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之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此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王之纲南宋
简介
乾道四年(1168)袁州知州6月12日袁州
徐时进明 1549 — 1632
维基
徐时进(1549年—1632年),作家。
字见可号九瀛先生浙江鄞县人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十月二十二日生。
少年家中贫困,但发愤学习。
万历七年己卯科四十二名举人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乙未进士,授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负责芜湖的水运和税务,,又管节慎库,与利玛窦相识。
回到朝中后,改任南职方员外郎,不久升任郎中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出任岳州府知府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华容知县王绪以各店铺纳税困难,力请免徵商税,徐时进批准。
二十九年,改吉安府知府万历三十年,调任荆州府知府
万历三十二年,徐父去世,回乡守孝。
丁外艰后回朝,重新启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补任惠州府知府,随擢广东巡按副使,监管惠州潮州
万历三十八年,入京贺万岁,上疏乞求退休,批准。
天启元年,再次启用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不久改任太仆寺少卿徐时进皆不就职。
明熹宗特加大理寺卿致仕。
崇祯五年(1632年)壬申六月十二日卒于家,年八十四。
监军徐风垣是他的后人。
释惟安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惟安字云亭
读经中普门,喜其谊广大无碍,因自号“普门”。
姓奚氏郿人也。
幼失怙恃,不识生平,而志骨挺立,弗甘俗贱。
年约十岁,为人牧羊,迅雷夜半惊起,自愤消除卑念,投入空门。
年近二十薙发,受具,遍叩宗匠。
三十年中,往来少林、五台、大行、伏牛、补陀间,饥不言疲,患至不怖,昼夜精勤,鍜鍊周密,直至无可转处,必欲转得,如是努力,自疑自豁。
尝于元日,入山负薪,被风吹落,身心两无,前后际断,如月映澄潭,花明空镜。
青岩击竹,高峰落枕,无以过也。
独以未经明眼印可,不敢自信。
再上台山,谒空印,呈偈请益,一闻提惊,便破桶底。
洪钟既叩,靡不响应矣。
万历二十一年,立禅之夜,似梦初醒,觉黄山境象如在目前。
三十二年,行至新安,因缘所集,宰官居士,缁素道侣,信受归依,几及千人。
乃破雪寻奇,扪萝陟峭,得黄山之胜,恍与梦符,遂入开山,草创法海禅院
来者日众,糗粮乏绝,相与采苦饮水,亦不相离。
道价翔溢,声达禁苑,敕赐“慈光寺”额,及七级四面金像,并藏经,金书《法华经》、紫衣、金钵,赏赉有加。
天启三年,飞锡戾夫椒山祥符寺,山荒地僻,厨灶无烟,与众闭门,七日不火。
许居士鼎臣叩扉直入,见其道貌清峻,略无疲色,叹为华严不思议境界。
消冻饿想,俨然雪山麻麦也。
无何,以赐佛因缘,北至清源乘愿禅林,即安十年前所建也。
少傅蓼水朱公,相留结夏,亦自知迁化期近,即止憩焉。
天启五年六月十二日示寂,趺坐说偈曰:“处处西方地,我无西方心。
满目皆莲花,惟不见我身。
”合掌而逝。
僧腊五十馀载。
弟子辇骨黄山,造塔,寺后,白石凿凿,流水环绕。
许鼎臣为之铭。
庄承篯清 1739 — 1788
维基
庄承篯1739年7月17日—1788年1月27日乾隆四年六月十二日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字少彭号羹堂又号古香
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今属苏州市)人,祖籍常州府阳湖县(今属常州市),曾寄籍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今属西安市)
清朝官员。
自幼天赋异禀,资质颖异。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七岁时,父庄大中因「与汪华氏聚赌奸宿诡名徐天爵一案」遣戍陕西,母徐氏有疾且祖父庄楷人年老,奉命照料祖、母,未跟随前往陕西
不久,母徐氏去世,承篯居丧携带二个幼弟前往陕西父亲戍地,旅费不足,仅以手推车载弟、自己步行前往陕西,后遂寄籍陕西咸宁
三十年(1765年)陕西咸宁县籍拔贡生中式乙酉陕西乡试举人
三十一年(1766年)中式丙戌科第二甲第四十二名进士出身
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四年(1769年)五月初一日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三十六年(1771年),以编修差充辛卯顺天乡试同考官
