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明堂月朔令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二
孟春之月朔令曰:挺群禁,开闭阖,通穷窒,达障塞,待优□。
其禁:毋伐林木。
仲春之月朔令曰:弃怒恶,解役皋,免忧患,休罚刑,闭关梁。
其禁: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
季春之月朔令曰:宣库财,和外怨,抚四方,行柔惠,止刚强,九门磔攘,出疫于郊,以禳春气。
孟夏之月朔令曰:爵有德,赏有功,惠贤良,举力农。
其禁:母隳堤防。
仲夏之月朔令曰:振贫穷,惠孤寡,虑囚疾,出大禄,行大赏。
其禁: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
季夏之月朔令曰:起毁宗,立无后,封废国,立贤辅,恤丧疾。
中央之极令民(下阙。)其禁:治宫室,饰台榭,犯亲戚,侮父兄。
孟秋之月朔令曰:审用法,备盗贼,禁奸邪,饬群牧,谨贮聚。
其禁:毋弛戎备。
仲秋之月朔令曰:谨功筑,遏沟渎,修囷仓,决刑狱,趣收敛。
其禁:好攻战,轻百姓,饰城郭,侵边竟。
乃令民畋,醵庶氓,毕入于室,曰:时杀将至,毋罹其菑。
季秋之月朔令曰:除道路,守门闾,陈兵甲,戒百官,诛不法,除道成梁,以利农夫。
孟冬之月朔令曰:申群禁,修障塞,毕积聚,系牛马,收泽赋。
其禁:毋作淫巧。
仲冬之月朔令曰:搜外徒,止夜禁,诛诈伪,省酝酿,谨闭关。
其禁: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礼,逆天时。
季冬之月朔令曰:省牲牲,修农器,收秸薪,筑囹圄,谨盖藏(《尚书大传》)
大夫始鼎铭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
三月初吉甲寅,王才(在)和宫,大夫始易(锡)友口𥏨,王才华宫宅,王才邦宫,始献工易口易章。
王才邦始易友曰考曰,攸大夫,始敢对𣈟天子休,用作文考日已宝鼎,孙孙子子,永宝用(《钟鼎款识》。)
鬲攸比鼎铭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
隹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周康宫,辟大室,鬲比以攸卫,牧告于王曰:「女𤓽我田,牧弗□许鬲比,王令相史南以□。
虢旅𠧟事」。
攸卫誓曰:「□弗具付鬲比,其且射分,田邑则□。
攸卫则誓比,乍朕皇且丁公,皇考叀公𱀵鼎,鬲攸比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诏封皇子元狩六年三月戊申朔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盖闻周封八百,姬姓并列,或子男附庸。
《礼》,支子不祭。
云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朕无闻焉。
且天非为君生民也。
朕之不德,海内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强君连城,即股肱何劝?
其更议以列侯家之(《史记·三王世家》)
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熹平二年三月一日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二
熹平二年三月一日,天表鬼兵胡九□□仙历道成玄施延命道匹一元布于伯气定,召祭酒张普萌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诣受《微经》十二卷,祭酒施天师道法无极才(《隶续》三)
元帝时童谣 汉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七部
《汉书》曰:元帝时童谣云云。至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宫井泉稍上。溢出南流。井水。阴也。灶烟。阳也。玉堂、金门。至尊之居。象阴盛而灭阳。窃有宫室之应也。王莽生于元帝初元四年。至成帝封侯。为三公辅政。因以篡位。
井水溢,灭灶烟。
玉堂,流金门(○《汉书》五行志。《初学记》二十五。《御览》百八十九、八百七十一。《乐府诗集》八十八。《诗纪》八。)
延光四年日蚀上书 东汉 · 马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八
伏读诏书,陛下深惟罪己之义,归咎自责。
寅畏天戒,详延百僚,博问公卿,知变所自,审得厥故,修复往术,以答天命臣子远近莫不延颈企踵,苟有隙空一介之知,事愿自效,贡纳圣听。
