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兰室史料一
兰室史料一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196H 页

新罗王子兴光。知国将亡。遁于光州为民。子孙因籍焉。仕丽朝。八世相传为平章事。洞号平章。
新罗王子失其名。敬顺王金傅子也。王国弱土削。欲降高丽。王子曰当与忠臣义士。以死守社稷。岂可轻以与人乎。王不听。王子哭辞王。率其僚属。入皆骨山玉镜峰巅。倚岩为屋。麻衣草食终其身(新罗王子重出)。
俞义臣。新罗阿餐三宰。新罗亡。义臣自以新罗世臣。不服于高丽。太祖恶之。降为杞溪县户长。
尚氏无名。出于木川。丽太祖既合三韩。百济民屡惊扰。赐五姓兽畜以辱之。尚氏之先得象姓。后改以尚。即我朝议政震之先也。
李纯由。新罗卿。不受高丽命。废为吏。子孙居星山。遂为星山人。高丽政堂文学兆年。即其后也。
铁原有古冢。相传苜蓿政承墓。不知所谓。芝峰李睟光曰故老言弓裔时宰相辰起明者。见弓裔无道。托疾不仕。号曰苜蓿轩。盖其墓也(苜蓿政丞重出)。
李穑字颖叔号牧隐。韩山人。父文孝公谷。事忠定王。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196L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197H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197L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198H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198L 页

禹玄宝字原功。丹阳人。恭悯时。以文学为春秋捡阅。转左司谏大夫。辛祦二年。以密直提学进政堂文学。为门下赞成事。十二年与判门下府事曹敏修,赞成事张子温,签书密直司河崙如元。谢命谥袭封事。十四年春。王出行西海。令留守王城发五部丁壮。声言从王猎。实政辽也。其五月。 太祖回军。祦特拜右侍中。祦废。罢侍中。辛昌二年。金伫狱起。以为玄宝迎祦于骊兴。阴与益阳谋作乱。郎舍伏閤请罪。昌不听。免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199H 页

金澍善山人。事恭让王。官礼仪判书。壬申如皇朝贺节。十二月二十二日。回到鸭绿江。闻丽亡。东向恸哭。书付仆夫。与家人诀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吾度江无所容。我知夫人孕。生男名杨燧。女则曰命德。送朝衣靴。戒夫人殁合祔。毋庸志碣。使后无知我者。以今发书日祭我。遂还入皇朝。 太祖皇帝问在邦何官。立拜礼部尚书。辞不受。命赐尚书禄终其身。遁居荆楚。生三女。子孙多登朝籍。至万历丁酉。皇朝遣使册封日本。有幕官许惟诚者。随至东莱。自言澍弥甥。盖澍三女。惟诚之先。为女婿之一也。且言欲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199L 页

崔瀁字伯涵号晚六。全州人。郑梦周之甥也。梦周殉国。瀁南走入中台山。披缁者三年。终老于完山先墓侧凤冈里。我 太祖幸温阳召见。长揖不拜曰。生于同里。长于一衾。科第同榜。出入同朝。情同昔日之兄弟。礼殊今日之颜面。终不屈节而死。年六十四。官吏部尚书。州人立祠。
李行字周道号骑牛子。骊州人。仕高丽至艺文馆大提学。我 太祖即位。首见敦迫。欲致之朝。终不起。隐于平海民间。壬子卒。年八十二。赠谥文节。行以文章著称。有集行于世。
李集字浩然号遁村。广州人。父唐南生员。集以恭悯王乙未登第。尝劾妖僧辛旽不道事。旽欲阴中之。集负其父遁匿永川。后退居骊州。躬耕读书。自放于山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0H 页

