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枕雨堂集卷五 第 x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碑碣
碑碣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4H 页

国家文兴。垂五百年。敦尚儒术。礼教成俗。异端杂流。固不敢并厕。然大山深谷。寺刹相望。为其御暴客而收流民也。今夫穷峡遐澨。路左人稀。不免为盗贼之薮。畸人孽子。漏网失途。必致沟壑之颠。于是乎后圣恻然。作之庵院。度之寂寞之滨。钟梵以相警。禅诵以相依。乃驾驭之长策而寓之以仁民之政也。若箕之永明寺。朱蒙氏之旧都也。居浿江上游。堑垒天成。闵文忠公镇远筑北城。部署缁徒。殿于箕城而据北山之胜。祗林而营垒也。寺刱于胜朝。擅名国中。盖千年以来。屡经兴造。使相洪公在哲帅箕之明年。沙门妙亨等言寺敝难支状。公曰是亦为政之一端。亟捐金改缮。府人前五卫将郑命基尸之。民皆乐赴。争舍施来助。阅月工告讫。诸僧请余书于石。余惟寺废则僧散。僧散则北城虚。借使一朝有急。北城不守。是无箕城。无箕城。是无国之西门。然则寺之修。其可缓乎哉。此经世虑远者之所以汲汲于前后也。或者若以是举。归之佞佛求福之资则不亦陋欤。铭曰。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4L 页

韩君熙肇墓碣铭
蒙国之大难。而处祸之必至。矢身之必捐者。不幸则身及于祸。其盟践。幸则其难济。其矢志。为不践之盟。不幸者以不徒死。可以有传则人犹幸之。任事者至以此幸其传。亦可悲夫。幸者苦节未著。名或随掩。宜若不幸焉。然国享其利。身获其安。惟大幸者存。不可以不传为真不幸矣。处不幸之时。得其幸者。余于韩君熙肇见之。粤昔 仁陵辛未冬。土贼洪景来寇嘉山。杀其长吏。连陷八郡。藩臬之臣。欲传檄诸镇而且无人。于时安州得林君之焕。平壤得君焉。林由直路遇贼。不屈死。貤赠录孤之典。联翩照耀。若君历险从间道得达。使沿海列邑声势相应。豮豕之突不及内地。而口不伐其功。身不沾斗禄。其名遂掩。然死者有知。决不以身后之利。幸其不幸明矣。始西陲告警。嘉山为南北之要。号令不通。都巡察使李公晚秀募壮士凡十一日。君慷慨请行。人或难之。君曰今日之事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5H 页

勇能忘其家。智能保其躬。卓尔者忠耶。读古人书。夷然长终。未酬者功耶。死生已置于度外。得失不介乎胸中。盖得于人者啬。而得之天者丰耶。人自靖献。若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5L 页

通文郎玄公墓表
玄君钰既幼而孤。克勤俭而底于成立。以其考妣宅兆不吉。后十有七年。改葬于杨州石碛面汉洞艮坐之原。买祭田。刻志纳于圹。又伐石为碑。徵其词于之琬。之琬未及见公。且公年止三十。名业不著。然耳目未远。尝已铭诸幽。今何辞。公讳在新字德日。川宁人。高丽令同正守之后。入本朝世有簪绅。曾祖深判官。祖启根。考㷞俱知中枢府事。三世并赠判书。妣贞夫人善山金氏。赠参判天秀女。公长身疏髯。言议英发。内行纯挚。为人所矜式。落落以气节自诩。苟义所在。绝不以利害经其心。尤喜施与。读书至古人阴德处。辄起舞。既寝疾。忽有邀医来诊。或手执药饵者。日相属于门。家人始不知。后知皆曾所被济者也。十八捷汉文科。选教诲至主簿。 纯宗丁丑卒。初葬汉洞。再迁于此。配温阳方氏。尚衣主簿孝善女。清俭律身。仁爱及物。先公二年卒。祔于左。男钰前任金井道察访。娶卞氏锡圭女。生男济复。女适金济德,李应元。公仲兄弇山在德清简少许可。独称公有远大器。大兄知事在明恸公无年。谓公不食报宜在钰。字钰曰报汝。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6H 页

