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崔恒明 1409 — 1474
公讳
字贞父
宁人
徵仕郎洪造署丞讳忠
生户曹典书讳润文
润文生成均司艺讳士柔。
即公之三世也。
以公勋。
追赠署丞兵曹判书。
典书为议政府右赞成。
司艺为领议政并带勋号。
司艺娵判宗簿寺事吴奕忠之女。
永乐己丑十二月壬辰生公
公生而聪明智识。
绝世离伦。
学业日进。
华闻益播。
词源逸发。
大为侪辈推服。
宣德甲寅
世宗临雍策士。
善公对策。
擢公为第一名。
特授宣务郎。
集贤殿副修撰。
知制教兼经筵司经
参修思政殿训义。
止斋权先生器公。
以姊女妻之。
每见公著述叹曰。
吾东方文章气习颓靡。
能发扬振起者必斯人也。
明年
转修撰兼春秋馆记事官。
参撰高丽史。
戊午。
文宗东宫
学问大成。
世宗选一时名儒补宫官
公首应选。
副校理世子左司经
癸亥。
校理兼艺文应教。
世宗创制谚文。
开局禁中。
亲简名儒八员。
掌制训民正音东国正韵等书。
今领相高灵申公公实禀睿旨。
多所赞定。
世宗深加眷注。
不数年。
擢拜直殿
丁卯秋
中覆试第五名。
超授奉正大夫
守直提学世子辅德。
文宗监抚庶事。
书筵官掌机密
公启沃献替靡不精当。
庚午
文宗即位
累迁至司谏左司谏
通政
辛未
集贤殿副提学
公居侍从十有八年。
而凡讲说词命。
编摩著述。
悉皆主之。
一国翕然称为大手。
壬申。
承政院同副承旨
转左副。
文宗宾天。
国势疑危。
公居近地。
周旋匪懈。
癸酉冬
世祖炳几靖难。
直宿禁内。
协赞实多。
特升为都承旨
寻赐输忠卫社协赞靖难功臣号。
甲戌
拜嘉善大夫曹参判。
封宁城君
乙亥
迁司宪府大司宪
世祖摄政。
逆党馀孽。
尚未尽除。
公条陈数十事。
皆蒙允可。
是年六月
世祖即位
赐佐翼功臣号。
丁内艰
丁丑服阕。
拜嘉靖户曹参判。
寻移吏曹。
戊寅
资宪仁顺府尹
历工,刑两曹判书。
睿宗东宫
世祖教曰。
辅养储君
非老成不可。
命公为宾客
是年冬
丁外忧。
是时世祖方撰经国大典。
明年
世祖命起公复。
公三上书固辞。
御书批其尾曰。
事之重。
国所共称。
卿之才。
予所独知。
不合专为一身。
正宜广利万世。
公不得已赴召。
除知中枢院事兼艺文大提学
世子左宾客
成均大司成
阶加正宪
世祖亲制训辞授睿宗
又制兵将说教诸将。
皆命公注解。
公深究睿章。
推衍增益。
论断词旨曲畅方通
而尽合先儒之说。
上甚嘉悦。
辛巳
转吏曹判书。
阶加崇政
寻移判中枢院事。
癸未
拜议政府右赞成兼世子贰师。
左赞成。
世祖分命宿儒
讲论四书五经。
考古證今。
定句诀。
又召会文儒辨同异。
上亲加睿裁。
公在左右。
每承顾问。
毫分缕析。
应对如响。
上听之亹亹不厌。
目左右曰。
宁城真天才也。
丙戌
阶崇禄兼判兵曹事。
公辞曰。
兵官机务。
非臣迂腐所堪。
乞解其任。
言甚切至。
上不允。
寻加辅国崇禄大夫
丁亥
擢拜大匡辅国政府右议政
五月
左议政
九月
升领议政。
屡以盛满辞。
十二月
封宁城君
戊子
睿宗即位
加领经筵事。
明年己丑
我主上殿下即位。
日御经筵
命公为领经筵事。
以累朝儒宗。
甚重敬之。
庚寅
改封府院君
辛卯
赐纯城明亮经济弘化佐理功臣号。
冬十二月
再入相。
兼领经筵,监春秋馆事。
世祖睿宗两朝实录。
上嘉其功。
赐鞍马。
