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枕雨堂集卷四 第 x 页
枕雨堂集卷四
书
书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6H 页

琬白。以言语文字为道者。岂圣人之情耶。亦不幸之甚也。天地驳而后圣人出。圣人衰而后经传作。经传散而后注疏起。注疏亡而后大乱不止。遂古鸿荒。无贤不肖之可言。即天地之粹然也。历世既久。生齿渐繁。技巧层生。争夺是事。于是乎三皇焉五帝焉。继天立极。治化乃定。故曰天地驳而后圣人出也。古人开口便称先王。有若王者以外。更无圣人非也。惟王者事业乃著。人始知为圣人。苟无其位。虽圣不著。有其德而不居其位。无文字言语而名遂不传者。将不知几。及周之衰。圣人不生于大位。而生于孔氏之家。当此之时。上有居位之圣。则孔子不过一舜禹之德。稷契之职。佐致太平而已。岂复知为孔子哉。然而王室陵夷。生民涂炭。孔子材识既具。念切忧世。不得已以空言书于策。以垂诸后。道非言语文字。而以言语文字为道者。自孔子始也。假使适齐适鲁。得贤君焉。隆东周之治。则春秋易传诗书必不作矣。故曰圣人衰而后经传作也。孔子之后。圣人继作。复振三五之风。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6L 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7H 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7L 页

答周易问目
问古易注疏得失
易未经秦火。宜为完经。而专门之授受已绝。诸儒之训释多舛。傅会破碎。蹊径莫寻。当初注疏。有郑康成,王辅嗣二家。然郑氏语到穷时。辄改字以曲解。又以六爻配十二辰。上应诸星。如辰戌丑未天厨东井之类。谶纬不经。裒然为翼奉,京房之羽翼。王氏即老庄之徒也。以其玄虚冲漠之旨。籍重于御世经国之道。尽扫卦变物象。其失大矣。韩康伯师承于王弼。殆有甚焉。专以清净无为坐忘遗照。为治心之妙诠。俱未免易家之蔀障。孔颖达学识正大。非不知王弼之非。而甘心俛首。不敢立异。唐一行作新历。以分卦直日之法。配公侯卿大夫。狡黠极矣。惟李鼎祚集解。名言妙旨。烂有可取。陆德明释文。庶窥一斑。然自汉以降。易学大明。莫备于程朱。实昏衢之一炬。厚夜之红日。欲求四圣之遗旨。舍本义何以哉。大抵易道广大。无不包举。故人各于近者喻之。如群饮于河。莫不满腹。纵未能领会吻合于一朝。积之稍久。岂无纳约之理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8H 页

问从程传则背朱子。从本义则背程子。
易之为书。其道广大。其理无穷。汉以下注易者。道义莫备于程。名理莫精于朱。如周公系辞。专主于理。孔子十翼。又主于义。然理之极。自合于义。义之本。亦出于理。其实未始不同也。若其字句之间。取譬之际。或有不相入者。特以万理之薮。非言语文字之所能悉。孔子不云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且夫叛于经旨。为斯文罪云者。义理之本原也。春秋尊攘之义。学庸性命之趣。一毫立异。则坏人心术。败人家国。所谓圣门之莽卓。若易之一书。异于他经。会极众理。以求蕴奥。岂可以背驰为嫌乎。故朱门诸儒。亦或有未尽苟同于传义也。至于方技邪术。莫不援引以为祖。亦何伤乎易哉。大传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宋人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者不必究其说之同异。惟当博采众言。以广知虑。求合经旨而已。所恨人不细心精究耳。如孔子论履霜一章。臣子而犯君父。天下之极逆也。乡党自好者。且不欲污诸其口。况义理之文。垂教万世。何患无辞。必述悖德之言哉。夫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8L 页

问卦变
六十四固是八者之重。然易者交变也。就其已重者观之。有交变往来之迹。故易词取象。多用卦变。荀爽,蜀才,虞翻,干宝之伦。俱以十二辟为母。以诸卦升降之。晋唐之间。王辅嗣之易盛行。亦有郑康成馀绪。而王则毁弃。郑则不取。宋李挺之相生图。出于陈抟。稍有条理。朱子因朱震说。作卦变图。然谓非作易本旨。故不甚推究。经文解释皆不取。其后朱升之十辟六子。何楷乾坤主变。毛奇龄子母相聚之等。斗新竞奇。务合古旨。而立例之胡乱。命义之乖舛。支离破琐。去经愈远。历数古今。惟朱子最得纯正。庶为依归之地。但中孚小过并混于二阳二阴之列者。诚不可解。夫变者一画遽移。乍往乍来。其来有渐。其去有序。未有两画一时俱动同来而并去也。今小过若云观来则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9H 页