安边李烈妇墓碣铭
余游肃慎之墟。过释王寺。有铁鹞上人。入山清修三十年。自言父亡母殉节。幼而无归。寄养于佛者。遂成沙门。兄姊居山下。往还如家人。且曰父葬阐夜谷。母李氏系三室。别葬芦田先兆壬坐之原。母之行。足以风百世。诸公记传可考。而墓无显刻。乞先生铭之。夫佛以虚无为道。出家者绝其伦亲常也。乃铁鹞犹眷眷以扬亲之美为急。是知虚无其迹也。蔼然不泯者性也。乌可以门墙麾之哉。尹参奉钟燮为之传。尹贤者也。其言可信。按李氏孝宁大君靖孝公补之后也。父松溪处士季彦氏。幼有内行。归于平昌李氏士人汉弼。即 中庙时判书平原君谥翼平季男十三世也。家甚贫。氏居之不戚戚。干办有度。不使夫知。甲午冬。夫疾笃。氏祈天愿代死。血指和药。然数月竟不起。氏欲决义。以两儿未及免怀。隐忍未果。再期而祥。筵几将撤。先厝划后事。托二孩于亲邻。躬致洁蘋藻祭。且阖门乃自裁下从。时 宪庙丁酉正月廿四日也。得年四十八。二女俱适人。男长师渊生初燮,晚燮。次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6L 页

嫁而从夫。垂圣训也。从之不已。以身殉也。毋负素心。存大信也。彼不知命。视河汉也。
枕雨堂集卷五
墓志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7H 页

伯氏讳之琏字瑚汝。张氏自高丽神虎卫上将军讳金用为始。十一世有讳安世德宁府尹。值本朝鼎革。与子金海府使仲阳弃官归仁同。屡徵不起。谥忠贞。享乌山书院。金海公享玉溪祠。至孙脩举遗逸拜掌令。三传至进士致孙,司仆寺主簿瓒。移居水原。子训鍊院佥正忠辅徙京师。又三传至宣传官世英早卒。传有弘,泽,德胄。即曾祖祖若考也。至伯氏四世。以明法为教训。妣李氏上护军炡遇女。 献陵别子敬宁君裶之后也。先考四十七。始生伯氏。二十而孤。母老二弟幼。伯氏有干才。仰俯无缺。先考继祢奉先世祧。主祭以时。尽力先墓。月一省扫。老而不解。伯氏克遵先志。亦老犹不解。年六十五。同治丙寅四月二日卒。伯氏再娶。曰韩氏命钦女。曰崔氏功镇女。家世取妇虽微。皆士族。伯氏后娶始通流外。崔算员也。一子允赫崔出也。观象监佥正早殁。生二男春教,书教。一女金弘鍊妻也。我家曾祖以来。失志栖遑。不胜清苦。稍廪为生。录录无闻。人或笑我寂寂。然怀抱利器。贞白自修。天褒剡计。代不绝书。而未尝趋走权门。竟老穷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7L 页

季君墓志
君讳之瑍字景华。张氏贯仁同者。以高丽上将军金用为始。入本朝。进士致孙徙居京师。先考石川府君德胄。妣李氏。 献陵别子敬宁君裶之后也。君未童而孤。伯子抚养有恩义。君亦力学自立。笃于人伦。敢言有机变。长者咸奇之。十七由门荫荐魁律科。转数官止教授。年四十四。 哲宗甲寅卒。君始娶温阳郑氏履健女。二十而殁。葬注叶阡先兆。君从而附。后十六年。移封三角山西麓巳坐原。先考有丈夫子三。君其季也。君之生也。二亲春秋高。家城西玉瀑之下。敝茅如斗。先考尚礼教。义方毕备。亲授书史。伯子长余四岁。君又少五岁。头角崭然。伊吾满室。先妣不以私爱蔽子之过。家贫乏童指。细务皆亲之。犹分诸儿服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8H 页

