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无极山碑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四
光和四年□月单卯朔廿二日壬子,太常臣耽丞敏顿首上尚书
谨案文书,男子常山盖高上党范迁诣□□□为元氏三公(缺一字)本初元年二月癸酉光和二年二月戊子诏书,出其县钱,给四时祠具。
去年五月常山相巡,遣吏王勋三□弘褒诣三公山请雨,山神即使高传言,令勋褒归□雨可得。
三公即与龙灵山无极山、共兴云交雨。
国相元氏令王翊各白芊塞神山,复使高与远及县吏和下令俱诣大常,为无极山神索法食,比三公山
臣疑高迁言不实,辄移本国□,今常山相书言,部督邮书掾成熹参讯实,问熹县令翊各言无极山与天地俱生,从上至体,可三里所,立石为体,二丈五尺所,政南□上□青下黄白色,前政平可布两大席,山周币廿馀,在西南卅里,县界有名山,其三公封龙灵山皆得法食。
长吏祈福,吏民祷告,如言有验,乞合无极山比三公封龙灵山,祠□七牲出用王家钱。
小费蒙大福,尊神以圭璧为信。
臣愚以为如巡言,为民来福,以祠祀为本。
少府给圭璧,本市祠具,如癸酉戊子诏书故事报。
臣耽愚戆,顿首顿首上尚书
制曰可。
大尚承书从事,上□月十七日丁丑,尚书令忠雒积阳宫。
光和四年八月辛酉朔十七日丁丑尚书令忠下。
光和四年八月辛酉朔十七日丁丑,大常耽丞敏下常山相□从事下承□用者如诏书。
书到言,革在礼典,国有名山,能异材用,兴云出雨,为民来福除央则祀。
元氏县有先昌三公封灵山,已得法食,而独未。
光和四年二月,所子大男盖高上党奏记大常。
大常下郡国相南阳冯府君,咨之前志,□问耆叟,佥以为实神且明,每国县水旱,及民疾病,祷祈辄应时有报,又有终南之敦物,屯岱崇之,及杨越之杶□条荡焉,材用于是乎出,官民于是乎给。
在礼秩祀有功必报,今时无极山应法食,诚其宜耳。
于是言大常,奏可。
其年八月丁丑,诏书听其九月更造神庙,恢拓祠宫,置吏牺牲从制。
月醮时祠,礼与三山同,乃立碑铭德,颂山之神焉。
其辞曰:
岩岩无极,厥体巍巍。
嵩□万常,尧□□梯。
浚谷千仞,窈窕曲隈。
茂林葱青,仓气蔚伊。
□□□则碍,嵬□山阶山淮。
遥望俨然,即就有威。
触石肤寸,兴云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百谷用成,家有其资。
祷禳请祈,应速不迟。
鸟兽草木,番茂隆□□□□猥,神为之哀。
钦案礼典,咨古遗则。
功加于民,官报其德。
今备七牲,圭璧法食。
改馆兴庙,恢拓宇室。
增益吏役,恭君下职。
月醮时祀,肃祇齐壶。
□必傅硕,酒必嘉。
粢盛馨香,如礼不失。
原君歆享,降福孔(缺。)官民祷祈,佥□密勿。
有以禳解,报应可必。
□□法食,将祐我君。
高□众多子孙,君其遣庆,副称原云云(《隶释》三)
出净厨诰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一
余以乾封二年二月八日。创筑戒坛
四方岳渎沙门。寻声远集者二十馀人。
至于夏初。众侣更集。
载受具戒。多是远人。
京寺同学。咸来观化。
余以法利希行。恐有乖忤。
和悦上下。务成为先。
京师西明寺真懿律师。今之律匠也。
彭亨勇锐。最所忌情。
恐东回左绕。伤俗之行事也。
余谕之曰。律师勿见东回左绕。
以为非法耶。此天常之大理也。
人惑左右。习俗罕分。
深愿体之。勿虑非咎。
便答余云。此不敢怪也。
吾昔见大庄严寺大德恭禅师。若行道时。
必东回北转。此为右绕。
彼告吾云。子不见俗中城门耶。
东入西出。咸言左出右入也。
如是云云。行事之家。
观时制度。馀方不为清净。
则不行之。余七十暮年。
脚疾摧朽。顾求法者。
不远关山今秋气已清。
客心飞举。将事终天之别。
必爽载面之期。力疾集之。
用为送终之赠也。言此饮泪。
穷独可悲。乾封二年二月十四日
并州长史张仁亶谢赐长男官表 初唐 · 富嘉谟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臣某言。伏奉二月十四日敕。
赐臣绢一百匹。又奉其月二十六日敕。
除臣男之辅尚舍长史。丽泽之来。
匪月而降。受赏转级。
惟臣及子。宠渥所分。
臣无与二。夙夜惶悸。
万殒增惕。然旌节所统。
缘边千里。禦寇既广。
兵赋自殷。受任非据。
屡移年祀。未能司大事而静外虞。
汔小康而蠲内役。而崇班厚贶。
载在臣门。将何以祗拜殊渥。
光显休命。此微臣所以有死无报也。
南望阙庭。以荣受惧。
无任悾款之至。谨附表陈谢以闻。
东京福唐邓天师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五
尝以天者常生于人之前。
人者常化于天之后。
常生常化。
其惟天与人乎。
有物有冯者。
其惟天仙乎。
不生不化者。
其惟大圣乎。
无为无事者。
其惟尊师乎。
师讳思瓘。
家于临川
隐于麻姑山
其先出自有殷。
春秋后子孙因国。
南阳望族。
后汉太傅禹。
蜀有车骑将军武侯
晋有武威太守世龙
以至曾祖和祖甫考嗣偕。
秉哲衣德。
参寥洞元。
代有人矣。
且源派分流。
达于江海之内。
父子传气。
合于天地之初。
尊师幼入庐山
中移恒岳
吸沆瀣。
漱清泠。
精魄冥于太虚。
耳目静于穹谷。
身枯木。