震☳兑☱乾☰巽☴艮☶坤☷
三画之时。其进退消长之理具矣。坤生一阳子丑月也。二阳进寅卯月也。三阳成辰巳月也。乾生一阴午未月也。二阴进申酉月也。三阴成戌亥月也。
坎☵离☲
乾坤相交。中画往来。其形中正。不受和化。水火之功。非阴阳所能消长也。若论四时之序。则大传所谓五岁再闰者当之。
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
八卦重而为六十四。汉儒谓之辟卦。以配十二月。
小过䷽中孚䷼
大坎大离也。退乾坤入。闰月二卦为十二母。盖乾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29L 页

一阳之卦四。自剥复来。
师䷆谦䷎豫䷏比䷇
二阳之卦十二。自临小过来者四。
升䷭明夷䷣解䷧震䷲
其自观小过来者四。
萃䷬晋䷢蹇䷦艮䷳
其自临观来者四。
蒙䷃颐䷚屯䷂坎䷜
三阳之卦九。自泰来。
恒䷟井䷯蛊䷑丰䷶既济䷾贲䷕归妹䷵节䷻损䷨
一阴之卦四。自姤夬来。
同人䷌履䷉小畜䷈大有䷍
二阴之卦十二。自遁中孚来者四。
无妄䷘讼䷅家人䷤巽䷸
其自大壮中孚来者四。
大畜䷙需䷄睽䷥兑䷹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0H 页

革䷰大过䷛鼎䷱离䷝
三阴之卦九。自否来。
咸䷞困䷮随䷐旅䷷未济䷿噬嗑䷔渐䷴涣䷺益䷩
驳卦变者。其言有二。彖传无妄曰刚自外来。晋睽俱曰柔进上行。易例外与上。皆指上卦。今无妄则遁三之初。晋则观四之五。自内而内。自外而外。违于易例。其非彖传本旨明矣。曰此似不尽然。家人曰男正位乎外。男者互坎也。坎在内矣。比六四外比之。外者九五也。小畜六四象曰上合志也。皆于外卦分上下内外。则内卦中独不分内外乎。睽自大壮则柔不进。若依朱震说。自中孚来则四进于五。岂非柔进上行乎。大抵卦变法。未知果是周孔本旨。而嗑贲之文刚分柔。非卦变不可通。恐不可诬其无也。后世来知德,黄宗羲,江永等废卦变。以反对法解之。自谓得古易之旨。然柔进上行云者。必也昔之刚者。今来变柔之谓也。以柔易柔。何足举论乎。晋以明夷反。二五之柔。两卦同也。夫子欲加赞美。何患无词。乃取不新奇之语乎。涣以节反。二五之刚。两卦同也。以刚易刚。必不言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0L 页

总之后儒苦心求合古圣之志。研深钻微。靡不庸极。而其法有时窒碍。则槩失周孔本旨均矣。互相非驳。理所必至。惟朱子说。非徒沿袭已久。理最优长。不得不于此驻泊。
问。说卦或谓非孔子所作。
凡读书先求字义。卦者字也。说卦者字义也。不得于字而得于辞者。未之有也。说卦之义。其可缓乎。秦火之馀。易亡说卦。汉宣时。河内女子伐老屋得之。所以不见重也。王郑辈不细究摈不用。而说卦遂晦矣。顷有稚子问字于塾师曰。燕玄鸟也。后见燕居燕乐之文。曰玄鸟可乐可居。然燕王。玄鸟之王欤。文选有公燕诗。玄鸟亦有公私乎。夫不讲说卦而读易。何以异此。盖伏羲仰观俯察。先见此象然后。乃画奇偶。伏羲之文。八字而已。惟此八字。寂寥断连。索然何味。不寓物之象。何以括万事之理而应百姓之用哉。吴幼清云说卦自昔有之。如八索之书而夫子笔削之。然则其托物譬义皆古训。而其序说即夫子所作。如文言四德之训。取穆姜之词耶。而欧阳公并疑非夫子所作。非体究之论也。某尝作表以便考阅。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1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1L 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2H 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2L 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3H 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3L 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4H 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4L 页

传无正文者。稽之于经。验其例而知之。如乾为君则坤便为臣。离为日则坎便为月。文多互发。左传国语卜史之论。亦可傍取。荀九家有正有谬。随矢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5H 页

