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杂著
杂著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2H 页

丁巳秋。余以温郎被 召至泮中。则柳台佐,李永发诸君。出示中庸讲义数条。乃 圣上剔发疑义而俯询者也。乃于斋居之中。记得四五条。而略陈平日所得。来示两君。
四端之说。出于孟子。而四端发于仁义礼智之端绪。故孟子曰知皆扩而充之。七情之说。出于子思及乐记。而至伊川好学论备言之矣。七情有既炽益荡之患。故程子曰觉者约之。是知扩充二字。可以用之于四端。而不可著之于七情也。觉约二字。可以著之于七情。而不可用之于四端也。夫心固理气之合也。仁义礼智之性。粹然在中。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其端绪而发。则是非理之发乎。外物之来。易感而先动者。莫如形气。而喜怒哀乐爱恶欲。缘境而出。则是非气之发乎。四端七情。均是情也。而为纯理而发则属之于理。杂气而发则属之于气。岂有分别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2L 页

朱子于大学或问曰。以理言则万物一原。无人物贵贱之殊。以气言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此言理同而气异也。于孟子集注曰以气言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以理言则仁义礼智之禀。非物之所能全也。此言气同而理异也。或者疑其两说之不同。而气同而理异者。可以见人之为贵。非物之所能并也。理同而气异者。可以见太极之无亏欠。而非我之所得私也。随处立说。各有攸当。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者。统言造化生育之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3H 页

中庸序一篇。专主于道学道统。而道学者。圣贤相传之旨诀也。道统者。圣贤相传之统绪也。有是道学然后有是道统。故首句曰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传之一字。即道统之谓也。夫所谓相传之旨诀者何也。尧舜禹授受之言也。夫所谓相传之统绪者何也。尧舜禹传授之统也。成汤文武得其旨诀而传其统绪。周召伊傅明其旨诀而传其统绪。以至于孔颜思孟两程张朱。亦莫不以此旨诀。传其统绪。则不有相传之旨诀。何由继相传之统绪乎。然则道学自是道统中本原。而不必分作两件物事乎。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3L 页

中庸首章。先言体后言用。终章先言用后言体。先体后用者。学者用工之次序也。先用后体者。圣学收敛之极功也。
所谓致中者。非但只是在中而已。才有些子偏倚。便不可。须是常在那中心十字上立。方是致中。比如射。虽射中红心。然在红心边侧。亦未当。须是正当红心之中。乃为中也。
不须将戒谨恐惧说得太重也。不是恁地惊恐。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4H 页

谨独。是已接物了。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是未有事在。相在尔室。不愧屋漏之时。谨独便已有形迹了。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戒慎恐惧。不须说太重。孟子曰操则存。亦不是著力把持。只是操一操。便在这里。不睹不闻。不是闭目合眼时。只是万事皆未萌芽。自家便先恁地戒慎不睹不闻之时。便是喜怒哀乐未发处。常要提起此心在这里。防于未然。所谓不见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4L 页

心经发挥考异
卷一
人心道心章。徇人欲自是危险条。(惩忿窒欲章。又有此条。详略不同。)
上帝临女章。西山真氏曰条。(附注曰愚谓发挥曰西山真氏此有所据耶。退溪先生曰朱子之说。)
敬以直内章。(子曰二字。恐当在坤之六二之下。)主一无适条。(主一敬字注解以下。皆朱子说。而又曰做了这一事上加圈。盖无圈而曰又曰则表其为注而通上下为朱子之言。有圈而曰又曰则疑为程子说。此条果是朱子说也。可以无圈。而有圈可疑。)整齐严肃条。(别立条目则当曰程子曰。而只曰又曰者可疑。)有从伊川学。(止)伊川整衣冠条。(整上脱曰字。)南轩张氏下又曰条。(本朱子答吕东莱书。而然后下脱心字。)兼言庄敬条问人之燕居。(止)可谓敦笃矣。(此一条重见于礼乐章。)敬与仁条才不敬。便私欲万端害于仁。(全文见敬恕章。此亦重见。而详略不同。然则一语之重见。各有攸当而然耶。)始须勉强条。若不用意。(草本标识。曰若字下。本有能字。)
卷二
天命之谓性章。论中和条。问吕学士言。当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全书求字下。亦无中字。附注有中字。)若言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5H 页

