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赋
赋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59H 页

噫。君子深造乎道。有至乐之难名。蕴和顺而积中。处困阨而犹亨。居陋巷而横琴。仰回也之贤哉。岂嘈嘈之役耳。聊打丝而寓怀。际乡邻之有斗。爰闭门而志学。得圣人而依归。一箪瓢而自适。謇文博而礼约。味悦心之理义。兴于诗兮立于礼。乐则生兮恶可已。运陶陶之天机。玩泠泠之短桐。羌手弄而默会。妙神契而心融。缤纯绎之迭奏。荡阴阳之和醇。翕宫商之相宣。鼓天地之絪缊。消查滓于腔里。把和气于天根。蔼上下之同流。恰好处之猗那。追轩辕之律吕。袭阙里之弦歌。非由也之奚为。类点乎之铿尔。猗若人之探趣。伊所乐者何事。夙据德而依仁。斯玩物而适情。既忘忧而忘食。焉外慕之我婴。虽蔬食而曲肱。乐亦在于这里。彼玄琴之在御。特娱心之一器。噫。贤圣之负寄。非独善之为贵。纵时势之已矣。未尝果于忘世。故夫子之击磬。亦云有心乎硁硁。伊颜氏之鼓琴。岂曰无意于乐行。倘施化于当时。同所乐于斯民。歌南薰而解愠。奏箫韶而和神。惟致此之非难。奈世我之相殊。肆不愿乎其外。素贫贱而独娱闻颜乐之有号。想所立之卓尔。重曰。打成兮一片。自然底和气。惟回也搏拊。其心兮乐易。游于艺不改其乐。思夫人兮不自己。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59L 页

猗欤美哉。射者之有志。反已而已。争也君子。俨体直而心平。妙圣中而智至。方其泽宫日晏。西序风媚。兽侯初张。羽旌乍倚。歌采蘋而为节。挟乘矢而耦比。历阶钩盈。进退有仪。当物循声。升降中规。注一心于度释。凝四肢于体反。羌执箫而顺羽。迭宫举而商偃剡注参连。发有的而祈爵。左贤右奇。委纯筹而视获。得隽非私。胜已何怨。艺容两美。礼义交尽。四正具举。周诗道其燕誉。三意有功。天子用以简擢。然后知艺虽一技。教亦多术。子射子鹄。父射父鹄。绎已之志。正已之德。由中应表。制外养内。检筋骸于坚束。导心志于正大。故德行之可尚。伊庆让之有在。是故宣尼矍相。扬觯迎射。三申益严。廑有存者。幼壮孝悌。知有几个。耄期称道。得之愈寡。既序宾而不侮。伟四鍭之如树。非直为此才美。贵教养之有素。夫何世降尚力。古道其衰。穿杨称妙。贯虱为奇。昧礼让之为饰。骋血气之争能。不出正兮。鲁庄无称。反以一矢。何取由基。有技艺之相尚。或攻伐之交驰。是不过丧仪败身之一物。亦何德之可观。河清千载。天地奠安。射不主皮。郁郁周文。据德游艺。申佩圣言。聚羽林而论技。陋前代而不屑。习礼义而尽正。庆复睹于今日。
日悬百钱赋
噫。吏土盖民之佣。政必先于节用。知取直之难侈。务量出而正供。荷共理而裁费。嘉李君之悬钱。夙俭约之天赋。履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0H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表
拟周大保奭请勿受旅獒表(嘉靖乙丑 谒圣壮元)
执壤奠而咸宾。既慎昭德之致。非土性则不畜。盍防玩物之心。肆陈格王之谟。冀补宁志之道。钦惟诞受天命。肇造丕基。篚玄黄昭我见休。咸徯予后来矣。自东西无思不服。展也皇玉烝哉。驯致憬彼之献琛。坐见蠢尔之归化。第惟西旅之底贡。实非庶邦之正供。惟怀永图。只在于服食器用。以害有益。未必非奇兽珍禽。无教逸欲而自荒。念玆耳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0L 页