问互卦。
互体明在左传。故九家皆言之。王弼忽弃之为伪。钟会著无互卦论。然大传曰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朱子曰互体不可废。夫易所以前民用而禁民邪也。卦未有象。互而得之。民用以便。如泰六五帝乙归妹也。不正之事遇纯吉。取互以止之。民邪以禁。如无妄之匪其正。不利有攸往也。六十四卦两互之成只十六。十六之卦又取其互。则乾,大过,姤,夬之互乾也。坤,颐,剥,复之互坤也。解,睽,归妹,未济之互既济也。蹇,家人,渐,既济之互未济也。乾坤更无为互。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5L 页

问九六之义。
九六之说多歧。然说卦曰参天两地而倚数。朱子曰。参三数之。两二数之。乾三阳故三三而九。坤三阴故二三而六。少阳之卦震艮坎。三者一而二者二。其数七。少阴之卦巽兑离。三者二而二者一。其数八也。倚者依也因也。非真数故曰依。老则变。变然后有繇。故易词皆九六之变也。
问先天之说何如。
先天之学。出自陈希夷。两生四四生八。势出自然。三层既成之后。八卦之形著矣。其一二三四之序。恐非至当。况以之为四方之位乎。夫一乾二兑果是一定不易之序。则六画之卦。亦将以一乾二夬三大有四大壮为之次乎。十翼者明是孔子所著。而六子之序。四方之位。固明白矣。若其天地定位一章。详其文义。以天地间有如许宲理相通相错之迹。故作易者拟诸实理。形容其顺逆之数。有非凭空说去耳。何尝言伏羲氏谓乾南而坤北乎。果尔则文王以前。宜准此法而尧命羲和。东作西成。仲春仲秋之位。又何一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6H 页

问序卦之义。
乾中画交于坤中。则乾为离坤为坎。重乾之中画再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6L 页

乾
☰☰坤
☷☷万象之父母也。无始之先。一气动静于水中者曰屯蒙。
☵☳☶☵(坎包小过)自屯视蒙。蒙亦屯。自蒙视屯。屯亦蒙。万象莫不皆然。自人视我。我亦人也。然形既生矣。各正性命以后。既屯非蒙。即人非我也。天地胚胎。动而犹未离于水者曰需讼。
☵☰☰☵(坎包乾)屯蒙之时。一气核子结为大地者曰师比。
☷☵☵☷(坤包坎)无地之先。水无依归。漭瀁于天外。地既成之后。水归地中行。天道既成。阳已资始。重乾之外。离象渐敷。而犹未成用者曰小畜履。
☴☰☰☱(中孚包乾)天地分上下位。乾入坤中交感之曰泰否。
☷☰☰☷(坤包乾)交感已成。日月并明于天中曰同人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7H 页

☰☲☲☰(乾包离)自屯历十一变。八卦始备。阳光毕达于地中曰谦豫。
☷☶☳☷(坤包颐)生成之功莫如水。故次以重重之坎曰随蛊。
☱☳☶☴(大过包小过)随蛊者水也。其下即临观。
☷☱☴☷(坤包大过)犹是坎象。而阳气毕达于外曰噬嗑贲。
☲☳☶☲(离包小过)其下即剥复。
☶☷☷☳(颐包坤)一经之大离火也。自屯二十卦而为大离。将为颐之引。其下无妄大畜。
☰☳☶☰(乾包小过)也。为大坎水。将为大过之引颐。
☶☳大离也。为离之引大过。
☱☴大坎也。为坎之引。其下为坎。
☵☵为离。
☲☲天地生成。日月同明。水火并行。为下经化育之功也。
咸恒
☱☶☳☴(大过包颐)者既济也。(水包火)将生育万物。故合二象发之。以下启乾坤离坎。大离之象遁大壮。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7L 页