卷三
正心章舜之诛四匈条。(叔程子说也。)忿懥怒也条。(以下伯程子说也。)人之于患难条。(叔程子说也。混以称之曰又曰。无别于朱子之说者。恐欠校勘。)四者心之所有条。(梗在之梗。草本标识曰梗。恐硬。语类作梗字。)圣人恐无怒容否条。喜怒不形于色是正否。(草本标识曰正上疑有不字。)
礼乐章陈氏曰条。(以下三条。皆陈氏说。故皆曰又曰。而至李端伯问答条则明是程子说。而只著曰字。无别于陈说。可疑。)淇澳之诗曰条。(引淇澳章及大学传文。而继以朱子之说一条。草本标识曰此条更详之。恐是当日有微意。而未及更详耶。)
饥者甘食章。西山真氏曰条。(孟子本注及附注作朱子曰。大全答何叔京书中有此条。)
鸡鸣章程子曰条。惟看义当与。(草本标识曰当字下疑有为字。)
卷四(附录)
西铭注。学者须先识仁条。大不足以明之。(明字。性理大全作名字。)以此意▣之。(意下阙一字。草本及印本皆然。考之全书。乃存字。)和靖尹氏条。(备在之在。性理大全作载。)朱子仁说。上蔡谢氏小注以四体不仁条。(草本标识曰以。疑与字。性理大全作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5L 页

(发挥书。先生所尝尽用精力。而句读之间。或有误字。疑是登梓之时。未尽校勘。玆敢考出若干条。附于篇末。以为参考之地云尔。戊午菊月上浣。八代孙炜谨识。)
敬书雪谷先生兰画帖后
雪谷先生仕于前朝中叶。名位高。文章笔画名于世。考之东史可知也。顾世代绵远。子孙衰微。遗墨莫得以见也。甲寅秋。余往川城。遇韶川宗人郑必良甫。始闻有此画。往而请之。宗人初甚难之。后乃许之。归而宝藏于家。盖此画宗人得之京来金达秋家。金乃世卿之孙。得前朝名画固矣。非宗人至诚。何以得此于人也。非宗人厚谊。亦何能付与于我也。六七百年之后。笔势流动。宛如昨日。复归子孙之家。亦非有数存者耶。玆记颠末于画帖之首。为后日考信之资云尔。乙卯元月下浣。十六代孙炜谨识。
题主祝读毕怀之
家礼题主祝。读毕怀之。其馀丧祭吉祭。无读祝怀之之语。未知怀字果是怀藏之怀耶。抑或怀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6H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6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序
家礼汇通序
礼之为用。盛矣哉。大而冠昏丧祭。小而拜揖进退。皆所以节文乎天理。仪则乎人事。固不可一日不行。亦不可一日不讲。苟讲之不明。习之不熟。则亦何能临疑而应卒。当事而制宜哉。第古今异宜。烦简殊制。泥古昔则有骇俗之患。循烦文则有繁碎之叹。此朱夫子所以酌古今之宜。裁烦简之中。著为家礼数篇。以惠后学。永垂万世之仪则也。顾其书才成。为一童行所窃去。及先生易箦而始出。未经先生是正。诚为礼家千古之恨。如父在母丧亦三年之制。大祥前一日告迁之礼。及夫长子斩衰(非继祖祢者)深衣用曲裾之制。或从时王之礼。或循时俗之宜。而皆与先生晚年定论不合。故议者或谓之未成书。可胜叹哉。后来诸儒。多著书羽翼家礼者。或曰仪节。或曰集说。或曰集览。或曰集成。而各自为书。未易考据。且穷乡晚学。未得遍见诸书。愚以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7H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记
杞菊亭记
修道一支。东驰百馀里为城山。伊水出其间。东流为白川。奇秀清涟。颇有山水之胜。山回水抱。洞壑窈窕。而有亭翼然。扁之曰杞菊。乃都友圣世之所盘旋也。远近人士知圣世者。皆知有杞菊亭。或登亭而欢。或未焉而驰想。吾尝再到是亭。亭之房堂囱栊。取其齐整而已。不事侈华。园林荟蔚。松竹交翠。满庭花卉。耀人心目。不但杞菊之为美也。一日翁过我于苍坪之下曰。吾亭赖远近名胜之题品。名在世间。而独无子之文。恐后人疑吾两人者不相从也。子盍为文。及丹山之会。复以前说勉之。是固翁之诚心。吾何敢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7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8H 页