拟宋司马光请尽仁明武之道
抚有万邦。聿迓天休之滋至。乂用三德。冀见治化之大行。庶回舜询。庸陈婺恤。窃念元后之图治。必祗台德以为先。其大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不可废一。如耕如种如耘。体生物之天心。是爱民之至德。鳏寡孤独亦有养。咸囿一视之仁。痒痾疾痛举切身。克念同胞之义。涵万象而毕照。曰一明之无私。若日照月临。炳然品汇之方烛。如鉴空水止。照乎妍媸而无逃。至如勇为而无疑。实惟刚克而不惑。法乎天自强不息。盖亦取断于乾。见得是决定不移。正宜制事以义。能存此三德者为贵。然陷于一偏则有差。面代牺牲而煦煦。梁自糜烂于萧衍。政尚综核而察察。汉治衰替于孝宣。况玆刚断之失中。驯致强亢而自用。惟其言莫予违也。实为丧邦之源。辄谓人罔已若焉。率多自圣之病。践实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1H 页

拟唐群臣进农书(得东人册多阙误)
非民罔与守邦。既尽宵肝之勤恤。劝稼所以务本。宜轸畎亩之艰难。玆当民析之辰。敢陈农殖之苦。窃念四民有职。岂容一日无农黎民阻饥。虞有后稷之命。丰年多稌。周勤田租之言。则知小人之所依。恫念穑事之攸病。届孟春而举趾。冲晓霜而扶犁。载祚载芟。相其沃衍皋隰。既种既戒。恒乏糜芑秬秠。逮暑月之流金。闷热烁之沾体。实方实苞实种实裒实秀。未易长亩。侯王侯伯侯亚侯旅侯强。指戾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1L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笺
贺改宗系
孝思不匮。至诚昭假于神秪。 皇鉴无私。国冤辨晢如星日。欢腾百世。庆洽一邦。恭惟丕显丕承。肯堂肯搆。率宁人图事。克多前功。扬天子耿光。诞受新命。无竞维烈。遹观厥成。伏念臣谬以庸姿。滥叨藩寄。川至松茂。申祝圣算之灵长。鱼跃鸢飞。共抃神化之洋溢。
贺祔 宗庙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2H 页

贺禫
丧固自尽。既终再期之忧。礼不敢过。聿举中月之典。情文俱备。悲庆交并。恭惟风木缠悲。羹墙纡慕。庶见素鞸。棘容共瞻乎栾栾。是有衮衣。圣心犹笃于切切。臣民胥悦。宗社永宁。伏念臣邈守东关。祗拱北极。未趋虞陛。遥想玉帛之朝。申诵周诗。拜献冈陵之祝。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策
六卿尽职
问。六卿之职。昉于何代欤。设官分职。各有所司。而必以六者统纪。何欤。六者之中。亦有轻重缓急之可分欤。圣帝明王。建置责任。代各不同。而靖共尔位。左右厥辟。其绩效之可记者。可历指而言欤。汉唐以下。六部之名。犹夫古也。而其治效之不能彷佛者。何欤。我圣朝圣神开承。一遵隆古之制。庶务众职。总之六曹。其委任责成。可谓专矣。然而未闻先正之臣。有能尽其职分。得如诗书之所称者。而其因循瘝旷之疵。有愧于往昔。则到斯今。尤有甚焉。操铨衡者。惟请托是视。而恢拓贿赂之蹊径。主度支者。惟税敛是急。而驱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2L 页

