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杂著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0H 页

陈北溪性理字义说后辨
陈北溪性理字义说序。是陈宓作。谓下学工夫已到。得此书而玩味。则上达由斯而进矣。此言恐误。夫下学人事。乃所以上达天理。苟其下学工夫已到。即上达在其中。何以谓上达由斯而进耶。谓人事之外别有天理。宁非误耶。○又见伊洛渊源录。北溪语学者曰。所谓下学上达者。须下学工夫到。乃可从事上达。此语未安。岂记者误耶。若曰小学工夫到则无病矣。
右北溪字义说一卷。见其论说颇详。而错理会处亦多。致有失于名理之弊。盖北溪若欲训释字义以示学者。则当于各字之下。用先儒解本字名义之语。各以类附之。因以己见敷陈而畅其义。则似应历落分明。可以有益于初学之士。而今此书不然。所立题目。颇似猥杂。亦间有害义理处。又其所论说。与本题有不相应处。有说不痛快处。有久下落无收拾处。北溪以详于名物称。而犹未免此病何也。末学浅见。不敢妄议前贤得失。而此乃天下之公理。有所未安。不容迁就。故玆记所疑于心者。以为与朋友讲论之资。览者恕其僭踰之罪。而指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0L 页

其迷则幸矣。
命字
第二条末端禀气云云。非但禀气清浊之不齐。以孟子之说观之。则其有不能尽其分者。有数存焉。是亦命也。
第四条论夫子禀气处。得字不如值字之为安。长字不如全字之为稳。盖气有清浊。数有淳漓。夫子是得其气之清而值其数之漓。所以不全也。且杂诡字上著或字。其意方足。其清字上甚字亦未稳。盖煮成赤饭赤汤。终是未尽清故也。
性字
第一条生字非人生之生。是生理之生。乃心中之生理。程子谷种取譬之说可考也。北溪以人生之生看。故有从生从心倒说之事。恐非小病。
第二条所论性命之别。合看之说。亦未安。夫理二而已矣。通天人只此一理字。元无彼此之别。其有两名者。以天之以是理赋予于人而谓之命。以人之受得此理于天而谓之性。虽有二名。初无两体。何以谓须就浑然一理中。看得有界分不相乱耶。徒见天人形体之不同。而谓其有界分。岂为可乎。盖此老看得气字重。以至于此。观其为说。要不出天人形体之间。此非看气字太重耶。○朱子尝曰语道体之至极则谓之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虽有二名。初无两体。近世退溪先生亦曰四德五常。上下一理。初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1H 页

未尝有间于天人之分。盖理者以性之所以然而言者也。性者以理之所同具而言者也。性是理。于何可著界分字说来耶。今如北溪之说。以为有性与理之别。则是性与理分而为两体也。无乃与朱子之意大相反耶。
心字
第四条常爱动之爱字未稳。
第七条所论孟子之说恐未安。当时诸侯恶其害己。皆去其籍。孟子亦何从考验得出。北溪乃以为有所欠缺于心之量。无乃未安耶。学者之论圣人。固不当若此。
情字
第一条末端又字及在其中三字。去之则意尤分明。所以之所字。亦似当去。
第四条题目。合善恶字未安。著是字尤未安。盖子思之言喜怒哀乐。何尝有恶字夹杂在其中意思乎。七情本无不善。流而后为恶。此朱子说。今若曰合善恶则是善与恶相合而为情也。岂非未安耶。然此以情之体段言。若就众人分上言则又异说。朱子说可考也。
意字
第一条改头换面字未安。当去之。
仁义礼智信
第五条曰义就心上论则是心之裁制决断处。此处字未安。以其有向外意思故也。其曰宜字。乃裁断后事。后字亦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1L 页

未安。
第六条语意似未莹。所云节则无太过。太字未稳。当去之。大抵人之行礼之际。或未免有过不及处。然非礼之本然也。今以北溪此说。作对举互文看则虽不妨。然不如以节文皆无过不及为说。尤似直截。
第九条此题目。果未安。而是知得确定五字。亦是剩语。去之稍稳。
第十一条题目。果未安。且篇中已有论此处。而此所论不甚明快。有亦可无亦可。
第十四条题目。四德之下。恐有落字。且其所论。与立题之意不相衬著。
第十九条此一款。虽有此意思。太涉烦碎。恐不必有。
忠信
第八条云云。盖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心主忠信。而忠信不能主心。夫子之谓主忠信者。谓人之立心。当以忠信为主。非谓忠信为能主心。盖人有心而道无为故也。宾主之说。亦恐不切。
忠恕
第六条锢字。无乃过甚耶。若曰未免有私意之蔽则如何。
第八条题目。推己之恕以及人。推己及人是恕。何以曰推己之恕也。且其所论说。与题目不相应。
道字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2H 页

第二三条论老佛言道之差云云。老佛之道。虽若清高玄妙。其实爱惜一身。自私自利。而其为说足以惑人。故高明者爱其玄微。厌事者喜其径捷。趣向一差。为其所陷溺。其弊至于绝灭伦理。此所以为圣门之蟊贼也。北溪前后之论极分晓。于学者为有功。
太极
第二条无极而太极。北溪谓而字只轻接过。此说甚好。
中和
第四条无大过。此大字有病。
经权
第二条所谓经所不及一句。说得未圆。权与经。虽不能无别。然亦恐不可太分别。程夫子亦尝有如此说。
第五条自魏晋以下用权者也。此说近悖。权之一字。何可指拟于篡夺之徒乎。当删去。而其下自罹祸之惨五字。以乱唐室三字。代之则如何。
近见朱子书。先生尝谓安卿看得道理尽密。诸生未有能及之者。又每称为吾道得人。以此观之。则此字义说诸条。无乃后人收拾北溪初头未定议论而杂取之。以成此编。故如此耶。是未可知也。
理气说
退溪先生心统性情中下二图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右三图。上一图林隐程氏作。自有其说矣。其中下二图。臣妄窃推原圣贤立言垂教之意而作。其中图者。就气禀中指出本然之性。不杂乎气禀而为言。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性善之性。程子所谓即理之性。张子所谓天地之性是也。其言性既如此。故其发而为情。亦皆指其善者而言。如子思所谓中节之情。孟子所谓四端之情。程子所谓何得以不善名之之情。朱子所谓从性中流出。元无不善之情是也。其下图者。以理与气合而言之。孔子所谓相近之性。程子所谓性即气气即性之性。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朱子所谓虽在气中。气自气性自性。不相夹杂之性是也。其言性既如此。故其发而为情。亦以理气之相须或相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3H 页