辛丑四月二十一日晴。适以事星桼士友。多会于桧渊。会中有伽倻游赏之意。余亦乐从。食后与河上族祖,望星李戚通彦,茶山李戚心如甫圣民甫,桼谷李戚圣哉,李友彦吉,李丈允执氏,李友圣举。联辔作行。踰榆岘入玉溪。历访金院长汝纯氏。桼谷四员留待溪边。故霎时告别。而行踰栗岘。且行且骑。午至红流洞。水色山光。虽是前日饱玩者。而时当孟夏。绿阴四散。芳草正长。自经年前大水之后。石色之黑者白。水势之浅者深。晚花未落。幽鸟相呼。奇岩怪石。愈见愈新。可谓物外之佳致也。万壑争流。波声浡潏。咫尺之间。人语不通。崔学士诗所谓狂奔叠石吼重峦。人语难分咫尺间者非耶。方坐石游玩之际。有一马上自洞门而来。乃丹溪沈友师亮也。团坐岩上。趣味自足。石面题名。片片成行。不知几个卿相几个贵骨。而吾不知名利繁华之徒。亦有此閒趣否耶。乃缓步游赏于叠石台,吹笛峰,落花潭之间。山益深水益清。岩花方发。翠峦交映。且步且坐。不知日之将暮。转入于海印。未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8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9H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69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0H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0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1H 页

游锦山记(癸亥)
人之好尚不同。或有游览山水。放浪不返者。或有杜门穷庐。不出户庭者。是皆性之偏而不得其中也。余两病之。或数年一出。或一岁一游。畅其幽郁焉。今年之秋九月既望。约与少陵叔。同往南海之锦山。其叔病甚不可行。余将独往颇无聊。发行之前一日。寄书于张仁如。要与同行。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1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2H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2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跋
鹤斋成公遗藁跋
成君孝敏甫。袖数卷书来示余。因告之曰是吾先君遗藁也。愿得公之一言。余辞以疾。其请益固。有不可终辞者。谨取其遗藁而读之。诗则格律清阔。意思孤高。文则见识深远。条理明畅。皆非俗儒之所及也。至其居家示警心学图后等篇。尤见其学识之大者。以公才格文学。出为世用。则笙镛皇猷。贲饰太平。何所不可。而五登乡举。每屈南省。是岂非命之穷耶。命固君子之不道也。吾不欲为公诵之。古人曰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公为人端重。动止有常。事亲至孝。尽诚便养。亲殁之后。庐墓三年。终制之后。结庐墓侧以终身。兄弟则友。怡怡愉愉。苟非性情之得于天者。乌能若是。得其性情之发。推其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3H 页

