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禮類
春秋類
易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別史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史評類
紀事本末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術數類
小說家類
譜錄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太玄部
水势甚浅致分流入
汴未能通济遣使祭河渎及灵津庙又澶州曹村埽方
开减水直河而水自流通遣使祭谢
文献通考 庆历二年
侬智高反围广州数有风雨遂遁
乃诏益封南海神为洪圣广利昭顺王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三年夏四月丙辰以春夏不雨 (第 51a 页)
神赞天辅皇帝大赦改元
兴宗本纪太平十一年六月即皇帝位群臣上皇帝尊
号曰文武仁圣昭孝皇帝大赦改元重熙 重熙十一年冬十一月丁亥
群臣加上尊号曰聪文圣
武英略神功睿哲仁孝皇帝册萧氏曰贞懿宣慈崇圣
皇后大赦 十二年高丽国以加上尊号遣 (第 17a 页)
文献通考 三年九月
引进使李端悫言近朔望御文德
殿视朝初寒盛暑数烦清跸而紫宸朝岁中罕御请朔
日御文德既望坐紫宸庶几正衙内 (第 25b 页)
此始自后皇族
四帐世预其选
太宗本纪天显五年三月皇弟鲁呼请赦宗室锡里郎
君以罪系狱者诏从之
兴宗本纪 重熙十一年
赈恤三父族之贫者
金史宗室表金人初起完颜十二部其后皆以部为氏
史臣记录有称宗室者有称完颜者完颜亦有二 (第 24a 页)
 (科场罢日则生徒散归虽限以日月而不能/强其久留反以淹滞为困故不久而遂废也)
    蕙田案文献通考王洙上言在 庆历二年

    靖言在四年宋史并为一年事误
文献通考皇祐末以胡瑗为国子监讲书专管勾太学
数年进天章阁侍讲 (第 30b 页)
 有迩英阁东向皆讲书所仁宗初御延义每令讲论
 或讲读终篇则宣二府大臣同听赐飞白书或赐宴
 其后专御迩英也
玉海 庆历二年二月丁丑
召中丞贾昌朝侍讲于迩英
阁宪府侍经筵自此始
天圣以前讲读官皆坐侍自景祐以来皆立侍皇祐三 (第 31b 页)
    蕙田案以上宋厢兵
宋史兵志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
练以为防守之兵也周广顺中点秦州税户充保毅军
宋因之自建隆四年分命使臣往关西道令调发乡兵
赴庆州咸平四年令陜西系税人户家出一丁号曰保
毅官给粮赐使之分番戍守五年陜西缘边丁壮充保

毅者至六万八千七百七十五人时河北河东有神锐忠
勇强壮河北有忠顺强人陜西有保毅砦户强人强人弓
手河东陜西有弓箭手河北东陜西有义勇麟州有义兵
川峡有土丁壮丁荆湖南北有弩手土丁广南东西有枪
手土丁邕州有溪洞壮丁土丁广南东西有壮丁 庆历二年
籍河北强壮得二十九万五千拣十之七为
义勇且籍民丁以补其不足河东拣籍如河北法其后
议者论义勇为河北伏兵 (第 44a 页)
 军及江淮平定不复举上以兵备不可废故复置焉
兵志明道二年枢密使王曙言本厢下军止给役而未
尝习武技宜取材勇者训肄升补禁军上可其奏

仁宗康定元年帝御便殿阅诸军阵法议者谓诸军止
教坐作进退虽整肃可观然临敌难用请自今遣官阅
阵毕令解镫以弓弩射营置弓三等自一石至八斗弩
四等自二石八斗至二石五斗以次阅习诏行之陜西
河东河北路是岁诏教士不衽带金革缓急不足以应
敌自今诸军各予铠甲十马甲五令迭披带又命诸军
班听习杂武技勿辄禁止
庆历元年徙边兵不教者于内郡俟习武技即遣戍边

