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x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铭
铭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57H 页

鸡山之下。牛谷之中。有奥区焉。潘南朴君台老甫之所隐也。君志刚而高。行方而谨。才能干事。器能适用。而常退然以谦卑自牧。年踰五十。迹未尝出于乡。名未尝闻于国。君不自以为隐。而以其有蕴而无求也。故人谓之隐焉。余尝一造焉。架木编茅为小亭。而游息于其上。亭侧有活水。自岩缝喷出。渟而为泉。泻而为涧。甘洌清滢。可饮可玩。于时夏也。风乎亭而漱乎泉。爽然不觉歊赩之失去也。君问亭名。余曰泉哉。泉哉无以易此。且是晦翁精舍之号。而此地亦君之松楸也。请敬名之曰寒泉之亭。而取大易水风九五之义。以为铭。铭曰。
泉者。阳之用也。寒者。水之性也。有食有不食者。物之命也。性乎命乎。斯若人之徒乎。然则为我心恻者。噫其浅之为丈夫乎。
方案铭(并序)
舍弟农隐。借得文木棋局于从弟德浦。时遇闲客。聊寓闲兴。昨忽恶其无益而害事也。即磨去之。用为书案。昔程夫子以吕晋伯老而好学。为视少而好学者。尤可爱。余亦喜其勇也。为之铭。铭曰。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57L 页

[方案铭]
文木之斐然兮。昨棋而局。今书而案。木乎木乎。是人治乱之辨乎。黄卷之粲然兮。彼名而利。此实而善。书乎书乎。是心存亡之判乎。
老学斋铭(并序○丙子)
昔程叔子称吕晋伯云。晋伯老而好学。老喜学者。尤可爱。人少壮则自当勉强。盖人老则血气衰聪明藏。而百虑倦矣。于是而犹能好学焉。此则志也。志则不随血气而衰。然此志诚之者少。此伊川之所爱也。吾友安定罗显道。今年五十有九矣。以老学名其斋。其志可见也。是为之铭。且以自警。铭曰。
逝者如川。日夜靡息。人于其间。独驻焉得。昨日妙龄。今朝秃翁。天机乃尔。岂云悤悤。气之相禅。理则自如。外有盛衰。内无盈虚。方寸一片。寔理所宅。莹然其明。如鉴未蚀。体而克存。用乃不忒。曰中曰和。斯善之极。学之为道。求致于是。是之未至。不容其止。明之诚之。直之方之。表里交养。勿助忘之。短景易颓。遐路方悠。于时鞭策。愈不可休。苟曰已暮。遂辍行辀。茫然无归。匍匐道周。一息尚在。此事未已。夙兴夜寐。其敢自弃。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58H 页

玉书镇铭。书示孙儿东浚。
坚刚洁白。庄重正直。维其似之。是以有之。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序
送恕卿之德丰甥馆序(辛卯)
昔余将之岭之南也。庭闻训戒之简焉。曰敬尔七尺。毋忝尔先。盖因勖率之语。而申教之也。余惧不堪而不敢忘也。今子之有是行也。玆又诵而告之。既又为之说曰。夫妇之道。人伦之始也。事之至微至近。而道行乎其间。君子之不可不知。而不可不慎者也。吾观世之人。知此者盖鲜矣。夫岂有慎之者乎。男牵欲而失其刚。玩而骄之。妇狃说而忘其顺。狎而易之。终至于女之狼者。利夫之弱而穿鼻听之。男之暴者。怼妇之凌而反目视焉。兄弟不乐。父母不顺。家用乖乱。身取僇笑者多矣。噫。今有一道焉。亦曰。反其本而已矣。正衣冠。尊瞻视。以自敬重。节言少动。以寡尤悔。夙兴夜寐。以戒宴安。戏者自侮之招也。勿设于辞气。怠者自贱之归也。毋形于身体。古人所谓修身正己者。外此无他道矣。于以齐内也。何有。若平居而无可畏之威。可象之仪。临事而有颠倒之容。躁扰之举。骍然而怒。忿然而詈。惠然而笑。傲然而嬉。则已无可敬之实。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58L 页

送从兄守道归衿阳序(壬辰)
古者人行必有赆。今将远别矣。岂可无一言相赠哉。窃谓斯人之道。唯友而已。自非上智与下愚。则未有不随友而变者。故与善人处也。辅吾之仁。攻吾之过。感发吾善心。遏绝吾邪念。闻吾之所不闻。勉吾之所不逮。其香如兰。其润如泽。自不觉吾身之至于善也。其与不善人处也。成吾之恶。顺吾之非。淫亵慝僻之言。败吾之心术。戏嬉惰慢之行。毁吾之身体。其臭如鲍。其染如腻。亦自不觉吾身之化于不善也。人于此二者。可不知慎其与哉。吾知吾兄发强之才虽不足。而有兴起感奋之志。容受之量虽未弘。而有悔过从善之长。狃习虽存。而无玩好之患。身检虽疏。而无苟贱之耻。若其领恶而全好。则可进于高明。苟或弃长而从短。则日究乎污下。此诚一身安危生死之机也。正宜旁求强辅。夹持交修。以变夫气质之用。而益充其所受之大也。不可昵比燕朋群聚而咻。徒以损其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59H 页