癸巳夏大水。
公以阴阳失节。
责在三公
上书辞职。
上不允。
甲午四月
公有微疾。
时方恭惠王后初丧。
襄事甚严。
壬午
公力疾命驾将出。
遇暴甚剧。
上连遣内医胗视。
百药不效。
翌日卒。
享年六十六。
上震悼。
内臣往吊。
又命内官慰之。
礼官奠赙如例。
加赐米豆纸布若干。
官尤葬事。
是年某月。
葬于京畿某邑之某原。
公性谦恭简静。
端介无华。
立身行已。
持正不挠。
平居虽隆冬盛暑
终日整冠危坐。
略无惰容。
至于奉公。
忧国如家。
再入相府。
政务宽大。
不喜更张。
与人言。
常先示退损。
不自表襮。
又不立崖岸自异。
至如朝廷论议。
临决大事。
确不可犯。
居家清白。
关节不行。
不迩声色。
不事产业。
家务一委之夫人。
无毫发干虑。
待亲戚以仁。
接下以恭。
遇事常加三思。
立朝四十年。
一不披弹劾。
自登第至台辅
未尝一日寄外。
慨然以斯道为已任。
奖进后学。
为文章。
自出机杼。
大放以肆。
雄豪富赡。
长江大河。
势不能止。
尤工于骈俪。
凡朝廷事大表笺。
高文大册。
皆出其手。
华人每称我国表词精妙皆公所著也。
圣上方倚任图治。
天不憖遗。
可胜痛哉。
公娵达川府院君弥性之女。
贞敬夫人。
生二男四女。
男长曰永潾。
中壬午司马试。
丙戌某人榜登第。
今为刑曹参议
次永灏。
禦侮将军
行司果。
女长禦侮将军行司郑涵
保功将军行司文简
次适中训大夫掌隶院司议李钧
宣教郎行社稷署奉申铢。
议先娵大护军李孝林之女。
生一男。
曰秀英。
后娵观察使朴健顺之女。
生三男。
曰秀豪曰秀雄曰秀杰。
司果娶判书郑孝常之女。
生一男。
郑司猛生一男一女。
文司猛生二男一女。
司议生一女。
奉生一男。
幼。
将葬之月。
议请余志墓石。
某于公。
偏承一顾之恩。
凡雠校文墨。
操秉史笔。
未尝不与之偕。
况又同在太常叨奉末议。
优蒙肯可。
相从近三十载。
虽谓之知已。
可也。
公捐馆之前一夕。
谒公于第。
公谈话自若。
噫。
晨夜之顷。
岂意便隔幽明。
公之丰功伟绩。
有国乘在。
赘说。
略叙世系游宦之次。
子孙男女之数。
瘗于墓道。
兼抒悲怀云尔。
(私淑斋姜希孟
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朱亨嘉明末清初 1583 — 164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朱亨嘉 1645年—1645年
兴业 1645年八月—1645年八月 见于钱海岳《南明史》
维基
朱亨嘉1583年—1646年),祖籍安徽凤阳,父靖江穆王朱履祜。
朱亨嘉早年以庶子身份袭封,父亲嫡子与本藩宗室上疏攻讦,历经天启崇祯两朝都未了结。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桂林,改桂林西京改元兴业[1]。
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朱亨嘉僭位,要思恩参将陈邦传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兵」,不要听从朱亨嘉的调遣。
瞿式耜不奉朱亨嘉召令,朱亨嘉亲至到梧州,拘捕了瞿式耜,幽禁在桂林
唐王朱聿键为帝,瞿式耜派人去祝贺,要求朱聿键平定朱亨嘉的叛乱。