遁峰金先生遗藁跋
读遁峰先生庚戌二疏而不流涕者。不知有生三死一之义者也。方其时。北孽之气焰焚如。嗾其徒而立搆我文穆公。祸将不测。公不顾祸福。倡率一道章甫。沥血裹足。一疏再疏。必伸乃已。今读其疏辞。义理森严。文辞正直。凛凛有霜日之气。百岁之下。孰能读此而无涕者乎。昔夫子畏于匡。颜子曰子在某何敢死。胡氏释之曰颜子幸而不死。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请讨而复雠。呜呼。遁翁真得颜子胡氏之心也。其馀蹈东海活水诸赋。皆可以树风声于后世。激人心于颓波。吁皆可敬也。盖其少从寒冈,旅轩两先生之门。得为己之道。出与诸贤友善。有所大本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3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铭
夙夜斋铭
有斋岿然。于彼山中。先垄之侧。冈台之东。洞天窈窕。林壑清疏。昔我先祖刱此斋居。中仍废毁。但有遗墟。后孙是怆。改筑故斋。非敢遹追。要以永怀。斋名夙夜。历世难忘。夙夜何义。盖取南塘。南塘夙夜。衍而为箴。夙寤整虑。晨兴正心。朝而读书。夕而应事。日乾夕惕。动静一致。夜深宴息。犹有馀敬。时分不爽。地头是并。问学课程。斯道矜式。有觉王氏。讲此为则。猗我陶翁。编入十图。斯焉取斯。揭号座隅。斯文第宅。照耀当世。兴斯寐斯。前人默契。小子悾悾。焉敢论释。瞻彼泗上。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4H 页

慕古斋铭
有蔚苍坪。斋皃屹然。箕裘六世。枌榆百年。斋名伊何。扁曰慕古。以今视古。慕而为矩。昔我慕庵。良规贻后。今此斋号。盖有所受。慕之为言。念念不已。古之为古。必古君子。古人何事。从事为己。为己之方。以敬立志。敬直义方。法坤六二。四勿三省。敬在其中。戒惧慎独。卓尔成功。存心养性。由敬而充。逮夫程氏。明白撕提。主一无适。严肃整齐。惟畏为近。吃紧申申。陶翁是述。集成前人。我祖继之。发挥是敬。百世单传。于乎不盛。是皆古人。于何不慕。言之僭矣。曷不为惧。慕古人事。行古人行。我亦古人。无愧明命。顾余不肖。鹦鹉徒言。旧习缠绕。气质庸昏。至老无闻。愧我斋名。玆伸戒惕。用警馀生。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上梁文
武屹上梁文(甲辰移建时)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4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5H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5L 页

斋室上梁文
十世之墓祭已修。叹斋居之无处。数间之栋宇新理。喜宗事之有成。制作合宜。宗党同庆。顾人家斋舍之设。为阖宗供祀之规。云仍咸聚于一堂。最贵乎此。有司分定于各所。莫善于斯。人皆刱成。处处之堂宇突兀。我独全废。草草之模样仍循。墓祀轮行于各家。叹规范之未广。宗人团会于私室。嗟礼度之不成。肆于宗中齐会之时。乃有斋室建立之议。如出一口。老少之询谋佥同。期以三春。工役之浩大何惮。数世区画。待今日之倡论。十旬经营。喜宿愿之了债。眷冈台之馀地。占方位之最良。台上遗墟。不过十步之内。冈头馀躅。无改百年之前。上下翱翔。庶几后子孙景仰有所。左右瞻眺。髣髴吾先祖陟降在玆。闾家稍间。虽嫌山窝之冷落。遗址重辟。我爱古迹之依然。果赖任司之贤劳。庶见新檐之突起。松茂竹苞之制。允伟周雅斯干。内室外堂之规。盖取羲易大壮。饘于是饼于是。供先世之明禋。歌于斯舞于斯。乐宗族之和睦。一门相庆。克述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6H 页

斋室上梁文(丁巳移建时)
南塘兴寐之箴。敷襟追念先哲。韦家花树之宅。改制特占别区。宗事有成。斋规无忒。惟我宗亲聚会之室。曾在冈台水云之傍。三十年展扫之祭。追行礼已有据。五六世敦睦之谊。乃讲岁以为常。囱近于是轩遗墟。虽幸往躅之景仰。家在苍坪山下麓。每恨地势之偏斜。风雨飘摇。恐轩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6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7H 页

