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浑斋集卷之九 第 x 页
浑斋集卷之九
杂著
杂著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67H 页

丰湖家约。丰湖老人与自家子孙立约者也。孔子曰。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程子曰。虽一家之小。无尊严则孝敬衰。无君长则法度废。有严君而后家道正。丰湖老人读此瞿然曰。余之夫妇。以一家之父母。挟严君之道。而失道尽大矣。自不尽孝敬。何可望子孙之起敬起孝。自不谨法度。何可责子孙之无法无度耶。第当以所求乎子孙者身先笃行。而亦望子孙之各尽其道云尔。
一曰尊宗子。以支庶而不知尊宗子。则不知来处。骨肉无统。恩义自薄。人理灭矣。故知尊宗子。则自知尊祖重本。而天理流行。家道兴盛矣。
吾家父子兄弟侄孙。皆统于继高祖宗子者也。凡事先宗而后己可也。
二曰孝父母。哀余已孤者虽欲孝。孝无可施处。然随宗子晨谒。又于祭奠。随而尽诚。以至于日用动静语默之閒。谨守礼法。无损遗体。无忝所生。是亦终孝之道也欤。吾之子孙则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真有天下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67L 页

三曰兄弟友爱。余则兄亡矣。悌无所施处。然兄之子若孙在焉。教养之道。与己之子孙无閒焉。则或补事兄未尽之道也欤。吾之子若孙辈。视余之所为。一出于实心无伪。则兄弟若从兄弟之閒。必无少閒隙矣。设或兄失友爱。弟敢犹矣。弟或不恭。兄何忍报。大抵兄弟之閒。互相隐恶而不见其不是处。然后可以尽兄弟之乐。兄弟和乐然后。其父母安乐矣。
四曰谨夫妇。一家之内。非夫妇无以致生育之功。然反以致乖戾之气而伤恩义害伦理者。尽因夫妇而然也。然是不过夫不夫之故而已。为夫者诚能以敬率妇。以致夫夫妇妇之正。则妇人何能閒人家之骨肉耶。一言蔽之。妇人之言。利于骨肉者。先意成美。若一毫有拂于骨肉閒之言。即当色裁以示严。色裁而未晓者。又论理以晓之。不失严而泰和而节之道理。则彼岂能閒我之骨肉哉。娣姒閒相谗之言。尤不信听。设或弟妇有不良之事。为其夫兄者。温柔教诲而勿露圭角。兄嫂有不良之事。为其夫弟者。敬恭隐谏而毋至暴白。则一家之内。岂有不和之理。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68H 页

家训
家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以此推之则庶民虽不敢备制立祠堂。然治居第而可以不先治藏主椟之所乎。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孟子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然则吾家之祭田。即吾家之公田也。先治祭田然后。敢治私田可也。耕祭田时。家长虽老。亦当正衣冠。先倡而始终顾见可也。收穫打谷。藏之别库。凿米亦别造木匮。且舂精时。主人亦正衣冠顾见。极令精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68L 页

祭器不成。不造燕器。则吾家之势。难具鍮器。只具沙器。藏匮不敢私用可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非养老必先奉先之计。然后庶尽诚敬。世俗俚语。祭酱不异造。此甚无礼无义。不知祖先之言。何可从也。养亲者敦牟卮匜。非馂不敢用。则祭器何敢私用。与恒饮食。非馂莫之敢饮食。则祭酱可以不异造耶。大抵吾家规模。自今以后。先造奉先之馔米而别藏之。次造养老之馔米而别藏之。
吾家规模。自此以后。兄弟姑舍。至四寸六寸八寸。至绝相取贷之名。绝相吞食之念。只当各尽其道。以立宗家为主。然后敢治私事。如或有营私之心。而勤于营私。慢于敦睦者。非吾子孙也。大抵妇言不信然后。乃可以庶尽人道矣。妇人虽聪明智慧过人者。国不可使豫政。家不可使豫事。使主中馈而已为可。妇人之聪慧。未有不亡国败家者。私蓄之财物丰盛者。伦理愈亡。以近世货殖家观之。则悖理伤伦。昭然可验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69H 页

浦江郑氏。十世勿异爨。食指千馀人。田赋各有所司。出纳丝毫无敢私者。诸妇事女功。不与政。子孙驯行孝谨。家蓄两马。一出则一为之不食。入国朝。曰济曰洧曰濂曰湜。皆以行谊闻。 上召问治家长久之道。对曰守家法而已。
爱弟之道。当以大舜处象。牛弘处弼为法。
奉兄之道。当以温公之于伯康。杨津之于椿。崔孝炜之于孝芬为法。
事亲之节。当以石建之亲涤中裙厕牏为法。
事叔之道。当以柳仲郢之事公权。崔芬等之事叔母为法也。
汎爱疏远之族同姓之族。百世一室。至如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凡系内外戚属。皆当推爱。
极严华夷之辨。礼接宾客之访。
哀矜丐乞之人。丐乞之人。有真实可哀者。有乱类可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69L 页

