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家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常
山。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请至受法。
道俗奔赴礼贶填充。为名利所缠者。说偈止
之。悉皆俭素。 齐文宣天保二年 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今敕定州今师赴邺教
化群生义无独善。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思欲
弘宣至道济斯 …… (第 0906c 页)
谓曰。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罗
刹王。是以今犹好杀。即咒盆水令帝自视。
见其形影如罗刹像焉。每年 元日 常问一岁
吉凶。后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
不悦。帝问师复何如。答曰。贫道亦不久。至 (第 0907a 页)
十月 帝崩。明年即是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
日辰时。绝无患恼。端坐卒于山寺。春秋八
十有一。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第 0907a 页)
山。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请至受法。
道俗奔赴礼贶填充。为名利所缠者。说偈止
之。悉皆俭素。 齐文宣天保二年 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今敕定州今师赴邺教
化群生义无独善。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思欲
弘宣至道济斯 …… (第 0906c 页)
谓曰。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罗
刹王。是以今犹好杀。即咒盆水令帝自视。
见其形影如罗刹像焉。每年 元日 常问一岁
吉凶。后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
不悦。帝问师复何如。答曰。贫道亦不久。至 (第 0907a 页)
十月 帝崩。明年即是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
日辰时。绝无患恼。端坐卒于山寺。春秋八
十有一。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第 0907a 页)
崖为功差易。
帝深然之。但为崔浩赞成难违其意。沈吟
久之曰。吾亦知其无成事。既尔何惜五三百
功。真君 九年 谦之卒。葬以道士之礼。诸弟
子以为尸解变化而去。静轮天宫竟不成便
止。
时京兆韦文秀隐中岳。世祖徵 (第 0106a 页)
帝深然之。但为崔浩赞成难违其意。沈吟
久之曰。吾亦知其无成事。既尔何惜五三百
功。真君 九年 谦之卒。葬以道士之礼。诸弟
子以为尸解变化而去。静轮天宫竟不成便
止。
时京兆韦文秀隐中岳。世祖徵 (第 0106a 页)
三十一
岁。太子殷立。废帝也。寿十七岁。肃宗孝
昭帝演(神武第六子也)。以废帝乾明元年改皇建。皇
建 二年 演猎坠马绝肋殂。寿二十七岁。世
祖武成帝湛(神武第九子也)立。以皇建二年十月改
太宁。在位四年。禅位 …… (第 0801a 页)
辛未 大宝二年 世尊入灭得一千五百年 (第 0801b 页)
大统十七年三月 帝殂太子钦立 (第 0801b 页)
北齐 天保二年 梁 (第 0801b 页)
三月 侯景逼帝传位豫章王栋。 (第 0801b 页)
改元天正。 废帝为晋安王。九月弑之(年四十九)。栋加侯景备九
锡。汉国置丞相以下官。栋禅位于景。景即皇
帝位于 …… (第 0801b 页)
为获瑞。四月即皇帝位。 改元天正。 以子圆
照为皇太子。承圣二年三月。元帝闻纪来。以
书请魏伐蜀。纪闻有魏兵。遣前梁州刺史谯
淹还军救蜀 (第 0801c 页)