☲☷☷☲(离包坤)坤也。家人睽。
☴☲☲☱(中孚包离)离也。蹇解。
☵☶☳☵(坎包颐)坎也。皆有离之象焉。损益。
☶☱☴☳(颐包大过)者未济也。(火包水)既长向消。故合二象收之。以启下坤乾坎离。大坎之象夬姤。
☱☰☰☴(大过包乾)乾也。萃升。
☱☷☷☴(大过包坤)坤也。困井。
☱☵☵☴(大过包坎)坎也。革鼎。
☱☲☲☴(大过包离)离也。皆有坎之象焉。(金守约曰。咸恒以下既以乾坤离坎发育。则损益下当以坤乾坎离收藏。且下经夬姤。即上经剥复之对。故自屯二十卦为剥复。自无妄二十卦为夬姤矣。然则萃升当在夬之上。今序卦传似有可疑。)咸恒为既济下八卦为大离。损益为未济下八卦为大坎。如圆图之乾兑为生长局。坤艮为收藏局。合六十四而成一大离坎。将为二济之大铺叙。作消长之妙关键。此下连发水火苗脉。终归于二济震艮。
☳☳☶☶(小过包小过)渐归妹。
☴☶☳☱(中孚包颐)四卦合成既济。丰旅。
☳☲☲☶(小过包离)二卦自成既济。巽兑。
☴☴☱☱(中孚包中孚)涣节。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8H 页

☴☱离也。小过。
☳☶坎也。二卦自成未济。然后承以二济。
☵☲☵☲(坎包离)六十二卦。以坎始以坎终。归功于乾坤也。
系辞传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故卦序必先阳而后阴。相间为次。如乾阳坤阴。屯蒙阳需讼阴也。独于益夬之际。阳阴失序。亦萃升先于夬姤之證也。
六十四卦之序。必有相沿。不得无缘而来。有承其反体者。有承其倒体者。皆同类相因。惟上经需下经遁之乾无承接。天道自始也。咸之兑艮。亦不承接。如上经之乾也。又坤或接巽离。盖长女中女可以成母道也。震与巽俱籍于坤。坎离者乾坤中画之相交。故必从乾坤。至而渊决为川。故坎能承兑。重坎接大过之水。既济接小过之水。又坎与离反。故离能接坎。而坎不承离。丰之离接渐归妹之震电也。谦艮之接乾。随兑之接坤。阴阳异也。然则乾之卦十五。需遁自始之外。独夬之乾无所缘。必萃升先于夬姤。然后全易之例不败矣。
枕雨堂集卷四
铭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8L 页

酒礼鬼神飨宾客。大养于天下。然恒于过。易以沈湎。故圣人之为戒亦繁矣。人之言曰断饮易节饮难。为其壮气而贪引也。先考早岁。落落不遇。寄情曲蘖。能尽数斗。然节之不及于乱。尝曰言或兴戎。酒或伐性。非所以检慎威仪也。每于衣领内。必书言酒二字以自警。平居未尝设酒。对客数杯而止。先淑人言四十年来。见至醉者再。于戏。先考克己刻励之工可知矣。仍念古者有勋德者。铭于钟鼎。且樽罍画饕餮画云雷。皆戒乎酒也。壬子秋。余作祭器。铭于盏之两肉。非直鉴先。亦以诏后。词曰。
铭尔衿。戒在心。蔼厥音。俨若临。敢不钦。可浅深。
北铭
位过乎德。财过乎常。仆妾之喜。鬼伺其傍。
南铭
昨日之日。所为何事。今不图新。恐负初志。立志如天。持身如地。惟明惟几。庶无大愧。
剑铭
不义子负心奴。吁归来乎。
枕雨堂集卷四
赞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9H 页

卫灵公无道。然史䲡尸谏。召蘧伯玉而退弥子瑕。英杰之所难也。今夫一言补过。始为侮蔑。次为诋毁。终归狂忘。遂成怨耦。其能犁然翕受者几希。所以朋友之日臻衰薄也。嗟乎灵公之贤。贤于鱼矣。读史至此。不觉蹶然。遂为之赞。
复陶进素。桃茢戒涂。公车辚辚。言吊于鱼。鱼尸在堂。公乃踌躇。舍彼南牖。胡北之隅。仆夫纠举。询诸诸孤。公曰呜呼。鱼实儆予。鱼有昌言。予不允俞。其言维何。引贤斥谀。生未正君。死不礼居。夫子之谏。忠不衰乎。渊衷一槩。发为谋谟。转圜风行。去瑕登蘧。先王世邈。叔季俗渝。忠谠逆耳。谓谮谓沽。言者既鲜。听之良无。畴能如流。既殁之馀。匠石虽巧。匪绳曷图。亦有彦圣。不师则愚。士也立朝。志不全躯。鱼固直矣。元其尤欤。我䌷良史。节壹兴吁。勿以人废。可警薄夫。
枕雨堂集卷四
箴
明夷箴
太阳丽天。绕地而行。神州之夜。夷方之明。文王在西。箕子在东。礼乐自出。匪夷匪戎。临来震兑。移又南北。无思不服。怀我文德。汤政既衰。独夫失驭。弃如焚如。忠良屏处。周公系辞。感念兴哀。著之六爻。皇王戒哉。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39L 页