送林士驾序
湖南林君士驾。来谒家君于鲁西之后塘。既讲修世好。仍请受读家礼。盖留二阅旬而南归。同舍生宋君子慎。为次留别韵。且为之序以赠之。林君又以属余曰。吾子盍亦为一言。余辞曰。子慎真益友也。其所以赆吾子者。语婉而意切。类多规讽。凡吾所欲言而未及者。子慎已言之矣。至其篇末所引朱夫子之说。则又为士者立心之本领。而不可以不知者也。余于夫子之言。独甚爱此。常手抄其言于节要之卷端。而服膺焉者。则今吾与子各俛焉。从事于斯足矣。乌用多言为哉。林君曰。虽然。吾子第为一言。余固辞不获。乃述夫子之意。而申以宋生之言曰。士之为学者。为己而已。己为内。人为外。己心为内。外物为外。苟于内外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59L 页

两君酬唱意何深。叹息今人少是心。明日便成千里别。强将芜拙续高吟。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0H 页

重刊坡平姓谱后序(壬戌)
惟我坡平之尹。始谱于 天顺年间。至 嘉靖己亥。湖南观察讳溉。始刊行之。而贰相苏公世让。为之序以美之。 万历乙酉。湖西亚使讳勉。修而广之。 崇祯甲戌。拯之祖考八松府君尹完山府。又续焉。而自识之。末以续成勿替有光斯谱。望于来许。此吾姓谱之颠末也。间者。宗人故参奉璹氏。以为自甲戌至今又已四十馀岁矣。后生之生于其后者。或至抱孙。而无所载名焉。不可不又辑也。慨然自任。累阅岁而编成凡五卷。其为书凡例。视旧增广。其书生卒年月者。所以徵时世也。书娶某氏者。明外系也。书葬某地者。重丘墓也。书及外孙。而女婿必书前后室者。辨自出也。为人后者。亦书于本生兄弟之列者。序天属也。其用意之周详而用功之勤笃如此。惜未及锓梓而殁。今咸镜方伯趾善氏。乃踵而成之。于是乎二公之有功于吾宗大矣。而吾八松府君之所望于后者。信乎其有光矣。既而参奉之子尚孚等。俾拯书其事。以告后裔。拯窃惟世族之家。必有谱牒。不止为一家之美事也。世道亦有赖焉。程,张夫子之论备矣。无庸更赘焉。惟窃有所感于心者。愿与诸宗人讲之。盖拯之先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0L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1H 页

鳌峰集序
窃观世人之以文集行于世者多矣。其不归于空言。而为有之无所补。无之无所阙者几希。今于鳌峰金公遗稿。得所谓保邦要务者。读之深有感焉。如此者。方可谓有用之文。而不可以泯没者也。盖公丁 万历壬辰丁酉之难。目击时艰。方物出谋。为此四十有二条。以献于 朝。其为说。稽之于经而有本。验之于史而有据。其凿凿于时务事情之必然者。又皆明白切实而无可疑。呜呼。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脱有缓急如异时。则当事任者。宁不有考于斯耶。至其论御寇之策。而本之于安民。究安民之术。而归之于讲学。条理不紊。源委俱举。有非一时计策之士苟然为一切目前之图而已。于此。益可见公之为学。识其大者如此。岂不又贤矣哉。公讳齐闵。乃李一斋之门人也。登第。官止于寺正。吾仲父童土府君。实铭其墓。公为人冲澹寡欲。其形于声诗者。犹可想见。尝跨马独行。遇劫盗于山间。公色不变。徐谓之曰。盗乎听我言。我为金某。尝为官人。而所骑只款段也。汝得一款段。而有杀官人之名。无乃利小而累大耶。盗笑谢而去。其事行类此。时人以淳古长者称之。不知其有蕴也。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1L 页