害处言。如四端之情。理发而气随之。自纯善无恶。必理发未遂而掩于气。然后流为不善。七者之情。气发而理乘之。亦无有不善。若气发不中而灭其理则放而为恶也。夫如是。故程夫子之言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然则孟子子思所以只指理言者。非不备也。以其并气而言则无以见性之本善故尔。此中图之意也。要之兼理气统性情者心也。而性发为情之际。乃一心之几微。万化之枢要。善恶之所由分也。学者诚能一于持敬。不昧理欲。而尤致谨于此。未发而存养之功深。已发而省察之习熟。真积力久而不已焉。则所谓精一执中之圣学。存体应用之心法。皆可不待外求而得之于此矣。
右先生图后说
附栗谷心性情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3L 页

程子曰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此晓人深切。八字打开处也。其所谓理者。指其乘气流行之理。而非指理之本然也。本然之理固纯善。而乘气流行。其分万殊。气禀有善恶。故理亦有善恶也。夫理之本然则纯善而已。乘气之际。参差不齐。清净至贵之物及污秽至贱之处。理无不在。而在清净则理亦清净。在污秽则理亦污秽。若以污秽者。为非理之本然则可。遂以为污秽之物无理则不可也。夫本然者理之一也。流行者分之殊也。舍流行之理而别求本然之理固不可。若以理之有善恶者。为理之本然则亦不可。理一分殊四字。最宜体究。徒知理之一。而不知分之殊。则释氏之以作用为性而猖狂自恣是也。徒知分之殊。而不知理之一。则荀扬以性为恶。或以为善恶混者是也。昨书以为未发之时。亦有不善之萌者。更思之尤见其大错。吾兄之不识大本。病根正在于此。未发者性之本然也。于此亦有不善之萌。则是圣人独有大本。而常人无大本也。孟子性善之说。为驾虚之高谈。人不可以为尧舜矣。
右栗谷图后说
按栗谷心性情图。盖仿通书注善恶几图而作。固不为无所本矣。然其实有不然者何也。盖通书所谓几善恶者。是就众人而言。而所谓几在诚神之间者。是就圣人而言。此乃朱子之说也。盖几之动。虽圣愚所同。而圣人之几。浑是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4H 页

天理。纯善无恶。惟众人然后方有不善之杂。而其所杂者。乃其气禀之使然。非情之本相固然。则为心性情之图者。可参入一恶字于其内。以乱其本善之体耶。若可加恶字。则朱子所谓七情之发。本有当然之则者。亦甚污杂。不成义理矣。况但就众人分上论之。则非独情为然。其于性也。亦有为气禀驳浊之所拘。不免于恶者亦或有之。见其如此而遂以恶字。加于性圈之内。则岂不大可骇耶。此其是非所在。一言可决。以此言之则栗谷之参入恶字于情圈图内者。可见其无据甚矣。况为性情之图。而不以圣人为标准可乎。盖先生之为此图。是指出情之当体。不分尧舜路人而言。与周子之几善恶。就众人而言。其情之发。有善恶之分者不同。此其意义所指。各有攸当。断不可牵合为图。亦已明矣。且大舜之言人心何尝有几微一恶字。程子之论七情。亦何尝有几微一恶字说来耶。惟人心流而不返然后始入于恶。七情炽而益荡然后始失其本然之善耳。然则为人心道心之图者。自不可添入恶字于其间。则为性情之图者。独可添入恶字于其内耶。大抵欲就众人之情而审其善恶之分。使有所决择。则当从几善恶之说。欲就心性情之体段。使知其本善而加扩充之功。则当从四七之说。断断乎不可易。愚所谓不可牵合为图者此也。栗谷之为此图。有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之病。以此老之明。犹作此见解者何也。所见一差。见弊至此。亦可叹也。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4L 页

盖栗谷主张气字太重。见其意思。终未离人心之境。岂非其见有所蔽而然耶。且其论理一分殊。亦甚未稳。盖理一者。天地万物同一此理。所谓统体一太极者是也。分殊者。就大家统会中。事事物物。莫不各具此理。皆有当然之则。所谓各具一太极者是也。从古相传理一分殊之说。本来如此。而今见栗谷之言。则以未发为理一。以已发为分殊。已为未安。而此老有见于释氏之但守其心而遗却事物。故其说如此。殊不知其遗却事物者。乃所以并与其事物之理而皆失之耳。其所谓识心者。是指心之知觉者而言。而所谓见性者。亦以其气之作用者而言。何尝有一毫近似于知所谓理者哉。其所以猖狂自恣而无所底止者。正由于认气为性。而不知理之本然故也。苟其知理则自能有所防检而不至此矣。大槩儒释之分。只在于理之一字。知与不知之间。而栗谷之言如此何也。岂为气字所压。不得脱出而然耶。惜哉。
又按栗谷图后说。病处犹多。且其但说诸家之病。而欠却工夫一款。此亦为病。览者详之。栗谷集中有牛溪与栗谷往复问答诸说。见其于四端七情上。未能得其要领。似明似暗。乍疑乍惑。是非互出。摇漾不定。而要其终则与栗谷七情合四端为一不可分之见。同一伎俩。故于先生之说。每每相反。攻斥不一。而至其所自为说则又全无意思。至谓未发之前。亦有不善。复引古人人马譬理气之喻。乃曰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5H 页

气乘理。可叹可叹。
四端七情辨后说
右退溪先生心统性情图并后说一通。其说具载于先生与奇高峰往复书中。所以辨论归一者。详且尽矣。后生末学。何容更议。其后李栗谷非之。牛溪成公从而和之。世之祖述其言者。又承讹袭谬。说梦不已。驯致学术多歧。统纪不一。使蒙学之士。莫知所从。其为吾道之累。既深且极。则又不可以不早辨也。呜呼。心性情是吾儒相传家法原头所在。于此而有误则无所不误。儒释之所由分。正伪之所由判。晦明之几不一。而世道以之升降。士习以之污隆。其所系之重。若是其不轻。则为吾徒者亦乌可袖手傍观。不思所以救正之道乎。愚尝就先生图说。反覆参考。粗得其槩矣。盖其为图。以四端七情。置诸情圈之中。而以四端为理发而气随之。以七情为气发而理乘之。此盖就浑沦中直指情之体段而明其某为理某为气也。非谓理气之判然为二物也。然则以四端为理发。以七情为气发者。亦谓其发之之际。所感有不一。而其发有或理或气之不同。盖各就其所重而言。何尝谓别有二情在内。或先或后。相对为两歧。各自出来。如栗谷所云之说乎。且如栗谷所谓四端七情之发。皆气之所为者。固有然矣。然理不能无气而自发者。自是老儒常谈。人所共说之语。而栗谷以此非先生。则栗谷之知先生。可谓浅矣。试尝论之。夫先生之以理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5L 页

