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易類
 称天坛又京师大祀殿成规制如南京行礼如前仪

王圻续通考成祖屡幸北平遇郊祀先期自行在遣官
赍书谕太子令代祭略曰永乐某年正月某日大祀天
地于南郊命尔行礼其洁精致斋恪恭乃事礼毕太子
亦遣官复命率以为常至是建都北平始罢南京郊祀
国有大事则遣官告祭云
十九年正月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十年正月辛
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十一年正月乙未大祀天地
于南郊 二十二年正月戊子大祀天地于南郊

仁宗本纪 洪熙元年正月丙戌
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太
祖太宗配
 王圻续通考敕曰太祖受命上天肇兴皇业太宗中
 兴宗社再奠寰区圣德神功咸 …… (第 3b 页)
 不奉配洪武十年始定合祀之制每岁正月择日行
 于大祀殿三十二年更奉太祖高皇帝配永乐十八
 年北京大祀殿成行礼如前仪 洪熙元年
增奉成祖
 文皇帝并配嘉靖九年始建圜丘于南郊冬至祀天 …… (第 42b 页)
神凡一十
四坛三十二年更奉太祖高皇帝配享永乐十八年北
京天地坛成每岁仍合祀如仪南京坛有事则遣官祭
洪熙元年
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同配享嘉靖 (第 47a 页)
帝素服草屦徒步诣坛席藁曝日
中夜卧于地凡三日诏省狱囚命有司访求通经术深
明治道者越五日大雨
宣宗实录 洪熙元年七月(宣宗已/即位)
以久雨遣官祭大小
青龙之神自后每岁旱辄遣官致祷
宣德三年四月旱遣成国公朱勇祭大小青龙之神
 倪岳青溪 (第 45b 页)
大社大稷
成祖实录三月祀社稷奉太祖配帝自即位及迁都北
京每岁春秋必躬祀惟巡狩亲征遣皇太子摄
仁宗实录 洪熙元年二月
祭社稷奉太祖太宗配命礼
部永为定式
明史礼志洪熙后奉太祖太宗同配旧制上丁释奠孔 …… (第 45b 页)
 官代行矣
世宗本纪十八年三月帝至承天秩于国社国稷
礼志隆庆元年礼部言帝社稷之名自古所无嫌于烦
数宜罢从之

王圻续通考隆庆元年礼部会议社稷之礼国初建太
社太稷异坛同壝以句芒后稷配洪武十年改建同坛
同壝罢句龙后稷配以仁祖配永乐中北京坛成位置
如故 洪熙间
又奉成祖配嘉靖九年遵复初制以句龙
后稷配十年复于西苑隙地垦田树榖麦帝社帝稷二
坛每岁以仲春秋上戊次日 (第 54a 页)
 春明梦馀录太庙在国之左永乐十八年建庙京师
 如洪武九年改建之制前正殿九间翼以两庑后寝
 殿九间间一室主皆南向几席诸品备如生仪
仁宗本纪 洪熙元年二月丙寅
太宗神主祔太庙 (第 6a 页)
明会典太宗文皇帝祔庙仪卒哭之 明日
太常寺陈设
醴馔于太庙如常飨仪乐设而不作设仪卫伞扇于午
门外内侍官设皇帝拜位于几筵殿上进御辇于殿前 (第 6b 页)
 献章首四句为惟前人之功肇膺天历延及予小子
 爰受方国馀并同
成祖本纪永乐元年春正月乙酉享太庙
七年夏四月癸酉朔皇太子摄享太庙
仁宗本纪 洪熙元年春正月己卯
享太庙 (第 8b 页)
 明会典洪武二十年定凡祭功臣令军官首领官陪
明史礼志建文时礼部侍郎宋礼言功臣自有鸡笼山
庙请罢太庙配享帝以先帝所定不从且令候太庙享
毕别遣官即其庙祭之 洪熙元年
以张玉朱能王真姚广孝配享太庙遣张辅
朱勇王通及尚宝少卿姚继各祭其父
王圻续通考嘉靖九年中允廖道南言广 (第 42a 页)
 霁

