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x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年谱(下)
年谱(下)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0H 页

二十七年己亥(公三十九岁)正月。上疏言调剂朋党。 上不纳。
时党人以和议为目。力攻柳相。斥逐士类。朝著汹汹。公忧之。上劄历陈自古朋党之祸。仍请斥逐奸憸。而备言镇定调剂之道。 上答曰。卿言虽是。时有古今。事有异同。韩信背水而胜。苻坚背水而败。今之时与此何异。
三月。屡上劄。乞解相职。 上终不许。
时刘綎构陷公不已。以为公厌薄天兵。欲令撤回。不肯供给。以此归诉军门经理前。上司亦信其说。举公名。令朝廷遣督东道粮饷。洪汝谆欲乘机挤公。上密启劾公。公十上劄乞解相职。劄略曰。即闻经理衙门。著臣东道督粮。而朝廷准其言。近日各衙门。因刘将搆陷。终有此举。日后留兵三万。若终减不得。而使臣办粮。则其责不特止于臣一身而已。顷日麻提督谓通事朴大根曰。刘某甚奸。以不测之言。搆陷李某于部院衙门。部院信之。初一日关王庙约誓时。西路将官于军门,经理座间。提起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0L 页

请调本国丁壮。帮助天兵防守。
万抚台以善后官兵(邢军门将还。上本请留经理万世德,按察副使杜潜,提督军务总兵官李承勋等。领兵留住守 王京。为善后计。)必留三万。然后可以成经理模样云。朝廷以馈饲之难。恳请减留三千。经理终不肯从。公以为我国凑合八道之粮。仅可供一万数千众。今陈游击三千兵已往釜山。蓝,茅(蓝芳威以游击领浙兵。己亥七月还。茅国器亦以游击领步兵住星州。己亥十月还。)两将标下军通共七千。又将不日下去。彼处之粮。从何处继给乎。此是我国存亡所关。乃上启具陈。且付陈一策。略曰。天兵一万该支粮饷。可供本国兵三万。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1H 页

四月。措置留兵粮饷事。承 命南下。
时两南荡残。留兵粮饷。凑合各道之谷。渐次输运。然后可以接济。而卒然往督。则反恐无益。故公未及前发。万经理以此屡致愠语。又其揭帖。有未安之语。公不得已即行。临行。启曰。粮饷措置。虽责户曹。而该曹号令。难以检督各路。请令户判。兼备边司军饷厅。率明敏文郎一人。专管运饷诸事。凡臣状启调度之事。一意句管。表里相应。又择三南刚廉解事之人。勿论时,散。堂参以下。诸屯兵处。分差放粮官各一人。明查军数。细加管照。且如交邮递运之所。一体施行。令粮船到即解收。以无迟滞。观其所为。另行赏罚。公仍历巡两湖沿海之路。看检运粮形止。
闰四月。巡到罗州。开府仍留。○七月。历巡南原。遂还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1L 页

时北虏频为边患。承勋采访军情。量度形势。条陈十五事。其一乃请问罪之师。荡覆老土巢穴。以伸国威者也。朝廷初许之。承勋遂与约束。整顿兵马。择日举事。 上问于公。公对以为伐之而蹉跌。国随而亡。不可轻举。姑缓师期。以待明春。相时而动可也。时武将李镒与公议同。言官及同知李廷龟亦上疏言不可伐。 上下书止之。
二十八年庚子(公四十岁)春。复拜训鍊都监都提调。上劄辞。不许。
公积瘁成疾。辗转深痼。殆将半岁。 上特赐药物调理。至是。 上下教曰。未审卿症如何。春日和煦。必勿药有喜。训鍊都监。王师所隶。劝励之方。近益解弛。未免始勤终怠。属当春汛。督率三军。振起整顿。使旌旗变色。士卒乐为之用。非卿不可。是以复任卿为都提调。宜从速出仕。急邦家之危。而体寡昧之意。公上劄陈都监疲弊之状。且辞以疾。 上温谕勉出。不许。
三月。承 命。与李公元翼日赴筹司。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2H 页

八月。再上劄。论量处留兵便宜。
时中朝诸戍将皆将撤还。留兵多寡之事。尚未有决定之议。公又上劄曰。今之为百姓所苦者。莫甚于天兵。而天兵一朝捲回。其小快于目前则有矣。日后元气索然。异症横发。则未知国家将何以善处。倭贼一退。南方荡然。而连岁无窃发之警者。只是藉天丘声势耳。今者。无他计而尽撤。则贼之生心侵轶。在朝夕矣。窃念对马岛密迩釜山。为水路咽喉。则其于我为害迫矣。彼缘地瘠生薄。素资于关市。则一日未尝忘我国。岂其邈然无意于我乎。今贼酋既死。举兵再来。非臣浅虑所可及者。若马岛之倭。撑驾数十船。出没视我。则必以乞和之得不得决焉。此乃近睫之火。迫肤之灾。其可恝乎。倘机过而始讲。既动而行计。则操纵益出乎彼贼而羞悔甚矣。当奏 天朝。奉旨乃行。详陈 先王为民关市及近日贼之乞和之曲折。一一明白敷奏天朝。仍请留一枝水兵。图完此事。使许和之令。出于 天将。责还被掳。自效其诚。量定约条。以中其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2L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3H 页