洪龟礼山人。高丽中郎将。知丽将亡。隐居高阳高峰山下。不复仕。将终曰子孙生于丽代者。毋赴新朝科。明我罔仆之志也。子孙守其戒。礼山之洪。中微者以此。
闵愉骊兴人。睹丽祚垂尽。以府院君退居通津凤翔里。入我朝不仕。仍没于凤翔里。
郭绥元高丽中正大夫三司左尹。外裔宋文正先生时烈撰墓表阴记曰墓旧有小表石。刻曰宣德三年三司左尹郭绥元之墓。在卯方。以此溯而计之。入我朝三十七年。仍以前朝职名终焉。可谓伟然大节。
赵谊世居汉阳乡校洞。我 太祖定鼎汉阳。谊弃家而之他。终身不仕。子末生入我朝。官兵曹判书大提学。谥文刚。
具贤佐绫州人。高丽判司宰监事。我 太祖受命。归隐海美凤生山中。临殁手书高丽某官具某之墓。俾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0L 页

李养中广州人。官刑曹左参议。与我 太宗友善。及本朝开国。遁居广州。 上特拜汉城尹不受。 上尝幸广州。召与道旧。养中以野服。携瑟献鱼酒。欢然而罢。 上竟不夺其志。官其长子遇生以奖之。常分太官珍羞。存问不绝。
孟希道自号东浦。至正乙巳登文科为翰林。历修文馆提学。洪武戊辰。见丽政已乱。屏居韩山。移温阳胡田。精研易学。从而学者甚多。性爱山水。搆室五峰下。左右图书。以琴鹤自随。临瀑流驾小桥。名曰紫霞洞仙人桥。啸咏翱翔。终身不出。我 太宗屡徵不起。对使者延颈以俟刃。 上知不可屈而徵其子。希道不得已使长子思诚赴之。思诚即崔莹孙婿也。每自京师来省也。希道命手锄圃畦。示从仕非雅志也。乡人立祠祀希道。额曰静退书院。在郡南。
朴文彬字桃隐。密阳人。官宝文阁学士国子太师。我朝徵以大司成不起。赠左赞成谥文节。后裔县令兴生。
边肃。本中国人。当元末来仕高丽。为工曹判书。赐籍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1H 页

尹忠辅茂松县人。为安城郡事。丽亡弃官遁于骊州。
金士廉安东人。官按廉使。新罗敬顺王后裔也。丽亡自以前朝旧臣。隐于陶山。我 太祖以左司谏屡徵不起。及殁命不起冢。 上录其子孙。啜食西原松泉书院。
郭枢清州人。新罗侍中祥后裔也。丽末为壮元。官宝文阁大提学。丽亡枢以身事丽朝。拜赞成不受。谥文良。
成汝完昌宁人。初名汉匡号怡轩。年二十八登文科。历事忠肃,忠惠,忠穆,忠定,恭悯,恭让王。官知门下府事。乙卯辛祦立。时汝完为政堂文学。与李穑共理国事。丙辰仲子石瑢登第。丁巳三子石因登壮元第。而长子石璘前已擢丁酉科。至是升密直提学。己巳恭让即位。石璘,石瑢以穑党并流外。先是侍中赵浚邀座主穑设宴。石璘贺以诗曰得士方知座主贤。侍中献寿侍中前。天教好雨留佳客。风送飞花落舞筵。汝完怒曰士之忌才。甚于妒妇。不让而赋。不思保尔身乎。壬申我 太祖开国。徙豪杰大族于汉师。汝完以松京宅付其季子郎将石璠。癸酉移寓南城外翰林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1L 页

赵狷平壤人。初名胤。官丽朝知申事。兄浚我朝开国功臣。狷与郑梦周。共辅王室。自以受王氏厚恩。知兄浚有靖乱之志曰。我家非乔木臣耶。当与国存亡。浚知不可夺。使按廉岭南。未及还丽亡。狷痛哭入头流山。改名狷字从犬。盖国亡不死。有类于犬。且犬有恋主之诚也。与人言。诟骂佐命勋臣。浚惧其及祸。白于上。载狷名于勋籍。拜户曹(一云吏曹)典书。胤辞曰愿采松山之薇。不愿为圣人之氓。转入清溪山。登高望松京而哭。人指其峰曰望京峰。 上幸清溪。命以宾主之礼。狷始出揖不拜。欲谕起之。以衾韬面。卧而不起。厉声答曰尚记与我共事王氏时乎。 上知不可屈。怅然而还。命封清溪一曲。任便居住。筑石室与之。亦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2H 页

