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劄录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4H 页
礼记
  月令
 郑云本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之首章也。疏曰。案吕不韦集诸儒所著。为十二月纪。合十馀万言。名为吕氏春秋。篇首皆有月令。与此文同是一證也。周无太尉。唯秦有之。而此月令云乃命太尉。二證也。秦以十月建亥为岁首。而月令云为来岁授朔日。即是九月为岁终。十月为受朔。三證也。周有六冕郊天。迎气则用大裘乘玉辂。建太常日月之章。而月令服饰车旗。并依时色。四證也。○通典大雩注曰。月令本出于管子。即周时人也。至秦吕不韦。编为吕氏春秋。汉戴圣又取集成礼记。徵其根本。并用周制。
日在营室。
 郑注。日月之行。一岁十二会。孟春日月会于娵訾。疏曰。营室号娵訾。○按十二月日月所会之次。散在各章。不便考览。玆采疏说作图。揭此。
  [十二月日月所会之次图]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4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昏参中。旦尾中。
 郑注。凡记昏明中星者。为人君南面而听天下。视时候以授民事。○按中者。非谓天之中。惟加于地之午位。谓之中。昏中者。初昏时在于午地者也。朝中者。将朝时在于午地者也。盖二十八宿。半隐半见。其隐其见。各以其时。故所以必于南方而考之也。○朱子曰。月令比尧之历象。已不同。今之历象。又与月令不同。○书尧典注顾氏临曰。月令仲春日在奎。考之书则冬之时也。仲夏在东井。则书之春也。仲秋在角。则书之夏也。仲冬在斗。则书之秋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5H 页
也。盖天道三十年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故曰伏羲神农之历。不可用于尧舜之际。尧舜之历。不可用于夏商之时。
其帝大皞。其神句芒。
 疏曰。太皞句芒。相去悬远。非是一时。而太皞木王。句芒有生木之功。取以相配。
其虫鳞。
 按虫类分属。小注马氏说得之。而其所谓苍龙,朱鸟,白虎,玄武。即四方七宿之名。详见劄录曲礼上前朱鸟注。
其祀户。祭先脾。
 郑注。凡祭五祀于庙。用特牲。有主有尸。皆先设席于奥。祀户之礼。南面设主于户内之西。乃制脾及肾为俎。奠于主北。疏曰。祭户之时。脾肾俱有。先用脾以祭之者。以春为阳中。于藏值脾。故先祭之。所以立春当脾者。牲位南首。肺最在前而当夏也。肾最在后而当冬也。从冬稍前而当春。从肾稍前而当脾。故春位当脾。从肺稍却而当心。故中央主心。从心稍却而当肝。故秋位主肝。此直据牲之五藏而当春夏秋冬之位。若其五行所主五藏则不然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5L 页
矣。故异义云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按此论祭脾之义。与陈注不同。未详孰是。
蔡邕独断。(注)
 按蔡邕东汉人。独断。所著书名。
门内之西。(注)
 补注曰。门内之西。郑注作户内之西。恐是。
蛰虫始振。
 郑注。夏小正。正月启蛰。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疏曰。汉时立春为正月节。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春分为二月中。前汉末。刘歆作三统历。改惊蛰为二月节。
鱼上冰。
 疏曰。鱼当盛寒之时。伏于水下。至正月阳气既上。鱼游于水。上近于冰。故云鱼上冰。
鸿雁来。
 疏曰。案下季冬雁北乡。据其从南始北。正月来至中国。故此云鸿雁来。吕氏春秋。鸿字皆为候。
朱子曰。论明堂之制者非一云云。(天子居青阳左个章注。)
 语类此说下。又有图。
