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枫皋集卷之十五
序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46H 页

实录厅题名录序
正宗庄孝大王实录。起丙申止庚申。二十五年共五十有四卷。开局自辛酉春。至乙丑秋凡五年。其与纂修校雠之役者。皆堂上官。自辅国阶至通政阶。总若干人。其有誊录缮写之劳者。皆六品官。至堂下三品官总若干人。而总裁官不亲事。但时赴局董饬。以汔于成。古例实录成。则自 上必以其供仕月日之浅久。而论赏有差。于其洗草也。必宣酝以宠之。是年实录之成。以有 贞纯圣后丧。宣酝不行。而赏如古例。既洗草。将成实录厅题名录。以其序。属不佞。窃惟实录。国史也。而有题名之记者。欲使后世之人。知是史之出于谁手也。又欲志与修是史之为荣且光也。呜呼。我 先王宏谟盛烈卓越百代。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非二三秉笔之臣所能彷佛万一。则其兢兢慄慄者。惟在于是。而若夫为荣而光。则此录固足以徵实于后世者。又何多赘之辞乎哉。
云石小稿序
呜呼。此延安李元愚景芝之残稿也。君太学士屐翁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46L 页

公之子。君生四岁而识字。十岁而通经史。十有三而冠。十四五而能词赋古文。十九而殁。殁而无血肉可托迹。君生世之故。惟南阳一坏土与此卷耳。悲夫。屐翁既抱西河之恸。日夕哀号彷徨。思复见其面而不可得。遂从尘箧之内。搜其遗文。又皆散佚。所剩才诗赋杂述若干首与功令数十篇而已。使人谓不佞曰。公尝视渠犹子侄。今渠死而遗躅将泯。为父者何忍焉。此卷非谓其可传也。惟是渠影响在此。公如赐一言。幽明两感。不佞闻之。涕潸然无从也。呜呼。天道福善而祸淫。夫以屐翁之令德。不克保一子。已不能无憾。矧孝友仁厚之姿如君。吉祥粹洁之貌如君。聪明隽慧之才如君。而不久其年者。安所谓福善之理哉。不佞与屐翁。同事 先王。逮至末年。 圣训郑重而弓剑遽远。则式至今诵 玉音而勉石交。此吾两人交际之所深也。故君始生也。则不佞祝其康宁而寿考也。君幼而颖异也。则不佞又望其成就之夙也。君既成人也。则不佞又勉其踔厉扬显。经纶黼黻也。凡此皆相与之深。而即知君之姿之貌之才之绝类而出群也。呜呼。君十二岁。赋日出诗于北关。不佞贺君之伯父议政公曰。是儿品相殊凡。而才思高远。他日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47H 页

必继公兄弟之业。其后复读其萤火赋。骎骎乎欧阳秋声之遗音。不佞为之题曰。君子心术。宰相气象。文章手段。不佞于君。心乎爱悦。不啻如祥麟瑞凤。宁蔽于所好而不之觉欤。然君殁之日。自君之宗党邻里。以至搢绅学士之知君之名者。咸错愕赍咨曰。斯人至于斯。君殇也。而使人悼惜如此。夫岂无所以哉。呜呼。天之生君。赋与之笃。若将使其有为。及其夺之之速。疾病夭椓。酷残其生。惟恐其少延何哉。岂生之虽天。而寿夭在人欤。抑其自生自死。天固无涉者耶。呜呼。其不可谌也。今其残篇剩墨。虽存于此。然不足以寿君之传。传之亦谁复知之。虽然。屐翁取族人儿。以立君后。异日此儿长成。子姓蕃衍。追求其父祖之彷佛。亦舍此卷而无他矣。遂书而归之。以塞屐翁之悲。
送桐渔李判书赴燕序
上之十三年癸酉春。朝廷假桐渔李大夫判枢衔。充谢恩正使赴燕。大夫索不佞以言。不佞与大夫少日僚寀。情好至皓首无所改。今为异域别。宁可默然已乎。乃呼之曰。李大夫。凡人闻使命。其愁沮厌惮。视若迁徙囚累之厄者。固无足道。其喜而勇赴者。其情亦不过喜其山川,风土,人物,城池,宫室,园囿,仓廪,奇伟,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47L 页

瑰丽吊诡之观。可以骇耳目娱心志。故行则忘跋履之叹。归则恣矜耀之谈而已。今大夫不然。平生恬静寡欲。身若不胜于衣。言若不出于口。绝不习驰逐游览事。慕好与世人一切不相侔。吾必知大夫在路。襜帷不时褰也。在馆手一卷。颓然卧也。如是则是役也。于大夫何涉。虽然。是役也不佞为朝廷甚喜。窃自谓知大夫深故耳。吾东与中国壤土相接。而天文亦燕分之馀也。故粤自前世中国有事。则吾东辄相终始。乱与乱。安与安。考之史籍。可按而知也。不佞之使燕。今二十年矣。当时瞻聆。犹谓富盛。近闻其纪纲日坏。风俗日渝。生灵日困。财用货贿之源。日以耗涸。闾阎市肆之业。日以萧条。人材之眇鲜。日不及曩昔。而犹且粉饰太平。晏然无警。夫以天下之广且大。其敝也如此。而能无事者。未之有也。彼之敝。我之忧也。无事则曷以备豫。有事则曷以应变。大夫之责。不其棘于善觇乎。轺车之所经出于关西。关西国之雄藩也。士马之精强。蓄储之殷实。大夫之所习知也。不幸数年以来。天怒西民。饥馑以踣之。疫疠以札之。加之猾贼滔天。半载始平。■(艹浐)南北八州数百里之间。骸骨积于原野。墟落化为蓬蒿。惨然满目。行者陨涕。公私荡残。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48H 页

智力俱窘。孑遗之氓。虽欲收拾灰烬。裹强疮伤。以救朝夕之命。织则无丝。耕则无牛。咨嗟怨毒。靡有恒心。其势不聚而为盗。即转而之他矣。百姓亡则关西废矣。关西废则国家之藩篱毁矣。迨斯时也。怀而保之。奠而安之。当世之急务也。大夫之劳。不其重于咨度乎。此二者。不佞之所日夜愤悱。不宁抱杞人之忧。而咏蜉蝣之诗者也。大夫有忧国之诚。经世之猷。而出自筹谟之地。历关西达燕都数千里之远。三五月之久。耳之所剽。目之所摄。不啻如不佞之臆测悬断。必有以得其情而思之深。虑之周讲之熟。而归而措诸施为。则固圉制胜之策。治棼救悬之政。必能巩国势于磐石者。不佞将拭眸而俟之矣。不累于外者。必专于内。不衒于华者。必务于实。大夫之无所喜于是役者。庸讵非国家之喜乎。不佞故不为喜赴燕者。道此而为大夫诵之。大夫勉乎哉。若夫行迈之可悲。分张之可惜。大夫不见于几微。不佞则又何敢。
贺晚矶先生周甲序
有生。愿久其生。情也。愿久而不可久。愿久而能久者。皆命也。情生于人。而命在于天。故洪范以寿。为福畴之首者。明人之所欲。莫过于寿。而寿由天贶。故谓之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48L 页

福也。然孔子叩原壤之胫。而责其老而不死。寿亦有不足谓福者欤。芝兰常苦其不荣。人犹爱护之不已。樗栎虽至于拱把。匠者不睨。才不才然也。使芝兰而有樗栎之年。其愉惬于人心。顾何如也。吾乃今知原壤之寿不足福。而福畴之衍。必及于攸好德。有以夫今年癸酉十一月十有三日。即吾友晚矶先生六十一岁悬弧之辰也。其家人治酒食以庆。朋友称觞以相贺。仆病不与末席。乃诵之曰。先生幼服家庭之训。长习六艺之文。穷而不见其怨尤。达而不易其素操。可谓当世之君子也。君子能修己则人爱悦之。爱悦之则欲其生。行苇之诗曰。黄耇鲐背。以引以翼。受福于天。受福于天。亦人之情也。由是其愿久而能久。非自愿之也。伊人愿之也。今视夫芸芸葱葱之内。七十者八十者九十者百者何限。吾独喜先生之踰六十者。为其近乎好德者也。先生勉乎哉。而吾知先生之将七十八十九十百而未艾也。
东省校馀集序
经山直阁编东省校馀集既印。复要仆弁卷。若叙述缘起。掌故文献。则竹里族叔之序已该矣。发挥藻思。反复赏叹。则思颍太史之文至矣。顾仆卤莽。何言之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49H 页

