已。而其所造之浅深。所就之广狭。亦非可以必诣而可期。故夫子尝以先难后获为仁。又以先事后得为崇德。盖于此少差则心失其正。虽有钻坚仰高之志。而反为谋利计功之私矣。又曰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覆详玩。为有功耳。又曰圣人之言。平易中有精深处。不可穿凿求速成。又不可苟且闲看过。直须是置心平淡悫实之地。玩味探索。虚恬省事以养之。持久不懈。当自觉其益切。不可以轻易急迫之心。求朝夕之功。又不可因循偷惰。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4L 页

窃谓穷养。所以达施。孟子曰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昔孙讨虏劝吕蒙读书曰孤岂欲卿治书做文如经生所为耶。但涉猎多见古事耳。蒙遂为学。其后鲁肃与蒙论事。大惊曰卿才识非复吴下阿蒙。读书之效如此。如蒙者尚然。况不为蒙者耶。古之为学者。诚欲以开发心志。而利于行施于事也。苟为不然。虽日读五车书。奚益焉。此皆吾之所不敢望其彷佛。固不足以发人志意。而其所以望于君者甚切至。亦知君才质足以自进于道故云云。亦可谓不知量。呵呵。谨密深厚四字上。更要体念。且凡读书。勿但以书读之。要令有体得有受用处。且如读孟子则梁惠王上下篇。读四五十遍。又再读四五十遍。令精熟成诵。后方读公孙丑。次次读去。勿得间断。则必有所益。他书皆仿此。读之愈多愈好。而姑依此法读之。四书诗书读后有馀力则读春秋易。至于朱书节要则多读淹贯。如诵己言可矣。陆宣公奏议。亦不可不看。如何如何。○一书既精熟则可以推及他书。不劳而得。此黄山谷语也。最有理。
论语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许鲁斋先生与其子书曰天下之恶。生于浅露浮躁。天下之善。由于厚重谨密。盖必有田地然后。可以为学。吾平生于此言。每尝爱而敬之。而白首纷如。常切自闷。固知君则气质坚重。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5H 页

与子强书
近有人来言。在京闻一钜公谈君之美不置。早晚似当大用。而自叹无力可推挽云。闻来为之夜不能寐者数日。因复思之。以为凡人之所以自信而应时需。无失望于人实难。曾见祖考府君与徐监司仁元书。有曰人臣受恩非难。而报恩为难。爵位愈高而责任愈重。此实至训也。未知君将何修而待其求哉。方今 圣君在上。忧劳之意。每切于宵旰。而膏泽不下。国事日非。如不可须臾支吾。若此者何也。诚以奉行之人。无有以古昔圣王去邪听谏正心出治之道。告于 王前。以祛其蔽而然也。此必格君之大人。积其诚意。感动 上听。然后庶几其有济。固非声音笑貌所可为也。尝见朱夫子与陈侍郎书。以汲汲焉勉于大人之事。成己成物为说。又以不可但恃资质之美。告当路之人。劝其先自治。盖必在我有可据田地有可以及人。然后可以推行。方为有益于人国家故也。君气质厚重坚固。临事有定力。此固足以当大用。而又不可不加修为之功。鄙意欲望君于閒暇时。亲近书册。究观古圣贤用意之如何。而日检其身。益勉其所不及。益求其所未至。使义利公私之分。瞭然于心目之间。而于是非取舍之决。皆有以识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察之日益精。持之日益固。无所间断。久而熟之。至于有得。心与事一。则出而应世。亦必无难处之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5L 页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6H 页