  [明堂之制图]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6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郑本五行传言之。(乘鸾路驾仓龙章注。)
 疏本文曰。案尚书五行传。曰貌之不恭则有鸡祸。言之不从则有犬祸。视之不明则有羊祸。听之不聪则有豕祸。思之不睿则有牛祸。是鸡为木畜。羊为火畜。半为土畜。犬为金畜。豕为水畜。
赏公卿大夫于朝。
 疏曰。春阳气始著。仁泽之时。故顺其时而赏朝臣及诸侯也。夏阳气尤盛。万物增长。故用是时庆赐转广。所以无不欣悦也。秋阴气始著。严凝之时。故赏军帅及武人也。至冬阴气尤盛。万物衰杀。故赏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6L 页
死事者及其妻子也。
迎春东郊。祭太皞句芒也。(注)
 按此与古注疏大异。郑注曰。迎春祭苍帝灵威仰于东郊之兆也。疏曰。案贾马蔡邕。皆为迎春祭太皞及句芒。今郑独以为苍帝灵威仰者。以春秋文耀钩云苍帝灵威仰。礼器云飨帝于郊。而风雨寒暑时。是人帝何能使风雨寒暑得时。又周礼司服云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五帝若是人帝。何得与天帝同服。故以为灵威仰。○又古注疏五帝之名。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又春秋纬云紫微为天帝。北极耀魄宝。是五帝与天帝并为六也云云。(详见曲礼及郊特牲疏。)又曰。四时迎气。祭五天帝于四郊。各以当方人帝配之。如太皞炎帝是也。(郑注迎夏云祭赤帝赤熛怒于南郊之兆。秋冬亦以此推之。)○陈氏祥道曰。五帝与昊天同称帝。不与昊天同称天。犹诸侯与天子同称君。不与天子同称王。周官祀五帝之礼。有与天同。以极其隆。有与天异。以致其辩。故皆禋祀。皆服大裘。此其所同也。祀帝于圜丘兆。五帝于四郊。此其所异也。郑氏之徒。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7H 页
分郊与丘。以异其祀。别四帝与感帝。以异其礼。王肃尝攻之矣。然肃合郊丘而一之。则是以五帝为五人帝则非。夫有天地则有五方。有五方则有五帝。月令之五人帝。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而已。果以是为五帝。则前此其无司四时者乎。○程子曰。六天之说。起于谶书。郑玄之徒。从而广之。甚可笑也。帝者气之主也。东则谓之青帝。南则谓之赤帝。西则谓之白帝。北则谓之黑帝。中则谓之黄帝。岂有上帝而别有五帝之理。○朱子语类。问礼注疏中所说五帝神名。如灵威仰,赤熛怒,白招拒,叶光纪之类。果有之否。曰皆是妄说。汉时已祀此神。汉是火德。故祀赤熛怒。谓之感生帝。本朝火德。亦祀之。○信斋杨氏复曰。天帝一也。以一字言。则祀天飨帝之类。以二字言。则格于皇天。殷荐上帝之类。以四字言。则惟皇上帝。昊天上帝。皇天上帝之类。以气之所主言。则随时随方而立名。如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之类。其实则一天也。郑康成乃分为六天。随意曲说。是以王肃群儒引经传以排之。至晋泰始初。始合六天为一。而并圜丘于郊似矣。然又谓五帝非天。而用家语之文。谓太皞,炎帝,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7L 页
黄帝五人帝之属。为五帝则非也。夫有天地则有五行四时。有五行四时则有五帝。五帝者气之主也。易所谓帝出乎震是也。果以五人帝为五帝。则五人帝之前。其无司四时者乎。郑则失矣。而王亦未为得也。又曰天犹性也。帝犹心也。五帝犹仁义礼智信之心。随感而应者也。昊天上帝者。天之大名也。五帝分王于四时者也。○按以以上诸说观之。旧注固谬矣。陈注全用王肃说。而其误亦审矣。且此条当与郊特牲郊之祭也章参看。
守典奉法。
 
郑注。典六典。法八法。疏曰。六典。天官治典,地官教典,春官礼典,夏官政典,秋官刑典,冬官事典。八法。官属,官职,官联,官常,官成,官法,官刑,官计。
宿离不贷。
 补注曰。离如月离于毕之离。○按此比注说似胜。
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