二十九年辛丑(公四十一岁)二月。拜忠清,全罗,庆尚,江原四道都体察使。开府星州。
完平李公既递。 上命公代之。以同知韩浚谦为副使。公辟吴允谦为从事官。南下历尽海防。振肃军政。务除民瘼。规画百为。一出至诚。黜陟臧否。一任公道。毫无容贷。方伯守令。或有望风解印者。
四月。斥退对马岛倭使橘持正。
对马岛倭平义智连遣橘持正。刷还被掳男妇。操倭书契出来。有恐喝求和之意。公以为。此是马岛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3L 页

启请韩峤管岭南操鍊事。
癸巳。置训鍊都监。时公以戚太师继光纪效新书教鍊。然其书多用方言。未易究竟。且多不备。公与西厓公。益加釐正。撰阵法以演习。谱武艺以翻译。更令训鍊佥正韩峤。较勘为三卷。印颁中外。至是。公以为岭南濒倭。操鍊军卒。视他道尤急。而韩峤素鍊习有材力。启请带来专管是事。岭兵益精。时岭南伯李时发。又欲广布是书。与安东府使黄克中,洪履祥。重刊之。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4H 页

李延平为金堤郡守。御史劾以贪虐。罢官抵罪。公即移文全伯曰。曾闻李贵尽心官事。今见绣启。极为骇愕。全伯遂查得其尽心军务措粮括田之绩。报于公。公遂启闻曰。李贵为舟师都厅。任怨举职。为邻守及土豪所嫉。竟见斥罢。情事极冤。贵自乱初。宣力国事。不遗馀力。今欲募兵筑城。非此人莫可。请付召募官。下送臣所。又移文备局。使即督送。贵不得已来赴。面议军务。问民弊瘼。行过居昌。闻郑仁弘居乡豪右之状。移文本郡。覈治其奴。由是。大忤时论。祸将延公。然公不为动。
五月。进被掳文官姜沆疏。
沆。湖南人。当倭乱。乘舟避兵。为倭所掳。入日本。以文字。与倭僧辈结交有力。不忘 本朝。因商倭。上待罪疏。且陈贼中事机。公即为奏闻。后三日。又有沆疏。盖虑其閪失。有二度疏也。公传示备局。有宋朝洪忠宣复出之语。
巡到永川。祭始祖墓。
始祖讳唐。高丽生员。避辛旽难。随子遁村公。隐于永川。及卒。葬于萝岘。至是。更置墓户。使之奉香火。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4L 页

巡到大丘。访处士徐思远。
徐公隐居洛江上。公访见。留诗以赠。
巡到右水营。祭故统制使李舜臣。
遣从事官吴允谦。为文祭之曰。某与公初未识面。倭桥之役。简书密议。吐尽心肝。公感我情。我服公略。每谓平贼之后。规画舟师。有其人矣。捷书并恶耗而至。道上驻马。陨泪之状。至今思之气塞。
十月。承 召命。还 朝。
九月。 传曰。都体察使李德馨下去已久。今者。风高防歇。其处又有巡察使。朝廷亦有议论之事。(时会宁藩胡煽动北边。故有是 命。)冬则上来。待春还为下去可矣。至是。公促装北归。
启请留惟政于岭南。以备倭信。
马岛倭声言明春。平调信或他倭使更来请和云。而接应之际。无可使者。时惟政既完釜山城役。(惟政乙未丙申间。筑公山,龙起,金乌山城。辛丑。募粟筑釜山城。)已返关东故栖。公启请令庆尚监司。招置道内山寺。以备缓急之用。 上许之。
十二月。橘持正再来乞和。公呈书万经理。请遣 天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5H 页

持正又来请和诇探。情状叵测。朝廷移咨抚院。公亦呈文。详陈其情。经理报书曰。接手劄。词旨周至。区画详明。其注念本部院。尤极耿切。惟是贤者登庸。国有长城。君子在朝。夷狄守境。遥知执事领东南之寄。感慰何如。岛奴习闻。必相戒勿盗边。岂敢再肆狂噬。来劄谓对马岛酋长春来。将躬自求和。觇我虚实。欲资弹压。须得 天朝委官。庶彼匈狡。知所敛戢。但海上兵兴。业更七祀。彼众力屈。扫穴遁归。及今三年。鲸波偃静。 天朝始终主战。乃克成功。则岛奴之所畏者。 天朝之威与决胜之猷耳。彼狡请封之诈。今始见之。 天朝岂可以和之一字明示岛奴。而令匈狡之无所忌惮也。委官之遣。断断不然。岂直 天朝之羞。亦贵邦不了之谋也。为今之计。无如量贵邦之力。为权宜之谋。渠果求和。可许则许。且阴为之喝曰。此非敢闻于 天朝也。不然。将又以大兵下甲弊邦之墟矣。况昔日经理之臣。今受经理之寄。 圣天子何尝一日不虑尔岛之复来也。今日交邻之事。惟弊邦任之。信如是。明委担于 天朝。以为必不敢和。阴收功于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5L 页

三十年壬寅(公四十二岁)春。升拜领议政。○三月。陪 诏使顾天峻。游汉江。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6H 页