发气发。指四端七情者。盖其的知灼见。深得夫前圣相传之旨诀。而与朱子暗合者也。先生答高峰第三书曰。近看语类。其中一款。正论此事。有曰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古人不云乎。不敢自信而信其师。朱子吾所师也。亦天下古今之所宗师也。得是说然后方信愚见不至大谬。不审于意云何。若以为理虽如此。名言之际。眇忽有差。不若用先儒旧说为善。则请以朱子本说代之。即此书中所论。足知先生图说之本自正当。而其谦不自居。欲息争端之美意。亦略可见于文字间矣。栗谷乃创为异论。别立门户。至以四端七情。滚合为说。以为四端七情本是一物。不可分开。诋排先生之说。以为有一重瞙子。而乃自作一图。见在集中。今见其以七情直列于善情之下。而以所谓仁义礼智之端者系其下。又以七情横列于恶情之下。而以已说所谓原于仁义礼智而反害仁义礼智者系其下。窃想栗谷此图。盖仿周濂溪通书诚几德章注善恶几图而作之者也。然似未免有失于名理之弊何也。盖几者动之微。而善恶之所由分者也。故赵氏以直出者为善几。以横出者为恶几。几之恶者。是诚之反而失其本然。自为一种者也。故可横出为图。与舜蹠善利之分。同一作用。所以如此者。亦不过欲人精察于欲动未动将分未分之际。而审其取舍于天理人欲之间。此乃所以明其宗孽之所在。则其作图位置。固宜如此也。至于为心性情图。则恐不可如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6H 页

此为说。盖七情之于四端。虽有纯理杂气之不同。而要是性分内所具。不可指以为恶者也何也。盖形气所发。未可遽以为恶。必其流入于恶然后方可谓恶。故曰危。危者易流于恶而未入于恶者也。然则七者之情。有善有不善者。是亦既发之后。或听命于道心而因不失其初之善。或遂为私意所夺。流而为不善。非才发之初。已自不善。如恶几之横生也。若曰在中之性。为气质驳浊之所掩。已自不善。故其情之所发。亦有一定之形。不能为善云。则是偏主众人气质驳浊之不齐者而言。非所以通论性情之正者也。且众人七情之发。其初固已有不中节者矣。然此则亦是私意之所夹发。非其情之本体然也。则又何可遽以七情为恶乎。若曰形气所发。便为不善。则是道心独为善。而人心不得为善也。其可乎。若然则圣人于人心。何以不谓之恶。而乃谓其危。朱子又何以曰虽上智不能无人心哉。况心性情之为图。初不分尧舜路人而为说者乎。孟子道性善。性之善可知。性发而为情。情之善亦可知。以此推之则七情之本无不善。不待辨而明矣。况朱子尝答或人之问曰情未染著时。无不善。又曰七情之发。本有当然之则。又曰非发于形气之私便为恶。乃发后流而为恶。于此数说。又可见七情之初无不善矣。但先生于图中情圈之下。有就善恶几。言善一边之语。不知者必有执此为言。以證栗谷恶情之说者矣。然此则又有不然者。盖此中图就气禀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6L 页

中指出本然之性。不杂乎气禀而言。而其于情也。又指其本善者而言。故其言如此。要之重在下一句。不过举彼以明此而已。故于下图更不提起恶字。其本意所在自可见。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况先生之为此图也。所以揭其四端七情于情圈之中者。正与子思中庸开卷之始。所说性道教三字之义相类。盖只是指出其所谓名物体段者以示人。使之晓得其名目意义而已。更不下工夫议论。故子思先立性道教三者于上。而其下方说戒惧谨独。以及万事。先生于心性情图情圈之下。亦先立四端七情二者于前。而其后说方及明辨善恶省察克治之方。此其前圣后贤立言之旨。正相符合。不约而同斯已奇矣。况图之作。本不及做工夫者。是先生自言。则尤不当别添一个恶情横出为图。如恶几之横生者。亦甚明矣。至其谓原于仁义礼智而反害仁义礼智者。尤极无谓。若果原于仁义礼智则岂有反害仁义礼智之理乎。观于朱子或原或生之说自可见矣。栗谷又曰朱子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是大纲说。岂料后人之分开太甚乎。以愚所闻。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此不易之理也。等是一事。既可大纲说如此。则亦可子细说如此。是则首尾俱是。非则首尾俱非。天下岂有半是半非半生半死之物乎。栗谷又曰若论人心道心则犹可如此说。若四端七情则不可如此说。此其为说。亦甚卤莽。盖所谓人心道心。皆以心之发而言者也。自体而言则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7H 页

为性之郛郭者心也。自用而言则为情之管摄者亦心也。性情之理。心实统之。故言心则性举之矣。言性则心亦不外矣。故大舜于人心道心言执中。孟子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言心。所谓道亦器器亦道。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皆此也。以此言之则人心道心者。四端七情之总名也。四端七情者。人心道心之条目也。名虽异而理则一者也。栗谷之以人心道心为有别于四端七情者。果是何见。而又以道心为七情之善一边。以人心为七情之合善恶。则栗谷固亦以人心道心。指四端七情矣。其为说亦不自相矛盾乎。栗谷又曰四端不能兼七情。七情则兼四端。此则栗谷以四端七情。滚合为说。而自不免其病者也。盖四端者。原于性命之正者也。如所谓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之类是也。七情者。生于形气之私者也。如所谓目之欲色。耳之欲声。鼻之欲臭。口之欲味。四肢之欲安佚之类亦是也。是知四端者。天理之所公共者也。七情者。有我之所独私者也。此其纯理与杂气。固有间矣。其可和泥带水滚合而无别乎。况不可以道心为人心。则又可以四端为七情乎。又其谓四端不能兼七情。则是以四端全体之发。为有欠阙而不全也。谓七情兼四端则是以气之卒徒而反为理主。理不能帅气也。其不为误后学而祸性情者几希矣。栗谷又曰欲说善一边则当遵四端之说。欲兼善恶说则当遵七情之说。此亦栗谷欲合四七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7L 页