岁。太子殷立。废帝也。寿十七岁。肃宗孝
昭帝演(神武第六子也)。以废帝乾明元年改皇建。皇
建 二年 演猎坠马绝肋殂。寿二十七岁。世
祖武成帝湛(神武第九子也)立。以皇建二年十月改
太宁。在位四年。禅位 …… (第 0801a 页)
辛未 大宝二年 世尊入灭得一千五百年 (第 0801b 页)
大统十七年三月 帝殂太子钦立 (第 0801b 页)
北齐 天保二年 梁 (第 0801b 页)
三月 侯景逼帝传位豫章王栋。 (第 0801b 页)
改元天正。 废帝为晋安王。九月弑之(年四十九)。栋加侯景备九
锡。汉国置丞相以下官。栋禅位于景。景即皇
帝位于 …… (第 0801b 页)
为获瑞。四月即皇帝位。 改元天正。 以子圆
照为皇太子。承圣二年三月。元帝闻纪来。以
书请魏伐蜀。纪闻有魏兵。遣前梁州刺史谯
淹还军救蜀 (第 0801c 页)
| 辛未 |二年 侯景废帝。而立豫章王楝。寻弑帝 (第 0201a 页)
十一月 景又废楝。自立僣号。元帝讨而斩之 |十七年 (第 0201a 页)
二年 三祖见二祖 |
| | |废帝 |讳钦。文帝长子。 (第 0201a 页)
即位 不改号 | |
| |孝元帝 |讳绎十一月即位于江陵 | | |
| 壬申 |承圣元年 |元年 (第 0201a 页)
于少室。其得法传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
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玄风博求法嗣。
至北齐天平二年(当作 天保二年 乃 (第 0220c 页)
辛未岁 也。天平东魏年号二年乙卯也)有
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
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第 0220c 页)
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玄风博求法嗣。
至北齐天平二年(当作 天保二年 乃 (第 0220c 页)
辛未岁 也。天平东魏年号二年乙卯也)有
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
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第 0220c 页)
就论。
出于今世以示太平。此乃大魏都邺安固
之兆也。
法行有时。寄必得人。兴和三年岁次大梁。七
月 辛未朔 二十五日。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
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众圣加持。法力
资发。诚心敬请三藏法师乌苌国 (第 0777b 页)
。
出于今世以示太平。此乃大魏都邺安固
之兆也。
法行有时。寄必得人。兴和三年岁次大梁。七
月辛未 朔 (第 0777b 页)
二十五日。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
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众圣加持。法力
资发。诚心敬请三藏法师乌苌国人毗目智 …… (第 0777b 页)
俱不可
见。如是行往义则不成。
实无行往。有为法体念念自坏。方中生因起
心为因。手足等动得言行意。 日出 弟子作如
是说。是何入摄色入所摄。彼何以故。眼所不
见如青等色。若他人见可得言意。他人不见
云何言意 …… (第 0778b 页)
畏分别我故」
#+END_VERSE
此偈明何义。彼复有中密缚取身。是故名为
阿陀那识。是一切法种子依处。是故名为阿
梨耶识。前生业报故名报识。若无彼识。身以
何觉。身未尽来。遍身不离。更无异识。若更
无对。何物对治烦恼根本。烦恼根合云何对
治。无二法故。
染行善行无漏心行。如是相续无色界生。彼
何者行依何物报。若尔无报亦应得行彼不
相应。
如彼修集有顶 漏尽 阿那含人。无所有处无
漏现前。有何我所有顶不退。众分和合名
为命根。更无异物。彼法唯有报阴相似势
力 (第 0780a 页)
出于今世以示太平。此乃大魏都邺安固
之兆也。