道川书院上梁文
先贤啜食之礼已古。眷斯文而寓怀。道川尸祝之所重修。抚往迹而兴感。多士耸喜。吾道增辉。恭惟藤庵大爷。德行早成。孝友为本。痛缠蓼莪之日。泣血而雪冤。忧深棠棣之时。割肤而疗疾。就有道而益正。沾时雨于泗滨。立师门而最贤。溯真源于渊上。顾才质之浑化。师友之嘉褒频承。逮德业之弥尊。山斗之重望攸属。亦粤愧斋公。是兄是弟。有德有才。早占科名。播声誉于贤馆。夙惯学识。袭规模于家庭。一愧字揭斋。朝夕观省而为警。四十年谢世。平生志业之未充。眷彼川上之原。曾是栖息之所。十里芳躅。在山水而不泯。百年遗芬。阅古今而无改。逮夫藤翁之易箦。特就是区而立祠。中被溪水之圮伤。奄见庙宫之倾陷。先辈俎豆之地。不可以灾而亡。后学瞻依之方。盍亦就安而得。乃相桑梓世居之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7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8H 页

文渊书院上梁文
缅遗风而永怀。五贤之俎豆有所。改庙制而无缺。数间之栋宇将新。吾道重明。群情胥悦。伏以竹渊朴先生。立脚实地。竭力孝诚。从事于为己之工。近思而切问。尽心于奉亲之日。尝粪而庐山。竹亭特高。想大老出于蓝之句。旌表已古。追百世孝于亲之心。翕然远近之钦叹。卓乎造诣之精密。乐乐堂朴先生。行本孝悌。志浼名途。堂扁乐乐之名。晚寓怀于花卉。精通九九之数。早识理于羲经。毋自欺思无邪之谟。父子之勉戒自足。会以文辅以仁之道。朋友之从游何如。诚为当世之贤师。不独乡邦之善士。月坞尹先生。孝友天性。文章奇才。泉石栖隐之诗。冥翁之推许可想。兄弟和翕之乐。姜公之共被是追。老此身于云林。从吾所好。颂其德于乡党。仰止馀风。鹤岩朴先生。资禀英豪。才艺超绝。善矫气质。无愧古人之改迁。早悦孙吴。何妨晚年之成就。出入泗滨之丈席。几许同舟。佩服大庵之忠言。一变至道。梅轩崔先生。容皃端重。辞气庄严。从游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8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9H 页

山水斋上梁文
望遗墟而兴远怀。溯百年而倏尔。拓旧基而立新舍。环一区而依然。翚飞之辰。燕贺曷已。缅惟山水斋旧制。实是先君子所居。山如屋水如襟。饱吃烟霞之雅趣。栖于是宜于是。甘作林泉之主人。言论出入于古今。案上书史。吟弄偏宜于楹户。笔下江山。不幸涒滩之火灾。荡然斋舍之烧尽。盈架世代之宝玩。皆入灰烬之中。满目山河之耿光。尽为萧条之地。三元里移卜。盖出于不得已之谟。六十年侨居。实由于难著手之计。山川入梦。每有羁鸟故林之思。墟落恼心。自切斜日首丘之念。乃于新春将和之节。果为旧斋追设之方。栋宇飞南浦之云。依是当日之景物。囱栊开西山之雨。恍睹故斋之规模。一境之水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79L 页

武屹藏书阁上梁文
俯仰讲道之所。百里烟霞。修筑藏书之庵。数间栋宇。燕雀交贺。子孙为荣。窃惟武屹最深之区。寔我先生肥遁之地。牙签满壁。阅几霜而手泽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0H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0L 页