夏。承 命。按治湖西诬狱。
时湖西诬狱起。公以首相。按狱平反。所活甚多。适有不参鞫者数日。闻狱事将逮柳永询。而柳永庆欲罗织成狱。即入鞫厅。请先讯告者。 上不许。固请再三。遂解被诬者数十人。一日见放时。参鞫诸臣多以缓治逆狱。致激 上怒。下教曰。春秋。缓治逆狱。是亦逆也。群臣皆相顾失色。公独怡然不动。每以婉辞明辨。上怒亦解。
缴还东宫内旨。
东宫适有内旨奉下。公不开。封还其使曰。如有可问之事。当于书筵下教。不宜私有密旨。臣不敢开见。数日诸宰入侍。 上曰。东宫下书于大臣。大臣不受云。何大臣当之。对曰。小臣有此事。 上曰。古有此事否。对曰。此不是异事。东宫久在抚军。连下书于随行大臣。故今亦偶未思得尔。 上笑曰。卿言是也。
十一月。呈病递体察使。又劄辞相职。不许。
时公病告踰月。 上特递体察之任。谕以安心调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6L 页

三十一年癸卯。(公四十三岁) 上召命勘勋。公上劄辞勋。上奖谕不许。
辛丑。 上命录扈 圣,请兵,宣武等勋。白沙公以元勋。上密启曰。伏见前后备忘。有云。有功人皆可录。请得天兵者当为元勋。臣请以耳目之所睹记者陈之。方 大驾驻平壤时。臣以为今七道皆败。无用武之地。莫如请救 天朝。诸臣咸以为迂阔。议遂不行。后数日。李德馨诣 行朝。臣曰。我有请救 天朝之策。而朝廷终不采。李德馨惊起曰。此计最妙。明日。吾两人力争之可也。翌日。俱诣筹司。李德馨即发此论。争之甚力。群议颇以为然。遂定请兵之议。臣与李德馨。同在 上前。争请自往。不决。 上仍命德馨往。其后得 天朝发兵文书。则固多李德馨周旋之力。转奏而得来者也。发兵文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7H 页

七月。又屡上劄固辞勋。不许。
公再劄固辞。 上答曰。当国家苍黄之日。有功皆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7L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8H 页

列朝实录。设局印出。公承 命总裁。
国朝史草。藏于春秋馆。又印三本。分置于全,星,忠三州。壬辰难尽为灰烬。独全州被兵最后。故一帙得全。 上在龙湾时。亟命船运。奉于行在。至是。开局重印。命公总裁。又于馆官外。增置堂上额十员。编修以下。不限员数。计日程功。皆亲自纂写。至丙午四月功讫。分藏于妙香,太白,五台诸名山。以全州旧本。藏于江华。
因户曹启。献议用钱。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8L 页

冬。移葬先妣。屡劄乞解职。不许。 命给暇。
时公将迁先妣墓于杨根中隐洞。上劄乞解。 上答曰。迁葬解职。既不著于礼经。虽小官。犹不可循情而越礼。况大臣乎。宜从礼文勿辞。又屡劄陈恳。上终不许。谕以安心往来。仍命本道监司。著令护丧。又给役军二百名。一朔赴役。公感激 异恩。每言及流涕。
三十二年甲辰(公四十四岁 )春。以疾三劄乞递。不许。
公于去冬迁厝时。触冒霜雪。亲自敦事。仍致疾患。连劄乞解。又为呈辞。时 上候久未宁。不得已强疾出谢。
三月。上劄乞递领相汰勋。不许。
时勘勋久未决。台阁纷然迭议。大司谏许筬启以为。大臣身在应削之中。而不避嫌疑。(金荷潭时让笔谈曰。柳永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9H 页

又上劄辞勋。请录金千镒,高敬命,赵宪三忠勋。
公前后八劄。断然必辞。 上至下严教以责勉。既定策倦。方举祭盟。公不胜闷迫。又上劄曰。臣无功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09L 页

因求言。上劄陈戒。兼陈边良杰事。忤 旨。承 严教。即呈病免相。付判中枢府事。
是岁元日。有白虹贯日之变。 上命二品以上。各言所怀。时临海君珒。使盗杀儒城君柳熙绪。夺其美妾。捕盗大将边良杰。捕治贼取服。临海君将抵杀害宰臣之罪。 上大怒以为。良杰与熙绪之子。谋陷王子。严鞫刑讯。将毙杖下。(上教曰。边良杰推鞫不严。使柳𦨙同入一庭。指授贼招。捏造不测之语。谋害王子。柳𦨙冒入鞫庭。指授一个贼人。期欲除君之长子。屠父之爱妾。其计匈惨。并拿来严鞫。刑讯屡次后。减死窜配。)人皆嗟冤。而终莫敢言。公欲不避私嫌。上劄伸救。一时知旧。惧祸及公。争来止之。公曰。吾受国厚恩。位至首相。今见国之大将。因捕贼而陷祸。虑其利害。而独不一言乎。乃上劄极论时事。略曰。往者。有台官峻辞斥论王子。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0H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0L 页

六月。改定勋案。录扈 圣原从勋。
公既斥免。柳永庆代主勘勋。指公劄曰。此实录也。汉老辞勋宜矣。遂不录。左右争之。不能得。物议哗然。莫不嗟惜。至闰九月。都监诸臣启曰。前日参于正勋而还削者。其表表实迹。各于名下悬录以启。传曰。扈圣未参人李德馨等六人。实为有功。各加一资。大臣则子,婿中超授六品职。
三十三年乙巳。(公四十五岁)奉归知事公于龙津别墅。
公先妣墓在杨根龙津。公为便省扫。营别墅于广州龙津云吉山下。距中隐十里。而颇有溪山之胜。遂为奉亲终老之计。名堂曰大雅。名亭曰怡老。名轩曰真佚。又别构小亭曰挹秀。名书室曰爱日。多取 天朝名硕题咏扁额以饰之。至是。知事公就閒来居。公往来省觐。以为晚年菟裘之所。
三十四年丙午(公四十六岁)三月。永昌大君生。百官皆贺。公称病不参。
李愿樗亭集曰。永昌大君生。时相柳永庆劝东宫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1H 页

