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南兖州夏侯氏也。生而齿牙具。人以为异。七岁入乡塾。十五本州推择充都。公事暇则听讲僧寺中。十八举秀才。至邺都。过光公法席。即禀归戒。究心佛乘。年二十三。遂依光祝发受具。愈益进学。至忘食息。或有所疑。咨之硕宿。皆辞让不能对。尝顾谓其徒曰。吾从师以来。心有未悟。每思之而得。譬犹低目面墙。冥无所睹。稍延颈出户。则近远斯见。由是玄化所被。自齐郑燕赵。靡弗辐辏。虽遭缘沮。安苦莫变。故赵郡王睿上洛王元海胶州刺史杜弼。懿戚重臣。深加敬奉。仆射祖孝徵奏为国都。隋开皇元年三月十八日。合掌称弥勒尊号。颜色怡悦。日正中。乃逝于洺州。卢氏。先是有梦。衍服朱衣。髻垂肩上。二童侍后。于空中向西北行者。世以为生天云。
释昙衍。姓夏侯氏。南兖州人。初生之时牙齿具焉。世俗异之。七岁从学聪敏绝伦。十五擢为州都公事。有隙便听释讲。十八举秀才贡上邺都。过听光公法席。即禀归戒。弃舍俗务专功佛理。学流三载绩邻前达。年二十三投光出家。即为受戒。听涉无暇乃捐食息。然于藏旨有疑。通咨硕学并辞罔逮。遂开拓寰宇置立规猷。顾诸徒曰。吾从师积年心悟未决。赖因游意累日豁然有据。其犹低目面墙则冥无所解。延颈出户则远近斯见。由是讲事无废。毗赞玄理。声辩雄亮言会时机。自齐郑燕赵皆履神化。虽遭缘阻安苦无倦。常随义学千僧有馀。出家居士近于五百。并恢廓道志戒禁居心。赵郡王高睿。上洛王高元海。胶州刺史杜弼。并齐朝懿戚重臣。留情敬奉。仆射祖孝徵奏为国都。缉谐道政不坠玄纲。而披散词理言尚寡要。故经文繁富者。则指摘一句。用摄广文。时人贵其通赡镕裁而简衷矣。常于暇日私恨曰。昔在俗流尊戒不见。遂令世人无知污我净戒。若不尔者应有所得。以开皇元年三月十八日。忽告侍人无常至矣。便诵念弥勒佛声气俱尽。于时正中。旁僧同观颜色怡悦。时年七十有九。卒于洺州卢氏宅。自衍之生也殊相感人。而立操贞直心用睿约。情及济世。故积散所拯贫病为初。法利所被如行先授但见经像。必奉礼迎送。道遇贫陋。必悲怜垂泣。其谨质深信为若此也。又恒乐听戒。生来两阙。维摩胜鬘日缘一遍。辛腥臭物曾不临瞩。下气逼流身出户外。以清净僧房不为熏勃故也。未终之前。有梦见衍朱衣螺发颁垂于背。二童侍之升空而西北高逝。寻尔便终。时共以为天道者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杨氏。弘农华阴人。年十五。或以其有夭相。二亲即为姻媾。以冀嗣续。非其志也。乃竟遁去。欲遂薙落。而未遇其人。方默念观世音。道值黔而牧二牛者。从问所可宿地。则曰。西行有寺。稍闻钟声。果见寺。而僧徒尤众。且为圆顶无难色。竣事即出门。仅百步回顾无所见。由是知为化境云。黎明西奔陇上寻还京邑。住旌善寺登且戒听习经论。意义有所疑则往山东稽诸宿德。地持十地无拥滞。晚归隶贯光明寺献后崩。召住禅定。国朝造会昌寺。诏为上座。贞观译经诏證义。又诏主兴善寺。藏固让举蓝田化感寺润法师。自代果称旨。东宫有疾。入授戒而瘳。赐帛赐衣。且诏度僧三千。并造普光寺。使隶焉。诏问得遥受戒不。藏以地持论。谓若无戒师。发弘誓愿得菩萨戒。因以论文进。仍以御制忏悔词。令藏宣读。皇后疾。诏入寝殿授戒。赐物丰渥。九年三月十八日。终于会昌寺。春秋六十九。两宫哀恸。葬郊西起塔图形以垂不朽。太子詹事黎阳公于志宁文其碑。
释昙藏。姓杨氏。弘农华阴人。家世望门。清心自远。年十五。占者谓为寿短。二亲哀之即为姻媾。既本非情。虑有推逼。遂逃亡山泽。惟念谁度行至外野。少非游践莫知投告。但念观音。久值一人貌黑而驱二牛。因问所从可得宿不。便告藏曰。西行有寺不远当至。寻闻钟声。忽见僧寺。因求剃落便遂本心。即遣出门可行百步。回望不见久乃天明。西奔陇上求法为务。晚还京邑。于旌善寺行道受戒。听诸经律意有所昧。又往山东。彼岸诸师竞留对讲。地持十地名称普闻。故东渐海滨南穷淮服。听涉之最无与为俦。及返京师住光明寺。诠发新异擅声日下。献后既崩召入禅定。性度弘裕风范肃成。故使道俗推崇。纲维领袖。恒为接对之役也。宾客席上之美。谈叙旷世之能。见之今矣。大唐御世。造寺会昌。又召以为上座。抚接长幼殊有奇功。贞观译经又召为證义。时以藏威烈气远容止清肃。可为兴善寺主。藏深怀礼让用开贤路。乃荐蓝田化感寺闰法师焉。即依其言举称斯目。及皇储失御。便召入宫。受菩萨戒翌日便瘳。敕赐绢数百段。衣对亦尔。度人三千。并造普光寺焉。寻又下敕。得遥受戒不。藏曰。地持论云。若无戒师。发弘誓愿。得菩萨戒。因进论文。敕乃以忏词令藏披读。至皇后示疾。又请入宫。素患腰脚。敕令舆至寝殿受戒。施物极多并充功德。至贞观九年三月十八日终于会昌寺。春秋六十有九。哀动两宫吊赠相次。诏葬郊西严村。起塔图形。东宫詹事黎阳公于志宁为碑文。见于塔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幼落䰂于江都之禅智寺。咸通五年。趋燕台奉福寺受具戒。乃复遍历诸形胜。后归首众。以法律为下所畏服。然专诵净名经。未尝小怠。贞明二年三月十八日。忽构微疾。明日遂卒。茶维获舍利。累石以葬筠源。沙门灵护为之铭。