罗显道大夫人寿宴诗次韵序
呜呼。人子之事亲。天下之至乐也。而其得与不得。则命也。世或有生而不识父母之面者。或有未十岁而抱永感者。若此者。曾不及燕雀之呴呴以相乐也。虽使殁身衔恤终天茹哀。亦何所逮哉。亦或幸免于此。而亦有不能自尽于事亲之心者。盖男子之生。出而事主。或陈力四方。靡盬于王事。而不得养其亲者有之。或遭罹世网。流窜于远地。而不得侍其亲者有之。纵使尽分无愧。以忠为孝。而生离膝下。死或隔绝。宁不为人子之不幸耶。又或贫寒穷窘。菽水不继。如子路之叹者有之。纵使养志尽欢。以善为孝。而餐无旨甘。衣不轻毳。不煖不饱。谓之冻馁。则宁不为人子之至戚耶。此数者。皆人子之不能自必于己者。则岂非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2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2L 页

送俞公佐赴南平县序(乙酉)
疑则怠。决则勉。盖人疑而不能决。则便不能向前。依违担阁。卒归于废弛。天下万事。莫不皆然。夫以公佐之有才有气。且早有志。踔厉奋发。长趋阔步。将无远之不可至。而乃止于是而不能进者。何哉。其故可知已。噫。理有未明。心有所疑。志以疑挠。气以疑沮。内不能定吾之趋向。外不免忧讥而畏谤。排徊岐路之间。而不觉辊过半百之年矣。即无论斯文之溃裂。世道之乖丧。而反顾初心。宁非可慨者欤。然今有一说。身有蚤暮。而心则自如。若自今为始。都舍彼此。只反求吾心。从温公所告刘忠定终身可行之一言。立定脚跟。勿贰勿参。则其于博约之大规模。纵有未及充拓者。而言行无苟。表里如一。于以安身立命。以为晚节实地。则盖裕如矣。未知公佐之意以为如何。既又不利于科场。晚就禄仕之涂。栖栖于京洛者有年。今始得县赴任。求闻赠行之语。吾何敢以叹老嗟卑。穷通得丧之区区。为公佐道哉。略叙平日吾心之所欲言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3H 页

老来看得转分明。大本无如一个诚。于此果能真得力。自当随处坦然行。
师友平生直至今。百年情义世仍深。向君那作皮毛语。字字君须谅此心。
又题别纸下
先贤说话只如斯。唯在吾人实体之。仕学交优尤可勉。愿君珍重慰心期。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记
牛溪书室重修记
牛溪书室者。即我默庵先生讲道之所也。盖先生自岁三十以前。闻其风者。已知学之有师。远近争负笈而归之。先生乐育不倦。为搆一室于所居之东偏。以待来者。为屋仅三间。西室居三之二。而东房则以厅代之。壁其北及左右。以为温。而置四窗双户于南。以取明。又铺板于窗外。以广居。而墙其煁上。至于栋以处炀者。其制体俭而用备也如此。既成。自扁其颜曰牛溪书室。且为手画二十二条。以为书室之仪。今见于集中者是也。后二十四年。而为壬辰之难。兵燹所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3L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4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4L 页

五老亭记
扶苏。故百济之墟也。多名胜处。当其北注子峰下。有石滩焉。以李长沙之旧居也。至今人指点之不能忘。注子一峰。临江斗断。前挹苍岩。后顾皋兰。而东西大野。眼界最阔。我叔父青林翁。得之。为亭于其上。见之者以为沿江上下数十里。此可为甲乙焉。岁己未十月几望。亭成而落之。翁与仲氏朔宁公,叔氏五冈公为主人。而沧江金丈人。与天岭朴使君。肩舆造之。以为宾。无他客焉。华发苍颜。相对敷腴。酣觞赋诗。尽欢而罢。既而翁问亭名于其从侄拯。拯敬对曰。盛哉。朔宁公与金朴二公俱七十岁。翁与五冈公。俱六十五岁。五人而为三百四十岁。岂非希世之奇会耶。江山之美。风烟水月之景。诸名胜之所同有。而此五老之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5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5L 页