犬箴
犬乎犬乎。从乎马欤。庶其忠信。从乎彘欤。庖厨是润。君子择交。不可不慎。
枕雨堂集卷四
杂著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0H 页

癸丑春。柳生基翼将赴汉城试。自湖入畿。访余溪上之居。余问乡试设场。去吾子家甚近。何远赴京师为。生曰。家大人怀才抱器。屡屈于有司。今老矣。将赴乡试。故分所耳。余蹙然曰。吾子过矣。何不随尊人于场屋中乎。生曰。大人自具文笔。不借于人。已足矣。余曰。非为斯也。今京与乡两榜。俱中则幸矣。若居一则吾子悬望之切。在尊人乎。抑自居乎。生曰。宁有是也。吾年少。前途且远。大人止是科耳。且父子分所。国典所许。子谓非耶。余曰。父子分所固国典。父赴覆试则子避。顾非国典乎。得失命也。如有命也。后日设科。亦有解额。何必汲汲为太早计耶。今子之尊人。垂白入围。情亦悲矣。审为吾子计。理宜趋侍左右。虽无赞导于文字之末。荷砚磨墨。随事竭蹶。躬操厮役之劳。补其不逮。以待终始。是谓休戚之共也。夫场屋危地。以老人争得失于危地。乃吾子离侧远行。隔如楚越。未知吾子何以为怀。古有为养而辞官者。视吾子轻重何如。倖而父子俱中欤。既有子避之法。犹为无用之解矣。吾子独占乎。中行夬夬。难乎免于搀遏之嫌矣。礼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0L 页

疆理说。送大行人。
余观乎清。私语于道曰。清人待我何薄也。客曰惠乎云尔。何言薄。余曰不然。清人方从事辽蓟。以我密迩肘腋。有南汉之役。既而削平闯贼。奄有九土。犹复穷兵徼外。侏音异服。莫不咸囿。饩廪以养之。官爵以縻之。独于我定分水之界。列鸭绿之戍。越境有禁。授馆有期。边门靖肃。无奸细惎间之患。受赐则多。然亲昵之不及西北诸部落远矣。惩元氏之逆旅中州。刍豢士大夫也。思与同流共俗。扼天下之头而髡之。为异日虑亦狡矣。惟东人独戴先王之冠冕。亦受赐多矣。然斥之耳。岂惠我哉。所云惠者。蠲岁币之金帛。抑使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1H 页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1L 页

尚书期三百解
天无体。曷之立槩量耶。故步天家立算从星起。日与星并起。星疾而过之。所过几何。本无定算。只以一周而过者谓之度。日退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与星会。命之曰岁。月行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之七。至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与日会。命之曰朔。其法置全日二十九。以月不及者十二乘之。得实数三百四十八。又置二十九。以月不及之七乘。得二百三。以十九计除。得宲数十。馀十三别贮之。又以月不及十二度七分十九解之。作二百三十五。较于九百四十。乃月分一。对日分四。始知十九者四乘之。乃日分七十六为一度也。然后置分日四百九十九。仍取月馀别贮者十三。亦四乘而合之。共五百五十一。以七十六计除。得实数七。通为三百六十五。而馀十九即七十六之四一也。读蔡注。蒙师多不解故录之。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2H 页

鲁何以无风。閟宫泮水皆鲁风也。何以不言风。鲁用天子之乐。国人化之。其诗皆颂也。诗以言志。歌以永言。必有操响高下依乎律吕。于是乎管弦焉钟鼓焉。以南以雅。有风有颂。所以格神人而来鸟兽也。苟或歌不抑扬。咏无节拍。此谚也非诗也。譬如今俗歌谣。曰羽调曰弄编等。亦毫忽不可易。若无腔无调。非羽非弄。虽清词妙音。悦耳而快情。非歌也。周衰乐崩。雅颂俱缺。夫子为之各得其所者。只就音响节族上言之。志之邪正。言之粹驳。非所举也。然则郑风未必尽为郑人之诗。齐风未必尽为齐人之诗。合于唐者唐之。合于卫者卫之。故懿戒非桑间濮上之音则列之大雅。大周卿士一失舂容则黍离降为王风。不然则感帨尨吠。何有于二南之化。绿竹缁衣。不与于郑卫之淫。而白马有客。胡为乎清庙之朱弦哉。若曰只就本国而谓之风。如后世选诗家唐宋中晚之别。则夫人能之。何待乎夫子。季札观乐之语可见矣。乃知七月东山雅而风也。閟宫泮水风而颂也。彼时代早晚。政教得失。强辩不已。不亦末乎。乃曰夫子鲁人故颂之。此小人之腹也。圣人无私。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2L 页