四月。同 诏使朱太史之蕃。游汉江。
朱公来颁 诞皇孙诏。曾闻公声名。至是。一见倾倒。同游汉江。归赠二律。公小序曰。昨日汉江陪赏。恍如一梦。乱后创见盛事。倍切兴感。伏赓高韵。以效下怀。幸赐斤正。朱公大加称赏。奉诗以谢。又书赠龙津别墅扁额。
日本。伪致犯 陵贼。请和。公献议严斥。
时源家康代秀赖为关白。使平义智持书请和。先是。 上怒言和者。柳永庆承望 上意。力排和议。及为首相当国而倭又来请。永庆答以若缚送犯陵贼则和可谐。至是。义智缚送二人。称为犯 陵贼。皆年少当壬辰仅七八岁。永庆犹以为真犯。将告 庙宣赦。朝臣多争之。 上下其议。公献议。略曰。我与倭奴是何等雠怨。 宗社丘墟。 山陵受辱。八路生灵。鱼肉于干戈之中。殆近十年。纵未能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1L 页

回答使吕裕吉等发行。公赠诗以别。
时日本请通信使。柳永庆劝 上许之。以佥知吕裕吉为上使。校理庆暹为副使。佐郎丁好宽为书状。后以通信为嫌。改称回答使。书状称从事官。举朝为诗饯之。公亦诗赠三使。其一联曰。臣子未湔陵寝辱。简书先入犬羊天。执政闻之。大忤。
三十五年丁未。(公四十七岁)挽西厓柳相公。
三十六年戊申(公四十八岁)二月。 上大渐。公与诸大臣承 命。入受 遗教。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2H 页

升付领中枢府事。○三司告临海叛。请按律。公与白沙公。同请全恩。
初五日。光海主即位。外间已疑临海君为变。扈卫久不撤。至十四日。三司密告临海叛。交章请事下大臣议。公与白沙公。献议曰。谓之异谋。则未得其详。思以全安。则合申私恩。今计独有置之官家近处。丰其饩资。母致困乏。未几。郑寒冈逑以大司宪。亦疏陈是议。完平公上劄。亦奏全恩。时论纷然力攻。谓之护逆。事将不测。光海两可而并止之。安置乔桐。然朝议遂分。有执法,全恩之异。终为搢绅祸祟。
引疾呈告。光海温谕不许。
遣御医诊视。赐以药物。
三月。上新政劄。
时 大行在殡。而鞫狱泛滥。武将宗室。多被拷讯。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2L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3H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3L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4H 页

因台谏避辞。上劄自明。
先时。延平李公来见公。语及宫城警备之事。公曰。扈卫军卒。当此春寒。旷日暴露。必生怨叛。恐有他变。似当速为善处。若以 先王疾亟之时。无端出阙及恣行杀越等罪。罪之出入其门者。从轻重科罪。则反侧者自安。而国家处临海之义得矣。若形迹未著。而遽以逆名起狱。则厥后极难处置。而恐为圣德累也。吾欲与完平,鳌城相议善处。而未得真的。故未敢耳。延平即以公意。往言于鳌城及司谏尹孝先。孝先以为然。初欲往见公议处。闻崔有源言。果不往议于公。而与有源发言于完席。乃以包藏祸心。阴怀异志。交结名将。多聚武士椎剑等语密启。公方与诸宰。坐宾厅。将谋善处之际。台谏密启遽下。公见其措语与前日善处之意相左。惊谓诸宰曰。台谏如此发论。何以决末乎。又出语人曰。自古未有三司告变。于是有源大怒以为。公前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4L 页

五月。因礼部覆题。上劄请陈辨。
先是。光海在东宫。 天朝以舍长立少。不许册封。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5H 页

差官接见时。陈面质之非。
十六日。两差官到馆。以嗣君之不即出见。啧喝比至。又欲见临海以验病狂状。公与诸大臣。据义详辨。随机善处。及接见时。差官于御前。令面质其虚实。入侍诸臣。莫敢措一辞。公趋而进曰。以弟證兄。虽下国不敢闻命。差官辞屈。不敢更问而退。
差陈奏使奉 王大妃奏文。驰奏 皇京。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5L 页

留 京师五月。竣事而还。
公留馆。逐日呈文礼部。血诚号愬。每见阁老及该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6H 页

回到通州。揭提督洪世俊论学。
公在馆。以使事未完。不敢言私事。及归到通州。贻书会同馆提督洪公。论复性养气之说。且问 中朝理学。今有何人。又请近时名公汪南明,许海岳文集。宋太史题扁。
到镇江。揭游击吴宗道。乞示广宁合揭。
先是。广宁镇抚官赵偮,李成梁。欲因我国嗣君之未定。民心之疑乱。占取地方。作 天朝郡县。密揭阁部。竟被台参。公欲见其揭本。托宗道从弟贵道及其表弟施相。公购得。仍书报宗道。使之密传。盖宗道壬辰东援时。深与公厚。今又送人。周旋于广宁衙门及北京朱阁老。宗道之致力为多。○又贻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6L 页