可赘。虽然。凡天下之事。莫不有本。况于诗乎。诗者。言志。诚信积中。然后光辉发外。故感于物者。虽有浅深之殊。而形于言者。各得性情之正。故曰思无邪。此三百篇所以为诗之本也。今是集也然乎哉。语其趣则风花月露之工也。论其习则嘻笑嗔骂之馀也。其不与诗之本。相去远矣哉。若是者。有亦可。无亦可。又何必靳靳为编哉。然窃观夫诸公之诗。其抒情而寄兴。则忧之深而虑之远矣。其敦交而勉人。则忠可告而信可覆矣。若是者。虽涉乎风花月露之间。亦不失三百篇之本旨。而不害为君子之为也。然则经山之编是集。又岂曰徒乎哉。虽然。志既言矣。言者。身之文也。君子言顾行行顾言。故其言足以文其身。其文足以不朽于世。世未有言与行违而能为君子者。此仆与诸公之所宜慥慥而兢兢云尔。甲戌孟秋。
临斋集序
祖淳童子时。尝侍先伯父。伯父与家子弟。语当世事。喟然叹曰。使如尹景平在今日。宜不至是。祖淳时虽騃。犹耸然请曰。尹景平何人也。伯父笑曰。儿能有心。吾少日尚及见古士大夫。吾为若言。吾乡有金副学。三山有李判书。坡州有尹参判。景平其字也。此三公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49L 页

者。皆清德雅操。秉大义不仕。为人主所敬惮。为士林所推重。然金公自 肃宗末年。一去不复。惟尹公与李公。时往来京师也。二公友善而名齐。故每相遇于京师。自荐绅大夫。以至蓬荜韦布之踪。莫不闻风造候。二公必主壁叠肩而坐。酒酣以往。言议风生。某人某事善。善流也。宜奖。某人某事非。非人也。宜罚。某官进谠言而获罪。直士也。宜必救。某官阿上旨而见用。佞臣也。宜必去。虽势要之人。斥之不遗力。虽贫贱之士。荐宠如不及。与座之人。莫不洒然拱手。视嚬冁以为荣戚。故朝有定论。士有定价。好善者有所恃。不肖者有所惮。一时风气之盛。名教之重。即可知已。 上心必欲致公于朝。威怒以震之。宠禄以怀之。公自不慑。不移不易。其言竟老死不出。岂不诚卓然而独立者乎。公之于辛壬大义。虽谓之一丝扶鼎可也。吾尚及见古士大夫。今也则亡。祖淳又耸然而听。铭心不敢忘也。祖淳既长。仕宦于朝。则去公殁仅三十年馀。而士大夫风节已扫地。公之后人。又颠覆不齿于世。于是乎慨公躅之渐远。悲公家之不世。思见公文章。以慰其夙昔景仰之心。而亦无从也。则殆赍恨而及于老矣。今年丁丑。宜宁南君周献。忽袖二册题临斋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0H 页

集者。属祖淳曰。此吾外曾大父遗集也。公肯序之乎。祖淳出不意。蹶然而起曰。是集固存于世乎。吾谓其已佚无馀也。乃敛衽而卒业焉。其于文章。若不肯屑屑者。而清明刚直之气。博厚深湛之思。迈流俗而合古范。公固不以文而传名者。虽以文而传。亦足以寿公名也。呜呼。道丧而文敝。至今时极矣。安得起如公者。数三前辈谈笑而救之哉。呜呼。其已矣乎。祖淳不文。何敢泚公集。然昔子瞻序范文正公集。恨其不及见而愿其自托于门下。祖淳于公集。其义亦云尔。
老稼斋集序
我高王考昆弟六人。遗集之已行世者五。高王考曰梦窝。次曰农岩。次曰三渊。皆先生兄也。次曰圃阴。次曰泽斋。皆先生弟也。独先生老稼集。未及行。学者恨焉。三从叔致仕公。先生之曾孙也。尝以族曾祖茅洲公所刊定先生诗五卷。剞劂于关东。未几。当庚辛之际。公风波忧畏。遂不克竣事。印本之堆笥箧者。殆二十年。庚辰岁首。祖淳拜先生庙及像。亟请布集于公。公仍命祖淳弁卷。祖淳逡巡不敢终辞也。呜呼。先生我东之逸民也。身不离畎亩之中。行不出州里之外。宜若无可见于世。然昔先生之居松溪也。人之视之。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0L 页

若渊明之处柴桑。尧夫之寓东洛。上而荐绅学士之所景仰。下而牧竖芸夫之所称道。至于今百年如一日。岂其无然而致之哉。先生天姿高敏。识解绝伦。于儒者事。靡不精通。故家庭之贤如文忠公。而常叹其才。同气之贤如梦农渊圃诸公。而自谓不可及。一时名公硕士之知其蕴者。又莫不以王佐相推。譬则如龙泉之宝不出匣。而光气之潜迸者已干斗牛。此先生之所以为先生。而穷达不得以限之者也。惕隆盛。悼闵凶。废举务农。没身自靖者。渊明之悟往知来。寄情松菊也。贞不绝俗。和不同流。安时而处顺者。尧夫之观物玩化。閒中今古也。岂先生之性。夙有慕于渊明尧夫者耶。将先生之时。与渊明尧夫有相似者耶。呜呼。先生其真逸民也。先生平日存其诗。不存其文。故今集寔遵。略若可憾。然读之者。即其诗味其旨。其于知先生之为先生。固有馀裕。而从此高王考六昆弟之集。可以并传于天壤之间。吾家之文献大备矣。岂少幸哉。至夫品藻诗道。小子不惟不敢。茅洲公之跋。实取诸农渊二祖定论。而又敢赘为。
兰溪遗稿序
祖淳少时读国朝宝鉴。至 庄宪王与公正雅乐。公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1H 页

辨黍律。磬音如神。叹曰。异哉。其大章之一夔乎。既而读黄江汉所为公神道碑铭。益知公言行出处之贤。而心景仰焉。朴生心传。公之裔孙也。一日踵门。手一卷告曰。此先祖兰溪公遗稿。请以弁卷累公。祖淳受而阅之。诗凡八篇。疏凡三十有九篇。杂著凡二篇。简矣哉。其兵燹遗佚之故欤。大凡著述之传后者。或以文或以人。然其文非大过人。虽多未必久传。其人贤。虽少必久传无疑。盖名生于文。故文湮则名亦湮。文依于名。故名之存。文亦赖存。多则传多。少则传少。未有其人贤而其文不传者。故曰有德者。必有言也。今公文之所传者虽少。其疏与仪节诸篇。皆礼乐之议也。天下国家之所不可废者也。其家训一篇。井井乎颜氏,柳氏之遗意。而居家之所必知也。顾可以简编之少而忽之哉。宜其孙之必欲寿其传也。呜呼。以 英陵之圣。视公如虞帝之命典乐。公之用。非所谓明良喜起者耶。乐既正。居田里。不复从政。公之守。非所谓善居成功者耶。虽然。公之贤岂但尔也。公之子死六臣祸。而公以 三朝元老免。噫。当时之号称 三朝元老而骈首血市者何限。而公独免哉。即非公平日之名。虽雷霆之威。有不得不为之屈者耶。嗟乎。其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1L 页

贤矣。心传受业从叔父三山斋之门。与祖淳厚。今于索言也。不得以不文辞。谨书如右。
崔淳翁忠义录序
有为崔淳翁之七世孙者曰奎显。披缊袍蹑葛屦。怀刺具状。日奔走公卿士夫间。无论知与不知。辄乞文与诗。问其所事。则将以图不朽淳翁也。人应之顺。喜欲狂。有靳而不即应。必悲辞哀恳。一之再之。至于十百。涕泗交颐。感激烦冤。其状得之则生。不得则将绝于前。人之见其状闻其语。虽始怪其狂攘者。鲜不感其诚而终靳之。是以得传记,赞述,题跋,古今体歌行等凡百馀篇。汇为书。付诸梓氏。又徵序于余与屐翁太史。屐翁敏应之。余始逡巡不获。中又鞅掌而未果。寒暑既六七易。则察其气。有感余之诺。而无忤余之慢。余故示之悔而若拒之为。则又悲恳如初。余辄忘其拒之之为戏。而不觉戚然于心。洒然于色。则其诚意之动人。可知已。呜呼。淳翁烈丈夫也。死与金将军。并其英风义声。譬则霁云,万春于张中丞也。夫以霁云,万春之贤。死与张中丞并。而迹翳而灭。名湮而不垂。彼其立慬秉彝者。其心固不有计较。若其为孝子顺孙之心。含冤隐痛。矢志竭力。以图其阐发揄扬之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2H 页