为一。而自不免有四七之异者也。盖以其善一边。归之于四端。而又以兼善恶为七情。则果可以七情为四端乎。且既曰善一边。又曰兼善恶。则又歧而为三。不胜纷如矣。恶在其合而为一乎。且其所谓兼善恶者。亦甚未安。夫善恶之不可相兼也久矣。不是冷水。便是热汤。岂有兼善兼恶之情哉。栗谷又曰退溪先生既以善情归之四端。而又谓七者之情。亦无不善。若然则四端之外。亦有善情也。此情从何而发哉。又曰四端之外。又有善情。则是人心有二本也。盖四端之情。情之本然者也。七情之情。情之杂气者也。本然故纯理而无不善。杂气故易差而流于恶。此其所以不同者。非所谓四端七情之体段乎。然则四者之情。本是天理所发。固无有不善者。而至于七者之情。亦本非性外之物。又不可遽以为恶。则其本体之初无不善。亦自明矣。先生之云。不亦宜乎。且先生之所以分四七为说以示人者。亦有以焉。盖不言四端则人不知其性之本善而或昧于所从。不言七情则人不知杂气之易差而或流而为恶。故必须兼举二者。并论其义。一以示入道之蹊径。一以戒他歧之易流。所以剖判为说。昭揭万世者。可谓备尽无馀。盛水不漏矣。若其本无二情。则先生固已屡言之矣。先生岂不知而言者哉。栗谷又曰孟子只举大槩说。故只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其他善情之为四端。则学者当反三而知之。夫以孟子之圣。洞见道体之全。说尽四性之用。其于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8H 页

天下众理。该括无馀。更不容添减一毫。盖其道理本自如此。宁更于四端之外。复别有一物可为四端者乎。苟或不得于吾家路脉要领所在。而徒见人情所感之不一。善恶之殊归。皆欲一一遍指。认为四端。则千头万绪。将不胜纷如。已非复情之本相矣。其于道岂不大相远乎。栗谷但主性无二情之见。而不察理发气发之异。以四端七情滚合为说。故辨说愈多而意愈相远。此其所以不合于先生也。盖朱子固尝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犹曰有人心道心之异。又曰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此其曰异曰不同者何也。又曰二者杂于方寸之间。分明下二者二字以别之。此亦有心有二本之病乎。栗谷不以此非朱子。而乃于老先生之分言四端七情。独深排之者亦何也。况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自是朱子定论。四端七情。既有理发气发之殊。则先生之分而言之。固其宜矣。有何不可乎。心一也而有人心道心之异。情一也而有四端七情之异。以其或理或气之不同。故不得不分而言之。非故有意分别。而初不害其为本同也。且大舜之指出人心道心以示人者何也。欲人知性之本善。而不失其初。知杂气之易差。而加精一之功。无非欲使人为善而已。先生之为此图。亦本非有所安排于其间。只据天然自在之心性情。而指出其体段以示人。其欲人为善之意。则与大舜之心。固无异也。又何间然乎。盖尝因是而论之。已上栗谷诸说。非无警发人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8L 页

处。而病痛颇多。又其欲上人之心。自是栗谷一生病根所在。故其于先儒之说。初不虚心逊志。求得是当。以为切己做工之地。而辄先吹毛索瘢。巧指罅隙。略不少顾。且其一有所见。便即断定。自以为是。不复更思。其或一有不合于己。则虽在圣贤之言。亦必牵东拽西。强就己见。竑辞雄辨。层出叠生。似此气象。顾不为贤者之疵耶。此尚论之士所以想望咨嗟。每叹其资质之可以有为。而惜其学术之差者也。呜呼其真可惜也已。
主人既为此说。客有过而诮之者曰甚矣。子之愚也。夫栗谷之贤。世所共推。莫不尊仰。学问所造之浅深。虽非后生所能知。而观其出入古今。谈说义理。议论宏阔。不可涯涘。至其高处。不根前圣之陈言。自出一己之机轴。又皆杳茫恍惚。变化不测。如捕龙蛇而搏虎豹。使创见之士。莫不耸动竦慄。不能自主。所谓平生未曾见。何可议是非者也。非豪杰之士而能如是乎。惟其如此。故一边士类之信服其道者。不胜爱悦之情。欲致崇报之典。并举牛溪成公。请以从祀文庙。实出于一边人慕仰之诚。始也馆学之士上疏陈之。大臣继论之。师儒之长论思之臣又言之。至于外之州牧郡县之士。自相敦迫。投疏固请者。又纷然相继而起。中外相求。大小毕应。风声所暨。莫不云趋。转益和附。共为一谈。如或有人少违其意。则言未脱口。便成机阱。率以邦朋邦诬之罪随之。举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9H 页

国章甫之被其摧折者。莫不人思保身。举皆畏缩。缄口昨舌。莫敢出气。此亦可见一时人议之所在矣。苟非有病风丧心不爱其身者。孰敢开口于此时。以犯世患乎。且性命之理。非人人所能与。栗谷之贤。又非人人所可轻议。子是何人而敢如此乎。况此区区小说。又能为有无于其间乎。敝箄不足以救盐池之咸。一苇不足以障横流之大。无补世教。只为身祸。子之不思。胡乃至此也。子诚愚矣。子诚不知量甚矣。主人遂睢盱抑塞。仰而吁俯而叹。良久而后敢言曰。子之言皆是也。子之爱我诚深矣。子之责我诚是矣。虽然于余心。亦有终不得释然者何也。盖道之在天下。是公共之理也。人皆可得而言。何论其知识之有无乎。幸生昭明之代。蒙被菁莪之化。名不著于农工商贾之列。则是亦士之一也。夫其性情之理道德之说。自是儒者分内之事。所当讲究而力辨者。其不在于此乎。 国家之所启迪在于是。师友之所劝勉在于是。固不可舍此而他求矣。若如客言。是性情道德之说。为世大禁。人皆畏难却立而不敢下手。其弊必至于涂塞耳目。绝灭伦理而后已。其为斯道之害。岂非深且重耶。且栗谷之贤。余岂不知乎。固知其为一世之伟人。 圣朝之名臣。夙所敬慕。而不敢少忽焉者也。何尝有一毫讥贬之意乎。但其学术之间。不能无失。余所以忘其固陋。正言不避者。欲以救其弊而明其道也。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49L 页

