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无量字宏度。杭州盐官人。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司业兼修文馆学士。元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封舒国公。为丽正殿直学士。开元八年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平一名甄。以字行。颍川郡王载德子。武后时隐嵩山。修浮图法。屡召不应。中宗复位。平一方居母丧。迫召为起居舍人。丐终制不许。景龙二年兼修文馆直学士。迁考功员外郎。元宗立。贬苏州参军。徙金坛令。平一见宠中宗。时虽宴豫。尝因诗颂规诫。既被谪而名不衰。开元末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光业字文通。世为襄阳竟陵人。父日休。唐末为苏州军事判官。遂家焉。吴越武肃王辟置幕府。累署浙西节度推官。天宝九年使梁。梁特赐光业进士及第。仍赐秘书郎。授右补阙内供奉使。还兼两浙观察使。文穆王袭位。命知东府事。天福二年国建。拜丞相。八年卒。年六十七。谥贞敬。
栖霞一名敬真。字元隐。七岁以神童及第。天祐时避乱南渡为道士。徐知诰辅吴。召至金陵。馆于元观馆。升元初加金印紫绶。赐号元博大师。又加号真素先生。保大元年卒。年六十二。
琦字辉山。幽州安次人。天祐中。后唐庄宗镇太原。以为代州军事判官。入为殿中侍御史。明宗朝累迁礼部郎中史馆修撰。清泰三年以端明殿学士迁御史中丞。进礼部侍郎。晋祖入立。授秘书监。迁刑户兵三部侍郎。爵开国子。天福八年卒。
受益字谦光。唐宰相馀庆曾孙。累历台阁。自尚书郎迁右谏议大夫。晋天福间以病告归。寻起拜京兆少尹。八年以赃事赐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
【介绍】:
五代时人。曹义金子。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兄曹元德卒,元深代为归义军留后。出帝天福八年,授节度使。卒于位。(⊙ 《敦煌莫高窟题记》)
文矩字德仪。郓州人。梁福王友璋领郓州。辟为从事。入后唐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天成中累擢兵部尚书。晋祖即位。改吏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天福八年卒。年五十九。赠太子太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6
【介绍】:
五代时端州人。南汉刘玢时,官指挥使。光天元年,越王弘昌、循王弘杲讨张遇贤,兵败被围,赖道庠力战乃免,益见亲信。二年,承晋王弘熙旨引力士五人献角抵技于长春宫,乘帝醉,拉杀之。刘晟(弘熙)即位后,因故遭族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6
【介绍】:
五代时洺州人。后晋高祖天福六年,自前邢州节度使,除延州节度使。为政残暴贪冒,蕃部苦之。为何重进率部攻败遁去。七年,为右羽林统军。八年,拜鄜州节度使。官至左羽林统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
【介绍】:
五代时上蔡人,一说原籍彭城,迁居泉州。南汉国君刘䶮第六子。封齐王。兄刘晟即位,出为建武节度使。及弟刘弘杲得罪,弘弼以自居大镇,恐罹不测之祸,请束身入朝,许之。未几,命幽于私第。后与刘弘炜、刘弘简、刘弘建、刘弘济、刘弘照、刘弘益同日被杀。
释普静。姓茹氏。晋州洪洞人也。少出家于本郡惠澄法师。暗诵诸经明持秘咒。思升白品愿剪青螺。既下方坛而循律检。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乃于睢阳听涉。赴龙兴寺讲训徒侣。若鳣鲔之宗蛟龙焉。又允琴台请转梵轮。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亳宿泗。各随缘奖导。回于今东京扬化。善者从之。晋天福癸卯岁。心之怀土还复故乡。遂断食发愿。愿舍千身速登正觉。至周显德二年。遇请真身入寺。遂陈状于州牧杨君愿焚躯供养。杨君允其意。乃往广胜寺。倾州民人。或献之香果。或引以幡华。或泣泪相随。或呗声前导。至四月八日。真身塔前广发大愿曰。愿焚千身。今千中之一也。徐入柴庵自分火炬。时则烟飞惨色香霭愁云。举众叹嗟群黎悲泣享寿六十有九。弟子等收合馀烬供养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9
【介绍】:
五代时庐陵人,居洪州。初字昭回,改字子嵩。好学工文,善术数,喜纵横之说。投李昪,助建南唐,任左丞相,以不得实权,心怀不平。出为镇南节度使。穷治第宅,民不堪命。李璟立,拜太保中书令,坐植党罢。再起为中书令,封楚国公。因好权利,矜功忌能,有言其谋篡者,乃放归九华山,自经死,谥丑缪。有文集《增补玉管照神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本姓元,避讳改。少以才学见称。仕楚。马殷时以学士兼仆射。马希声时,降称节度判官。马希范时,首选为天策府学士,常切直强谏。天福八年,上书请减常税外之厚敛。希范怒而绝之,临终思其言,乃以弟为托。马氏内乱起,恒称疾杜门不出。南唐灭楚时,为马希崇修降状,后不知所终。
全宋文·卷九
拙。颍州汝阴人。梁贞明五年举三史。摄本镇馆驿巡官。仕后唐。累迁御史大夫检校虞部郎中。晋天福四年入为右补阙。八年迁左司员外郎。汉初召为司马郎中宏文馆直学士。周显德初拜检校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入宋终秘书监。
帝姓刘氏。讳皓。初名知远。其先沙陁部人。唐乾宁二年生。初事唐明宗。后事晋高祖。天福六年授北京留守。八年进中书令。开运二年封北平王。四年二月。少帝北迁。群臣劝进。即皇帝位。改今名。在位二年。年五十四。谥曰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又禅悦,字天空,昌平郑氏子。童年依安乐寺道首上人祝发,日夕课诵,年学渐富,始于灵峰净老人受具。太宗癸卯初,来上方居卧云庵,息影林阿,二十馀载,蔬食苦行,常修百舟三昧。久之,玄德昭闻,上达帝聪,徵召入京。悦辞以衰朽,而诏书三至,未敢恝然,扶掖就道,既底都闉,便承恩渥,钦企戒行,就宫奉养,乃阐讽《护国仁王般若经》,九旬不怠。帝用劳止,赐号曰“遐龄益寿禅师”。及辞归,太宗御制赞云:“古人修隐尚游访,涉水登山步林莽。禅衣露湿烟霞明,拄杖横施风月爽。”“餐霞服气度春秋,白云秋水空悠悠。有时危坐入禅定,不关名利轻王侯。”“汤汤逝水尽流东,尘寰万虑皆为空。识得浮生若沤幻,百般忧恨自消融。”“顿息尘缘坐来静,劈破鸿濛见真性,常生不死度流年,万古高风超人敬。”以海陵王正隆丙辰九月甲子示寂,偈曰:“名利光如水月,慧辩恰似镜痕。今朝消除梦幻,法界出入天门。”春秋九十有七,法腊六十,有二弟子。超贤奏闻,赐白银三百镪,为之建塔。文华殿大学士冯国相为文树碣纪之,亦具《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