心死灰。
固不如也。
开元二十三载
皇上下明诏。
求方士闻。
本郡别乘李行袆以尊师应辟焉。
帝请问所习。
雅重其言。
常斋太一宫。
集元元教。
虑失诸野。
思得其人。
临遣尊师
俾巡江南六十郡。
冥搜元览
欲以张皇大道。
开觉下人。
明年春二月甲子
复命称旨意。
敕度为道士
名曰紫阳。
赐紫罗法衣一副。
绢一百匹。
东京福唐观兼本郡龙兴观以宠之。
议者以尊师心奉于道。
身事于君。
名师于乡。
德扬于国。
莫之比也。
五月三日
又赐绢一百匹。
紫罗法衣一副。
所谓高其行而累于赐。
贵其言而尊于服。
我圣人之用心也。
九月七日
扈从西京
敕安置同德兴唐观
君子曰。
尊师与圣同德
而兴我唐。
乃居此观。
韪也。
二十五年冬
恩敕许归觐省。
中使二人监侍。
渥承于主。
荣及其亲。
兼遂者鲜矣。
二十六年春
特敕诣中岳王屋函谷宗圣及诸名山修功德。
其所至也。
神兵降于坛上。
庆云集于山下。
元鹤徘徊于霄汉。
丹芝郁馥于原野。
上闻而嘉之。
赐紫罗法衣两副。
将以服一生之体。
洁帛五束。
将以当五方之镇。
䌽绫六段。
将以成纯阳四九之数。
钱十二万千。
将以合日月十二时之会。
佥曰天物备矣。
道心行矣。
二月甲子一日
两诏偕召七人。
初为中禁洁斋。
后以真源谒庙。
重闻天圣
独以道高
二十七年冬十月朔七日
驾幸温泉宫。
恩令太元观安置。
子夜过半。
仙装聿来。
顾谓门人务猷曰。
虎驾云车。
门外十乘。
青童执节。
庭中二人。
吾当从之。
此迓我也。
遗言曰。
吾事亲未终于孝。
爱弟未终于仁。
请本郡御书仙灵观额。
麻姑山置庙。
兹事莫遂。
奄至形解。
圣上傥问于我。
君将此辞以闻。
言毕。
异香四来。
奄忽而化。
箧藏手诏三十纸。
壁挂道经五千言
前后所赐法衣七副而金紫者。
杂䌽七百二十八段。
钱二十六万七千。
尊师尽以幡像香油之供费。
其馀无几。
或赒老病贫窭焉。
帝闻之流涕。
赐绢二百匹。
充其殁养之□用锡尊师孝也。
度弟思明麻姑道士
用成尊师仁也。
御书仙灵观额立麻姑山庙。
用昭尊师愿也。
中使二人监祭
造车舆送还本乡。
二十八年二月二十日
殡于旧居麻姑山顶。
甲子改葬。
棺中惟见牙简香炉而巳。
尊师应于盛明。
升于上清。
时春秋三十有七甲子。
永惟大圣元元皇帝教曰。
成而不居。
死而不亡者。
斯之谓欤。
李太保帖八首 其一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七
辞后明日至宅奉送。
承已当时出□(缺六字)不获重捧袂。
至今为恨。
仲春渐暄。
不审太保尊体何如。
真卿粗尔。
不审初到如何。
伫承异绩。
以慰瞻仰。
中郎张溆往。
谨附状不宣。
谨状。
二月十四日
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李太保大夫公阁下。
张溆昨艰难时。
首末得力。
愿在麾下。
有容足处。
庇之。
幸甚。
谨空。
唐故翊麾副□置同正骑都尉薛君塔铭 唐 · 薛钧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
龙集协洽月□于皋朔巳亥日辛酉。君奄然卒于西京太平里之第。
春秋廿八。惜也。
人到于今悲之。草木衰。
日月逝。睹天地之萧瑟。
感幽冥之惨戚。欲见之不可得。
将舍之不可得。爰起兹塔。
因志于行。是谓百二之论也。
君讳良佐字尧臣
河东闻喜人。盖上古轩皇之华裔。
经国诸侯之令绪。具在诸谱。
吾将略焉。曾祖待聘。
右千牛通事舍人
祖麟。朝散大夫北都司法
父谔。朝散大夫右监门卫长史
并疑谋必割。乱政斯理。
覆车之后。当革前弊。
文翰以饰之。道术以华之。
贤良代有。秀异间出。
诞我君子。克彰前闻。
君即长史之次子也。才逾捧雉之年。
已有食牛之气。始过龙女之岁。
早怀成佛之因。乃乘轩静边。
为国侵地。胡寇载殄。
皇恩是班。以功授官勋焉。
由是日崇法门。专精释诰。
行深般若。而种善根。
五阴皆空。六尘不染。
无上之士。君其谓乎。
不然者。何以子时右胁而没。
月维徂暑。日在东井
寒泉沸。岁木乾。
君小敛在床。自生而尽。
三旬乃出。肤不改常。
百日开空。色不渝旧。
信有金刚之坚。岂无我净之理。
由前劫之未睹。塈□代之一闻者也。
昆良道。季良史。
痛三武之丧伟节。哀五常之凋白眉。
敬崇法因。乃遵所请。
以来年闰二月十四日。建塔于终南山施陀林善知识之次。
其实天宝二祀也。铭曰。
□□东注。流景西驰。
天长地久逝者如斯
焱从悟发。惠逐□为。
塔建何所。终南之垂。
司空山 唐 · 苏师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司空山者。
梁任彦升述异记云。
司空姓张名岊
字巴玉
清河郡人也。
齐明帝时
仕至司空
东昏侯嗣位。
政尚烦苛。
内不修礼制。
外不听臣谏。
纵恣秽行。
害虐生民。
常令宫人作散叛髻。
百姓争学之。
又作三桥裙。
向后总而结之。
司空乃兴叹曰。
正直不任。
而耽女色。
齐国亡矣。
遂具奏阙下。
挂冠东门请休。
诏不许。
乃曰。
君不任臣。
臣今老矣。
人生所贵者。
在乎适意耳。
诏乃许。
倾朝饯送。
司空于是携家去阙。
思乐林泉。
闻有胜境。
虽远千里。
未尝不一访寻。
盖欲希长生以避世也。
自此遍历名山。
俱无可乐处。
忽一日。