释从审。不详氏族。幼入江都禅智寺舍家。诵经数万馀言。其寺即隋炀帝之故宫也。咸通五年受具戒于燕台奉福寺。律席经筵遍知尝染。后并三衣成五纳。诸名山胜概无不游览。末归淮甸推为僧首。五六年间一皆严肃。然恒诵净名经未愆日计。以贞明二年三月十八日构疾。迨十九日禺中微息而终。颜貌如常。茶毗获舍利三十粒。坚明通锻无耗。叠石为坟。筠源沙门灵护述坟铭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九岁舍家。隶灵光精舍。习经法。年弱冠。抵四明阿育王寺。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由是于南山部义。通明无壅。寻从金华云法师。究名数论。法华经。遂徇吴兴缁侣之请。而开导焉。时武肃钱王。尤归诚大教。闻端誉。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复徙真身塔寺。居无几。乃依天台玄烛法师。禀止观之道。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忠献王借赐紫衣。仍署崇法大德号。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足迹不入俗。仅二十馀载。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逝于所居房。寿七十二。腊五十。著述凡七十许卷。秘书监钱昱。为录其行焉。
释皓端。姓张氏。嘉禾人也。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于四明阿育王寺遇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端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两浙武肃王钱氏。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复令于真身塔寺宣导。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彼宗号为第十祖。端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别署大德号崇法焉。后誓约不出寺门。慕远公之不渡虎溪也。高尚其事。仅二十馀年。身无长衣口无丰味。居不施关坐唯一榻。以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容貌犹生。三日焚之于城西。得舍利于煨烬之末。俗年七十二。僧腊五十二。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端性耿介言无苟且。一坐之间不谈世论。唯以佛法为己务。可谓傅翼之象王矣。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躬睹端之标格。为著行录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如珙,字横川,姓林氏,永嘉人也。生有特性,不尝肉食,叔父正则乃为之落发。初见石田于灵隐,时国清断桥延典藏錀。及迁净慈,命为首座。元至元十年,有旨授珙育王,懋畅宗风,行修精实,指示法门,深入玄妙。敩人行履,自明去来。一日忽自谓曰:“今年六十六,死日将至,火之乎,土之乎?”西堂唯庵贯云:“古鄮山中有一片地,荒草凄然,足安舍利。”因叠石为塔,而自铭焉,词曰:“天生一穴,藏我枯骨,骨朽成土,土能生物,结个葫芦挂赵州壁,永脱轮回起三世佛。”将殁,书诀而化。时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妙恩者,全州倪氏子。去家入桑门,清苦自励,始终无斁,胁不沾席者四十二年。恩初事游参,历谒宗匠,旋入雪峰湘室,湘器之。至使分坐,退归善见居,深自晦匿。元至元二十二年,泉州僧录刘鉴义建言行省合开元百二十院为一禅刹。明年秋,以恩为第一世,上堂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三家村裹,十字街头,秽语諠嚣,恶言漫骂,总是面门放光,助佛扬化。其奈学此道者,如人画龙,真龙见时,郤又惊怕,何以如此?识真者寡。”恩履行纯实,语言无华,而人服之,丛林法敝以之具兴。有作,人必式之曰:“是开山创也。”尝梦五百僧求依止,黎明,传武林南山罗汉以灾燬,乃构殿于寺,其雕塑瑰伟,闽中无出其右者。二十九年春,应诏入京,锡紫伽黎,进号帝师。三十年春三月望日,辞众,以弟子契祖补其处。越三日而寂,偈曰:不须剪剃,不用澡浴。一堆红燄,千足万足。既火,而雨设利,歛其骨藏西山,谥广明通慧普济禅师。著有《上生经解》,及语录行世。
维基
杨铎(1406年—1465年),字文振,河南省开封府原武县人,民籍,治《□□》。三月十八日生,行一,由县学生中式河南乡试第□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三十五名。年二十八岁中式宣德八年癸丑科第三甲第二十名进士。授大理左评事,详谳平恕,迁陕西佥事,进右参政,屡调云南左参政致仕
维基
陈扬产(1551年—1610年),字以清,四川富顺县人,贵州铜仁府民籍,治《春秋》,年二十四岁中式万历二年甲戌科第三甲第三十四名进士。三月十八日生,行四,曾祖陈绮,仓副使;祖陈时谟,县丞;父陈珊,府同知;嫡母孙氏;生母何氏。具庆下,妻张氏,兄楚产(监生);淮产;吴产(贡士),弟黔产;鲁产;周产;荀产。由国子生中式贵州乡试第八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二百二十七名。
维基
张师孟(1564年—1624年),字浩之,号泰岩,京师广平府曲周(今河北曲周县曲周镇)。生于嘉靖四十三年十月十三日戌时,少年丧父,从伯兄师孔受学,万历二十二年甲午科顺天府乡试第七十名举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进士。任山阳县知县,三十七年任己酉科应天府乡试同考官,拔取尹嘉宾、顾起凤、储显祚、丁一鸣等人,考选四川道御史,候命家居六年,拜官后,疏论逃兵糜饷,奉命巡城,出视两浙盐课,又巡视京营。天启三年官至太仆寺少卿。四年三月十八日亥时卒,年六十一。
