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司空孔扶碑建宁元年三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一
(上阙)子十九世之孙。
公始即位,辟故襄(上阙)威卿士曹东阁祭酒,以尚(上阙)公拜□上疾病卒官。
有子男二人(上阙)
各□致身晨以与君(上阙)建宁元年三月十八日丙申晨从《吉示》(上阙)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谒孔子(下阙上阙)念殁亲五内惨恻,霰然陨涕。
□故(上阙)令□晨追感亡父,见遇立□石(上阙)以示后昆。
魂而有神,炤其(下阙《隶续》十一)
窦宪邓彪等诏章和二年三月庚戌 东汉 · 章德窦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先帝以明圣,奉承祖宗至德要道,天下清静,庶事咸宁
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外有大国贤王并为藩屏,内有公卿大夫统理本朝,恭己受成,夫何忧哉!
然守文之际,必有内辅,以参听断。
侍中宪,朕之元兄,行能兼备,忠孝尤笃,先帝所器,亲受遗诏,当以旧典辅斯职焉。
固执廉让,节不可夺。
今供养两宫,宿卫左右,厥事已重,亦不可复劳以政事。
太尉邓彪,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群贤首,先帝褒表,欲以崇化。
聪明康强,可谓老成黄耇矣。
其以太傅赐爵关内侯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朕庶几得专心内位。
于戏!
群公其勉率百僚,各修厥职,爱养元元,绥以中和,称朕意焉(《后汉·和纪》,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二,又见《艺文类聚》四十八,《御览》二百六,二百十引《汉官仪》)
劝进表 西晋 · 刘琨
 出处:全晋文、文选卷三十七
建兴五年三月癸未朔十八日辛丑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河北并冀幽三州诸军事、领护军匈奴中郎将司空并州刺史、广武侯臣琨,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州诸军事抚军大将军冀州刺史左贤王渤海公臣磾,顿首死罪上书。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闻天生蒸人,树之以君,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
圣帝明王鉴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飨,故屈其身以奉之;
知黎元不可以无主,故不得已而临之。
社稷时难,则戚藩定其倾;
郊庙或替,则宗哲纂其祀。
所以弘振遐风,式固万世,三五以降,靡不由之。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伏惟高祖宣皇帝肇基景命,世祖武皇帝遂造区夏,三叶重光,四圣继轨,惠泽侔于有虞,卜年过于周氏。
自元康以来,艰祸繁兴永嘉之际,氛厉弥昏,宸极失御,登遐丑裔,国家之危,有若缀旒。
先后之德,宗庙之灵,皇帝嗣建,旧物克甄,诞授钦明,服膺聪哲,玉质幼彰,金声夙振,冢宰摄其纲,百辟辅其治,四海想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国未忘难,寇害寻兴。
逆胡刘曜,纵逸西都,敢肆犬羊,凌虐天邑。
臣等奉表使还,仍承西朝,以去年十一月不守,主上幽劫,复沈虏庭,神器流离,再辱荒逆。
臣每览史籍,观之前载,厄运之极,古今未有,苟在食土之毛,含气之类,莫不叩心绝气,行号巷哭
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承问震惶,精爽飞越,且悲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齐有无知之祸,而小白为五伯之长;
晋有骊姬之难,而重耳主诸候之盟。
社稷靡安,必将有以扶其危;
黔首几绝,必将有以继其绪。
伏惟陛下玄德通于神明,圣姿合于两仪,应命代之期,绍千载之运。
夫符瑞之表,天人有徵,中兴之兆,图谶垂典。
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虽有之遘夷羿宗姬之离犬戎,蔑以过之。
陛下抚宁江左,奄有旧吴,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
纯化既敷,则率土宅心;
义风既畅,则遐方企踵。
百揆时叙于上,四门穆穆于下。
少康之隆,夏训以为美谈;
宣王之兴,周诗以为休咏。
况茂勋格于皇天,清辉光于四海,苍生颙然,莫不欣戴。
声教所加,愿为臣妾者哉!
宣皇之胤,惟有陛下,亿兆攸归,曾无与二。
天祚大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陛下而谁?
