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1H 页

上大山李先生
仲冬寒冱。伏惟神相道体气候百福。区区哀慕不任驰诚。自惟昔年一二门墙之敬。适出于过去寒暄。既不足以薰道义之风。而迩来隔绝。又复岁年荼毒以来。至哀缠骨。死病浸痼。随分饮啄之外。更绝一切世味。惟是慕仰一念。耿耿寤寐。乃知秉彝好德之心。固庸人孺子之所同得。而终不敢以鄙劣自外者也。龙汉禀赋粗疏。全昧有近里底事。夙岁孤弱。百事不振。年近三十。薄有雕虫之习。而一向驱之于科场险薄之地。十颠十踬。而犹不知悔。以致身心失养。气血劳虚。乃者大病之来。亦所以自取也。委顿慌愦。尚得不死。而慈忧至念。偏削老母天年。不孝之罪。上通于天。而人理之所不堪者也。秪缘素性顽然。又得诿之以病故。苴块哭泣。全反常礼。饮食言笑。自同平居。而根本既虚。调息无力。迄今三年。了无生完之望矣。每自念小少硁硁。亦尝有树立之志。而迷道失心。汩没如此。目下身界。奇孤又如此。往往悲哀失中。心恙转极。冰火相错。鬼魅颠倒。几至于狂易丧性之归者。不独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1L 页

二竖使然也。于是而始觉治心之术。实非药石所可办。而㬥弃之害。遂至于性命之不完矣。试于枕席之上。取考亭陶山两夫子书。早晚閒看。姑寘其盘错肯綮。深微难解底道理。就其低平易知恳到激切处。随分寓心。时或有一字半句。知得及信得及处。因以类及于矫揉变化之方。似不无些少功力。而惟是夙昔全不读书。至于四书之类。元不曾讲究成诵。故其于义理根本上。全然矇昧。或因而旁推上溯则又觉心力劳耗。反成烦扰。所业之书。亦缘气疲神躁。既不能极意研究。又不能发声诵读。虽有略会意处。掩卷之后。辄复茫然。终无以为久远受用田地矣。以故反之于心而元无摸捉指的处。非不知惺惺主一之有常法明训。而下手著力。全昧向方。才入意思。便觉胸中闷闷。燥恼逾极。一时半时之顷。偷心忽生。谐辞谑浪。聊以舒郁。閒书杂说。随复寓神。俄顷意思。旋作别人矣。如此辗转阅岁经年。而自顾身心。了无实益。言辞依旧鄙妄。动止依旧颠倒。作事依旧乖戾。而悲叹之心。犹不可遂已矣。窃自惟念庸妄之质。虽无绘事之地。而若得炙大人之门。日亲有道之容。则或可以振拔卤劣。少免愆尤。以此向风驰诚。惄焉如饥。而百里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2H 页

悠阻。病躯难动。则又为之怅然太息而已。第伏念自古君子之门。所与周旋往复之人。未必皆聪明知德之伦。而君子爱人之心。固未尝以其才之不逮而遽加挥斥。则以今日龙汉之愚陋。必不应见绝于诱掖之科。而顾此衰麻累然。祥制有期。理不敢以此等閒话。自通于长者之门。私诚积久。不敢终隐。伏惟怜其志而哀其愚。窃望之至。看书疑晦之旨。自家全未实究。不敢率然以闻。变礼数三条。别纸仰白。下教伏望。
上大山先生
春间。伏闻 召命累下。眷伫殊常。吾道斯民之望。固已不胜其抃幸。而出处可否之间。亦恐有违碍肘掣之事。用是区区瞻慕。不比平时。君子仕止之道。虽非小人之所敢与知。而以先生近日之事。揆之古义。益知其不放过处。但恐自此天意益有向用之诚。而朝廷又有督责。则此后事果似有难处者。伏想徇道酌义。已有定计。而区区斗山之仰。窃不胜惓惓之忱。不自知其言之僭耳。龙汉前年遭伯母丧。摧恸无堪。贱疾比年有加。冬间挟以瘟沴。几死仅生。所存者躯壳而已。年光驶疾。花柳又残。俛仰心迹。良不自快。慨叹惋懊。亦自空言。大抵身病如此。百为俱妨。看书未几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2L 页

而昏懒相仍。检束俄顷而疲惫乘之。三数年来。无一书之了得。无一事之进益。自顾顽愚。犹夫人也。未知古人于此。又何以用心耳。虽然。此亦由立志之不笃。志之既笃。则死生不得以挠之。随分做界。必各有当然之则。而养性养生。庶几不至相妨而交有所益。退陶尝云。学未必无成。病未必不痊者。固应真有是理也。龙汉则不然。以数十年放倒之身心。而始欲回头于病倦慌愦之馀。前所不熟之书而强意探讨。昔所未习之事而略绰姑试。管窥无功而心虑易阑。匹雏难举而膂力俱懈。俄顷凑合之工。忽又散失于呻吟颓倒之馀。则躁扰不快之心。又生别样病痛。心境之间。草木日积。调息之地。矛盾百端。又以无实如此。而畏受人题目。则凡居家处事对人酬接。务为和光混尘之计。苟且唯诺。而卒亦同归流放。其自待亦已薄矣。尝伏而叹焉。古人虽云决意而进。须用己力。然提撕警益之功。必待师友而后有发。伏想春风座下。亦必有四方之贤士。日用薰陶之间。朝夕讲劘之地。虽以如不肖者厕之。亦必有感奋忻悦之端。不至如此之卤莽酸苦。而牢蛰如许。无缘起躬。家乏僮指。又无以为书讯取正之路。信乎贫病之能妨人意思也。虽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3H 页