维基
王在晋(1567年7月22日—1643年),字明初,明朝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明朝官员。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历官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进督河道,泰昌时(1620年)迁兵部左侍郎。熊廷弼、王化贞丢失广宁(今辽宁北镇)后,朝廷大震,诛除熊廷弼,王化贞下狱。张鹤鸣以病为由辞职归家。熹宗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但解经邦力辞重任,结果被熹宗“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十八日王在晋代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帝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据《明史》记载,王在晋既无远略、又无胆识。蓟辽总督王象乾建议王在晋:“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滋大。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于是,在晋则以“抚虏(收买蒙古)、堵隘(再修一座关城)”作为守山海关的方略,他在《题关门形势疏》中道:“画地筑墙,建台结寨,造营房,设公馆,分兵列燧,守望相助。”朝廷发帑金20万两。他的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等的反对,袁崇焕要求恢复国土到宁远,但王在晋不听。袁崇焕两次直接将意见报告给首辅叶向高,但叶向高不知前线的情况,拿不定主意。这时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帝大喜,特加孙承宗太子太保,赐蟒玉、银币,以示隆礼。六月十五日,孙承宗前往山海关,考察了实际地理,听取了各方意见,确定王在晋策略不可行,并同王在晋“推心告语,凡七昼夜”。在晋坚持己见,终不悔悟。孙承宗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任,“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在晋既去,承宗自请督师。天启五年,在晋任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就改兵部。崇祯元年(1628年),召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迁兵部。因坐张庆臻改敕书事,削籍归乡,卒于乡。著有《三朝辽事实录》。
麟徵字来王,号磊斋,海盐人。天启壬戌进士,累官吏科给事中。同官章正宸、庄鳌献以建言下狱,徵疏救。庚辰大计,与祁彪佳矢志澄清,时论快之。时盗贼猖獗,民生凋瘁,屡乞身任危疆,不许。又请整饬江南,为京师应援。假南司马以权,为群议所阻。贼既陷秦,前后屯失守。宁、远孤悬二百里外,三面皆绝域,守禦甚难。督抚镇臣请撤,宁远兵守关门,廷议不决,徵独言撤宜。又为议数百言,约六科共陈之。诸人不肯署名,遂独疏其事。疏留中,遂寝。客有周生者,劝徵去;徵曰:去,素志也。今既任事,事急矣,可死,不可去也。甲申三月,迁太常少卿。流寇将逼,乃发徵前撤宁远疏,立诏赴援京师。十五日,徵奉命守西直门。十七日,贼至城下,攻甚急,为冲棚撞城,廨舍皆坏。徵引门为楯,门被三矢,矢贯木,徵屹然不少却。是夜天微雨,贼发大炮,碎几案,徵端坐自若。十八日,贼伪树勤王旗叩门,中官欲纳之,徵麾卒推石塞门。俄而兵部骑士持帜请出,徵亦拒之,复以重赏购健儿缒城,杀贼百馀人,贼大至,徵至午门,遇相魏藻德,告曰:事去矣,愿见天子。德曰:上入宫,谁为趣起?今火石轰然,城雉严峻,何遽言事去?徵曰:此声自贼阵,非内禦也。德曰:姑还守所。明日,司马门议之。徵度不能达,望阙叩头,号泣而去。十九日,贼从德胜门入,徵徒步归邸,邸已为贼据,因入道左三元祠,欲自经,家人请待祝孝廉至一诀,徵许之。二十日,祝渊至,徵酌酒慷慨与别曰:昔吾登第,梦一褐衣人咏文丞相零丁洋诗,曰:此刘宗周也。数实为之。今老矣,山河破碎,不死何为?相对泣下。因揭祠壁败楮篝灯,作书付家人,命褫服,以单衾殓。又与兄麟瑞书,嘱诸子勿就科举,及处家事,各有条理,遂投缳而绝。后赠兵部侍郎,谥忠节。夫当明之季,寇躏中原,溃陷相望,关外所存止于六城,其轻重缓急,不待智者辨之。此时果从公议,急撤重兵,诚救时之良策。而庸臣不知释疆场之忧,救堂奥之急。迨贼势压京,始言远撤,措手无及,而国以亡矣。
维基