春明梦馀录永乐中始载寿亭侯祠于祀典
王圻续通考 仁宗洪熙中
建方氏祠在宁海县祀方正
学孝孺父子
明史礼志宣宗时高邮祀耿遇德
英宗时豫章祀韦丹许逊无锡祀张巡
王圻 (第 55b 页)
导执事官行礼请升
御座皇帝由中门出升座鸣鞭百官上表行礼颁诏俱
如仪宣宗以后储宫嗣立者并同
纪元表乙巳 仁宗洪熙元年(一一
在位一年改/元 太子瞻基立) 丙午
宣宗宣德元年(十一在位十年改/元 太子祁镇立) 丙辰英宗正统 (第 46b 页)
请升
御座皇帝由中门出升座鸣鞭百官上表行礼颁诏俱
如仪宣宗以后储宫嗣立者并同
纪元表乙巳仁宗洪熙元年 (一一
在位一年改/元 太子瞻基立) 丙午
宣宗宣德元年(十一在位十年改/元 太子祁镇立) 丙辰英宗正统 (第 46b 页)
 康物阜岁屡登含哺鼓腹皆欢声民歌帝力唐尧至

 仁乾坤永清共乐太平
 导膳迎膳进膳及升座还宫百官行礼诸曲俱与洪
 武间同
王圻续通考 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
上御奉天
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群臣止行五拜三叩
头礼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曰陛下初登大宝天
(第 44a 页)
文武之臣及海外诸国皆来朝宜受贺作乐如大朝
之仪不从次日震固请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黄

淮进曰陛下言是上曰山陵甫毕事忍遽即吉朕 明日
亦不欲出震曰四方万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睹天
颜固圣孝诚至亦宜勉顺下情上顾士奇四人曰礼臣过
矣对曰诚如 (第 44b 页)
续文献通考明惠帝建文元年尊母妃吕氏(兴宗/妃)为皇
太后 宣宗即位
尊母皇后张氏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
皇太后
英宗即位尊母皇后孙氏为皇太后景帝时尊为上圣
皇太后英宗复 …… (第 73a 页)
为皇太后则上尊号其后或以庆典推崇皇太后则加
二字或四字为徽号上徽号致词而上尊号则止进册
宝上尊号自 洪熙元年六月
宣宗登极尊皇太后始其
仪先期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帝亲告太宗皇帝大
行皇帝几筵是日鸣钟鼓百官具朝服前一 (第 74b 页)


食货志仁宗增减诸王岁禄非常典也时郑越襄荆淮
滕梁七王未之国令暂给米岁三千石遂为例
 史料前集 洪熙元年
周府加米五千石通前二万石
 悉支本色庆府原禄一万石悉支本色宁府加米九
 千石通前一万石悉支本色代府加 (第 32a 页)
大理寺等衙门者仍称进士观政进士之名亦自此始

乡试之额洪武十七年诏不拘额数从实克贡 洪熙元
始有定额其后渐增至正统间南北直𨽻定以百名
江西六十五名他省又自五而杀至云南二十名为最
少嘉靖间增至 …… (第 34b 页)
    蕙田案会试中额临期奏请始于此
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考官刘三吾白
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䢿

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䢿
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信蹈及信䢿等戍三吾于边
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
忠为第一皆北士也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 洪熙
元年
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
四宣德正统间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
十五名北取三十五 (第 35b 页)
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后又分)
(置六部各称行在某部十八年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称行在其留南京者加南京字 洪熙元年
复置六部官)
(属于南京去南京字而以在北京者加行在字仍置行/部宣德三年复罢行部正统六年于北京去行在字 …… (第 37b 页)
命郑和等率兵二万行赏西洋诸国此将兵)
(之始也敕王安等监都督谭清等军马靖巡视甘肃此/监军巡视之始也及 洪熙元年
以郑和领下番官军守)
(备南京遂相沿不改敕王安镇守甘肃而各省镇皆设/镇守矣宣德四年特设文书房命大学士 …… (第 50a 页)
设巡按御史各布政)
(司所属设试佥事后罢试佥事改按察分司四十一道/此分巡之始也分守起于永乐间兵道仿自 洪熙间
两)
(京不设布按二司故督学以御史后置守巡/诸员无所属则寄衔于邻近省布按司官) …… (第 52b 页)
(十八年除行在字在应天者加南京字 洪熙元年
复称/行在仍设行后府宣德三年又革正统六年复除行在)
(字/)
京营(永乐二十二年置大三营曰五军营神机 …… (第 55b 页)
侯伯充兼领中)
(军都督府事协同守备以侯伯都督充领五府事参赞/机务以兵部尚书领之永乐十九年迁都设守备 洪熙)
(元年
以中官同守备景泰/三年增设协同守备一人)
南京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不全/设其掌印佥书 (第 56b 页)
    王来朝之文今皆从略
汉书西域传龟兹王绛宾爱其夫人上书言得尚汉外

