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浑斋集卷之六 第 x 页
浑斋集卷之六
书
书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别营山斋。本为农隙力学者。世纷挠夺辈。超形役脱冗务。静室危坐。专意讲学而培养本源。得达新知之功。纯熟坚固。出而遇板荡之变世华之眩。将欲志不渝形不役也。于此而复为费力劳身之事。则何时更能安坐养神。深造之以道耶。然本斋非系公养而无奴婢给食之事。则来学者不得不各自赍粮。至于薪水炊饭之役。或有使令出入之事。皆可自为者。则得雇丁而任之之谋。诚不获已者。然佣者求得至难。方且隐忧。适有愿夜读而昼役者。自北青来入。其人年少力强而本来专力行佣。专意夜读。志气确实者也。无乃是天意欲使吾辈顺成志愿。降下送此人也欤。既得其人则不可不丰给其雇。使之足以资衣食纸笔墨之用也。此不可以无区划之方。故玆以别定规模如左方。未知诸君以为如何。
一。师席一人。如白鹿洞主㨾而恒留于斋。
一。雇丁一人。虽斋或空阙。使之恒留而守斋事。
一。远近閒欲来学者。自赍粮馔则必自商量。在此勿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一。来学者想不能长留。则或一两月或三四朔或全一年。皆应随其势之饶缩事之缓急。而为之去止久速之期矣。以其所留朔数。为限酬雇事。
一。来学者多则钱米多。来学者少则钱米少矣。钱米少而雇直未可防。则主斋者几人。充数防备。钱米多而有馀。则因以为契钱。以备斋中应用。(如釜鼎饭羹之器。房簟窗糊之具皆是。而又有过客之供。)应用之外。又有馀则以给远方来学者之食。又有馀则各自赍粮之弊息矣。扩而充之则广厦千万閒。大庇天下士之仁体。庶可以自此兆眹矣。欲学圣人者。何可以偏局于为我自私之量而不弘大耶。
一。来学者太多而薪水炊饭之役太烦。则详定雇钱之外。别为加给。俾称其劳力之浅深。庶可以免夫吝鄙之陋。而且免夫役事人当怨之怨矣。
与诸门人(壬辰)
陆学固有似禅处。然鄙意近觉婺州朋友。专事闻见。(东莱门人史学之弊。)而于自家身心。全无功夫。所以每劝学者兼取其善。(陆学善处。)要得身心稍稍端静。方于义理知所决择。非欲其兀然无作。以冀于一朝豁然大悟也。吾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学者欲博览古今事迹者。只欲知是与非而去非取是而已。然聪明记性。不无优劣。劣者何暇博识而反约耶。但称其聪明之如何。而有可以终身读栗谷要诀一册而可者。但读此可也。小学四书皆推此例而称其才性可也。如不自量己之才。经欲博涉多少书。则只自误平生而已。何益于身心也。虽聪明过人者。如不用以多问于寡。以能问于不能之实心真情。则其所谓聪明。反误用矣。如或误用聪明。则虽不至莽卓所为。自不免为莽卓之类矣。虽聪明不足而只读要诀一册。小学一帙而为可者。诚能每事不自用。一一就质于有道君子而后出诸口措诸事。则自然言寡尤行寡悔。不害为贤人君子矣。人之大悖。好自用也。虽圣人未尝好自用。以虞舜大知。常好问而好察迩言。非徒问察。终能舍己从人。则后之学者何敢自以为义起之事也耶。颜子之有若无实若虚之若字。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范围天地内事而无一恝视。是男子之志也。故志伊尹之志则不负男子之志也。功用四勿博文约礼。是男子之学也。故学颜子之学则不差男子之学也。徒志伊尹任底之意。而无颜子之学则不能伊尹之事业也。徒知颜子守巷之可。而无伊尹之志则实非颜子之学也。