臣伏见日蚀之占,自昔典籍「十月之交」,《春秋》传记、《汉注》所载,史官占候,群臣密对,陛下所观览,左右所讽诵,可谓详悉备矣。
虽复广问,陷在前志,无以复加。
乃者茀气干参,臣前得敦朴之人,后三年二月,对北宫端门。
以为参者西方之位,其于分野,并州是也。
殆谓西戎、北狄。
其后种羌叛戾,乌桓上郡,并、凉动兵,验略效矣。
今复见大异,申诫重谴,于此二城,海内莫见。
三月一日,合辰在娄。
娄又西方之宿,众占显明者。
羌及乌桓有悔过之辞,将吏勋之名。
臣恐受仕典牧者,苟脱目前,皆粗图身一时之权,不顾为国百世之利。
论者美近功,忽其远,则各相不大疢病,伏惟天象不虚。
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消灾复异,宜在于今。
《诗》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传》曰:「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
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安民,三曰从时」。
臣融伏惟方今有道之世,汉典设张,侯甸采卫,司民之吏,案绳循墨,虽有殿最,所差无几。
其陷罪辟,身自取祸,百姓未被其大伤。
至边郡牧御失和,吉之与凶,败之与成,优劣相悬,不诫不可。
审择其人,上以应天变,下以安民隶。
窃见列将子孙,生长京师,食仰租奉,不知稼穑之艰,又希遭阨困,故能果毅轻财,施与孤弱,以获死生之用,此其所长也。
不拘法禁,奢泰无度,功劳足以宣威,逾滥足以伤化,此其所短也。
州郡之士,出自贫苦,长于捡押,虽专赏罚,不敢越溢,此其所长也。
拘文守法,遭遇非常,狐疑无断,畏首畏尾威恩纤薄,外内离心,士卒不附,此其所短也。
必得将兼有二长之才,无二短之累,参以吏事,任以兵法。
有此数姿,然后能折冲厌难,致其功实,转灾为福。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者焉」。
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云无若人,臣以为诬矣。
特选详誉,审得其真,镇守二方,以应用良择人之义,以塞大异也(《续汉·五行志六》注引《马融集》「是时为许令,其四月庚申,自县上书」云云。)
告迁都祝嘏辞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九
嗣曾孙皇帝某,敢昭告于皇祖高皇帝,各以后配。
昔命京师都于长安,国享十有一世,历年二百一十载。
王莽之乱,宗庙隳坏。
世祖复帝祚,迁都洛阳,以服中土,享一十一世,历年一百六十五载。
子末小子,遭家不造,早统洪业,奉嗣无疆。
关东民吏,敢行称乱,总连州县,拥兵聚众,以图叛逆。
震惊王师,命将征服。
股肱大臣,推皇天之命,以已行之事,迁都旧京。
昔周德缺而师干作,应运变通,自古有之。
于是乃以三月丁亥,来自积雒。
越三日丁巳,至于长安
敕躬不慎,寝疾旬日,赖祖宗之灵,以获有瘳。
吉旦斋宿,敢用洁牲一元大武,柔毛刚鬣,商祭明视,香合嘉蔬香萁,咸鹾丰本,明粢醴酒,用告迁来。
尚飨(本集)
上言合朔有违错 曹魏 · 孙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光禄大夫太史令邕言:典历者案历术,推交会之期,候者伺迟疾之度,当朔事无有违错耳(《通典》七十八。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太史奏:三月一日寅时合朔,去交二度恐相附近。主者奏宣敕有司为救日蚀备,既时过而不蚀,大将军司马昭史官不验之实,空设合朔之期,以疑上下。光禄大夫太史令邕言云云,重问典历周晃等。对「郑小同议」。乃止。)
卫臻乞逊位诏正始九年三月甲午 曹魏 · 曹芳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一
昔干木偃息,义压强秦;
留侯颐神,不忘楚事。
谠言嘉谋,望不吝焉,赐宅一区,位特进,秩如三司(《魏志·卫臻传》)
会稽内史称疾去郡于父墓前自誓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六
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
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御览》作「不遂」。)过庭之训。
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
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