三十八年(1773年),以编修充四库全书馆纂修兼分校官分校永乐大典》。
进献家藏南宋萧常续后汉书》四十七卷。
签提《永乐大典》卷七七五六、七七五七。
三十九年(1774年),充咸安宫官学总裁
四十一年(1776年),迁詹事左春坊左赞善
充文渊阁校理
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初二日,敕授儒林郎
后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
充三通馆纂修校对官文渊阁校理
四十七年(1782年)二月乾隆帝赐宴,获赐墨刻如意、彩缎、砚笺、笔墨。
四库全书馆进呈永乐大典内指出错误与记过次数清单,庄承篯共记过二十六次。
翰林院侍讲
四月,记过三次,交吏部察议,销去纪录一次,免罚俸。
七月,《四库全书》告成。
四十八年(1783年)翰林院侍读
七月,差任癸卯山东乡试正考官
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一日,诰授奉直大夫
二月,于乾清宫考试列第三等,降授詹事左春坊左赞善
九月,改授六部主事候补,选补吏部考功司。
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二十日,卒,年四十九岁。
葬于吴县俶字圩周行阡。
早年家遭变故,备尝艰辛,生性孝友,独力抚养多位弟、妹至成人,并给予教育,诸弟也依次出仕。
庄承篯仕官之后,与族兄庄通敏同官翰林,值宿时则一起承舆进出,维持关照联系;亲族子弟数十人聚集到京师,也延揽不倦,过年时则开筵席招待,以慷慨为乐,并不使人知悉其经济拮据。
喜欢赒济急困的友人,曾帮助流徙到京的松江陆德粲常州实斋学士,因此胡实斋的诗有「深恩直比怜儿女」句。
因祖父在家乡、父大中陕西,不能省亲,曾慨叹:「天伦聚顺之乐,乃真乐也。
吾但得祖孙父子萃一堂,平生志愿足矣。
」于是千方百计办理借贷,呈请捐纳赎父罪,花费钜万,生活清贫,四十一年(1776年)得到恩旨允许赦归,庄大中到达京师郊外时,承篯出郊迎接,但随后突然得疾,死于旅途中,承篯哭踊哀慕,几不欲生。
终生时常受讨债者困扰。
曾经在乾隆帝召见对答时,乾隆帝询问庄承篯说话口音不似陕西人庄承篯回答本籍江苏、父遣戍陕西等事,乾隆帝说:「此所谓塞翁马矣。
」同僚认为是得到知遇的开始,但生前始终仅是词臣
生子早殇,之后又不育,继嗣困难,承篯往往暗自悯悼忧伤。
姜晟为之作赞:惜丁未冬,刘退谷给事之丧,君往吊焉,翌日而卒。
先是,梦至一所,如浮屠老子之宫,中设几案,三见退谷及同官某并坐,虚其左案;君至皆起,指其左曰:『待君久矣。
』觉而述之,辄咄咄不乐,初不意妖梦之遽践也。
夫鬼神之说,儒者弗道,然以君之内行兼开敏之才,未究厥施,郁伊以殁,所谓生而为英、殁而为神者,以古律今,亦容或有之者欤。

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总督直隶等处提督军营粮饷兼管河道巡抚事年姻愚弟姜晟拜撰。
陈沆清 1786 — 1826
简学斋诗·跋八
水之大者,风已定,必有阴浪。
琴之古者,响已彻,必有泛声。
阴浪弥劲,泛声最悠,韦、二公以是雄视百代,作者其嗣响,已盥诵再三,为之敛衽退避矣。
道光壬午六月十二日安吴包世臣记。
邹鸣鹤清 1793 — 1853
维基
邹鸣鹤(1793年—1853年)字钟泉江苏无锡县人
道光初年进士,在河南任职多年,治理黄河有功。
官至广西巡抚,因镇压太平军不力革职。
咸丰初协防南京,兵败身死。
同治年间追谥壮节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
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云南即用知县
亲老告近,改发河南,署新郑县,补罗山县,有惠政。
因母丧,丁忧去官。
道光九年(1829年)光山县,调祥符县,擢兰仪厅河工同知,护理开归陈许道
以治河之功,晋秩知府
卫辉陈州开封府知府
道光二十三年,黄河在中牟决口,褫职留工。
工竣,复原官,仍在工效力。
丁生母忧,服阕,署彰卫怀道,不久授江西督粮道
文宗即位,诏举贤才,户部侍郎侯桐两江总督陆建瀛交章以鸣鹤荐,擢顺天府
咸丰元年三月二十六1851年4月27日),调任广西巡抚
咸丰二年四月二十五1852年6月12日),因对抗太平军不力,革职。。
邹鸣鹤回籍,太平军已陷武昌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陆建瀛九江督师,疏请起用鸣鹤,筹办沿江防务。
邹鸣鹤带病赴任。
不久,陆建瀛退守江宁,获罪,命鸣鹤将军祥厚等筹备守御计划。
江宁陷,邹鸣鹤书绝命词曰:「臣力难图报称,臣心仰答九重。
三次守城尽节,庶几全始全终。
」派人送给其子,自率队出,至三山街,被太平军认出,鸣鹤骂不绝口,被支解而死。
事闻,赠道衔,赐恤。
同治初江南平定,曾国藩陈鸣鹤生平政绩及殉节状,请加恩优恤。
御史朱震言声称其为藏匿民居遇害,因此反对,编修朱福基等再次呈请下两江总督马新贻确查。
新贻覆奏,鸣鹤实为协同防守殉国,并无避匿民居之事。
于是朝廷下诏,依巡抚例议恤,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壮节
清史稿》有传。
吴大廷晚清 1824 — 1877
全台诗
吴大廷(1824~?