王铎(1592年—1652年4月28日—Wang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生于河南孟津县(今河南孟津),籍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世称「王孟津」,明末清初官员,进士出身,书画家。王铎幼时家境贫寒,“不能一日两粥”,母亲陈氏曾将陪嫁的“钏珥链柎鬻之市,以供朝夕”。聪颖慧敏,十八岁就学于山西蒲州河东书院,明天启二年(1622年)成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累擢礼部尚书。南明弘光朝任东阁大学士、次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攻佔南京后,降清。顺治六年(1649年),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官至弘文院大学士,授礼部尚书。顺治八年(1651年),晋少保兼太子太保。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十八日病逝于孟津,赐祭葬,谥文安。“赠太保。荫一子为中书舍人”(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葬于偃师县城东山化乡石家庄村南。钱谦益作《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张镜心为其作《王文安公神道碑铭》。《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写书法主张「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非常专注于书法上。书风倾向「刚强」。
维基
王化澄(?—1652年),字登水,江西金溪县人。国舅王维恭的族弟。明末政治人物。王化澄为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明亡后,拥立永历帝,官至东阁大学士,“正色立朝,人赖以安”。王化澄排挤王夫之。南明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王夫之三次上书参王化澄结奸误国。王化澄欲置之死地,后船山“愤激咯血,移疾求去,高必正(高一功)为请,乃得给假。”王化澄主张与大西军馀部联合抗清,被金堡等劾,称其“贪庸误国”。清军占领广西后,王化澄躲入山中,被清将马蛟麟捕获,不降,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十八日被杀。
维基
甘学阔(1598年2月20日—1677年),字用广,号光宏(或作元宏)。四川顺庆府邻水县人。曾官至延绥巡抚。。邻水县城内东北街原有为其所立之“天子耳目南国文宗坊”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乡试第26名。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会试,易五房,第59名,殿试三甲第83名进士,礼部观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庚申,授行人司行人。五月九日(1620年6月9日),以明神宗亡故,礼部差其往陕西、四川、直隶潼关卫告讣天启三年癸亥,除原职。六月十日(1623年7月7日),与户科给事中罗尚忠一同册封周府保宁王恭棆、周府顺庆王肃潵、妃李氏。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顺天同考。天启七年十二月十一日(1628年1月17日),吏部考选部属各官,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崇祯元年正月八日(1628年2月12日),疏陈五要:『清化原。饬臣工。固邦本。酌澄汰。罗贞才。』。巡视中城。崇祯元年正月壬午,云南巡按监察御史。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顺天巡按、直隶巡按御史。崇祯四年十二月(1632年),任苏松督学御史。崇祯五年壬申春三月,顾炎武二十岁应岁试,甘学阔时为提学御史,拔顾炎武卷列一等十四名。崇祯六年(1633年)捐浚。并浚玉带河。崇祯八年(1635年),以右佥都御史衔,任陕西巡抚。诛巨盗王三锡于终南山。崇祯九年(1636年)二月,招降过天星、九条龙,安插其部数万人于延安。不久李自成至延绥,四月延安贼又反叛。三月癸亥(1636年4月23日),以不能讨贼削籍听勘。曾上《法纪全疏》请将放纵逆贼的将领正法,圣旨反而对其责备,后来败将就得不到惩罚。崇祯十六年,其子某领家眷避贼于中成山(即今邻水县石滓镇中成寨)之僧寺,僧怀疑其夺己之产,遂杀之,并淫其妾媵。弘光元年(1645年),上疏督师王应熊,请其出兵剿张献忠。后卒于贵州,寿终时七十九岁。
维基
庄令舆(1662年11月8日—1740年8月22日,康熙元年九月二十八日-乾隆五年七月初一日),原名景濂,字荪服,号阮尊。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人,诗人。天资颖异,下笔则数千字,尤其工于诗。早年为监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以蒋玑之名中式丙子科顺天乡试,因借名顶替被黜。四十一年(1702年),中式壬午科顺天乡试南皿,应试时兼作四书五经文二十三篇而违反规定,经奏闻后,康熙帝钦赐举人。四十五年(1706年)取中丙戌科会试五经卷,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满文。四十八年(1709年)四月十一日,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选充教习满洲庶吉士(小教习),充《政治典训》纂修官。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覃恩敕封儒林郎。五十三年(1714年)六月十六日,以编修差充甲午科浙江乡试副考官,所取多一时名士。后罢官归乡,奉养父母。喜好汲引后进,指导皆成佳士。家贫而好学,虽然一无所有却安宁恬适。亲自教育孙辈读书,书对联于家塾:「负郭无遗产,传家有赐书」。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日,以子庄松承覃恩诰封奉政大夫。乾隆五年(1740年)七月初一日卒,年六十二岁。