功者。不亦人伦之善欤。奎显之于玆事。宜遑遑汲汲也如此。虽然。亲尽则泽斩而诚易缓。身窭则力绵而事难立。亦人之常耳。奎显之饥寒困穷。而其能汲汲遑遑于远祖之事。日出而作。舍是焉无他。殆若身殉而后已者。其不难欤。嗟乎。当淳翁之死于富察之野也。其与之同日而死者。其人皆淳翁也。至今几人。果有能传其姓名者乎。有能传姓名。而果皆有子孙者乎。果皆有子孙。而能思其祖如奎显者乎。然则淳翁之有奎显。不亦大多乎人者哉。诚大多乎人者哉。往余少时。有金泂者。得其祖南阳府中军世辅遗爱碑于土中。埋之忠烈祠之侧。遍乞诗文于一时操觚之士。以徵后焉。余许之而久未成。泂遂老而死。余每思之伤叹。今奎显之事。略与泂相似。而其发亦种种然。虽余之散懒歇后。不能不为之瞿然。而又不能不重有感于金泂之不得余笔也。淳翁始末。俱著屐翁序及诸公所撰。此姑略之云。
交河卢氏族谱序
卢生文河。吾乡之佳士也。一日。怀其世谱。请余曰。吾卢氏寖微矣。愿得公一言以侈斯谱。谨按卢氏。新罗时自中国东来。东来者兄弟四人。各以所受封。子孙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2L 页

为籍焉。其第二讳坞。封交河伯。交河氏之所自出。然年代世派。不可得而考。至讳康弼。佐高丽太祖王统合三韩。以功封太师宣城府院君。宣城者。交之旧号。于是乎交河之卢。以太师为鼻祖。其势然也。自是奕世蝉联。讫丽氏五百年。至本朝。名公达人。磊落相望者。又四百馀年。岂不盛哉。其族谱之行且百年间。凡三改。可谓详矣。而生之意。犹以其世著。文献之不尽载为忧。聚族而谋。溯求旁搜。悉刊于编。将使派系实录。并垂来许。虑之深。诚之勤。有足以感人而警世也。噫。卢之为姓。自秦汉晋唐。以逮夫宋明。而代为望族。其支流之自唐来海外者。亦如彼其显。试考万姓通谱之书。一姓并著于华裔。鲜有与卢氏比者。吾诚不知上世之始得姓者何人。而受禄于天。若是其无疆也。卢生乎卢生乎。生之族。今若少衰。盛而衰。衰而又盛。亦天理也。况生之祖先族党。积有忠孝之基。生之用心之勤且远又如此。继此而复振。固可以预卜。请以是弁卷。
枫皋集卷之十五
记
挹灏楼重修记
关西大藩也。富丽甲于国中。自古宰相之辞内居外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3H 页

者。常回翔于此。如唐之西川然。观察营临浿水上。楼观江山之胜。有可以移人之性。而拥声妓恣宴游。亦常情之所易驰也。竹石徐公按是藩。将行蹙然曰。吾家世清素。不习纷华事。雄藩于我何有。惟楼观江山之胜。不得与诸公共。大可恨。既至。首用详定法。收民籴直。节费省力。简俭如在家时。期年政成。议募民。复四郡废地。以固边圉。牴牾不果。遂增筑塞垣之甬道。办钱岁三十万。置江界府。以补贡蔘之科敛于民者。既而修浮碧楼及大同,含毬,北城诸门之雉堞谯楼。驰驲骑抵书。言在京师。吾四人者。常以文游。名辰胜境。未或不俱。今一人来此。而三人不来。楼观江山之胜。而复无聊。若各为一记。使吾四人者。名留于此间。不来者未始不在。而来者亦未尝独行也。不亦美乎。浮碧已属屐翁。北城拟斗室。含毬仆。自为大同。以累公强再四不已。公真好事者哉。是门城之东门也。其楼曰挹灏。与练光亭肩亚而起。相去不十数武。烟景之所集。眺望之所及。又与练光无别。特储胥之地。游赏之所为乐不侔。故练光独名于浿水。亦斯楼之不幸。公之必欲使余为记者。意亦有以也耶。庚午仲春三日。安东金祖淳。记。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3L 页

万马山城新筑记
孟子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城果可以无乎。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城果不可以无乎。山溪者。天之所作。犹不可为固。若所谓城人所设也。又乌足以为险哉。虽然。天下无争则已。争则不可以无守也。此城之不得不设。而自轩,禹以来。几千百年。有国之所莫能废也。全州府之南四十里。有谷曰万马。以谷中可容万马也。或云。此地甚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万莫是也。以余思之。马与莫。声相近。万马之为万莫。其下马陵之讹。虾蟆陵也欤。其山势包环四阻。南北惟一线路。峰岭陡绝。猿猱不可度。而其巅稍夷而廓。周可十馀里。水泉瀵。草树蕃。可城而守也。府治处岭,湖间四战之地。地无险可依。故府民常愿筑城于是谷。而自古方伯通守之来视者。亦莫不有意。而竟未就也。今 上庚午。桐渔李公按节是藩。时新经大侵。民死亡相半。公私荡残。百瘼俱露。公至则不慑不弛。雍容有绪。已而行部过是谷。周览形胜。乃曰。是昔人之所议而未遑者耶。国家升平久。是州又两南之咽喉也。无变则已。有变则府城不足恃。与其有急而无恃。曷若无事而有豫。乃设便否十难。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4H 页

与幕府将吏及州之父老杂议之。莫有异者。于是虑事量功。以命董者曰。此钜役也。不可以一时成。遂捐俸画财。为岁筑之方。既又曰。无兵与粟。不可以为守。募兵丁。授器械。设仓廒。移粟庤之策。具定请于朝。府民大悦。筑始而公归。再经年而城成屹然为南藩巨障。府之人。咸以为不可无徵。亟请于公。公嘱余为记。且曰无夸辞。噫。公不欲自多。虽然。千万人之所愿。一身而副之。数百年之未遑。一朝而就之。公虽欲不多。人其肯少之乎。窃试论之。地既险矣。而又城之。城既高矣而又蓄之。时平则民仰之而有恃。世乱则民居之而无恐。斯可谓地利矣。筑之而民不劳。既筑而民悦之。力纾而心固。斯可谓人和矣。人和者。虽无城可也。况天险而复为之设者乎。是役也。一举而具地利人和之美。推是而言。公自有得于易与孟子之义耳。余岂夸辞之为哉。
安东关王庙重修记
国朝自壬辰倭奴之乱。始立武安关王之庙。妥像而虔奉。京城有东,南两庙。湖岭南诸邑。亦往往有之。盖当时天朝东援诸将。以王显威灵佑天兵。歼贼护民。请于我朝而建者也。自是以后。每春秋降香祝以列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4L 页

祀典。安东府西岳之庙。即其一也。今 上十八年戊寅。府使尹公鲁东。莅治经岁。政成而事举。及环视庙宇。喟然兴感。土木之颓圮者易之。神像之䵝昧者新之。丹青改观。体貌重严。祥庆之降。屈指可期。乃驰书命祖淳为重修之记。祖淳生长京城。不知走安东之道。然其先之所自出。故视其地如故乡。视其官长如乡君。而坟墓之在境内者屡代。宗族之食其土者。贵贱可千数。然则虽其身未尝祗瞻庙像之下。其心之所尊奉而敬仰之者。顾与居是邦者何间。虽然。祖淳昔尝奉使入燕。自鸭绿以西。至金台下数千里之间。庙貌以奉王神者。不知其数。甚至家家而奠香火。人人而挈图像。自谓庇王之阴骘。而亦我东国之人之所以称王之灵异肸蚃者。种种反近于渎屑何也。呜呼。王钟二五之间气。恢宇宙之志槩。心雄千古。力敌万夫。生焉而明大义于天下。殁焉而遗大恨于人间。其神在天则日月也。在地则河岳也。由是而威可以振华夷。功可以庇生灵。名可以敝天壤。此王之所以为王也。彼窃窃然以一人一家之区区祸福。论神之为神者。不亦谬乎。祖淳不佞。不足以知神明之理。而不言其所不知。又儒者之事也。故遂因贤公之命。敬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5H 页