亲亲长长贵贵尊贤。皆天下之大经。然尊贤最大。贵莫尚于天子。天子而不能尊贤。则失天下而为天下戮。而况下于天子之贵者乎。亲亲长长之道。皆得尊贤以昭明。是故学者之最先急务者。得贤师是已。然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长长序齿之道。不可无区别也。岂可使士类与贱庶者混齿。然虽贱庶之人。能尚志入学。则不可不使序齿也。此实与人为善之道也。齐晏子一见拥盖之御者能自抑损其前日之气扬而荐为大夫。公叔文子荐其家臣之贱于公朝而与己同升为大夫。夫子深许文子之文谥为可。则若夫子复起于斯世。必许尚志入学之贱者。使与诸生序齿矣。复何致疑耶。彼若不克终叛学则还待之以贱者。亦时中之义也。孟子曰。以是心来。斯受之而已。孔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当言而不言失中。不当言而言亦失中。与人会集。我有可言之事而人先于我而言其事。当从人言。赞遂其事而已。不必曰此我先欲言之事云尔。若然则以知先人以能示人之习滋长矣。不可不察也。
常常不忘洁敬。方能存心。小壶盛水。瓷碗承托而置之坐侧。如下厕或小便或他凡百手少不洁之时。倾壶泻水碗中而盥手帨手。则心常洁而不至不敬。敬存则虽不欲盥帨。心常不安。自不得不盥帨也。若曰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欲为人道者。不可斯须而脱巾露发。
世人喜言豫让再嫁烈女之说。再嫁既是失节。岂有失节之烈女者耶。此说大启臣子不忠之端也。朱子取豫让于小学。只取其复君雠一节之志而已。非取其始行之如何也。如不深究圣贤断取之义。则圣贤之言启㢢者亦多矣。
科规自杨广始。糊封自武瞾始。杨广弑君父杀兄之大逆者。武瞾是废嗣圣乱唐经之淫妖者也。朱子曰。科业文中之妖。经中之贼。任鹿门辨异端说曰。稍饰文章。偷窃科第者。遂以是为立身之捷径而真可乐也。以君子进退唯义。为钓名之术而真可恶也。遂终身用心于无用之地而不知返。贼生民本然之良心而斲前圣绵绵之道者此说也。沮人君有为之志而塞君子行道之路者此说也。则是亦异端而已。古之异端。道各有主而有可争辨。今则全无所主而又无足与争辨。浅陋莫甚而害道莫酷。真若泥土粪秽。全无可观而只管污人。正所谓不索性之异端而盗贼之奴隶也。老洲吴先生曰。今之所谓科宦。往往沾体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愚谓奚但科举。如乡邑白战艺。偷求校任。尤先蔑绝天理。斲丧仁礼本性之大者也。欲学圣贤者。先绝此习然后。可以论为己之学也。肃斋赵先生曰。士子如处子。岂有不待聘币而自奔者乎。设或有自奔。人皆贱之。虽生何益。近斋朴先生自少笃学。年十五六岁。世道欲见其文章。先生辞曰安有处子而送示纺绩之巧于夫家者耶。后生之有志学问者。当遵守为法也。
与学人(壬辰)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朱子释之曰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盖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既欲彰其善之实。又欲惕其歌之情。又示我乐善之无倦。咏叹而淫洗也。只一歌诗耳。而意思绸缪容与若此。此众善之集也。)余尝读此而知后世师宿。使学徒轮诵者。本于夫子与人歌之意也。余无状。岂敢儗议于师宿。然君辈既不能审择。妄意从讲。余甚畏惧者。以所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1L 页