孙为昆弟愿与公主女俱入朝元康 元年
遂来朝贺王
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赐以车骑旗鼓歌吹
数十人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留 (第 23b 页)
一年
厚赠送之
宣帝纪甘露二年冬十二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
塞愿奉国珍朝三年正月(师古曰欲于甘露/三年正月 (第 23b 页)
苑马寺悉牧之民 洪熙元年
令民牧二岁徵一驹免草
粮之半自是马日蕃渐散于邻省济南兖州东昌民养
马自宣德四年始也彰德卫辉开封民养马 …… (第 33b 页)
而民不扰者以刍牧地广民得为生也自豪右庄田渐
多养马渐不足 洪熙初
改两年一驹成化初改三年一
驹马愈削民愈贫然马卒不可少乃复两年一驹之制
民愈不堪请敕边镇随俗所宜凡可以 (第 34a 页)
荒政考略 洪熙元年
诏曰各处遇有水旱伤灾所司即
便从实奏报以凭宽恤母得欺隐坐视民患
明会典成化十二年令各处巡按御史按察司 (第 99b 页)
通纪会纂 洪熙元年四月
诏免山东及淮安徐州夏税
秋粮之半时有至自南京者上问所过地方何似对曰
淮徐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徵夏税方急 (第 41b 页)
 (太祖之丧欲行三年之礼而群臣固执以为不可建/文遂请治民事神种种不废而不饮酒不食肉不处)
 (内独尽其居丧之实群臣不能夺 洪熙初
即位语辅/臣曰丧礼一如建文可除者服不可不尽者心此圣)
 (人高出千/古之事也)
宣宗实录 (第 33a 页)
洪熙元年六月丙寅
行在礼部尚书吕震奏 (第 33a 页)
大行皇帝丧礼原定仪注自 六月初三日
闻丧为始百
官素服乌纱帽用白麻布腰绖于西角门朝参遵依遗 (第 33b 页)
二十七日
而除今请自 (第 33b 页)
七月初一日
为始鸣钟鼓上
服浅淡色衣乌纱翼善冠黑角带于奉天门视事百官
皆浅淡色服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如常仪退朝仍终太 (第 33b 页)
宗文皇帝服制上曰固是遗诏然朕心何能忍古人云
虽加一日愈于已 初一日
仍素服坐西角门不鸣钟鼓
待满百日再议 (第 33b 页)

洪熙元年
昭皇帝丧礼 遗诏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
制用日易月皆以二十七日释服毋禁嫁娶音乐在外
亲王藩屏为重不可辄离 …… (第 19a 页)
谥诏
仁宗实录 洪熙元年夏六月己亥朔
(第 19b 页)
壬寅
行在礼部以
大行皇帝丧礼仪注进命如仪行之其仪注一自闻丧
日为始不鸣钟鼓一在京文武官闻丧素服乌纱帽黑 (第 19b 页)
角带自明日始至第三 日旦
俱诣思善门外哭退于本
衙门宿歇不饮酒食肉第 (第 19b 页)
四日
各具斩衰服至思善门
外朝夕哭临 (第 19b 页)
三日
又朝 (第 19b 页)
七日
各十五举声止凡在朝
及衙门视事用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麻鞋退居即 …… (第 19b 页)
服孝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一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
妇麻布大袖员领长衫麻布盖头清晨由西华门入思
善门外哭临 三日
而止悉去金银首饰仍素服通前二
十七日而除一在京以闻丧日为始禁屠宰 (第 20a 页)
十三日