再从宗兄墓志铭
张公之瑜字献卿。仁同氏也。盘桓斋先生讳德麟之子。硕大长髯。矍铄有气节。薰染家庭。笃信有礼。春秋五十九。 纯庙癸未卒。此其藏也。配温阳方氏。先公卒祔焉。三男允祚,允祜,允祺。二女金进洙,玄启祐妻也。允祚二男成教,行教。二女适李尚润,玄膺善。允祺二男衡教。进洙男东弼。启祐男晋瑞,鼎瑞。女适李汉翼云。之琬于公从祖弟也。忆幼时拜公。公教诲勤挚。召诸子勉以敦睦。拜夫人。礼敬斩斩。不以稚小忽之。二纪之馀。公诸子已没。余亦发星星。悲夫。铭曰。
穷而致力。老而不惑。维公刚克。好礼谦抑。语曰人生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8L 页

薇轩李参奉墓志铭
昔西寇抢攘。箕都介关海。城邑震惊。小民乘时劫掠。官府莫能戢。时则有若薇轩李公镇济倡率同志。招集流民。弹压一方。内乱以济。虽无攻城辟地之功。若其先几制事。消患于将乱。盖其绩当不在斩将褰旗之下矣。始公以英发之才。有大为之志。十九成进士。二十八补祟灵殿参奉。六载不得迁。遂弃官归家。有园林之胜。莳花木蓄琴书。偃仰啸咏。若将终身。暨辛未冬。嘉山陷警报至。奸宄内作。民多鸟兽窜。公与杨公泽九寓豆老岛。见时事苍黄。慨然募兵。亲署部伍。禁暴掠安百姓。为文移下邑。激以忠义。不数日众至数百。士人黄就衡,鲜于铎,洪滮等。亦聚众屯楸岛。为掎角之势。于是民莫敢构乱者。公同宗屐园太史时为按使。公驰谒辕门。陈守城策。按使大喜。赐以旗帜。督令缮修器械。公日鍊兵戒严以待。明年四月贼平。公释兵归第。养閒林下。常以诱掖后进。成就人才。孜孜为急务。广聚生徒数十人。冬夏肄业。由是公之子孙多贤者。而箕都俊彦。多出公之门。若公可谓辅世长民。休休有古人风者矣。公字文楫。系出延安。以高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9H 页

循循吉士。丰玆赋予。履厥亨泰。蜚英庠序。萧萧一命。遇色斯举。婆娑丘樊。琴酒容与。载发遗文。爰寻坠绪。青青子衿。有蔚翘楚。丁时艰敝。有事师旅。我武洸洸。于江之渚。绫城之阡。降魄攸处。我铭匪谀。永诏来许。
玄主簿墓志铭
余与玄君报汝友且善。君泣曰。钰幼而孤。不能悉先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49L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0H 页

貌之颀然而行之全。吁嗟乎浊世之翩翩。终不得其年。呜呼其天。
曹讷人墓志
余客于浿。与曹讷人游。谦恭谨讷。言若不出口。但语及笔家。议论风生。亡何讷人没。其子锡臣来谒铭。余瞿然辞以非其人。且曰。尊公笔名冠海东。尤非愚陋敢下笔。锡臣又取诸名家评语来示曰。定论俱在。所请惟点缀耳。屡年辞益恳。遂按其状。翁讳匡振字正甫。讷人号也。氏出龙潭。自十一代重叙居平壤。先系俱载于翁考允哲所撰翁祖夏彰墓表。盖其文甚高。有名于世也。母密阳朴氏。以 英庙壬辰生。享年六十有九。卒于庚子。男锡臣,锡春等。葬于府西加岘里寅坐原。配罗州金氏祔焉。始翁家贫。游学四方。习李圆峤书。晚乃大悟。深得颜鲁公法髓。有篆隶金石气。尤长于临模。古法行草类刘石庵。指隶拟张水屋。屈铁镕金。不似世间书。天篆云雷。不啻过也。今快哉亭扁。即其指隶。华使见之大惊。以为东国有此大手。要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0L 页

曹生指隶妙难双。雄杰亭扁鼎可扛。限地论才终陋见。崔诗韩笔跨东邦。
莲塘黄上舍墓志铭
公讳石耇字天补。始祖乙耇高丽时封齐安君。贯于黄州。五世维善本朝江原道观察使。是生郭山郡事硕龄。徙居平壤之仁贤里。里多故家。称关右冀北。而黄氏最多贤。推为甲乙。考庭周成均司马。妣延安金氏鼎祚女。公生十二丧母。哀毁过情。好读书。贫而愈笃。及长业时文。诸体俱长。有名于世。 纯宗庚午举生员。退居莲塘。恭俭谨行。事后母杨夫人以孝。里之人士日坌集门下。挟书难疑。乡党有大事。必就公议。公貌古而癯。执论不屈。风裁峻整。人莫不畏之。今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1H 页

