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全后汉文·卷三十三
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莽羲和鲁匡孙。建初初,为郡吏,辟太傅赵熹府。召诣白虎观,复举直言,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母忧去官。后拜侍御史。和帝时,拜《鲁诗》博士,迁侍中,出为乐安相。徵拜议郎,进侍中,迁光禄勋。永元十二年,代吕盖为司徒,坐事免。殇帝即位,起为长乐卫尉。安帝即位,复代梁鲔为司徒,以病免。永初六年卒。年八十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
【介绍】:
东汉人。殇帝时鲜卑寇渔阳,太守张显率吏士追出塞,被射中。时福为主簿,以身拥蔽,俱殁于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沛国铚人,字谒卿。明帝永平中举孝廉,特补尚书郎。后历任司隶校尉、魏郡太守、少府、大司农、司空、司徒。殇帝延平间,迁太尉。安帝初封龙乡侯,旋以灾异策免。曾上疏建议凡博士及甲乙试策,直从家法章句,出五十题,解释多者为上,引文明者为高,诏下公卯,皆从其言。
全后汉文·卷三十一
防,字谒卿,沛国铚人。永平中,举孝廉,除为郎,特补尚书郎。和帝时,稍迁司隶校尉,出为魏郡太守,征为少府,迁大司农,代巢堪为司空,又代张酺为司徒。延平初,代张禹为太尉。安帝即位,封龙乡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
【介绍】:
东汉渔阳人。和帝时为郡兵马掾。延平初,鲜卑侵渔阳,从太守张显率吏士追出塞,授虑有伏兵,苦谏不听。伏兵发,身被十创,殁于阵。
全后汉文·卷三十三
敏,字伯达,河间鄚人。建初二年,举孝廉,四迁为尚书。永元中,拜司隶校尉,迁汝南太守,坐事免。延平元年,拜议郎,再迁。永初初,为颍川太守,代周章为司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
【介绍】:
东汉人。和帝长子。少有痼疾,殇帝延平元年封平原王,卒谥怀。
全后汉文·卷三十一
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师事桓荣。永平八年,举孝廉。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元和中,转兖州刺史,迁下邳相。永元中,入为大司农,代张酺为太尉。延平初,迁太傅,录尚书事。永初初,复代徐防为太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16
【介绍】:
东汉北地弋居人,字伯威。殇帝延平元年拜西域副校尉,讨定龟兹。安帝永初二年众羌反叛,慬大破之,河西四郡复安。又击破南单于及乌桓。永初四年,拜度辽将军。后坐事下狱,会羌人入寇,拜慬谒者,将兵击之,道病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
【介绍】:
东汉南阳新野人,字昭伯。邓训子。妹为和帝皇后,三迁虎贲中郎将。延平元年,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与邓太后定策立安帝,拜大将军,专朝政。崇节俭,罢力役。鉴于外戚窦氏之倾覆,约束家人宾客,推进贤士杨震等。封上蔡侯。及太后卒,安帝亲政,被陷害,徙罗侯,不食而死。
全后汉文·卷四十九
骘,一作陟,字昭伯,南阳新野人,太傅禹孙,和熹皇后之兄。永元中,辟大将军窦宪府,除郎中,三迁为虎贲中郎将。延平初,拜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永初初,封上蔡侯,固辞,寻拜大将军。建光初,封上蔡侯,位特进。为安帝乳母王圣所谮,免特进,徙封罗侯,不食而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
【介绍】:
东汉扶风茂陵人,字君达。耿舒孙。袭封牟平侯。宝妹为清河孝王妃,安帝生母。安帝立,宝以元舅监羽林左车骑,为大将军。阿附宦官,参与谮废皇太子刘保为济阴王,排陷太尉杨震。安帝死,被阎太后贬为亭侯,自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陈留人,字大逊。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其妻谓有私财,愿思析居,充置酒请乡里内外而逐妻。殇帝时征为博士,迁侍中。面刺大将军邓骘。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特召见,赐以几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
【介绍】:
东汉人。章帝子。和帝永元二年,封河间王,殇帝延平元年就国。遵奉法度,吏人敬之。卒谥孝。
全后汉文·卷十
庆,章帝子。建初三年,立为皇太子。七年,废为清河王。延平元年归国。薨,谥曰孝王。子祜入嗣,为上安帝,追上号曰孝王。
全后汉文·卷九
后讳绥,南阳新野人,太傅邓禹之孙。和帝永元七年选入宫,八年为贵人,十四年阴皇后废,立为皇后。元兴元年,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明年,安帝即位,犹临朝。永宁二年三月崩,年上一。凡临朝十七年。(案:殇帝诞甫百余日即位,邓后临朝,至安补帝永宁二年犹临朝,凡诏敕皆出邓后也。)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刘祜 | 恭宗 | 孝安帝 | 106年—125年 | ||
永初 | 107年—113年 | ||||
元初 | 114年—120年四月 | ||||
永宁 | 120年四月—121年六月 | ||||
建光 | 121年七月—122年三月 | ||||
延光 | 122年三月—125年 | 四年三月北乡侯刘懿即位沿用;同年十一月汉顺帝即位沿用 |
全后汉文·卷六
帝讳祜,章帝孙。延平元年八月,殇帝崩,奉迎德行长安侯,寻即位。改元五: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在位十九年。谥曰孝安皇帝,庙号恭宗。(案:安帝永宁二年以前,邓后临朝,凡诏敕称太后者,皆编入《邓后集》。)