有叟至而告曰。
潇湘之南有寿山
山有朱陵洞
可以乐隐。
何不适此。
司空欣从其说。
遂领家入山。
操舟沿流。
上而造焉。
仰瞻峦嶂。
俯视流泉。
浮屠舍宇。
环謺左右。
乃叹曰。
奉教元皇
身心清净。
僻居一涯。
杜绝浇竞。
安能与世营营乎。
据闻洞南有麒麟山者。
汉代苏隐真人隐此得道。
真人白日驾麟车而冲天
以是得名。
于是倾家南来。
登山四顾。
云岫回合。
松萝蓊郁。
泉源清泠。
乃遇神人曰。
上帝使吾语汝
止此修真。
功行已满。
十五日午时。
当沐浴俟命。
司空俯伏。
神人舞为谢。
乃乘云而去。
十四日诘旦。
司空呼家僮侍妾语之曰。
吾晨当受上帝命。
今仙坛在焉。
谁可止此为主者。
内有侍女卢琼
言愿止此。
司空曰。
汝形貌贞烈。
可作仙坛主者。
遂取衣一袭以遗之。
令徙居山前。
仍以手抚其背曰。
好住好住。
司空来晨于是登坛。
自晨至午。
天花交下。
䌽雾盘空。
忽有紫云。
直下坛所。
见一金童。
身穿青衣
头绾髽髻。
捧玉册一道。
仙衣一通。
司空俯伏谢恩。
受衣册。
倏闻钧天铿尔。
鸾鹤翔鸣。
司空乃蹑足登云。
全家八十馀口。
白日冲天。
后至陈天嘉初
丹阳先生来此。
语人曰。
我二人乃司空弟子也。
同入此山。
精修道行。
至四年二月十四日功满。
跨鹤执节升仙矣。
唐天宝十三年
师道始刺潭州
下车桉治未期月。
适时有旱暵之灾。
民不聊生。
死者相枕。
遂整骑适于六邑
城邑有廪米富民多其蓄积。
悉发而赈贫民。
自是民閒始获苏息。
至攸。
司空山者。
乃梁朝张司空轻举之地。
遂命车而造焉。
时有道士钟仙芝从山下见迎。
遂与同游。
乃询灵迹。
得其实。
令左右以笔记之。
以闻于田曹顾公。
喜闻胜事。
命予为记。
予不敢让。
谨桉其事而记曰。
湖南攸邑
为地最僻。
司空山
去县四十五里。
南岳之东隅。
云阳之福地。
振潇湘之胜境。
作郡邑之崇邱。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
南北一百八十里。
高二千六百丈。
下有温水源。
故名温泉山焉。
亦名紫麟山
司空隐此得道。
遂名司空山焉。
中有大观一所。
唐天宝七年
主上因搜郡国图籍。
司空全家轻举之异。
五月十三日敕下。
建造祠宇。
标额为朱阳观。
盖取南岳朱阳洞当此山之南故也。
乃度道士焚修。
禁止樵采。
每遇岁旱。
居人祈祷。
无不昭应
自是十方归从。
纷若云臻。
殿砌之前。
有古坛三级。
方广数丈。
故老相传云。
司空朝斗之坛也。
傍有杉松。
开四季不谢之花。
皆偃盖。
每清秋景寂。
皓月当空。
居人过客。
静夜之閒。
𨓏𨓏犹闻步虚杵臼之声。
自观远近。
司空遗迹。
尚可寻访。
东南隅秀峰十三。
耸翠卓立。
其峰有画屏青牛大莲花莲花紫盖瑞云洞门紫麟远吟隐真回龙白鹤。
名称不一。
又坛之西二里有真武冈
相传云。
真武常出现于此。
又名土地坰
卢琼徙居止此。
为土地主者。
故今乡俗以真武土地为一堂而祭之。
凡所祈祷。
无不感应。
司空宅在山之西。
去观一十里。
今殿宇有像。
坛井基图。
宛然在焉。
宅左有光石山书院。
故基尚存。
北一里有惠光寺
前有洗药池
池水冬温夏凉。
异香袭人。
掬饮可以愈病。
又十里有菩提寺
寺前有池。
方广二十丈。
其水亦如药池。
岁旱不涸。
传云。
司空昔常于此水沐浴。
今谓之仙池。
又去三十五里有隐真崖。
司空炼药时栖止之地。
故崖之左右平石之上。
有石臼仅二尺许。
臼底微红。
犹有药气。
傍有石池。
方广一丈。
水清如鉴。
中有荷生。
芳华甚异。
每花开五色相閒。
传云。
司空种荷之池也。
于戏。
司空发迹于兹。
奇迹遗踪。
异址不鲜。
若夫志学之士。
栖心之人。
寻访于此。
𨓏𨓏亦有遇焉。
道士钟仙芝。
年过九十。
而颜貌益少。
领徒数十。
增修妙行。
持香火。
而皆清虚道服。
非天地储异。
江山炳灵。
则曷由纂懿流光。
若斯之盛者哉。
师道幸承馀烈。
敢刻金石而志之。
时则十四年冬十月也。
定祀九宫仪注议 唐 · 王起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三
伏以九宫贵神。
位列星座。
往因致福。
诏立祠坛。
降至尊以称臣。
就东郊以亲拜。
在祀典虽云过礼。
庇偫生岂患无文。
思福黔黎。
特申严奉。
诚圣人屈巳以安天下之心也。
厥后祝史不明。
精诚亦怠。
礼官建议。
处中
今圣德忧勤。
期臻寿域。
兵荒水旱。
寤寐轸怀。
爰命台臣
辑兴坠典。
伏惟九宫所称之臣。
即太乙摄提轩辕招摇天符青龙咸池太阴天一者也。
谨按黄帝九宫经及萧嵩五行大义。
一宫其神太乙。
其星天蓬。
其卦坎。
其行水。
其方白。
二宫其神摄提。
其星天芮。
其卦坤。
其行土。
其方黑。
三宫其神轩辕
其星天冲。
其卦震。
其行木。
其方碧。
四宫其神招摇。
其星天辅。
其卦巽。
其行木。
其方绿。
五宫其神天符。
其星天禽。
其卦离。
其行土。
其方黄。
六宫其神青龙。
其星天心。
其卦乾。
其行金。
其方白。
七宫其神咸池。
其星天柱。
其卦兑。
其行金。
其方赤。
八宫其神太阴
其星天任。
其卦艮。
其行土。
其方白。
九宫其神天一。
其星天英。
其卦离。
其行火。
其方紫。
观其统八卦。
运五行。
土飞其中。
数转于极。
虽敬事迎釐。
不闻经见。
而范围亭育。