),字桐云湖南沅陵人
咸丰五年(1855)顺天乡荐。
初以拔贡任内阁中书;后因军功,任福建盐道
同治五年(1866)十月移调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同治六年(1867)三月十二日,美船罗妹(Rover)号在台湾南端触礁沉没,船上十馀人从龟仔角鼻山(今屏东县)登陆后,遭当地原住民狙击遇难。
四月驻厦美国领事得向清廷交涉,闽浙总督吴大廷台湾总兵刘明灯处理此事。
吴氏以:「生蕃之地不隶中国版图,难用兵究办」回应之。
美方认为台湾地方官推诿责任,再度率军鉴于六月十二日前来,遭原住民反击,失利而返。
吴大廷担心美船复来,遂与德商议与当地原住民面议和约,冲突始解。
同治七年(1868)二月吴氏卸任离台同治十三年(1874)曾参与福建船政与沈葆桢巡视台湾事宜。
所撰《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对其在台任内诸措施,颇多记述。
  吴氏撰述颇丰,除《自著年谱》二卷外,又有《小酉腴山馆文集》十二卷、《小酉腴山馆诗集》八卷。
其中与闽台相关者,有〈福建票盐志略〉、〈台湾进退志〉等,可惜今未得见。
以下所收录作品,见于《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附录。
(施懿琳撰)
陈正猷清末民国初 1876 — 1930
维基
陈正猷(1876年9月10日—1930年6月12日)字克轩克宣),贵州遵义人清朝官员。
陈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二十三日
自幼随教私塾的父亲陈应文读书。
陈正猷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
回国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获游学毕业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任检讨封资政大夫,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攻法政。
毕业回国后任广西法政学堂校长
辛亥后回到原籍遵义参加编写遵义府志,先后担任过贵州省高级法院民庭庭长、省府秘书(周素园省府秘书长时)、镇远县地方检查所所长、县长安龙县县等职。
陈正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会试榜尾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12日病故,享年54岁。
陈锦涛
维基
陈锦涛(1871年6月20日—1939年6月12日)字澜生,男,广东南海人中华民国政治家、经济学家。
1885年(光绪11年),陈锦涛香港皇仁书院学习。
1890年(光绪1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转任天津北洋大学堂教习
1901年(光绪27年)以官费赴美国学习政治经济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
1906年(光绪32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
9月回国应清廷部试,获法政进士
嗣任度支部预算司司长、统计局局长、印铸局局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大清银行副监督资政院议员等职务。
1911年(宣统3年)10月,出任袁世凯内阁度支部副大臣。
1912年(民国元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陈锦涛出任财政部总长。
1912年3月,与许世英组织国民共进会。
1912年9月,出任北京政府财政部审计处总办
1913年民国2年)10月,任财政部驻外财政员,驻英国伦敦。
1916年民国5年)6月,任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兼署理外交总长。
1917年4月,因受贿罪被收监。
当时,1917年4月上海《申报》揭露北京政府财政部在受理商人张兴汉开办炼铜厂申请的过程中,总长陈锦涛、次长殷汝骊等主要官员涉嫌收受张兴汉的商业贿赂。
该报道发表后,国会众议院提出质问,经司法调查属实,陈锦涛入狱,殷汝骊潜逃。
1918年民国7年),陈锦涛获得大总统冯国璋赦免。
此后,陈锦涛广州参加护法军政府。
1920年民国9年)4月,继伍廷芳之后出任护法军政府财政部长。
同年11月,主席总裁岑春煊失势,陈锦涛遂辞职,此后寓居上海
1925年任西北银行经理。
1925年民国14年)12月陈锦涛段祺瑞手下再度获得起用,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
1926年,与胡光鹿等人在天津合办中国无线电业公司。
国民政府时期,1930年民国19年),陈锦涛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并兼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币制研究委员会主席。
1935年民国24年),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币制委员会主席。
1938年民国27年)3月,参加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任财政部长,5月兼任华兴银行总裁
1939年民国28年)6月10日,参加日本总领事馆的宴会时,中毒,连夜坐飞机到上海静安寺路找西医卓生医治,因陈中毒太深,6月12日,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9岁(满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