是以迩无异言,远无异望,讴歌者无不吟咏徽猷,狱讼者无不思于圣德,天地之际既交,华裔之情允洽。
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徵者,盖有百数
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而同辞者,动以万计。
是以臣等敢考天地之心,因函夏之趣,昧死以上尊号。
愿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狭抗矫之节,以社稷为务,不以小行为先,以黔首为忧,不以克让为事。
上以慰宗庙乃顾之怀,下以释普天倾首之望。
则所谓生繁华于枯荑,育丰肌于朽骨,神人获安,无不幸甚。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闻尊位不可久虚,万机不可久旷。
虚之一日,则尊位以殆;
旷之浃辰,则万机以乱。
方今钟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狡寇窥窬,伺国瑕隙,齐人波荡,无所系心,安可以废而不恤哉!
陛下虽欲逡巡,其若宗庙何,其若百姓何
惠公虏秦,晋国震骇,吕郤之谋,欲立子圉。
外以绝敌人之志,内以固阖境之情,故曰丧君有君,群臣辑穆,好我者劝,恶我者惧。
前事之不忘,后代之元龟也。
陛下明并日月,无幽不烛,深谋远虑,出自胸怀,不胜犬马忧国之情,迟睹人神开泰之路。
是以陈其乃诚,布之执事
臣等各忝守方任,职在遐外,不得陪列阙庭,共观盛礼踊跃之怀,南望罔极。
谨上
臣琨谨遣兼左长史右司马温峤主簿臣辟闾训,臣磾遣散骑常侍征虏将军清河太守、领右长史、高平亭侯臣荣劭,轻车将军关内侯臣郭穆奉表。
臣琨臣磾等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怀帝永嘉初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寘韵
《晋书》曰:司马越还洛时童谣也。按列传既与苟晞构怨。寻诏丞相。领兖州。督、司、、幽、并六州。丞相不受。自许迁于鄄城。移屯濮阳。又迁于荥阳。后自荥阳还洛。○帝纪曰:永嘉三年三月丁巳东海王越京师是也。
洛中大鼠长尺二。若不早去天狗至(○《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乐府诗集》八十八。《诗纪》四十四。)
闰月周忌议 南朝宋 · 傅休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一
寻《三礼》,丧遇闰,月数者数闰,岁数者没闰,闰在期内故也。
鄱阳哀王去年闰三月薨,月次节物,则定是四月之分,应以今年四月末为祥。
晋元、明二帝,并以闰二月崩,以闰后月祥。
先代成准,则是今比(《宋书·礼志》二,大明元年二月,有司又奏太常鄱阳哀王去年闰三月十八日死,今为何月末祥除,下礼官议正,博士傅休议。)
王僧辩太尉车骑大将军承圣三年三月甲辰。按:今传作二月,误。)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六
赞俊遂贤,称于秦典;
自上安下,闻之汉制。
所以仰协台曜,俯佐弘图。
使持节侍中司徒尚书令都督南徐东扬三州诸军事、镇卫将军扬州刺史永宁郡开国公僧辩,器宇凝深,风格详远,行为士则,言表身文,学贯九流,武该七略。
顷岁征讨,自西徂东,师不疲劳,民无怨讟,王业艰难,实兼夷险。
宜其燮此中台,膺兹上将
寄之经野,匡我朝猷。
太尉车骑大将军,馀悉如故(《梁书·王僧辩传》)
听民诣朝堂封奏诏大业元年三月戊申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四
听采舆颂,谋及庶民,故能审政刑之得失。
是知昧旦思治,欲使幽枉必达,彝伦有章。
而牧宰任称朝委,苟为徼幸以求考课,虚立殿最,不存治实,纲纪于是弗理,冤屈所以莫申。
关河重阻,无由自达。
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
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眷求谠言,徒繁词翰,而乡校之内,阙尔无闻。
恇然夕惕,用忘兴寝。
其民下有知州县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于民者,宜听诣朝堂封奏。
庶乎四聪以达,天下无冤(《隋书·炀帝纪上》)
荣王薛妃文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八
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三月壬午朔十八日己亥
皇帝若曰。
于戏。
古人大猷。
谅在婚礼。
令淑。
以俪藩维。
咨尔京兆府新丰县薛巘长女。
地承华族。
门传雅范。
本幽闲之性。
为礼教所成。
循图览史。
蹈和履顺。
固可归于邸第。
穆彼嫔风。
是用命尔为荣王妃
今遣兵部尚书侍中牛仙客副使黄门侍郎陈希烈持节礼册。