  二年
诸军以射亲疏为赏罚中的者免是月诸役仍
籍其名阙校长则按籍取中多者补枢密直学士杨楷
请教骑兵止射九斗至 (第 40a 页)
 云行香姚令威以为行香始于后魏江左非也
辽史忌辰仪先一日奏忌辰榜子预写名纸大纸一幅
用阴面后第三行书文武百僚宰臣某以下谨诣西上
閤门进名奉慰至日应拜大小臣僚并皂衣皂鞓带四
鼓至时于幕次前在京于僧寺班齐依位望阙序立直
日舍人跪右执名纸在前班首以下皆再拜引退名纸
于宣徽使面付内侍奏闻 兴宗重熙十一年
宣献皇后忌日上与皇太后素服饭 (第 19a 页)
员朝拜四年减柏子户安陵永昌永熙各留四十户永
定五十户会圣宫十户 庆历二年寒食
(第 24a 页)
十月朔
宗室刺
史以上听更往朝陵皇祐三年太常博士李寿朋奏帝
后诸陵荐飨皆有时独昭宪皇后以合葬安陵不及时
祭礼 …… (第 24a 页)
使甘昭吉
引定陵例请置守陵奉先两指挥京西转运司请减定
陵卒半以奉昭陵诏选募一指挥额五百人初永安县
月朔朝
定陵望朝三陵韩𤦺言昭陵未有朝日乃令
县官朔望分朝诸陵
神宗熙宁中诏文臣自两省武臣閤门使以上经过陵 (第 24b 页)
 丧小祥后与大功同故曰功衰此所谓变衰也

宋史 庆历二年
知谏院欧阳修论杨察请终丧制乞不
夺情劄子曰臣近见丁忧人茹孝标居父之丧来入京
邑奔走权贵营求起复已为御 (第 14a 页)
史所弹又闻新及第进
士南宫觐闻母之丧匿不行服得官娶妇然后徐归见
在法寺议罪孝标官为太常博士觐在场屋粗有名称
此二人犹如此则愚俗无知违礼犯义者何可胜数矣
盖由朝廷素不以名教奖励天下而礼法一隳风俗大
坏窃以风化之本由上而 下伏
见起复龙图阁待制杨 (第 14a 页)
在京身死除奏达许令上京军兴时则所管事体商量
兼考兵马使给假移文酌量裁决其别命员及随使记
事者亦依此例 八年正月
制防御官父母丧百日已满
以吉服正角遥谢赴任二十二 (第 8a 页)
十月
制嫁母之丧前 …… (第 8a 页)
式无服然人子不服其丧似忘劬劳膝下之恩自今行
百日服后以吉服正角出仕三十年 六月
制先亡有后
之妻及同居妻父母服制依式给假三十三 (第 8b 页)
八月

外任官大祥祭给假外方立魂堂者许于魂堂在处行
礼仍留行禫以吉服正角还任 (第 8b 页)
九月
制奉使入朝官吏
父母身死回还后虽已过百日自闻丧日给假百日三
十五年二月制诸州县长吏受武散阶者小丧依制 (第 8b 页)