释昙延。俗缘王氏。蒲州桑泉人也。世家豪族官历齐周。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年十六因游寺。听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出言清越厉然不群。时在弱冠便就讲说。词辩优赡弘裕方雅。每云。佛性妙理为涅槃宗极。足为心神之游玩也。延形长九尺五寸。手垂过膝。目光外发。长可尺馀。容止邕肃慈诱汎博。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风骨陶融时共传德。及进具后。器度日新机鉴俊拔。遐迩属目。虽大观奥典。而恐理在肤寸。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自顾影而言曰。与尔沈沦日久。飘泊何归。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即所谓中朝山是也。时山中有薛居士者。学总玄儒多所该览。闻延年少知道夙悟超伦。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薛乃戏题四字。谓方圆动静。命延体之。延应声曰。方如方等城。圆如智慧日。动则识波浪。静类涅槃室。薛惊异绝叹曰。由来所未见。希世挺生。即斯人也。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延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恐有滞凡情。每祈诚寤寐。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騣尾拂地而谈授经旨。延手执马騣与之清论。觉后惟曰。此必马鸣大士。授我义端。执騣知其宗旨。语事则可知矣。便述疏说偈曰。归命如来藏。不可思议法等。缵撰既讫。犹恐不合正理。遂持经及疏。陈于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烧香誓曰。延以凡度仰测圣心。铨释已了具如别卷。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如无所感誓不传授。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通夜呈祥。道俗称庆。塔中舍利又放神光。三日三夜辉耀不绝。上属天汉下照山河。合境望光皆来谒拜。其光相所照。与妙法师大同。则师资通感也。乃表以闻。帝大悦敕延就讲。既感徵瑞便长弘演。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用比远公所制。远乃文句惬当。世实罕加。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则延过之久矣。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躬事讲主亲听清言。远近驰萃观采如市。而获供事曾不预怀。性好恬虚罔干时政。大祖以百梯太远咨省路艰。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为之立寺。名曰云居。国俸给之通于听众。有陈躬使周弘正者。博考经籍辩逸悬河。游说三国抗叙无拟。以周建德中年衔命入秦。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可与弘正对论。不得坠于国风。时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夙承令范。乃表上曰。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躬御礼筵朝宰毕至。时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发言将讫寻被正难。徵据重叠投解莫通。帝及群僚一朝失色。延座居末第未忍斯惭。便不次而起。帝曰。位未至何事辄起。延曰。若是他方大士。可藉大德相临。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延径升高座。帝又曰。何为不礼三宝。答曰。自力兼拟。未假圣贤加助。帝大悦。正遂搆情陈难。延乃引义开关。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延乘势挫拉事等摧枯。因即顶拜伏膺。慨知归之晚。自陈云。弟子三国履历。访可师之师。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即请奉而受戒。昼夜咨问永用宗之。及返陈之时。延所著义门并其仪貌。并录以归国。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初正辞延日。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并抽拔奇思。用上于延。以留后别。及一经目竟不重寻。命笔和之。题如宿诵。酬同本韵。意寔弘通。正大服焉。更无陈对。乃跪而启曰。愿示一言缄诸胸臆。延曰。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火。规矩之用皮中裹。正曰。此则常存意矣。帝以延悟发天真五众倾则。便授为国统。使夫周壤导达。延又有功。至武帝将废二教。极谏不从。便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后帝召延出辅中使屡达。而确乎履操。更深岩处。累徵不获。逮天元遘疾。追悔昔愆开立尊像。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延预在上班。仍恨犹同俗相。还藏林薮。隋文创业未展度僧。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法服执锡来至王庭。面伸弘理未及敕慰。便先陈曰。敬问。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帝曰。弟子久思此意。所恨不周。延曰。贫道昔闻尧世。今日始逢云云。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延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敕遂总度一千馀人以副延请。