与宗侄子愚书(丙午)
想惟旅候珍重。即因先归乡友。伏见 圣批。不胜惶蹙之至。莫非草野微诚不能自达。惟当退伏恭俟。以冀 圣明之怜察。谅其无他而已。此为今日自处第一义。臣子分义。万死犹存。更愿勉旃。所望惟此而已。 圣明在上。恩批之降。匪怒伊教。 天意玉成。未必不在此。平生所学。正此时要用。勉之勉之。千里远书。不尽所言。只增忡黯。
答子愚书
基川人事。不可以常理究诘。必有生变。可畏可虑。三国时水镜先生绝不是非人。人有来问人品。皆答曰佳。其妻曰人以公有藻鉴来问之。而公不论人之善恶而皆曰佳。何其无分别如此耶。水镜答曰卿言亦复佳。盖当党锢之后。不欲为臧否而然耶。吾辈今日当学此。以自韬晦。末世之事。不得不然也。默会如何。
答子愚书
示事曾闻生员叔之言。意以为然。故前日未免有云云之语。到今思之。生员叔之言。非无事时说。其时有家忌。肉馔已设。生欲不用。则右叔坚执力争。乃为此说。亦不可准信。祖考答人问书中。有略设素馔之语。家间行事。与与人答问之语。必无异同。今当依此而行之如何。老先生集中亦有略设素馔之语。故去月二十四日亲忌。自奉化衙中行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6L 页

答族侄尔能别纸(论收放心图)
示喻详悉。有以起钝滞之思。启发多矣。为赐甚大。不胜慰悦之至。仆之为此图。初非有所见。亦非无故而作也。盖以禀受既薄。心气亦虚弱。怔忪萎苶。每于病后。其势添倍。欲变不能。常以为悯。故十年前在湖邑。草出此图。而到今衰败已极。心虚转甚。闲思杂念。憧憧迭生。如风中乱叶。扫除不尽。猝难理胜。如此者几月馀。以致精神耗减。血气日削。故未免收拾旧图。略加删润。将以置诸座右。为常目习忘之计。实非得已。昔程夫子指言司马文正公念中之误。以为不如数一丳珠之为愈。此固仆今日之志也。若其工夫次第。排置疏密。则自无实见。何可轻议。十年作辍。若存若亡。尚未得力于斯。为可慨已。今承勤诲至此。苟非不遗之厚。何以能若此。感荷之馀。喜幸亦切。当俟神气稍定。谛看来喻。且更料检旧说。共相反覆。以冀归一之地。前去图本。姑为还掷是望。
答尔能别纸
所示诸说。尽有次第。不易思索至此。有非滞于文句者所能容喙。深用慰悦。然鄙意有不释然者。故未免略具浅见所及以求正。此亦相长互资之道也。如何如何。此图于初本。以诚字为结语。故后说开头处。为诚敬云云之说矣。更思之。诚字似不如定性字之尤为衬贴。故今以定性二字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7H 页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7L 页

重答尔能别纸
仆之心气虚弱。为平生病根所在。中年以后。累经重病忧患。气血𠟢剥殆尽。又将息不得其宜。本根衰飒益甚。自念疾病如许。馀日无多。而尚未得安身据守之地。无聊中未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8H 页

寄儿辈别纸(丁丑)
余禀性昏塞。懦弱尤甚。随事废弛。不能主张。而自幼多病。又因丧患积忧伤心。失学至此。虽时有警省开发之时。而旋复闭锢。乍存乍亡。行年四十。无一可观。中夜念至。不觉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8L 页

寄儿辈别纸(癸未)
凡今之士。皆留心于文辞利达之间。汲汲以决科名登显仕为期。不得则不戚戚于怀者鲜矣。吾意则不然。夫富贵利达。自有命物者处分。非可求而得之也。为士者惟当绝去外诱。从事于经书之训。以培本根。以广识见。内重者外物自不得不轻。存心修身。高可学古人。下亦不失为善士。自乐无忧。安分常足。其为富贵。孰加于是。若其风云月露之奇。雕刻肝肾。无益于性情。虽不学可也。汝辈年晚失学。今不可汎滥诸书。须专力于小学及四书中。熟读精思。以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9H 页

寄儿辈别纸
今人以年晚就学者。为必不可成。争聚而笑之。其人亦以此自沮。遂辍而不讲。此世人之通病也。古之人有三十馀始入学者。李初平年五十。犹问道于濂溪。二年而有得。由此观之。年无早晚。惟真诚向学为贵耳。虽才分有高下。所得有浅深。不得望古人之阃域。不犹愈于终不为者哉。苟能资于学。以寡其过。则虽不至于君子。得不为善人乎。况致一不已。则亦有可至之理耶。尝记古人之诗曰贫家好扫地。贫女好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余深有感于斯言。
又有一焉。为学之道。似当以沈潜涵蓄。内得于己为贵。若不能诚笃。而只将学之一字。虚立名称。未始一得。径自暴露于人。为人所笑。而卒无所益于身心。则不如不为之为愈。此亦不可不知也。吾与汝曹。盍相与戒之。
寄子宜河书
汝读论语几何。须日以二张或一张为限。精思熟读。切勿多学。亦勿急读。须静坐一室。缓视微吟。玩味循环。少其课程而多其读数。如此则可以完养精神。且心下安静。不奔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29L 页