对。思古伤今之书生。慕古昔之治。慨当今之疵。未尝不惊心旧弊。骇日时艰者久矣。今执事之问。适及于此。愚生倾廪。其不在今乎。盖天地之运化。生长收藏而已。王者之施化。治教礼刑政事而已。生长收藏之功。必有所寓。于是乎有四时之吏焉。治教礼刑政事。不能自行。于是乎有六卿之职焉。四时顺序。而天地之化至矣。六卿分职。而王者之治毕矣。是以。体天地之化。操出治之柄者。顺四时而分六卿。率其属而承其流。于以倡九牧焉。于以扰兆民焉。六者废其一。愚未见其能国也。六者失其职。愚未见其能治也。呜呼。以言乎天道。则生之德在元。而元者。善之长也。以言乎官职。则掌治者冢宰。而冢宰。治官之长也。其长既贤。则简僚者慎。而吁俊者广。列乎庶位而无旷厥官矣。夫如是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3H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3L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4H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4L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墓志
锦川君墓志
公讳瑊。字次玉。我 世宗庄宪大王侧室之子。有曰桂阳君璔。谥忠昭。曰潭阳君璖。谥夷襄。公卒无嗣。 命以忠昭次子江阳君潚为后。阶兴禄。谥良悼。即公之王考也。江阳生彰善大夫▣喜安守辑。娶南原望姓修义副尉尹云之女。以正德乙亥五月十七日癸卯生公。公精纯粹美。自在幼少时。德器已成。温乎其润凛乎其栗。自然人爱而敬之。年十五。例授光成大夫锦川副守。累阶至彰善。初与履素斋李仲虎为里闬交。少履素三岁。及履素学业大进。首推以为师。师事之。终其身。其为学也。敬信小学书。尤致力于大学。而专心用功之地。则无不敬。毋自欺为之本。平居夙兴。端坐读书。凝然不动。及其接物。从容以和。喜怒不形于色。丧致哀。祭致严。又必以文公家礼为准。凡有祀事。斋居必谨。荐享必备。至于宰割烹饪。必亲自莅之。每遇 国忌。则素服素馔。以终其日。 朝贺问安。则鸡鸣戒晓。唯恐后时。虽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5H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5L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6H 页

通训大夫行掌乐院佥正吕公墓志
公讳世琛。字献甫。咸阳人。高丽朝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讳尚辅。即其先也。曾祖讳宗肃。唐津县监。赠兵曹判书。祖讳忠辅。内资寺佥正。赠承政院都承旨。考讳允秀。司瞻寺副正。娶全州黄氏。县令润身之女。以弘治庚戌八月二十六日生公。公德性宽裕。襟度醇古。推诚爱人。不有畦畛。至于遇人婚丧。不问远近亲疏。必为之经理仁恤。朋亲信慕。皆以为不可及中正德庚午进士。屡举而卒未第。人惜其才。嘉靖乙酉。以朝荐授义禁府都事。迁军资,宗簿直长。坐事免。旋授宗簿寺。改汉城参军。其后或以家艰或以微谴。凡三拜而三递焉。复为掌乐直长。屡迁丰储司䆃,宗簿主簿。移拜司宪府监察。升军资监判官。迁平市署令。历内资,军资,济用,掌乐等四司佥正。立朝始终约四十馀年。持已以廉。处事以义。人皆以长者称之。隆庆辛未四月十七日。以病终于家。享年八十二。得其年之十月初一曰。葬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6L 页

仁而有寿。天道之宜。位不满德。又将尤谁。其报在后。铭以徵之。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墓碣
副司直郑公墓碣
郑氏。系出草溪。有讳倍杰者。以文章义理之学。显高丽文宗朝。累迁至弘文广学推诚赞化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大尉兼门下侍中。封光儒侯。其后曰允耆。曰僐。相继为集贤殿大提学。名闻益显澈。曾祖讳便。以宗室顺昌君女婿。任至奉礼。赠礼宾正。丽季屏居于槐山郡东。卒葬于原州。自是世为原人。祖讳兴。赠都承旨。考讳温。武科佥知中枢府事。赠纯忠补祚功臣,吏曹参判草溪君。妣密阳朴氏。赞成思东之女。以弘治庚戌生公。公讳允湛。字湛之。性度沈重。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7H 页