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
止足之分,定之于今。
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
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
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
名教所不得容。
信誓之诚,有如皦日(《晋书·王羲之传》,《艺文类聚》三十三《御览》四百八十引《晋中兴书》。)
祓禊诏(六年三月庚午朔 东晋 · 晋废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三日流杯池,依东堂小会(《初学记》四引《起居注》)
沈氏述祖德碑 南齐 · 沈麟士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
沈莫盛于吴兴,始吾祖戎,建大勋,辞显秩,繇江北避地,居吴之馀不乡,其卒也,于永平元年,葬乡之金鳌山,时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童谣曰:「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
遂更名其山曰金鹅。
夫天发物祥,人应歌咏,繇来之数,厥非偶然,盖由沈氏积善累行,肇基既远,而戎祖盛德大业,足以缵先绪,光祖宗,感天祐,昌后嗣,故吉祥之事,动而先见耳。
沈本姬姓,自帝喾之妃姜嫄,践巨人迹而生后稷,树艺五谷,开粒食之源,贻万世之利,书曰:「后稷播种,蒸民而粒」是也。
传[B]21玺叔望裔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复修后稷之业,百姓怀之。
子庆节,国于幽,继皇仆、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侯牟、亚圉云都、组绀诸盩、及古公亶父,笃于仁义,避狄迁岐,民皆舍故土而归之。
古公传王季文王,圣化普被,归命者四十国,孔子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武王受命,其同母弟聃季载,乃文王十子也。
有才德,为司空,封于汝南平舆之沈亭,为沈子国,沈氏得姓,实始诸此。
聃季卒,子伯桓立,伯桓卒,子坰立,坰卒,子采立,采卒,子乙初立,乙初卒,子苏立,苏卒,无嗣,弟杼承统,杼之子庚向,壬局,而庚向入为周卿,勤于王事,仍封其子忽于沈,忽卒,子不离立,不离卒,子辛生立,辛生卒,子已济立,已济卒,子遇立,遇卒,子楫立,楫卒,子德胤立,德胤卒,子鯆立,鯆卒,子逞立,年尚幼,周敬王元年,吴伐之,奔楚,子嘉立,以不赴召陵之会,晋怒,使蔡人灭其国。
自聃季至嘉,历世十八,国虽小弱,然率忠厚,鲜有兵革之警。
嘉生尹丙、尹戌,才略杰出,精于兵机,入楚为令尹
戌生诸梁字子高,有五虎之威,九牛之力,怒发强须,摧锋敢战,楚封为叶公,生茂春及尹射尹文
茂春袭叶爵,传叶氏族。
尹射生尹赤尹未,隐华山尹文生随,内史司户参军
随生永中乙奇,永中生犹行,受业于曾子之门,仕卫大夫
犹行生安仁安仁生同,俱齐大夫,居武城
同生,有才名,秦始皇并天下,诏封丞封(《元和姓纂》作「相」),辞徙江南
生平,平生祖,祖生保,汉文帝以征蛮功封竹邑侯
保生遵,太子太传敷德侯,家九江寿春
生达及逵,达为骠骑将军,生乾,拜尚书令,乾生南阳太守弘,弘生河南郡昂及勖,昂生御史中丞奋,奋生将。
大匠子恪,恪生尚书关内侯谏及谦,谦生济阴太守
谏生戎,《姓纂》云:「十二伐孙」。
字威卿,初为光禄勋,以九江从事,迁济阳太守,时尹良逆命,戎不烦兵甲,往谕降之,光武海昏侯,辞不受,因居吴兴,子孙蕃衍,秀产灵。
凡金鹅乡之沈,皆出于祖戎,德文并著,辉映后先。
戎子酆,字圣通零陵太守,有善政,芝草生,黄龙见。
次曰尚书令
酆子侍御史景,字孟高安平相。
浒字仲高,帝以景端鲠清直,迁相河间王,捕诸奸佞,导王以,帝赐衣一袭以嘉之。
景子荆州刺史彦,彦子湘东守文涞,涞子海阳夔,夔子澜,澜子充,充子劲,官扬威将军,死节不屈,朝廷嘉其忠,赠东阳太守
劲子大长秋赤鲸及吏部尚书嘉。
赤黥长子膺期,大中大夫
中子叔任,益州刺史
少子说道,梓潼太守
嘉子发,散骑常侍
次子坰,车骑将军
期生四子,长庆之,累建大功,加始兴公,赠司空
次虔之,为乐安,居官清素,民皆德之。
次岳,次峻,并文名冠世,峻为西台学士
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照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
斯岂非戎祖盛德垂统之所致欤。