寄宜河书
汝病痰火为主。而挟虚损之症。若非平心调气。必难得效。即见入门书。有云虚烦头昏口燥不得眠者。乃心内躁热也。又曰化痰先须顺气。又曰饮溲溺。万无一死。脾胃虚及气血弱者。必以滋补药中。量入童便。以代降火之药云云。以此观之。凡痰因火煎熬而成。而气之上亦由于火也。徒知服药。而不加平心顺气之功。则亦何益矣。吾意且于夕间夜初。量服自己溺。以清痰降火。则似有益。如何如何。汝尝燥热。气不舒畅。故必欲令饮溺耳。且儒者以治心为主。须自主张。常令心中安定静重。凡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之来。徐察而顺应之。然后病可痊心可正。可以为善人君子。勉之勉之。
心火上则肾水枯竭。肾气之弱。实由于火之妄动也。火炎蒸蒸常在中。焚烧腾上。而喜怒不常。助其邪气。若此不已。其能几何。譬之火炽油尽则灯随而灭。此必然之理也。戒之戒之。苟能平心杂虑都忘。则胸中静静澄澄。如天高海廓。一尘不起。气血自然顺序。病安有不退者乎。加以滋补之药。必大有其效矣。念之念之。
寄宜河书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0H 页

寄宜河书
昨日吾亦心气不平。不能从容开譬。深以为悔。惟望汝平心和气。使心地宽平开阔。不可容一毫闲念。以冀泰然之效。此外无他望矣。汝病虽缘虚损。而察其主症。则专在于心。须十分放开胸次。一切烦恼喜怒思虑。用工扫去。然后药力得有所藉。不然则无益矣。且尝闻古圣贤之言。最以理会气像为贵。其次以素其位而行为要。如中庸无入而不自得。大学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之类。皆治心养性之道也。试取两书。日夕潜玩浸灌义理。勿令外驰可也。常令和而庄三字。挂在心上。言语动静。随事存省。则学识既进。心疾自去。不觉其入于贤人君子之域。念之念之。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0L 页

寄示儿辈别纸
昔马援寄兄子严敦书。诫其好议论人长短政治得失。以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为言。程子亦言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此理最好。盖下讪上则无忠敬之心。又古人遗子弟书。不许言边报差除。州县官员得失。众人所作过恶。以为非但招灾。实能损德。前后圣贤之训。不啻丁宁如此。尔曹其各念之哉。君子自治不暇。何暇更有工夫可点检他人也。尝见小学书中。有胡安定公之门人。不论贤愚。皆循循雅饬。万石君之家。淳厚谨慎。不敢为非。此后世之所当法也。凡人例不能自检其身。而好议论人长短是非。至于妄论朝政得失。官员善恶。余甚病之。诗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我先世忠敬孝谨之风。各宜遵奉。无敢或踰。勉之勉之。
闻人之谤慎勿怒。闻人之誉慎勿喜。闻谤益自修。闻誉益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1H 页

寄示儿曹别纸(丁亥)
余今年五十。气禀昏弱。心地浮浅。无重厚之质。无坚忍之志。随事弛废。不能振拔。此最吾平生之病也。以此虚度光阴。卒无所立。为此衰朽无知识一物。悲哉。到今困极之后。方欲收拾根本。力于为善。虽自知甚难然加工一日。犹愈于全无所用心。如幸而得延数年。或万一于安固而开明。则亦足以自善其身。为益岂不大乎。若存若亡。乍立乍仆。如争风之船。欲止而不可得。苦哉。所以如此者。只缘平日心放不求之故。如使于数十年前。立个诚志。不息不止。跻分攀寸。体得在己。则至于今日。必有可观。不如是之灭裂。岂不重可惜乎。以余狼狈之甚。所望于汝曹者。良为切至。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1L 页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2H 页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2L 页

