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唐朝
释昙藏隋末唐初 567 — 635年3月1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年十五。
或以其有夭相。
二亲即为姻媾。
以冀嗣续。
非其志也。
乃竟遁去。
欲遂薙落。
而未遇其人。
方默念观世音。
道值黔而牧二牛者。
从问所可宿地。
则曰。
西行有寺。
稍闻钟声。
果见寺。
僧徒尤众。
且为圆顶无难色。
竣事即出门。
仅百步回顾无所见。
由是知为化境云。
黎明西奔陇上寻还京邑
住旌善寺登且戒听习经论。
意义有所疑则往山东稽诸宿德。
地持十地无拥滞。
晚归隶贯光明寺献后崩。
召住禅定
国朝造会昌寺。
诏为上座
贞观译经證义
又诏主兴善寺
固让举蓝田化感寺润法师
自代果称旨。
东宫有疾。
入授戒而瘳。
赐帛赐衣。
且诏度僧三千。
并造普光寺
使隶焉。
诏问得遥受戒不。
以地持论。
谓若无戒师。
发弘誓愿得菩萨戒。
因以论文进。
仍以御制忏悔词。
宣读。
皇后疾。
诏入寝殿授戒。
赐物丰渥。
九年三月十八日
终于会昌寺。
春秋六十九。
两宫哀恸。
葬郊西起塔图形以垂不朽。
太子詹事黎阳于志宁文其碑。
释昙藏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家世望门。
清心自远。
年十五。
占者谓为寿短。
二亲哀之即为姻媾。
既本非情。
虑有推逼。
遂逃亡山泽。
惟念谁度行至外野。
少非游践莫知投告。
但念观音。
久值一人貌黑而驱二牛。
因问所从可得宿不。
便告曰。
西行有寺不远当至。
寻闻钟声。
忽见僧寺。
因求剃落便遂本心。
即遣出门可行百步。
回望不见久乃天明。
西奔陇上求法为务。
晚还京邑
于旌善寺行道受戒。
听诸经律意有所昧。
又往山东
彼岸诸师竞留对讲。
地持十地名称普闻
故东渐海滨南穷淮服。
听涉之最无与为俦。
及返京师光明寺
诠发新异擅声日下。
献后既崩召入禅定。
性度弘裕风范肃成。
故使道俗推崇。
纲维领袖
恒为接对之役也。
宾客席上之美。
谈叙旷世之能。
见之今矣。
大唐御世。
造寺会昌
又召以为上座
抚接长幼殊有奇功。
贞观译经又召为證义
时以威烈气远容止清肃。
可为兴善寺主。
深怀礼让用开贤路。
乃荐蓝田化感寺闰法师焉。
即依其言举称斯目。
及皇储失御。
便召入宫。
受菩萨戒翌日便瘳。
敕赐绢数百段。
衣对亦尔。
度人三千。
并造普光寺焉。
寻又下敕。
得遥受戒不。
曰。
地持论云。
若无戒师。
发弘誓愿。
得菩萨戒。
因进论文。
敕乃以忏词令披读。
皇后示疾。
又请入宫。
素患腰脚。
敕令舆至寝殿受戒。
施物极多并充功德。
至贞观九年三月十八日终于会昌寺。
春秋六十有九。
哀动两宫吊赠相次。
诏葬郊西严村。
起塔图形。
东宫詹事黎阳于志宁为碑文。
见于塔所。
释从审后梁 ? — 916年3月1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幼落䰂于江都禅智寺
咸通五年
趋燕台奉福寺受具戒。
乃复遍历诸形胜。
后归首众。
以法律为下所畏服。
然专诵净名经。
未尝小怠。
贞明二年三月十八日
忽构微疾。
明日遂卒。
维获舍利。
累石以葬筠源。
沙门灵护为之铭。
释从审
不详氏族。
幼入江都禅智寺舍家。
诵经数万馀言。
其寺即隋炀帝之故宫也。
咸通五年受具戒于燕台奉福寺。
席经筵遍知尝染。
后并三衣成五纳。
诸名山胜概无不游览。
末归淮甸推为僧首。
五六年间一皆严肃。
然恒诵净名经未愆日计。
贞明二年三月十八日构疾。
十九日禺中微息而终。
颜貌如常。
茶毗获舍利三十粒。
坚明通锻无耗。
叠石为坟。
筠源沙门灵护述坟铭云。
僧皓端五代至宋初 890 — 96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
九岁舍家。
隶灵光精舍。
习经法。
年弱冠。
四明阿育王寺
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
由是于南山部义。
通明无壅。
寻从金华云法师
究名数论。
法华经。
遂徇吴兴缁侣之请。
而开导焉。
武肃钱王。
归诚大教。
誉。
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
复徙真身塔寺。
居无几。
乃依天台玄烛法师
禀止观之道。
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忠献王赐紫衣。
仍署崇法大德号。
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
足迹不入俗。
仅二十馀载。
建隆二年。
三月十八日。
坐逝于所居房。
寿七十二。
腊五十。
著述凡七十许卷。
秘书监钱昱
为录其行焉。
释皓端
姓张氏
嘉禾人也。
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
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
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
四明阿育王寺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
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
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
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
两浙武肃王钱氏。
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
于真身塔寺宣导。
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
彼宗号为第十祖
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
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
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
别署大德号崇法焉。
后誓约不出寺门。
远公之不渡虎溪也。
高尚其事。
仅二十馀年。
身无长衣口无丰味。
居不施关坐唯一榻。
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
容貌犹生。
三日焚之于城西。
得舍利于煨烬之末。
俗年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
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
性耿介言无苟且。
一坐之间不谈世论。
唯以佛法为己务。
可谓傅翼之象王矣。
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
躬睹端之标格。
为著行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