蔡贵河仁川人。登第官户部典书。丽亡隐于杜门洞以终。
崔宰全州人。有文学德望。丽季乞身而退。谥文贞。
金将有庆州人。新罗敬顺王傅之后。官版图判书。丽季退居报恩。子孙因家焉。后裔文简公净。我 中宗朝己卯名臣。
金光叙平章事丘之后。丽亡归扶安而老焉。子孙为扶安人。
孔俯号渔村。始祖绍仕于元。东来封昌原伯。子孙因著籍昌原。俯与李穑,郑梦周相友善。入我朝屡徵不起。后孙大司宪瑞獜。我 中宗朝己卯名臣。
成思齐昌宁人。官直提学。父政丞有得。丽季名其子曰杜。送之昌宁。自往松都之杜门洞不出。后裔上言。配食松都表节之祠。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2L 页

周瑜尚州人。举进士。国亡屏居不仕。副提学世鹏其玄孙也。
林兰秀扶安人。西河椿曾孙。官典书。王氏亡退居公州三歧村。搆一亭名曰独乐。我 太祖嘉其节。赐环亭十里地。 世宗使总制申穑致祭于庙。题额曰林氏家庙。
林兴。兰秀季子。年十九。从李穑游。因学于权近。论礼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3H 页

林千石琴师也。知丽运将讫。抱琴入岭南商山白华山。鼓琴不出。闻丽亡号恸投台下水死。时林鸟悲鸣。山谷惨憺。至今山中人相传林氏台。
金子粹字纯仲号桑村。鸡林人。恭悯末。擢文科壮元。辛祦初为正言。时庆尚道都巡问使曹敏修击倭密城。斩数十级。祦赐衣酒。敏修上笺谢。命子粹制回教。子粹辞曰敏修怯懦。多杀士卒。密城小捷。功不掩罪。祦怒下子粹巡卫府鞫之。流突山戍。恭让时斥佛教。且请诛佞臣金腆。王怒甚欲罪之。寻止。子粹素与郑梦周,李穑友善。见时政乱。退归安东之乡里。及本朝开国。坚卧不起。 太宗嘉之。以刑曹典书徵之。子粹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3L 页

吉再字再父号冶隐。海平人。父知锦州事元进。再以至正癸巳生于善山。既长就商山朴蕡。始闻性理之学。仍游李穑,郑梦周,权近之门。甲寅入国子监中生员试。癸亥中司马监试。近语人曰从余学者。毋如吉再父也。我 太宗在潜邸入学。再甚相得。洪武丙寅登科。补清州司录不就。恭悯己巳。拜门下注书。恭让庚午。辞以母老弃官归。庚辰 太宗在春宫。与书筵官论遗逸士曰再刚直人也。不见久矣。正字田可植再乡人也。备言再至行。 上下令徵之。坚卧不起。州官督令就道。再乘传至。 上启 定宗。授奉常博士。再不诣阙谢。上书曰再于昔日。得与 邸下读书泮宫。今日召再。不忘旧也。然再于辛朝登科筮仕。及王氏复位。即归于乡。若将终身者。今蒙徵召。欲上谒。从仕则非再志也。 上曰子之所言。乃纲常不易之道也。义难夺。然召者吾也。官之者 上也。可辞于 上。再遂上笺。略曰臣本寒微。仕于辛氏之朝。至门下注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4H 页

南乙珍。宜宁人。事高丽为参知门下府事。及本朝开国。弃官归耕于杨州之沙川县。 太祖尝问其从子在曰卿之叔父安在。在对曰在沙川县。 太祖招之。坚不起。被发逃于绀岳山中。 太祖知其志不可夺。环所居而封之。号曰沙川伯。后人刻其像于石崖。且俎豆而祀之。
李阳昭字汝建。顺天人。代言师古之子。生于丁未。即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4L 页