又有一说焉。夫学问者。只是欲收敛身心。慎笃言行。不出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3H 页

曾子之以鲁得之者。以其从行处切己做得而已。学者当以此为法。
今此就日用寻常底切己做工。余自谓有一得之愚。因以是求之。中庸曰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孟子曰动容周旋中礼。盛德之至也。如此者。岂非平平底物事耶。不离乎斋明盛服。动容周旋。而有修身之道。为盛德之至。只此之外。更无馀法。学者其可以近而忽之哉。然非有致知以明其善。固执以致其一。使德性坚定。则气禀旧习。依然自在。临事应物之际。复依旧散乱。不能主张。卒无奈何。要在一意习熟。无所间断而已。苟能从事于此。则其间有多少苦辛梗涩境界。此古人所谓好消息。为将得之之由。须于此更忍耐加工。持以悠久。则心志自坚固安定。触处裕如矣。然则居安资深。左右逢源者。庶几在我矣。其快乐当如何哉。
寄儿兼示孙儿(丁酉)
余以无似。伏蒙 天恩。来守此县。固知病愚不能堪任。而为老亲一日之养。千里远来。恒惧报称无路。夙夜战兢。竭其疲顿。于今三岁。不幸得土疾。日益沈痼。慈闱亦疾患种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3L 页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4H 页

一。吾平生无善可纪。世人必虚张溢美。求文于作者。以此取笑于人。并与其长处而没之。吾尝病之。吾死之后。勿因俗作此。但依平生所称。大书短碣前面。略叙世系子孙于后。碣亦勿求好石于远地。输运之际。恐伤人且招怨。取便近常石。不必高大。只令厚朴难动而已。吾所著拙斋记。足见平生矣。
一。四时时祭。虽家贫不能备仪。以菜蔬行之亦可。不可阙也。此在宗子孙诚孝与否。谨守勿失。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4L 页

一。子孙等。每以德义相训。有过失则相规。勿相争校失和气。凡亲族务相敦睦。邻里亦然。诗曰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此最致念致力处。
一。毋杂交游。毋妄言。此吾曾祖妣戒吾祖考府君语也。尔等宜刻骨。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谨之又谨。
我家无他物。惟忠孝清白。虽愚不能及。铭镂恒在骨。汝曹勤念此。须知我心曲。一豪(一作毫)苟自欺。神明在我侧。
寄宜河书(甲辰○在安奇)
汝上去后。绝不闻消息。郁郁。未知寓居何洞。无事供仕否。京中不比乡曲。处身极难。不可不慎。惟职事恪勤外。不可作閒杂说话。以触时讳。至于朝廷间是非及人物长短。尤不可妄议论。慎之慎之。吾亦仅支而衰败已甚。触事又多难堪。欲决归而姑未果耳。
寄答宜河书
见书知无事为慰。祭物之不得备具。势之所然奈何。前书所言事。吾非为督过于汝。平日每以汝有好察多疑之病。心常为汝忧之故言之。盖此病根不去而在。则随时随事。心境缴绕。不能和平。末梢必有不可说之事。且汝之病。于人之过。一以为然。则不曾更思。硬定把捉。终不放下。或有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5H 页

寄宜河书
奴自幽谷还。见书知途中无事行李为慰。此间依保。无可言者。惟望于许鲁斋先生克己慎言安心静守八字上致力。谨慎公职。勿令有误。职事之外。杜门自守。勿交游。稍涉有权势。绝迹勿往来。慎之慎之。景谦舜卿病昏未得作书之意传致。且劝景谦以盐填脐中。用艾炷如枣核大。多灸数百千壮。非但于湿痰为宜。亦令元气壮固。补益不少矣。
寄宜河书(内午)
去后风日不顺。虑不能已。途中何以行李。须慎摄勿令生病。贻老父之忧为可。汝平生持身廉洁。此则不以为忧。而但居官若不省察谨慎。则不无无事生事之弊。各别谨之又谨。恪勤职事。无与同官相较。且量筋力。若或难支则恐生病。不如看势退归。量为之。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5L 页