绵绵世胄。匪不华矣。恳恳藏修。靡不嘉矣。地之遐耶。命之差耶。嗟乎嗟乎将奈何。
斗隐高近哉墓志铭
往余童子时。游学以求四方之友。与林元瑜,柳文山善。始遇君于张先生混之门。玉貌长身。言若不出口。下笔多出侪辈。吾四人者。日相游逐。环京城山水。吟筇殆遍。夜联篝灯。把酒谈古今。意莫逆也。亡何元瑜不起。今君又报逝。夫知己固难得。而行未中年。连失二君。悲夫。君讳晋远字近哉。斗隐其号也。君少贫好学。平居手一卷。闭门清坐。若而人外。不许过从。自奉甚薄。而客至必置酒。事父孝。事后母益勤。备物以致养。君之父对人。辄言老境无忧。君族戚多待君举火。君处之有义。无间言。从弟十数人。大者齿相等。侍立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1L 页

孝而友。不得寿。土深厚。裕厥后。铭不朽。期悠久。
李士人墓志铭
丙午春正月。平安道观察使洪公在哲驰奏言平壤士人李昱妻黄氏节行状。乞命礼曹禀处。余尝读其奏而叹黄氏守节之苦。今其孙纪彦来徵铭。即昱暨黄氏葬也。其敢辞诸。按昱字允午。始祖讳连松。高丽封遂安君。因为郡人。今享龙溪书院。本朝工曹判书讳安贵。 世祖时谪成川。孙司直哲逊徙平壤仁贤里。曾祖曰斗宪。祖曰德渐。考命柔。娶宁越严致和女。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2H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2L 页

爰告后人。慎无伤墓前一草也。匪直伊人之如玉。繄维黄节妇同穴之兆也。
玉泉张起予墓志铭
日太史氏采近世风谣。将以备昭代之音。张生老镇携其先四世之作质于余。即风竹轩友璧,而已广混,周旅昶,玉泉孝懋也。张氏世以文。而而已以孝著。诗又噪于时。余以周旅命状其行。且以玉泉墓铭为言。未果而周旅逝矣。今读玉泉诗。葱筱旧躅。触手兴感。存没之托。其忍忽诸。君结城君楒之后也。字起予。亦曰勉汝。母金氏。彦阳人祏孙女。昔余总发学诗。及而已之门。君少余一岁。伟度颀然出侪流。与丹泉林瑜,兰皋高晋远结吟社。山春水夜。同窗共砚。未尝三日隔。君才器英爽。词翰沛然。足以需当世。丁氏若淳奇之妻以女。旋以武举补守门将。仍捷重试升六品。寻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3H 页

已矣已矣。老镇,耆镇。寔君二子。君死匪死。梅花之阡。我铭昭示。百世是俟。
嘉善金公墓志铭
老友金稚高诏于之琬曰。吾先考下世垂五十年。将纳文于圹。而后生不能追记。仅录其见于事为之一二。亦不敢他赘。自犯诬亲之戒。幸吾子图之。之琬少游乡里。闻公之名甚悉。且君委禽于吾宗兄之门。姻家往来。得内行者多。其言可徵。今何敢辞。谨按公讳取禹字器仲。金氏贯庆州者四。公敬顺王子工部侍郎讳殷说之后也。高祖志鼎赠左尹。曾祖佑汉赠工曹参议。祖百龄早卒。以弟赠参判大龄子判官逸瑞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3L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4H 页

有金不营其生。有文不求其名。盖志有所存。地不得其平耶。既见其小试而小成。讵知夫大试则大行。嗟乎涧松山苗。乌得无憾乎余情。
郑寿铜墓志铭
君讳芝润字景颜。未童才名藉一世。称小字曰寿铜。而不知有名与字。遂自号寿铜。系出蓬山。世业译。有讳暹独业医。以从父弟遇子文度为后。即君之考也。早世。妣崔氏苦节自守。手针线以就君。君卓荦不以绳墨自居。平居拙讷如愚人。聪慧特异。书一经耳目。立破肯綮。久益不忘。古今得失事变名理。与夫文物掌故。俱理义瞭然。善饮酒。一倾数斗。无虚日好谈谐。多寓规讽。仅一二转。令人捧腹。所从游公卿韦布。极一时名俊。而舆台下流。市井屠沽。亦平等视。尽得其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4L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5H 页