然。龙汉亦岂敢遽尔自阻。生事虽薄。而筋力不足以为农。病倦虽甚。而功名亦因以摆脱。古人心事。虽不得率肰窥见。而残膏剩馥。点染讽咏。粗可以感发而忘忧。才分之不逮。功力之未及。亦当随分补缀。徐观所至。又何论其终之有成与否耶。率尔发之。虽甚悚仄。而求正之急。不得不尽其情耳。昔年俯教虚閒舒展四字。不敢失坠。但真实吃得为难。人皆谓应事处躁扰。龙汉于宴坐时为甚。此之为病。未省其所从来。惟于看好书。心神浃洽时。颇觉平了。近来此味。少似长进。而此病亦似少损。然未知此后又如何耳。迩来门下有几许人。而将来可仗者又何如。伏望示及以破索居滞郁。千万。天气向热。伏祝道体增祉。
上大山先生问目
操存之说。先儒发明尽矣。但入心上看。与据纸上说时不同。夫心有何形体可以执捉得住耶。且其虚灵不昧。周流不滞。自是活物。则假使真得捉住。元非善养活法。故曰一操字。已是多了。又曰。只可说操则存。不可说操而存。又曰。非著意非不著意之间。其命意脉络。亦可以想像臆度。而其境界地头渺忽毫氂之间。则元无真光景可照管。真地界可据守。以此才欲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3L 页

操则便至拘执。才放下。又极流荡翻转。全无头绪。大槩知是心不虚习不熟之病。而知得如此不快。又是病外生病。日月之间。躁迫悯郁。有不可向人说道处。圣贤所谓操存之法。决不应使人如此。此是第一关头。不可姑徐姑寘。未知何以为之。
居常思虑纷乱。猬起丛杂。苦苦驱除。毕竟除不得。尝细思之。思虑亦是多欲所致。欲动情炽。内躁外引。致得如此纷乱。所思事虽非尽出于欲。而要之使胸中不恬静者。皆欲之所使。欲除此患。当先于制欲。上下工未知如何。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为忠恕路头。虽甚不敏。窃有事斯之愿。而但此亦不可以一槩论。常人既未到无诸己非诸人地位。则亦不可事事自计而专事恕人。如己虽未尽于孝。而不可不责子以孝。己虽未尽于悌。而不可不责弟以悌。不尔则恐归于自护己短。曲恕他人之病。要当随事自治。随事自反。而其责人亦各随其人职分力量。常持宽和之意。勿为苛细。如此存心。未知合否。
拟上大山先生问目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4H 页

太极图。左阳右阴。随人左右者。即从河图,洛书方位之次也。然河,洛则只是一圈子。明阴阳升降之次而已。此图则明理气之赋于物者。而因有下三圈际接之次。其为图之势。似当图为主在北。而阴阳左右。以次互易。乃为便顺无碍于观省。退陶先生说为图之体。只是竖起当中直下看。非偏以南方为上云。则如可领得微旨。而但既以人左为阳。则其后北前南之次。自不可易。由人溯观。终似有碍。此未知取义何居。天命图及程林隐心统性情图。皆从图左右为主。而退陶之作心统中下图。特从人左右。中间亦疑其下际接之难便。既已改作而旋复仍旧。此亦未知何意。延平先生论动而生阳曰。此只是理。做已发看不得。又曰。就天地之本源与人物看。不得不异。此说终不可解。夫此理在太极。则为动静阖辟。在人心则为未发已发。滚同一源。这动处。若不做发处看。则不知于何处占地位了。这莫是以有形无形有心无心之别而云云邪。
程子静坐之说。本非周子之主静。然便说无欲故静。则是圣人事。程氏之教人。则要须收敛静专。以救躁动之失。即是学者事也。其言静虽同。似有精粗之分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4L 页

矣。大抵常人。自有生以来。汩汩躁动。了无一息静时。所以大原差了。凡百无一合理处。上蔡所谓多著静不妨。盖亦怕此。朱夫子虽有终是少偏之训。然自凡人言之。上蔡之说。所谓救病之当剂。习性既痼。虽欲多著。终是少了。救得此病则如何用工。伏惟见教。
与东岩柳公
往自湖斋撤讲。南方之士挟策取正者。舍门下无所归。龙汉之居。仅百里而远。疾病颓顿。不能修咫尺之刺。以听进退于下执事。亦非无便风可以附致起居之敬者。而一向旷阙。自知浅陋实不足以尘长者之听。平居愧惧。无以自喻。然至于怀仰德义之风。则未尝敢一日而忘于中也。窃尝闻之。道之在人者。日用常行而已。其要在于正心而应物。而正心应物之工。不可以徒尔。则立为讲学穷格之法。俾之习义理。知路脉。不迷于行耳。而其弊乃或至于出口入耳。虚内事外。则其去道日远而秖益为病矣。龙汉卤莽琐小。素无所立。而道听涂说。则亦有年矣。疾病呻吟之隙。间取诸书而读之。读之之时。非无管窥可悦之味。出而语人。虽不了了。亦非全无见识者。而退而考之于处心制事辞令容止之间。与所读之书。不啻相背。或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5H 页

乃并与其愚朴之素而亡之矣。此不惟行己处不得力。抑所谓穷格者。非真穷格耳。而实未知所以自反之术也。年来宿疾日甚。死亡无日。耿耿之心。犹不自已。虽不敢望朝闻夕死之训。而欲庶几收心反性。不作无理之鬼。然有不可得矣。先觉者闻之。其必隐然怜其志悯其愚。思有以命之也。年前读启蒙。窃疑后天之旨。与先天不同。姑举其大旨。则乾坤之交。自其所已成。返其所由生者既然矣。而其又退一方者。震以长男用事于东方则然矣。而兑以少女相配者。其所以然所当然之故。皆未见破。以故一图布置节次难究。近于邵子朱子之说。玩之颇久。有似信得。然胸中实未昭释。蔽惑甚矣。第考朱子于原卦画篇末。有尝考此图而更为之说云者。似有存疑反复之旨。至于说卦第五章章下本义。则有云此章卦位之说多未详。其下小注。亦有文王八卦不可晓处多云云。未知朱子固尝疑之。而其序启蒙。则却从邵子之旨耶。抑初年有疑而晚成定论耶。孤陋无所考稽。并有以赐教伏望。
与东岩柳公
前者拜书质疑。事涉率尔。乃蒙不加诃斥。辱以谆复。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5L 页