有德有艺。无位无年。人胥怜才。天不佑贤。惟配孔淑。室家之宜。惟嗣缺承。克堂厥基。庆流必遐。铭以徵之。
洪公墓碣
公姓洪。讳节。字直夫。南阳人。考讳以成。昌城府使。祖讳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7L 页

有德有年。有子有孙。生殁同岁。窆又同原。千秋万岁。不朽者存。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序
游中台寺诗卷序
丁丑暮春者。余与朴君士美,崔君慎仲,郑君达卿,金君应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8H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记
永柔书斋记(时议政公为邑宰)
清溪。古无里学。士之能自立者。聚于校。其未弁愿学者。问业于无所。是年春。卜地于治之西四里。有山葱秀而屏拥也。有水绿净而锵鸣也。中开一宇。翼以双斋。外树墙垣以门之。置斋长二人。指教后生以诱掖之。其一金君玺。风姿明秀。多识前言往行。其一车君忠辂。容仪沈朴。颇有长者风。冬十有二月。余省觐且有日。挈二弟往观之。招斋长与之语。语未竟。起且言曰。鄙人生于斯。长于斯。考德于何。质疑于何。涂耳目。闲心虑。已阅三十年光阴。不识何修而教有门路。学知趋向。而无负设学之意耶。余应之曰。子之请勤矣。奈吾之瞢不知方何。求知于不知者。左矣。强不知以为知者。妄矣。吾言之而子听之。不几于言者妄。而听者左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8L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9H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书
与三陟诸生书
沈雾非时。令人气痿。佥君诸况。不审佳未。且佥君昨既毕敬身编。不复有所熟绎否。古人之读书。非但欲广见闻。资该博而已。必欲尊所闻知所知。使圣贤之言。不为口耳归耳。今此小学。虽有若干篇帙。其大要。不出乎立教,明伦敬身而已。立教。所以揭示教人之法。明伦所以标出日用之切。敬身。所以详记持已之方。能熟此三编而有所得。则行之终身。亦复有裕。尚何有待于他哉。稽古以下嘉言,善行等篇。特引古人已行之迹。以广实向所云。立教,明伦,敬身三者。以警发后学而已。必先熟于敬身以上。使根基存。本领正。然后次读稽古以下。以已所行之易之难。揆之古人已行之迹。则心有所警发。亦有所竦仄。薰陶渐染。日造乎圣贤之域而不自知。如是则乐则生矣。恶可已也。吾意如此。愿诸君。限今月静居一室。精加熟复。见圣人之言。如已亲闻。一一审乎在已。已之所为。有合于此者。扩充之。有悖于此者。遏绝之。念念存存。勇往力行。则小学一书。不为空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69L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跋
书丹扆六箴后
呜呼。箴之意至矣。其有补于君道大矣。使唐宗优纳而力行之。舍其旧而新是图。晋阳之业。岂止此而已乎。惜乎昏童无道。而莫念闻于玆也。呜呼。德裕在浙西有年矣。身在外徼。笃于爱君。忠言恳恳。冀回迷道。其事诚可尚。而其情诚可哀矣。其言曰。迹疏而言亲者危。地远而意忠者忤。又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读其辞想其心。亦足以起千载之悲。呜呼。为人君而慎厥身修。使人臣无所事于箴规。则固无间然。乐取诸人。闻善则从。不使忠臣义士。抱忠而莫白者。亦庶几乎。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颂
推心置人腹颂
于赫君临。舜哲尧钦。翼翼小心。朝听夕修。登进鸿筹。讲论王猷。王曰致治。不在多岐。责萃于台。至諴感神。矧玆臣民。予施予仁。式敷肝腑。丕冒内外。洞彻无阂。以散以体。推而子惠。靡远不届。诚能动物。感人尤疾。和气旁达。一诚之推。万化攸基。王道熙熙。萧王虚己。安反侧子。世传其美。岂如我后。源深泽厚。化流斯溥。天涵地负。 我王万寿。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祭文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0H 页

