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王铎(1592年—1652年4月28日—Wang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生于河南孟津县(今河南孟津),籍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世称「王孟津」,明末清初官员,进士出身,书画家。王铎幼时家境贫寒,“不能一日两粥”,母亲陈氏曾将陪嫁的“钏珥链柎鬻之市,以供朝夕”。聪颖慧敏,十八岁就学于山西蒲州河东书院,明天启二年(1622年)成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累擢礼部尚书。南明弘光朝任东阁大学士、次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攻佔南京后,降清。顺治六年(1649年),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官至弘文院大学士,授礼部尚书。顺治八年(1651年),晋少保兼太子太保。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十八日病逝于孟津,赐祭葬,谥文安。“赠太保。荫一子为中书舍人”(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葬于偃师县城东山化乡石家庄村南。钱谦益作《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张镜心为其作《王文安公神道碑铭》。《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写书法主张「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非常专注于书法上。书风倾向「刚强」。
维基
庄令舆(1662年11月8日—1740年8月22日,康熙元年九月二十八日-乾隆五年七月初一日),原名景濂,字荪服,号阮尊。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人,诗人。天资颖异,下笔则数千字,尤其工于诗。早年为监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以蒋玑之名中式丙子科顺天乡试,因借名顶替被黜。四十一年(1702年),中式壬午科顺天乡试南皿,应试时兼作四书五经文二十三篇而违反规定,经奏闻后,康熙帝钦赐举人。四十五年(1706年)取中丙戌科会试五经卷,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满文。四十八年(1709年)四月十一日,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选充教习满洲庶吉士(小教习),充《政治典训》纂修官。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覃恩敕封儒林郎。五十三年(1714年)六月十六日,以编修差充甲午科浙江乡试副考官,所取多一时名士。后罢官归乡,奉养父母。喜好汲引后进,指导皆成佳士。家贫而好学,虽然一无所有却安宁恬适。亲自教育孙辈读书,书对联于家塾:「负郭无遗产,传家有赐书」。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日,以子庄松承覃恩诰封奉政大夫。乾隆五年(1740年)七月初一日卒,年六十二岁。
维基
庄廷伟(1662年9月30日—1720年9月8日,康熙元年八月十九日-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七日),字轶群。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式丁卯科江南乡试举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式辛丑科第二甲第十一名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十九日,敕封徵仕郎。三十八年(1699年),任户部云南司郎中。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十八日,诰封奉政大夫。四十三年(1704年),外授河南卫辉府知府。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诰封中宪大夫。五十六年(1717年),以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甘山道。在当地推广江南水车,引进和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从内地调运小麦、大麦、豌豆、胡麻、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等籽种,增加农作物种类,提高粮食产量。著有《治甘州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八月初七日,卒,年五十九岁。身后因甘肃甘山道任内「应追核减运粮脚价银两案」被限期追赔。
维基
蒋涟(1675年—1758年),字檀人,号锦风,又号省庵。江南省苏州府常熟县(今属苏州市)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乡试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翰林院散馆,授编修。充《康熙字典》纂修官。当时清军征策妄阿拉布坦,蒋涟捐骆驼佐军,有诏书褒奖。五十四年(1715年):以翰林院编修充乙未科会试同考官。升右春坊右中允。充《御纂周易折中》、《御纂性理精义》缮写。五十九年(1720年):右春坊右中允。十一月一日以右中允差任提督河南学政。雍正三年(1725年):以右中允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四年(1726年):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院侍讲,仍充日讲起居注官。奏请将文庙大成殿所用瓦更换为黄瓦。奏请仿《朱子纲目义例》纂修《明史纲目》。五年(1727年):翰林院侍讲,充《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南书房校对。十一年(1733年):升太常寺卿。十三年(1735年):太常寺卿。十二月四日[1]迁太仆寺卿。奏请添设牧场二十四处,确保马驹繁盛。乾隆六年(1741年)三月十八日休致。