法行有时。寄必得人。兴和三年岁次大梁。七
月 辛未朔 二十五日。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
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众圣加持。法力
资发。诚心敬请三藏法师乌苌国 (第 0777b 页)
。
出于今世以示太平。此乃大魏都邺安固
之兆也。
法行有时。寄必得人。兴和三年岁次大梁。七
月辛未 朔 (第 0777b 页)
二十五日。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
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众圣加持。法力
资发。诚心敬请三藏法师乌苌国人毗目智 …… (第 0777b 页)
俱不可
见。如是行往义则不成。
实无行往。有为法体念念自坏。方中生因起
心为因。手足等动得言行意。 日出 弟子作如
是说。是何入摄色入所摄。彼何以故。眼所不
见如青等色。若他人见可得言意。他人不见
云何言意 …… (第 0778b 页)
畏分别我故」
#+END_VERSE
此偈明何义。彼复有中密缚取身。是故名为
阿陀那识。是一切法种子依处。是故名为阿
梨耶识。前生业报故名报识。若无彼识。身以
何觉。身未尽来。遍身不离。更无异识。若更
无对。何物对治烦恼根本。烦恼根合云何对
治。无二法故。
染行善行无漏心行。如是相续无色界生。彼
何者行依何物报。若尔无报亦应得行彼不
相应。
如彼修集有顶 漏尽 阿那含人。无所有处无
漏现前。有何我所有顶不退。众分和合名
为命根。更无异物。彼法唯有报阴相似势
力 (第 0780a 页)
受根本有异。故不重受。受
具足支唯根本故。其不同者是学处支。问。沙弥转女。
云何重受六法戒耶。答。要 二年 故。受六法戒异沙弥
故。苾刍与尼受法同故。】
「章。更加一也者。」
【集玄解云。此依四分。其五分律 …… (第 0238a 页)
。答。此须归于杀生罪故。
色支摄故。不同意三。】
「章。于中重轻等者。」
【四重馀轻。七支如常。在 二年 内先
令知此生爱乐方与授之。非正学戒。巳受七支故不
相违。】
「章。问何故等者。」
【此问八上所增 (第 0239a 页)
具足支唯根本故。其不同者是学处支。问。沙弥转女。
云何重受六法戒耶。答。要 二年 故。受六法戒异沙弥
故。苾刍与尼受法同故。】
「章。更加一也者。」
【集玄解云。此依四分。其五分律 …… (第 0238a 页)
。答。此须归于杀生罪故。
色支摄故。不同意三。】
「章。于中重轻等者。」
【四重馀轻。七支如常。在 二年 内先
令知此生爱乐方与授之。非正学戒。巳受七支故不
相违。】
「章。问何故等者。」
【此问八上所增 (第 0239a 页)
敢血食。苟有胶固名利者。则为说偈。以释其惑。息
心之俦。进所未至。道俗交赖。逮齐之文宣。尤加钦挹。 天保二年。 诏曰。久闻风德。诞欲弘宣。希即荷锡暂游
承明教化众生。义无独善。至此之日。脱须还山。当任
东西无所留 (第 0312a 页)
心之俦。进所未至。道俗交赖。逮齐之文宣。尤加钦挹。 天保二年。 诏曰。久闻风德。诞欲弘宣。希即荷锡暂游
承明教化众生。义无独善。至此之日。脱须还山。当任
东西无所留 (第 0312a 页)
将叛东魏。先是檀特忽刻其杖首。为猕
猴形。常令西面日夜捉之以游。又索角弓。牵挽之。俄
而景降。寻叛归 梁。大统十七年。春 忽著布帽。出入冢
宰府。左右惊问之。檀特曰。汝亦著。王亦著也。阅三月。
而魏文帝崩。后复著白绢帽。左 (第 0331b 页)
猴形。常令西面日夜捉之以游。又索角弓。牵挽之。俄
而景降。寻叛归 梁。大统十七年。春 忽著布帽。出入冢
宰府。左右惊问之。檀特曰。汝亦著。王亦著也。阅三月。
而魏文帝崩。后复著白绢帽。左 (第 0331b 页)
。杖头
刻为猕猴形。令其面常向西。日夜弄之。又索
一角弓牵挽之。俄而景启降。寻复背叛。人皆
以为验。 至大统十七年春初 忽著一布帽。周
文左右惊问之。檀特曰。汝亦著王亦著也。 (第 0973a 页)
至三月 而魏文帝崩。复取一白绢帽著之。左
右复问之。檀特曰。汝亦著王亦著也。未几丞
相夫人薨。复又著白绢帽。 …… (第 0973a 页)
。固问之曰。亦剋亦不剋。景遣将任约
击梁湘东王于江陵。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