王白二尚书失其名。丽末居广州退村里。种杏数百株。至今其里多杏。其前有望主岭。二尚书月朔所北望痛哭处也。
元天锡字子正号耘谷。原州人。恭悯时进士。 太祖微时使 定宗往学于天锡。学成而归。及 太祖自威化回军。人心皆归。有受禅之渐。天锡作书以谏。及丽亡隐居赤岳山。躬耕养父母。教授诸生。 定宗东游幸赤岳。访天锡。匿不见。留旧日爨婢。 上立溪上石。召问先生何之。婢曰求友于太白山。 上厚赍婢。授天锡子泂基天监务。留告身而返。后人名其石曰太宗台。天锡有诗稿。戒子孙秘藏庙中。盖直书革除间事。多后世不能知者。后孙窃开之。大惧曰吾家族矣。烧其稿不传。其诗多传于世。辛祦称前王。昌称元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5H 页

郑矩▣▣(东莱)人。号雪壑斋。事高丽为左谏议大夫。不仕本朝。 太宗时以龙潜之旧屡徵不至。赐釰以迫之。不能屈。后以宾礼谒见。 命书 健元陵碑额。即授宝文阁提学。又不受。赐之宅一区不居。赐之葬地。亦遗命不葬。卒谥靖节。岭南之安义县。即其乡也。乡人立祠祠之。
故实考异
李穑
西崖柳氏曰前朝之季。圃隐如袁粲。牧隐如杨彪。此外无论矣。又曰人情那似物无情。触境年来渐不平。偶向东篱羞满面。真黄花对伪渊明。此牧老作。此老心事。尽在此矣。
按牧隐此诗。益见其悲时。当我朝治盛化隆。已成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5L 页

芝湖李氏曰乙亥 上宴韩山伯李穑也。穑曰开国之日。何不使我知之。我若知之则当行揖让之礼。更有光矣。岂若使马贾为首乎。指裴克廉也。南訚曰何得使汝老腐儒知之。 上叱訚使不复言。
按本朝开国时。牧隐谪在骊州。緃使知之。何以行揖让之礼。且我 太祖自海州舆疾还邸。牧隐与圃隐诸贤。阴诱台谏。劾赵浚,郑道传等。及圃隐殁。金震阳曰郑梦周,李穑,禹玄宝。使李崇仁,李种学,赵瑚。谓臣等曰判门下 李。(太祖旧讳)恃功专擅。今坠马病笃。宜先制羽翼赵浚等。然后可图也。牧隐既与圃隐共议。而又与浚,訚连谋。虽工于反覆者。亦必不为也。而谓牧隐而为之哉。且震阳之招。在壬申四月。牧隐之子獜斋时流岭南杖死。而七月 太祖登极。牧隐虽欲知之。南訚辈宁可使知之。而牧隐乃有此言乎。且牧隐苟欲谄媚则开国元勋。济济在坐。不称臣而称我乎。芝湖亦言其不称臣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6H 页

又曰牧老之于废祦之时。以当立前王子为言者。真大臣之事。而其能终得不死者。正以其怵于死生。当其鞫问之时。极力分疏故也。不然安得保其命乎。
按牧老之不死于鞫问者。以 太祖之敬重故也。不然当时诸臣。方以立昌为罪。而牧老先发其议。则虽费分疏。岂或贳之乎。且此狱特胁敏修等而已。初无杀戮。故敏修止于流窜。俄而放归田里。李琳以辛昌之外祖。止徙铁原。则牧老而奚独死哉。而乃以分疏为咎乎。且牛晋之说。出自王劭。劭喜造奇说。以诬前代。中宗苟是牛金之子。当时豪杰如刘琨王导辈。岂肯归心推戴。胡氏妄引王劭说。极为荒诞。牧老又岂援用哉。任弼仲丙辰丁巳录。亦以为革命时史笔。不可尽信。
又曰其他进退尤多苟。终至 圣祖开国之后。浸浸然失身之归。凡其载于史传见于碑状者。皆班班难掩。而今见此篇。乃以史臣及门人等据事直书之实。都归之诬笔。而所取信者。特不过其遥遥云仍臆揣无据之说耳。(此指尤老所著牧老碑文。)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6L 页