十二月。复命。
公之未还十月。光海念公远役。特命畿伯。优给食物于老亲所在处。至是。嘉公劳绩。超升公父通政判决事。又官其子六品。锡土田,臧获倍数。公上劄辞谢。答曰。卿以 先朝大臣。为国事赴愬 帝庭。离违老亲。备经寒暑。乃奉 明旨而还。卿虽不伐。国家酬劳之常典。岂可阙焉。卿宜安心。勿复多让。(辞劄在己酉正月。原本逸。)
进呈中朝冠服正制。
主教曰。我国衣冠。虽遵唐制。而不得其正。 先朝每欲贸各样官服。一正谬误而未遑焉。陈奏使今适贸来。可得追继 先志。丕变陋习。深庸喜幸。各样制度。并仿此改造。本件藏之礼曹。永作依式。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公四十九岁)春。乞暇省亲病于龙津。
时知事公在龙津别墅有疾。公受暇往觐。公亦病发。上劄乞递职。答曰。知卿有色忧身恙。为之倾虑。目今诏使白牌已到边上。声息可虞。此时卿何以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7H 页

四月。还 朝。
以带职久滞难免越法之罪。陈启待罪。
因台启。上劄陈倭情。仍自劾辞递。不许。
日本已自十年内和好往来。至是。平义智,平景直出来。要上京进香。又乞开市。朝廷不许上京。而只许开市。宪府劾以忘深雠弛大禁。启他日无穷之患。请备局有司堂上推考。该色郎厅罢职。公初既主张回启。乃上劄曰。宪府以忘雠怨许开市。请罪备局。大义凛然。令人起叹。然其间利害。有不能释然者。此贼之为万世雠。尺童所知也。既不能斥绝。而与之羁縻。则开市终可避乎。往年。朝廷不幸而轻遣惟政。又不幸而轻遣通信使。失此二策。臣切嗟咄。既依旧许和。则上京及开市。皆所应行。但上京极难。而开市无深害。彼既意满于开市。则上京可以防矣。臣久为宣慰使。熟谙事状。故悉达所怀矣。不意堂,郎俱被论劾。臣何敢抗颜于筹画之列。而但今日待倭。舍此无策。臣职可罢。此议难弃。惟圣明裁择焉。
五月。和赠熊 天使诗。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7L 页

九月。上议请停 王大妃拜 陵。
时 慈殿必欲展拜 穆陵。公与白沙公献议曰。古者。夫人哀,庆不踰国。无远行之礼。臣等之意。决不可为也。 大妃遂停行。
复拜领议政。屡劄乞解。优批不许。
完平公病递而公代之。引任,崔丑诋事。上劄力辞。答曰。卿器足以匡时。予之望卿。不啻若济川舟楫。今日安危之托。舍卿其谁。上年之事。大臣,台谏责任不同。议论间宽猛之殊。容何伤于共济乎。国家方急。姑舍既往。董率百僚。同寅协恭。勉辅寡昧。致国家和平之福幸矣。公又屡劄不起。继以呈告。左右相进启曰。臣等待罪政府。当艰忧之会。大小谋议。无所取裁。朝野慨叹。领议政宏材远猷。圣鉴所烛。而三劄四状。乞解不已。上年情外之谤。诚一时事机之不幸者也。近究其说。由于浪传。明白呈露。朝著已知。领相之公心弘量。有何芥滞。伏望更加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8H 页

十月。拜命视事。启请频御经筵。
公虽屡辞。而促教连下。至有未安之教。又遣承旨勉出。公不得已肃命。仍上启陈勉曰。近来玉体在疚。尚未一御经筵。臣邻阻隔。虽有愿披怀抱而效愚忠。其路无由。下情不通。而欲望其有济乎。朝著纪纲之所系。莫重于首相。而不择苟充如此。上下情志之相通。莫及于经筵。而群臣经岁不得一望清光。又如此。艰虞万端。何以处之。伏乞改卜贤德。答曰。闻卿出仕。深用喜悦。予以薄劣。叨承丕绪。而不幸疾病侵寻。殆无宁日。罕接臣邻。职此之由。恒惧不克负荷。徒切愿治之心。而闷国事之日非。弘济艰难。唯倚大臣。卿虽有微恙。调理而行。毋庸固辞。
十一月。上劄乞暇。往赴鹅溪李相国葬于礼山。
八月。鹅溪公卒于京师。至是。返葬于礼山。公上劄请往赴。答曰。知卿将赴会葬。以远出为虑。日气甚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8L 页

还朝。请移御新宫。
壬辰乱后。宫阙灰烬。时御在闾巷间。至是。昌德昌庆两宫告成。大臣诸臣。皆请移御。主多所拘忌。托以丧制未毕。不肯御新宫。公上劄曰。圣上在哀疚之中。以移御华屋为未安。群下孰不感动。但帝王之处丧。与匹庶不同。今者圣明重建 祖宗殿阁。必思 祖宗堂构之业。而成之其难也。守之其不易也。以追慕之心。加惕虑之意。慎德永固。则国家万年之基。其将自此始矣。
十二月。上劄陈亲病。乞解职往救。得由往省。
公以亲病频发。每每乞由。屑屑往来。公私未安。乞递相职归救。而慰谕不许。命安意往省。仍令本道。题送食物。
三十八年庚戌(公五十岁)正月。上劄谢赐食物。乞递职救护。不许。
公以亲病尚苦。 国祥又迫。带职久滞。极为惶闷。答以安心留省。待差上来。
趁 国祥。还朝。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9H 页