儿生八岁。皆入小学。入小学者。先读童子习,童蒙先习。次读击蒙要诀。次读小学。入小学之日。先使勤之洒扫应对之节。及于十四五六岁。察其可成大儒者。使读大学。而读书次第。一如栗谷要诀中所载规模。其人禀与志气与才性。不可大成者。归之于农。然勿令专务耘樵。馀力使读家礼中祠堂章,居家杂仪,冠昏等篇。使知勤祭祀。知重冠昏可也。
丰湖家传
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此栗谷先生击蒙要诀开卷初头辞。而学问大法。备载其下。则要诀之书。可以为小学之阶梯。而小学近思为四子之阶梯也。有意教子孙者。端当使之读自要诀。而继以小学近思四子五经等书。而循环热复。如要诀中所叙读书次第可也。更何容他说于其閒。而别立规程。猥自为一家之训。顾此七旬老物。得学者指目者。已踰三十馀岁。而于造理行事之閒。未尝实用功夫。故子侄孙辈。自然无观感处。虽日使之读多少卷帙。而欲做得三代直道之民。万无其成就之理。况且贫无资生。救死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0H 页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0L 页

栗谷先生曰。不患妨功。犹患夺志。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1H 页

太极图说,西铭,张公艺九世同居一节,江州陈氏七世同居一节,温公曰国朝公卿云云一节,崔孝芬兄弟云云一章,唐河东节道使柳公绰云云一章,杨播家世云云一章,斯干诗,牛弘,薛包,江革,张文节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1L 页

丰湖家规
一。朔望参后。因作家人讲会于祠堂前。而令子侄孙辈通读小学。使之系属一家人心。大抵人之根本。父祖先也。若使家众之心。不之于祖先之前而凑泊。则自然散乱无统。父子兄弟叔侄之閒。生意自不得贯彻。遂成痿痹不仁之病。人欲转肆。礼乐不兴。凡事无序而众心不和矣。悖理伤伦。孰甚于此哉。人之家而至于悖伤伦理。则虽长金积玉。粒米狼戾而终身得温饱之乐。便是乱亡之家。而其所谓乐者。不过流荡忘反而已。岂不大惧也哉。
一。勤学问。所谓学问。非谓泛观博取而头绪错杂。规模虚广也。只是应副日用当务之事。而随事随应随得。少閒隙时。决勿悠泛閒过。且勿博取杂书泛览。只将小学。熟读精思。又事来则应事事之。如索绹捆屦耘樵等不至大段役志者。则手事心诵无妨。至若奉持于父母兄长前等他不得不役志之事。则极体洞洞属属。主一无适之训。勿违小学书义。而日日如是。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2H 页

一。永绝为人师之心。凡今之人。不能师人。自欲为师。故记而待问之习日长。泛览博涉。收拾零碎。而意绪忽乱。不能安心循序而进。岂不可哀也哉。大抵每事问诸人行之。则心常舒泰而无乖戾之气矣。每见无识而气稍豪者。甚耻己言之不伸于人上。作气扬白。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2L 页

一。力为稼穑。粗备衣食之资。晦翁,尤翁皆以力田自给。为养浩气之一事。两翁岂欺我哉。大舜侧微。竭力耕田。尚矣莫论。自秦汉以来。至于近世。抱经纶而躬耕自给者何限。若粗识文字。而辄举士尚志圣斥稼说。以为资口。非但其心不佳。毕竟是必犯取人之物而自充己欲之恶矣。岂不欲自食其力。豫防未然之恶也欤。然如或曰治产为为学先务。不知不觉之中。骎骎然陷于食重之科。则其害不下于洪水猛兽之祸必矣。古人兄弟争田致讼而能悔悟者幸免也。见今世人民。全废学问。只务农业。父子异财。兄弟各产。互相自为。遂成子富父贫。弟饶兄乏。兄寒弟煖。父饥子饱之弊。比比有之。而五品不逊。百姓不亲。人閒生意几绝。尽由于废学专农之故也。虽洪水氾滥。猛兽交迹之世。未闻使人心危险。至于如今专农之家。是则食重之害人也。尤甚于洪水猛兽之祸也。所以吾夫子欲去食曰。自古有死矣。民无信不立。若专农不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3H 页