维基
庄廷伟(1662年9月30日—1720年9月8日,康熙元年八月十九日-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七日),字轶群。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式丁卯科江南乡试举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式辛丑科第二甲第十一名进士出身。授行人司行人。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十九日,敕封徵仕郎。三十八年(1699年),任户部云南司郎中。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十八日,诰封奉政大夫。四十三年(1704年),外授河南卫辉府知府。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诰封中宪大夫。五十六年(1717年),以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甘山道。在当地推广江南水车,引进和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从内地调运小麦、大麦、豌豆、胡麻、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等籽种,增加农作物种类,提高粮食产量。著有《治甘州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八月初七日,卒,年五十九岁。身后因甘肃甘山道任内「应追核减运粮脚价银两案」被限期追赔。
维基
蒋涟(1675年—1758年),字檀人,号锦风,又号省庵。江南省苏州府常熟县(今属苏州市)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乡试举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翰林院散馆,授编修。充《康熙字典》纂修官。当时清军征策妄阿拉布坦,蒋涟捐骆驼佐军,有诏书褒奖。五十四年(1715年):以翰林院编修充乙未科会试同考官。升右春坊右中允。充《御纂周易折中》、《御纂性理精义》缮写。五十九年(1720年):右春坊右中允。十一月一日以右中允差任提督河南学政。雍正三年(1725年):以右中允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四年(1726年):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院侍讲,仍充日讲起居注官。奏请将文庙大成殿所用瓦更换为黄瓦。奏请仿《朱子纲目义例》纂修《明史纲目》。五年(1727年):翰林院侍讲,充《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南书房校对。十一年(1733年):升太常寺卿。十三年(1735年):太常寺卿。十二月四日[1]迁太仆寺卿。奏请添设牧场二十四处,确保马驹繁盛。乾隆六年(1741年)三月十八日休致。
维基
骆秉章(1793年—1867年),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字吁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人,清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儒生、文学家、书法家、湘军将领,官至封疆大吏、太子太保、四川总督,谥“文忠”。骆秉章父珝元,号诚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十八日,骆秉章出生于广东省花县炭步镇华岭村。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其座师为穆彰阿,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稽察吏部银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湖北按察使、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贵州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咸丰二年(1852年)夏,太平军入湖南,骆秉章率清兵拼死抵抗,并令用炮轰击,其事未平,被革职留任。后以守长沙有功(太平军围攻八十馀日不能克)而复职。咸丰三年(1853年)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又聘左宗棠为幕僚,事无巨细,皆听之,左宗棠说:“所计画无不立从。