维基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字吁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人,清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儒生、文学家、书法家、湘军将领,官至封疆大吏、太子太保、四川总督,谥“文忠”。骆秉章父珝元,号诚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十八日,骆秉章出生于广东省花县炭步镇华岭村。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其座师为穆彰阿,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稽察吏部银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湖北按察使、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咸丰二年(1852年)夏,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率清兵拼死抵抗,并令用炮轰击,其事未平,被革职留任。后以守长沙有功(太平军围攻八十馀日不能克)而复职。咸丰三年(1853年)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左宗棠说:“所计画无不立从。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一时传为佳话。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向骆秉章求救。骆秉章派鲍超赴湖北,以彭玉麟继其后。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告戒其弟曾国荃要“一听骆中丞、左季兄之命,敕东则东,敕西则西!”潘祖荫曾言:“楚军之得力,由于骆秉章之调度有方,实由于左宗棠之运筹决胜”。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镇压云南蓝朝鼎领导的起义势力,解绵州之围,杀四万余人。赏加太子少保衔。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拢子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不忍全军饿死,写信给骆秉章,希望“宥我将士,请免诛戮”。骆佯称答应,后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同治四年(1865年),有眼病,力疾视事。同治六年(1867年)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不久旧病复发,死于任所。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维基
何桂清(1816—1862年12月21日),字根云。云南省云南府昆明县(今云南省昆明市)。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军事人物。官至两江总督。因抵抗太平天国不力,以失封疆之罪,弃市。何桂清的父亲是王英九之父王燮的家丁。王燮担任太守,为王英九请来家教,何桂清伴读。王英九愚钝又喜欢玩乐嬉闹,不喜欢八股文,因而读书失败,何桂清思绪清明,过目不忘,反而造就了何桂清。后来王英九捐纳为盐使时,何桂清出资,报答此恩。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桂清中式乙未科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官。道光十九年(1839年),主贵州乡试。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司经局洗马,右赞善,改左赞善,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行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翰林院侍讲,仍任洗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升太仆寺少卿,为广东乡试正主考,会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光禄寺卿,改太常寺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为山东学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加内阁学士,仍提督山东学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五日,迁兵部右侍郎。丁忧去职,服满后补任原官。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日,署理吏部右侍郎,闰八月十三日授兵部右侍郎。十二月十四日改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南书房行走,顺天乡试覆试阅卷大臣,顺天武乡试较射大臣,兼管三库事务,充实录馆副总裁。二年(1852年),署理经筵讲官。