又曰碑阴记以牧老谒祦于骊兴。盛祢(一作称)其忠义。夫谒祦之事固善矣。然亦非他人所不敢为而敢为者也。至引孔子知我罪我之言以况之。亦云过矣。祦之生日。我 太祖与沈德符,裴克廉,郑地等亦享祦于黄骊。其前都堂再遣宰臣献衣。惟其如是。故郑道传之论治牧老。虽以此为罪。而亦不深治焉。
按牧老立昌之议。已得罪于本朝功臣。我 太祖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7H 页

又曰牧老没后。 皇朝陈学士琏撰其墓志。而所书多有不可书者。然陈琏之文。不过据吉昌之状。有当时用事者忌公不附己等语。故其时台谏宰枢及诸功臣论李种善之妄通中国人。求父墓铭请罪之。河崙亦以不改其语而撰其碑。又被论矣。夫用事者忌公一语。何至为大段罪恶。而时议之非斥尚如此。陈琏之文。若有过此者。则种善等其何以得保首领乎。
按中朝之知牧老。深于本朝诸人。观于钱牧斋列朝诗集牧老小传可知。传引东史。称其与圃隐同心。终始不变臣节。此尽之矣。陈学士至以为所书多有不可书者。安知只案吉昌之状而不见他状德之文耶。虽以吉昌状言之。当时用事者忌公不附己等语。必以大胆书之。而其言外之旨。自可得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7L 页

又曰牧老于戊辰。自请朝京也。 皇帝引见数四。从容赐语。则其所以为丽朝计者。宜无不至。而今见于史者。只请亲朝一句而已。此一节乃牧老为王氏最用力处。故我 太祖亦称之曰忼慨哉是翁。牧老之赴京也。恐其未还而有变。请 太祖一子从行。 太宗实为其时书状官。每入 帝庭。必与偕焉。则其所敷奏者。亲朝监国之外。更无他说。不待辨而可知矣。又彝初事。谓牧老亦将以有为。而吉昌之状只言忌公者诬之为恨。然吉昌乃其门人而同其祸者。岂有不知而言之若此哉。牧老果送彝初而终又讳之。则其为人果何如也。况其事甚龃龉。徒为身祸而无益于事哉。其非牧老所为。亦不待辨而自明矣。
按牧老之朝京一节。即是大力量。使此计得成。则本朝事未可知也。窃想崔莹之攻辽。非为犯顺也。专谋我 圣祖也。其计以为有功则驱送中国以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8H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8L 页

又曰牧隐文集刊行后。 朝家行会诸道。收聚京外所庄焚灭其第几编。未知其所记何事。而若是直书革除时事则其子孙必不敢刊行以自取祸。且牧老精神必不能辨此。则其非直书时事皎然矣。或曰 太宗尝命焚中外谶书。而此令乃同时并下者。牧集所焚之编。盖亦有谶说之属。未知是否。牧老不无兴起斯文之功。而崇佛亦甚。终至于断肉。国初尝从祀圣庑而旋即黜享。此在柳眉岩所记。未知果在何时。而其有表奖忠节者则尤无闻焉。
按牧隐集焚灭之举。安知无记事之作。如元天锡诗者。错落其间而然哉。诗中有曰触境不平。又曰松轩当国者观之。其眷顾郁结之意。溢于言外。其见存者如此。则其不传者可知。岂不为诸功臣所恶乎。且牧老之请行三年丧。禁绝僧徒而明伊洛之学。使东俗丕变。则乃复隐没。而据其不得已应制泚笔之数个禅碑。谓之佞佛。史笔所书。已不称停。且如断肉等语。乃指牧老之托言斋素也。托之者亦有深意。则乃复援以为罪乎。圣庑黜享。虽在眉庵日记。苟有此事。当载公私惇史。而寥寥无闻。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9H 页

