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三统历 西汉末 · 刘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一
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目以天时。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
周道既衰,幽王既丧,天子不能班朔,鲁历不正,以闰馀一之岁为蔀首。故《春秋》刺「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于是辰在申,而司历以为在建戌,史书建亥。哀十二年,亦以建申流火之月为建亥,而怪蛰虫之不伏也。自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有馀年,莫能正历数。故子贡欲去其饩羊,孔子爱其礼,而著其法于《春秋》,经曰:「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传曰:「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言告朔也。元典历始曰元。传曰:「元,善之长也」。共养三德为善。又曰:「元,体之长也」。合三体而为之原,故曰元。于春三月,每月书王,元之三统也。三统合于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十一三之以为实。实如法得一。黄钟初九,律之首,阳之变也。因而六之,以九为法,得林钟初六,吕之首,阴之变也。皆参天两地之法也。上生六而倍之,下生六而损之,皆以九为法。九六,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律娶妻而吕生子,天地之情也。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五声清浊,而十日行矣。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以其长自乘,故八十一为日法,所以生权衡度量,礼乐之所繇出也。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春秋二以目岁,《易》两仪之中也。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时月以建分至启闭之分,《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败,《易》吉凶之效也。朝聘会盟,《易》大业之本也。故《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传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馀四十九,所当用也,故蓍以为数。以象两两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又归奇象闰十九及所据一加之,因以再扐两之,是为月法之实。如日法得一,则一月之日数也,而三辰之会交矣,是以能生吉凶。故《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并终数为十九,《易》穷则变,故为闰法。参天九,两地十,是为会数。参天数二十五,两地数三十,是为朔望之会。以会数乘之,则周于朔旦冬至,是为会月。九会而复元,黄钟初九之数也。经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故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馀于终,事则不悖」。此圣王之重闰也。以五位乘会数,而朔旦冬至,是为章月。四分月法,以其一乘章月,是为中法。参闰法为周至,以乘月法,以减中法而约之,则六扐之数,为一月之闰法,其馀七分。此中朔相求之术也。朔不得中,是谓闰月,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故日法乘闰法,是为统岁。三统,是为元岁。元岁之闰,阴阳灾,三统闰法。《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是以《春秋》曰:「举正于中」。又曰:「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正也,何以为民」?故善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至昭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失闰,至在非其月。梓慎望氛气而弗正,不履端于始也。故传不曰冬至,而曰日南至。极于牵牛之初,日中之时景最长,以此知其南至也。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故曰「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大数也」。经曰春王正月,传曰周正月「火出,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夏数得天」,得四时之正也。三代各据一统,明三统常合,而叠为首,登降三统之首,周还五行之道也。故三五相包而生。天统之正,始施于子半,日萌色赤。地统受之于丑初,日肇化而黄,至丑半,日牙化而白。人统受之于寅初,日孽成而黑,至寅半,日生成而青。天施复于子,地化自丑毕于辰,人生自寅成于申。故历数三统,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甲。孟仲季叠用事为统首。三微之统既著,则五行自青始,其序亦如之。五行与三统相错。传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然则三统五星可知也。