 补注曰。陈注以参乘者。保介及御人之间为释。御字既在之字下。则恐文势不然。且保介训以衣甲。而谓之车右者。殊涉可疑。此皆因袭于古注疏也。诗臣工篇。嗟嗟保介。朱子注曰。保介见月令吕览。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8H 页
其说不同。然皆为籍田而言。盖农官之副也。以此观之。保介是农官。御如御食于君之御。御间。谓参与保介御侍之间也。下文诸侯大夫皆御之御。亦同义。但农官似无同乘之理。无乃言其已至籍田后欤。○按通解注曰。唐本措作置。无于参保介之御间字。有车右字云云。此则与注疏合。且朱子诗注虽如此。于通解则只载古注。无他说。保介之训。以车右亦通。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疏曰。天地之气。谓之阴阳。一年之中。或升或降。故圣人作象。各分为六爻。以象十二月。自十一月阳气初升。阴气渐下。至四月六阳皆升。六阴皆伏。至五月阴气初升。阳气渐伏。至十月六阴尽升。六阳尽伏。然则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五月至十月也。地气下降。天气上腾。十一月至四月也。今正月云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者。十一月一阳始动。十二月阳尚微。生物未极。正月三阳生而为乾体。乾体在下。三阴为坤而体在上。是天居地下。地居天上。故云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五月一阴生。六月阴尚微。成物未具。七月三阴生而成坤体。坤体在下。三阳为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8L 页
乾而体在上。则是地气在下。天气在上。故正月为泰。泰通也。天地交通。七月为否。否塞也。天地隔塞。所以十月云地气下降。天气上腾也。
审端径术
 郑注。术周礼作遂。夫间有遂。遂上有径。遂小沟也。步道曰径。
先定准直。
 郑注。准直。谓封疆径遂。疏曰。准谓轻重平均。直谓绳墨得中。封疆有界限。径遂有阔狭。皆先平均正直之。
孟春行夏令。
 疏曰。行令失之于前。气则应之于后。至如春夏及秋气来为应。惟在当年。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早落之类是也。若其冬时失令。则气应在于后年。故仲冬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行春令。蝗虫为败。仲冬非瓜瓠不成之时。又非蝗虫为败之日。是据来年。又序行令之时。各有次第。孟春举夏为始。仲春举秋为始。季春举冬为始。夏时之下则有秋有冬。次有来年之春。故孟夏举秋为始。仲夏举冬为始。季夏举春为始。秋冬亦然。○问春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9H 页
行秋令之类。不知是天行令。是人行令。朱子曰。是人行此令。则召天之灾。○按月令所记行令气应。多不可晓。盖阳主发生。故春夏多庆赏宽大之政。阴主揫敛。故秋冬多兵刑严肃之令。此王者所以体天行政。而如或反是。灾眚之应。理亦固然。至若春之与夏。秋之与冬。时分不远。阴阳亦同。如夏之赞桀俊遂贤良。行之于春。则果可招民多疾疫。时雨不降之灾。冬之固封疆备边境。行之于秋。则果可招介虫败谷。戎兵乃来之灾耶。逐月分排。各占界限。少有出入。便招灾咎。窃恐高远之天。不应屑屑如是。其说之穿凿傅会。政与洪范传某事失则某灾应者相类。不可尽信明矣。
国时有恐。
 郑注。以火讹相惊。
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陆释曰挚音至。蔡云伤折。首种。蔡云宿麦。○按陈注解挚字用蔡义。然只训以至似好。首种则蔡义似长。而陈注不用。未可晓。
始雨水章。
 按一岁二十四气三分之。则为七十二候。一月有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49L 页