此乃君子爱人以德之意也。庸何伤于栗谷之贤乎。况欲其往反违覆以求是当者。亦恐是栗谷当日讲论之意。乎如使栗谷尚在今世。愚得及门而请教。则将复以是说进于栗谷之前。以为就正之地矣。栗谷其不乐闻而虚受乎。彼此相资。贤愚俱益。其为快活。莫过于此。亦何害乎。如或以为不然。则是以栗谷为褊心自私之人。非所以待栗谷也。且吾闻之。古之君子。其心甚大。其量甚弘。其闻人规。略不凝滞。故圣人必择刍荛。颜子以能问于不能。可谓栗谷独无此心乎。况君子之以讲劘相长为贵者。本欲取人之善。以辅其德而已。苟其言之是也。惟知取而用之。改而从之。在己在人。又何间焉。且天下之义理无穷。一人之知识有限。透得一重。复有一重。事固有始以为是而终以为非者矣。亦有前以为得而后以为失者矣。此于学问思辨之际。其势自然如此。固非造次之所能明。一蹴之所可到。如释氏顿悟之法也。不然圣人何取于日新之功。亦何贵于切磋之义哉。如或自是太重。遽执己意。以为我有我见。一定而不可改。则是偏枯之病。无时可去。而亦不能有以来天下之善矣。客以为如何。客曰是则似矣。子以栗谷之学。为近于释氏者。无乃未安耶。子之不思。何其甚欤。主人曰然。余虽实固。亦何敢遽以释氏之学。直指此老耶。但其学术之差。所系非轻。义理之辨。不容迁就。此余所以不得已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0H 页

于言也。不然余又何敢焉。况栗谷之贤。余所素知。余岂毁栗谷者耶。既以语应客。因撰次其问答之说如右。盖欲以求正于有道之君子云尔。
栗谷于孟子四端之说。则谓其只举大槩。于朱子四七理发气发之说。则谓是大纲说。此皆驱率圣贤之言。以从己意者也。其所以峻斥先生而不并斥孟子朱子者。盖其心敢于攻先生而不敢于攻孟子朱子而然也。若使此言初出于先生。而不出于孟子朱子。则必将并为攻斥而不饶矣。察其病根所从来。自有一般苗脉。终讳不得。可叹可叹。
周濂溪诚几德章曰诚无为。几善恶。朱子解之曰几善恶者。言众人者也。圣人于毫釐处。此理无不见。寂然不动者。诚也。至其微动处。即是几。在诚神之间。
今按朱子以通书几善恶之说。谓其就众人分上说。故有人欲已萌。便有善恶之语。若圣人则情之发。浑是天理。岂有所谓人欲所谓恶者乎。故朱子于圣人。固曰诚无不立。几无不明。亦曰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言圣人也。又曰几在诚神之间。此皆以圣人言之也。朱子又曰几善恶者。言众人者也。然则濂溪几善恶者。为众人设。非通论情之当体。本无不善者也。
又按四端是剔拨说。乃纯理所发。为情之本然。与就气质中指言天命之性无异。故先生与高峰书。尝曰既可剔拨而言性。则独不可剔拨而言情云云。其意固然矣。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0L 页

然以孟子见孺子将入井。有怵惕恻隐之心之说观之。见其仁之端。不知不觉透出发来。粹然至善。盖虽其所乘者气。而理自昭著呈露。更不待安排思量。非若七情之生于形气。带得气重也。以此言之则其不可以七情为四端。亦自明白可见矣。且以四端为理。以七情为气。本朱子之见。亦朱子之说。而先生所与暗合者也。朱子岂不知而言。而先生亦岂无所见而云尔哉。大抵乐浑全而恶分析。最为学者大病。古人谓之鹘囵吞枣。其流必至于认气为理。骎骎然入于认人欲作天理之弊矣。所以误己误人。宁有极哉。
象数小说
易之理。微而难知。易之象数。显而可见。象数固易之糟粕。然理非象数不形。故学易者必自夫象数始。盖得其象数而不得其理者有矣。未有不知象数而能通其理者也。然则其以象数为糟粕而不思讲求可乎。余尝极意搜索。积有年纪。揣摩之馀。略窥彷佛。未免随手劄记。以备遗忘。或冀其少有开发。亦欲以求正于知道之君子云尔。岁壬寅春仲下浣。拙斋老人识。
河图洛书
孔子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太极所以为万化之枢纽也。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1H 页

自其本而言。则太极而两仪。两仪而四象。四象而八卦。变化无穷而生生不已焉。所谓一本而万殊也。自其用而言。则凡天地间纷纶万化。皆本于太极。所谓万殊而一本也。故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盖阴阳五行者气也。所以阴阳五行者理也。非理不生。非气不形。理与气相离不得。气行而理常在其中。是知理者气之主也。气者理之体也。先儒所论道亦器器亦道一而二二而一者。其指此欤。圣人作易。以通天下之变。以决天下之疑。至宋邵子。分为元会运世。以极天地之数。所以开发阃奥。以示人者至矣。而所传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数从中起。所谓心学图者是也。大而元会运世此一圈子。小而年月日时亦此一圈子。推而至于百千万亿。莫非这个物事。邵子又以十二辟卦。为十二月之主。此又一说。至于圆图内辟卦相去有疏密之不同者。以阳长其初甚微。渐进而盛则其长渐速。此其所以异也。阴之长也亦然。然则邵子十二辟卦者。以六阴六阳之卦。随其月之所值而指为其月之主。圆图卦数疏数之不同者。以阴阳之进退消长而推排者也。且细观圆图诸卦次第。各有自然法象。不容人力安排。非圣人强为此图。乃其画出自然之象也。二说并行而不相悖。何足以为疑乎。圆图坤八卦在北。乾八卦在南。离八卦在东。坎八卦在西。震八卦在东北。巽八卦在西南。艮八卦在西北。兑八卦在东南。所谓乾南坤北离东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1L 页

