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正史類
雜史類
地理類
別史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史評類
別集類
職官類
政書類
史鈔類
詔令奏議類
時令類
目錄類
傳記類
章事。十二月,南天竺、于阗各献方物。突厥馀党阿史那骨笃禄等招合残众,据黑沙城,入寇并州北境。

   二年春正月甲午朔,
幸奉天宫,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启母、巢父、许由等祠。 二月甲午,
洛州长史李仲玄为宗正卿。 庚午,
突厥寇定州、妫州之境。 己卯,
左领军卫大将军薛仁贵卒。 三月庚寅,
突厥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围单于都护府。 丙午,
彗见五车北,二十五日而灭。 癸丑,
中书令崔知温卒。 夏四月己巳,
还东都。 甲申,
绥州部落稽白铁余据城平县反,命将军程务挺将兵讨之。

   五月庚寅,
幸芳桂宫,阴雨,还东都。突厥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辨率师出朝那山掩击之,为贼所败,遂寇岚州。秋七月已丑,封皇孙重福为唐昌郡王。 甲辰,
相王轮改封豫王,更名旦。 己丑,
令唐昌郡王重福为京留守,刘仁轨副之。召皇太子至东都。 己巳,
河水溢,坏河阳城,水面高于城内五尺, 北至
盐坎,居人庐舍漂没皆尽,南北并坏。 庚戌,
荧惑入舆鬼,犯质星。 十一月,
皇太子来朝。 癸亥,
幸奉天宫。时天后自封岱之后,劝上封中岳。每下诏草仪注,即岁饥、边事警急而止。至是复行封中岳礼,上疾而 ……言曰:「此可斩,欲刺血于人主首耶!」上曰:「吾苦头重,出血未必不佳。」即刺百会,上曰:「吾眼明矣。」 戊戌,
命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招讨总管讨山贼元珍、骨笃禄、贺鲁等。诏皇太子监国,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于东宫同平章事。 丁未,
自奉天宫还东都。上疾甚,宰臣已下并不得谒见。 十二月己酉,
诏改 永淳二年
弘道元年。
将宣赦书,上欲亲御则天门楼,气逆不能上马,遂召百姓于殿前宣之。礼毕,上问侍臣曰:「民庶喜否?」曰:「百姓蒙赦,无不感悦。」上曰:「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 是夕,
帝崩于真观殿,时年五十六。宣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
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
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 庚午,
加授泽州刺史、韩王元嘉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绛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相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生变,故进加虚位,以安其心。 甲戌,
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岑长倩为兵部尚书,魏玄同为黄门侍郎,并依旧知政事。刘齐贤为侍中,裴炎为中书令。嗣
中宗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章怀太子废,其年立为皇太子。 弘道元年十二月,
高宗崩,遗诏皇太子柩前即帝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改元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其年
尊为无上孝明高皇帝,亦以二祖同配,如乾封之礼。其后长安年又亲享南郊,合祭天地及诸郊丘,并以配焉。 中宗即位,
神龙元年九月,亲享昊天上帝于东都之明堂,以高宗天皇大崇配,其仪亦依乾封故事。至景龙三年十一月,亲祀南
则严配之道,通于神明;至孝之德,光于四海。」制从之。

长安四年,始制:「元日明堂受悲,停读时令。」 中宗即位,
神龙元年九月,亲享明堂,合祭天地,以高宗配。礼毕,曲赦京师。明年驾入京,于季秋大享,复就圆丘行事,迄
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崇阳县。其年七月,敕其所造奉天宫。 二年正月,
驾幸奉天宫。 至七月,
下诏将以 其年十一月
封禅于嵩岳。诏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工员外郎贾大隐、太常博士韦叔夏裴守贞辅抱素等详定仪注。于是议:

立 ……祀玉帛料,有苍璧,四圭有邸,圭璧。禅祭有黄琮,两圭有邸,无圭璧。

又定登封、降禅、朝觐等日。准礼, 冬至
祭天于圆丘,其封祀请用 十二日。
准东封祀故事, 十二日
登封, 十三日
禅祭, 十四日
朝觐。若有故,须改登封已下期日,在礼无妨。

又辇舆料云:封祀、登封,皇帝出乘玉辂,还乘金辂。皇太子
京崇尊庙,为太庙,仍改太庙署为清庙台,加官员,崇其班秩。圣历二年四月,又亲祀太庙,曲赦东都城内。 中宗即位,
神龙元年正月,改享德庙依旧为京太庙。五月,迁武氏七庙神主于西京之崇尊庙,东都创置太庙。太常博士张齐贤 ……是以山陵将毕,议迁庙之礼。有司以中宗为中兴之君,当百代不迁之位。宰臣召史官蒋武问之,武对曰:「中宗以 弘道元年
于高宗柩前即位,时春秋已壮矣。及母后篡夺,神器潜移。其后赖张柬之等同谋,国祚再复。此盖同于反正,恐不
灾异。太史令姚玄辩执之以闻。是夜彗见西方天市中,长五尺,渐小,向东行,出天市,至河鼓右旗,十七日灭。 永淳二年三月十八日,
彗见五车之北,凡二十五日而灭。