有助昌时
以此两朝亲祀而臻百祥也。
然以万物之精。
上为列星。
星之运行。
必系于物。
贵而居者。
则必统八气。
总万神。
权化于混茫。
赋品汇于阴骘。
与天地日月诚相参也。
岂得繄赖于敷佑。
而屈降于等夷。
又据太尉摄祀九宫贵神旧仪。
前七日受誓诫于尚书省
散斋四日。
致斋三日。
牲用犊。
祝版御署称嗣天子臣。
圭币乐成
比类中祠。
则无等级。
今据江都集礼又开元礼。
蜡祭之日。
大明夜明二座。
及朝日夕月。
皇帝致祝。
皆率称臣。
若以为非泰坛配祀之时。
得主日报天之义。
卑缘厌屈。
尊用德伸。
不以著在中祠。
取类常祀。
此则中祠用大祠之义也。
又据太社太稷开元之制。
列在中祠。
天宝三载二月十四日敕改为大祠。
自后因循。
复用前礼。
长庆三年正月
礼官献议。
始准前敕。
称为大祠。
唯御署祝文。
称天子谨遣某官某昭告。
文义以为殖物粒人。
则宜增秩。
致祀称祷。
有异方丘。
不以伸为大祠。
遂屈尊称。
此又大祠用中祠之礼也。
参之日月既如彼。
考之社稷又如此。
所谓功钜者因之以殊礼。
位称者不敢易其文。
是前圣后儒陟降之明徵也。
今九宫贵神。
既司水旱。
降福禳灾。
人将赖之。
追举旧章。
诚为得礼。
然以立祠非古。
宅位有方。
分职既异其司存。
致祝必参乎等列。
求之折中。
宜有变通。
稍重之仪。
有以为比。
伏请自今巳后。
却用大祠之礼。
誓宜备物。
无有降差。
惟御署祝文。
以社稷为本。
伏缘巳称臣于天。
帝无二尊故也。
裴处士墓志铭 唐 · 穆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五
唐贞元四年春正月
员太夫人惟杜氏西阶之事。
命长子赞咨于家君。
习于卜筮。
展孝思于罔极。
抒孔怀于同气。
躬备如新之庶物。
洎一日二人之具。
授从父之弟凑。
浮舟于河。
启殡于淇。
二月癸巳
舅氏奉我外王父朝城府君王母丰县刘氏洎伯舅之丧至自卫。
先是卜兆于偃师首阳山之北原。
壬寅
朝城丰君归于贞宅。
伯舅祔焉。
伯舅讳浩。
字某
皇朝并州石艾县文行曾孙。
绛县元度孙。
魏州朝城翔之第二子也。
孝弟笃实。
可移于事君。
肃恭信顺。
可施于有政。
行成于进而名未之归。
学优于用而禄未之及。
天宝末
天下乱。
藏于卫州之别墅。
昏氛四塞。
豺虎狺狺。
行无所从。
退迫咥噬。
殷忧不寿。
发疾而终。
时至德三年二月二日
春秋三十有五。
夫人京兆韦氏。
挈未童之孤孙是逃锋刃。
保朝夕之不遑。
而踰月之礼盖阙。
乃于其所殡焉。
我慈亲念羁魂之靡托者。
心不忘痛。
永言改葬。
与大事俱。
世道多故。
坎壈未集。
嗣子佐。
馀力能学。
含章而文。
润州参军杭州司田。
越在东南。
计之靡及。
夫人后元年弃养于润州官舍。
将谋同穴。
盖时趋道远。
如佐之不至。
且俟佐焉。
然则夫人之家声美行。
请让于来者之志。
铭曰。
呜呼。
没而无知也。
尽我慈亲之情。
成尔孝子之志而已矣。
如有知也。
父母与子。
相见泉隧。
其乐融融。
其乐泄泄。
彼美家室。
昔如琴瑟。
他年令嗣祔元堂
使我长夜睹白日。
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809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君讳公达
字大顺
薛姓
曾祖曰希庄
抚州刺史
大理卿
祖曰元晖
果州流溪县
左散骑常侍
父曰播。
尚书礼部侍郎
侍郎命君后兄据。
据为尚书水部郎中
给事中
君少气高。
为文有气力。
务出于奇。
以不同俗为主。
始举进士
不与先辈揖。
作胡马及圜丘诗。
京师人未见其书。
皆口相传以熟。
及擢第。
家令主簿
佐凤翔军。
军帅武人。
君为作书奏
读不识句。
传一幕以为笑。
不为变。
后九月九日大会射。
设标的高出百数十尺。
令曰。
中。
酬锦与金若干。
一军尽射。
莫能中。
君执弓腰二矢。
指一矢以兴。
揖其帅曰。
请以为公欢。
遂适射所。
一座皆起随之。
射三发。
连三中。
的坏不可复射。
中辄一军大呼以笑。
连三大呼笑。
帅益不喜。
即自免去。
后佐河阳军任事。
去害兴利。
功为多。
协律郎
益弃奇与人为同。
今天子修学官
有公卿言。
诏拜国子助教
分教东都生。
元和四年
年三十七。
二月十四日疾暴卒。
君再娶。
初娶琅邪王氏。
后娶京兆韦氏。
凡产四男五女。
男生辄即死。
给事至君后再绝。
皆有名。
遗言曰。
公仪之子已已后我。
其年闰三月廿一日
弟试太子通事舍人公仪京兆府司录公干以君之丧归。
五月十五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少陵原。
合祔王夫人茔。
铭曰。
宦不遂。
归讥于时。
身不得年。
又将尤谁。
世再绝而绍。
祭以不隳。
玉水方流(以流字为韵,六十字成。见本集《省试性习相远近赋》后。中书侍郎高郢下试,贞元十六年二月十四日及第第四人。)800年2月14日 唐 · 白居易
五言排律 押尤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
矩浮光滟滟(一作尹和光泛泛)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