又陈亲病。乞解职往救。不许。
自是年以来。知事公衰疾频作。救护无人。公情私煎迫。而时又国事日非。群小惎间。忠言莫进。祸乱将萌。公无意在朝。而名在首相。进退俱难。故屡章乞解。沥陈血恳。而主终不许。或使之受暇往省。或谕以奉亲上来。拘以虚礼。历年靳持。而每下未安之教。公入而不能将亲。出而不能匡君。忧谗畏忌。至有祝宗祈死之愿。(自是。辞劄不能尽记。)
闰三月。上议。力言恭嫔追崇之非。
恭嫔。光海私亲也。至是。将追崇称后封陵。命议大臣。公进议曰。位号事体重大。或失于情文之正。则非所以尊崇也。曾无受册正位之举。而到今擅上徽号。非但贻贰尊之嫌而已。不宜率尔讲定。以贻后悔也。时诸大臣礼官。皆言其不可。而主竟不听。追上尊号曰恭圣王后。墓曰成陵。后奏请蒙 允。祔于 太庙。
启进杨经理肖像。
己亥。置邢军门生祠。 宣庙又欲并祠杨经理。每求其肖像于使行而未得。及公戊申赴京。托之黄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19L 页

送次子如璧之任殷山。作书戒之。
其略曰。我既负国窃廪。而汝又以我荫为民宰。辱亲负国。唯在汝处之。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乃圣人为仁之功。临事每思此意。则心不放而思过半矣。
五月。上劄得由。住省亲病。寻又因促教。上劄乞解职。
公之下来也。主赐油芚扇帽。归遗老亲。未几。又以东宫冠册促还。公又陈情乞递。
因世子冠礼。上劄陈勉。又乞递。不许。
劄略曰。臣伏闻冠者。礼之始也。于以备服。而责成德也。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 宗社无疆之休。自今始矣。学问宜及时而劝勉矣。方正宜极择而亲近矣。远便嬖。务诚身。绝私玩。戒丧志。是皆成就之方。而群下之所望也。如臣负罪者。何可窃保导之号。贻有识之讥哉。
七月。还朝。○进五贤从祀文庙议。并议从享节目。
馆学及八道儒生。自 宣庙时。疏请五贤臣从祀不已。至是。儒生,台谏,政府交章力请。命议于大臣。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0H 页

上劄引钱若水,文天祥例。乞致仕归养。不许。
公既连章乞递。终未蒙许。进退迫阨。乃上劄陈情曰。宋时钱若水年四十。以母老乞致仕。文天祥年三十七。援若水之例而致仕。今臣之年。老若水十年。老天祥十三年。而彼之亲老。必不如臣父之甚且念。若水,天祥。中年虽致仕。终乃效劳王室。毕其忠荩。臣他日自期。岂在二人后哉。愿依己行之例。特许致仕归养。俾免终天之憾。主犹峻批不许。自是。迄于壬子。凡六次乞退。
九月。又以亲病得由往省。主赐药物酒食。
时知事公衰疾日甚。公未忍离违。连上劄乞递。不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0L 页

冬。陈身病乞递。亦不许。遣医看病。
三十九年辛亥(公五十一岁)春。在龙津。作莎堤曲。
莎堤。别墅村名也。时朴万户仁老从公游。仁老始武举为万户。晚从张旅轩学性理语。折节为学。公体察岭南时。甚相善。仁老善歌。遂令作莎堤曲。极叙投閒致养之乐。江湖退忧之情以述怀焉。至今听者。尚可见其眷眷忠爱之诚。
二月。还 朝。
以主有疾也。
四月。上劄论郑仁弘诬诋先正之罪。仍力言儒生禁锢之非。
春。仁弘投疏。极诋晦斋,退溪两先正(一作生)。以为君子之反为小人。又曰。周行已之失。语甚绝悖。太学诸生陈疏辨斥。又削仁弘名于青衿录。仁弘之徒朴汝梁为持平启讦之。主大怒。令馆官覈首倡者。于是诸儒捲堂。主益怒。命罢馆官而锢诸生。 圣庙遂空。朝廷大闹。公上劄数仁弘之罪。仍言主失德。冀其感悟。而批益愤激。公又三上劄屡千言。为先正讼冤。而历言仁弘毁先正之由。明白剀切。主怒稍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1H 页

上劄辨始祖遁村先生被诬事。请改正。
遁村公(即公七世祖讳集)以抗直忤贼僧辛旽。负父逃难。旽诛还朝。仕为判典校寺事。卒于高丽恭让王丁卯。圃隐诸贤为诗哭之。任士弘父子有私憾于广城君(即遁村公之曾孙文景公讳克堪)兄弟。遂于舆地胜览中。诬书遁村入仕我朝。 宣庙时经筵官洪迪盛言其诬。 宣庙命改之。至是当重刊。公上劄陈辨。请追先王之教。革国乘之谬。主命儒臣改撰附录。
六月。引对便殿。力讼两先生诬辱。不纳。
自仁弘丑诋两贤。士论层激。时象大乖。诸道儒生相继卞诬。而主犹右袒仁弘。一向訑訑。是月初十日。公与白沙公。请对极谏。主犹不能解其惑。
是日。请复任叔英科。
春。举人任叔英对策。讥切宫禁外戚。言甚刚直。主怒命削科。谏者相续而亦不听。至是。公与白沙公。竭诚力争。主乃勉从。
弘党大起。攻诸大臣。公连上劄恳辞。
岭右诸儒自称为曹南冥(植,)郑仁弘辨诬。朋起上疏。以探上意。于是尔瞻等募无赖人李宗郁,朴乾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1L 页