三月六日充会试副总裁、覆试阅卷大臣,大考翰詹阅卷大臣,考试荫生阅卷大臣,八月六日授江苏学政。太平天国袭江南,何桂清以江苏学政身份疏陈军事,抨击封疆大吏软弱,无所顾忌侃侃而谈,咸丰帝感到惊奇。三年(1853年)十一月二日改礼部左侍郎。四年(1854年)三月十日,改吏部右侍郎,仍充江苏学政,四月十八日改仓场侍郎,九月二十一日升授浙江巡抚。太平军攻陷江宁,东南震动。安徽徽州府、宁国府是浙江屏障,何桂清驻兵黄池,扼守要冲,与浙江提督邓绍良击退太平军。五年(1855年),桂清檄令道员徐荣攻黟县、石埭,太平军主力到达后徽勇溃败,徐荣战死。何桂清上疏主张安徽浙江互为唇齿,主客一心方有胜算,咸丰帝上谕令地方官吏不分畛域剿敌。安徽巡抚移驻庐州,徽州、宁国二府暂由何桂清管辖,桂清令徽州府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收复徽州府城及休宁县,布防堵敌军来路。江西太平军入侵浙江,攻陷衢州府开化县,进犯严州府遂安县,桂清檄令邓绍良等夹攻,击退太平军,周天受、石景芬等克复黟县、石埭县。何桂清奏请增补道员缺额,以石景芬任徽宁池太道;总兵豫祺战绩不佳,革职,以江长贵代;团练大臣前侍郎张芾驻皖南,督办徽、宁防务,兼顾浙江衢州、严州二府。六年(1856年),檄令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合攻宁国府,江长贵击败来援的太平军,收宁国府城,获得嘉奖。浙江杭州府知府王有龄被通判徐徵讦控,桂清复奏有微词,被朝廷责问,十一月六日以病免职。七年(1857年)春,两江总督怡良因病出缺,桂清同年的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保荐以何继任,统筹粮饷。四月十二日,以二品顶戴署理两江总督。六月六日,实授两江总督。桂清保荐王有龄升授江苏布政使,获准。此时江宁已沦陷多年,总督驻常州,军事由江宁将军和春主导,江南提督张国梁为帮办,前任总督怡良专责转运粮饷。桂清屡次奏陈方略,符合咸丰帝期望,谕饬和春与桂清和衷商酌。冬季,攻克江苏镇江府,以办理军饷功加太子少保。十二月二十六日充钦差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办理通商各口事务。八年(1858)十一月,会同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英、法、美三国改订税则、通商章程:有限承认鸦片贸易;依《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上海创建关税总局;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抽5%关税,洋货远销内地一律按时价抽2.5%子口税;各口税收划一办理,聘请英人李泰国帮办海关税务等。十年(1860年)张国梁攻克江宁城外九洑洲,与和春挖壕筑垒,完成合围江宁(第二次江南大营)。桂清以济饷之功,晋加太子太保。三月二十一日,太平军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李秀成等合兵十馀万攻陷建平县、东坝。李秀成为了解围,由安徽广德州急袭杭州,杭州将军瑞昌死守,上谕令何桂清、和春尽速救援;桂清急檄帮办江南军务广西提督张玉良驰援,到达后以600兵击破太平军,并收复临安县、孝丰县、安吉县,获朝廷嘉奖。何桂清又传檄宣化镇总兵马德昭、寿春镇总兵熊天喜、游击曾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进剿,造成兵力分散。太平军一支由东坝进江宁府,一支由溧阳县攻常州府,进而攻陷溧阳县、进围金坛县。桂清檄令马德昭救援常州、总兵衔周天孚及潮勇救援金坛县,太平军于是退出武进县界,全部进围金坛。闰三月初三日,太平军攻陷句容县,江南大营后路断绝。初四日,张玉良回军到达常州。初五日,参将罗希贤率军自宜兴进驻常州城,初六日,寿春镇总兵熊天喜自安徽广德抵达常州城。江宁将军和春飞檄求援,何桂清不准张玉良赴援,和春又调马德昭急援,桂清也不准。浙江巡抚王有龄递书告诫何桂清勿逃离常州:「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初七日,太平军自江宁城外攻击江南大营,张国梁激励将士激战七昼夜。张国梁九次传檄常州诸军救援,何桂清皆不回应。十四日,大风雨后降下大雪,人多冻僵,将士因缺饷而噪乱,十五日,江南大营失火,全军溃败。十六日,张国梁退守镇江,和春退守丹阳县。何桂清惧怕张、和弹劾,极力致书慰劳,请张国梁移防丹阳。和春遣熊天喜扎营于白堍,张国梁招集溃兵,十八日,张国梁统兵一万三千人抵达丹阳,留西宁镇总兵冯子材一万二千人守镇江。何桂清遣张玉良于常州城外西南五里至西北横列二十营,并上奏:「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梁主之。常州军务,臣与张玉良主之。部署稍定,即进规溧阳。」其实是空言,企图推诿责任。 常州、丹阳失陷,弃守出逃,枪杀百姓 何桂清催促张国梁、和春援救金坛县,但因刚遭遇大败,士气不振,未及休养;而太平军已由金坛珥村绕道出丹阳南侧,马德昭于奔牛迎击,太平军转往吕城,隔绝丹阳、常州大道,熊天喜于白堍溃败自杀。二十九日,李秀成率太平军十万人进逼丹阳,张国梁开南门迎击,李秀成望见张国梁旗帜而退。张国梁向常州索要锅、帐、军械而不得,部众再度溃逃,张国梁指挥亲军驰骋鏖战,被溃兵阻挡,太平军混入溃兵中狙击张,张战死,丹阳城破,和春突围前往常州。何桂清大为震惊,已革江苏按察使、总理江南粮台事务的查文经等人洞悉桂清心意,建议退守苏州。桂清便奏言军事已交托和春、自赴苏州筹饷,作为逃跑藉口。出逃时,常州士绅跪道请求桂清留守,戈什哈枪杀跪留其中19人才脱身,张玉良也随即出逃。何桂清弃守后常州士民自筹登陴守城。数日后常州城破,李秀成愤恨人民抵抗而屠城。和春督兵迎敌,兵溃重伤,退至无锡县,自杀殉节。无锡城破,湖北提督王浚战死。苏州守军闻讯大为愤恨,何桂清到达后,驻扎于浒墅关,江苏巡抚徐有壬拒绝打开城门,并弹劾何桂清「弃城丧师」及亲兵在途中焚掠的罪行。和春四月十三日,苏州城沦陷,徐有壬于巷战战死殉节,遗疏再弹劾何桂清多条罪状。朝廷降谕将何桂清革职解京审讯。何桂清逃至常熟县,托言借外兵,逃进上海租界。何桂清统领十馀万清军弃城潜逃,导致常州、常熟、苏州皆失守,咸丰帝上谕革职,捕送北京审讯。