一。以学问为穷五伦之理而经纶之本。以力穑为顾五伦之形而保养之具。经纶五伦之理而不相纠戾。则恩义敦笃。伦理自然整肃。保养五伦之形。则可以存恒心而能尚廉免耻矣。
子孙轮诵序
子孙轮诵者。丰湖老人患子孙全昧于日用閒措躬之方。蒐辑圣贤所言所行之成法于经传中者也。既有经传。而又别蒐辑者。只为欲其简而易知而易感。而感发其良心而兴起为善也。老人拙于治产。使子孙辈衣食无资。各自救饥。而骎骎入食重边去。食愈艰而心愈放。一身无主宰者。故虽顾眄之顷。自不觉举指之如何而颠倒差错。无所不至。此不过为其父者不慈之罪也。每静言思之。则子若孙不得遇贤父祖而以致不中不才者。甚可矜恻。而至于寒无可衣饥无可食。营营往来。汩汩无暇者。尤极可怜。每欲为执鞭之士而拯济子孙之心。泼泼于中而不能焉。浩然之气。往往有所不充矣。虽然圣贤皆以衣食为外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3L 页

栗谷李先生曰。人生斯世。非学问无以为人。所谓学问者。亦非异常别件物事也。只是为父当慈。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为夫妇当别。为兄弟当友。为少者当敬长。为朋友当有信。皆于日用动静之閒。随事各得其当而已。非驰心玄妙。希觊奇效者也。但不学之人。心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4H 页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朱子曰。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正也。又曰饥食渴饮之类。是人与禽兽同者。有亲有义之伦。此乃与禽兽异者。存是存所以异于禽兽之道理。今人自谓能存。只是存其与禽兽同者耳。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馀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4L 页

丰湖朔望仪
正朝仪
正朝奠讫退私室。(余非宗子而权奉先主。故不敢于正堂受拜。)家长于北壁下之东南向坐。家长妻(支子故不敢曰主妇。)于北壁下之西南向坐。长子众子于东序北向立。诸孙于长众后北向立。皆以西为上。长子妇众子妇于西序北向立。孙妇孙女于其后北向立。皆以东为上。立定后东西重行。一时皆两再拜(一再拜拜家长。一再拜拜家长妻。)讫。长子于东序西向立。长子妇于西序东向立讫。长子之群弟若弟妇辈及其子侄妇女辈。一时皆东向一拜。(此拜拜其父兄。)又西向一拜(此拜拜其兄嫂及母。)讫。众子于东序长子之下西向立。长稍前众稍退如雁行。众子妇于西序长子妇之下东向立。立如雁行。同兄弟㨾。诸孙及孙妇孙女于南端依旧北向立讫。东西南诸众。一一拱手齐足。竦身整颜。恭俟家长之命辞。家长豫作子孙戒辞。而于斯时也。句句解说其要义以警策之。东西南诸众。皆举手揖而退。
馀月朔望仪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5H 页

子孙戒辞
聪听聪听。恭惟我先父母一气。生我兄弟。兄既没世。我独不死。先兄之嗣。四世继宗。管摄吾父子若孙。非吾先兄之嗣子耶。吾父子若孙所当宗之者。亦非我先兄之嗣子耶。所以宗此者。不忘本也。人而忘本。犹木绝根。根绝而枝达。必无其理也。为我子孙者。岂敢忘本耶。岂敢自绝其根耶。今宗家破败。先灵神主。无所依安。故吾姑权奉。然岂长如此耶。为吾子孙者。或不以助成宗家之计。存诸心措诸事。是即忘本绝根也。吾之子孙。岂能昌大耶。若责宗子之自成其家而任之不顾。或责宗子之不肖不诚而弃斥之。俱非人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5L 页

又戒
人心虚灵清明洒落。本若光风霁月。是故以直养而不以私心作为妄害其直。则所谓浩然之气者充足刚大。俯仰无愧而塞于天地之閒矣。夫如是然后。其行己也爝然无瑕。方可以生顺死安。以报答天地父母赋畀之恩德而无忝所生也。所谓以直养者。事事求是。不为一毫愧耻之事是也。大抵人之害直也。多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6H 页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6L 页

昔宋帝播越海滨。惟陆秀夫,张世杰若干人从行。君臣之流离颠沛。至于此极。以常情则此时复何有为。然陆秀夫严然正笏立。与张世杰共秉政。外筹军旅。内调工役。时诵大学章句以劝讲。盖为虽匆遽死灭之际。不讲学则心乱身不整。君臣上下失序无和。而死不得其正故也。吾见今之学徒。才见食绝衣弊。则便曰饥寒到骨。死生在前。何暇治礼义哉。乃遽忘讲学。只务救饥免寒。虽所救所免之事尽合义理。只是偶然得合。非我身主宰之尽其职也。乌可曰当然乎。今见汝辈之所汲汲者。不过是春耕夏耘秋收冬樵
浑斋集卷之九 第 177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