一切公文,画诺而已,绝不检校。”一时传为佳话。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向骆秉章求救。骆秉章派鲍超赴湖北,以彭玉麟继其后。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告戒其弟曾国荃要“一听骆中丞、左季兄之命,敕东则东,敕西则西!”潘祖荫曾言:“楚军之得力,由于骆秉章之调度有方,实由于左宗棠之运筹决胜”。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镇压云南蓝朝鼎领导的起义势力,解绵州之围,杀四万余人。赏加太子少保衔。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拢子守大渡河,断石达开后路,石达开被围于安顺场,不忍全军饿死,写信给骆秉章,希望“宥我将士,请免诛戮”。骆佯称答应,后将石达开俘虏,解至成都凌迟处死。同治四年(1865年),有眼病,力疾视事。同治六年(1867年)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不久旧病复发,死于任所。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维基
何桂清(1816—1862年12月21日),字根云。云南省云南府昆明县(今云南省昆明市)。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军事人物。官至两江总督。因抵抗太平天国不力,以失封疆之罪,弃市。何桂清的父亲是王英九之父王燮的家丁。王燮担任太守,为王英九请来家教,何桂清伴读。王英九愚钝又喜欢玩乐嬉闹,不喜欢八股文,因而读书失败,何桂清思绪清明,过目不忘,反而造就了何桂清。后来王英九捐纳为盐使时,何桂清出资,报答此恩。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桂清中式乙未科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官。道光十九年(1839年),主贵州乡试。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司经局洗马,右赞善,改左赞善,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行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翰林院侍讲,仍任洗马。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升太仆寺少卿,为广东乡试正主考,会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光禄寺卿,改太常寺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为山东学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加内阁学士,仍提督山东学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五日,迁兵部右侍郎。丁忧去职,服满后补任原官。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日,署理吏部右侍郎,闰八月十三日授兵部右侍郎。十二月十四日改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南书房行走,顺天乡试覆试阅卷大臣,顺天武乡试较射大臣,兼管三库事务,充实录馆副总裁。二年(1852年),署理经筵讲官。三月六日充会试副总裁、覆试阅卷大臣,大考翰詹阅卷大臣,考试荫生阅卷大臣,八月六日授江苏学政。太平天国袭江南,何桂清以江苏学政身份疏陈军事,抨击封疆大吏软弱,无所顾忌侃侃而谈,咸丰帝感到惊奇。三年(1853年)十一月二日改礼部左侍郎。四年(1854年)三月十日,改吏部右侍郎,仍充江苏学政,四月十八日改仓场侍郎,九月二十一日升授浙江巡抚。太平军攻陷江宁,东南震动。安徽徽州府、宁国府是浙江屏障,何桂清驻兵黄池,扼守要冲,与浙江提督邓绍良击退太平军。五年(1855年),桂清檄令道员徐荣攻黟县、石埭,太平军主力到达后徽勇溃败,徐荣战死。何桂清上疏主张安徽浙江互为唇齿,主客一心方有胜算,咸丰帝上谕令地方官吏不分畛域剿敌。安徽巡抚移驻庐州,徽州、宁国二府暂由何桂清管辖,桂清令徽州府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收复徽州府城及休宁县,布防堵敌军来路。江西太平军入侵浙江,攻陷衢州府开化县,进犯严州府遂安县,桂清檄令邓绍良等夹攻,击退太平军,周天受、石景芬等克复黟县、石埭县。何桂清奏请增补道员缺额,以石景芬任徽宁池太道;总兵豫祺战绩不佳,革职,以江长贵代;团练大臣前侍郎张芾驻皖南,督办徽、宁防务,兼顾浙江衢州、严州二府。六年(1856年),檄令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合攻宁国府,江长贵击败来援的太平军,收宁国府城,获得嘉奖。浙江杭州府知府王有龄被通判徐徵讦控,桂清复奏有微词,被朝廷责问,十一月六日以病免职。