尔其敬佩前规。
克勤内则。
式瞻清懿。
垂美无穷。
可不慎欤。
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 唐 · 颜真卿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元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元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元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元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遗命以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元宗矣。又博览偫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元宗诏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蒲州刺史谢上表758年3月18日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
真卿言。
今月十一日
伏奉五日恩制。
除臣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
臣缘同州先无佐官。
蒲州书鱼未到。
迟回累日。
不敢赴上。
中使张抱诚至。
奉宣恩命。
令臣与将军赵琐计会。
游奕兵马。
昨以十八日至州上讫。
祗承宠命。
伏增感惕。
中谢
臣窃以此州之地。
所都。
表里山河
古称天险。
馀凶未殄。
防禦是先。
况扼秦晋之喉。
抚幽并之背。
既号股肱之郡。
实资心膂之贤。
伏惟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陛下道冠生人。
恩涵坠履
方建非常之业。
不遗易忘之臣。
特委大邦。
俾之集事。
殊奖。
无忘寝食。
但臣愚驽有素。
智勇缺然。
将以镇遏艰虞。
导扬德泽。
拜命之日。
以荣为忧。
唯君知臣。
教其不及。
勤恤人隐。
动必以闻。
陛下不以为烦。
则臣死而获考矣。
无任感戴屏营之至。
谢赠官表758年3月18日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
真卿言。伏奉二月十七日恩制。
臣亡祖故曹王属曹王晋王侍读先臣昭甫。特蒙圣恩。
超赠使持节华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天慈锡类。
泉壤疏荣。捧戴殊私。
阖门感庆。中谢
窃以臣亡祖伏膺文儒。克笃前烈。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特为伯父故秘书监先臣师古之所赏爱。
师古每有注释。未尝不参预焉。
又与学士令狐德棻等同侍天皇。得备顾问。
有时无命。夭阏盛年。
臣亡父故嶭王友先臣惟贞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孙等。并襁褓苴麻
孩提未识。养于舅氏殷仲容
以至成立。臣堂兄故卫尉卿御史中丞杲卿
即元孙之子。及臣兄弟等。
幸承贻厥之训。遭遇明圣之朝。
各以微诚。皆蒙殊奖。
杲卿虽死。为不朽矣。
臣亦何人。屡叨荣禄。
夙夜祇惧。惭戴已深。
不谓霈泽曲沾。褒赠俯及。
特蒙加等之礼。实为非常之恩。
感戴屏营。万死非报。
无任战荷之至。谨因中使内谒者监张抱诚冒死陈谢以闻。
阙题(一作嘲三月十八日雪)。(一作温庭筠诗) 唐 · 杜甫
五言绝句 押麻韵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右一首及下逸句,见《合璧事类》)
山白鹤庙记 唐 · 柳识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七
茅山。旧句曲也。
本记云。内有灵府。
空通五岳。其外山形似匕。
因名为句曲。有轩辕鼎湖之后。
世多近智。渐闇真有。
故金阙玉清大圣至神之事。真灵时阐于人閒。
以彰道妙。则汉元帝世有茅君。
积袭道德。来受仙任。
游内统外。泽加幽显。
邦人瞻戴。因改为茅山
元教既溥。二弟亦此山得道。
三峰是三君驻云鹤之所。备详传记。
至明帝永平二年。诏敕修崇其庙。
后代相承。罔敢或替。
我国家统承真冑。宗奉至教。
天宝七载五月十三日。于山之西偏制置祠宇。
道士三人。以修时醮。
列在祀典。夫庙享功德。
显然殊致。以道而言。
则天地之外。亦有覆载。
阴阳之外。亦有生化。
斯乃虚而有象。运而无形。
盖显为皇王师范。道之形器也。
隐为真灵变化。道之精微也。
体虽隐显。心则感通。
有无交畅。化乃大备。
初真人既受羽节。留二弟于句曲而谓之曰。
吾今去便有局任。不得数相往来。
要当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邀师携友以来游。盼有好道者