宋元嘉三年,伯父叔兄辈侍中怀文贞公演之,襄公庆之、乐安虔之、参军璞之、新宁男融之、吏部尚书昙庆,五兵尚书怀明、光禄大夫孟韪、征西长史叔仁等,念祖德不忘,表请于朝,诏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嫡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至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
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履,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己,邦家之光,沈氏积善,唯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
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
鸣呼,祖之德,久而弥彰矣。
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祖为何如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繇德也。
麟士自愧固陋,雅志林泉,缉古人之遗书,考先世之德业,窃恐前徽或湮,后昆罔继,故述其大凡,勒之墓侧,以志不忘云。
时大梁天监癸未春三月吉旦(《湖录,金石考》四。案:所列世系,多与《宋书·沈约》、《元和姓纂》不合。)
正调外蠲罢诏景明二年三月乙未朔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八
比年以来,连有军旅,役务既多,百姓雕弊。
宜时矜量,以拯民瘼。
正调之外,诸妨害损民,一时蠲罢(《魏书·宣武纪》)
原沈泰部曲妻儿诏永定二年三月甲午 陈朝 · 陈霸先
 出处:全陈文卷一
罚不及嗣,自古通典,罪疑惟轻,布在方策。
沈泰反覆无行,遐迩所知,昔有微功,仍朝寄,剖符名郡,推毂累藩,汉口班师,还居方岳,良田有逾于四百,食客不止于三千,富贵显荣,政当如此;
鬼害其盈,天夺之魄,无故猖狂,自投獯丑;
虽复知人则哲,惟帝其难,光武有蔽于庞萌魏武不知于于禁,但令朝廷无我负人,其部曲妻儿,各令复业,所在及军人,若有恐胁侵掠者,皆以劫论,若有男女口为人所藏,并许诣台申诉,若乐随临川王及节将立效者,悉皆听许(《陈书·武帝纪》下。)
季洪演造像颂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六
邑子季洪演:夫灵光郁烈,虽体洞埃尘。
然一乘浸运,则十躔竞发。
释迦出没,有其四也。
是以邑义等皆籍出穗,秀贯烟霞,悼纯晖之日削,悢重暗之年深。
遂相率舍,爰图嘉石,于此爽垲,营像一区,庶踵万品,等阶十号。
颂曰:
湛矣澄源,修哉宝观,息彼摸拟,迈兹陈赞。
事等手足,道犹花干,远迩分津,清浊交判。
有释迥兴,体苞圣达,净乐萧然,常我无遏。
三径是填,五盖修脱,六度告离,双林显末。
于穆邑义,广夏之梁,爰树琼像,仿佛遗光。
功崇先祀,福润见方,咸踵六吉,永拔宿霜。
武定二年三月一日造讫(碑拓本)
回诤论翻译记 北魏 · 昙林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回诤论》者,龙树菩萨之所作也。
数舒卢迦三十二字,此论正本,凡有六百。
在魏都邺,兴和三年岁次大梁建辰之月朔癸酉辛卯之日,乌苌国人刹利王种三藏法师毗目智仙共天竺国婆罗门人瞿昙流支在邺城金华寺译,时日所费二十余功,大数凡有一万一千九十八字。
对译沙门昙林之笔。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启请供养,具记时事,以彰以闻,令乐法者若见若闻,同崇翻译矣(《释藏》华三)
追封孔子诏大象二年三月丁亥 北周 · 宇文赟
 出处:全后周文卷三
盛德之后,是称不绝,功施于民,义昭祀典。
孔子德惟藏往,道实生知,以大圣之才,属千古之运,载弘儒业,式叙彝伦。
至于幽赞天人之理,裁成礼乐之务,故以作范百王,垂风万叶。
朕钦承宝历,服膺教义,眷言洙、泗,怀道滋深。
且褒成启号,虽彰故实,旌崇圣绩,犹有阙如。
追封为邹国公,邑数准旧,并立后承袭,别于京师置庙,以时祭享(《周书·宣帝纪》)
上书宣帝请重兴佛法 北周 · 王明广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九
大象元年二月二十七日邺城赵武帝白马寺佛图澄孙弟子王明广诚惶诚恐死罪上书。
广言:为益州野安寺伪道人卫元嵩,既锋辨天逸,抑是饰非,请废佛图,灭坏僧法。
此乃偏辞惑上,先主难明,大国信之,谏言不纳,普天私论,逃庶怪望,是诚哉不便,莫过斯甚,广学非幼敏,才谢生知,尝览一志之言,颇读多方之论,访求百氏,覆合六经,验考嵩言,全不符合
呜呼!