嗟嗟汝友。何至于斯。人莫不然。我又何悲。浮生如寄。生不足贵。得正而死。死亦安矣。昔公侨寓。于我之邻。一笑犹然。道义相亲。有过相规。有善相劝。终曰谆谆。断断心肝。共识依归。退陶门墙。如入芝室。久而愈芳。中间聚散。馀十五年。天涯地角。消息杳然。情意则孚。千里同席。嗤彼俗子。一膜胡越。我刺西州。公来观察。公馀多暇。玉斝银烛。晤言靡他。往复其昔。诗囊无底。邻鸡唤晨。窃覵眉宇。顿减风神。退伏于室。心口相语。有何伤损。衰谢如许。徐又自解。之子燕誉。精彩炳炳。其于何虑。于后齐安。延接台轩。人皆危公。百口一言。其时奉书。勉以将理。答云平安。言者过矣。俄奉先声。将巡海邑。始疑终释。谓必勿药。川原撼顿。触冒炎蒸。真元暗伤。败證来乘。还朝有命。舆以就道。竟复于馆。天乎不吊。顷赐我书。闰之廿八。银钩纵横。飞动犹昨。私心有喜。伫俟康宁。谁意承讣。只隔二蓂。旅榇摇摇。岭路阻长。秋深故山。松柏荒凉。一恸相诀。草木离披。呜呼哀哉。知耶不知。
祭孝女文(黄海一道。十年旱蝗。饿莩相望。是时公守安岳郡。流民闻公尽心荒政。相携多就之。有新溪人。携一男一女而来。女即莫德也。父得恶疾。莫德泣谓其兄曰。人言治此疾。莫如断指和药。盍试用之。其兄即欲自断而不能。莫德曰。疾久则不可救。汝何以惜寸肤耶。遂取其刀。自断一指。父病即愈。未几父死于疠疾莫德曾受官家赐米。即散与饥民。而负土营葬。朝夕所食。必哭奠于川边净地。风雨不废。父死之数月。莫德又死。官护其丧。葬于其父之侧。旌其墓。年十三。)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0L 页

省草串祈雨文(在安岳郡海上)
维万历十四年岁丙戌四月乙丑朔十三日丁丑。郡守金某。敢昭告于省草串之神。伏以神人相依。此感彼应。其理甚明。不可诬也。玆土之民。瞻仰我明神久矣。郡守因民之不忍。呼明神而告之者再矣。一则阴云乍积而辄消。一则微雨才洒而旋止。初若应之而邈邈如许。使含生之类。俱不得蒙神之泽。而同就乎涸辙之枯。岂明神之于斯民。仁有所不逮。泽有所未至欤。将斯民之不率。郡守之无良。有以触神之怒而有是灾也。未能格神之听而无是应也。在我之戾。既名涤涤之灾。在我之诚。未回冥冥之应。则神之不我恤固也。只得与斯民。甘心就死。而不敢辞矣。抑又有一说焉。一境之内。若老若弱。岂尽不率。若草若木。亦奚有罪。不率有罪者。宜伏其辜。并与老弱草木而殄歼之。无遗类。则得非伤天地之和。而损明神之德欤。郡守再诣坛下。未荷神庇。不自羞恧惶缩。而辄敢冒渎神听者。诚以明神之德。海涵渊蓄。必能谅察我微诚。矜恤我生灵故尔。自今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1H 页