七年(1857年)春,两江总督怡良因病出缺,桂清同年的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保荐以何继任,统筹粮饷。四月十二日,以二品顶戴署理两江总督。六月六日,实授两江总督。桂清保荐王有龄升授江苏布政使,获准。此时江宁已沦陷多年,总督驻常州,军事由江宁将军和春主导,江南提督张国梁为帮办,前任总督怡良专责转运粮饷。桂清屡次奏陈方略,符合咸丰帝期望,谕饬和春与桂清和衷商酌。冬季,攻克江苏镇江府,以办理军饷功加太子少保。十二月二十六日充钦差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办理通商各口事务。八年(1858)十一月,会同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英、法、美三国改订税则、通商章程:有限承认鸦片贸易;依《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上海创建关税总局;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抽5%关税,洋货远销内地一律按时价抽2.5%子口税;各口税收划一办理,聘请英人李泰国帮办海关税务等。十年(1860年)张国梁攻克江宁城外九洑洲,与和春挖壕筑垒,完成合围江宁(第二次江南大营)。桂清以济饷之功,晋加太子太保。三月二十一日,太平军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李秀成等合兵十馀万攻陷建平县、东坝。李秀成为了解围,由安徽广德州急袭杭州,杭州将军瑞昌死守,上谕令何桂清、和春尽速救援;桂清急檄帮办江南军务广西提督张玉良驰援,到达后以600兵击破太平军,并收复临安县、孝丰县、安吉县,获朝廷嘉奖。何桂清又传檄宣化镇总兵马德昭、寿春镇总兵熊天喜、游击曾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进剿,造成兵力分散。太平军一支由东坝进江宁府,一支由溧阳县攻常州府,进而攻陷溧阳县、进围金坛县。桂清檄令马德昭救援常州、总兵衔周天孚及潮勇救援金坛县,太平军于是退出武进县界,全部进围金坛。闰三月初三日,太平军攻陷句容县,江南大营后路断绝。初四日,张玉良回军到达常州。初五日,参将罗希贤率军自宜兴进驻常州城,初六日,寿春镇总兵熊天喜自安徽广德抵达常州城。江宁将军和春飞檄求援,何桂清不准张玉良赴援,和春又调马德昭急援,桂清也不准。浙江巡抚王有龄递书告诫何桂清勿逃离常州:「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初七日,太平军自江宁城外攻击江南大营,张国梁激励将士激战七昼夜。张国梁九次传檄常州诸军救援,何桂清皆不回应。十四日,大风雨后降下大雪,人多冻僵,将士因缺饷而噪乱,十五日,江南大营失火,全军溃败。十六日,张国梁退守镇江,和春退守丹阳县。何桂清惧怕张、和弹劾,极力致书慰劳,请张国梁移防丹阳。和春遣熊天喜扎营于白堍,张国梁招集溃兵,十八日,张国梁统兵一万三千人抵达丹阳,留西宁镇总兵冯子材一万二千人守镇江。何桂清遣张玉良于常州城外西南五里至西北横列二十营,并上奏:「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梁主之。常州军务,臣与张玉良主之。部署稍定,即进规溧阳。」其实是空言,企图推诿责任。 常州、丹阳失陷,弃守出逃,枪杀百姓 何桂清催促张国梁、和春援救金坛县,但因刚遭遇大败,士气不振,未及休养;而太平军已由金坛珥村绕道出丹阳南侧,马德昭于奔牛迎击,太平军转往吕城,隔绝丹阳、常州大道,熊天喜于白堍溃败自杀。二十九日,李秀成率太平军十万人进逼丹阳,张国梁开南门迎击,李秀成望见张国梁旗帜而退。张国梁向常州索要锅、帐、军械而不得,部众再度溃逃,张国梁指挥亲军驰骋鏖战,被溃兵阻挡,太平军混入溃兵中狙击张,张战死,丹阳城破,和春突围前往常州。何桂清大为震惊,已革江苏按察使、总理江南粮台事务的查文经等人洞悉桂清心意,建议退守苏州。桂清便奏言军事已交托和春、自赴苏州筹饷,作为逃跑藉口。出逃时,常州士绅跪道请求桂清留守,戈什哈枪杀跪留其中19人才脱身,张玉良也随即出逃。何桂清弃守后常州士民自筹登陴守城。数日后常州城破,李秀成愤恨人民抵抗而屠城。和春督兵迎敌,兵溃重伤,退至无锡县,自杀殉节。无锡城破,湖北提督王浚战死。苏州守军闻讯大为愤恨,何桂清到达后,驻扎于浒墅关,江苏巡抚徐有壬拒绝打开城门,并弹劾何桂清「弃城丧师」及亲兵在途中焚掠的罪行。和春四月十三日,苏州城沦陷,徐有壬于巷战战死殉节,遗疏再弹劾何桂清多条罪状。朝廷降谕将何桂清革职解京审讯。何桂清逃至常熟县,托言借外兵,逃进上海租界。何桂清统领十馀万清军弃城潜逃,导致常州、常熟、苏州皆失守,咸丰帝上谕革职,捕送北京审讯。然凑巧遇英法联军之役,咸丰帝避难热河,何案搁置两年。期间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等相继上疏乞恩,未获允准。 同治元年(1862年),言官交章弹劾何桂清,于是恭亲王与租界交涉,正式将其逮捕下狱。秋审处总办、直隶司郎中余光倬,照「各省督抚提镇失陷城寨律」拟斩监候,并以情罪重大,「击杀执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当加重」,应即行处决,而改拟「斩立决」请旨定夺。刑部尚书赵光,因与帮办江南军务的许乃钊有交情,瞭解何桂清失陷苏常殃民细节,覆奏:「不杀何桂清,何以谢江南百万战难生灵?」