佛法由来久矣。
所奄今日,枉见陵迟。
夫诌谀苟免其身者,国之贼也;
直言不避重诛者,国之福也。
敬凭斯义,敢死投诚,件对六条如左,伏愿天元皇帝四明,达四聪,暂降天威,微回圣虑,一垂听览,恩罚之科,伏待刑宪。
谨上。
臣广谨对:《诗》云:「无德不报,无言不酬」。
虽则庸愚,闻诸先达。
至道绝于心虑,大德出于名声。
君子不出浮言,诸佛必为笃论。
去迷破执,开导群冥,天人师敬,由来久矣。
善言教物,凡圣归仁,甘露兰芝,谁其见德?
纵使尧称至道,不见金梦平阳
舜号无为,尚隔瑞光蒲坂
悲夫虚生易死,正法难闻,淳胜之风颇违,诌曲之言难用。
诺使齐梁坐兴佛法,国祚不隆,唐虞岂为业于僧坊,皇宗绝嗣?
人饥菜色,讵闻梁史;
浮天水害,著自尧年。
全道何必唐虞之邦,民坏岂止齐梁之域。
至如义行丰国,宝殿为起非芳劳;
礼废穷年,土阶处之为逸。
傅毅云:「世人称美,神农亲耕,茆茨,盖衰周之言,非先王之道也。
齐梁塔寺,开福德之因,岂责交报之祐?
曾子曰:「人之好善,福虽未至,去祸远矣。
人之为恶,祸虽未至,去福远矣」。
抱朴子》曰:「贤不必寿,愚不必残,善无近福」。
恶无交祸,焉责斯近验而远弃大征者乎;
今古推移,质文代变,治国济欲,义贵适时。
悲夫!
恐唐虞之胜风,言是不独是;
齐梁之末法,言非不独非。
臣广又对:《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造化自然,岂关人事?
六天劝请,万国归依,七处八人地之堂何量?
岂止千僧之寺。
不有大贤,谁其致敬?
不有大圣,谁其戾止?
《涅槃经》云:「不夺他人财,常施惠一切,造招提僧房,则生不动国」。
诗经既显,庶事有由,不合佛心,是何诬罔?
寺称平延,嵩乃妄论,佛立伽蓝,何名曲见?
斯乃校量过分,与夺乖仪执行何异布鼓而笑雷门,对天庭而夸蚁穴。
劝以夫妻为圣众,苟瓷婚淫;
言国主是如来,冀崇诌说。
清谏之士,如此异乎,何别魏陵之觅交宠,劝楚王夺子之妻;
宰嚭求于近利,为吴王解苍苍之梦。
心知不顺,口说美词,彼信雅言,由斯灭国。
元嵩必为过罪僧官,驱控忿羞耻辱,谤旨因生,覆巢破寺,恐理不伸,扇动帝心,名为尊佛,曲取一人之意,埋没三宝之田,凡百闻知,孰不叹惜?
有佛法来,永久无际,天居地止,所在遵崇,前帝后王,谁不重异?
独何此国,贱而□者哉?
卞和困楚,孔子厄陈,方今拟古,恐招嗤论。
臣广又对,佛为慈父,调御天人,初中后善,利安一切,自潜神双树,地动十方,发授四天,躯分四国。
《涅槃经》云:「造像若佛塔,犹如大拇指,常生欢喜心,则生不动国」。
明知资父事师,自关古典,束修发起,孔教诚论。
叵有卫嵩,横加非难,入堂不礼,岂胜不言?
昔唐尧则天之治,天有逸水之灾,周置宗庙之礼,庙无降雨之力。
如谓塔无交福,以过则归,亦可天庙虚求,例应停弃。
若以礼推宴运,寤天庙之恩,亦可数穷命也。
岂堂塔而能救?