待我于是乎。吾自当科之。
有以相教。则法之本也。
内习精真冲寂。外行廉清仁惠。
每岁春冬。皆有数千人。
洁诚洗念。来朝此山。
自汉至今。宇宙閒潜修精感。
转相化诱。其可胜纪乎。
若然者。我真人元功圣德。
阴骘妙用。岂言能尽欤。
夫学道则所见无有不忘。得道则所忘无有不在。
多泯迹于常。或标灵引类。
不显定一理。始曰无方之用。
孰知终极。是知圣人情忘爱存。
慈劝不已。益见道之至也。
真人昔将轻举。俯视六合。
虚徐翔翱。于是䌽云自异。
灵鹤自至者。亦如天之运行。
日月为照。星辰为曜。
则日月星辰。为天地光大之用。
天岂有之。自是真富也。
云灵鹤。为真圣升虚之用。
圣岂待之。自是真贵也。
世之贤士。高位济俗。
乃无意于车舆。道之真仙。
孕元育化。宁有意于云鹤。
庙者。亦如人召伯而爱甘棠也。
道士容行延生法成韦崇珣等。经营修奉。
岁月久矣。愿刻金石。
以志于山。唐大历十三年岁戊午三月十八日记。
乳母墓铭811年3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乳母
徐州人
号正真
入韩氏。
乳其儿
生未再周月。
孤失怙恃。
李怜。
不忍弃去。
视保益谨。
遂老韩氏。
及见所乳儿进士第
历佐汴徐军。
入朝为御史国子博士尚书都官员外郎河南令
娶妇。
生二男五女。
时节庆贺。
辄率妇孙列拜进寿
年六十四。
元和六年三月十八日疾卒。
三日
河南县北十五里。
率妇孙视窆封
且刻其语于石。
纳诸墓为铭。
来南809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元和三年十月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
四年正月己丑。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
乙未。去东都
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子。明日
及故洛东吊孟东野。遂以东野行。
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
诘朝登上方。南望嵩山
姓名记别。既食。
韩孟别予西归。戊戌
子病寒。饮葱酒以解表
暮宿于巩。庚子
洛下河。止汴梁口。
遂泛汴流。通河于淮。
辛丑。及河阴
乙巳。次汴州
疾又加。召医察脉。
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
宿陈留戊申
庄人自卢又来。宿雍邱
乙酉。次宋州
疾渐瘳。壬子
永城甲寅
至埇口。丙辰
泗州。见刺史假舟。
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
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
风逆天黑。色波水激。
顺潮入新浦壬戌
楚州丁卯
扬州戊辰
上栖灵浮图。辛未
大江润州戊寅
常州壬午
苏州癸未
如虎邶之山。息足千人石。
剑池。宿望海楼
观走砌石。将游报恩。
水涸舟不通。无马道
不果游。乙酉
松江丁亥
官艘隙。水溺舟败。
戊子。至杭州
己丑。如武林之山。
临曲波观轮桩。登石桥。
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涛。
道。上新堂
周眺偫峰。听松风。
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
癸巳。驾涛江逆波至富春
丙申七里滩睦州
庚子。上杨盈川亭。
辛丑。至衢州
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后。
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
甲子。女某生。
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
侯高宿石桥。丙戌
衢州戊子
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
信州甲午
望君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
丙申。上于越亭。
己亥。直渡担石湖
辛丑。至洪州
岭南使。游徐孺亭。
荷花五月壬子
吉州壬戌
虔州己丑
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
辛未。上大庾岭
明日。至浈昌
癸酉。上灵屯西岭。
韶石甲戌
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
韶州丙子
始兴公室。戊寅
入东荫山。看大竹如婴儿。
浈阳峡己卯
宿清远峡山癸未
广州。自东京广州
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