如拜函丈而亲诲语。区区荷幸曷喻。中秋凉候。静摄体度若何。前此风痹之患。意谓摄养之宜已臻冲和。今承尚有未尽平者。在衰年气血。理应如此。一味驰诚。不任纡虑。龙汉素疾分在人鬼之半。救死不恤。何暇有望于治心向上之事。但初间亦缘此省得俗事。一半偷閒看书。稍觉有虚閒恬静之味。近者病既久不差。起居酬接。不得不杂随流俗而与之俱化。又缘儿息辈稍长。时不免衣食之累心。心境日复丛杂。神膂既愆。无以用力于肌肤筋骸之束而为制外养内之地。时靠黄卷。窥得古人心事。未尝不腼然发汗。然亦空言慨叹而已。凡其病源。固所自知。而未能致力者。然亦岂非无严师畏友有以诃叱而警切之故邪。此间穷僻无可告语。既蒙引进。悉㬥衷曲以求教戒。不翅如身病之望于大药。如何。启蒙固知非最初一件事。而妄意阴阳变化之源。不可不略先窥觑。草率看过。神识昏蔽。又不免致疑于不疑之地。伏蒙不以躐凌昏惑为罪。而广加商订。以开蒙蔀。何幸何幸。但不曾批断彼此得失以教。是为可恨耳。
问目
乾坤之自其所已成。返其所由生者既然矣。而其又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6H 页

退一方者。自为一条。震以长男。用事于东方。则既然矣。而兑以少女相配。又自为一条。当时问目。不立条目。猥相连贴。故辞语不滢然。实非以由震用事之故。而退了云云也。
一变而返其所由生。再变而为后天卦。诚是如此。鄙见所未解者。正在于其所以再变之故。一变既极至了。似更无转处。而何以有此再变。乾之极阳。何以处于西北。坤之极阴。何以处于西南。夫卦画有甚形体。只是阴阳多寡之象。设其消长盛衰。自有次第可见。果有既老退居。如人事之传重耶。
就见成图子观之。则震兑相对。正以木金之相配。以卦画之本然言之。则以少配长。初非正位。此所谓文王易。非伏羲易者。此图除坎离南北之外。诸卦皆然。指此为说者。槩举始交之位。以起发问之端耳。
男女进退。此图之所以然备焉。此前圣的见天理。推配人事处。而朱子觑破发明邵子未尽之意。无复馀蕴。后学安敢有二说。第究其所以进所以退所以用所以不用者。似涉人事处重。而求之天理。终未明白。比之先天图。自然运用。消息往来。各有其渐。时分位处。昭然易见者。似有间矣。以故就说上看时。虽甚明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6L 页

白。就图上看。终不免缠绕迷错更生。然疑理之至微处。非凡人所可易晓。柰何。
似有反复存疑之旨。实是妄生意见。批诲极当。不敢更为说。然第考朱子于先天图雷以动之章下。既书邵子之说。而其下用己说分解。不过推明邵子之说而已。其下连贴邵子之说。而更不用己意为说。于此图则于邵子至哉文王作易之下。亦用己说。发明邵说。其下亦连贴邵说如先天之例。而于其终末震兑纵横之下。则乃不因邵子之说。自立己意。统论一图。别作话头。谓之尝考更为之说。其末又著一个云字。似若以邵子之犹有所未尽。反复究极。乃更有一说。如此云尔。而犹有未决定断案底意思。考之夫子他书立言之体。元是直截。如大学补亡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此是知之至也之云。则似不如是之优游矣。且如答袁机仲书。许君亲见伏羲来者。何尝有如此语意邪。当初鄙见如此。然硬著存疑二字。乃为俓庭。如何如何。小注玉斋二条。乃是邵朱说注脚耳。或以德言。或以象言。位次间越。上下无渐。所教极当。前此亦尝思及于此。而未得其说者。第朱子存疑之旨。在本章第一章小注二段及章下小注二段。各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7H 页

有所指。今批诲所云者。只槩举本义所说卦义。多未详者而推言之耶。本义小注。自是一说。启蒙自是一说。批诲谓未尝有疑而废之者。正是如此。安敢更为他说。
窃意看此图大槩。当以五行相次为主。其说具于说卦第五章章下小注。进斋徐氏说。已为明白。且意震巽之为木。以其居东。兑乾之为金。以其居西。水火亦然。初非画卦有此金木之象。未知初排是图时。果以五行为主耶。抑图成之后。乃有此象也。伏望逐一批诲。
答丁声伯
一味悬溯。顷于月望。承拜初九日赐书。坼读三复。所以开发警切之者。又自与平素有间矣。此意何可忘也。来谕缕缕。极感倾倒。自李致道云亡。知旧间未尝敢发此商量。今此执事提惺。顿发茅塞。区区荷幸。奚啻百朋。吾辈幸得比数士流。士而论学。自是常分。何嫌何疑。亦何惧于骇笑。但不可向不好者道说以自取尤耳。所谕虽不敢上望圣贤。此后馀年。可以太平无事者。何其言之有味也。此汉所愿。亦不过如斯。而苦未得此田地。愦愦逾甚。以此亦恐执事言之太快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7L 页