与同邻长少
礼记射义注曰。夫先王制礼。岂苟为繁文末节。使人难行哉。亦曰以善养人而已。盖君子之于天下。必无所不中节然后成德。必力行而后有功。其四肢欲安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右注中所谓安其所不安。则手足不知其所措。故放辟邪侈。踰分犯上。将无所不至。天下之乱。自此始矣。此为天下之上人而论。故以天下之乱始为言。然今考之。今同邻后生。无不放辟邪侈。子不从父。弟不恭兄。是即踰分犯上。方无所不至。而方此邻里之家家乱矣。玆不胜忧惧。誊右习礼之说。欲使吾邻后生同心轮诵。月月赴讲于里父老。何徒诵讲。必能习之于身。使手足动静耳目口鼻之欲。一遵礼节而不违也。
若曰役事无暇者。何暇治礼义哉云尔。则大不可大不可。夫礼有经有曲。经礼者如冠昏丧祭朝觐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3H 页

与安立齐诸儒
教翼不肖。流转四方。不得从佥执事而同参享祠。今不知几个年。然每于春秋季丁。远瞻仰慕。为佥执事能守先先生嫡传衣钵。不欲为世态所低昂故也。近来或闻居斋而寂希贤学圣之讲。揭虔而效尚丰专侈之俗。又不问趋向邪正之如何而皆许同籍。以来世俗之谤。决非尊奉先贤之本意也。为先生弟子与本孙者。如或有知尊祖师之道者。岂不毁其乡社以绝其贻累之㢢习也。曾闻守宗斋宋先生于庆州祠院。洗汰尤翁影绡。以汰其混乱也。守翁其非尤翁本孙乎。朱子于沧洲精舍。享大圣。配以传道群贤。而无牲牢不三献。只用一笾一豆。馔物极简至俭。此可为万世遵法者也。而今且闻之则佥议为备享馔。或欲专泽养鱼。或欲图公税川。奔走营下。周旋臬司。此何等世纷之人欲也欤。专泽则将有禁渔之政。税川则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3L 页

与校中(庚寅)
伏审下答书。有更以执宪烦致之意。岂至若是相迫耶。向日面辞书辞。俱非虚礼伪让。而犹有未尽之言。玆以不得不更为分疏于佥会座中。教翼本来流离漂泊。素无根蒂于是乡者。则在公论物议。理不可以充夫乡党科之首席也。且顾久患寒嗽。唾涕淋漓。肩背冰泠。往往于白昼。温突仰卧薰炙。且多痒病。十爪凿搔。搔益增痒。此可以拘束衣带于多士会中而犹能如是乎。而况气性愚直。动辄忤人。俗谤日兴。疑忌滋甚。若是者可以为多士之矜式。且乡约是巡察先生欲成礼俗之苦心血诚。则为下奉上之道。虽曰纵不能谆。而只欲去泰去甚。是乡果无泰甚者乎。如葬虞卒哭小大祥祭。多酿酒食。旅酬喧聒者。无别无义。男不避女。女不避男之类。非徒此乡。我北举俗。无大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4H 页

与校中
所与孙生书角。直入鄙手中。而孙生省楸月馀。姑不还归。故妄坼敬读。有以生升州之意。想是校中佥议举扬过情也。是何骇举耶。盖选士入学。将论贤能于朝而官之也。所以择凡民俊秀年十五者入学。朝夕教养。德业充备。然后次用。是古道也。今教翼七十而无闻焉者。虽欲教养。教无馀年。虽欲次用。用无所施。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与止隐观诸君(丙申)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知言实难。然或有不难处。如二人论辨文义之际。一人之言得本旨。一人之言误错。始误错者因彼正见之言而觉悟。即曰我言误错云。则此人心术不害为正。若得于人而觉悟。而不让于人。乃反护前曰我之所见本如此。而俄言之误错。只是言病云尔。则此人心术一向如此。则恐难为正也。于此可以见人心术之邪正。凡入我之门者。俱慎之慎之也。
与佥同志(辛卯)
程子曰。天下之悦不可极。惟朋友讲习。虽过悦无害。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又按先儒之言曰。讲而不习则言语徒详。说绎无得。虽曰为学。亦将枯燥生涩而无可嗜之味。危殆杌隉而无可即之安矣。故必从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5H 页

与诸同志
彼此离索久矣。吾辈设同志讲会。今凡三秋而又将冬矣。锐进锐退者。初不足道也。始勤终怠者。亦不足道也。其中稍有以学者欲自任者。实皆有名无实。文学与德行俱无可观。诚可寒心也。所谓文学。非谓如唐四杰之有文才也。然不学文。无以致知而行亦无力。故曰博文约礼。吾辈无志则已。既有志而志同。岂不相及时交勖。近日觉得从前讲规甚草草。只以黄卷照眼浪咏而散。无一字有留得于心目之中。若终始如此做去。则反不如不学问之为愈也。玆以欲望诸同志。自冬孟会为始。各各预为熟读小学。各自首卷为始。读之多寡。各各自量其才性之如何。而虽才性过人者。不必贪读过多。只以审思推究为主。要与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5L 页

与诸君
盖学问之道。在己不在书。在心不在言。然书不可不读。以明善而已。言不得不出。有问答而已。今学问之徒。无一用力于凝定收敛之实功。故无一寂感应变之实行。岂不寒心哉。余久自患。兼患从学者之尽然。每对学者。专意尊德性求放心。治心修身之说为先。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6H 页

浑斋集卷之六 第 126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