记如此。而因道其平生景慕于王者。在此而不在彼云尔。
记桥亭卜卦砚
桥亭卜卦砚者。宋叠山谢侍郎砚也。余昔年偶见元,明间杂说。识其名而不知为何状也。戊寅春。徐大夫鹤叟赠一砚云。得之燕商。余才启匣。不觉惊叫。乃昔所识名者也。砚象风字。额上小篆横书桥亭卜卦砚五字。两隅刻程文海铭。辞颇奇。后面刻宋谢侍郎砚五字。又有闽人赵元小识。磨之墨。发光胜他石。亦佳品也。自念平生无长物。亦无长技。惟知弄笔砚。然东产顽佳者。绝不可见。设求之燕市。将不过端,歙二产之雕琢稍精者而已。古石岂易得。设得之。其古人之贤如公者耶。天下之人。必性命视之。其肯轻舍而波及之外国乎。然则砚之归余。非偶然也。余性狷而善感。自幼爱古人临乱不贰节者。自伯夷叔齐。至于明史文正诸人。读其传记所载。未尝不欷歔流涕。至掩卷不忍读。然愈不忍不复开卷。欷歔流涕而竟读之。公亦余欷歔流涕不忍不读中人也。今得公之旧物。余心当何如哉。公去余殆六百年所。而石之流落显晦。不知更几主。今其缺痕刓晕。未必皆公之手泽。然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5L 页

自余视之。其一痕一晕。无一非公之手泽。而若有焄蒿之气。感人心而中人体者。顾安得不酷爱而绝宝之也。虽百瑴万镒。未足以较其珍重。而第不知中国之人。何缘失之。为余所藏也。或曰。燕市多赝物。阿房铜雀之瓦。皆是也。噫噫否否。首阳之山有五。皆称夷齐。夷齐岂十身哉。既不辨何山之为其隐。闻山名。皆可以起感起敬。不先感而先思辨者。必无人心者也。砚之非真公砚。容亦无异。然非真者。既无证矣。设有所谓真者。又安知其真非真者耶。然则虽十此砚。得之者皆可以向慕于公。况吾目中首阳之山。只见其一而不闻其四者乎。余但知余得此砚之非偶然。
记奉元寺游
己卯岁南至月之既望。饮于俞子范之处仁书屋。金明远,赵君素,李叔嘉,赵士显,李士昭,李文五,金士精。皆社中人也。始饮山风撼扉。微雪初飞。既而酒阑夜分。清月在庭。子范忽离席而言曰。此宵良乐。然吾辈常恨于阛阓。郁陶乎少趣。后日盍为郭外游乎。仆曰。此论妙甚。城西之奉元寺。即吾与明远所休夏者。一别四十年。每思重过。请以为归。子范曰善。士昭居近。宜为主。且好事。宜进期后十日。日出会于昭。联袂而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6H 页

行。毋爽约。亦无申。佥曰诺。及期皆如约而会。前夕昭已使人治具。寺僧来引。遂自圆岘之西。步踰胜战峰。李仲睿闻之。携酒追及。真好事者。峰后冰雪。交踏之。琮琤有声。足少留辄跌。殊间关也。至寺。宛如昔观。但荒落可念。旧僧无一馀者。两法嗣剃痕已霰集矣。笑人生之如浮。叹恒河之不皱。相与徘徊佛殿。感慨良久。从行棋者曰汉兴。歌者曰君宾。琴者曰益大。品皆第一。又有射鸟者。百不一虚。亦绝技也。各效其能。佐人欢意。饭不用荤。依僧法。食时列坐。令阇梨鸣钟。仆出行箧中木钵盂。数事受饭。坐皆大笑。及夜有二梵僧。连声诵呗。其声雄深閒远。使人省虑。一少僧略能谈。义姿妙可爱。饮至四更。联枕而宿。房深而温。夜剧寒。不觉也。明日仆与明远。各赋数诗。饭已。相携而归。复登胜战峰。于时云日晴美。襟怀开畅。东瞰汉城。城内外楼台巷陌。如掌示纹。北则三角,道峰。积雪耀晖。璀璨闪烁。不可名状。西南大江。逶迤冰合。数十里碧琉璃。铺之江上。长风吹沙雪。泱漭如雾。相顾乐甚。踞石上煮酒。令琴者依歌而鼓之。琴冻而愈韵。歌高而复抗。前声寥亮。后声清怨。馀响袅空。与松籁相切。佥曰。听歌琴半生。独有今日。仆又口占长律。并前诗属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6L 页

诸友和。返入昭室。各饮一杯而散。噫。是游也。日不暖而寒。苦莫苦矣。行舍骑而步。劳莫劳矣。寺无水石岩洞之胜。赏不称矣。食无方丈绮珍之味。具已薄矣。自他人观。宜无足乐。窃怪夫同游上下三四十人。人人跌宕欢喜踊跃者何欤。庸讵非所会者神。所遇者境耶。神全则境至。境至则乐生。乐也者有物亦可。无物亦可。惟无入而不自得者。可与喻。
赏心乐事者。笔名也。吾辈之游。既乐矣。而终待笔墨而识其乐。故遂取笔名。以为是卷之号。
重修芙蓉堂记
端窝权季直氏。以观察使莅海西。既周年。重修所谓芙蓉堂者。驰书及币。属不佞曰。堂刱于金公谨思。嘉靖丙戌。寿几三百年。而重修者于今三之。昔罗公之修是堂也。华阳宋文正先生实为之记。今仆既修之矣。求其记。必于当世之君子。当世之君子。舍閤下伊谁。敢以请。祖淳发缄悸汗。久而仅定也。夫楼馆台榭沼池之设。适于一人一己耳目之观而已。宜若无与乎治道。然自周文王经始灵台。人之临其沼入其囿者。咏其有麋鹿鱼鳖。而孟子诵之以为贤者而后乐此。今夫天下之楼馆台榭沼池之废兴存亡。未必尽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7H 页

如周文而后作。尽不如周文而后坏。然常情之所乐。亦圣人之所乐。特圣人得其节。而常情易骛焉耳。苟不骛焉。身体之安。心志之愉。饮食言笑声色游息之娱。圣人亦何尝不同于常情也。惟其端本者常鲜。丧志者常多。故废兴存亡。若无足轻重于人耳。岂谓楼馆台榭沼池之设。不与夫治道相通哉。君子为治而得其道。则刱之焉可也。修之焉亦可也。故曰贤者而后乐此。况是地是堂。即昔人之所敉功。而两 圣祖驻跸毓祥之地也。是堂之兴废。实关于后政之治忽。公之能首举其役者。不亦韪欤。夫以文正之大贤于罗公之修之也。铺张叙述如彼其勤。不佞之视先正。虽邱垤于泰山。至于记公之绩。匹美于前。为法于后。顾可以慢乎哉。因是而窃有所怵惕而不能已者。缅昔我 先王重修鱼水堂之水泽斋。改其名曰芙蓉亭。 御制上梁文。教侍筵诸臣曰。芙蓉者。君子花也。当令君子人书此。命贱臣书进以揭。不肖无状。最居人末。自 先王言之。日月之明。偶有所遗照。自贱臣言之。虽茅土而胙之。钟鼎而昭之。荣孰比焉。弓剑既远。每中夜以思。不觉枕席之渍痕。今堂之名适相似。而公之属记之言。复以是见称。呜呼。何其与昔之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7L 页