不忧堂记
五冈者。吾先山之案。庚酉峰之西枝也。自峰而下。迤而为长坂十里。开张两翼。为小冈者五。而大村居其中。与所谓堂北村者相对。鲁冈书院。当中冈之正。而其右则吾处士叔父宅也。叔父晚搆一堂。扁之以不忧。客有过而问其名堂之义者。叔父笑而应之曰。若仁者不忧。则吾岂敢。虽然吾有长物焉。彼充堂而衍宇者是也。盖吾昆弟十馀人。有子多者不过三人。其次二子一子耳。又其次或无以继世。吾乃独有七个丈夫。阶庭之间。辄俨然而成行。是殆我祖先之馀庆。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6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6L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跋
书师友简牍帖(壬辰)
师友所与手札。余既谨藏之。就其中。有奖励告戒之语者。辄录之于册。窃拟古人盘盂几杖之铭。于以观德警惰之道。为两有助焉尔。
题朴甥士元家帖后(丁巳)
呜呼。此吾朴兄叔厚之遗迹也。盖朴兄既殁。我姊氏收诸其巾衍而谨藏之。及嗣子泰辅长。又裒得遗札之在一家者。缀而妆之。以为此帖。又取一家所记遗事数条以附之。间出以示余。恍然如复接其声容焉。余尝悲朴兄质美才高志远。而不幸早世。此虽翰墨之末。观者亦可以得其一端。至其所自箴警之语。则余既略载于志墓之文矣。古人所谓其心炯炯。犹若可识者。令人三复而流涕也。余于此。又有感焉。人子之于其亲。生之膝下。亲启手足而及其久也。思慕之情或疏。有不日远而日忘者几希矣。今嗣子生也后。不及逮事。而乃能致隆于所后之义。致悫于事亡之节。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不懈。又敬奉手泽。以寓终身之慕。非夫诚孝之笃。何以及此。呜呼。朴兄可谓有后矣。吾闻人之行。莫大于孝。实百行之本也。嗣子今已策名立朝。即无待教忠之训。而此可移于君矣。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7H 页

题李景略训妇诗后(戊午)
友人李君景略。与吾从弟播为婚姻。盖景略。即延平忠定公之诸孙。而忠定公受学于牛溪先生。故景略以我家为坡山之外裔也。不厌其贫。而乐与之结亲焉。拯窃尝叹息以为牛溪入人之德深。故人心愈久而难忘。忠定隆师之义笃。故子孙世讲而不替。此亦可见其一端矣。既而景略率其妇以归。贽见之日。以忠定公受 赐内训一帙赠其妇。而自为诗八篇。备述教戒期望之意以副之。夫世俗例于是日。列录衣服器玩以与之。号曰礼物。转相夸诩。其弊也久矣。景略能摆脱陋规。而讲得此一段好事来。可谓贤矣。且念世道渐下。士大夫鲜能守其家法。故闺门之教。亦蔑蔑无闻。骄奢薄恶。日以覆坠。景略既以孝悌清俭。自修于身。而推其有以及于家。又古人之言曰。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夫躬以导之。早以谕之。教安得不立。教既立。安得复有所谓覆坠之患乎。后数日。景略过余而爱其妇曰。亦子之侄女也。盍亦助我一言。余曰。女子以嫁为归。况吾子之教至矣。何容复赘焉。抑念我曾祖妣庆夫人。严毅方正。事事有法度。祖妣成夫人。慈良柔顺。仁厚之德。洽于一门。我后裔耳目之所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7L 页

一斋集跋(庚申)
龟山杨氏有言曰。唐虞以前。载籍未具。而当是之时。圣贤若彼其多也。下历秦汉。以迄于今。文字之多。至不可以数计。然旷千百年。欲求一人如颜,曾者。而不可得。则是道之所以传。固不在于文字。而古之圣贤所以为圣贤者。其用心必有在矣。味斯言。岂真以后世文字之多为病哉。直病学者徒以记览诵说为事。而不知有反己潜心。真知实践之道耳。今读一斋先生集。重有感焉。盖先生之学。自以晚而从事。恐分精力。不务博取。专用功于四书。卒能有所成就。虽以心性先后之说。自信自用之病。见砭于先正。然其庶几深造自得。而居安资深者。则要非口耳之流所可拟议也。由是在己者。为实德。及人者为实学。而遗风馀韵。愈久而不泯。苟非有得于所谓圣贤之用心。恶能如此哉。彼徒以记览诵说为事者。纵令读尽圣贤之书。不错一字。说到性命之源。天花乱坠。亦奚益之有焉。先生之五世孙大龄。以吾友朴和叔所校刊本一帙来示。而俾题其后。窃观先生德业言行。备载卷中。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8H 页

李氏祭式跋(辛酉)
右祭式者。故牧使李公时显之所为也。公以长房。奉其高祖祧主。而祀于家。乃谋于其大小宗子曰。吾王考文忠公尝著四礼训蒙。又手写祭义以为屏。其眷眷于追远之道如此。而身非主鬯。未有成法。降及后裔。无所据依。不可不一加整顿。以继先志而垂后式也。于是博考礼书。以为此本。盖废生忌之祀。减忌辰之馔。而归重于时享。论设馔则黜丘氏共卓之文。祭土神则用朱子戒子之书。至于荐献参告之仪。莫不各为图说。斟酌损益。以成一家之制。而大要以复古变俗。一遵家礼为主焉。公之子世龟寿翁。间以示拯。拯卒业而叹曰。有是哉。文忠身教之远。而牧使奉先之笃也。夫礼具于方册。非不粲然可见也。特人不行之故。未免于书自书我自我之弊。虽或行之。而不究其义。则亦行不著习不察。而卒同归于废弛而已。今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8L 页