莫之为而为。迹者酒而名者诗耶。种种于中。唯唯否否。孰主张是。我不敢左右。
金莲坡墓志铭
莲坡金子稚高既卒。琬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湖岭关海燕槎碧芦等十一集。金刚北征行纪三册。序论杂文若干卷。皆援据古今。横竖博雅。其行迹遍域中。故诗最多。寄情幽眇。刻露清劲。有西昆遗风。莲坡平日肫肫若无能。对人寡笑言。不诩诩徵逐。未尝以技艺自眩。故人未知其涵负焜耀若是之富且大也。始莲坡委禽于琬从祖兄之门。故琬自童子时款款。今老白首不舍。自谓昵且久莫我若。犹未悉其底奥。况他人乎。于此而益知其深厚不伐。贤于人远矣。莲坡讳进洙。稚高字也。系出庆州。新罗王子殷说之后。有讳逸瑞判官。继其伯父赠参判讳百龄后。是生嘉善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5L 页

凿池种莲。插柳成林。翁乃婆娑。架书床琴。条风吹袖。眉月照襟。酒美浅浅饮。诗拙寂寂吟。于是乎委顺而浮休兮。夫何咷笑于身外之升沈。取以铭公。永示无穷。
旌善李君墓志铭
君讳膺泰字锡汝。按李氏谱唐昭宗八子嘉王祐之后。有讳阳焜浮海泊于高丽旌善郡籍焉。玄孙羲旼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6H 页

唐昭八支派天潢。宋季乘桴浮东沧。历丽入鲜重叶昌。惟皇降衷扶伦纲。外死生犹鹰鹯翔。再献 坤极天回光。惟孝友传报未央。后人考德验流长。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6L 页

丁巳夏。余旅于海州人李九容。日朝于余。乞铭其父之墓。余曰葬不可无志。志固可矣。铭者必德行可纪。然后有之。九容再拜曰。窃闻公有文也。铭之图不朽。善恶宲而已。何敢谀为。谀则鬼将不受。某不敢某不敢。余不忍却之。按李氏名某世居海州。为巡察使列校。慎而寡言。奉法勤宲。为人所信任。年若干。食河豚中毒而死。葬治西某山。一子即九容也。噫。河豚之害人大矣。方圉圉水中。奋鬐张鬣。有剽轻超忽之势。及触网衔钓。磨牙膨肚。怒气射人。然去其乙果佳味。嗜之者恃烹饪之尽其方。而中其毒者往往有之。然则方亦不可恃矣。夫饮食所以养人。为口腹不顾性命。君子贱之。况必取佳者口也。腹何尝知味哉。古人言才过三寸成何物。媚三寸之地。置死生而图之。君子观之。当何如矣。书之所以戒夫人之不慎于口者。铭曰。
饮食为祟其病十。言语为阶其祸百。故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然入者适足陨一身。出者可以毒千亿。噫既克其大而小之不克。吾所以长太息。
枕雨堂集卷五
行状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7H 页

府君讳世英字而豪。我张氏贯仁同府。仕高丽有神虎卫上将军讳金用为始祖。代袭冠绅。至十一世讳安世。当本朝革命。以德宁府尹弃官。与子汉城府左尹仲阳归仁同。屡徵不起。赠谥忠贞。配食乌山书院。左尹亦享玉溪祠。生子脩。始仕本朝。举遗逸拜司宪府掌令。是生丰储仓丞辅。子孙甚盛。别为一族。所谓仓丞派是也。再传成均进士致孙。司仆寺主簿瓒。移居圻之水原。两世墓在水原。是生训鍊院佥正忠辅。即府君曾祖也。又移京师家焉。佥正以下四世为武举。俱官未显。祖彦。考得诚司果定略将军。年二十四卒。有二男一女。府君其长也。妣庆州李氏。军资监主簿赠工曹参议德胤之女。崇祯己巳二月二日府君生。六岁而孤。服才阕。丙子冬十二月。建奴来侵。十二日壬午。先骑从间道。薄于城下。甲申 庙社入江都。车驾移跸南汉山城。时府君家在龙山万里仓下。母夫人埋先考神主。属家赀于万里仓。俾补军用。二婢负二男。亲抱遗胞女于怀。徒行向抱川衙。为府君舅氏方宰抱也。时避兵士女填咽于道。道失二婢。不知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7L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8H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8L 页