假以下以导信义葬时给假三十七年 十二月
制宫城 …… (第 8b 页)
赙绢三百匹布五百段米麦千石谥
节义二十二年八月侍中姜邯赞卒辍朝三日谥仁宪
命文武两班会葬吊诔赙赠加礼 靖宗八年六月
内史
令徐纳卒王御重光殿廊下举哀贵臣举哀与诸王同
其异者一举哀而止耳文宗元年十月平章事皇甫颖 (第 28b 页)
      (侯之祭明日而绎○疏曰上大夫于堂下大夫于室)
有司彻(彻直列反○彻室中之馈及祝佐食之俎卿大夫既祭而傧尸礼崇也傧尸则不设馔西北隅)
(以此荐俎之陈有祭象而亦足以厌饫神天子诸侯明日祭于祊而绎春秋传曰辛巳有事于太庙仲遂卒于)
(垂 壬午
犹绎是也尔雅曰绎又祭也○祊百庚反)埽堂(为傧尸新之少仪曰汎埽曰埽埽席前曰拚○)
(汎芳剑反拚方问反埽 (第 1a 页)
左氏好诬学者姑證于经可也
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此与不郊犹三望有事于太庙
仲遂卒于垂 壬午
犹绎之辞正同 (第 23a 页)
闰月
本不告月常事
不书欲以贬犹朝于庙故书以见之公羊榖梁言之是
矣而左氏乃谓 (第 23a 页)
(第 23a 页)
正月
时之说谓不告闰朔为弃时
政夫 (第 23a 页)
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此以论 (第 23a 页)
可也而
时政何预焉日月所会谓之辰日月所合谓之朔天十
有二次为十有二辰日月岁十有二会为十有二朔王 …… (第 23a 页)
之事颁之官府都自朝群
臣言之曰听朔自颁政事言之曰告朔官府都鄙受之
然后推而及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于祖庙至 月朔
则告
于庙而行之则玉藻所谓听朔于南门之外而周官所
谓颁朔于邦国者是也乃 (第 23b 页)
闰月
既积于月之馀分非有
当于十有二次斗指于两辰之间无所会之朔不得别
建而为月则附其所积之月故公羊以天无是 …… (第 23b 页)
常月天子不以朝群臣明堂不为正堂各于其月之堂
阖其门之左扉而居之以听其附月之馀事而已则玉
藻所谓 闰月
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而周官所谓 (第 24a 页)
闰月
诏王居门终月者是也夫天子既不听朔则诸侯何所
告月哉鲁之不告月正也朝废因于告朔告朔因于告
月三者相因而 (第 24a 页)
礼异不告月则亦不朝庙而文公四不
视朔乃于 闰月
而朝庙不视其所当视而反朝其所不
当朝此春秋所以讥也故不言不告朔而言不告月月 …… (第 24a 页)
生于朔知其无朔而告月者是不知月者也左氏乃通
告月为告朔此不惟不知经亦不知月矣自郑氏释王
藻误以 闰月
听朔于明堂门中先儒遂谓 (第 24b 页)
闰月
亦听朔
相承而不悟是以并春秋所书之之刘原甫驳公羊云
假令 (第 24b 页)
闰十二月
必有立 (第 24b 页)
若就前月告之则先败就后
月告之则不及时此尤非是四时节气未有不先后其
月者使正 (第 24b 页)
十二月
而立春在其中亦自当 (第 24b 页)
十二月

之岂独 (第 24b 页)
乎凡告朔者告其月中之事非谓止告其 …… (第 24b 页)
本之月事也 闰月
(第 25a 页)
正月
是亦其月中之政则各于
(第 25a 页)
正月
并告之矣此何足疑若即其月之所当行者则
不可废此所以必居门行之也
诸侯会晋大夫为扈盟传皆不载其事凡春秋 …… (第 25a 页)
爵不应郕反为子男兼 入春
秋隐公书卫师入郕齐人
郑人入郕左氏谓卫乱郕侵之齐郑伐宋郕不会王命
故皆入讨之方春秋初子男小国有盟与朝 …… (第 28b 页)
郓皆鲁郓也杜氏以诸郓为鲁所争者非是庄二十九年
城诸及防固我邑则郓不得为莒邑也昭元年 三月
取郓
左氏载季武子伐莒取郓莒人告于会事全不可据鲁莒
各有郓传注多差互以经考之惟成九年楚人入郓襄十
二 …… (第 32a 页)
得有故特异文以别之则内取鄟取邿
外取徐是也今季武子果尝伐莒而取之春秋何为不
如邾先见伐而后言取耶虢以 正月
会而郓以 (第 32b 页)
三月

莒人盖不预会也以为会已散而取之耶则莒人安得
遽告于会以为会未散而取之耶则虢之会是宋之会
也诸国之 (第 32b 页)
专以取士 庆历二年
登第元祐初卒年六十
广陵王令逢原撰易传为王介甫客年二十八终于布
衣年虽不寿著述甚富介甫志其墓不言其所 (第 22b 页)
口各还其家使父母子孙再得完聚
则不惟边上生民恩沦骨髓必也至德动天降祐王室
书之史策光于后代乞不降出 庆历二年
右正言欧阳脩论乞止绝河北伐民桑柘劄
子曰臣风闻河北京东诸州军见脩防城器具民间配
率甚多澶州濮州地少林 …… (第 31a 页)
增至八百六十七万七千六百七十七
陛下御宇已来与民休息至天圣七年凡计编户一千
一十六万二千六百八十九至 庆历二年
增至一千三 (第 36a 页)
抑绝所与之恩虽少所损之体则多臣闻 去年十月