圣教。又相符也。不佞诚梦寐乎不图。不佞为文。固不足以藻饰华采。使是堂增色于千秋。然窃庶几奉 圣人之恩言。佩知己之好音。顾諟焉慥慥。得免为小人之归。则终身幸矣。于是乎记之。而又识其感。
闻韶楼重修记
闻韶楼者。义城县之公馆也。其刱未有知所自。然楼有高丽郑圃隐先生及金学士之岱题咏。板刻而揭之。郑先生固丽末人。金学士之名见于丽初。以玆推之。楼之刱。其在新罗之世欤。余生老京师。足不踰鸟岭一步。故岭以南七十州山川风俗。尚未能髣髴其要领。况其亭台廨宇之有无。又况其景槩眺赏之佳否。顾何以知之。惟昔 正庙己亥。伯父宰是县。从兄歇庵公随之任。归而为余道玆楼之胜。仍诵郑先生之诗。余尚童识寡闻。欣然在心。至于今如旧。尝游览也。今 上庚辰。儿子元根为宰。则楼将圮矣。劝其重修。径递未果。后五年而弘根。又为宰。才数月书报云。玆楼千年古迹也。不忍以终废。既修之。愿得叔父记之。余曰。善。吾之知玆楼。因吾兄。而汝又吾兄之子。吾尝愿一见。而至白首未谐。今因汝而托名玆记。与郑先生之诗。并揭而垂传。虽终身不见。与夫朝夕登临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8H 页

者奚异。吾无憾焉尔。虽然。吾旧闻义名邑也。民殷而吏驯。公门百事。不烦申令。挽近来逃亡相续。奸伪日滋。弊弊然将至于危亡。信斯言也。求刍之诚不实。束薪之政不行也。庸讵非县令之责乎。有邑而无楼。尚以安享。有楼而无邑。将谁与为乐。吾固知弘根之存心为政。汲汲于苏积瘼革众弊。然因之而又勉之。不亦善乎。
黄鹤楼重修记
山水楼观。非并生者。其递相为主客。人事与造物相参也。甲申秋。余西游浿外。瞰铁瓮。梯妙香。哦东明之古都。风万柳之长堤。归税于三登。县倅徐侯有民具酒。迎于黄鹤楼下。楼之名夙尝惯耳。余乃欣然而登。眺览良久。楼凡五楹。临江而起。昔人所刱也。右房左轩。昭朗安閒。隔江有小汀。汀上小麓环抱。距楼可一帿场。射则棹艇而传箭云。遂安地也。庭前仅旋马。短墙护之。墙右角门。呀然通江色。门外砌石。可丈馀。直抵江步。余又欣然拾级而下。倚篷而溯。水清泠。深不没篙。可常狎也。行里许。观所谓鹦鹉洲者。波绿如绮。矶石白。齿齿相联也。余逾欣然赏心。返登于楼。顾语客曰。见而不能喻为徒见。游而不知趣为徒游。今日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8L 页

为斯楼。月朝可乎。练光繁华。而观者疲于应接。浮碧潇洒。而烟波渺然愁人。降仙佳丽。而宫室太宏畅。皆过客之观。不可以常处。若斯楼可以起居寝食。与山水不相舍也。假余作令。当舍衙而馆于此。吏题牒者二人。隶奴传命。令给趋走者。大小共五人。更直于外。小知印一。能奕者一。妓年可三四十十三四者各一。置诸傍。莅事毕。读书射弓。倦则携客与妓。挐桨而往。兴尽而返。可以养性。可以引年。虽十年不迁秩。可以无憾。虽终身不他游。亦可以无憾。西州之胜。吾欲以斯楼为选。一座大噱。已而席罢。泛三十六曲而行。怀恋恋不能忘也。明年乙酉。楼忽烬于火。徐侯曰。斯楼昔人之所刱。不可自吾而遂废也。亟斥墙北地以远人家。因址而重建。既落。属余为记。余惟天地之间。人为之主。风景不殊于古今。江山有时而显晦。楼观之存亡。不常然也。故曰非并生者而相为主客也。若使徐侯。不勤于人事。专信于造物。余虽重过斯楼之墟。安知果欣然心赏而不掉臂去之也。遂述登楼之谑。以美徐侯之贤。丙戌春。
枫皋集卷之十五
跋
稼斋先生戏墨跋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9H 页

右佛尊仙真十二幅。即我从高祖老稼先生冠年。未卒之戏墨也。其二幅。绘采毕施。其十幅。人物不点睛。或点睛而止。其云烟,卉植,岩溪,衣巾,器用,栏垣之属。皆具墨而已。然而精光活动。姿态横发。则先生之多艺可见矣。三从叔参判公。得于古箧中。摩挲感叹。惧其泯灭。手加褙襮。装为一卷。冀以传于后。夫人重其先世之器用书籍。为其有手泽也。若画者。运于心。现于眼。肖于手。岂泽而已云哉。宜公之敬玩而珍庄也。先生早负鸿名。大为宗族士友所诩。然潜德葆光。视轩冕如脱屣。放踪田园。没齿忘世。百年之下。读其遗文。过其旧居。犹咨嗟指点。想像其人。况玆卷之为先生真迹而所画者。又非尘埃中事。则先生之托兴。亦可槩矣。丁巳季冬。从玄孙祖淳。谨识并书。
璿源谱略跋
维 圣上十有二年五月朔日。大臣礼臣。以 元子已四龄。岐嶷夙著。请加显册正贰极。 上许之。粤一月孟秋六日。 上临仁政殿发册。命授使臣。 世子受册行礼于熙政堂。 睿容俨然。周旋合度。造庭观者。莫不动色相贺。既而宗正寺援故例。谨书于璿系之谱。以臣曾玷太史之选。命识其后。臣窃惟册 储。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59L 页

有国之经礼也。我朝圣神相继四百馀年。是礼之行。无世不有。至今我 圣上盛仁达孝。克享天心。本支之庆。既炽以昌。而是礼之行于是年。盖亦不偶。是年壬申也。是年也我 太祖受命而开国焉。是年也我宁考毓庆而笃生焉。夫国家之休祥吉庆。孰非上天之所眷佑。而眷佑之徵。莫大于刱建王业。亦莫大于笃生圣人。 太祖之以是年兴。 宁考之以是年降。斯理玄远。虽不敢知。天时运乎上。人事著于下。化家为国。肇基启运。垂万世无疆之统。功莫盛于我 太祖。丕承丕显。祖述宪章。光前而裕后。德莫尚于我 宁考。自我 太祖宁考。已著之迹观之。是年之于我国家。吉无不利。可知已。是礼也。所以固国本也。重 宗祧也。国本之固。 宗祧之重。亦必待乎是年者。固可谓天时人事之默相符契。而抑亦我 太祖宁考陟降在上。敉厥功德。佑启我后人也。臣敢以是徵焉。
先府君遗文跋
呜呼。此我先君遗文遗墨也。先君平日谓文字小技。当场未尝用心。亦未尝存藁。而不肖又生晚蒙甚。不克有所传。可胜恨哉。未及见者。容可曰不知。及见者宜其庄诵。而复不能焉。天下之蒙。孰甚于不肖。偶阅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0H 页

故藏。得先君手笔三纸。其一纸即癸巳秋祭先妣文。伊时先妣殁于西城外侨。屋家徒壁。不肖才九岁。尚记先君一夜于灯下。草此文成。傍无人。惟不肖侍。先君循不肖发。且读且涕。悲不自胜。而不肖亦呱呱而啼。其曰阿极者。即指不肖小名。此其正本也。纸虽旧。心画如新。对之恍然如隔晨。而不肖亦奄迫六旬。追忆往迹。摩挲摧咽。不知所以为怀。遂褙为帖。图寿其传。其二纸。审其文意。即祭渼湖从祖父母文草也。纸破暗不可装。故敬自誊写。附诸下方。然祭从祖文字细而窜乙尤多。注目移晷。仅寻句读。不知果无疏谬。又不知当日果用此文否也。近世有尹判书师国。收其先人六七岁时墨迹。累袭以䌷缎。椟而藏之。时俗或哂其已过。已过则容或已过。其视委而为尘堆蠹屑。则何如也。彼其童嬉涂鸦之迹。孝子尚不忍没。况文字之可传而一皆坠佚者乎。不肖虽未尝随俗而哂斯人。其不能诚心收拾。至于坠佚。则不免为斯人之罪人。呜呼。其惭恸夫。谨识如此。使后之为子孙者知戒。
正宗大王御书题明史纲目附录后文草一幅跋
洪惟我 圣考盛德大业。史不胜书。亦莫尚于明春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0L 页