先考石川府君遗事
先考常以颜渊之不迁不贰。子路之不耻敝缊。马援之穷坚老壮为期待。明于当世之务。凡沿革典故兵民险夷。靡不皦如。善恶之辨。若置水火。尚论古人忠烈处。击节慷慨。甲寅以后。绝意名途。足不涉要津。将三十年。折节服礼醇如也。固穷处贫。没齿无怨。盖红叶一操。即其出处大限也。
先考夙岁孤露。游居漂泊而清苦读书。力求实践。猛省刚克。一失无再犯。常以言或兴戎。酒能伐性。右襟内书言酒二字以自戒。持陶士行惜分阴之训。无益之事。一不流眄。取友先德行而后文艺。言不戏谑。见人有过。随事诫饬。大则疏而斥之。
先考少日偶临古画。山水人物。意境閒远。论者谓云林枯墨减笔。潇洒澹远。在元诸家最高。神理所到。咄咄逼真。非必学倪而倪也。知旧中应求者多。而不立款识。知者绝罕。于外物泊如无嗜好。至若声律阴阳篆隶琴棋之类。莫不精诣而雅不着手。
先考燕居。常闭目安坐。涵养志气。眼采过人。黑夜开眼。人见其光。脩髯下带。疏不掩襟。善饮能尽一斗酒。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9H 页

先考居家。凡系杂类。绝不近门。常曰治家专系刱始。古语云君看檐头水。点点滴滴不差违。又曰治家不可专以和。必也礼为主。细事亦不可剌剌察。举不痴不聋。何以作家翁。只可预察防微。导之于善耳。
先考家城西玉瀑之下。敝茅如仆。居之二十三年。其艰可知也。尝出行见有市女四书者。欲以授二女而无以售。归以语先慈。家有石磨一对。先慈举以买书以授之。时断火已二日矣。
先考继祢宗也。家旧用栗谷仪。其贫已甚。而诚力所到。事无不备。床卓器用。极其华鲜。春秋时享。一依礼文。先慈亦制华冠袡衣。一同参礼。时不肖等未生。家无馀人。执事未备。而将事如此。祭毕依朱子礼。别祭土神。亦三献有祝。
先考悯凶之馀。晚有室家。生四女。四十七岁以后。连生丈夫子三。可谓稀世异事也。吾兄弟初长。次第入学。皆先考亲授。慈爱过隆。而戒饬之严。不少饶贷。读书之外。咨以故事往行。可以劝戒者。娓娓不绝。好读书。家无储书。读必成诵。至老不倦。书声洪亮。金永川钢恒于窗外。驻马潜听。叹其清操。极致款好。及金公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59L 页

先考自乙卯以后。屏迹杜门。若果降志从人。少加浮沈。未必穷之此甚。而终不少屈。其乐晏如。荐绅韦布愿交者。皆婉辞却之。其所许心礼遇者。极一时之重望。此可见所交矣。
先王考墓。初在桧岩先茔。逼于大宗。非先志也。且饥馑之馀。行祭多阙。知旧间或要先考同游。辄不许曰。吾未礼享吾亲。不敢为也。竟谢遣之。壬戌始鸠钱二百缗。谋卜新阡。二月甲子。移葬于高阳竹叶之原。及其出圹。先考具服跪侍于閤外。达夜不寐。时入殡室。拊审柩衣。一夜五六起凡十三日。无违仪物。极其备礼。祭田亦具数顷。而他无暇及。曳麻徒行。亲负土起坟。自后每月一至。必信宿芟除恶草。植木补土。终日不离𡑞圹之间。隆老以来。未或少弛。四山之中。荟蔚成林。一草一木。莫非手润也。儿辈必令徒步。为贫家骑从难具。恐致旷省。且使后生习于劳也。考终前四日值名节。亦徒行往返。
金表兄圣九有西京推官之行。先考遗之书曰万事务从宽厚。不刻苦。刑名之际。尤当审慎。天道以好生之德。济渡人物。人生天地间。当以天地之心为心。人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0H 页