孔子教仁以四勿。窃尝自验。视言动犹可自勉。听之一官。无由下功。及读伊川先生箴词。乃以闲邪存诚为主上知之功也。琬何敢焉。琬忽病聋。寻丈之间。阒乎无闻。客有言治聩之方。琬曰余生而视短。周旋或失仪。见者皆笑。及夫裒如失对。人多怒之。目与耳病一也。喜怒反焉。耳果输于目耶。然耳者涉世之具也。余屏迹杜门。不与人相接久矣。不痛不痒。湛然自在。聋何疚焉。余家市途傍。往来啁啾。日嚣于耳。然余病也而无患焉。幸而病乎耳。若移乎目。将不能读书。吾不时月为命。始知聩之贤于盲多矣。承天之佑。自底乎颜渊请事之地。何必医其美疹。疲劳于应接酬酢之末乎。客曰非礼之不听可矣。并与礼而废之。无自闷乎。而口给以御人。琬噫嘻曰。余尝听于人五十年矣。合乎礼者十不一。吾不倖其一而淆其九。吾之不聪。闷在人。吾何与焉。子其休矣。既而十年不瘳。顽然木石。自念祛俗累者半。返乎真者半。闲邪而存诚者。殆又半矣。超鸿濛顺希夷。颓然自放。物与同化。不亦可乎。游观金致政寿跻大耋。苦于重听。与人言。多画地视字。颇费声气。谨书此以献。冀赐一粲。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3H 页

有示诗曰木叶啼如血。山云断似魂。以问于余。余曰往余学诗不成去。未解其道。何敢评人。然亦尝有闻于长者矣。夫诗岂可篇篇得奇哉。文章人之一艺。诗又文之一歧也。天下固多不文之人矣。诗非如孝弟菽粟可人人有也。有诗可。无诗亦可。奇者正之对也。奇则不正。病乎心也。作于其心。害于其政。所得少而所害大。诗犹水也。水性下。或汪洋或汩㶁。随其势也。遇石则激。遇风则扬。有人立者。有筑鸣者。奇始生焉。若平地而呜咽。无风而起波。人无不谓之妖矣。诗出于性。性本静也。感物而喜怒生。始有奇焉。无奇而作奇。其弊至于不病而呻吟。不悲而强哭。吟者不情。哭者不伤。失其常也。失常之至。福禄未集。况下字稀僻非高也。句读诘屈非古也。以此为奇非所闻也。盍亦改诸。然此非今之为。所由久矣。昔在 元陵盛际。里巷有号无眉者善歌。歌而擅名于世。有金梦如者兄弟变新声为哀促之音。无眉以为声律关治道。浇薄之风。不可长也。责之使反古不听。无眉大怒。投状刑曹乞理之。吏笑其迂阔。乃俟司寇坐衙。面诉得失。气忿忿诃辨不屈。司寇不得已杖梦如。谢遣之。嗟乎使
枕雨堂集卷四 第 243L 页

记医
世言庸医杀人。其鬼烦冤。索命于医之门。故见鬼者视鬼之多少。知术之良否。客曰今之医无鬼冤。余曰今之医皆良欤。曰非也。昔之人病而邀医。择良手而任之。药石之补泻。调养之温凉。惟医是听。于是审證投剂。虽加之野葛。人言之毒。主病者不敢措一言。择乎术而不择乎药。故病得其瘳。医与主俱幸。不得其药而死者。诃责随之。其鬼烦冤而索命。今也不然。人好自用而耻下问。及其病也。命之曰病源證候必用温补。医固未良而恐拂主人之意。或去或减其凉泻者亦然。犹不合意。遍致他人之顺之者赏之。夫病未必尽死。病小则虽违于道。不害其瘳。及其瘳也。医未为功而主人之术高明矣。故其死也。鬼虽非命。何恨于医哉。是知今之医门。无鬼债矣。余曰古之溺职。由于罢软。今之溺职。由于侵官。其弊至于是非不明。赏罚不得行。侵官之害。可胜言哉。请以此语告于执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