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 便发湘东。 …… (第 0973b 页)
舟不介冑。沿
流而下。去约军一里。乃还谓将士曰。聊观彼
龙睡不动。吾军之龙甚自踊跃。即攻之。若得
彼 明日 当不损客主一人而破贼。然有恶处。
遂纵火船。而逆风不便。法和执白羽扇麾风。
风即返约。众皆见梁兵步于 (第 0973c 页)
水上。于是大溃
皆投水。约逃窜不知所之。法和曰。 明日 (第 0973c 页)
午时
当得。及期而未得人问之。法和曰。吾前于此
洲水乾时建一刹。语檀越等。此虽为刹实是
贼标。今何不向标下 …… (第 0973c 页)
乃请还。谓湘东王曰。侯景自然平
矣。无足可虑。蜀贼将至。法和请守巫峡待之。
乃总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 三日 水遂不流。
横之以铁锁。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
势蹙进退不可。王綝与法和经略一战而殄
之。军次白 …… (第 0973c 页)
我者岂见天日乎。为授三归龟乃入草。 初八
叠山多恶疾人。法和为采药疗之。不过三服
皆差。即求为弟子。山中多毒虫猛兽。法和授
其禁戒不复噬螫(音 …… (第 0974a 页)
放生。渔者皆无所得。才或少获。辄有
大风雷。船人惧而放之。风雨乃定。晚虽将兵
犹禁诸军渔捕。有窃违者 中夜 猛兽必来欲
噬之。或亡其船缆。有小弟子戏截蛇头。来诣
法和。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以示之。弟子乃
见蛇头 (第 0974a 页)
刻为猕猴形。令其面常向西。日夜弄之。又索
一角弓牵挽之。俄而景启降。寻复背叛。人皆
以为验。 至大统十七年春初 忽著一布帽。周
文左右惊问之。檀特曰。汝亦著王亦著也。 (第 0973a 页)
至三月 而魏文帝崩。复取一白绢帽著之。左
右复问之。檀特曰。汝亦著王亦著也。未几丞
相夫人薨。复又著白绢帽。 …… (第 0973a 页)
。固问之曰。亦剋亦不剋。景遣将任约
击梁湘东王于江陵。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
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 便发湘东。 …… (第 0973b 页)
舟不介冑。沿
流而下。去约军一里。乃还谓将士曰。聊观彼
龙睡不动。吾军之龙甚自踊跃。即攻之。若得
彼 明日 当不损客主一人而破贼。然有恶处。
遂纵火船。而逆风不便。法和执白羽扇麾风。
风即返约。众皆见梁兵步于 (第 0973c 页)
水上。于是大溃
皆投水。约逃窜不知所之。法和曰。 明日 (第 0973c 页)
午时
当得。及期而未得人问之。法和曰。吾前于此
洲水乾时建一刹。语檀越等。此虽为刹实是
贼标。今何不向标下 …… (第 0973c 页)
乃请还。谓湘东王曰。侯景自然平
矣。无足可虑。蜀贼将至。法和请守巫峡待之。
乃总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 三日 水遂不流。
横之以铁锁。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
势蹙进退不可。王綝与法和经略一战而殄
之。军次白 …… (第 0973c 页)
我者岂见天日乎。为授三归龟乃入草。 初八
叠山多恶疾人。法和为采药疗之。不过三服
皆差。即求为弟子。山中多毒虫猛兽。法和授
其禁戒不复噬螫(音 …… (第 0974a 页)
放生。渔者皆无所得。才或少获。辄有
大风雷。船人惧而放之。风雨乃定。晚虽将兵
犹禁诸军渔捕。有窃违者 中夜 猛兽必来欲
噬之。或亡其船缆。有小弟子戏截蛇头。来诣
法和。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以示之。弟子乃
见蛇头 (第 0974a 页)
稠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便为陈修善偈。预在息心
之俦。更新其器。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齐