祈雨祭文
维万历十五年岁丁亥四月庚申朔十八日丁丑。郡守金某。谨遣邑人南俊。敢昭告于省草串之神。伏以西民无禄。荐遭凶馑。恒雨恒旸。具祸以烬。幸今春夏。庶徵时若。咸曰神休。竞趋东作。云胡閟泽。纵魃为虐。哀我来牟。未受厥明。惟神孔昭。镇玆民生。有叩斯应。有赫其灵。肆沥微悰。以祈甘澻。庶纡歆顾。雨我下土。谨以牲币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尚飨。
祈雨祭文
维万历十五年岁丁亥四月庚申朔二十八日丁亥。郡守金某。谨遣邑人张兴。敢昭告于省草串之神。伏以惟神孔昭。下民之依。曰雨曰旸。百谷以滋。今胡邈邈。纵魃为虐。大地如焚。山川涤涤。哀我民斯。荐遭不淑。以流以亡。将靡遗子。民苟歼矣。神亦何托。顾余无良。职专济活。积有罪戾。致玆谴告。罪我殛我。诚所不辞。殃及民物。恐亏神庇。贱疾缠绕。不获躬莅。祭如不祭。北望惴惴。再告非渎。神其鉴止。谨以牲币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尚飨。
祈雨祭文
斯民无禄。荐遭不淑。神镇于玆。胡宁不恤。庚辰至今。岁律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1L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歌谣
代安岳儒生上柳观察(希霖)
玉麟外遣。籍甚篆籀之生辉。紫马西来。忽焉旌旗之出色。倾心来贺。引领歌讴。伏惟瑚琏英姿。泉阿神物。海隅棠茇。新行棨戟之春。天上仙班。犹带觚棱之月。耄倪驩舞。条贯昭苏。伏念某等。捧檄江城折梅驿使。王尊九折坂。愿闻叱驭之规。元龙百尺楼。即展下床之拜。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游山录
头陀山日记
天之下。名山水而国者。莫如海东。海之东。名山水而州者。莫如岭东。岭东之山水。以奇胜名者。金刚为最。其次头陀。山之原。起于白头。东走以为铁岭。为金刚。为雪岳。为大关。坎者为溪谷。㟮者为峰岳。却立者。逼仄者。峭峻者。迤靡者。殆不可以一二状。头陀实在三陟府之西北。洞壑之邃。水石之奇。脍炙人口者久矣。今年春。余困于朱墨。思一脱洒。与金君安庆,崔君仁起,郑君惟诚,金君安福约。
二十日丁未。促装晨发。踰高沙岭。苍松红萼。照映山谷。到箭川。乡长五六人来与语。朴君世豪,崔君克明愿从之。于是。联袂行行。过血潭。溯橡坪。左右溪壑。激激有声。道左有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2H 页

二十一日戊申。食罢。由寺北直上白练岩。长川一道。挂在苍崖。或洼以为池。或激以为瀑。相与开樽行酌。展纸题诗。人各赋一首。而迭唱互答。计已满百篇。诗在别录。㫾午。郑君礼国着红衫来见。余谓座上诸君曰。上界群仙。来会紫洞。彼红衣者。何许人也。即令浮白。一握为笑。山后杜鹃。未暮先啼。松间玉篴。有声无人。真奇状也。
二十二日己酉。步出松门。沿溪而下。有一白石。铺在水中。可坐千馀人。下笔题字。滑不能停。攀崖斜转。寻一石丘。左咽飞泉右倚悬岩。红花一丛。碧松一荫。前后相向。似若拥护然。仍名之曰伴鹤台。曰弃瓢岩。曰武陵溪题名其上。有曰九华真人者。余也有曰武陵主人者。崔克明慎仲也。有曰天台道士者。朴世豪士美也。有曰方丈癯仙者。郑光辅达卿也。金安庆应善则称紫洞居士。崔仁起子华则称壶中逸老。郑大春浩仁则称橘里仙翁。号丹丘羽人者。郑礼国士雅。号清都道人者。郑惟诚显仲。号玉京清吏者。金安福应绥。而余之儿养正亦在席未。因以看鼎少仙目之。又作一绝。醉书于岩面。作一戏剧。亦人间之一奇会也。诗在别录。乐而忘归。夜且昏黑。有老僧折松为炬。明火照径。缓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2L 页