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俱以闻丧日为始 (第 20a 页)
二十七
而除一听选官办事官监生人才吏典僧道耆老闻
丧即易素服自次日至第 (第 20a 页)
三日
每旦赴顺天府朝阙设
香案哭临至四日百官各具衰服监生等素服朝夕哭 …… (第 20a 页)
三日
又朝临 (第 20b 页)
七日
各十五举声止仍各具素服通前
二十七日而除一外国四夷朝使行哭临礼工部造与
孝服一在京文武百官祭祀品物光 (第 20b 页)
禄寺办一在内文
武官吏人等遵依遗诏 二十七日
释服后仍终太宗文
皇帝服制一诸王世子郡王及王妃郡王妃郡主以下
闻讣皆哭尽哀行五拜三叩头礼毕并易素服第 (第 20b 页)
四日
易衰服遵依遗 (第 20b 页)
二十七日
而除一遗诏到日在外文
武官吏人等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行四拜礼跪听宣读 …… (第 20b 页)
讫举哀再行四拜礼毕各置斩衰于衙门内望阙设香
案朝夕哭临 三日
各十五举声止自是素服通计 (第 21a 页)
二十
七日
而除一在外官闻丧命妇素服举哀 (第 21a 页)
三日
各十五
举声素服通 (第 21a 页)
二十七日
而除军民男女止素服 (第 21a 页)
十三

出葬仪  (第 21a 页)
洪熙元年八月辛卯
行在礼部进仁宗昭皇
帝梓宫出葬仪注一文武官自 (第 21a 页)
八月二十七日
为始于
本衙门斋宿 (第 21a 页)
三十日
早衰服朝一临如仪至发引日 …… (第 21a 页)
止京师内外至祔祭日止皆禁音乐一自发引前三日
禁屠宰至葬毕止一皇亲公侯伯文武四品以上命妇 九月初一日
早服麻布大衫盖头赴顺天府东设祭处
所恭候梓宫至共祭一坛祭毕各回一公侯伯忠勇王
外国四夷使臣共祭一坛皇 …… (第 21b 页)
祔庙仪  洪熙元年九月辛亥
奉仁宗皇帝神主祔享
于太庙 (第 22b 页)
是日早上
衰服诣几筵殿拜奉神主出思善门
外易祭服诣太庙由左门入至一庙神位前内侍捧神
主置拜位上于神主后行八拜礼 …… (第 22b 页)
行祭礼如时享
之仪文武陪祀官随班行礼毕上奉神主还至思善门
外易衰服诣几筵殿行安神礼
郭正域皇明典礼志 洪熙元年六月己亥朔
上至自南 …… (第 22b 页)
上毕各就丧次自 六月初三日
闻丧为始 (第 23b 页)
二十七日

除自 (第 23b 页)
七月初一日
为始鸣钟鼓上服浅淡色衣乌纱翼
善冠黑角带于奉天门视事百官皆浅淡色衣乌纱帽
黑角带朝参如常仪退朝仍终太 (第 23b 页)
宗文皇帝服制上曰
朕心何能忍虽加一日愈于已 初一日
仍素服坐西角
门不鸣钟鼓百日后再议 (第 23b 页)
八月戊寅
行在礼部尚书吕
震言仁宗皇帝丧服巳百日请上易素服御奉天门视
朝上谕震曰皇考劬劳大德奄至遐弃梓宫在殡旦 …… (第 23b 页)
瞻奉几筵中心何忍所奏候山陵事毕再议 九月戊午
少师吏部尚书蹇义等议言皇上孝思无穷礼贵得宜
今祔庙后仍素服于西角门视事至 (第 24a 页)
孟冬
岁暮行时享
礼太常奏祭祀是日鸣钟鼓上服黄袍御奉天门视朝
上可其奏(宣德以后/俱如仪)仁宗既祔庙遇祭祀 (第 24a 页)
  丧仪节三十六
  国恤八
   太皇太后皇太后丧仪下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洪武中册为燕世子妃仁宗立册/为皇后 宣宗即位
上尊号曰皇太)
(后英宗即位加上太皇太后正统七年崩合葬献/陆上尊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第 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