宁城文献跋(辛酉)
此书所载凡十人。李府使得全以文学显外。其馀皆孝子烈女事也。见其至行。令人感叹流涕。不能自已。邵子有言喜闻善言。喜道善事。此固秉彝好德之良心。而人之所共有者也。自世降俗末。人之见人之善行。而不忮而嫉之者几希。孰有如孙侯之立传致祭。郑侯之作屏示后。如是其惓惓哉。微斯人夫十人之懿德醇行。后世孰得以知之。其用意蔼然。至今犹可想见。况长民者。操风化之柄。表章孝烈。以矜式人伦。尤为得先王之遗法。而后人之所当取则者也。俞君瓛持是书示拯。盖正郎俞公。即君之曾大父。而奉事公。则其从祖也。参奉君则其堂叔也。郑侯之言曰。天安十室之邑。而孝子烈妇何如是之多耶。后人薰炙而感发者。岂止十人而已。余亦曰。天安十人之传。而俞氏一门。何其多耶。其后裔之薰灸而感发者。岂止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9H 页

题不立党师友渊源说后
呜呼。党人之目。始于 万历乙亥。今甲子再周矣。唐有牛,李之党。宋有川,洛之党。然远不过数十年而止。种下种子。世世传守。汔为国家之大痞。未有若此之久者也。栗谷先生所谓亡国之祸胎者。岂非关于时运事也。于斯时也。有以破朋党三字。为己任。其发于口笔于书。矻矻焉唯此三字是明。以至殁身而后已者。隐峰先生安公。其人也。隐峰之门人南川徐君景翚。既编次隐峰遗文为一帙。曰牛山集者五卷。又裒集隐峰平日言行为一帙。曰尊闻录者二卷。而末又取诸老先生章疏书尺论斥朋党者。为一帙。名之曰不立党师友渊源说。使我诸老先生平生心事。昭然如青天白日。而伤时悼俗。感慨忧愤之意。发于笔端者。往往如冰霜鈇钺。令人懔然动魄。能于末流滔滔。无人脱出之中。有以超卓树立如此。可谓伟矣。间以示余。余以为此。非景翚之言。乃诸老先生之言。夫何间然。然愚愿窃有复于景翚。昔我先人有言曰。为士者。孰不欲祛党论也。而大学正心之功。有所未尽。则过与不及之间。自不觉其党论之归矣。盖彼世之没溺于颓波。不知自反者。固不足道矣。为士者知厌之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69L 页

竹西疏劄跋(丙寅)
竹西者。故都御使完山李公敏迪惠仲之号也。公以白江相国之仲胤。为相国弟垆隐公后。垆隐公。我伯姑夫也。寔有高才令质。不幸早世。我伯姑少称女士。姑夫人怜其早寡无子。每抚以慰之曰。贤妇有德无命。天必以令子赐之矣。未几而公生焉。姑夫人即命我伯姑子之。以此公自幼长于吾家。公事我伯姑。至性出天。子孝母慈。殆踰于所生。中表莫不为伯姑称美之曰。幸哉得子。如此哉。此则吾一家之所详。而外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0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0L 页

市南先生文集跋(戊辰)
呜呼。此吾市南先生遗稿也。先生生有异质。聪明出人。书过目辄成诵。而久不忘。弱冠得栗翁理气长书。潜玩其义而自得之。既先从源头理会来。故读诸经书。下逮程朱文字。皆迎刃无滞碍。于是博览。子史百家靡不贯穿。以此发于文章者。如源长之水。涌出莫御。而滔滔不穷也。然皆本于义理。根于经传。垂之而可为训。措之而可为业。非如文人弄觚墨者之骋空言而无实用也。盖观于疏章。则其致泽忧爱。经济体用之蕴。可见矣。观于经说。则其探索奥旨。发挥前言之实。可见矣。观于杂著诸篇。则其观物处义。闷时救弊之志。又可见矣。此岂可以文章论乎哉。至于诗。则先生初不甚用力。而对境遇事。率口任真。未尝屑屑于声病之间也。先生与吾先子及叔父石湖府君。交谊如天伦焉。相信之笃。一世无二。而拯自幼受学。事之三十年矣。窃▣(一作见)先生之禀于天者。仁德为多。以是胸怀坦易。绝无戚促艰深之意。言行平和。不见崎岖偏侧之发。虽或愤世嫉邪义形于色。卒亦未尝不归于蔼然。小子学而未能。而窃识于心。没齿不敢忘。今以诗文验之。气像亦略可见矣。后世之诵读而尚论者。未知以为如何也。始先生之伯子命胤胤甫,仲子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1H 页