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又三十里。自洛州下黄河汴梁过淮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
顺流。自淮阴邵伯三百有五十里。
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
润州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
水皆不流。自杭州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
逆流。多惊滩
索引船。乃可上。
常山玉山八十里。陆道。
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
顺流。谓之高溪
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
洪州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
谓之漳江。自大庾岭浈昌一百有一十里。
陆道。谓之大庾岭
浈昌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
谓之浈江。出韶州谓之韶江。
何首乌录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僧文象好养生术。元和七年三月十八日
茅山。遇老人于华阳洞口
告僧曰。汝有仙相。
吾授汝秘方。有何首乌者。
顺州南河县人。祖能嗣。
本名田儿。天生阉。
嗜酒。年五十八。
因醉夜归。卧野中。
及醒。见田中有两本。
相远三尺。苗蔓相交。
久乃解。解合三四。
心异之。遂掘根持问村野人。
无能名。曝而乾之。
有乡人夌良戏而曰。汝阉也。
汝老无子。此异而后以合。
其神药。汝盍饵之。
田儿乃筛末酒服。经七宿。
忽思人道。累旬力轻健。
欲不制。遂娶寡妇曾氏。
田儿因常饵之。加餐两钱。
七百馀日。旧疾皆愈。
反有少容。遂生男。
乡人异之。十年生数男。
俱号为药。告田儿曰。
交藤也。服之可寿百六十岁。
而古方本草不载。吾传于师。
亦得之于南河。吾服之。
遂有子。吾本好静。
以此药害于静。因绝不服。
汝偶饵之。乃天幸。
因为田儿尽记其功。而改田儿名能嗣焉。
嗣年百六十岁乃卒。男女一十九人。
子庭服亦年百六十岁。男女三十人。
子首乌服之。年百三十岁。
男女二十一人。安期交藤云。
交藤味甘。温无毒。
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
令人多子能食。益气力。
长肤延年。一名野苗
一名交茎一名夜合
一名地精一名桃柳藤
顺州南河县田中。岭南诸州往往有之。
其苗大如稿。本光泽。
形如柳叶。其背偏独单。
皆生不相对。有雌雄。
雄者苗色黄白。雌者黄赤。
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
或隐化不见。春末夏中初秋三时候。
晴明日。兼雌雄采之。
烈日曝乾。散服酒下。
良采时尽其根。勿洗。
乘润以布帛拭去泥土。勿损皮。
密器贮之。每月再曝。
凡服。偶日二四六八日是。
服讫以衣覆。汗出导引。
尤忌猪羊肉血。老人言讫。
遂别去。其行如疾风。
浙东知院殿中孟侍御识何首乌。尝饵其药。
言其功如所传。出宾州牛头山
苗如蓖薢蔓生。根如杯拳。
削去侧皮。生啖之。
南人因呼为何首乌焉。元和八年八月录。
报雨九龙神文823年3月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同州刺史元稹。谨以清酌庶馐之奠。
敬祭于九龙之神。是月己巳
刺史稹以二从事蒙受尘露。百里诣龙。
为七邑民赴诉不雨。予固惭恻
言讫涕下。亲为龙言。
龙意享若。是夕而应。
庚午而降。辛未而洽。
癸酉而饫。甲戌而霁。
乙亥而报。报典不渝。
龙祐宜永。讫是嘉谷
勿旱勿霪。岁其有成。
无忘龙德。尚飨。
三月十八日雪中作 唐 · 温庭筠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芍药蔷薇早梅,不知谁是艳阳才。
今朝领得春(一作东)风意,不复饶君雪里开。
润卿华阳 唐 · 陆龟蒙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何事轻舟近腊回,家兄弟欲归来茅司命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会于华阳天)
封题玉洞虚无奏,点检霜坛沆瀣杯。
云肆先生分气调,山图公子爱词才
殷勤为向东乡荐,洒扫含真雪后台。
句曲山朝真词二首 迎真 唐 · 陆龟蒙
三月十八日句曲山道士朝真于大茅峰上、学神仙有至自千万里者。余距华阳洞天,程止信宿,尘约不能遂去,驰神旦旦,忽若载升矣。因作朝真词迎送各二解,以自塞意。
九华磬荅寒泉急,十绝幡摇翠微湿。
司命旌旌未下来,焚香抱简凝神立。
残星下照霓襟冷,缺月才分鹤轮影。
空洞灵章发一声,春来万壑烟花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