似风摇浅濑,疑(一作如)月落清流。
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
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省试性习相近远赋(以君子之所慎焉为韵)800年2月14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噫。
下自人。
上达君。
德以慎立。
而性由习分。
习则生常。
将俾夫善恶区别。
慎之在始。
必辨乎是非纠纷。
原夫性相近者。
岂不以有教无类。
其归于一揆。
习相远者。
岂不以殊途异致。
乃差于千里。
昏明波注。
导为愚智之源。
邪正歧分。
开成理乱之轨。
安得不稽其本。
谋其始。
观所恒。
察所以。
考成败而取舍。
审臧否而行止。
俾流遁者返迷途于骚人。
积习者遵要道于君子。
且夫德莫德于老氏。
乃曰道是从矣。
圣莫圣于宣尼
亦曰非生知之。
则知德在修身。
将见素而抱朴。
圣由志学。
必切问而近思。
在乎积艺业于黍累。
慎言行于毫釐。
故得其门。
志弥笃兮。
性弥近矣。
由其径。
习愈精兮。
道愈远而其旨可显。
其义可举。
勿谓习之近。
徇迹而相背重阻。
勿谓性之远。
反真而相去几许。
亦犹一源派别。
随浑澄而或浊或清。
一气脉分。
任吹煦而为寒为暑。
是以君子稽古于时习之初。
辨惑于成性之所。
然则性者中之和。
习者外之徇。
中和思于驯致。
外徇戒于妄进。
非所习而习则性伤。
得所习而习则性顺。
故圣与狂由乎念与罔念。
福与祸在乎慎与不慎。
慎之义。
莫匪乎率道为本。
见善而迁。
观诚伪于既往。
审进退于未然。
故得之则至性大同。
若水济水也。
失之则众心不等。
犹面隔面焉。
诚哉性习之说。
吾将以为教先。
与陈给事800年2月14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正月日。乡贡进士白居易谨遣家僮奉书献于给事阁下。
伏以给事门屏閒请谒者如林。献书者如云。
多则多矣。然听其辞一辞也。
观其意一意也。何者。
率不过有望于吹嘘剪拂耳。居易则不然。
今所以不请谒而奉书者。但欲贡所诚质所疑而已。
非如众士有求于吹嘘剪拂者。给事独不得为之少留意乎。
大凡自号为进士者。无贤不肖皆欲求一第成一名。
居易之独慕耳。既慕之。
所以切不自揆。尝勤苦学文。
迨今十年。始获一贡。
每见进士之中。有一举而中第者。
则欲勉狂简而进焉。又见有十举而不第者。
则欲引驽钝而退焉。进退之宜。
固昭昭矣。而遇者自惑于趣舍。
何哉。夫蕴才。
亦不自保其必胜。而一上得第者。
非他也。是主司之明也。
抱琐细之才。亦不自知其妄动。
而十上下第者。亦非他也。
主司之明也。岂非知人易而自知难耶。
伏以给事天下文宗。当代精鉴。
故不揆浅陋。敢布腹心。
居易鄙人也。上无朝廷附丽之援。
次无乡曲吹嘘之誉。然则孰为而来哉。
盖所仗者文章耳。所望者主司至公耳。
礼部高侍郎主司。则至公矣。
居易之文章。可进也可退也。
窃不自知之。欲以进退之疑取决于给事
给事其能舍之乎。居易神蓍灵龟者无常心。
苟叩之者不以诚则已。若以诚叩之。
必以信告之。无贵贱无大小而不之应也。
给事鉴如水镜。言为蓍龟。
邦家大事。咸取决于给事
岂独遗其微小乎。谨献杂文二十首。
诗一百首。伏愿俯察悃诚
不遗贱小。退公之暇。
赐精鉴之一加焉。可与进也。
乞诸一言。小子则磨铅策蹇骋力于进取矣。
不可进也。亦乞诸一言。
小子则息机敛迹甘心于退藏矣。进退之心。
交争于胸中者有日矣。幸一言以蔽之。
旬日之间。敢伫报命。
尘秽听览。若夺气禠魄之为者。
不宣。居易谨再拜。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821年1月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陛下以元年正月壬戌诏臣稹曰。
朕有臣宏正。
自魏入镇。
魏人思之。
守臣愬状其德政。
乞文于碑。
尔司予言。
其文以付。
臣拜稽首。
退而奏书于陛下曰。
安禄山元宗四十三年盗幽州兵。
劫击郡县。
踰关据京。
天下掉挠
肃宗征之。
海内甫定。
而夹河五十馀州。
或服或叛。
更立迭夺。
废置征伐。
朝觐赋入之宜。
皆自为意
五纪四宗。
容受隐忍。
田承嗣始有魏博相卫贝澶之地。
承嗣卒。
以其地传兄子悦。
悦传绪。
绪传季安。
既而季安悍诞淫骄
风勃蛊蠹
发则喜杀左右。
渐及于骨肉。
往往顾妻子曰。
安用此。
由是内外惴悸
妻元氏。
因人不忍。
移置他所。
一月乃卒。
是岁先皇帝元和之七年八月也。
季安子怀谏始十馀岁。
众袭故态。
名为副大使
而家臣蒋士则逆虐用事。
士众不分服。
日夜相告曰。
田中丞兴博大孝敬。
于军谨廉。
读儒家书。
好言君臣事。
傥可依倚为将帅乎。
闻者皆踊跃。
一朝牙旗下(一作丁)众来捧附。
兴仆地不肯起。
众亦不肯去。
乃大言曰。
尔辈即欲用吾语。
能不杀副大使
且许吾取天子恩泽。
洗汝痕秽
使千万众知君臣父子之道。
从我乎。
皆曰诺。
遂杀蒋士则等十数人。
以兴知留后事
移怀谏于外。
明年归之朝。
盖七年之十月四日也。
兴乃图六州之地域
籍其人与三军之生齿
军司马己下。
至于郡邑吏之废置。