耳。幸或得之。亦无近于所谓顿悟者耶。吾儒之法。要当以积累为工夫。辛苦为家计。铢寸而进其终之有得与否。亦系才力之高下。工夫之紧慢。固不可预先安排。区区窃愿执事于暇日。试取渊源录自警编等书。早晚閒看。看取古人事业如此之远且大。德量如此之毅且厚。则自然见得世间功名利欲百千万事。皆是小了低了。因有以滋养吾好善之诚自期之重。而心境亦当少臻宽閒矣。然后回头看朱退心近等书。言言皆的。事事皆实。而吾之情性不外是矣。平生所闻不过如此。虽不能自有。而不惜倾进于益谅之右。未知以为如何。但恐洛阳花月一番挠心。此等枯淡之味。或难终守。预以奉规。然亦非戏语耳。
别纸
明道闻邵子说数。言下便领解曰。此加一倍法。先天生出之妙。实不外此数。故朱子于原卦画。引而證之。其实当时只是闻说数如此。而解之而已。未尝及伏羲先天图。有所传授究解。此在渊源录可考见。而此外门人论难问辨。无一言及此者。其后伊川又问加倍数。而亦曰已忘之。至其高弟如杨龟山等辈。皆全然不解。见龟山有一书。在性理大全经世书附录。可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8H 页

考耳。原卦画大小注。朱子说一言以蔽之。及发明孔子之言者。盖以为此加一倍法云者。于伏羲,孔子之旨。发明吻合如此云尔。非谓真以此说。注解此图而阐明之也。故原卦赞。只云邵传羲画。程演周经。未尝赚及羲图于两程也。
此图左一边是阳。右一边是阴。各十六为四象。各八为八卦。三百八十四爻。次第成列。左右布排者。都是一太极为妙。洁洁净净。冲漠圆融。不杂不滞。都包在这里而无兆眹可见。无形象可摸画。若以地头言之。其中间虚白。无而有虚而实。便是此件。要于无象中寓见。使人意会。然都是自然。不是安排捕捉指的了。如太极图阴阳圈中圈子。即是此也。其变化生出之妙。具于图说动生静生之说。而以此图论之。则复,姤正是其动静地头。但彼主人物化生。此主象卦加倍。此为不同耳。虚心细玩。自可会意。如此硬说。却又恐是支蔓错了柰何。
爻卦之用三八木数。思得尽巧。为说亦甚新矣。未知古人有此说。抑长者所自觑得否。启蒙诸书中。如翼传等书。皆未得见。不敢以一隅之见率然质疑。然于鄙见。终有所未安。水火金木。得于阴阳之数。爻卦成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8L 页

于阴阳之象。各有所主。初不取象于其数。盖自一而分倍则为二。自二而分倍则为四。自四而分倍则为八。爻不得不止于三。卦不得不止于八。皆是自然之势。不可加不可减之理。于是爻适得三才之象。而卦之为八。未见先儒硬定说。有某样象也。然若以十数为成。则加倍之数。亦只止于八。过八以上。又倍为十六。十六又倍为三十二。三十二又倍为六十四。俱不是别般样。亦只得此八卦。过此十百加倍。其势皆然。乃是阴阳法象自然之妙。若谓之专用木数。则不几于安排靠定乎。阳气自下而上。故卦之生出。亦自下而上。考之河,洛可见。以卦之上生。比之木之根干枝则可。若以此乃谓取则于木而全用其数。则天地自然之法象。又安在乎。如此则卦爻为命于数。而不命于理。其理亦狭而不圆矣。序中干支之说。只是指卦之自有本自有干自有支者言之。未见其取义于木也。至于四德之元与仁。乃天人生物之始。以四时分配则春当之。木为春之行。故转辗相配。岂可谓天人四德有借于木乎。
图书称数称文。未知所据者何书。启蒙中。自大传河出图洛出书以下及诸儒说。皆未见有此例。不敢遽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9H 页

论其义理得失。但称图称书之别。见于传疑中临川吴氏说。此外无所考耳。
此下数条。见于篇中注说者。已是分明。俟一再看过。自当渐有头绪。只是长者看之姑未之熟。若熟得稍久则延平所谓下落处无间处。亦当有随分见得时节。但以胡思粗眼。草草点阅。则终始无力。鄙生正是如此。然亦缘病久。聪明昏短。心气郁涩。不能著念耐久。长者精力虽衰。思虑尚完。若得久久耐烦。则何患秉烛之不明耶。
与李稚春
海行。已是过去光景。惟为之贺 天恩万万。而岂适为执事贺。实东方万斯年休也。计道途来往。并累居日月。犹不下四五朔。不瑕有惫劳幽愁之作苦。然居夷行患。何足病执事乎。即者安居。体力神相益浩然矣。南岛。正辰,酉用兵。忠武李侯献身殉国之地。今其遗祠何如。而前洋开陈之处。行长走去之路。尚可以指点。海人古老。犹有能传旧事详言之者否。其控引形势。海山景物。亦可以向人说道否。并为之太息溯𨓏也。一再游从。已是四十年过梦事。中间病愦。一切不相问闻。老矣惟有悬想。及顷行遣之时。峡居晚闻。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89L 页

近又未得赐环后梗槩一书。烦讨转便。未知早晚传达。惟冀加卫万重。以副遐望。
与金公叔
别日阔矣。每欲奉一书叩问閒中日用。而久懒阑珊。三径之望。亦复抛寘。然龙潭石泉之间。川声岳色。投竿看棋之兴。未尝不搅却魂梦也。春正起居。想益清晏。健啖豪咏。当复不减昔时矣。时沴告灾。生民业业。第不至侵挠高怀否。龙汉更过一年。恰满知非之岁。耳吼生风。发落不胜簪。齿脱不耐食。两眼自前年忽地昏花。灯下数字。殊觉费力。聪明不及于前时。良用叹息。然造物者假借病壳。亦已久矣。秖得安分受命耳。病思无端。商量古人。每恨谢安石东山携妓。林明复西湖看梅。不用经籍自随。而却为二物所障碍。所以东晋作事多疏。而茂陵求遗稿之句。秖喜无封禅一书而已。未知执事平日尚论以为如何。近读陆宣公奏议。文山对策一通。益知需世之用。不可无本原所资。古之人。用心极实。见处极正。自期甚远。故所成就树立能如此。及此閒暇。进德修业。正为此耳。执事于此。又以谓如何。病人无与于世。独不能忘情于朋友。甚愿一夕晤对。商确此事而远不可得。然或者以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0H 页