坎西艮西北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者也。此亦图内六十四卦阳长阴长之际。其各卦位次自然如此。故圣人见其见成之次第而指之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此又据其自然之象而言。亦非圣人之强有所安排也。阳顺故自震而乾。此则已生之卦也。阴逆故自巽而坤。此则未生之卦也。就以八卦已立之体而观天地之生成。则乾者天之中也。坤者地之中也。天如倚盖。居中而微近南。地居天内。居中而微近北。故乾南坤北而天地定位。离者日也。日生于东。坎者月也。月生于西。故离居东而坎居西。震者雷也。雷始发声于春。巽者风也。风始猛势于秋。故震居东北而巽居西南。东北者春气始生之方也。西南者秋气始成之位也。艮者山也。山镇于西北。兑者泽也。水潴于东南。天倾西北故山亦高。地不足东南故水所归。此亦莫非自然之法象。圣人果有所安排乎。圣人只就天地自然生成之法象。画出以为图耳。此则先天之易而所谓气化者也。至于洛书则是乃后天之易而所谓形化者也。故天气下降。交于坤之中爻而为坎。天一生水也。地气上升。交于乾之中爻而为离。地二生火也。乾之下爻。下交于坤初而为震。天三生木也。坤之上爻。上交于乾上而为兑。地四生金也。乾之上爻。下交于坤上而为艮。艮者土也。坤之下爻。上交于乾初而为巽。巽者木也。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2H 页

其曰一二三四五者。乃五行所生之次第。而水火轻清。故其生最先。金木壮稚。故其生次之。土较加实。故其生最后。此又其自然之序然也。乾坤大父母。相交既周。则六子用事而父母退老。故乾退于西北。居不用之位而全无所为。西北者。天之所高。极尊之位也。坤退居西南。亦居不用之位而犹有半用。西南者土之所生。极盛之位也。父道至尊。故传于长子而已无所事。母道稍近。故虽传长女而犹略有用。其势亦然矣。长男代父。故震居正东而为春。春者发生之方也。长女代母。故巽居东南而为夏。夏者长养之地也。坎离是小父母。故坎居先天坤母之位。离居先天乾父之位。亦父生母育。因不离其所也。长男既代父而居东则少男不得不进居于东北。以止水而资木之生长女既代母而居东南则少女亦不得不退居于西。以承母而附其父。此其八卦位置变易之所由生也。至于数之所以各得者。则乾坤相须而为用。故乾得六成数。六者先天坤位所居之成数也。坤得二生数。二者亦先天乾位所居之生数也。乾为全不用故得成数。坤犹半有用故得生数。此亦所以不同也。震居正东故得三数。坎居正北故得一数。一与三皆先天所生之本数也。兑居正西而得七数。巽居东南而得四数。七者成数也。四者生数也。四生数是阴中之阳。为阴之主故进而当巽。七成数是阴中之阴。阴主于退。故退而当兑。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2L 页

西者金旺之乡也。东南者木盛之地也。物不可以太盛。故七是火之成数以制金。四是金之生数以制木。皆所以抑其太过。使得其平。而至如以艮止水。以坤泄火者。亦莫非此义也。此其天地造化之所以相生相济自然之道也。离居正南而得九。九者本是乾父之数也。艮居东北而得八。八者亦坤母之体。所以为木之根而木之所成者也。盖九虽金之成数。而以其为阳盛之数。故进而当正南为离火之用。八虽木之成数。而以其阳中之阴。故退而当东北为震木之体。此亦阳进阴退之义。而又其为各卦得数之所由然者也。但其东北之阳。因得本数。南西之阴。互易其数。似若可疑。而其所以如此者。亦有以焉。盖阳是阴之主。尊而不二。故不易。阴是阳之配。从而不居。故可易。朱子所谓阴可易而阳不可易者。亦其理宜也。然而坎震之所得者。皆阳之生数也。离兑之所得者。皆阴之成数也。此又阴阳之所以各得其数。而其阳生阴成之妙。亦可见矣。且其四正之卦所得者皆阳数。四隅之卦所得者皆阴数。此又何也。盖四正者位之阳者也。四隅者位之阴者也。位阴则数从而为阴。位阳则数从而为阳。此亦阳进阴退之义。而亦莫非自然之象。非圣人之强为也。盖河图者。天地所生之体也。洛书者。天地已成之用也。生则运而不息。故春夏秋冬迭相循环。成则定而有常。故南北东西万古不易。天包乎地。地囿于天。一阴一阳。互藏其宅。此天地之所以自相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3H 页

依附。而万物之所由化生者也。二气絪缊。交错相缠。而理无所不在焉。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太极之道。其大矣乎。
所谓圆图六十四卦。阴阳消长之际。其次第位置。皆有自然之象者何也。曰十月纯阴坤卦。阴极于上而冬至子半。一阳复生于穷阴之下。其卦为复。此乃十一月卦也。稚阳始生之初。其气甚微。乍进乍退。似无似有。不能骤长。其势固然。其阳气之动。发越于上则其卦为颐。少退而发于五位而上爻还坼则其卦为屯。更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益。又退而入于四则其卦为震。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噬嗑。复退而入于五则其卦为随。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无妄。又退而入于三则其卦为明夷。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贲。复退而入于五则其卦为既济。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家人。复退而入于四则其卦为丰。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离。复退而入于五则其卦为革。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同人。复退而入于二则其卦为临。此乃十二月卦也。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损。复退而入于五则其卦为节。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中孚。复退而入于四则其卦为归妹。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睽。复退而入于五则其卦为兑。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履。复退而入于三则其卦为泰。此乃正月卦也。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大畜。复退而入于五则其卦为需。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小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3L 页

畜。复退而入于四则其卦为大壮。此乃二月卦也。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大有。复退而入于五则其卦为夬。此乃三月卦也。又进而腾于上则其卦为乾。此乃四月纯阳卦也。以阴长而言则阳极于上。一阴复生于下。其卦为姤。姤者五月卦也。姤为阴之始。亦阴气发越于群阳之上。亦久而后方定。故阴气腾于上爻则坼而为阴。其卦为大过。降而入于五而上爻还单则其卦为鼎。又腾于上而上爻还坼则其卦为恒。降而入于四而五六爻还单则其卦为巽。又腾于上则其卦为井。又降于五而上爻还单则其卦为蛊。又腾于上则其卦为升。降而入于三而外三爻还单则其卦为讼。又腾于上则其卦为困。又降而入于五而上爻还单则其卦为未济。又腾于上则其卦为解。又降而入于四而五六爻还单则其卦为涣。又腾于上则其卦为坎。又入于五而上爻还单则其卦为蒙。又腾于上则其卦为师。又下入于二而上四爻皆单则其卦为遁。六月卦也。又腾于上则其卦为咸。又入于五而上爻还单则其卦为旅。又腾于上则其卦为小过。又降而入于四而五六爻皆单则其卦为渐。又腾于上则其卦为蹇。入于五而上爻还单则其卦为艮。又腾于上则其卦为谦。下入于三而外三爻皆还单则其卦为否。七月卦也。复腾于上则其卦为萃。降于五而上爻还单则其卦为晋。复腾于上则其卦为豫。入于四而五六爻皆单则其卦为观。八月卦也。又腾于上则其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4H 页