文宣。 天保二年 下诏曰。久闻风德常思言
遇。今敕定州令师赴邺教化群生。义无独
善。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思欲弘宣至道济 (第 0554a 页)
闻者惭色而止。便为陈修善偈。预在息心
之俦。更新其器。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齐
文宣。 天保二年 下诏曰。久闻风德常思言
遇。今敕定州令师赴邺教化群生。义无独
善。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思欲弘宣至道济 (第 0554a 页)
以内
法释之 按隋书经籍志。佛经者。西域天竺之迦维
卫国。净饭王太子释迦年尼所说。释迦。当周庄王之 九年四月八日。 自母右胁而生。姿貌奇异。有三十二
相。八十二好。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
切种智。而谓之 …… (第 0002a 页)
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
龙人鬼。并来听法。弟子得道。以百千万亿数。然后于
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以 二月十五日。 入般涅槃。涅
槃亦曰泥洹。译言灭度。亦言常乐我净。初释迦说法。
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说 (第 0002b 页)
法释之 按隋书经籍志。佛经者。西域天竺之迦维
卫国。净饭王太子释迦年尼所说。释迦。当周庄王之 九年四月八日。 自母右胁而生。姿貌奇异。有三十二
相。八十二好。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
切种智。而谓之 …… (第 0002a 页)
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
龙人鬼。并来听法。弟子得道。以百千万亿数。然后于
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以 二月十五日。 入般涅槃。涅
槃亦曰泥洹。译言灭度。亦言常乐我净。初释迦说法。
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说 (第 0002b 页)
官志后。齐昭元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
维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员。以管诸州郡县沙门曹 显祖天保二年。 诏稠禅师至邺都。建寺居之。帝请受
菩萨戒 按北齐书显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
北齐文宜帝 (第 0015a 页)
天保二年。 诏稠禅师。至邺都。建云门寺
以居之。师宴坐一室。未尝送迎。帝至弟子劝之。师曰。
宾头卢迎王七步。致王 (第 0015a 页)
维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员。以管诸州郡县沙门曹 显祖天保二年。 诏稠禅师至邺都。建寺居之。帝请受
菩萨戒 按北齐书显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
北齐文宜帝 (第 0015a 页)
天保二年。 诏稠禅师。至邺都。建云门寺
以居之。师宴坐一室。未尝送迎。帝至弟子劝之。师曰。
宾头卢迎王七步。致王 (第 0015a 页)
北齐文帝高洋丞。受东魏禅。即位晋阳(自庚午尽丁酉。五主。
一十八年)。
简文帝。委心妙法。遍览玄章。撰法集二百卷。法宝联
璧四百馀篇。刺血写般若十部。造资敬报恩二寺。然
天姿高明。而德性柔懦。终为侯景所制。不能自立。亦
时数使然也(卞正)○帝登重云殿。侯景与帝礼佛。为誓
云。自今君臣。两无猜贰。臣固不负陛下。陛下亦不得
负臣。
北齐。显祖文宣帝高洋。是年五月。受东魏孝静帝禅
即位。改元天保。帝佛慧早修。圣智罕测。既临大祚。兴