六候。一候有五日。此章所记一句是一候。故疏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又今历每月下。必书月令六句者。亦以纪六候也。
仓庚。
 郑注。仓庚骊黄也。○按陈注鹂黄。盖用郑注。而鹂字误。当作骊。○字汇。仓庚毛黄色。羽及尾黑色相间。以双飞相丽曰黄鹂。以黄色黑章曰黧黄。以鸣嘤嘤曰黄莺。
鹰化为鸠。
 
郑注。鸠搏谷也。疏曰。郭景纯云今之布谷。○按此即诗之鸤鸠。俗名법국이。
择元日。
 按古注及小注方氏说。皆以甲日解元日。此恐为是。不必更择甲日之善者矣。
召诰社用戊日。(注)
 召诰曰。戊午。乃社于新邑。
省囹圉。
 郑注。省减也。
九嫔御。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0H 页
按陈注以御训侍。虽本郑注。然小注方氏谓九御似长。
禖氏祓除。(注)
 诗生民朱子注。祓无子。求有子也。
怪妄不经。削之可也。(注)
 补注曰。陈注以吞卵履迹。皆归之怪妄。而朱子既于诗注。具载此说。且引张子说。以为神人之生。有异于人。何足怪哉。今当以朱张之训。为定论。
昼夜各五十刻。(是月也日夜分章注。)
 按古历一日百刻。故如此。今历一日九十六刻。故春秋分昼夜各四十八刻。
毋作大事。
 郑注。大事兵役之属。○按陈注直以军旅解大事。恐未备。
日在虚则藏冰。(天子乃鲜羔开冰章注。)
 郑注引左传日在北陆而藏冰。疏曰。北陆虚也。谓十二月日在虚之时而藏冰。
鹌。(桐始华章注。)
 韵会音闇。说文鹑属也。广韵鹑也。
荐鞠衣。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0L 页
陆音鞠。居六反。如菊华也。又去六反。如曲尘。○按周礼王后六服。一即鞠衣。又首卷鞠衣图下。释云季春将蚕。服之以告先帝云。然则既以荐于神圣。王后又自服之欤。
色如鞠花(止)色如鞠尘。(注)
 补注曰。周礼内司服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疏曰。鞠尘者曲尘。古通用。以其桑叶始生。即养蚕。故服色象之。观此则陈注鞠花之鞠。当通作菊。鞠尘之鞠。当通作曲。
出币帛(止)礼贤者。
 
杨梧曰。出币帛。将以聘名士礼贤者也。周天下。以言聘礼之广。自其有声望则为名士。自其有才德则为贤者。○按此比陈注似胜。陈注以周天下。为周急之义。误矣。
戴胜。
 按尔雅戴鵀注。头上花毛成胜。故今呼戴胜。师古曰。胜妇人首饰。○诗鸤鸠章朱子注曰。鸤鸠秸鞠也。亦名戴胜。今之布谷也。以此观之。戴胜与上文鹰化为鸠之鸠。似是一物。而此章鸣鸠。则又是别鸠也。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1H 页
曲植。
 郑注。曲薄也。植槌也。疏曰。槌悬蚕薄柱也。○按薄帘属。盖养蚕器。诗八月萑苇。朱子注曰。萑苇既成而收蓄之。将以为曲薄。
籧筐。
 陆音籧亦作筥。方曰筐。圆曰筥。
春液角(止)寒定体。(百工咸理章注。)
 此即考工记弓人文。疏曰。春液角。言春时先浸液其角。豫和濡。筋柔于角。故于夏暑湿之时。始治筋。秋合三材者。秋时阴阳气调。合胶漆丝之三材。角在内面。筋在外面。干在中。寒定体者。谓冬气凝寒。物皆牢实。故内之檠中。使弓体坚强。
命国难。
 韵会。难郤凶恶也。周礼。方相氏率百隶时难。以索室驱疫。通作傩。
春者阴气之终。(注)
 按阴气盛于冬而尽于春。故云阴气之终。
汉王商尝止之。(季春行冬令章注。)
 按纲目。汉成帝三年。京师民相惊言大水至。老弱号呼。长安大乱。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可御船。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1L 页
令吏民上城避水。左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稍定。
其祀灶。祭先肺。
 郑注。灶在庙门外之东。祀灶之礼。先席于门之奥。东面设主于灶陉。乃制肺及心肝为俎。奠于主西。疏曰。东面设主。谓设主人东面也。灶陉。谓灶边承器之物。以土为之云。
蝼蝈鸣。
 郑注。蝼蝈蛙也。蔡云蝼蝼蛄。蝈蛙也。
王瓜生