社仓书堂上梁文
后人起旷世之感。要修旧基。乡井有兴学之规。始建新塾。爰得我直。允协众心。惟玆社仓小区。昔我先师攸宅。诗成屋就。殆同朱夫子武夷之诛茅。资深居安。只取晋处士衡宇之容膝。于焉教授。成己成物之有方。于以藏修。诵春弦夏之几岁。中间屋宇之荒废。居然遗迹之迷茫。百年之芳躅莫攀。泣虹梁之已折。一区之遗墟依旧。怅风月之空留。台名寒冈。野老相传先生故事。村号志士。行客犹说前辈美风。东原之蓬蒿渐长。谁扫昌平之里。北阡之耕犁相及。空馀辋川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1H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1L 页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祝文
倻溪宋先生奉安文
倻山毓灵。挺我先生。粤自髫龄。孝友天成。事亲之际。夔夔诚一。三年泣血。旌褒耀日。移孝为忠。正笏朝端。时值阳九。妖彼权奸。火炎熏天。人皆惴慄。砥柱横流。独立不屈。贤者有恃。小人攸惮。朝著生风。百僚耸观。沙蜮伏弩。三岁吹毒。千里高山。正人吟鵩。天日照心。忠义可质。遂我初服。故山松月。怀德养道。一代贤良。凤凰威仪。虎豹文章。望重搢绅。师表儒林。冲翁托襟。冥老知心。交辉 国乘。百代风声。川院之傍。尚德馀诚。怅望故里。俎豆未遑。今玆建庙。寓我羹墙。杖屦馀躅。髣髴耿光。多士骏奔。载举缛仪。永世无斁。陟降在玆。
新渊宋先生奉安文
恭惟先生。一代儒宗。坚贞之操。温毅之风。厌绝纷华。沈潜性理。家庭诗礼。渊源有自。实德内贮。乌金之美。一舍冈台。德自有邻。月朔文会。讲论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2H 页

东山权公奉安文
冥翁旧邦。君子继作。气节之卓。操履之确。从事师门。多所启发。日用之间。规模宏豁。辞官不就。高卧东山。托迹羊裘。清风谁攀。家有贤叔。渊源自足。匪我言谀。克翁是录。粤在社祠。叔侄同享。不幸分安。公议攸怆。翼翼浣溪。庙皃重新。暂分而合。亲爱之伦。神理不远。若或洋洋。于乎不显。依昔升堂。情礼得正。远近同辞。玆涓吉辰。敢举配仪。一室两贤。愈久难谖。庶几无斁。以永昭薰。
松岩李先生奉安文
猗欤先生。天挺人豪。气质之刚。才识之高。抠衣山海。早得依归。淬砺志气。启发精微。晚年仕进。直言凛凛。辛卯封事。上警 丙枕。忠谟正论。严如鈇戟。逮夫龙蛇。岛夷充斥。两都倾没。八路溷沈。公时奋义。鹤老同心。死生相誓。赞画多方。招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2L 页

朴毅悯公奉安文
猗欤我公。忠肝义质。岁值龙蛇。岛夷猖獗。公时布衣。倡义讨贼。同心霁峰。几多斩获。伽水之南。驰突战阵。泥中没马。天不助顺。心甘复矢。志遂裹革。事闻 天朝。衋焉斯恻。褒以忠贞。 赠以崇秩。有子忠壮。薪桥死节。却面虽斮。颜舌难屈。父忠子节。卞阳家法。一世纲常。赖公树立。表忠无所。像想靡逮。公议尚郁。有待百岁。蔚彼德峰。忠壮之祠。跻公上位。咸曰其宜。父子同堂。永世风声。倻水泱泱。倻山苍苍。百年今日。忠魂有托。恭荐苾芬。庶几歆格。
朴忠壮公告由文
我公忠义。日星争辉。薪桥如昨。杲卿同归。一心报国。风声是树。 天朝崇褒。士林景慕。有蔚德峰。象德已故。嗟公忠贞。世业曰笃。猗欤先公。龙蛇讨贼。伽水战阵。没马泥中。矢复甘心。革裹全忠。吾乡百年。兴慕如一。表德无地。士论攸发。隮享公庙。情礼俱宜。倻山郁郁。倻水漪漪。父子同堂。世世忠烈。即事告由。蘋藻孔洁。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3H 页