浦渚遗书跋(壬申)
右浦渚先生遗书。庸学困得各一卷。论孟浅说各三卷。书经浅说,易象概略共二卷。合之为十册。而名之曰遗书者。潘南朴世采和叔之所题也。此书皆有先生之自序。又有后说诸文字。其所以为此书之指。备悉之矣。其沈潜玩索之勤。发挥论著之力。先生盖于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1L 页

[附识]
拯既为此跋之后。绫州公兄弟欲如先人之言。有所删节。而欲使拯任之。拯辞以不敢。而其后于一读之际。略有私标于纸头者矣。今者赵君汉瑞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2H 页

李奉事慎诚遗文跋(癸酉)
完山李君泰寿。以其大人牧使公命。来访于穷谷。托其曾祖松郊公行状。又出一卷书。示拯曰。此吾高王父奉事府君遗文也。拯谨受而读之。文虽不多。亦可以见公之所蕴矣。盖当壬辰之难。其所论无非出于忠义者。而言辞质确。意气激切。往往使人竦然。本源所发。与修饰枝叶者。固不同也。至于寄松郊公书。惓惓以为己之学。先于科业。则家人父子之间。尤非声音笑貌之所为。宜乎松郊公之所成就如彼其卓。而施及后世。文行彬彬。至今教犹未衰也。昔我先人有言。牛溪法门。先德行而后文辞。重道义而轻名利。务厚于内而薄于外。以故其时从游之士。类多实有馀而名不足。于公亦可验矣。呜呼。今世那得复有此风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2L 页

疑礼问解续跋(甲戌)
疑礼问解续者。慎独斋金先生之所答问也。盖先生以传家之学。继为儒宗。当世之质疑辨惑者。咸归之一如老先生时。先生每述旧闻而告之。所录又成一巨编。先生殁后。吾先君子取其编而序次之。欲继问解刊行而未及焉。今乃更加校定。一依问解之式。而其已见于问解者则去之。以避重复。总一百五十有馀条。拯尝闻诸先君子。以为吾东方书籍亦已多矣。罕有如问解者。其规模整肃。条理详密。而切于日用常变。诚礼家之指南也。其书虽本于老先生。而若其考阅诸书。参證众说。汇分类别。如指诸掌。则皆出于先生之手。如胡文定春秋传之成。修纂检讨。悉资和仲也。由是言之。则问解一书。作述相承。而此编所载。特其绪馀耳。玆敢与同志商议。依通解续之例。以名此编。与问解合为一帙。而谨识其委折于卷末。后之学者。尚有考焉。所谓丧礼异同议者。先生于 孝宗大王嗣位之初。承 召入京时所上于朝者也。盖以五礼仪未免于疏略。故一用古礼。添补其意义。则已具于先生所进劄中。不敢赘论。今附载于此者。所以备一家之言。以为先生之全书云尔。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3H 页

程夫子有言曰。今人自少便习秽恶。一日之中。起多少巧伪。萌多少机阱。日日销铄。更有甚天理。然尚以些秉彝。销铄尽不得。故且恁过。呜呼。圣贤言语。罕有迫切如此者。盖出于伤慨末俗之意也。于此末俗之中。有能知吾性之本善。而诚心以向之。不敢有不善之念。藏置于胸里。虽不能大有充拓。以尽其分量其心。则故是一段善人耳。岂非可贵欤。今观东湖文公遗文。虽不多。可以想见其为人矣。天分高而物欲寡。内省之功深。而外慕之意轻。吾士元所谓敦笃无伪之君子者。恐尚论之士无以改评也。其视末俗之日日销铄而不自觉者。奚翅千丈。呜呼。微南公父子之好善。亦孰能阐而传之。是不可谓不遇也。然知不知在人。而善在我。在我之善。岂以人之知不知而有加损焉。正使不遇。亦何病焉。抑有其实者。人必知之。此圣人所以累发不患人之不知之训也。此又自修者之所当勉也。子闻以示余。为之三复感叹。而题其下云。
吴忠烈公遗稿跋(丁丑)
呜呼。丙丁南汉之事。尚复忍言之哉。其时以斥和自首者。吾祖父八松府君及清阴,桐溪与吴,尹二公耳。吾叔父石湖公上疏。愿代父行。当事者议并执送矣。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3L 页

跋金佥知(规)家状(戊寅)
豆溪金公规。沙溪先生之庶子也。沙溪先生寿八十四。伯子慎独斋先生寿八十三。公之次兄矩八十。公则九十二而终。公之季弟棐今八十六。而能跨马出入如少时。父子兄弟俱享大耋。实世所罕觏之盛事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4H 页