八月。出赴留都之命。旋即引入。
公以致仕之请终未准许。义决难冒叨。连上十章。乞递终养。光海终始勉谕。不许。
九月。例降左议政。
一松公递右相。而完平公复拜领相故也。
闻知事公病添。上劄径归。
不待批下。驰往省救。又上劄乞递。
十月。又上劄陈情。乞递嘉礼都监提调。不许。趣召。不得已赴朝。过礼即还。
时将移御新宫。又世子嘉礼将行。而公为嘉礼都监都提调。又上劄乞递本兼诸职。主并不许。趣召不已。公上京参贺礼。旋即还归。
又上劄陈恳乞递。
公自夏以来。不安于朝。引入乞免。而群小窥觎。百计搆陷。及一出参贺。而訾谤又发。公又累牍陈恳。至有阙地深入之语。而批语愈峻。至十二月劄批曰。卿以 先朝大臣。决意勇退。是乃谓予不足与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2H 页

四十年壬子(公五十二岁)正月。再上劄乞递。不许。○因承旨敦谕。不得已还朝。
公又上劄陈情。主不赐批。发遣承旨往谕。使之促还。公勉强上来。
三月。海西狱起。公为委官。
凤山郡守申慄诬告金直哉及其子百缄谋逆。设鞫数月。无辜横罹者甚多。主令大臣条列其冤枉者以启。公与领右相。极力平反。多所全活。
因台启。进议号牌便否。
时设号牌已久。而避役之徒。煽动浮言以为不便。谏官亦启请撤罢。命议大臣。公引朱子在漳州。欲定经界。为奸民所诬之说。以为举国之号牌。非止一州之经界。其恐动诋斥。何足怪哉。奸民轻朝廷。士大夫从而和之。亦可伤也。今军政紊而羸卒偏苦。繇役繁而残户独劳。此仁人之所动念者也。惟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2L 页

五月。因台官侵斥。上劄乞递。
时台官发柳永庆追律之启。而又请上光海尊号。申景禧以大臣启中。不举永庆掩蔽圣勋之罪。引避诋斥。盖癸卯议勋时。诸大臣方议王世子卫社之功。而永庆不悦掩蔽之说。诸大臣皆听。而今不举论为辞。然公与完平白沙两公。实未尝有闻。乃上劄请罪。因为引入。白沙公亦启言其状。
九月。复升领议政。
完平公病递。而郑仁弘入为右相。
第三子如璜登第。
时知事公病少间。且有科庆。奉来京第。为设庆筵。公著幞头插花。洪大谏镐望见公。乃呼领议政新来。知事公拍手而笑。公乃出迎。洪公即前谢曰。知罪。公曰。为老亲。著新恩冠服。而莫有呼者。若非洪君。无以为老亲荣观也。一时传为胜事。
十一月。策翼社亨难二勋。封汉原府院君。
夏。设功臣都监。定五功臣。一定社也。一扈从也。一治永庆狱也。一治临海狱也。一治直哉狱也。公以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3H 页

知事公推恩升资。公上劄陈谢。
知事公升拜同知中枢。以功臣父赏加也。公尤以盛满为惧。又上劄辞职。
四十一年癸丑(公五十三岁)二月。参功臣会祭及功臣会盟宴。○上劄请勿别遣陈奏使。
壬子。浙江总兵杨承业诬报。朝鲜四道。半杂倭奴。倾心相向。都御史杨镐移咨来问。又遣差官黄应旸。到釜山探倭情。故使贺至使赵存性。陈奏辨诬。而该部不为覆题。故方议别遣使陈奏。而公更虑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3L 页

夏。银贼朴应犀等上变。告国舅金悌男将拥立永昌大君㼁。三司交章请诛。且咎大臣缓讨。公与白沙公合辞。请出置阙外。
先时。李尔瞻等嗾人告密。诛锄缙绅名流。以植党立威。四月。骊州银贼朴应犀,徐羊甲(应犀。领相淳庶子。羊甲。牧使益庶子。)在狱当死。尔瞻教使上变。应犀等遂诬告延兴府院君金悌男挟㼁谋不轨。主素蓄疑忌。奸人又怂恿之。狱事大起。事有不忍言者。前后亲鞫。丝毫未尝委有司。公以首相。守正不阿。务在平反。被诬者颇得释。时大君㼁年才八岁。尔瞻等指为祸本。嗾三司交章请诛。政府独无廷请之举。群小咆哮。祸且不测。一日。大司宪宋谆,大司谏李冲。扬言于殿上曰。廷议皆以大臣不即伏閤为咎。公叹曰。天若祚国。必无此事。凝然不动。已而与白沙公同出议曰。廷议如此。事将若何。白沙公曰。吾意在戊申之议矣。公曰。然则死乎。白沙公曰。礼云内乱。不与焉。我何必为永昌死乎。子以首相。当断此事。若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4H 页

台官郑造,尹讱等发废 大妃之论。公与白沙公。议讨之。
时狱事蔓延。百端罗织。转成巫蛊。教宫人为證。而侵逼 大妃。外间喧言将废 母后。二十五日。掌令郑造,尹讱,献纳柳活,正言朴弘道等于避启中。向 大妃出不道之言曰。巫蛊之说。传播已久。外应之迹。显出贼招。则得罪 宗社。母后之道绝矣。公谓白沙公曰。造,讱之罪。犯上不道。生乃见此事。吾二人同进上前。先以尽诚孝安 慈殿之意。反覆开陈。以待上悟。仍切劾台官无天不道状。悉力击破之无遗。则此拔本塞源之义也。白沙公曰。不可。吾等启辞未半。天威震怒。或台官狙击。势难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4L 页