秋之义。若夫备奉室之仪。别阙字之牌。设龙湾之坛。赐汉旅之称。编尊周之录。既光前而启后。矧又二十五年之间。皇坛暮春之享。 三皇忌辰之礼。罔不躬将而亲行。齐明祗栗。如将不及。臣承事十六年。常所瞻昂而钦叹者也。洪同敦宁乐伦家。有 圣考冲龄时手书题明史纲目附录后文草一幅。大意以李玄锡所纂明史纲目。载弘光于附录。与紫阳笔法相背。严辨而痛斥之。文辞烂然。虽未若成德以后。义理之精深。辞旨之峻正。昭日星而凛秋霜。紫阳复作。无以易也。臣乃今知二十五年明春秋之义者。其权舆于此也夫。于乎盛哉。今年太岁。即崇祯殉社之月也。弘光绍立之载也。风泉之感既永。弓剑之恸又新。于是忘其僭猥而谨跋如此。甲申三月。西清旧臣金祖淳。敬书。
正宗大王御制咏雪诗跋
右七言十韵排律一幅。寔我 圣考庄孝王冲龄手书咏雪诗也。词章无关于帝王之事。然视夫声色之娱。货贿之嗜。不啻远矣。此诗虽冲龄所为。气像固自与凡人不侔。而亦可见寻常嗜娱。不出六艺之外。猗欤盛哉。 圣考昔尝谓贱臣曰。予自始学。立志以圣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1H 页

贤为期。文章以作家为准。习为各体。日有程课。如儒士之治功令。贱臣庄诵。不敢忘。今睹此幅。意者亦日课之一藁乎。因是而有感于心。今之读书者。亦鲜矣。圣考文章之富且盛。殆千古帝王之所罕匹。然究其归则不过积累于日习。夫以天纵之能。犹待不息而成。况凡人之学业而不思尽力可乎。词章犹然。况大于词章者乎。睹此幅者。尚慎思哉。
静心堂记跋
右不知何人所作。以记中语推之。其为妇人也的矣。自古妇女之能操觚著述者。亦多矣。不过闺閤儿女之情而已。未有特出己见于学问性命之际者。今读此篇。其论心之法。深有得于周,张,程,朱之绪。门路既正。本末亦该。虽老师宿儒之自号知道者。未可遽指其罅漏。若诵章句资功令者。将北面而师事之不暇。顾可以妇人忽之哉。惜乎。其不为男子而生也。昔朱文公谓范氏女。不能识圣。却能识心。若此妇人。虽谓之识心而识圣可矣。因是思之。天之赋性。初无男女之殊。惟聪明才智者。方可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不待文王而兴。然俗尚之于人。其切反有甚于天赋。妇女而能为此者。岂独其人之聪明才智而已。抑亦本朝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1L 页

崇儒重道之化。有以致之。不亦可喜也欤。
退轩集跋
尚书司寇赵丈将刊行其先大夫退轩公遗集。以序属族叔渊泉公。徵不佞以跋。不佞生晚。未及事公。但记童子时闻长老言。 英庙中晚以后。调停之论行。而搢绅大夫多不能守其素志。脂弦杀角。同流合污。以苟容为能。惟退轩公矫矫踔厉。不挠不惑。言论风节。不愧其家声。今读遗书旧闻。良信公忠翼之孙也。文简之从子也。立身苟不如此。固不足为公。公而如此。故其忌嫉者愈甚。而其悦慕而向往之者。又视他人迥异。则人情然也。遗文恨其不多。然其爱君忧国之诚。伤时悼俗之旨。别慝阐义之迹。炳然行墨之间。古所谓不随形而泯者。庶几近之。后之读之者。自可以得公之为人。况渊泉之序。已形容公平生略尽。不佞复何加焉。惟是司寇丈徵跋之意。眷眷于两家之至谊。则顾以托名为幸。而不敢以不文辞云。
枫皋集卷之十五
箴
六献箴
圆惟天体。覆象天德。加之元首。其仪不忒。饬外正内。心容亦直。君子万年。建其有极。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2H 页

衣而不带。是曰昌披。束躬是贵。非美之垂。维昔诗人。咏彼伊丝。既整既博。赫兮威仪。
足容曰重。垂训惟圣。饰以为礼。跬步必敬。处下若谦。履道则正。周公几几。四方有庆。
彼端直者。其名弗律。绿沈文犀。非美之实。述事举形。黜华贵质。心正斯正。其画若一。
皎皎明月。湛湛止水。载其无私。炳彼疵美。亦我光明。在方寸里。见前虑后。武德至矣。
有器象桃。质俭文玼。穹覆为盖。方载为底。分为二用。合则一体。虚中受物。如心乃启。
千秋庆辰。不日将届。祝冈颂阜。欢忭难名。菲薄之献。其数适六。敢效古人丹扆之箴。各述芜语。庸备 荃鉴。虽文采。全无可观。而忱诚或有所补。不任瞻天兢恧之至。
枫皋集卷之十五
铭
正宗大王御赐歙砚铭
磨不磷。质之坚。产歙州。来朝鲜。君子韫椟比于玉。 圣人攸锡寿万年。
赓 御制赐内阁直提学李晚秀木屐铭
匪佩之月。匪弁之星。蹑屐者谁。 王曰赉卿。居宜践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2L 页

素。行必循经。跬步毋愆。式仪明廷。
倭笔铭
有尖束毫。其名弗律。摹形写意。不错不失。彤管之炜。周诗载实。中山之颖。秦人自出。玆惟倭制。为状则一。撚纸作心。濡墨而脱。不中于书。莫究其说。卓之砚床。贵在远物。
慎汝琴铭
梅之月。寒而明。松之风。暑而清。清明在躬。心和平调。丝韵桐。寄闲情。南郭隐几闻地籁。解取无声胜有声。
李景混赐带铭
圣上二十一年春。 御内苑射的皆中。赐宰相近侍文房香缎。各有差。奎章阁直阁。侍读学士李君景深及弟承旨景混。时皆与焉。而景深得绡袍一领。景混得文松银带一颗。尤异渥也。景深兄弟。以文学地阀。被 上恩顾。待之以家人之礼。至于今所受赐。而一时荣之。夫其德能称职矣。而服之甚宜者。君子美之。诗之缁衣是也。或不以其道自居。而受命服之锡。则亦圣人之所深戒也。易讼之上九是也。于乎其勉矣哉。景混属诸公为带铭。余最故。故不以颂而规焉。铭曰。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3H 页

彼君子兮。言垂之带。宜且称兮。其赐匪泰。靖恭尔位。淑慎尔仪。佩之以心乎而。服之以礼乎而。
枫皋集卷之十五
颂
新制羔毫颂
羔毫纫颖。腰大指劣。䌽缕银丝。缚束纠结。虽不能及。汉倭妙制。于我国人。刱运心计。妥插架中。陆离斑斓。彼未曾睹。欢喜赞叹。言抽以挥。珠玑云烟。于时枫皋。乐而颂焉。
姨弟李士成新第颂
有冽者井。渫之无深。神瀵氾滥。可浮可沈。锡山之乳。扬子之心。匹味同功。名闻古今。君卜其侧。庭满槐阴。以瀹以酿。以待盍簪。前有纹楸。后有横琴。载笑载言。或觞或吟。匪屋之华。泉不换金。匪泉之长。不已令音。君子攸行。神明必临。百世遗安。万灾不侵。
枫皋集卷之十五
赞
赓 御制赐阁臣姜赞
其气也芳以洁。其性也峻而烈。譬之挺特之伟人。功存乎表里缓急之别。其犹医国之良臣。咀其味而取其实。聊以降吾气而怡吾神。
枫皋集卷之十五
传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3L 页