卦为比。降于五而上爻还单则其卦为剥。九月卦也。剥一变为坤。十月纯阴卦也。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此其各卦次第。皆自然而然。而先天八卦之位置。亦因此而定。固非人力之所能为也。曰其阳长之际。阴爻之在阳仪边者。有既单而还坼者。其阴长之际。阳爻之在阴仪边者。有既坼而复为单者。其变换不定若此者何也。曰阳长之初。阴爻之乍为阳者。非即顿然为阳。乃阳气泛越于阴气之上。进退渐磨。久而后方定。故其象如此。阴仪中阳爻之进退亦然。细玩图象。可以见矣。
启蒙小注。周谟以十二辟卦中间相去。有卦数多寡疏密之不同为疑。问于朱子。朱子答曰某亦尝如此理会来而未得其说。大抵此图布置。皆出乎自然。不应无说。当更思之。其后胡氏因朱子此言而为推度之说。今见于启蒙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下小注第五张。见其为说颇详。似乎有理。而终未免出于安排。非自然之象。恐未为定论也。愚因窃思之。朱子此答。或非朱子之言。无乃记者误耶。不然则似是朱子初年偶未照管时事。必有后来分析示人之定论。而胡氏以中国人未得见。为此云云未决之语。况吾东方僻在海外。地之相去。又万有馀里者乎。聊记之。以为他日考验之地云。
一。元凡十二会。起子终亥。其自子至巳为先天。自午至亥为后天。所谓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是也。自子至巳为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4L 页

先天。故河图应之而出。河图者生成之体也。自午至亥为后天。故洛书应之而出。洛书者方隅之义也。河图主天。阳之盈也。洛书主地。阴之虚也何也。乾一而实。故能包乎地。扛抬而使不坠堕也。坤二而虚。故能承受天之气而生育万物也。然则主气而能运行者天也。主形而能主守者地也。故天之气动而不息。地之形静而有守。不息故生长收藏而行四时。有守故南北东西而有定位。此乃自然之理也。天依于地。地附乎天。阴阳相成。动静相须。阳开而阴阖。寒往而暑来。相为经纬。相为终始。
所谓太极者何也。曰只是一个理而已。因其理之极至而名曰太极。盖不离乎阴阳五行。而亦不杂乎阴阳五行者也。故曰易有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既具而其理无眹之目。又其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于阴阳之中。通贯全体。无乎不在故曰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一以贯之。观此数说。可以见其名目意义之所在矣。
两仪者阴阳也。所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是也。两仪之上。各生一阳一阴为四象。阳上阳为太阳。阳上阴为少阴。阴上阳为少阳。阴上阴为太阴。所谓太阳一少阴二少阳三太阴四者是也。四象之上。各生一阳一阴。太阳上阳为乾阴为兑。少阴上阳为离阴为震。少阳上阳为巽阴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5H 页

为坎。太阴上阳为艮阴为坤。所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者亦是也。八卦之上。各生一阳一阴。是八卦之两仪。所谓八卦生十六也。十六之上。各生一阳一阴。是八卦之四象。所谓十六生三十二也。三十二之上。各生一阳一阴。是八卦之八卦。所谓三十二生六十四也。此乃邵子加一倍者然也。六画既成之后。按图而观之。则姤复在中。规而围之则又复居子中。姤居午中。所谓数从中起者亦此也。
阳一画在左。为阳仪之主。阴一画在右。为阴仪之主。所谓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即所谓太极在阴阳之中。而为阴阳之主者是也。其左为阳仪而阴多阳少。右为阴仪而阳多阴少者何也。曰左之阳阳以消阴。阳微而渐进。阴盛而渐消。故其象如此。然阳虽微而阳能制阴。阴虽盛而阴不能抗阳。阴仪之于阳也亦然。此亦君子小人道长道消之所由然者也。
其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者何也。其禀受之所以不能皆如一者亦何也。曰阳动故变。阴随故合。阴阳迭运。二气交感。而五行出焉。万物生焉。是其迭运之际。交感之顷。其气或升或降或进或退或开或阖或远或近或大或小或屈或伸或明或暗或浮或沈或赢或缩或强或弱或长或消。或流而往。或推而还。纷纶动荡。千变万化。其所以运行之际。气不能无偏正清浊之异。故人物之生于其间者。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5L 页

亦不能不异。值其偏且塞者为物。得其正且通者为人。而于人物之中。又各有不同者。此亦所以有万不齐。而不能皆如一矣。
其阳升阴降者何也。曰阳伸而进故升。阴屈而退故降。盖天地间。只一气而已。冬至子半。阴极于下而为坤。坤者地之中也。阴气既极则阳不能不生。一阳胚胎于坤母而始生。夏至午半阳极于上而为乾。乾者天之中也。阳气既极则阴不能不退。故一阴消阳而阴气始生于乾父。此亦自然之理也。阳生于地中。渐腾而东上。至天中而极焉。阴生于天中。渐降而西下。至地中而极焉。此阴阳之所以有升降者然也。以此观之则阴者是阳之馀也。阳能统阴而阴不能抗阳。故阳贵而阴贱。阳尊而阴卑。阳之主阴。又可见矣。
其阳进阴退者何也。曰阳实而赢故进。阴虚而缩故退。亦升降屈伸之义也。
其离得乾之用数。艮得坤之体数者何也。曰艮者阳也。阳动而以静为体故得八。八者坤之体数也。离者阴也。阴静而以动为用故得九。九者乾之用数也。此阴阳之所以互藏其宅。而相资以相成者也。
离之阳盛而为阴。坎之阴盛而为阳者何也。离虽阳盛而一阴在中。坎虽阴盛而一阳在中。盖坎之一阳。方生之阳也。离之一阴。方生之阴也。方生者虽微而为主。向衰者虽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6H 页