为俗物搅我玄思。白眼看天。则又恐自取多言之咎。如何。世道日下。人物渺然。閒居有容。为士友所属望者。能有几人。执事其念之。率尔及此。悚仄悚仄。
答李致道
前年一书。宜复者多矣。而一向旷阙。虽缘因循之过。而亦以自家胸中钝滞。无可与故人反复者耳。但一味瞻向。至发于梦寐。忽蒙五月十二日问字。细回披读。如奉晤对。至于寄意郑重。则又为之惘然而惧矣。因审伊时静中学履有相。何等慰沃。旱馀潦炎。想日卫谧。玩心益高明矣。顷间逢闲坪柳上舍。叩问执事近作何等工夫规模。虽未详悉。而已略得其梗槩。今奉来书。所以诲诱警觉之者。又自与前日不同矣。区区顽滞。深觉有发。若能寘躬于讲论之间。其益又当何如也。居常每念濂翁之传。不在元翁兄弟。李诚父不继家声。以为永恨。此在老兄固应加意深念。而亦知旧之所幸望。自馀仕禄之差池。遇合之寥阔。实不暇为吾兄忧之也。第未知此来真实用力处果如何。而日用之间。能自觉其有进否。区区爱望之忱。固不敢以自己空疏而忘箴献之忠也。龙汉平生一病。已无差理。杜门作粥饭僧。差可随分。但向来自好。亦近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0L 页

硁硁。而缘此废伏。日就汩没。此间穷僻。绝无观善警切之益。日用酬接。无非俗习閒浪。妻子忧病。自家定力几何而能不堕落。抵今兀兀。依旧无闻。而粗疏鄙滞则或又甚矣。执事乃以往者一二承警于先先生之门。而辱示奖勉。至有何读何究之问。则实不知何辞以仰复也。前年读中庸一书。迄无入处而罢去。春夏来病困特甚。用朱酌纲目等书。遮眼伴睡。而亦无头绪。可以仰闻。大抵古人看书。只是已事。读一书。明一理。闻一言。行一事。且如忠信笃敬四字。孔门诸人。一生受用不尽。而如此汉者。今年看一书。依旧是此汉。明年看一书。又依旧是此汉。如此看书。恐见笑于三日刮目之吴蒙矣。许顺之所谓味圣贤之言。足以资吾神养吾真者。虽见责于师门。而实非易到事也。比来深觉客气浮念之害事。欲加意收拾。而居常疲薾。四体涣然不收。所谓惺惺主翁者。存之不住。唤之不起矣。以此益知整齐严肃之为彻上彻下。而力不能及耳。不知老兄又何以辱教之也。疑晦讲究。想益精密。参差烂熳。虽非此间之与闻折衷者。而从来耳边。专不闻此等商确。恨不得缩地之术以左右上下之也。如或因便示及则奚啻跫然之音而已邪。先生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1H 页

遗集。顷承已有次序。想已净写成帙矣。慰幸。前书所教叙述一事。古人已曾作此事。所见所记。疏密不同。亦自不害。秖各尽其心而已。虽此蒙陋。安敢无心。因此托名。以荣蝇附。亦自愿幸。但知识文辞。既无以万一涯涘。且缘薰陶日浅。言行之懿。亦未多得。或恐不腆之辞。仰累道德。久念不可当。俟日后知觉少长进后。看如何耳。白社陈迹。何日可忘。壬寅之夏。信步徘徊。偶有拙句藏之箧笥。亦未曾出示同社诸益矣。感前书所教。辄复搜阅。又为之潸然掩抑矣。念左右不可以相秘。聊此附呈。虽甚拙涩。亦可以领得此间怀绪。幸勿宣人眼。至望至望。第有一事。吾辈此等往复。犹属道义一边。固不可以循例寒暄。虚声问讯而已。是以不计愚妄。悉发其病。以求针砭。如以为可复。向后赐书。万望一一斤正。以惠离索。亦所谓无益于人。必益于己者。如何如何。
答郑易之
春初。执事以龙汉家遭先帧绛云之灾。远辱垂问。遍及相知。山间夐僻。不及以时承拜。顷在白洞。与乐善族叔相对递读。深感古谊不亡。何其辞之惋而感之长也。龙汉辈不吊衰坠。既无以奉护肃清。以图久长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1L 页

之虑。又不得身与大火俱灭。而独皇皇怵惕于灰土之墟。无所告愬。乃有执事者。哀而怜之。非徒哀之。又辱教之远矣。此意何敢忘也。先祖勇退人。遗真亦不冕而帻矣。露顶振袖。榻于林木之间。伟骨丰髯。衣裳翛然。绡已久沫。依俙辨颜色矣。绡末。有自题赞。孙吴未学。国耻难雪。诗书略涉。腐儒谁说。寻常老夫。后裔何法。终归拭案。观之不足。东风芳草。自笑而笔。诗笔闻于当世。墓碣所称诗李杜。笔金生者。非谀语也。有遗稿之手草漫录者。疏牍之副本精书者。碑字笺札。他凡得意挥洒。或楷书或潦草。动如玉索银筋。虎跳龙跃。谨尝牒而椟之八九帙矣。一代名胜寄赠。还往手迹。并息祖遗笔十数帖。今皆尽之矣。读执事书。若有甚旷慕者。不可不详以报告。想当重为之太息惋然也。自顷左访山间。久欲一书奉谢。而病人懒于笔研。加以僻绝。罕接人。便风之难矣。今承记存。益以愧惧。亦若与謦欬相接。但恨不及闻年间兴居体况。并读春秋时意味甚如也。吾人老大垂晚。不如且放下许多感慨閒想。稍就节约静坐而度晷耳。龙汉病剧甚。无他事。稍出田圃间。从老农话。差不负山人职业耳。草此布谢递付。未知传达早晚。惟冀照察。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2H 页