李彦瑱传
李彦瑱。字虞裳。京师人也。家世业象胥。彦瑱以译科。官本院。聪颖绝人。读书。过目不遗。文辞赡给。能击钵赋文。又善书而疾。尝冬日。晏起盥栉。端坐抄书。未朝食而得卅馀页。字画皆端楷如印本。亦无脱谬处。其精敏类此。通信使行。彦瑱以才膺书记选。浮海入日本。一船中多能文士。然神捷无有过彦瑱者。日本人素狡。每我使往。辄群至索翰墨。或预搆诗文。多至屡千百言。卒出求和。冀以困之。我人亦不欲诎。必挥洒副之。然亦患其太迫。及彦瑱至。群倭持五百箑。索五言律。彦瑱即磨墨数升。且吟且书。俄顷而足。群倭环顾惊喜。复持五百箑。请曰。已服公才思。愿试公记性。彦瑱又且念且书。如录已言。指间飒飒起秋雨声。须臾掷笔。整襟而坐。日未晡而书千箑。赋五百律。所记诵。亦如之。倭愈惊叹吐舌。以为神也。于是彦瑱之名。噪一时云。彦瑱虽负才名。然坐微贱。竟邑邑不得志而死。年才三十馀。未死时。尝出其所著。悉火之曰。存亦无益世。谁知李彦瑱者。其妻奔救之不及。只收烬馀若干首。藏之。彦瑱死。始行于世。彦瑱少从李用休学。星历勾股之法。略通梗槩云。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4H 页

闰人曰。余尝从摛院小史。见彦瑱烬馀诗。命缮书一本。名之曰。江阳焦尾集。赠友人金照明远矣。不知果无㺊也。大抵其诗少调格。然赡敏亦可见。若假之以年。或当有所进也。惜夫。虞仲翔云灵芝无根。醴泉无源。彦瑱之谓乎。
韩颠传
玉壶之邻。有韩姓而颠者。吾尝闻其声。疾呼而詈骂。如拒人相逼者。又凛凛如逐捕人者。问诸邻人。盖尝昼寝城南林中。得是疾云。颠虽病。事父母。不违其意。不妄言。言即好道忠义。家贫无业。日至䌽帛市。为人引买。取其雇以供亲。一毫不以欺。市人亦不以其颠而疑之也。在市觉疾作。辄忍而趋归家乃发。不于市与途也。疾发无他。即疾呼詈骂而已。人有问者。辄曰。有鬼来逼。故叱逐之耳。余为元戎也。颠从容恳门下人曰。从相公。乞借精炮十数人。其人问所用。答曰。欲炮杀逼吾鬼也。噫。真颠者也。虽然。狂者。心之病也。余之见病者。亦多矣。其步忙忙。其视𥉂𥉂。其言无伦无脊。其知不辨五常。言行与平人异。故谓之狂也。今颠不然。奉亲孝。发言忠。与人交以信。顾可以病心者待之欤。人之病于心者。固谓之狂。若夫未尝病心而其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4L 页

言与行。反常如狂者。又何称焉。然则颠之病。气之病也。非心之病也。人之如狂者。乃真病于心也。非病于气也。孟子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然志壹而气动者常多。气壹而心动者常鲜。此其颠之特殊于他人之病者欤。呜呼。天地之生久矣。故人道晦。人道晦。故以子而慢其亲。以臣而欺其君。以人而瞒天谰人者。亦滔滔于世。若是类者。虽自以为人。而颠之视之。皆鬼也。今之日。此类亦多矣。其疾呼詈骂而逐之。安知颠之非是类而托之鬼欤。然则颠。非真病者也。
李先生传
先生讳思问。字稚育。宗裔也。生而聪悟绝人。端重少嬉戏。既长。文思日就。与耳溪洪公为外党亲。而洪公常推其能。既而不遇。废举读书。人鲜知者。壬子秋。 正庙问筵臣。北山下。有李思问者。学博而行高。卿等知之乎。自徐公有邻以下七八人。相顾莫对。 上询至再三。祖淳始起对曰。臣知之。 上耸然曰。尔何从知其人。常谓尔异流俗果然。予于当世人。自谓不遗。犹晚闻之。尔何从知其人。诸公怃然。已而。诸公先退。祖淳后。 上曰。闻其人蕴经纶。非独博学。对曰。然。其人善韬晦。人鲜知者。 上曰。然。明日。尔为予致缱绻。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5H 页

祖淳敬诺。明日。至其家。先生不在。童子云。先生出约。有客即报。公且坐。请报。祖淳嘱曰。但道客来。毋谁某也。遂出其西园伫松下。于时山净林疏。霜叶耀辉。岩菊明秀。芳馨自闻。徘徊眺赏。意甚乐也。少焉。童子回而先生亦至。幅巾野服。手华顶杖。徐步遵崖而来。望之閒閒。如高云野鹤也。祖淳迎拜。讯凉燠。先生欣然曰。何暇访老夫。既入室。祖淳敬述 上旨。先生改容曰。贱身无状。谁为误 天听者。惶恐欲死。虽然。侧陋如此。而一闻其名。至使近臣宣德音。古昔明主之所难能也。独贱身非其人。 主上真盛德事也。仍感激歔欷。翌朝。祖淳入奏。 上喜甚曰。今日幸得交宏儒也。明年。入经行剡。又明年冬。以疾卒。寿六十二。先生脩面美须髯。坐立嶷然如山。其行本之孝悌。而笃好人伦。燕居庄敬。如承神明。待人和气。蔼然悃愊无伪。瞻其貌。聆其言。虽薄夫。知其为德盛君子也。少时得狂病难治。先生觉之。即正坐摄心。三年而勿药。于书无所不读。而于易,春秋。用功最多。尤长于史学。过目皆默记。朴燕岩尝截取纲目中事实文辞百馀条或一两节。务为不可晓。试叩之。先生举答无一错。燕岩大惊以为神。其学以务实去伪为先。以师心自得为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5L 页

归。故论学则曰。汉儒传经。当秦火后。皆自得而不假于人。故其拙处。亦见其用力。若无汉儒九经。何以传后。集注出。注疏虽绌。集注出而汉儒之功。愈不可诬也。论治道则曰。三代之治。盛莫盛矣。惟其君如尧,舜,禹,汤,文,武。其臣如咎,稷,伊,傅,周,召。然后可以行三代之政。不然则空言耳。孟子曰。五谷之不熟。不如稊稗之熟。孟子岂欺人哉。后世之为治者。以三代之心。行今日之宜。庶乎其近之矣。先生之于学与治道。可谓入其堂奥矣。然老死委巷。曾不得以一试所蕴。呜呼惜矣。其论文章则曰以平澹高远为致。雄赡富丽为材。深妙奇警为工。为文者。不本六经。其理不纯。不法先秦两汉。其气不奇。不涉内典。其解不妙。韩,柳诸家。正可资其模范耳。先生之于文。可谓尽其要领。然不肯以文字立名。故尝悉焚所著。老来或遇境抒情。或不得已为人代笔。即去藁不留。故诗文一无所传。呜呼。亦奇矣。平生恬静寡言笑。惟诲人。谆谆然竭其两端。精识绝解。超越古今。故如安天宅,黄羲图辈。负其聪慧博洽自多。至先生。则敷衽请益。退无贰辞。如韩近之受业最久。悦服最深。如李习之之于昌黎。先生有二子。长曰某。季曰奎文。文而有行。早死。先生恸念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6H 页

不已。疾既革。谓长曰。我死。汝无庸京居。永宗有先世遗田。力耕可免饿死。既葬。长果挈家归。先生之焚稿。意有所感云。先生与先君子友善。故祖淳亦自童子时。被先生眷爱特殊。虽早出宦途。不得踵及门之列。然祖淳之幸辨鱼,鲁。亦先生常时启发之力为多。先生尝语安天宅曰。今日后进。惟金士原。其才鲜匹。其进不可量。先生之好诱奖人才如此。祖淳愚怯。至白首。空疏无成。不亦伤乎。祖淳窃念。先生冲襟雅节。如邵尧夫。博识能文。如陈仲醇。家无克肖之嗣。箧无可传之书。知先生者。惟数三从事之人。而亦次第去世。祖淳若复继之。后之人将不知先生之如此其贤。况先生布衣际遇之盛。虽魏仲先,林君复所未有也。其可终湮没而无传乎。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易曰。高尚其事。先生之谓也。谨书为先生传。
梁山璹传
梁山璹。字会元。济州人也。其先曰良乙那。生于汉挐山石窟中。与檀君同时开国。其后曰宕。始通新罗。时客星见。罗王大悦。赐爵为星主。遂改良为梁云。祖彭孙。弘文校理。与赵光祖同死。父应鼎。大司成。以文行称。山璹生而端粹好学。或劝举业。山璹曰。圣贤之学。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6L 页