尽献于先帝。
先帝诏兴以工部尚书长魏博相卫贝澶之地。
仍敕司封郎中知制诰裴度使于兴。
且以钱一百五十万缗赐其军。
曲赦管内。
使百姓一年勿复事。
耆羸
赈乏困。
褒殛诛之不以法者。
魏之人相喜曰。
归天子乃如是耶。
兴又悉取魏之僭服异器人臣所不当为者。
斥去之。
先帝曰。
兴吾六州善心者。
田兴也。
使兴宏吾至正
不亦可乎。
因名曰宏正
先是魏诸宾。
仆役也。
将卒无畏避。
宏正始求副节度以下于朝。
至则迎迓承奉。
虽功勋将。
莫不乘者避。
谒者趋。
付授咨度。
始用宾礼。
先是诸将之外有权者。
莫不拘劫妻子以为固。
四方之来聘问者。
莫不防碍出入以为密。
士吏工贾。
限其往来。
人多惧愁。
稀复会聚。
至是皆旷然矣。
魏之人又相喜曰。
人之生不当如是耶。
滑以水害闻于朝。
请移河于卫之四十里。
且役卫工三万馀。
宏正议之。
皆曰。
坏吾地。
役吾人。
以利他邑。
古无有也。
宏正曰。
魏于滑信彼此矣。
朝廷何异焉。
不时兴工
以教人让。
魏俗丕变。
先帝多之。
右仆射就加焉。
十三年又加司空
子布之会蔡有劳也。
是岁。
李师道河阴
洛邑
阴通元济。
宏正诛之。
明年
破贼五万于东阿
进收郓之阳谷
距其城四十里营焉。
二月壬戌
刘悟师道
司徒平章事
复归于魏。
其年八月京师先帝待之有加焉。
乞留不获。
诏加侍中以遣之。
明年
陛下以成德丧师。
宏正入焉。
王武俊以战朱滔功。
得有赵地传子孙。
凡三十九年矣。
至承宗为卢从史李师道所诖误。
先皇帝征而赦之者再。
忧畏戚恧。
不克来觐
既而闻陛下天覆海深。
悉包悉受。
乃果自信。
将朝有时。
未行会病。
将没。
以志付其弟承元。
听命于朝。
陛下语宰相曰。
宏正在魏。
吾何患焉。
即日内出五诏。
宏正中书令
节度于镇。
且诏父子皆为帅。
以大其威。
十一月甲寅
成德献状曰。
宏正自去魏。
魏人哭之。
镇人歌之。
奉宣诏条。
除去僭异。
犹魏政也。
且臣闻之。
德之至者有二。
政之大者有三。
三政。
一曰仁。
为惠政。
二曰法。
为善政。
三曰谦。
和政
二德。
一曰忠。
为令德。
二曰孝。
为吉德。
宏正献魏博六州之地。
平淄青四代之寇。
入镇冀不测之泉。
可以为忠矣。
祖考食宗庙。
父子分土疆。
兄弟罗轩冕。
可以为孝矣。
始初山东键闭束缚。
泳而游之。
歌而舞之。
可以为仁矣。
始初山东逼越废怠。
裁而制之。
举而用之。
可以为法矣。
始初山东傲狠侵取地。
德以让之。
功以助之。
可以为谦矣。
谦法仁孝。
资之以忠。
不曰德政。
谓之何哉。
臣请奉制以一百九十二字付守臣愬。
铭之石。
用申约束。
铭曰。
帝命宏正
予言是听。
理乱有数。
其道甚明。
乱则隐约。
理由乱生。
既理复乱。
生于玩轻
唐受天命。
海内承平。
高祖太宗
不荒不宁。
元宗抑厄。
其否乃革。
四十三年。
奄有丕宅。
始视燕寇。
胡雏弄儿。
虽我宠重。
彼将胡为。
所细所忽。
忽焉而罹。
四后垂顾
山东不夷。
逮我圣父。
殷忧俭克
乘其淫骄
乃伐乃殛。
尔视偫孽。
胡为而亡。
僭久而大。
顽昏暴狂
尔亦自视。
胡为而昌。
忧畏逼侧。
永思悠长。
曩尔之无。
今尔之有。
既克而有。
在克而守。
惟尔惟我。
而今而后。
尔虽穹崇。
无忘辱诟。
我虽平宁
无忘燕寇。
铭之戒之。
以永声臭
请以太社为大祀奏 唐 · 王彦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
社者。
神地之道也。
郊特牲而社稷太牢。
郑元以为国中之神。
莫贵于社。
固前古为大祀。
至天宝三载二月十四日敕云。
祭祀之典。
以陈至敬。
名或不正。
是相夺伦。
况社稷孚祐。
百世蒙福。
列为中祀。
颇紊大猷。
自今以后。
升为大祀。
尔后因循。
又依开元礼为中祀。
然而牲用太牢。
太尉摄行事。
祭之日不坐。
并是大祀之义。
列为中祀。
是因循谬误。
教人报本。
未极崇严。
有国之仪。
惟此厌屈。
今请准敕升为大祀。
庶合礼中。
东林寺 唐 · 崔黯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七
佛之心。
以空化执。
智化也。
以福利化欲。
仁化也。
以缘业化妄。
术化也。
以地狱化愚。
劫化也。
故中下之人。
闻其说。
利而畏之。
所谓救溺以手。
救火以水。
其于生人。
恩亦宏矣。
然用其法。
不用其心。
以至于甚。
则失其道。
蠹于物。
失其道者迷其徒。
蠹于物者覆其宗。
皆非佛之以手以水之意也。
为国者取其有益于人。
去其蠹物之病。
则通矣。
唐有天下。
一十四帝。
见其非理而汰之。
而持事之臣。
不以归元返本。
以结人心。
其道甚桀。
几为一致。
今天子取其益生人。
稍复其教。
通而流之。
以济中下。
于是江州奉例诏。
余时为刺史
前访兹地。
松门千树。
岚光熏天。
蜩嘒湍鸣。
松籁泠然可别。
爱而不剪。
利以时往。
至是即善而复之。
民物之困。
不可横赋。
得旧僧正言
问能复东林乎。
曰能。
即断其发。
佳而勉之。
又命择其徒。
得二十九。
以隶其下。
皆心生力完。
臂股相用。
则随才赋事。
分命告复。
所至响应。
下虔江之木。
鸠食访工。
陶土冶铁。
匠成于心。
授规于手。
日而不笠。
雨而不屐。
爨饪煮汤。
优犒执艺。
若殿若厢。
若门之三。