答柳井瑞,明瑞。
夙昔一二承奉颜范。便成过梦。衰暮时有瞻向。不自意坐睹金玉音也。拜荷无已。新秋热湿。佥颐摄体气万重。仰慰之至。天瑞老兄。重罹毒戚。衰老情境不祥。令人悼心耳。龙汉病近异物。他亦无足云者。示教先世稿事。实窃自幸。伏闻先辈高风远躅。感荷难量。第欲以浅陋。任传后郑重之役。则或恐佥执事有错料矣。又不胜惶汗之至。二册。不敢遽以还纳。姑奉留尘案。俟秋冬病稍间时。一番奉阅卒业。承命与否。未可预定。三事并述。尤是分外。亦力不及也。不敢覼缕。惟俟恕亮。
与洪倅
献岁发春。伏惟侍奉欢庆。视篆体气滋休。少胤数月相守。别来乌得无情。以其姿性。考其所闻。或者前此实未猛著课程。向来俯嘱之意。岂不以玆。但此固陋之闻。只是愚而好古迂阔迟钝之习。至于求名速化之捷径。本所未能。亦不敢以为人之故而遽变彀率。以故家塾间来问字者。率多优游无见效。或恐久与相染。无益而有妨进取则柰何。前者教诏。似是过冬仓卒之计。姑且承顺。顷蒙岁后还送之教。不敢不㬥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2L 页

露情实以听进退。惟烦猥是惧耳。
与南宗伯
古人旷世神交。今生并此国。限以百数十里之远。而独如此隔绝介介何。向来一番先辈凋谢。如鲰生等辈。头发已种种矣。孤陋如此而死亡垂至。良足悢。然往年徒御东。登毗卢。涉沧海。历镜湖。归路由刚州基木之郊。则穷庐只在此间。沿途侦候。半日间事。而涔涔独伏。传闻于车尘之后矣。龙汉疾病迂僻之躯。伏在万山深峡。禽鸟鹿豕之与群。分甘自绝于贤士友。而独于执事下风。倾向如一日。诚知此心元非木石矣。挽近以来。前哲益远。气像萎然。法门大防。几或丧矣。执事乃以此时。安居恬养。隐然作东南砥柱。是其胸中必有所乐所养。而人不及与知者。顾龙汉诚不足以语此。然愿一得通下执事。薰沐于绪馀。而以少警其穷陋。不审执事有以命之乎。玆因传递。奉修咫尺。窃冀关照。并有以宽其僭率之咎则甚幸甚幸。
答南宗伯
前拜辱复。于玆二年矣。虽教诲之勤。不敢辄忘。而尤悔之积。无以自警。日夕但有离索之忧。又此岁暮。伏惟閒居节宣动止冲裕。前者伏闻无妄有戒。传说颇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3H 页

章皇。甚以忧虑。今已事定。又知初无大段。然执事于此。尝得一番忧患世故矣。未知意绪更如何耶。龙汉病与年增。兀兀枕席。前书并诗。藏弆箧中。意至披读。所以警励褊浅者良深。但以相知未熟。犹有拟人非伦之恨耳。龙汉一庸物耳。安有高蹈旷识如古之洁身离群者所为。中间休废举业。只为病不能堪。不欲以死相随之意。其中亦有私情所关。人不与知之故矣。近日之潜深伏隩。亦以老于丧祸。神魄耗遁。稍就静僻。养性命资衣食之计尔。朝夕之间。漱沐都休。竟日颓顿。巾衣罕摄。所与相对者。村樵野牧。禽鸟木石而已。至于世间议论。乡俗是非。虽不欲逃。亦势不相关矣。向者犹有一段硁硁之志。亦欲粗知廉耻操节。慕古向善。存不作无耻之物。化不至无义之鬼。而知守不及。岁月蹉跎。摧颓懒孱。日与俗化。而回顾初心。已全休歇矣。实不欲以此自异于人。亦安敢有一毫轻世自傲之念哉。自来心迹。不过如此。不敢相隐于警益之下。执事异日或与之相见。则当知庸卑懒缩。自其实状。而又或别有以警教之也。由由之说。初只是使韵。别无甚意思。然往者。诚知执事实有固执笃行迈往不群之勇。而窃听近来操履处。却甚从容閒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3L 页

整。优柔平中。自然有澄不清挠不浊之重。而人亦卒莫得以是非者。私窃以为资质之美。工夫之笃。既有成效。而行高言巽。和而不流之旨。惟执事可庶几焉。区区褊浅。诚亦自知不能俯仰。死守乖僻之病。而卒无以移之。于此窃不胜慨然景慕。矢口为辞。自其相近处用事而言。非欲以此寓箴献也。乃蒙流徇激仰之教。似若有动于高见。则岂非举烛之言。偶契于明政。而好察择刍。诚有无穷事业。感幸感幸。睽象之义。谨闻命矣。但此须先知得所以同者如何。所以异者却如何。居今之俗。可同者何事。可异者亦何事。一一有定见处。乃可无弊。且以一事质之。今之所谓党论。举世怀襄。无论贤愚。举皆丧其本心。是亦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如有君子者作。则是将超然独立而耻受其馀波乎。抑将恶其崖异而强为之同流耶。故愚见则以为不问同异。却以理之可否为从违。乃为直截。如何如何。本是閒界。乃复肆言。恐恐悚悚。平易卑近之教。敢不服膺。执事既视病之良医。鄙亦何敢自隐病情。以归护疾之科。鄙性本来偏枯。身界奇孤。平生悲感。发为燥迫。少时往往有闷郁慨慷之习。遇事不合。便决然遗落。向晚衰颓。则又专以消沮退缩。低头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4H 页