不为功名也。既而事牛溪成浑。浑戒诸生曰。梁生吾不及也。 昭敬王时。国家升平久。党人用事。山璹知必有乱。筑精舍百里外。日徒步往以习劳。万历丁亥冬。倭平秀吉使橘康光来求和。山璹有宗人曰。大朴。亦豪士也。山璹与俱至东莱府。为护行卒。以货诱从倭探之。其王源义藤。为秀吉所弑已十馀年。而我国不知也。每宴享。康光。辄落杯破之。山璹谓大朴曰。彼名求和。其实破盟也。一日。康光睨山璹而笑曰。尔剑何短。山璹应声曰。尔鎗太长。康光愕下拜。请山璹上马。与语而行。及尚州。牧使宋应泂。以妓乐侑康光。康光曰。老夫积干戈。发固变。使君拥声妓无忧。何皓为。山璹叹曰。橘虏殆讽我也。万历戊子夏。倭又使玄苏通好。献孔雀一鸟。鎗二。山璹不胜愤。与兄山龙。抗疏极言时事之非。 上怒下狱。李廷龟力救解。山璹又上疏。语愈激切。且言赵宪。预知郑汝立必叛。可谓先见。而尚在谪。 上命放还。辛卯。倭平调信等。又至。辞甚慢。山璹与赵宪。徒步至阙。持斧上疏。请斩其使。奏闻天朝。 上不听。明年。秀吉果大举兵来侵。号五十万。连陷釜山。东莱府使宋象贤死之。列郡奔溃。无敢格者。山璹自精舍。杖剑归故居。告母起兵。传檄列邑。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7H 页

旬日间。赴义者甚众。已闻申砬死李镒走。而 车驾播迁。山璹与诸义士。谋勤王。众欲推为盟主。山璹曰。吾白身。年又少。遂推前府使金千镒为大将。而己副之。以千镒子象乾。为从事。以其兄山龙。主饷。令其弟山轴。归养。六月。誓师于罗州。遂引而北。贼分据要害。势甚张。山璹提孤军。转战而前。至秃山古城。斩奸民附贼者数千。袭金岭贼。破之。追奔五十馀里。军声大振。贼惧合兵而来。千镒欲决死战。山璹曰。贼众我寡。轻战必败。遂驻军江都。召募湖西义兵。沿江列寨。遥为西南声势。时南中不知 车驾所驻。人心惶惑。山璹乃赍蜡书。乘船出西。沿缘山。匍匐行。七月至义州。上召见。山璹伏地。哭奏南事甚悉。 上曰。久不闻南方消息。今见汝。始知旧疆犹存。山璹上蜡书。两手皆裂。 上为流涕。注药。赐手书以奖之。山璹又进兴复策。 上嘉纳。除山璹工曹佐郎。拜金千镒倡义使。高敬命招讨使。南人始知 上所在。赋税达于行在。都民狃于贼。山璹募死士。潜入城。檄谕大义。民多乘夜首军前。乞自效。而译官朱继康等。亦输款。约为内应。乃日出兵钞贼。屡战于藏浦金浦。战辄先登。贼宵遁。山璹遂与三道帅。领舟师四百馀艘。驻杨花渡口。揭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7L 页

榜数秀吉。以挑城中贼。贼不敢出。山璹。令壮士入城。与内应军。诱杀贼无数。已而朝廷督令下陆。取京城。千镒惶闷。问计于山璹。山璹即选精兵。使林欢,曹应臣将之。往隶权慄麾下。合势进取。遂疏陈形势曰。圻甸南土。皆为贼薮。惟江华一区。山海要冲。臣欲依险负固。如诸葛之剑阁。馈饷不绝。如萧何之关中。婴城伺衅。如田单之即墨。臣之留此。固非浅浅。昔赵充国身履金城。然后图上方略。哥舒翰。迫于严命。败不旋踵。兵难遥度。亦不可遥制。今在岛诸营。一朝下陆。其势必散。臣虽不恤死。偾国之罪。目将不瞑。贼酋将发诸 陵索宝玉。山璹送银币饵之。且使继康等。示五礼仪。以验本朝不殉宝玉。贼乃止。皇朝总兵李如松。既破西京。将合攻京城。山璹图京城道里及大小贼营以进。如松大奇之。贼知都民与官军应。遂大肆屠杀。烧公私屋宇而走。时万历癸巳正月十四日也。山璹入城。与诸将哭 宗庙遗墟。发船米赈馀民。前后所活数十万。和议行。天将不许官军杀贼。山璹不听。捕贼益急。或尤之。山璹正色曰。国耻万年。不可忘。况子弟之失父兄者。各报其雠。何心禁止乎。俄而。倭向岭南。山璹力追至咸安。已而倭酋清正。合兵数十万。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8H 页

复犯晋州。天将刘綎移书解不得。平行长亦劝其空城。山璹谓千镒曰。弃城以资贼。非义也。贼得志于晋。必长驱湖南。不御诸篱外。而欲禁之户内。非谋也。不若固守而求救于天兵。千镒遂守晋州。于是庆尚兵使崔庆会,忠清兵使黄进,巨济县令金俊民,海美县监郑名世,泗川县监张润,复雠将高从厚,副将吴宥,熊义兵将李继连,飞义兵将闵汝云,彪义兵将姜希辅,金海府使李宗仁等。各率兵来会。山璹入城。周览谓诸将曰。此城无走路。真背水阵也。即与数人。乞师于刘綎。辞气慷慨。泪随言零。綎心叹服。犹慑不肯出。山璹知不成。怏怏而行。还至。城围已十数匝。遂投南江泅而入。一军皆惊。明日。贼攻城急。山璹选轻骑出击却之。又明日。贼挟左右山环城而阵。山璹先令人撤城外人家及是二堞。设一炬。贼来辄射之。贼不敢近。贼又以竹甲木楯设炮穴。直攻隔台。城中汤火矢石并发。贼烂压死者不可胜数。贼又起土山瞰城中。飞丸如雨。城中多死。山璹亦对筑土山以御之。令善泅者。告急于天将及元帅。无一人至。贼以书约矢射城中曰。闻城中有金,梁,高三壮士。取其戴笠。挂城上。我当退。千镒使人答曰。我有殊死军。大兵不日且至。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8L 页

汝速去。毋送死。是时。秀吉怒诸将之弃京城。自至肥前州。遣嬖酋。督诸将屠名城。以雪其忿。故是役也。贼兵死者过半。而犹不肯退。自被围。霖雨连日。城多崩。随筑随圮。城中力已竭。已而俊民力战死。进,润皆中丸死。三人皆名将也。山璹哭之如亲戚。持糜粥。亲馈疮痍将士。皆感泣。矢必死相持。凡十八昼夜。六月晦。夜雨不息。城大崩。倭兵蚁登城。西北隅又崩。生力倭又从而入。守将败走。军遂溃。不可复支。矢石亦尽。以竹木撞刺而已。俄而倭四面拥入。中军将吴永念,别将池得龙俱死。诸义将知事不济。皆登矗石楼。山璹与金象乾。扶千镒。北向再拜。将投南江。千镒谓山璹曰。知君涉此不难。盍生为后图乎。傍人亦劝之。山璹泣曰。义不可独生。先投而死。年三十三。于是千镒父子。高从厚亦投死。高敬元,文弘献,吴玭,金麟浑,姜希辅,吴宥熊주-D001,李潜,李宗仁,尹谊等。或格斗死。或自沈死。其馀军民死者。凡六万馀人。山龙以调饷在外。不及难。日夜号江边。求山璹尸不得。乃以衣冠招魂而葬。事闻。命啜享于晋之彰烈祠及罗之旌烈祠。崇祯四年。赠左副承旨。八年。旌其门曰忠臣。及丁酉再抢。山璹母朴氏。与山龙,山轴。出海避兵。遇贼投水而死。山
枫皋集卷之十五 第 369H 页

龙妻柳氏及其妹庶女,族女皆死。山璹妻李氏。与山轴妻高氏。为从婢所救。避于山上。贼又至。李氏即自刎。及贼散。高氏收诸尸。山龙,山轴。挟母浮水面。李氏刀犹在颈。而背上负其夫木主。见者莫不陨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