两广总督丁魁楚梧州突然发兵进攻,朱亨嘉逃回桂林
受困于桂林朱亨嘉,释放了瞿式耜,希望瞿式耜能帮他守城。
瞿式耜中军官焦琏召陈邦传共同捉拿朱亨嘉,在八月二十五日朱亨嘉被俘,隆武二年二月1646年)年被押到福建四月被缢杀。
朱若极是有名的书画家石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许梦青晚清 1870 — 1904
全台诗
许梦青1870~1904),字炳如又字荆石荫亭,泮名梦青号剑渔又号云客冰如高阳酒徒,清鹿港邑庠生。
咸中,亦邑庠生,以能文著。
祖母贺太安人,以节孝旌于朝,奉诏入祀彰化节孝祠。
  梦青生有奇才,子史百家,过眼成诵,文思敏捷,下笔立就,乡先辈皆以大器目之。
光绪17年(1891)春,梦青二十二岁,以前茅拔府县试,名声赫赫,震于一时,乡里多以为荣。
梦青为人傲然不拘,尤富正气,喜抱不平。
以身逢乱世,欲挽狂澜,因自号「高阳酒徒」,盖欲效郦生之匡乱世。
光绪二十一年(1895)闻割台之议成,悲愤慷慨,号泣三日。
乃联络员,共谋抗日,并上书唐景崧,请领兵驻防
七月初,日军攻彰化,随练勇赴八卦山抗拒,惜寡不敌众,奔回鹿港,拟再举事,不幸其弟猝逝,伤心至极,无心与事。
八月末,日军攻取台南刘永福亦西渡,知大势已去,从此寄情诗酒,不问世事。
其间家庭又连遭四次亲丧,形单影只,身世萧条,壮志未酬,满怀悲愤,乃更加潜心诗文,以舒胸中块磊,耽身醉酒,藉忘忧伤。
每当大醉,或歌或哭;梦中醉后,时发悲歌。
或醉卧庙阶,旦醒始回;或闭户孤吟,三日不出。
以奔放绝足之才,为自由不羁之行,遂一转而为跌荡诗人、浪漫文士,愤世嫉俗,终至抑郁成疾而病逝,享年仅三十五岁。
  梦青历尽人世沧桑,半生苦况,尽托于诗,诸家早有评论。
洪弃生评曰:「诗思空灵,才致活泼,不事劖削,自臻雅妙。
王竹修评曰:「凡咏物、怀人、哀时、感事,无不蕴蓄精微,淋漓尽致,恺恻沉痛,情见乎词,盖欲藉此以抒胸中牢骚,非特扬风扢雅已也。
施梅樵评曰:「悲壮淋漓,激昂慷慨,非俗手所可望其肩背。
」杨云萍评曰:「抱俊异之才,丁家国之痛,长吉不寿,其境过悲,然诗作却时露清新之气。
」许常安评曰:「虽时有浪漫自由、清狂、豪放之作风,然其实质,乃具有严肃、悽凉、写实之社会骨格,故其诗多为心底之声,时代之反映。
梦青诗悲壮淋漓,激昂慷慨,与洪弃生施梅樵并为弃地遗民精神之典型代表。
  梦青诗作前未曾整理出版。
今存者惟有幼年时期所作之《听竹山房诗稿》、《梦青堂诗稿》,及少年时期所作之《鸣剑斋诗草》之一部分。
青年时期所作之《听花山房诗集》近八百首已佚。
1916年台湾文艺丛志》曾刊出《鸣剑斋遗草》之一部分。
1960年裔孙许常安辑为《鸣剑斋遗草》,由高雄大友书局出版。
以下即据许常安辑本移录,删去联句、断句,共计477题1063首。
常安辑本虽精校再三,仍有一些脱误,兹覆核《台湾文艺丛志》,详加校正
又许本书末附录有勘误表,凡该表已标出的误字,均直接据以改正,不再附注说明。
(吴福助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蛰堪当代
人物简介
王蛰堪名景泉字季洲号蛰堪1949年生,河北霸州天津人
早年从寇梦碧先生习诗古文辞,词宗南宋
半梦庐词·序
《序》  作者:熊盛元