设使费公缩地,鲁子回天,不票必死之人,岂续已休之命?
命而不定,福地能排。
义异向论,必须慈祐。
至如遍吉像前,病癞归之得愈;
祇洹精舍,平服残患之人。
济苦禳灾,事多非一,更酬余难,不复广论。
若夫道不独偏,德无不在?
千途一致,何止内心,至若轮伽之建宝塔,百鬼助以日功;
雀离之起浮图,四天扶其夜力。
大矣哉!
感天地,动鬼神。
外修无福,是何言也?
此若课贫抑作,民或嗟劳,义出包容,能施忘倦。
若必元由塔寺败国穷民,今既废僧,贫应卒富,俭困城市,更甚昔年,可由佛之者也?
鬼非如敬,谓之为谄,拜求社树,何惑良多。
若言社树为鬼所依,资奉而非咎,亦可殿塔为佛住持,修营必应如法。
若言佛在虚空,不处泥木,亦应鬼神冥寂,岂在树中?
夫顺理济物,圣教尤开,非义饶盗,经言不许。
颇有天宫佛塔,撤作桥屏之墙;
绣像幡经,用衣脓血之服。
天下日日饥穷,百姓年年憔悴。
鬼神小圣,尚或叵欺,诸佛大灵,何容可负?
《诗》云:「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此之谓也。
更别往代功臣,今时健将,干戈讨定,清息遐方。
生乃偏受荣勋,朱门紫室,死则多使民夫,树庙兴坟。
祭死杀生,崇虚损实,有劳无益,初未涉言。
况释迦、如来,道被三千,化隆百亿,前瞻无碍,后望谁胜,能降外道之师,善伏天魔之党,不用寸兵,靡劳尺刃。
五光遍照,无苦不消;
四辨横流,恕蒙安乐。
为将为帅,名高位大,寺存庙立,义有何妨?
土龙不能致雨,尚遵之以求福;
泥佛纵使不语,敬者岂得无征?
马卿孔父梦周,故人重古,敬遵旧德。
况三世诸佛,风化理同,就使弥勒初兴,不应顿弃释迦遗法。
臣广又对,令无行富僧从课有理,有德贫僧夺寺无辜,至如不臣,未闻姬宗悉戮,卜商鄙吝,讵可孔徒顿贬。
牧马童儿,先去乱群之马;
放牛竖子,犹宠护群之牛。
庄子》曰:「道无不在,契之者通,适得怪焉,未合至道」。
唯此而已。
至如释迦、老庄,发致虽殊,宗归一也。
岂得结绳之世,孤称正治,剃法之僧,独名权道?
局势之情甚矣,齐物之解安寄?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毁之,元嵩既是佛法下士,偷形法服,不识荆珍,谬量和宝,丑词出自伪口,不逊费于笔端。
若使关西之地,少有人物,不然之书,谁肯信也。
广常见逃山越海之客,东夷北狄之民。
昔者慕善而来,今以破法流散。
可谓好利不爱士民,则有离亡之咎矣。
然外国财货,未闻不用,外国师训,独见不祗。
天下怪望事在于此。
广既志诚在念,忠信为心,理自可言,早望申奏。
但先皇别解,可用嵩言,已往难追,遂事不谏。
三年久矣,三思乃言。
有一可,乞寻改革。
臣广又对:窃以山包兰艾,海蕴龙蛇,美恶杂流,贤愚乱处。
若龙蛇俱宠,则无别是非;
若兰艾并挫,谁明得失?
若必存留有德,简去不肖。
一则有润家风,二则不惑群品,三则天无谴善之讥,四则民德归厚矣。
我大周应千载之期,当万机之位,述礼明乐,合地平天,武烈文昭,翼真明俗。
贤僧国器;
不弊姚氏之兵,圣众归往,岂独龟兹之阵?
或有兹悲外接,聪辩内明,开发大乘,舟航黎庶,或有禅林戢翼,定水游鳞,固守浮囊,坚持忍铁。
或有改形换服,苟异常人,淫纵无端,还同愚俗。
元嵩乞简,差当有理。
夫天地至功,有时动静,日月延缩,犹或短长。
今庄老之学,人间罕遇,若使合国共行,必应违式者罪,何以得知?