却步为家计。日用平地。专觉崎岖偪侧。一短一长。良由少时元不读书。又以病在心热。畏废沈思。义理密切处。专未有见而长时颓惫。又无收拾持守之力。似此悠悠。反觉心病。近来则一向休废。全不起念。而犹向古人心事。时复汗颜。执事乃以平易二字药之。甚知良剂。而顾无受用之力。柰何。穷山濩落。实无资强辅亲胜友之乐。南望驰诚。梦寐滔滔耳。来诗何其閒雅而有馀味。整饬而多遐想。令人有旷世独立不尽之思焉。执事虽自以流徇为戒。而诗亦异乎人之为诗矣。奉为一呵。似闻新卜精舍于仙游水石之地。亦有尽室移居之计云。信否。虽益远可恨。而深为彼中溪山草木驰贺。坐此醯瓮。不禁遐想。若得与闻泉石佳致。临玩高趣则又如何荷幸。惟祈益慎。以护岁晚。
与南宗伯
此间便风难得。一两年中。病剧支离。又不可作一书讨人传达矣。世道茫洋。无事可问。自己分内。实未有分毫可以自守自乐者。而惟是蒹葭,白驹之思。望之若古人。是诚病思慌惚。抑天理间发也。执事年纪。亦与贱子等。人传须发。又已白且残矣。兴居视息之地。不至吾衰之甚。而摄养之力。能无疾患之间侵否。正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4L 页

此晚暮。谓宜爱养精神。慎节动作。以慰岁寒区区之望也。似闻函席之下。日有从游讲劘之益。此事罕闻久矣。当此时节。扶得此一脉端绪。使一方人事。知得世间元有合下义理一段。不是细事。尸居馀气。犹为之跃然动色。愚窃谓近世性理之说。不患不详。患在支蔓而去本或远矣。惟是义利之路。难识得分明。立得尤难。此是学者安身立命地头。亦随时立教之第一义也。至于文辞。亦当使稍有轩昂气格。不至媕溺如腐水死灰。亦似交有助于讲习。未知如何。伏惟讲说之际。必有成规定论。空疏者。诚极率尔。然天下公理。不妨人人言之耳。今之时。与古之时远。近来物态。又与前此三数十年自别。吾人之信向者既多。而时俗之看觑。亦甚可戒。伏惟于此必有所审念慎处之宜矣。此又区区过虑也。前者怀襄之论。细读来教。真实谙历之味。鄙见诚是阔疏易言。然此事本来。犹是前辈习气偏见之病。向后一转。而专是利欲坑坎。观其水下风趋。原不出患失求得之外。而至于今日。则又与世道益下矣。试于风吹草动时。看得立脚得住彼此有几。此与所谓背公死党。又别是一般气像。虽有硁硁自好者。必不肯落此科臼。作此模样。生在此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5H 页

世。世有名目。安得自诿脱去。惟当公吾心大吾目。不以好恶偏主之见。乱吾知识。庶为得之。然此于山野拙状。犹易为处。若使出而需世。则必须有许大力量。还可为一大笑也。如来教中卞庄一辈人。亦所不论也。窃尝疑伊川夫子。与苏氏之学。邪正相反。其不合理势使然。至于朱御史诸人。激触朝端。至有分党不靖之迹。则伊川容有以救止之也。未知平日讲论亦尝及此。而古人议论。或有及之者否。幸为示教。龙汉一病。已是少小时根株。中间一番萎顿。后犹能自力扶持。自昨年。日渐乖肆。今往往转侧依人。脏腑削弱。耳目惝恍。旧来如干知识。全然失去。作此数行字。亦且移日费神。若此不已。恐或不得终承警诲。是庸𢝋𢝋。一子今十四岁。躁懒不才。全失教养。俟其稍有知觉。欲送致门下。从大垆韛中。或有诱进之望。此意又恐不遂。因拜书。忽不觉缕缕耳。
答南宗伯
一书奉慰。再易岁矣。伊时伏闻见和举缅。创恸逾新。乃适在窆冤悲遽之间。奉读来书。尚为之过时哽咽。又似闻冤葬重举。而即者岁节屡回。又近再期。心非木石。何以堪此。伏惟冲养有素见。理逾明。哀伤之发。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5L 页

必不至过中失正。而衰晚之境。尤不可不约情自爱。以卫天和。邈然未有面泻倾倒之日。徒以悬情。贤孙已五岁。昨闻顺行秦疾。见今语笑嬉戏。想益有容。传者皆言俊迈坚完。计亦于此慰遣。往时旧老。有执事所遭者。亦尝有前期难必之感。而能坐见遗孤之壮长有成。锡类蕃衍者。闻见多矣。此亦天理定处。人事之来往。实非游辞宽譬。况向后十数年光阴。自非甚赊者耶。忘之一字。固为得之。实有忘未得处。更当费工夫完心力耳。鄙人衅重。有生而孤。临老亦尝行缅事。穹壤之憾。终无以自泄。而壮子之哀。原隰之裒。间年相逼。性苦多悲。精神都丧。虽欲自悔而不可得。折臂者之相为隐痛。自不知覼缕。非徒以义重情深而已也。龙汉病躯坐阅重甲。本非所望。前冬醮子取妇。亦自幸事。忧乐本不相期者例如此。惟是生来恶闻癸甲之年。居然阅去。百感无聊。块如偶人。年益往病益深。形骸百物。蚀之尽矣。眼不辨细字。精不储旧学。古之大人先生已有此叹。蜉蝣贱质。固无足道也。往岁辱覆中义利之辨。亲切的当。经历切磨之实事。有警褊浅大矣。妄尝以为先立乎其大者。小者不足以夺之。常存沟壑之志。则万物无得以挠之。殊不知贤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6H 页