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尔后遂多。凡前后别请度者。应有四千馀僧。周废伽蓝并请兴复。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又延之力矣。移都龙首。有敕于广恩坊给地。立延法师众。开皇四年下敕改延众可为延兴寺。面对通衢。京城之东西二门。亦可取延名以为延兴延平也。然其名为世重。道为帝师。而钦承若此。终古罕类。昔中天佛履之门。遂曰瞿昙之号。今国城奉延所讳。亚是其伦。又改本住云居。以为栖岩寺。敕大乐令齐树提。造中朝山佛曲。见传供养。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敕赍蜡烛。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延奇之。以事闻帝。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延曰。弘化须广。未可自专以额。重奏别立一所。帝然之。今光明寺是也。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累日无应。帝曰。天不降雨有何所由。延曰。事由一二。帝退与僚宰议之。不达意故。敕京兆太守苏威。问延一二所由。答曰。陛下万机之主。群臣毗赞之官。并通治术俱愆玄化。故雨与不雨。事由一二耳。帝遂躬事祈雨。请延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帝及朝宰。五品已上咸席地。北面而受八戒。戒授才讫日正中时。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远迩咸感。帝悦之。赐绢三百段。而延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凡有资财散给悲敬。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一时粮粒将尽。寺主道睦告云。僧料可支两食。意欲散众。延曰。当使都尽方散耳。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大众由是安堵。惑者谓延有先见之明。故停众待供。未几帝又遗米五百石。于时年属饥荐。赖此僧侣无改。帝既禀为师父之重。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至于食息之际。帝躬奉饮食手御衣裳。用敦弟子之仪。加敬情不能已。其为时君礼重。又此类也。敕又拜为平第沙门。有犯刑网者。皆对之泣泪。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以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春秋七十有三矣。临终遗启文帝曰。延逢法王御世偏荷深恩。往缘业浅早相乖背。仰愿至尊。护持三宝。始终莫贰。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简善度之自招胜福。帝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并往临吊。并罢朝三日。赠物五百段。设千僧斋。初延康日。告门人曰。吾亡后。以我此身且施禽狩。馀骸依法焚扬。无留残骨以累看守。弟子沙门童真。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一代名流。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例咸被发。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登又下敕。于终南焚地。设三千僧斋。斋讫焚之。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若阇毗如来之状也。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又隋文学吕叔挺。美其哀荣碑其景行。文如别集。然延恒以西方为正任。语默之际注想不移。侍人观之若在深定。属大渐之始。寺侧有任金宝者。父子信向。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两行而引。从延兴寺南达于山西。斯亦幽冥叶赞。谅非徒拟。自延之莅道。势总权衡。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岂止束形加敬。及闻薨背无不涕零。各修铭诔赞扬盛业。时内史薛道衡。白吊云。延法师。弱龄舍俗。高蹈尘表。志度恢弘。理识精悟。灵台神宇。可仰而不可窥。智海法源。可涉而不可测。同夫明镜瞩照不疲。譬彼洪钟有来斯应。往逢道丧玄维落纽。栖志幽岩确乎不拔。高位厚礼。不能回其虑。严威峻法。未足惧其心。经行宴坐夷险莫二。戒德律仪始终如一。圣皇启运像法再兴。卓尔缁衣郁为称首。屈宸极之重。伸师资之义。三宝由其弘护。二谛藉以宣扬。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匪直悲缠四部。固亦酸感一人。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升堂入室具体而微。在三之情理百恒恸。往矣奈何。其为时贤珍敬如此。所著涅槃义疏十五卷。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具见别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处州缙云人,字安国。宋浙东提管,知汀州、邵州。入元为福建安抚使,历延平、建昌、邵武、福州、信州五路总管,终两浙盐运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9—1397
【介绍】:
元明间凤阳府虹县人,字振之。从朱元璋起兵。洪武间,历知延平、绍兴。十四年,初置谏院,为谏议大夫。后为右副都御史,历刑、兵二部尚书。为人谨厚,性慎密,帝以故旧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