高材美质。挺生南服。行专而笃。学博而约。就正有道。益见亲切。立朝风节。史乘可质。处乡规范。后生攸则。曰我东山。是叔是侄。教诱多方。家学乃述。念昔同庙。事若訚侍。神人胥悦。庶几无贰。中间分享。情理久缺。多士咸嗟。每怀平日。幸玆浣祠。洋洋如在。席间函丈。宛见亲爱。正位先安。仰止弥尊。东壁追配。情礼俱敦。玆涓吉辰。将举盛仪。先事告由。敢祈垂绥。
闻滩孙公奉安文
恭惟我公。一代完人。刚方之器。孝友之真。童年丁忧。以礼持丧。绝迹倻山。权贵相忘。抠衣泗滨。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3L 页

柳湖升号告由文
公瑟郁崒。湖洛清涟。淑气钟毓。笃生两贤。猗我松潭。才德俱全。家敦孝友。乡著行义。早登上庠。声闻远暨。志尚之大。气度之豪。小有狎鹭。亭与人高。鱼鸟襟期。江湖契活。内主忠信。不役外物。闻道溪东。上溯陶山。觉我乐翁。道𧖴相攀。以学自任。始终如一。匪我言谀。邑志可质。亦惟槐轩。德之有邻。道义相契。匪直情亲。抠衣泗滨。早得依归。东村莫逆。推许盖稀。学明性理。论及天人。奚但质美。启发有因。 徵辟不起。嚣嚣自得。岁值龙蛇。奋义讨贼。劳绩既多。 恩褒又臻。兵燹才去。儒教更新。修筑研院。讲学如故。闻风来世。孰不爱慕。儒论未泯。尸祝靡忒。第其祭社。岂曰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4H 页

竹轩崔先生奉安文
恭惟先生。天禀之美。孝友家法。忠义骨髓。庄重笃厚。粤自童年。就正有道。猗我桧川。桧川郁郁。绛帐高悬。夫子在座。诸贤进退。公侍其间。最被奇爱。随事随问。化如时雨。师门议事。每蒙邀聚。师门讲书。每与勘校。杏坛言志。程门成效。梦惊奠楹。端木独居。立庙寓慕。羹于墙于。岂无他贤。推公为首。实由望重。靡但耆寿。瞻彼云岩。几年啜食。见尼 朝禁。士林嗟惜。祠以世德。子孙私奉。士无依归。忘德是恐。近有公议。舆诵周遍。改题神位。升号为院。公有两胤。克承其家。伯曰鹳峰。季曰梅窝。从师闻道。为父名子。同堂配食。情礼俱美。爰涓吉辰。克修明禋。青襟济济。诚意始伸。山川改色。草木生辉。洋洋如在。庶几无违。
鹳峰崔公奉安文
猗欤我公。名父贤胤。资本清秀。行笃忠信。亲有旨教。师有明训。反躬修饬。学且好问。晴川讲会。
芝厓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484L 页

梅窝崔公奉安文
猗欤我公。世德重重。父曰竹翁。兄曰鹳峰。诗礼家庭。天禀自得。制行笃实。处事正直。陪爷随兄。频游师门。先生曰嘉。参校礼论。早年薰德。晚自成功。侪友咸推。令名无穷。法山峨峨。伽水洋洋。有祠岿然。几年荐觞。子孙私奉。非士林道。士林公享。恨未及早。升号为院。舆论归一。先公正位。兄弟陪列。一堂配食。俨如前日。襟佩𤨿𤨿。敬奉笾豆。英爽不远。庶赐启佑。
追远祠常享祝文
早就有道。晚习经学。志专行备。为后人则。
景山常享祝文
佐鹤偕笑。奋义轻生。矗石楼高。百代风声。
鳌岩常享祝文
从师闻道。庄重成德。遗风馀教。多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