哲大勇。非凡愚之所可几及。而小者既差。大者亦无以自存。故于其间密切细微正好著工夫处。一齐蹉了。假使辛苦有立。不过为匹夫之偏介。况立者无几而堕落者常多乎。来教之至。更当佩服。而年来颓废已甚。恐不免于说而不绎。柰何柰何。常怪后世儒者论心析理。细入牛毛。而往往观其制心行己。全是自利科臼。亦有病于夏畦者。此又可以相戒而不可以不先有立也。如何如何。文辞之说。当时鄙说。偶尔牵联及之。本非急务。来教固当。今亦更有反复而姑未暇焉。至于朱御史之论。则据事执迹而论其是非之理。固自如此。私窃以为苏之为人。诚有气习猜怼之病。而原其忠诚气义。亦自荦荦可奇。正使生于吁咈之世。未知果与兜工之伦。而屏弃之否也。彼自负跅𧿇。眼不识大贤。侵凌嘲侮。每事相反。自其罪也。以圣贤广大和平之气像。容有以涵容保合。取其所长。而不幸至于积不相平。操戈相攻。起于吾党。遂致朝廷之不和。积衅相激之嫌。御史诸贤。或不免也。世道衰下。人各怀私自胜。朋党之名。在汉唐之士。已足伤心。洛蜀之目。奚为而及于大贤之门也。此非干程先生事。而门下诸人。则疑有以招之也。斯可为千古之一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6L 页

大恨。而士生斯世。何处觌得尧舜气像。恐明道春风门下。自无此事耳。交恶之说。诚记言者无识。辨理之晚。或乃当时不欲遽入是非林中。扬波而激之也耶。妄见不惟未同于高意。亦恐得罪于朱夫子定论。然哭则不歌之论。朱子亦尝谓程子于此微有所失。人各有见。不敢以所尊之故而曲意回互。但平生未尝敢以语人。今不能有隐于求教之地。驳正之命。恭俟馀教。仄闻高乡有事。俊彦皆有言议。独执事未有所闻。意者以悲疚之地而兼闭户之义。末后文字间。乃有姓名相传。何也。士贵相知者。以其观善而服。见义则箴。执事于愚。洞有道义姻娅之契。此事头绪。于执事盛意。以为如何。而书疏之间。亦尝关说及之否。閒漫之人。不宜及此。而于执事。不敢有嗫嚅隐情。还切仄悚仄悚。
答南宗伯
岁初拜书。始得手滋。如对病患后颜范。因得推知證候渐次就平。区区慰满。有非知旧私情而已。第承有功制。不胜惊悼。向闻高门近亲亦鲜少。疾患中悲怛劳挠。有未易处。即日服履调摄又若何。贤孙更得一年。当倍佳健。凡百亦必有岁计之益。一味傃𨓏。岂是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7H 页

虚语。龙汉病亦无常。冬春作乖特甚。正月半间。多是鬼簿。然此魔儿厮挨已熟。亦不用畏怖。但年益近前。无所闻而死。为可恨耳。未知同病者有以拨药之耶。小儿子慵愚。尤无以慰心。进谒之日。当自见知。久欲使之参侍函丈。万一有薰陶之望。而长病之父。无他应门。因循如此。亦何足全责渠耶。今行又不成留侍计。有似过去候谒。于渠何得。伏想所以怜悯垂教之意。则当不以凡庸不诚而外之矣。此子不材。将来于科目进取。亦非所望。但欲稍使之识勤谨向廉耻。而尤不可得柰何。
就有私悃别白。龙汉虑事不审。二亲各葬数十里远。嗣续单微如此。异日陵谷之虑。有不可胜。本欲以数行文字记生卒。如家礼之制。以识其处。而又有私诚哀臆迫不自已者。先人不幸早世。先妣一生辛苦。遗恨在子孙。诚欲得信笔。记其梗槩以贻来仍。因欲借重于来世。诚至愿也。念知旧间哀余不孝者。当无如执事。玆敢百拜以请。并所有私记二度呈纳。伏想仁人君子之心。不以斥外之矣。私记文字。只欲遗示子孙。烦芜屑琐。不成法度。想当倍费剪削。可入绳尺。而不克更搆以呈者。诚以哀
贞窝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597L 页

情所迫。不知所以自裁故也。伏望略取大纲。各成十馀行。万一未死前若得片石镌刻。则不至有字多难排之患。尤万幸也。龙汉别白。
答柳天瑞
少日。幸接光尘三四十年矣。衰老痼病。未遑外事。则夙昔相知。并付相忘。近者执事罢官家居。时闻转传声息。而犹是梦中人。即此拜状。伏审鞍马近卸云院。距此才一舍矣。忽使人色动倾傃。因惟体气在旅神相。衰年泰健可想。区区慰满。龙汉病涉平生。幸而不死。馀外无足言者。岭下贸贸。儒林寂寞。云院得执事为洞主。人士之幸。未知执事宦游以来。阅历磨励。自信又何如耶。衰后固尝有一拜之愿。况溪山如云院。节属清和乎。不待下速。固将跃如。第病根在春夏。每于此时加甚。迩来缠绵枕席。且一月矣。逖闻佳会。良用悬悬。二竖子不饶人。柰何。高居隔远。执事閒居。未可久卜。失此邂逅。后期无缘。曷胜冲怅。又极逋慢。自力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