唐柳玭语其子弟曰门地高。可畏而不可恃。虽有善人。不省录。少有差失则人必指而议之。必力行善事。仅可比凡常人。此其可畏而不可恃也。廉洁汝素自有。吾不须为汝言。但恐于无心中有未察处耳。孟子云不得罪于巨室。非谓其曲循巨室之意。为违道干誉事也。惟处置得宜。有以服其心而已。慎之慎之。
闻客挠甚。逐日应接纷沓。则令心地荒乱。未遑料理官事。最为大害。须以此意。通于亲切人处。简其出入。况 国法有暗行囚禁私客状 启之事。尤不可令彼此俱得罪矣。以此通谕。姑为谢绝。有何不可乎。君则在其处。凡有阙失。请其随闻相告则为益必不少矣。季父公曾莅此邑。遗爱在民。更须谨慎。毋忝家声。
凡出一令作一事。必细思之。有可以致后弊者则一切勿为可也。古人云作一事。不如减一事。兴一利。不如去一害。又云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又云治邑如烹鲜。勿挠为上。此语皆可念也。程夫子云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又答刘安礼御吏之问曰。正己而格物。又答为治曰。使民各得输其情。此虽非凡人所敢望。然以此为心则虽不中不远矣。
古人云爱民如子。御吏如奴。此视民视吏之差。而束吏宽民。此其格式也。通下情最为切务。民则虽有不识体面而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6H 页

凡临下之道。以严为主而以宽济之然后为可。若以宽济宽。使下人生慢易之心。则大不可。闻汝以凶荒之故。凡下人之无礼者。不为纠检云然耶。更须摄之。
如或有本家奴子作弊于境内者。则不可不严禁。须挂榜知委于境内。如有如此之事。令即驱逐。使不得接迹于境内。至于兴贩买卖于境内场市者。尤为痛禁。
衙内不严则必惹起人言。须戒敕。使内言不出于外。外言不入于内。如有以外间事告语者。问其言根之所自来而痛治其罪。惟下人以公事。因奴子告课者不禁。奴婢切不许出衙门外往场市。官婢亦不令得入衙内。而官巫女亦禁绝之可也。曾见居官者。防禁不严。或有下人因缘纳膳物衙属及奴婢者。流寓女人入谒衙属者。凡致官员受贿赂之谤者多以此。切须禁之。小学有当官者禁绝异色人之语。皆不可不察也。凡干请嘱事。一切勿施。若一开路则必不胜其纷纷矣。
乡所之言。虽不可不听。亦不可一一准信。若不致察则必有见欺误事之弊矣。
凡饥民必令纳其户口而考准。亦防奸之一事也。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6L 页

衙奴婢例为节食朔料。稍取赢馀。买衣服之资于场市。此虽难禁。然今年则异于常年。民皆饥死而有此事。则听闻不佳。易于兴谤。切禁之可矣。
上供凡役。各邑例有纳未纳井间。而贡物价上下。亦有常定册。又上使分付应奉行者及巡营来民间出役关子。各邑来关誊书册。右数件别作一帖册置案上。常常照管。随即奉行无滞可也。且民间各户凡役分定之际。必于各面所出牌子内。枚举某月某日来关内。本邑所定某役木元数几疋内。民户几结并出木一疋云。开录知委。使民间晓然知之。此最不可放过处。
巡相令以户口分赈如一。有呈状请受粜谷者则勿听可也。惟种子以八结分给。而亦须看馀谷之元数而平均分给。以些少之数。何得每人悦之而尽如其言乎。
奴婢朔料。亦须亲监俵给。使无不均之弊。亦一事也。此外所不言者。推类而善为之亦望。
寄宜河书
时事极可虑。闻方伯图罢。而南边避乱之人。率其家属上来者颇多云。以天灾人事推之。则明年无事与否。未可测官事须默念料理。以备不虞。救荒一事。虽无面不托。计无所出。亦须料理。且绝甘分少。与民同苦。亲旧之来。亦十分顿绝。虽不知者诃责造谤。勿动坚定。俾无狼狈之患。所守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7H 页

答宜河书
见书为慰。此间无他挠。近日道路间骚屑。皆是中间浪传。可以放心矣。偶见朱子答吴尉书。有云且常痛自检饬。僶勉王事。不可便为恣肆。又曰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7L 页