权子定朱子大全新旧册妆䌙跋(己卯)
权君子定。送朱子大全一帙六十九册。请题目。而以书。言曰。此书。吾伯祖咸昌公宰咸时印得一半。吾伯父大谏公督邮济源时。复印一半。以镇昨在金泉邮。始克合新旧所印而妆䌙之。历三世六七十年而完。尽旧物也。愿有以识之。兼垂诲语。余受而阅之。其旧印者。则昔所见于炭翁先生席间者也。余于丁亥戊子年间。始受业于先生。先生置此书案上。朝夕观览。看到紧要处。辄招余一读。时余方读论语中庸。未及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4L 页

定斋手帖跋(辛巳)
呜呼。此乃吾士元与明村罗显道氏。往复书尺也。明村惧其久而散逸也。聚为此帖。间以揭示。摩挲手迹。为之泪落。士元生时。每称服明村。以为守正之确。人不可及。今明村之收拾遗墨。以寓追悼之意者。至于此勤。呜呼。此可谓知己也夫。其下卷。即明村辨诬陈疏时事也。昔栗谷先生有善定不善定之说。若使先生见此爻象。不知复以为如何也。世道滔滔。汔未知所。终极后之览者。必将有掩卷而太息者矣。噫。
明村长星歌跋(壬午)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5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5L 页

题李秀才景佐志文后(乙酉)
余尝悲有美质而短命者。自余一家。以及亲知。屈指七八人矣。夭寿之理。古人已论之。而人不能无憾于天地者。此亦一事也。噫。如李生则其最短者欤。生尝从其伯过访。始加冠矣。容貌清雅。其言颖脱。志气可见。余深喜之。以为吾君辅又有此宁馨也。去而委禽于崔相公之门。又谓相公得此佳婿也。未几闻其夭。不觉失声惊嗟。有玉碎兰摧之叹。悼惜之心。久而不能忘矣。昨者其伯国彦甫。以生之妇兄崔学士孝伯所为志文。投示曰。昔贤有言。知其生必当念其死。爱其人必欲成其名。愿得一言题其墓。以图不朽。余年迫八十。心气凋耗。已谢笔研久矣。且余言安能不朽。人惟念生言貌之英特。森然尚在眼中。又无以副国彦孔怀之情。略书所感于志末而归之。志文又言。其内之淑惠喜文字。余亦尝闻之矣。女子之如此者。命多薄。此亦何理耶。重可哀也。
题金斗文季章行录后(戊子)
敬胜斋金君季章殁三年。其兄子进士郁海。以君遗事来访。请余为志铭。呜呼。余与季章相从二纪有馀矣。季章容仪端肃。性气安和。志趣高远。操守专确。至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6H 页

题李生普鼎行录后(庚寅)
龙仁李生普鼎。吾从弟国材之外孙也。幼有美质。年二十四而病殁。人皆痛惜之。国材一日袖其行录。示余曰。此乃其父君实之所记也。诚不忍其泯没。愿得一言为铭。生才冠。尝一来见我。固已知之。而见其录益可哀也。吾亡侄。亦二十四而夭。其志行又何其相类也。其爱亲之至性。向学之诚意。雅洁之性。高远之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6L 页

书族子方叔义教家状后(庚寅)
族孙东泰录其考方叔事行。以墓文来请曰。府君懿德。恐为泯没之归。愿赐一言。余曰。汝考之贤而不寿。一家之所悲也。为人醇谨。雅性恬洁。其孝事父母。友爱同气。亲病而血指。居丧而尽礼。析著而分己所得。以与无依之两妹。不喜浮华。不慕利禄。待人以诚信。闻丧思助。见穷思济。不问家储之有无。凡此皆实行也。诚不可泯没。而顾余老病。心气凋剥。不能把笔。为文字久矣。以此不能副汝之恳。然汝考得汝为嗣。能致隆于所后之义。又图所以不朽者。诚至如此。汝考可谓有后矣。力学立身以显亲。实在于汝。汝其勉之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7H 页

跋随录(辛卯)
随录者。故处士柳君馨远之所述也。观于此录。其规模之大。才识之高。可以想见矣。独惜夫不得少见于时。以展其志。而沈冥殁身。赍以入地也。自古有抱负而不肯轻以投俗人耳目。宁之死无声者。往往类此。后之志士。必有击节痛恨于当世者矣。若余则重有愧焉。既与之并世。而平生不识其面。苟有好善之诚。虽千里之远。犹可以神交。况所居又壤地相比者耶。令人不觉掩卷而叹也。然其人虽殁。其书犹存。有意于世务者。或能取而行之。则君之著述之功。于是乎著矣。岂有终至泯灭之理哉。君之堂弟载远甫。携以见示。使题一言于其后。余谓后世自有知者知之耳。不待人之发挥也。且以衰病已甚。目暗神昏。不能一一披阅。究极底蕴。何能有所赘论于其间。虚辱盛贶。亦可惭也。遂略书所感于私心者。如右而归之云。
书家训后
右即我祖考八松先生大司谏府君遗训也。子孙当世守之。古语云。俭德之共也。俭则恭。奢则傲。恭俭。实保家之基也。常加惕念。则庶不至坠失矣。
书宗约后
右即我仲父童土先生掌令府君所定也。子孙当世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7L 页