二十三日庚戌。朝有僧来报临瀛士子及门。问之则崔君蕴璞,崔君攀龙二青衿也。向晚。挈寺僧信海。缘寺北觅一条路。行数百步。有一瀑布。悬崖百丈。流瀑千尺。攀梯以上。掬水以嗽。便觉清泠之气。爽豁襟期。直通乔松也。南转以行。步步皆石。或下临深壑。或细通山腰。魂悸难定。久而愈深。再过小溪。至动石峰下。线路悬空。人之上下。若从天然。首尾不满一二里。而余以脚病息足者凡七度。始至城门。转以之动石。前后左右。铁壁纵横。白石清流。襟带东西。石以动名者。石架万丈之崖。触之则登登铿铿有声。有鹤寄巢于其中。削壁之隙。与石相对。状若圈子。望之暸然。余令笛手。据岩一吹。忽见玄衣丹顶。徘徊停峙于云空松翠之间。是知仙禽惯听云和之曲于蓬壶阆苑之中。而余辈今日之箫。暗与此谐也。自初入山。陟高降卑。山径不一。而陟则劳。降则稳。岂非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者耶。人之性本善。而汩于欲。蔽于气。终至于为善则难。为恶则易。自非大段着力。大段用功。忘辛苦吃紧之劳而直造乎欲罢不能之域者。其何以自在耶。且在寺时看南峻壁。高出云霄之外。及今见之。有如培塿然。始知所处者渐高。则所见者渐大也。向使自安佚于白练伴鹤之间而不一至焉。则岂容识吾夫子小鲁小天下之意欤。舍山而溪。坐一盘陀。水激如雷。落于千丈之下。停以为湫。苍黑渊泓。深不可测。科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3H 页

二十四日辛亥。以 惠庄大王忌辰。嫌于游赏。留在寺中。朝起。慎仲曰。世人有女子子。父在而遭母丧者。过练辄嫁。礼乎。余应之曰。父母之丧。天下之通丧。只绿压于父尊。情有所夺。然犹心丧以终其制。礼也。焉有居母之忧。而晏然于六礼之行乎。况婚礼曰。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乃可成婚。观此。可知俗习之谬矣。士美曰。忌日。邀故旧亲朋而与之饮。可乎。曰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故祭不受昨。彻不馂馀。素带素服。居于外。不饮酒。不食肉。古之制也。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3L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4H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4L 页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5H 页

二十六日癸丑。蓐食出寺。至所谓虎岩者。改名曰临镜台。曰喷玉峡。题名于阴崖之下。俯临深潭。澄澈无累。隔水对峙。有一奇岩。曳杖穷寻。清爽逼骨。仍名之曰。吹篴岩。行数十步。见悬泉泻于两壁之间。下马静玩。朗吟移时。且见沿路两崖。薇蕨齐长。余与诸君。手折数十茎。付诸行厨。迤北寻三和寺旧基。只有石垣周遭。一殿巍然。有铁佛二像。坐于坏屋之下。其一断右股也。自佛法入中国。自帝王至于庶人。靡不竭诚而事佛者。必以佛之灵。能令人祸福也。今见寺废而像毁。其身且不能保。其敢望与人福田哉。世人非但崇信之不暇。至于父母之丧。专以修斋供佛为尚。习俗之谬。有如此者。礼曰。不作佛事。愿诸君晓谕宗党及邻比。毋踵前代之陋。至佳至佳。行至初入时道左盘石。煮三和所折蕨芽。酒三巡而罢。噫。在官时胶扰心志。几不能自定。及至山中。顿觉尘虑净而善心生。今出洞门。民之愬怨者渐多。吏之禀事者渐烦。虽是自家之所当为。亦不无心志烦乱而意思溷挠。可见儒者之学。主静为本。而根脚未立者。辄有所挠也。诸君年富力强。志学有素。切宜以主静为居敬之本。居敬为正心之要。推之以修身齐家。以及于
省庵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75L 页

此文。非但叙事绝佳。其持论惑好。可为士子矜式。读者毋徒以文。体认其实地可也。
(龙洲赵絅小序)
万历庚子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