先妣行状
先妣淑人字某。系出璿派。谨按 献陵别子敬宁君讳裶封三韩公。赐谥齐简。传银川君谥恭武穳,岐山副守槠,若水副令讷铁。俱隶宗籍。至景礼始捷司马。三传至五卫将赠参议世杰,赠参判有坚,副护军枝荣。即先妣高曾若祖也。考上护军炡遇。妣清州韩氏。同知事尚烨女。先妣以 英宗丁亥三月十七日。生于东湖之江墅。德容温茂。先考聘归石川之第。时先考家业荒剥。先妣既入门。家道稍定。祭祀以时。辛亥先考官岭外。先妣随寓大丘之馆。衣无副。食不兼味。澹泊自居。门壸肃穆。时岭外大饥。先考悉以俸禄赈贫民。明年还家力益困。而先妣御之有道。不至屡空。先考崇尚名节。益励清操。好读书。至老不倦。先妣随意承事。得行其志。先妣以未逮事舅姑。凡系奉先。尤致诚敬。先祖墓之移葬竹叶阡也。敛襚祭奠之具。靡不躬捡而手制。先考笃好礼物。而执事未具。先妣制袡衣华冠。春秋时享。与之亲行。登降将事。礼意大备。吾诸姊次第学语。教以女四书,小学,五伦行实等书。常曰巫瞽僧尼。婢妾贱流。切不可昵近。近之则非礼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0L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1H 页

四姑张端人行状
端人张氏字某。吾祖考讳泽第四女也。早服庭训。乡邻称其孝顺。年且笄。归于郑氏璘。郑温阳人也。父祖具庆。家甚贫。滫瀡莫继。端人入门。甘毳之奉。手自经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1L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2H 页

清风府使 赠左承旨玄公行状
公讳仁福字景之。世居定州。高丽时有讳德秀。值蒙古乱。独保铁瓮城。食采延州。今宁边府也。公幼有异质。九岁丧母甚哀。稍长涉经史通大义。 纯庙辛未冬十二月。土贼洪景来因岁荒称兵犯嘉山。连陷博川,定州。旬月之间。列邑皆望风溃。奸宄内作。殆不辨逆顺。公方居忧。与白公庆翰谋曰。 君父一体。义不可守常。以辑盗为名。谕集里民。阴署部伍。密图剿灭。谋不协。乃欲自托巨镇。是月二十二日。与从弟仁默间道抵安州。见节度使李公海愚。具陈贼情。请以部曲为前导。李公大喜。畀以义兵之旗。许从中行事。贼闻公举义。执白公不屈害之。公在安州得以免。是时朝廷开巡抚营。前捕盗大将朴基丰为中军。领训局兵出征。明年正月三日。师渡萨水。公招聚州下豪杰。得六十馀人。闻王师渡江。白衣迎于梨岘。随大军破松林。荡其巢穴。为文檄下邑。激以忠义。由是人情稍安。多有募丁助援。或牛酒来饷。贼窘入定州。坚城自保。官军围之。公潜以兵肉薄蚁附。以后援不继止者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2L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3H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3L 页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4H 页

故礼书渊村闵公 (致成저본의 원목차에 근거하여 '致成'을 보충하였다.) 逸事状
公禀高洁之姿。励冰檗之操。苦心向学。十四五时见中庸。若有默契。颛门从事。寻思理会。期有实效。在官冗务旁午。犹独夜清坐。书声不绝。晚年以来。专意周易。时则家食多暇。昼夜不辍。日用应接。必傅会理义。穷究事物之正变。不达不措。以求古圣贤立言本旨。故妙悟曲解。多先儒所未发者。皆实验也。间以宋儒诸书如太极图通书正蒙近思录。俱诵如己言。毫分缕析。的破肯䏿(一作綮)。虽旧学名宿。莫不犁然折服。每晨起谒庙。受家众参见。各授其业。罕言笑。不作戏慢。非甚
枕雨堂集卷五 第 264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