 本草。王瓜쥐외불희。性寒味苦。叶似瓜蒌。五月开黄花。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一名土瓜。○芝峰类说曰。韵会。王瓜根可生食。故得瓜名。然王瓜实小而以王称何也。或云即今俗所谓籍田瓜也。其种本小而先诸瓜而生。荐进于王。故名之。未知信否。
苦菜秀。
 按本草。苦菜고바기。性寒味苦。生田野中。凌冬不死云云。盖始生则虽久而特秀于孟夏。故于此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2H 页
记之。
蓖挈。(注)
 陆音蓖反八反。字汇蓖音卑。又音弼。
靡草死。
 郑注。靡草荠葶苈之属。
受桑多则税茧多。(蚕事毕后妃献茧章注。)
 疏曰。贵者桑多。贱者桑少。
鵙博劳也。(小暑至章注。)
 郑注作搏劳。陆云搏音博。又作伯。疏曰。诗七月鸣鵙笺云伯劳鸣。将寒之候。○按诗传小注朱子曰。鵙以七月鸣。则阴气至而众芳歇矣。鴂鵙音相近。服虔陆佃以为鶗鴂即鵙也。又补传云仲夏始鸣。七月鸣之极。
疏又以反舌为虾蟆。(注)
 郑注。反舌百舌鸟。疏曰。蔡云反舌蛙也。今谓之虾蟆。其舌本前着口侧而末向内。故谓之反舌。曰诚如此言。虾蟆五月中始得水。适当聒人耳。何反无声。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按本草百舌鸟注。今之莺也。
养壮佼。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2L 页
通解朱子曰。此句当属上章举长大之下。
鞞。
 补注曰。按字书。鞞与鼙同。
命有司为民(止)大雩帝。
 郑注。阳气盛而常旱。山川百源。能兴云雨者也。必先祭其本。乃雩。春秋传曰。龙见而雩。雩之正当以四月。凡周之秋三月之中而旱。亦修雩以求雨。因著正雩。此月失之矣。天子雩上帝。诸侯以下雩上公。疏曰。四月纯阳用事。阳气盛而恒旱。故制礼此月为雩。纵令不旱。亦为雩祭。
古者上公。(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章注。)
 疏曰。古之社稷五祀。虽为王朝卿士。兼带上公之官。故左氏云封为上公。祀为贵神。
农乃登黍。
 古经。此句在是月也上。
乃以雏。
 补注曰。雏吕氏春秋作鸡。淮南子时则训篇作雉。
羞以含桃。先荐寝庙。
 疏曰。月令诸月无荐果之文。此独羞含桃者。以此果先成。异于馀物。故特记之。其实诸果于时荐。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3H 页
布者。阴功所成。(毋暴布章注。)
 按以其成于妇人之手。故谓之阴功欤。
轻囚则不如是。(挺重囚章注。)
 按孟夏。决小罪出轻系。则轻囚皆已放遣。而重囚独在也。及至五月。时当极热。而系累严急。不容少宽。则恐或有伤生之患。故既缓其禁。又益其食。所以惩恶之义。好生之仁。并行而不悖也。挺有拔脱之义。盖谓解缧绁脱桎梏之类也。只言重囚而不言轻囚者。此时轻囚已无在狱故也。且孟夏释轻囚。仲夏宽重囚。施政次第。固当如此。陈注恐失本旨。
班马政。
 郑注。庾人职曰掌十有二闲之政。教以阜马佚。特教駣攻驹。此之谓也。疏曰。本注云阜盛壮也。二岁曰驹。三岁曰駣。玄谓佚者。用之不使甚劳。安其血气也。教駣始乘。习之攻驹。騬其蹄齧者。(騬音乘。马去势曰騬。又夏小正传。攻驹教之服车。)
阴阳争。死生分。
 按阳者生之道也。阴者死之道也。子为冬至而一阳于是乎生。午为夏至而一阴于是乎生。阳生则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3L 页
万物自此而向乎生矣。阴生则万物自此而向乎死矣。故冬至言诸生荡。夏至言死生分。陈注所释。虽本旧说。然于义恐误。小注方氏说为得之。
命渔师伐蛟(止)取鼋。
 郑注。四者甲类。秋乃坚成。周礼曰秋献龟鱼。又曰凡取龟用秋时。是夏之秋也。作月令者以为此秋据周之时也。周之八月。夏之六月。因书于此。似误也。
大合百县之秩刍。
 补注曰。谚读秩下着吐误。当于刍下句绝。
无或差贷。
 沙溪曰。贷依上文作忒如何。○补注曰。吕氏春秋。正作忒。又陆曰贷音二。又他得反。朱子通解。只载他得反。则其当作忒无疑。
典妇功典枲染人。(注)
 此三官。皆属天官。
谷实鲜落。