题韩山郡守李君家状后(辛卯)
故韩山郡守李君宇春。晚庵忠贞公之适孙也。才行夙著。以忠贞公被清白吏之选。蒙 朝廷录用。弱冠登仕。历典三邑。廉谨自律。克绳祖武。不幸年才四十而殁。人咸惜之。君之胤晋圣。以余之知君。自君幼少时也。君之孝友美质。清修雅操。靡不悉。来请墓铭。余以老病辞。而既去又来。历岁不懈。至于涕泣。有令人恻然感动者。顾此垂死之域。已非为文字之时。而年来亲旧之间。辞谢不能副者。已不翅数十馀家。诚不容越次开端。以招众人之疑责也。疑责亦不须言。而吾心岂能自安。以此悲其意。而终不能诺。非敢有受于一言而孤负情义也。抑圣人以立身显亲。为孝之终。然则不朽之图。固不专在于求文劖石而已也。贤子方力学。必能知此矣。无以答其恳诚。书于行状之后如此而归之。
题听松堂手迹后(辛卯)
新昌宰金君宇集。携此帖见示。乃听松先生手笔也。今去先生下世之岁。百四十有馀年矣。奉玩遗迹。不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8H 页

困得编跋(辛卯)
困得编者。故太学士西坡吴公之所述也。自古圣贤。以至吾东方儒先。所论理气性命之说及为学肯綮之处。无不精研而契悟焉。随手劄录。以至成卷。而其中有切于己病者。则表出而致警省之意。其用功可谓笃矣。且考其编录。在庚戌之岁。则公于是时。才踰弱冠矣。其透彻之早。乃如此。昔亡弟在时。每言公初为松谷赵公之婿。松谷尝啧啧称其绝才。今以此编观之。其天才之绝人者。宜乎为松谷之欣赏如彼也。余与公相慕用固不浅。而公在京洛。余蛰乡曲。仅识面耳。一不得同处而从容焉。不知公之有此编也。今者。公之诸子出以相示。始知公之所造至此。而恨余平日不能尽公之所有也。间有一二欲更讨者。而无所及矣。独公旋出世路。卒不能没身从事于学。以实其所知。退翁所谓当其未出。而早决其志。则学可专道可得。竖赤帜而倡绝学。蔑不可矣者。岂独为奇明彦之叹哉。遂书所感于卷末如此。以为以卷中公之所自讼者观之。使公而知此意。亦未必以余言。为不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8L 页

题任君日记后(辛卯)
任君世复。鸣皋公之曾孙也。居在洛中。而往来湖南之南平。尝历访于穷谷。至于再三。又尝留宿而去。每见。辄以经书疑义相质。有合有不合。又尝论及于易。自言其所得。余依传义所言而答之。颇若有不快色。然余意其性固。而亦喜其皆出于自己实见。非他人口耳之比也。若用功不懈。自当渐至融会。而不止于此也。其后数年不得见。而不幸逝去矣。君殁后六年。君之胤子远来见。持日新斋日记一册见示。日新者。君之所自号。而手录其所自用功者也。自经书文义朋友讲论。以至居家日用事行。靡不记之。虽文有未畅。言有得失。而其诚心为己。随处不放过之实。具见于此。古人所谓其心炯炯。犹若可识者。良可敬也。前日与余问答者。亦在其中。果以余之不相信许。为歉愧。余学本卤莽。且不能善于辞说。不能开畅彼此。有此遗恨。又惜其不永于年。使之不得真积力久。以充其量也。胤子又示南平士人列名呈官之文。又见君之孝行有过人者。尤可哀也。胤子有美质而向学。继其志阐其业。以显其亲。其在斯欤。胤子勉之哉。
书沈公瑞奎家状后(壬辰)
拙斋公家状及遗文一册。(大学说,心经论夜气说,正心章说,静庵传后序,箕田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9H 页

题晦谷曹公家状后(壬辰)
晦谷曹公既殁。沧溪林学士泳志其墓。药泉南相国九万。铭其碑。所以载公本末者备矣。及夫 特赠爵谥命下之后。公之孙进士夏望。奉其先公所记家状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三十二 第 179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