曾有臣僚上言乞今后大臣厮仆不得奏荐班行敕旨
颁下才三四月已却用吕夷简仆人袁宗二人为奉职
夷简身为 …… (第 33a 页)
别与一军将之类
名目足示优恩不可为无功之臣私宠仆奴而乱国法
八年侍御史知杂事何郯上奏曰臣伏闻閤门近进
紫宸殿宴人使坐图入内都知王守忠亦在杨景宗 (第 33b 页)
以为幸陛下诚能布发睿旨昭示天
下今后郊禋之日除赏赐之外更不行赦使无敢为虐
则善懦者怀惠凶顽者知禁矣 庆历二年
馆阁校勘蔡襄上疏曰臣伏睹比年以 (第 23a 页)


之月陛下亲虑京师系囚令天下负罪者减降便从
轻典此盖陛下嗟悯元元重罹禁网冒炎暑之苦而处
狴牢之下天衷恻 …… (第 23a 页)
之厚幸也臣
愚无智虑不能识天地无垠之施而窃有惑焉臣闻古
先帝王躬虑狱囚皆以决诉冤滞非特专宥过戾也迫 隆冬
缘亢旱则或行之非一定而不易之制也向者国
家行之比三年矣编户之民习蹈前事咸知指时月轻
触宪度岂非屡行之 (第 23b 页)

庆历二年
右正言欧阳修论乞赈救饥民劄子曰臣伏
见近降 (第 31a 页)
大雪
虽是将来丰熟之兆然即日陜西饥民流
亡者众同华河中尤甚往往道路遗弃小儿亦乞早降
指挥令长吏收恤仍闻京西 (第 31a 页)
大雪
不止毁折桑柘不
少切虑向去丝蚕税赋无所出致贫民起为盗贼亦乞
特降指挥体量臣切见国史书祖宗朝每奏一两州 …… (第 31a 页)
灾伤广阔方行赈救也方今人贫下怨
之际不厌频推恩惠伏望圣慈特赐矜悯
修又论救赈雪后饥民劄子曰臣风闻京城 大雪
之后
民间饥寒之人甚多至有子母数口一时冻死者虽豪
贵之家往往亦无薪炭则贫弱之人可知矣盖京师小
民例无 (第 31b 页)
蓄积只是朝夕旋营口食一日不营求则顿至
乏绝今 大雪
已及十日使市井之民十日不营求虽中
人亦乏绝矣况小民哉雪于农民虽为利泽然农亩之 …… (第 31b 页)
军士在外辛苦及民人支
移税赋残零输送艰辛等处并与擘画早加存恤若使
戍兵愁苦道路怨嗟饥冻之尸列于京邑则 大雪
之泽 (第 32a 页)
利远及春夏细民所苦急在目 前日
夕已来民之冻死
者渐多未闻官司有所赈救欲乞特降圣旨下开封府
或分遣使臣遍录民间贫冻不能自存者量散口食 …… (第 32a 页)
失所损已多伏乞圣慈特赐留意
修又论救赈江淮饥民劄子曰臣伏见近出内库金帛
赐陜西以救饥民风闻江淮以南今
大旱至有井泉
枯竭牛畜瘴死鸡犬不存之处九农失业民庶嗷嗷然
未闻朝廷有所存恤陛下至仁至圣忧民爱物之心无 …… (第 32b 页)
三时亢旱今东作已动而雨泽未沾此月不雨则
终年无望加又近年已来省司屡于南方敛率钱货而
转运使等多方刻剥 …… (第 33a 页)
利钱只委司农寺主
掌三司转运司不得支拨自后每遇灾伤赈贷使国有
储蓄民免流散者用此术也前三司使姚仲孙今

来于京东等处借支司农常平仓以给和买虽然借支
官钱以充官用循常视之似无妨碍若于经远之谋深
所未便臣 (第 34a 页)
  卷一百三十五

   起 仁宗庆历二年正月
(第 18a 页)
是年四月
  卷一百三十六
   起 (第 18a 页)
仁宗庆历二年五月
尽其月
  卷一百三十七
   起 (第 18a 页)
仁宗庆历二年六月
(第 18a 页)
是年闰九月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8a 页)
仁宗庆历二年十月
(第 18a 页)
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三十九 (第 1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