又曰牧老初心。未尝不为王氏。故立昌之事。乃其平生最可观处。而特其禀气弱畏死甚。当其鞫问之时。极力分疏。得免于死。甚至子死而不敢哭。入哭于空山无人处。
按哭子深山事。窃意如金河西恸哭乱山事。而后人不究此。乃谓之一哭于空山无人处。两子既罹祸。而身将陷不测。则不哭而有何益哉。而乃不敢哭耶。当鞫问分疏之语。岂指长湍狱中事耶。其供实然。其云祦立已久。当立子昌为对者是也。其与李原明语辛祦之废置江华。朝夕膳奉者亦是也。此不过实状也。何分疏之有乎。
又曰 太祖开国之后。即令放送。则与契长寿诸人。不待召命而来谢宥 恩矣。在五台时。封韩山伯以召之。则又不辞而至矣。赐科田一百二十结。米豆一百斛。则又不辞而受之矣。拜义城德泉等都提调。则又不辞而受之矣。朝廷之待之一如原任大臣。自己之所处。又未尝明白。故其子与门人于碑状。不得不以本朝人处之矣。
按革除之际。凡为臣者。不殉节则必失节。惟此二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09L 页

又曰 太宗尝曰李穑行状以为不事二君。 太祖回军之日。送酒以迎。犹可谓不事二君乎。 世宗亦叹曰前朝之季。忠臣甚少。有如李穑。亦不能效节。能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0H 页

按 太宗圣训。不知见于何书。而窃有所疑者。威化回军之时。 太祖时未化家。则固无二君之嫌。送酒迎劳。恐不至于失节。 世宗圣训中不能效节之教。似指牧老不殉难如郑圃隐也。至若吉冶隐则行止出处。与牧老无甚参差。恐不必扶彼而抑此。且如阳村疏中举郑吉及金光山者。宲涉未详。光山诚不应推戴之谋。而及圣祖开国。反为本朝奉使而殁。有何大节。与二贤并称乎。其取舍之不的如此。宜其遗牧老也。且丽史中志节不固云者。盖牧老大节。始与圃隐齐称。而圃隐则死。牧老则生。是以不能无间然。然殊不知牧老与圃隐之谋。特不死倖耳。骊兴之徙。终亦不免语其心。则死与不死。初亦无间。不论所遇之如何。只以为死然后谓之节。则箕子何不同伯夷之饿死而远避朝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0L 页

又曰牧老若以布衣绦带。长揖不拜曰。老夫无座。且辞封爵。则权近之请褒冶隐也。何乃曰为旧君守节。能辞爵禄者。唯此一人耶。
按阳村之唯此一人之语。欲以重冶隐也。其时徐掌令则独不为旧君守节。而不举而言之。乃以唯此一人断之耶。苟以爵禄罪牧老。则何不并罪冶隐之进讲诗篇乎。
又曰最所无据者。莫过于燕滩毕命之说。而此乃牧老后孙李塈所造也。若塈之为人。士林所知。其言固不足有无。而诬罔之甚。亦不可不辨也。设令牧老抗节不屈。有如文山。伊时祦昌已诛。恭让已殂。王氏已无遗投海。则有何周防之虑。而且其志节之苟且至于如此。顾何足畏忌而必置之死耶。当初道传等。必欲甘心于牧老。而 太祖犹且庇护而曲全之。宁有开国五年。人心已定之后。始乃阴害之理乎。
按一时之耳目可欺。百世之人情难诬。牧老如已委质。臣事本朝。则人必以权阳村待之矣。如无燕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1H 页