现见时人,受行儒教,克己复礼,触事多违。
《礼》云:「肴乾不食,未见与肉而求果者;
爵盈不饮,未见卮满而不劝者。
礼极饮不过三爵,未见酣酒而不醉者。
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庶民不麛卵」。
广既少染玄门,不闲掩围之事,举目尽见麛卵之民,复云何彼不合礼不罢儒服者乎;
夫化由道洽,政以礼成,荣辱所示君子,刑罚所御小人。
类野耘田之法,禾莠细分,条桑初树,岂当尽杌?
臣广又对:忠臣孝子,义有多途,何必躬耕,租丁为上。
《礼》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沙门之为孝也,上顺诸佛,中报四恩,下为含识,三者不匮,大孝一也。
是故《寺》云:「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若必六经不用,反信浮言,正道废亏,窃为不愿,若乃事亲以力,仅称小孝,租丁奉上,忝是庸民,施僧敬像,俱然合理。
以嵩向背矛盾,自妨上言,慢人敬石,名作痴僧敬像,还成愚俗;
淫妻爱子,畜生亦解。
咏怀克念,何其陋哉;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若言沙门出家即涉背亲之讥,亦可曾参事孔丘,便为不孝之子。
夫以道相发,闻之圣典,束修合礼,曾有何愆?
老子》曰:「四象不行,大象无以畅;
五音不声,大声无以至」。
若欲永灭二乘,亦可大乘无以畅。
元嵩若志明,出家不悔;
志若不明,悔何必是?
丁公入汉,先获至点之残;
马母叛姜,自招覆水之逝。
是验败国之师,不任忠臣之用;
逭夫之妇,终失贞淑之名。
嵩本归命释迦,可言善始,厌道还俗,非是令终。
与彼嬖女乱臣,计将何别?
天无长恶,何久全身?
背真向俗,取返何殊?
请简僧立寺者,广闻金玉异珍,在人共宝,玄儒别义,遐迩同遵,岂必孔生自国,便欲师从,佛处远邦,有心捐弃?
不胜事切,辄陈愚亮是非之理,不敢自专。
孔丘词逝,庙千载之规模,释迦言往,寺万代之灵塔。
欲使见形克念,面像归心,敬师忠主,其义一也。
至如丁兰束带,孝事木母之形;
无尽解缨,奉承多宝佛塔眇寻旷古,邈想清尘,既种成林,于理不越。
又案《礼经》,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卿士,各有阶级。
故天曰神,祭天于圜丘,地曰祇,祭地于方泽,人曰鬼,祭之于宗庙。
龙鬼降雨之劳,牛畜挽犁之效,犹或立形村邑,树像城门。
岂况天上天下,三界大师
此方他方,四生慈父。
威德为百亿所尊,四化为万灵之范。
故善人回向,若群流之归溟壑;
大光摄受,如两曜之伴众星。
自月支遗影,那竭灰身,舍利遍流,祇洹遂造,乃贤乃圣,凭兹景福,或尊或贵,冀此获安。
忽使七层九架,颓龛坠构,四户八窗,可无于失。
道不令而治,形教随时损益,至理不言而得,经像自可令行。
通人达士,随方显用,翼真明俗,圣感应时。
若待太公为卿相,千载无太公;
要得罗什为师训,万代无罗什
法不自显,弘必由人。
岂使大周法轮永灭?
圣上六条御物,九德自明俗曲礼莫施,直言必用,昔秦始皇孔丘墓,祸钟三日;
魏太武来僧伽蓝,灾起七年。
崔皓之说可知,卫嵩之言难用。
仁者不损他自利遍流智者不乐祸邀名。
元嵩天丧,无祐只然,一罢人身,当生何处?
广识谢指南,言惭信正,此如不对,恐伤众善。
夫恕人之短者,厚之行也;
念存物德者,仁之智也。
今僧美恶,假令相半,岂宜驱控,一切不留?
普天失望,率土嗟伤。
愚谓此途未光,周德何为?
获儒士以显尊重,贱释子以快其意。
贱金贵石,有何异乎?
计王道荡荡,岂理应然?