六月。上 王大妃进丧服议。
时延兴金悌男赐死。礼曹议告讣于大妃殿。判书李廷龟被论呈病。参议柳潚以为。悌男以逆魁赐死。决不可告讣于 大妃进丧服。参判吴百龄以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5H 页

上劄引疾乞递。命赐以药物。调理行公。
自初四日。病笃而引入。
因贼招诬引。待罪城外。上劄请罪。
时鞫囚满狱。告变连仍。尔瞻等密嘱罪人金锡老。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5L 页

议于宾厅。停大君启辞。
时宗室,三司并请大君按律。或日再启。或日三启。而独宾厅之启。只请出置。至二十一日。主只令出置阙外。公以为今既出置。则更何有启。亟令宾厅停启。宗室之启亦随而停。独三司力争不已。群议益哗。以为领相护逆。公呈病不出。○始公与白沙公议断此事。白沙公曰。若只出永昌于外而止。则吾等无以死必争之理云。故公虽诎意从之。然请出永昌。亦非公之素志也。
七月。又引疾。再上劄乞递。
主遣医问疾。赐药物。
八月。进大君不可加罪劄。
大君既出置城外。三司亦请按律。而宾厅胁于浮议。又请移置岛中。公又以为不可。令停之。而是月初二日。竟安置于江华。时议越发。必欲置法。公方呈病。而命招不进。一日三违。主益怒。而奸人欲以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6H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6L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7H 页

因两司避启。更上劄力言全恩。
两司之启。极为匈悖。公知不能免。而又恐负初心。乃继上短劄曰。三司以臣为恶逆之归。为人臣子蒙此题目。神魂飞散。毛骨俱竦。死有馀罪。㼁年才八岁。不知谋逆为何事。而况 先王之爱子。殿下之介弟乎。虽或使如淮南王安,楚王英之所犯。不可直为按律。况无识之孩童乎。八议之法。断不可废。今此出置于外云者。所以上慰 慈殿之心。下镇一世之浮议。以待其长成。观其志气行事。好样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7L 页

玉堂发两司处置之启。两司发门外出送之启。三司继发按律之启。公即日归龙津。
副提学李惺,应教韩缵男,校理朴鼎吉等。承尔瞻风旨。攘臂弩眼。必欲甘心于公。其处置两司劄曰。罪犯十恶。则八议所不原。此皇明金石之典也。况乱逆。天下之所共恶。人人之所共诛。岂有为人臣而敢出全恩之说。以为纵贼危君之计哉。今日按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8H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8L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9H 页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29L 页

三司合启月馀。请施极律。主命削夺官职。未几。台官以人心不服。即为停启。
十月。感疾。初九日(午时)捐馆舍。讣闻。复官爵。
公既去国。每念王室。仰屋咄咄。逐日上山。北首恸哭。却食废寝。得疾日恶。遂竟不淑。春秋五十三。疾且亟。谆谆如梦中语。无非狱事之平反。讣闻。主为之震悼曰。因何疾而至此乎。即命复官爵。敛殡襄葬如礼。公没之日。白气满室。经日不灭。异云蔽空。奇眩人眼。于是都民罢市巷哭。或出货财。奉裞于门。时白沙公退在芦原。驰及大敛。躬自敛殡而归。
十二月。遣礼官致祭。
四十二年甲寅正月。(初三日)礼葬于杨根中隐洞卯坐原。
中隐。即公先妣墓下。而夫人李氏墓。亦在焉。至是合葬。从治命也。
熹宗皇帝天启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夏四月。别遣都承旨。致祭。
毅宗皇帝崇祯三年庚午。 赐谥文翼。(勤学好文曰文。思虑深远日翼。)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30H 页

公长子判决事如圭在尚州任所时锓梓。藏板于近岩书院。凡八卷。苍石李埈为之跋。
显宗大王十年己酉九月。享于尚州近岩书院。
尚州。公松楸乡也。并享于寓庵洪公彦忠之院。
肃宗大王十八年辛未。享于抱川书院。
抱川。公外乡。尝钓游处也。以龙洲赵文简公絅配享。
十九年壬申。 赐抱川院额曰龙渊。遣官致祭。
英宗大王三十五年戊寅。 特命不祧。遣礼官致祭。
四月。奉朝贺金在鲁筵中启曰。故相臣李德馨立大功大节。壬辰请兵时。李德馨先往大国。其他效劳于壬辰者。表表可见。而以追到义州不为录勋。故相臣李恒福上疏请录。而李德馨固辞。其时都监堂上柳永庆。以其固辞不为录勋。废主时三李皆立节。而李德馨则当永昌时固争之。杜渐之意也。其后李元翼,李恒福继之。而其意则一也。以如许之大勋大节。既未录勋。故代尽当祧云。宜自朝家特命不祧。故敢达。 传曰。今闻所奏诚是矣。特施不祧之典。遣礼官致祭。
汉阴先生文稿附录卷二 第 530L 页

纯祖大王三十年庚寅春。奉安影帧于近岩书院。
三十二年壬辰夏。奉安影帧于顺兴白云洞绍修书院。
当宁元年甲子。遣承旨致祭。
六年己巳春。自近岩移奉影帧于尚州道南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