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降旨命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会议。大理寺卿李棠阶认为何桂清清为两江总督,骄横颟顸,治军无方,克扣军饷导致将士哗变、全军覆没,弃城而逃又嫁祸他人,其罪不容诛。然而太后为求慎重,另有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员,用刑宜慎,如有疑义,不妨各陈所见。」有17人上疏论救,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祁寯藻,引用嘉庆帝谕旨:「刑部议狱,不得有加重字样。」认为刑部所拟不合制。另有工部尚书万青藜、御史高延祜,而新任江苏巡抚薛焕以重金疏通,故拖延未决。言官仍交章弹劾,户科掌印给事中郭祥瑞、吏科给事中谢增等奏请速正典刑;礼科给事中卞宝第(曾于浙江道监察御史任内弹劾桂清)抗章驳祁寯藻:「仁宗上谕,只就承平时期寻常罪名而言。」又言:「道光年间浙江提督余步云失定海,咸丰年间湖北巡抚青麟失武昌,皆以失陷封疆伏法,其时祁寯藻当军机大臣,何独于何桂清护惜若此?」大理寺卿李棠阶以东南战事尚未结束,求顾全大局再上密摺主张不应拖延:「刑赏大政,不可为谬悠之议所挠,今欲平贼,而先庇逃帅,何以作中兴将士之气?」刑部审讯时,桂清提出一份薛焕等人具名之公禀,请其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作为其本不欲弃地的證明。公禀出于当时或事后伪造已无从查究,朝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查核具奏。曾国藩认为守土之责与公禀无关,覆奏:「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为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议覆,由刑部主稿,六月十三日,余光倬疏奏:「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身膺疆寄,受国厚恩,岂不知军旅之事,有进无退,守土之责,城存与存?况其时常州有兵有饷,并非不可固守,乃首先弃城逃避,致令全局溃散。望亭为无锡至苏州要冲,业经奏明截留长龙船,扎营于此,乃并未身经一战,命杀一贼,忽于苏州失陷之前一日,率师船退驻福山海口,是其撤兵远遁,纵寇殃民,尤罪迹之昭著者。至刑部历年审办军营失事成案,均视此为轻,惟馀步云系由斩候加至斩决,情罪相等。虽带兵提督与统兵总督稍有不同,然论疆寄,则文臣视武臣为重;论军法,则逃官与逃将同诛;论情节,则闻警屡逃,非被攻被围变出不测者可比;论地方,则全省糜烂,非一城一寨偶致疏防屠可比。请仍照原拟,从重拟以斩立决。」得旨,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12月21日在京师菜市口法场处斩。
维基
汤寿潜(1856年7月3日—1917年6月6日),字蛰先(一作蛰仙),人称汤蛰老,浙江省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祖籍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汤寿潜是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早年投身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晚年在保路运动中领导浙江铁路公司成功反抗清政府出卖利权,并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一度领导浙江革命,担任首任浙江都督,张謇称其“夙以时务致称,晚以铁路见贤”。光绪十四年,乡试中举,名列正榜第六,次年考取内阁中书,并结识毕生好友张謇。光绪十六年(1890年)4月,汤寿潜发表《危言》。在《危言》中汤寿潜主张迁都长安、设立议会、废除八旗、兴办铁路,社会回响强烈,多次再版,“时人以比唐甄、冯桂芬”,翁同龢还将这本书推荐给光绪帝。同年,他离开山东张曜门下,北上参加科举会试,落榜后到上海带领一群考生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期满,初授山西乡宁县知县,因请求方便回乡照顾双亲改派到邻省安徽青阳县、。赴任之前的3月18日,翁同龢召见汤寿潜,两人促膝长谈,翁同龢在日记中称汤寿潜“必为好官”。4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维新派开始在全国开展。汤寿潜做了3个月县令就因为父母病重辞官回老家,接着到金华丽正书院(今金华第一中学)担任山长,推动教育“讲求实用之学”,门下许多学生后来都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汤寿潜会同张謇加入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注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维新中,汤寿潜当时在浙江巡抚廖寿丰府中充当幕僚,光绪帝于5月、7月两次谕令廖寿丰传召汤寿潜,汤寿潜都以母亲病重为由请求暂缓,9月慈禧发动政变推翻变法,此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