若阙之左右为塔。
若讲若食。
若客之馆。
若库若楼。
若厨激飞泉而注于鉹之间。
若梁蜺于武。
若亭临于白莲。
若僧之房。
若圣之室。
若突据胜。
若却居幽。
奇可不寻。
雅不出位。
则为间三百一十三。
为架一千八百七十六。
为楹为梁。
为栋为桷。
为牖为阖。
为屋之事数。
为级塼。
为盖瓦。
凡役工合六十五万三百二十八。
絪缊端明
严若有主。
大中六年二月十四日
命以图及其备录。
访余为刻石之文。
且曰。
远公至今若干岁。
而传法之地灭矣。
赖君复之。
君宜主书其事。
余则曰。
复之者上也。
主其事而书之。
言公不辞。
余尝观晋史。
惠远之事。
及得其书。
其辨若注。
若锋。
足以见其当时取今之所谓远师者也。
吾闻岭南之山。
峻而不秀。
岭北之山。
秀而不峻。
庐山为山。
峻与秀两有之。
五老窥湖。
悬泉坠天。
粳香药灵。
鸟闲兽善。
烟岚之中。
恍有绛节白鹤。
使人观之而不能回眸也。
金陵六代。
代促时薄。
臣以功危。
主以疑惨。
浔阳为四方之中。
有江山之美。
惠远岂非得计于此而视于时风耶。
然鸷者抟膻。
袭者拘素。
前入不暇。
自叹者多。
则远师固为贤矣。
是山也。
以远师更清。
远师也。
以是山更名。
畅佛之法。
如以曹溪天台为号者。
不可一二。
故寺以山。
山以
三相挟而为天下具美矣。
师悯佛之法。
推远之心。
修废之勤。
任其事不宰其功。
让功于义明。
义明曰。
余何能。
之绩也。
让功于建省。
建省曰。
某何能。
之力也。
让功于境旸以缗物。
元谏以众材。
清特以播植。
景仁以化施。
皆曰某何能。
之方也。
非言不显义。
非义不显言。
推与让至于是而不宏大敏固始终一致者。
未之有也。
移之于邦国之理。
何故不成哉。
铭曰。
万窍怒号。
偫波猛起。
刑戮不加。
仁义莫止。
有得佛心。
则灭诸炽。
慧以性生。
性以悟理。
山增惠台。
鉴辟妄𮜿。
根深则定。
茂则死。
可用理人。
不独养已。
峨峨匡峰。
矫矫惠子。
梁以崇山
津以江水。
不骞不竭。
吾道曷已。
上复其道。
吾以塞诏。
师正言
勤以克肖。
四五年来。
休功再绍。
推能与类。
类以妙。
不曰良能。
就臻此要。
山川不改。
旧物复新。
诫汝其徒。
诞将又沦。
即位赦制 后唐 · 后唐末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三
王者司牧兆民。
宠绥四海。
爰属统临之始。
宜布涣汗之恩。
仰测天心。
俯从人欲。
所以春秋冬夏。
四时先布于发生。
草木禽鱼。
万汇乃期于苏息。
伏念大行皇帝承天眷祐。
立极艰难。
繄予眇躬。
尝佐兴运。
栉风沐雨。
而多历勤劬。
匣剑櫜弓。
赞周道而克成底定。
尔后继持玉节。
获受桐圭
事君必尽于忠诚。
为子益坚于孝道。
谅穹苍之可鉴。
冀宗社之永宁。
旋属国人忧。
荆山鼎就。
痛攀髯之靡及。
念同轨之将臻。
爰自汧岐。
径朝伊洛。
所冀宿参蜃辂。
亲奉山陵。
才觐宫闱
旋承告令。
百辟坚陈于劝请。
三让莫谐。
六师共切于推崇。
群情益固。
夏启以讴歌有属。
能承大禹之基。
汉文以将相叶心。
克嗣高皇之业。
顾惟小子。
岂逮前王。
自缵鸿图。
如登虎尾。
惟当慎终若始。
居安虑危。
保七百载之延昌
致亿兆人之开泰。
将布改元之令。
爰敷在宥之文。
宜改应顺元年清泰元年
可大赦天下。
四月十六日昧爽巳前。
内外见系囚徒。
据罪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者。
咸赦除之。
应左降官及徒流人与量移。
巳量移者更与量移。
巳放归者量与叙录
应内外文武臣寮。
节镇州府等使。
刺史文武职员将校
并与加恩。
应自凤翔扈驾员寮。
凡主兵主事者。
各赐功臣名。
见在京随驾。
并诸道马步将士。
并与等第优给。
并从别敕处分。
二月十四日西来文武参佐
没于王事者。
各与追赠。
叙录子孙。
随驾前资文武官寮。
并量才任使。
凤翔民李存刘实。
罄出家财。
以助军赏。
并与命官。
起事之初。
凤翔三城民户。
多遭烧燬。
并宜本道检视。
量给瓦木工价。
各令修葺。
自岐雍华陕巳来。
王师所经践履。
去道三里内夏税。
并与放免。
应三京诸州府长兴三年十二月巳前欠夏秋残税。
并与除放。
其凤翔即自长兴四年十二月终巳前并放。
毛诗尚书周易三经学究并为一科诏开宝七年二月十四日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七、《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二七(第五册第四四六一页)
学古入官,历代垂训,将期进用,必藉该通。
其《毛诗》、《尚书》、《周易》三经学究,自今宜并为一科,及第后依三《礼》、三《传》选数资序入官。
中牟县智度寺额牒太平兴国三年二月 唐末宋初 · 卢多逊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
中书门下牒:开封府奏,准敕析到诸县有存留名额寺额,见在殿宇、佛像、住持、僧人数目。
寺院共六十四所。
数内中牟县寺院六所。
内一佛道寺,古额,殿宇一十五间,佛像一十尊,僧五人,宜改赐「智度之寺」为额者。
牒,奉敕,宜令开封府依前项名额书扁悬挂。
钦准敕牒。