吾友王君蛰堪,受业于津沽寇翁梦碧之门。

服膺常州词派之说,深得梦窗碧山之神。
其词要眇低徊,中含幽约怨悱之情。
盖其倚声之际,必尽搜、王及清季四家同调之词,涵泳其中,揣其体气,味其声情,从不骋才使气,率尔操觚。
故一词之成,动辄经旬,“其至者,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张皋文《词选叙》)。

蛰堪之词,颇得老辈激赏,廿年前即名满天下,吟坛作手,谈及倚声,无人不知津沽半梦,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矣。

比年以来,老辈纷殂,能赏其辞藻之凄艳者,固不乏人,而能探其词心之幽窈者,恐已寥寥。
尝有人告我曰:“蛰词美则美矣,无奈不明其旨何!
”更有人以为,蛰词一味拟古,了无时代气息。
殊不知“夫词者,君子为己之学”(况周颐蕙风词话》),重在一己之性情襟抱,而“性情与襟抱,非外铄我,我固有之”,所谓“委心任远,不失其为我。
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出处同前)是也。
蛰堪本性情中人,率直纯真,洒脱豪爽,乐则大笑,悲则恸哭,年虽花甲,心尚孩童。
然其并未忘世,每将万不得已之情,倾注毫端,辞藻密丽,兴慨无端,身世之悲,家国之恨,若隐若现,似有还无,此即常州词派所谓“寄托”也。
蛰堪虽主“寄托”,而又不过于粘滞,一如周止庵所言:“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
驱心若游丝之罥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
以无厚入有间。
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载千百,謦欬弗违,斯入矣。
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缋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
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宋四家词选叙论》),故其词独具鲜明之个性,而字里行间,亦折射时代色彩,倘能由此寻绎其词旨,则虽不中亦不远矣。
试举其《清平乐》词为例:“莫嗟春去,春似无情树。
总有柔条千万缕,肯系春光留住。
春归不耐鹃啼,伤心独向东篱。
不是新怜霜菊,是他诗酒相宜。
”词中四用“春”字,似为传统惜春题材,应“无寄托”;而观“鹃啼”二字,则非仅写实,更有灵均“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及唐人“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之家国之悲,其“有寄托”,已不言而喻矣。
至于从柳下忽到篱东,由春柳转写秋菊,本觉翁打破时空、腾挪跳脱惯技,然其用意则不惟自比渊明之归隐,亦含梦窗“东风临夜冷于秋”之深慨。
妙在“诗酒相宜”四字,看似恬然,实则凄凉透骨。
半梦庐词》中,此类佳制俯拾皆是,无须我呶呶不休也。

吾与蛰堪鱼雁订交,已廿一载矣。

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余访半梦津门,见壁上悬其手书况蕙风《浣溪沙 听歌有感》词:“惜起残红泪满衣,它生莫作有情痴,人天无地着相思。
花若再开非故树,云能暂驻亦哀丝,不成消遣只成悲。
”当时但觉辞句警人,蕴不尽之意于言外。
至于言外何意,则未曾深入体悟。
而今蛰堪与我,均临老境,诵“花若再开”之句,不觉万感萦心,怆然涕下。
蛰堪手书此词之时,必已解悟,其先我而觉,几二十年,姑且不论;而其词曾受夔笙影响,则可断言。
蛰堪师从梦碧词丈,而寇老虽标举梦窗、碧山,却每于词中济稼轩之气;蛰堪以“半梦名斋,似谓仅得觉翁一半,实亦隐含别开蹊径之意。
今蛰门弟子,遍及海内,整体词风虽相近似,而亦各具自家面目,殆可谓“薪已再传非旧火”乎?
质诸蛰兄,不知以为何如?

二00九年八月三日岁次己丑洪州熊盛元挥汗草于炎暑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