文明元年七月二十二日,西方有彗,长丈馀,凡四十九日灭。光宅元年九月
国中大饥,蒲、同等州没徙家口并逐粮,饥馁相仍,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西京米斗三百已下。二 年三月,
洛州黄河水溺河阳县城,水面高于城内五六尺。自盐坎已下至县十里石灰,并平流,津桥南北道无不碎破。文明元
城、嵩阳属洛州。登封元年,将有事嵩山,改为告成县

登封隋嵩阳县。贞观十七年省。永淳元年七月,复置。 二年,
又废。光宅元年,又置。登封元年十二月,改为登封县。神龙元年二月,改为嵩阳。二年十一月,复为登封

京师东南三千六百五十九里,至东都二千八百三十一里。

建德汉富春县地,属会稽郡。吴分置建德县,隋废。 永淳二年,
复分桐庐、雉山置。万岁通天二年,移州治建德县

清溪汉歙县地,属丹阳郡。后分置新安县,隋改为雉山。文 ……二县入豫章。贞观二年,加洪、饶、抚、吉、虔、袁、江、鄂等八州。显庆四年,督饶、鄂等州。洪州旧领县四, 永淳二年,
置新吴县。长安四年,置武宁县,又督洪、袁、吉、虔、抚五州。天宝元年,改为豫章郡。乾元元年,复为洪州。 ……南昌州及孙州,以南昌州新吴、永修、龙安入建昌县,以孙州之建昌入豫章县,而以建昌属洪州

新吴旧废县。 永淳二年,
分建昌置

武宁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宁县。景云元年,改为豫宁。宝应元年,复为武宁

分宁贞元十六年二
司具状录奏,当与进阶。若公正无闻,循默自守,及未经任州县官者,虽频经计至,不在加阶之限。即为恒例。」 弘道元年,
又普加一阶。乃有九品职事及三卫阶高者,并入五品。则天朝,泛阶渐多,始令仕经八考,职事六品者许入。万岁
为侍中。武德定令,侍中正三品,大历二年十一月九日,升为正二品。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永淳二年七月,
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 ……厘尚书省而已。总章二年,东台侍郎张文瓘,西台侍郎戴至德等,始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著之入衔。自是相承至今。 永淳二年,
黄门侍郎刘齐贤知政事,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后两省长官,及他官执政未至侍中书令者,皆称同中书门下平章
迁苏州刺史,寻转洪州都督。又数犯宪章,削邑户及亲事帐内之半,于滁州安置。后起授寿州刺史,转隆州刺史。 弘道元年,
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梁州都督。文明元年薨,赠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子长乐王循琦嗣。兄弟六人,垂拱中
。」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 弘道元年,
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捲。子
敛。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所司备礼册命,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赐东园秘器,谥曰定。 弘道元年,
诏以行成配享高宗庙庭。子洛客嗣,官至雍州渭南令。

行成族孙易之、昌宗。易之父希臧,雍州司户。易之初
十三。

遂良卒后二岁馀,许敬宗、李义府奏言长孙无忌所构逆谋,并遂良扇动,乃追削官爵,子孙配流爱州。 弘道元年二月,
高宗遗诏放还本郡。神龙元年,则天遗制复遂良及韩瑗爵位。

韩瑗

韩瑗,雍州三原人也。祖绍,隋太仆少
念以不死。中书令裴炎以伏念惧务挺等兵势而降,非行俭之功,伏念遂伏诛。务挺以功迁右卫将军,封平原郡公。 永淳二年,
绥州城平县人白铁馀率部落稽之党据县城反,伪称尊号,署百官,又进寇绥息,杀掠人吏,焚烧村落,诏务挺与夏
以太子太傅依旧知政事。永淳元年,高宗幸东都,皇太子京师监国,遣仁轨与侍中裴炎、中书令薛元超留辅太子。 二年,
太子赴东都,又令太孙重照京师留守,仍令仁轨为副。则天临朝,加授特进,复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病卒,年六十四,赠幽州都督,谥曰献。特诏令皇太子差六品京官一人检校家事,五六年间,待儿孙稍成长日停。 中宗即位,
追赠扬州大都督。

有集二十卷,撰《草字杂体》数万言,并传于代。又撰《选谱》十卷,安置军营、行阵部统
之于、张焉。或曰:“若狱官皆然,刑措何远。”久之,转司仆少卿子。长安二年卒,年六十二,赠司刑卿。 中宗即位,
制曰:“忠正之臣,自昔攸尚;褒赠之典,旧章所重。故赠大理卿徐有功,节操贞劲,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