隆佛教。 明年 诏曰。仰惟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
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为太皇太后。 (第 0168a 页)
一十八年)。
简文帝。委心妙法。遍览玄章。撰法集二百卷。法宝联
璧四百馀篇。刺血写般若十部。造资敬报恩二寺。然
天姿高明。而德性柔懦。终为侯景所制。不能自立。亦
时数使然也(卞正)○帝登重云殿。侯景与帝礼佛。为誓
云。自今君臣。两无猜贰。臣固不负陛下。陛下亦不得
负臣。
北齐。显祖文宣帝高洋。是年五月。受东魏孝静帝禅
即位。改元天保。帝佛慧早修。圣智罕测。既临大祚。兴
隆佛教。 明年 诏曰。仰惟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
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为太皇太后。 (第 0168a 页)
宝元(湘东王在江陵。简文密诏以王为相国丞制) 十六 齐天保元(欢第二子洋立。是为文宣帝) (辛未)(天正
元景废帝立暕。改元太始元。景杀暕自立。改元) 十七 二
(壬申)(承圣元湘东在江。陵即帝位 (第 0046a 页)
改元天正 元。武陵在蜀即位又改元) 前元(废帝立) 三
(癸酉)二 二(四月命大将军魏安公尉迟向 (第 0046a 页)
(壬申)(承圣元湘东在江。陵即帝位 (第 0046a 页)
改元天正 元。武陵在蜀即位又改元) 前元(废帝立) 三
(癸酉)二 二(四月命大将军魏安公尉迟向 (第 0046a 页)
。亲制愿文
云。弟子萧纲以此建斋度人功德。普度六道
四生。出离爱欲永拔无明。修习般若为真
佛子。 二年。 侯景废帝幽于永福。省进土囊殒
之。武帝初革命。张齐杀东昏侯。送其首于
帝除及宗属。后数年简文生。志公 (第 0351c 页)
云。弟子萧纲以此建斋度人功德。普度六道
四生。出离爱欲永拔无明。修习般若为真
佛子。 二年。 侯景废帝幽于永福。省进土囊殒
之。武帝初革命。张齐杀东昏侯。送其首于
帝除及宗属。后数年简文生。志公 (第 0351c 页)
柞木上(柞音昨栎也)出山问大
统法上。上曰。此寺佛图澄所造。贤圣居之。
或隐或见。至今山行犹闻钟声。 二年。 诏稠
禅师至邺都建云门寺以居之。师宴坐一
室未尝送迎。帝至。弟子劝之。师曰。宾头卢
迎王七步。致王失 (第 0357a 页)
统法上。上曰。此寺佛图澄所造。贤圣居之。
或隐或见。至今山行犹闻钟声。 二年。 诏稠
禅师至邺都建云门寺以居之。师宴坐一
室未尝送迎。帝至。弟子劝之。师曰。宾头卢
迎王七步。致王失 (第 0357a 页)
戊午移都泗泚称南扶馀 |
| 中大同(丙寅) 大清(丁卯)三
简文帝 大宝(庚午)
侯景 大始 (辛未) 开国 (第 0959a 页)
(辛未)十七 承圣(壬申)三
敬帝 绍泰(乙亥) |
| | |第二十七威德王 名高又明甲戌立理四十四年 (第 0959a 页)
中大同(丙寅) 大清(丁卯)三
简文帝 大宝(庚午)
侯景 大始(辛未) 开国(辛未) 十七 承圣(壬申)三
敬帝 绍泰(乙亥) |
| | |第二十七威德王 名高又明甲戌立理四十四年 (第 0959a 页)
| 中大同(丙寅) 大清(丁卯)三
简文帝 大宝(庚午)
侯景 大始 (辛未) 开国 (第 0959a 页)
(辛未)十七 承圣(壬申)三
敬帝 绍泰(乙亥) |
| | |第二十七威德王 名高又明甲戌立理四十四年 (第 0959a 页)
中大同(丙寅) 大清(丁卯)三
简文帝 大宝(庚午)
侯景 大始(辛未) 开国(辛未) 十七 承圣(壬申)三
敬帝 绍泰(乙亥) |
| | |第二十七威德王 名高又明甲戌立理四十四年 (第 0959a 页)
灾祸竞兴。大士乡邑逢灾。所有
资财散与饥贫。课励徒侣共拾野菜煮粥。人人割食。
以济闾里。
大宝元年 二年。 大士又课徒众煮粥。皆如太清故事。
其年春作里无耕牛。大士乃遣弟子自植。将牛助人
耕地取足。已田唯耕亩 (第 0108a 页)
资财散与饥贫。课励徒侣共拾野菜煮粥。人人割食。
以济闾里。
大宝元年 二年。 大士又课徒众煮粥。皆如太清故事。
其年春作里无耕牛。大士乃遣弟子自植。将牛助人
耕地取足。已田唯耕亩 (第 010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