太平兴国三年二月十四日牒。
中书侍郎、平章事卢,右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
按:同治中牟县志》卷九,同治九年刻本。
故推诚奉义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右金吾卫上将军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赠太子太师太原王公墓志铭(并序建隆元年二月 北宋 · 杨廷美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
周显德二年十二月五日开府仪同三司右金吾卫上将军检校太师许国公王公薨于位。
皇上废朝,搢绅泫涕,诏赠太子太师
大宋建隆元年春二月十四日甲申,迁葬于河南县紫宅乡宣武管宋村,礼也。
公之得姓,公之门阀,公之勋庸,公之胤嗣,有国史焉,有家谍焉,有丰碑焉,有行状焉,此不书。
但叙历任官秩,丧葬年辰而已。
公讳守恩字保信
太原人,故明宗皇帝佐命元勋、太师、赠尚书令韩王之子也。
体貌魁杰,器宇宏深。
绍弓冶于德门,建功名于圣代。
明宗九三潜跃,委质于和门;
及九五飞翔,策勋于绛阙。
始授东头供奉官,相次授洛苑、六宅、尚食等使,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
戊子岁,上有事于圆丘,升坛之日,诏以与皇孙为夹侍使。
寻授左羽林军将军,未几授宫苑使
庚寅岁辽州刺史,俾昼锦于故乡也。
秩满授左武卫大将军,爵开国男,邑三百户。
寻进爵开国子,邑五百户。
晋高祖之有天下也,授检校司空大内皇城使
未期,再牧于辽。
寻转卫州刺史
丁先王忧,毁瘠过礼。
起复授右千牛卫大将军,爵开国伯,邑七百户。
又转左屯卫、右领军、左骁卫大将军
累被宠灵,居官次。
凡居委任,皆著勤劳。
虽居拱极之班,每切奉亲之孝。
以太夫人在潞州,上章宁觐。
适遇犬戎咆𠷺,晋祚凌夷,天人合发于煞机,皇纬谁当于帝座。
区区少主,不如归命之侯;
嗷嗷苍生,真比在庖之肉。
时潞帅相国张公惧兹魁首,奔赴梁园,天假壮图,请公巡警
乘秋雕鹗,方呈天外之姿;
得水鲛龙,非复池中之物。
公英雄奋发,机略潜生。
推戴并汾,扫除凶丑。
于是扼天井,控壶关,蕃将惧公而靡旗,汉祖赖公而称帝。
境才数舍,众无一旅,六合涂炭而潞民以宁,盖公之雄才庙算也。
即授公光禄大夫检校太保昭义军节度,泽、潞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相次授开国佐命忠节功臣潞州大都督长史特进检校太尉进爵开国侯食邑一千户
未几授静难军节度,邠、宁、庆、衍等州观察处置营田押蕃落等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开国公,邑二千户,实封五百户。
丁太夫人忧,孝将灭性。
寻起复,授镇军大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夺情之异数也。
二年永兴军节度使,寻授检校太师西京留守尹正神都,保釐洛邑也。
三年躬趋象阙,入觐龙颜,授推诚奉义翊戴功臣进爵莒国公,增邑四千户,实封一千一百户,右领军卫上将军,处明廷而冠环卫也。
太祖皇帝应天顺人,握图御极,授右金吾卫上将军进爵许国公,增邑四千五百户,实封一千三百户,隆宠泽也。
世宗嗣位,授开府仪同三司,增邑五千户,彰覃庆也。
方将再提虎印,重领雄藩,忽婴二竖之祅,俄梦两楹之奠。
即世之日,年五十四。
公始从筮仕,迄至归全,所锡功臣自开国佐命忠节,至推诚奉义翊戴;
所授官自尚书右仆射司空太保太尉,至太师
所授阶自银青、金紫,历光禄特进,至开府仪同三司
所任职自东头供奉官,历洛苑、六宅、尚食、宫苑、皇城等使,至同平章事
所授封爵自开国男,历子、伯、侯,至许国公
所授勋自柱国,至上柱国
所食封自三百户,历五百、一千、二千、四千、四千五百,至五千户
实封自五百户,历一千一百,至一千三百户;
所理郡再牧辽,一临卫;
所临镇潞、邠、雍、西京留守
所授朝班自左羽林军左武卫右千牛卫右屯卫右领军卫左骁卫大将军右领卫右金吾卫上将军
薨赠太子太师
呜呼!
公才兼文武,智实变通。
契叶风云,位崇将相
唐朝旧德,汉室勋贤。
既得志而复得时,虽非寿而且非夭。
存殁之盛,其谁可侔!
诚间世之伟人也。
嗣子继昌等承家有则,在疚得仪。
虞深谷以为陵,刻徽猷而在石。
铭曰:
箕山之精,汾水之英。
降我王公,为国之祯。
辉华门阀,煜赫功名。
世济其美,莫之与京。
鳞翼早攀,风云玄契。
叠掌内司,累登环卫
幨帏出牧,宽猛相济。
展我宏才,宜乎乱世。
天地之否,犬戎猖狂。
资我王公,翼于汉皇。
二仪再造,四维重张。
三公衮冕,上将旂常。
节制雄权,保釐重寄。
宣□惠和忠肃恭懿
卫、霍勋业,名器。
何用不臧,水舟陆骥。
云北落,星□中台
□□□□,交亲尽哀。
洛城之西,邙山之隈。
斯为玄宅,魂兮归来!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墓志三六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