然凑巧遇英法联军之役,咸丰帝避难热河,何案搁置两年。期间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等相继上疏乞恩,未获允准。 同治元年(1862年),言官交章弹劾何桂清,于是恭亲王与租界交涉,正式将其逮捕下狱。秋审处总办、直隶司郎中余光倬,照「各省督抚提镇失陷城寨律」拟斩监候,并以情罪重大,「击杀执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当加重」,应即行处决,而改拟「斩立决」请旨定夺。刑部尚书赵光,因与帮办江南军务的许乃钊有交情,瞭解何桂清失陷苏常殃民细节,覆奏:「不杀何桂清,何以谢江南百万战难生灵?」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降旨命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会议。大理寺卿李棠阶认为何桂清清为两江总督,骄横颟顸,治军无方,克扣军饷导致将士哗变、全军覆没,弃城而逃又嫁祸他人,其罪不容诛。然而太后为求慎重,另有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员,用刑宜慎,如有疑义,不妨各陈所见。」有17人上疏论救,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祁寯藻,引用嘉庆帝谕旨:「刑部议狱,不得有加重字样。」认为刑部所拟不合制。另有工部尚书万青藜、御史高延祜,而新任江苏巡抚薛焕以重金疏通,故拖延未决。言官仍交章弹劾,户科掌印给事中郭祥瑞、吏科给事中谢增等奏请速正典刑;礼科给事中卞宝第(曾于浙江道监察御史任内弹劾桂清)抗章驳祁寯藻:「仁宗上谕,只就承平时期寻常罪名而言。」又言:「道光年间浙江提督余步云失定海,咸丰年间湖北巡抚青麟失武昌,皆以失陷封疆伏法,其时祁寯藻当军机大臣,何独于何桂清护惜若此?」大理寺卿李棠阶以东南战事尚未结束,求顾全大局再上密摺主张不应拖延:「刑赏大政,不可为谬悠之议所挠,今欲平贼,而先庇逃帅,何以作中兴将士之气?」刑部审讯时,桂清提出一份薛焕等人具名之公禀,请其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作为其本不欲弃地的證明。公禀出于当时或事后伪造已无从查究,朝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查核具奏。曾国藩认为守土之责与公禀无关,覆奏:「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为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议覆,由刑部主稿,六月十三日,余光倬疏奏:「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身膺疆寄,受国厚恩,岂不知军旅之事,有进无退,守土之责,城存与存?况其时常州有兵有饷,并非不可固守,乃首先弃城逃避,致令全局溃散。望亭为无锡至苏州要冲,业经奏明截留长龙船,扎营于此,乃并未身经一战,命杀一贼,忽于苏州失陷之前一日,率师船退驻福山海口,是其撤兵远遁,纵寇殃民,尤罪迹之昭著者。至刑部历年审办军营失事成案,均视此为轻,惟馀步云系由斩候加至斩决,情罪相等。虽带兵提督与统兵总督稍有不同,然论疆寄,则文臣视武臣为重;论军法,则逃官与逃将同诛;论情节,则闻警屡逃,非被攻被围变出不测者可比;论地方,则全省糜烂,非一城一寨偶致疏防屠可比。请仍照原拟,从重拟以斩立决。」得旨,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12月21日在京师菜市口法场处斩。
维基
汤寿潜(1856年7月3日—1917年6月6日),字蛰先(一作蛰仙),人称汤蛰老,浙江省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祖籍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汤寿潜是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早年投身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晚年在保路运动中领导浙江铁路公司成功反抗清政府出卖利权,并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一度领导浙江革命,担任首任浙江都督,张謇称其“夙以时务致称,晚以铁路见贤”。光绪十四年,乡试中举,名列正榜第六,次年考取内阁中书,并结识毕生好友张謇。光绪十六年(1890年)4月,汤寿潜发表《危言》。在《危言》中汤寿潜主张迁都长安、设立议会、废除八旗、兴办铁路,社会回响强烈,多次再版,“时人以比唐甄、冯桂芬”,翁同龢还将这本书推荐给光绪帝。同年,他离开山东张曜门下,北上参加科举会试,落榜后到上海带领一群考生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期满,初授山西乡宁县知县,因请求方便回乡照顾双亲改派到邻省安徽青阳县、。赴任之前的3月18日,翁同龢召见汤寿潜,两人促膝长谈,翁同龢在日记中称汤寿潜“必为好官”。4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维新派开始在全国开展。汤寿潜做了3个月县令就因为父母病重辞官回老家,接着到金华丽正书院(今金华第一中学)担任山长,推动教育“讲求实用之学”,门下许多学生后来都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汤寿潜会同张謇加入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注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维新中,汤寿潜当时在浙江巡抚廖寿丰府中充当幕僚,光绪帝于5月、7月两次谕令廖寿丰传召汤寿潜,汤寿潜都以母亲病重为由请求暂缓,9月慈禧发动政变推翻变法,此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