又曰行状及本传。皆云公之疾革。有僧至欲语以其道。公挥之曰死生之理。吾无疑矣。言讫而逝。安有饮毒急死之人。犹能临化从容有如是耶。其言之虚罔。于此尤可见也。
按贤者定力。未易可测。刘青田之被毒于胡惟庸也。尚能入朝自言。徐孝嗣之被毒于齐废主也。饮至斗馀不乱。古人雅量固如是矣。乃以临化从容。反疑牧老。不亦异哉。
金澍
金时让荷潭杂著曰尹月汀作笼岩先生传。其略曰云云。吴府尹沄东史纂要。撰金澍传。大略相同。余窃讶焉。我 太祖以壬申七月十六日开国。遣韩尚质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1L 页

芝湖李氏曰丽史壬申六月。遣门下评理金凑如京师。表请恭让诰命。七月 圣祖开国。凑至肃州。闻王废乃还。肃州即今肃川也。凑安乐人。官历礼仪判书。而凑与澍字音亦相近。谓之两人耶则宜无同时赴京之理。谓之一人耶则姓贯又不同矣。且凑初不渡江。而澍之名元不载丽史。乃谓之赴京者。其无据一也。澍之官止于千牛卫。常领散员。而称为礼仪判书。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2H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2L 页

按笼岩事。不见于史。未详何故。但若初无是事。则许惟诚何从来耶。且其曾孙大宪之庆。玄孙左相应箕之墓碣。列祖系而至笼岩则没其名不书。盖讳之也。若以礼仪判书。奉使不还。则国人皆知。何从而讳之乎。无或遵其遗命。不欲使后人知之故耶。殊未可知也。
金子粹
芝湖李氏曰丽末士大夫。立身有二端。一则以扶护王氏。或被流窜。或至杀死。即李穑,曹敏修,禹玄宝,禹仁烈,边安烈及金震阳,李来,权弘等谏官也。一则以立祦立昌。归罪诸公。极意罗织。而终为我 朝开国功臣者。即赵浚,郑道传,南訚,南在,赵璞,吴思忠辈也。壬申四月。郑文忠殉节之后。则王氏之存亡已判。当时朝绅凡与文忠同心事者。一皆流窜。无一人得免 者。而乃若禹玄宝,姜淮伯,柳沂诸人则实子粹窜逐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3H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3L 页

按金鹤洲贤者也。记其先迹。似不胡乱。芝湖久在史馆。素多识本朝事宲。其言亦似的实。子粹之在本朝。仕宦履历。凿凿有据。诚可异也。姑从传疑。进之遗民之列。
赵狷
芝湖李氏曰平壤赵氏族谱曰平城府院君平简公赵狷。初名涓。(一本作胤)仕高丽官至按廉使。丽亡改名曰狷。字曰从犬。盖取恋旧主之义。且国亡不死。有类于犬故耳。兄浚以开国元勋。参录勋籍。除户曹典书。以书召之。答曰愿采松山之薇。不愿为 圣人氓。终老林泉竟不起。是以功臣轴。独无签署。临卒遗命曰题我墓曰高丽按廉使之墓。不曰户曹典书之墓。其守义不贰如此云。呜呼。言之无据。乃至于此耶。 圣朝开国之后。朝臣猝然改名曰狷而字曰从犬。则其能得保要领乎。且其改名也。以为(缺十一字)乎。其言已不近矣。且其录勋时。 太祖教曰上将军赵狷等七人。亦各有功。依尹虎例录勋云云。盖以尹虎有协赞推戴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4H 页

按松山之免死。以有其兄侍中浚也。 圣朝开国。待人以宽仁。松山之自改其名。恐不至于不保要领。且其排行从水。改涓为狷。岂无深意。录勋时 圣训必以侍中之意也。其改名既在于本朝。则从而称之耳。其在前朝已然。有何證左耶。但其履历之在本朝则诚可疑也。
孟希道
芝湖李氏曰温阳。乃新昌孟氏桑梓之乡。而自国初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4L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八 第 215H 页

按孟公事既有阳村之文。则不可谓全节。然流传既远。皆以为王氏之臣。故姑从传疑而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