盛而为客。主能制客而客不能抗主。离之为阴。坎之为阳可知矣。火外明而内黑者。阴之为也。水外暗而内明者。阳之为也。于此见之。亦可以知其主客之所在矣。
四月纯阳而热犹未甚。至五六月阴生之后而热反极焉。十月纯阴而寒犹未甚。至十一十二月阳生之后而寒反极焉。其故何也。盖阳者自地中而升者也。阴者自天中而降者也。纯阳之月。上下俱阳。阳虽盛而散而不专。故热犹未极。五六月则阴自天降。阳气为阴所逼。下而积于中。故上寒下热而热遂极焉。纯阴之月。上下俱阴。阴虽盛而亦散而不专。故寒犹未极。十一十二月则阳自地升。阴气为阳所推。亦上而积于中。故上寒下温而寒遂极焉。盖其势自然而然矣。曰然则七月之热。始极而终减。正月之寒。始盛而终退者亦何也。曰七月阴气既长而阴胜阳。正月阳气既透而阳胜阴。此寒热所以始盛而终衰。势亦然也。高山绝顶之上则虽当盛夏之时而有凉气者无他。以阴气在上而然也。则其向上之益寒可知矣。虽当隆冬之月。而江河之水不彻底皆冻者无他。以阳气在下而然也。则其向下之益温可知矣。
其或当暑月而有凉冷之气。当寒月而有温暖之时者何也。曰此则司天客气之所为。而人事亦相参于其间也。盖甲己之岁。以土司化。乙庚之岁。以金司化。丙辛之岁。以水司化。丁壬之岁。以木司化。戊癸之岁。以火司化。天之客气。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6L 页

随岁而有异。地之主气。每年而常然。是其主气客气。上下临御。相参相制。以成变化。气候因之而不一。此乃客气之所使者然也。至于人事之相参则亦以天人一理上下一体。故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固有相感相应之理矣。故人君苟能致中和之德。尽辅相之宜。则天必以和气应之。如或人事失于下。有刚克而过于暴。柔克而至于废。则天亦以乖气应之。观于周末无寒岁。秦末无燠年。可以见矣。
其元会运世之为天地之始终者何也。其以十二三十相为出入。而得其年数之多少者。亦何据也。曰以一岁之数。推之而知其然也。天有元亨利贞之理。岁有春夏秋冬之运。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理。是岁之与元。虽有大小久暂之殊。而其为道则同也。盖理无穷而气则有限。无穷者弥久而自如。有限者有时而终尽。然则天地虽大。既属形气。亦安得长存而不坏乎。岁有十二月则元之有十二会可知矣。月统三十日则会之有三十运可知矣。日统十二时则运之有十二世可知矣。惟世有三十年而时之刻数似若差有不同者。然每时各管天之三十度有奇。奇者馀分之所由生也。然则月之生闰。本由于日之馀分。而日之馀分。因时而得者。又可见矣。
阴阳之消长也。未尝顿然而生。亦未尝顿然而尽。阴极于地中而阳已胚胎于下。阳极于天中而阴亦始生于上。观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7H 页

于姤复二卦可见。降而西下而阴消阳。升而东上而阳消阴。一消一长。其渐也久矣。
五行皆得土而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得土而成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得土而成也。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得土而成也。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得土而成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土自相成也。天地者阴阳也。阴阳相交而五行出焉。奇阳数偶阴数。一奇一偶。相为终始而易道备矣。
河图。生成之数也。洛书。生成之后。各居其位之数也。北东阳故生数居之。南西阴故成数居之。七九虽阳。固亦生之阴也。
流行中有对待。对待中有流行。此河图洛书所以相为经纬。相为表里。
易以九命阳爻。以六命阴爻者何也。九为老阳之数。六为老阴之数。老极则动。老阳变为少阴。老阴变为少阳。易以变占。故以九六命爻也。九之为老阳。六之为老阴者何也。河图之数十。太阳居一故以馀九为数。少阴居二故以馀八为数。少阳居三故以馀七为数。太阴居四故以馀六为数。此其九为老阳。六为老阴者然也。以天地之象观之。则天之体圆。圆者径一而围三。地之体方。方者径一而围四。天数以一为一。故三其三而极于九。九者阳之极也。地数以二为一。故三其二而极于六。六者阴之极也。然则九之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7L 页

为老阳。六之为老阴。亦可见矣。
天地造化。只是阴阳二字。而阴阳之分为五行。故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以其大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以其小而言则天有五行。亦各有阴阳焉。以一元之运行而言。则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阴。细推之则一岁有一岁之阴阳。一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有一日之阴阳。一时有一时之阴阳。推之事事物物。莫不皆然。其理则隐而莫之见也。谓之无也则粲然而毕具。谓之有也则无声臭无形状。不可指拟而目击也。圣人之心。至虚而至灵。圣人之目。至明而不蔽。独得于昭旷之原。即物观理。能指出而言之。大哉圣人之智也。孔子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即即物观理之说。而末乃归之于人事者也。太极者理也。阴阳者气也。非理不生。非气不形。气行而理常在其中。无一刻之或间。无一物之不体。其所以生物不测者。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造化之妙。其妙矣乎。以其生物者而言之。则盈天地间者皆气。而理为之主。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是生万物。人者万物之最灵者也。于其生也。必得此五行之气以为形。必得此五行之理以为性。禀木气多则过于柔而其恶为废弱。禀金气多则过于刚而其恶为彊梁。禀水气多则过于活而其
拙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58H 页

恶为流荡。禀火气多则过于烈而其恶为躁酷。禀土气多则过于厚而其恶为钝滞。又各有清浊粹驳之相杂。亦有分数之不齐。故有智愚贤不肖之异。其所以变浊而为清。反驳而为粹者。亦必有先觉者为之倡导。此圣人教学之所以设也。人性本善。故无不可化之理。苟能百倍其功。弗得弗措。则愚者可至于明。柔者可至于强。气质之偏。自能默化于不言之中。而形著动变之效。可得而言。此又圣人立教之意也。易之道广大悉备。进退消长之机甚微。而吉凶悔吝。由此而生。无时无处。莫不有是道焉。如鱼之在水。顷刻离此不得。离之则死矣。易之道。其至矣乎。
小雅十月之交首章注曰。一岁之内。日与天会者凡十二。方会则月光都尽而为晦。已会则复稣而为朔。日月相对则月光正满而为望。晦朔而日月之合。东西同度。南北同道。则月掩日而日为之食。望而日月之对同度同道则月亢日而月为之食。今按其所谓东西同度者。周天之度。始于东而终于西。故度以东西而言也。南北同道者。日月之行有数道。有在南者。有在北者。有在南北之间者。故道以南北言也。其于日之食曰月掩日。于月之食曰月亢日者何也。阴盛而掩日则日为之食。是月之胜阳也。阴亢阳而阴不能胜阳则月为之食。是月之不胜阳也。故其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