 疏曰。谓鲜少堕落。由风多故也。或云以夏召春气。初鲜絜而逢秋气肃杀。故鲜絜而堕落也。○按疏义上说似胜。而陈注却从下说。未可晓。○沙溪亦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4H 页
曰。鲜疑稀少之意。
其帝黄帝。
 按曲礼。天子祭天地岁遍。疏曰。黄帝含枢纽。季夏六月土王之日。亦祭之于南郊。又周礼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郑注。季夏迎黄帝。亦于南郊。以此观之。季夏有迎土气之祭。明矣。
其虫裸。
 郑注。象物露见。不隐藏。虎豹之属恒浅毛。○按虎豹是毛虫。非裸虫也。郑注虽以毛浅不隐。为季夏明露之象。然终恐未衬。陈注则既以人为裸虫之长。复取郑注虎豹之说。似又斑驳。未知如何。○更按礼运四灵疏曰。四方所象。理有多途。虎虽属西方。以其浅毛。得属中央土云云。其说似亦有徵矣。
律中黄钟之宫。
 疏曰。黄钟之宫。于诸宫为长。季夏土王。其声最重。谓土之声气。应此黄钟之宫声。非黄钟一声也。又曰。土无候气之管者。以寄王四季之末。故从四时之管而不别候也。唯以四行末十八日。为土之气也。
祭先心。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4L 页
郑注。乃制心及肺肝为俎。
设主于门左枢。(其日庚辛章注。)
 郑注曰。祀门之礼。北面设主于门左枢。乃制肝及肺心为俎。奠于主南。疏曰。门左枢。谓庙门外左枢。北面。以在门外。故主得南向而北面设之。
用始行戮。
 疏曰。言鹰于是时。始行戮鸟之事。○杨梧曰。行戮主鹰言。○补注曰。陈注及谚读。似以人君行戮看。而此句在于天子居总章左个之上。且季秋豺乃祭兽戮禽。与此戮字正相似。疏及杨说恐得之。
食麻与犬。
 沙溪曰。内则菽麦蕡注。蕡大麻子。胡麻汉后始自西域来。又曰今俗谓之真荏。○先曾祖考文敬公曰。月令秦吕不韦所作。而胡麻之自西域传来。在于汉后。则沙溪说。恐未然也。按本草。麻子삼性平味甘无毒。补虚劳润五脏。以此观之。此所谓麻。其为麻子。似无疑也。
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陆曰。断丁乱反。下同。蔡云断徒管反。绝句决字下属。○杨梧曰。伤者损皮肤。创者损血肉。折者损筋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5H 页
骨。断者骨肉皆绝也。一说审断决为句非矣。○按蔡杨说亦好。然古经以审断以下别为分段。通解亦从之。然则断字连下不句。未为不可。
不可以赢。
 补注曰。赢如时诎举赢之赢。盖秋者阴之始。凡事当务收敛节损。以顺天时。不可使张大盈成。以悖阴气也。小注说。盖得此意。朱氏所谓不可使阴气之赢者。恐失本旨。○按此说。正是下文所谓毋以封诸侯。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者。皆不欲赢之之意也。朱说果误。
以月建在酉。(是月也农乃登谷章注。)
 补注曰。郑注云备者备八月也。八月宿直毕。毕星好雨。陈注盖以此删改而全没备八月之意。有若七月建酉者然。殊欠分晓。
记者但知(止)出田邑之制。(是月也毋以封诸侯章注。)
 按祭统曰。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气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气也。疏曰。爵命是生养之事。故属阳。国地是土地之事。故属阴。
循行牺牲(止)视长短。
 郑注。于鸟兽肥充之时。宜省群牲也。疏曰。刍豢者。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5L 页
食草曰刍。食谷曰豢。皆按行之也。察物色者。骍黝之别也。周礼。阳祀用骍。阴祀用黝。望祀各以其方之色也。必比类者。如太皞配东。亦用青。是其类也。量小大者。大谓牛羊豕成牲者。小谓羔豚之属也。视长短者。谓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之属也。○按将以季秋。大飨而用牺牲。故此月先为省视也。且疏释量小大一句。与今注少异。览者详之。
天子乃难。