土以负水而平,木以受绳故直。
明君纳谏不讳,达士好闻其非。
智不轻怒,下愚了得申,仁不轻绝,三宝之田顿立。
天无不覆,地载宽胜,山包海纳,何所不容?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一国之里,可无贤僧?
伏惟天元皇帝举德纳贤,招英简俊,去繁就省,州存一寺,山林石窟,随便听居。
有舍利者,还令起塔。
其寺题名周中兴寺
使乐慧之士,抑扬以开导;
志寂之侣,息言以求通。
内外兼益,公私无损。
即是道俗幸甚,玄儒快志。
隆周之帝,叶重百王,大象之君,光于四海。
天高听远,轻举庸言。
气悸魂浮,以生冒死。
乞降雷电之威,布其风雨之德。
谨上。
纳言韩长鸾、受书内史上大夫归昌公宇文译、内史大夫拓跋行恭等问广曰:「佛图澄者,乃三百年人。
观卿不过三十,远称上圣弟子,不乃谬乎」?
广答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亦可知。
先师虽复三百许年,论时不过十世,何足可惑」?
译曰:「元嵩所上,曲见伽蓝害民损国。
卿今劝可意见」?
广答曰:「失国,殷士归周。
亡国破家,不由佛法,内外典籍,道俗明文,自古及今,不可停弃。
是故请立」。
译又问:「齐君高伟,岂不立佛法?
国破家亡,摧残若此」。
广答曰:「齐君失国有两义,不由佛法。
一则历数有穷,开辟已来,天下未见不亡之国;
二则宠罚失忠,君子恶居下流,是以归周。
不由佛法」。
译又问:「经者胡书幻妄,何时引为口实」?
广又答曰:「公谓佛经为妄,广亦应孔教不真」。
译又问:「卿据何为验,言孔教不真」?
广答曰:「庄周孔子之行,古往中同,已陈刍狗,犹使百代歌其遗风,千载永而不绝。
遍寻诸子,未见一人名佛幻妄矣」。
译又问:「丁兰木母,卿引不类,何者?
昔人踬顿木母,木母为之血出。
高祖破寺已来,泥佛石像,何个出血」?
广答曰:「昔立九鼎,以镇九州,一州不静,则一鼎沸。
九州不静,则九鼎都沸,比来见二国交兵,四方扰动,不见一鼎有沸。
今日殿前尚依古立鼎,独偏责泥木石像不出血,即便停弃」。
三月一日,敕赐饮食,预坐北宫,食讫,驾发还京。
皇帝出北宫南门,与上书人等面辞受拜。
拜讫,内史拓拔行恭宣敕旨:「日月虽明,犹假众星辅曜;
明王至圣,亦尚臣下匡救。
朕以暗德,卿等各献忠谋,深可嘉尚。
文书既广,卒未寻究,即当披览,别有检校
卿等并宜好住」。
至四月八日内史上大夫宇文译宣敕旨:「佛教兴来,多历年代,论其至理,实自难明。
但以世渐浇浮,不依佛教,致使清净之法,变成浊秽。
高祖武皇帝所以废而不立,正为如此。
朕今情存至道,思弘善法,方欲简择练行,恭修此理。
令形服不改,德行仍存,敬设道场,敬行善法。
王公已下,并宜知委(《广弘明集》十)」。
释智顗 其六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六
弟子总持和南:逮旨。
须取明二日垂别,修复未周,便深倾欷。
弟子前昨昼夜,熟更惟忖。
智者至止以来,未经一夏,兼荆、潭路远,安居将促,江波浩荡,行程难期。
既去此处,又不至前所,半途结夏,投止亦难。
又案经律,一夏供养安居僧,福田无量,况乎师道,及大众力。
凡夫浅薄,本资胜缘,菩萨大慈,须受应供。
暮春行谢,首夏向臻,九旬忽违,四事虚弃。
修心与理,于情匪安。
今欲仰留,度夏发遣,冀不半途飘露,脱疑下邑喧湫。
须依林壑,安居摄山,亦当为便。
若法岁将满,预勒蒋州装船,南出石头,西浮弥易。
既乘爽节,因得顺风,去留之宜,事理咸会,此间彼处,仰听择一。
意不可尽,辞岂多宣。
谨和南。
三月一日(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