答宜河书
见书为慰。此间仅遣耳。汝母氏尚在其处。家间多事而久无主母。多有难便之势。不但贻弊残邑。致令有下人怨苦而已。开初出来之意。迩于谚𥳑中矣。凡事谨慎。凡可以为民弊者。一切勿为。治民有犯罪者。亦稍令有转身处。开其自新之路。此开牖民心。厚风俗之大者。绝勿以心术骂民。如俗吏之所为可也。
寄宜河书
日寒如此。不审安否何如。悬悬不已。吾病无加减。然非疾痛之症勿虑。古人易子而教之者。恐伤恩而至于离也。父子尚如此。况不为父子者乎。论语云惟小人与女子为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张思叔怒骂奴仆。程子曰何不动心忍性。圣贤之言。不可泛视也。婢妾之间。切勿嗔怒。彼必不安而受之。亦于动心忍性上有害。更望平易宽和。令心地开阔可矣。
答宜河书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8H 页

寄宜河别纸
近观旅轩先生集。得两言甚好。故并以示之。其一曰以宁静宽和。为养心持身之本。而又必察于义理之精。以谦恭忠信。为待人接物之道。而又不失正直之守。其二曰人间万福。莫最平安二字。所谓平安者。心平身平家平族平也。心与身与家与族。既得其平。则安在其中矣。只愿更求其所以平者。反身而笃之云云。此言甚好。吾以为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心平气和则祥必应之。万福皆由此致之。反是则气之所乖。灾必生焉。所谓宽而居之。容而思之也。和则事事皆顺。物无不和也。苟能常存此心。久而得力。则心地开阔。无时不乐。其平可知。此非但福之所由生。亦可以得养寿命之效。岂不乐哉。更望致力为妙。
大学语孟中庸常循环玩绎。于治心养性应事接物。得力必深。不须奔程趁限。如经生课诵以应科试。但能无贪多无欲速。勿规近效。勿作辍。玩而复之。熟读详味。久后自能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8L 页

书寄子孙别纸
明道先生尝曰童子知思未有所主。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使之盈耳充腹。此至论也。于小学中择其易知易能者。抄为一册。以授孙儿。使之朝夕讲习。庶几管摄其心。有所益矣。
惟愿汝曹读书为儒。安详恭敬。循循雅饬。敬守先世遗训。世世无替。至心至心。念之念之。
存心养性。最为紧要。须常精察于义利公私之间。择善固执。慎言慎行。勿为高谈大言虚骄无实则可以为善士矣。许鲁斋先生与其子书曰天下之善。原于谨厚笃实。天下之恶。始于浮躁浅露。更要体念可矣。祖考府君遗诫曰力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9H 页

季父公尝言求放心于孟子七篇中。最为紧要。信哉。
醉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尝见季父公书此于座右板上。静坐终日易。操存一刻难。此亦季父公座右铭辞。
孟子养气。最切于学者。盖气不充则亦不能强于为善。然养气为善。非别件事。默会之可矣。
后稷庙金人三缄其口。古之慎言人也。其背铭常须在心记。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取之。言之不可不慎如此。言苟慎矣。行无不实。念之念之。未有不慎其口而能实其行者也。
不言而躬行最好。
遇善人。未之知也。未尝急合。此康节先生说。于善人且然。况未必为善人乎。择交之道。莫切于此。慎之哉。
吾最爱马伏波与兄子书。愿汝曹效之也。
孔戡于为义如嗜欲。不顾前后。于利与禄若懦夫然。畏避退㤼。此可以为法。
谦虚退逊。卑以自牧。不以贤知先人。吾于季父公见之。汝曹是则是效。循循雅饬。谨而不放。此八字循之而无失。有无限好事。念之念之。
知足常足。安分常安。最为知言。念之念之。
示孙儿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39L 页

示孙儿
退溪先生与人书。有曰贤关。有孟门之险。余以为宦路亦然。须一向退步。勿贪荣宦。稍涉有势利人。切勿与交游。畏避谨慎可矣。老先生一生谦退。养德山林。凡其所有高官大爵。皆在家时所受得者。考诸年谱及集中辞免文字可知。可以为法。士须以保全令名。毋坠家声为心。书与孙儿识之。更愿省念。勿以我言耄而忽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