 郑注。阳暑至此不衰。害亦将及人。所以及人者。阳气左行。此月宿直昴毕。昴毕亦得大陵积尸之气。气佚则厉鬼亦随而出行。于是命方相氏。率百隶而难之。
雨非不降(止)非成物之雨。(行冬令则风灾数起章小注。)
 按雨则一也。而春气发生。故春雨能生物。秋气收敛。故秋雨能成物。未有雨于春而不能生物。雨于秋而不能成物者也。方氏所谓雨非不降。而非成物之雨者。可谓误矣。虽以草木生荣为疑。然经文又曰其国乃旱。五谷复生。则固亦不待雨而生矣。此乃所以为异也。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6H 页
金自有五色而黄为贵。(鸿雁来宾章注。)
 按本草云古人名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铅为青金。铁为黑金。所谓五色。似指此也。○又按菊之贵黄。非徒取金色。盖以黄者中央正色故也。
祭兽者。祭之于天。(注)
 按鹰祭鸟豺祭兽同也。而陈注于鹰则曰先杀不食。似人之食而祭先代为食之人。于豺则曰祭兽者祭之于天。彼此各异。未知别有所据而然耶。
入学习吹。
 郑注。为将飨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
大飨帝尝(止)告备于天子。
 郑注。尝者谓尝群神也。天子亲尝帝。使有司祭于群神。礼毕而告焉。疏曰。尝牺牲。谓尝祭群神以牺牲。其事既毕。告祭备具于天子也。知此尝尝群神者。四月大雩以祈谷实。雩上帝之后。云雩祀百辟卿士。是雩帝之外。别雩群祀。九月大飨以报功明。飨帝之外。亦飨群神也。○杨梧曰。飨以报帝。尝以荐亲。○按此与注疏不同。且注疏释尝牺牲以下。异于陈注而似长。
合诸侯。制百县。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6L 页
疏曰。诸侯谓畿外国。百县谓乡遂。
整设于屏外。
 郑注。屏所田之地门外之蔽。
天子马有六种。(注)
 按六马谓种,戎,齐,道,田,驽。详见周礼夏官校人。又见杂记下篇。
授车千乘者。(注)
 沙溪曰。千乘何所据耶。○补注曰。千他本作于者。恐是。
土地分裂。
 
郑注。大寒之时。地隆拆也。○按陈注亦以拆训裂。盖皆严寒冻拆之意。然愚意盗贼纷起。攻略州郡。故边疆数扰。土地幅裂。与孟冬行秋令。则小兵时起。土地侵削同义。作如此看。未知如何。
曰脩曰熙。相代为水官。(其日壬癸章注。)
 按此说本于左传注。然窃考北方者。所以终万物始万物。故凡属北方者皆二。以五脏言之。心肝脾肺皆一也。而肾独二。以四方言之。青龙朱雀白虎皆一也。而玄武独二。以四德言之。事亲从兄节文皆一。而知而不去则智独二也。体仁嘉会利物皆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7H 页
一。而贞固干事则贞独二也。故朱子曰属北方者。便着用两字。方能尽之。先王之使脩,熙二官治水者。盖有至意存乎其间。固非偶然相代者也。○后看文献通考郊社考。载陈氏礼书说。曰春夏秋中央之臣。皆一人耳。而冬有脩与熙者。盖冬于方为朔。于卦为艮。于肾有左右。于器有权衡。于物有龟蛇。于色有青黑。则官有脩,熙宜矣云云。此正与愚见相符。
其祀行。祭先肾。
 郑注。冬阴盛寒于水。祀之于行。从辟除之类也。祀行之礼。北面设主于軷上。乃制肾及脾为俎。奠于主南。疏曰。以主须南向。故人北面设之。○按軷祭行道之神也。注所谓軷壤。即軷坛也。○又按軷说文。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軷。既祭軷。轹于牲而行。
雉入大水为蜃。
 郑注。大蛤曰蜃。○按韵会。蜃说文大蛤。尔雅翼雀入淮为蛤。雉入海为蜃。比雀所化为大。故称大蛤。一曰蛇化为蜃。似蛟无足云云。陈注以为蛟属者似本于此。然韵会此下。又曰尔雅蚌含泥水为蜃。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7L 页
蜃小者珧。珧即小蚌。陈藏器云车螯大蛤也。一名蜃。又周礼掌蜃共白盛之蜃注。谓饰墙使白。今东莱用蛤。谓之蜃灰云云。以此诸说观之。蜃明是大蛤。谓之似蛟者。不过一说。而亦无明据。陈注之断而从之。未详何意。
子必为蟂。(注)
 按字汇。蟂獭属害鱼者。贾谊赋偭蟂獭而隐处。
其器闳而奄。
 郑注。象物闭藏也。
季秋献功裘。(是月也天子始裘章注。)
 
补注曰。周礼天官司裘中秋献良裘注云良善也。王所服也。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注。功裘。人功微粗。卿大夫所服。然则此注当引中秋良裘。而误引季秋功裘矣。
是月也。大饮烝。
 郑注。十月农功毕。天子与其诸侯群臣。饮酒于太学。以正齿位。谓之大饮。其礼亡。党正职曰。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亦谓此时也。诗云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是颂大饮之诗。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8H 页
谓之房烝。(注)
 沙溪曰。房俎名。○详见明堂位周以房俎注。
祈来年于天宗(止)先祖五祀。
 郑注。此周礼所谓蜡祭也。或言祈年。或言大割。或言腊。互文也。疏曰。此等之祭。总谓之蜡。若细别言之。天宗,公社,门闾谓之蜡。其祭则皮弁素服。葛带榛杖。其腊先祖,五祀。谓之息民之祭。其服则黄衣黄冠。故郑注郊特牲云息民与蜡异也。凡蜡皆在建亥之月。而皇氏以为夏殷蜡各在已之岁终。若如此。夏家季冬则计耦耕事也。修耒耟具田器。不得方始劳农以休息。皇义非也。○按疏说固详。而其以蜡与息民。分为二事者。与陈注似异。未知如何。又亥月之辨及蜡腊之说。详见郊特牲天子大蜡以下诸章。当参考。
饬死事。
 通解朱子曰。吕淮唐。并无此三字。今按三字衍文。当从唐本。
以固而闭。
 补注曰。郑注而犹汝也。陈注改汝为其者。苟简。
一说。丧读去声。(地气沮泄章注。)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8L 页
按此即疏义皇氏说。然丧只是死丧之丧。孔氏所释亦如此。逃亡云者。恐不可从。
大酋。
 郑注。酒熟曰酋。
火齐。
 郑注。腥熟之调也。
毋有差贷。
 贷当音忒。已见上。
有能取蔬食。
 郑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疏曰。山林蔬食。榛栗之属。薮泽蔬食。菱芡之属。
芸始生。荔挺出。
 按芸即芸香。古人藏书。蓄芸香以辟蠹。故曰芸编。藏书之阁曰芸阁。○又按郑注。荔挺马薤也。此盖以荔挺为名。陈注亦同。考芝峰类说。载杨用脩说。曰蔡邕,高诱皆云荔以挺出。郑玄以荔挺为名者误矣云云。此说似近之。
蚯蚓结。
 疏曰。蚯蚓屈首下向阳气。气动则宛而上首。故其结而屈也。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9H 页
麋角解。
 疏曰。麋阴兽。情淫而游泽。冬至阴退故解角。从阴退之象。鹿是阳兽。情淫而游山。夏至得阴而解角。从阳退之象。
瓜瓠不成。
 郑注。子宿值虚危。虚危内有瓜瓠。疏曰。天文志。瓜瓠四星在危东。
金华应氏曰尝者云云。(是月也命渔师始渔章小注。)
 按经文。乃尝鱼先荐寝庙者。盖将尝鱼。必先荐于亲而食之。非谓先尝而后荐也。孟夏尝麦。仲夏尝黍。其例皆同。应氏说。恐全失经旨。
冰以入。
 古经此句连下段。郑注。冰既入。令田官告民出五种。明大寒气过。农事将起也。○通解曰。唐本以作已。
镃基。(令告民出五种章注。)
 郑注作镃錤。疏云锄类。
作乐于大寝以缀恩也。(命乐师大合吹而罢章注。)
 疏云大寝。路寝也。与宗人图事之处。缀恩者。缀谓连缀。恩谓恩亲。
云溪漫稿卷之二十三 第 459L 页
王居明堂礼。(注)
 逸礼也。
日穷于次(止)星回于天。
 郑注言日月星辰。运行于此月。皆周匝于故处也。次舍也。
数将几终。
 按小注陆氏说甚好。陈注全用疏说。亦自可通。而但费分解。
礼有五经。(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章注。)
 沙溪曰。五经。吉,凶,军,宾,嘉也。
畏介虫。(季冬行秋令章注。)
 沙溪曰。畏字未详。○按注意。盖言介虫非可畏之物。而今畏之者。以其为兵象故也。介是甲者。故为兵象。○又按介虫为妖。五行传所谓龟孽之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