《易》曰:「参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其于人,皇极统三德五事。故三辰之合于三统也,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填星。三辰五星而相经纬也。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胜相乘,以生小周,以乘《乾》《坤》之策,而成大周。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象,二象十有八变而成卦,四营而成易,为七十二,参三统两四时相乘之数也。参之则得《乾》之策,两之则得《坤》之策。以阳九九之,为六百四十八,以阴六六之,为四百三十二,凡一千八十,阴阳各一卦之微算策也。八之,为八千六百四十,而八卦小成。引而信之,又八之,为六万九千一百二十,天地再之,为十三万八千二百四十,然后大成。五星会终,触类而长之,以乘章岁,为二百六十二万六千五百六十,而与日月会。三会为七百八十七万九千六百八十,而与三统会。三统二千三百六十三万九千四十,而复于太极上元,九章岁而六之为法,太极上元为实,实如法得一,阴阳各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气体之数,天下之能事毕矣(《汉书·律历志》上:向子歆,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案《律历志》下,仅末一条系班固所补,其全卷皆《三统谱》也,文多不录,褚少孙《历术》以下放此。)。
武都太守耿勋碑(熹平三年四月二十日王戌)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二
汉武都太守、右扶风茂陵耿君,讳勋,字伯玮。其先本自钜鹿,世有令名,为汉建功,俾侯三国,卿守将帅,爵位相承,以迄于君。君敦诗说礼,家仍典军,厌难和戎,武虑慷慨,以得奉贡上计,廷陈惠康安遏之谋。上纳其谟,拜郎上党府丞掌令,考绩有成,符荚乃胙。熹平二年三月六日癸酉,郎官奉宣诏书,哀闵垂恩,猛不残义,宽不宥奸,熹不纵慝,威不戮仁,赏恭罚否,异□奥流。其于统系,宠存赠亡,笃之至也。岁在癸丑,厥运淫雨,伤害稼穑,率土普议,开仓振澹,身冒炎赫火星之热,至属县巡行穷匮,陟降山谷,经营拔涉,草止露宿,扶治养餐千有馀人。出奉钱两□□振衣赐给贫乏,发荒田耕种,赋与寡独王佳小男杨孝等三百馀户,减省贪吏二百八十人。劝勉趋时,百姓乐叶,老者得终其寿,幼者得以全育,甘棠之爱,不是过矣。又开故道铜官铸作钱器,兴利无极,外羌且居等,怖威悔恶,重译乞降。修治狭道,分子效力,复大小民,得众兆出欢心,可谓仰之若明神者已。夫美政不纪,人无述焉。国人命叹,刊勒斯石,表示无穷。其辞曰:
泰华惟岳,神曜吐精。育兹令德,既哲且明。实谓耿君,天胙显荣。司牧莅政,布化惟成。柔嘉惟则,穆如风清。勤恤民隐,拯厄扶倾。匪皇启处,东抚西征。赤子遗慈,以活以生。山灵挺宝,匈灾乃平。恺悌父母,民赖以宁。熹平三年四月二十日壬戌,西部道桥掾下辨李□造(碑拓本文,《隶续》十一)。
书 南朝宋 · 羊欣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二
三月六日,欣顿首,暮春感摧切割,不能自胜,当柰何柰何?得去六日告,深慰,足下复何如?脚中日胜也,吾日弊难复,令自顾忧叹情想转积,执笔增惋。足下保爱,书欲何言,羊欣顿首(《淳化阁帖》三)。
舍利感应记别录 隋 · 王劭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二
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诏并许之。诏于京师大兴善寺起塔,先置舍利于尚书都堂,十二月二日旦发焉。是时天色澄明,气和风静,宝舆幡幢,香花音乐,种种供养,弥遍街衢。道俗士女,不知其几千万亿。服章行位,从容有序。上柱国司空公安德王雄已下,皆步从至寺,设无遮大会礼忏焉。有青雀狎于众内,或抽佩刀,掷以布施,当人丛而下,都无所伤。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一州,建立灵塔。令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废常务七日,请僧行道,教化打刹,施钱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合国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感瑞应者,别录如左。
恒州表云:舍利诣州,建立灵塔。三月四日到州,即共州府官人巡历检行,安置处所。唯治下龙藏寺,堪得起塔。其月十日,度地穿基。至十六日未时,有风从南而来,寺内香气,殊异无比,道俗官私,并悉共闻。及有老人,姓金名瓒,患鼻不闻香臭,出二十馀年,于时在众,亦闻香气,因即鼻差。至四月八日,临向午时,欲下舍利,光景明净,天廓无云,空里即雨,宝屑天花,状似金银碎薄,大小间杂,雰雰散下,犹如雪落。先降塔基石函上,遍堕寺内城治,俱有杂色晃曜,金晶映日。时即将衣承取,复在地拾得。道俗大众,十万馀人,并见俱获。又刹柱东西二处,忽有异气,其色黄白,初细后粗,如蜂火烟,龙形宛转,回屈直上,周旋塔顶,游腾清汉,莫测长短,良久乃灭。又有四白鹤,从东北而来,周绕塔上,西南而去。至二十日巳时,筑塔基恰成,复雨宝屑天花,收得盛有一升。即遣行参军王亮于先奉献皇帝,开花于宝屑内,复得舍利三颗,甚大欢欣。
瀛州表云:掘地欲安舍利石函时,可深六尺许,土里忽有真紫色光现,须臾遂灭。其土即有黑文,杂间成篆字,书云「转轮圣王佛塔」,谨表闻知。
黎州表云:掘基安舍利塔,于地下得一瓦,铭曰「千秋万岁乐未央」。
观州表云:舍利塔上有五色云,如车盖,其日午时现至暮。
魏州表云:所送舍利,数度放光,复有诸病人,或患眼盲或患五内,发顾礼拜,病皆得愈。至四月八日,欲下舍利,午时天忽有一片五色云,香馥非常,须臾之间,即降金花。至九日旦,复下银花,遍满城池。其花大者如榆荚,小者似火精,人人皆得,函盛奉献。其日复有一黑狗,耽耳白胸,于舍利塔前,舒左股,屈右脚,见人行道,即起行道,见人持斋,亦即持斋,非时与食不食,唯欲得饮净水,至后日旦起解斋,与粥始吃。且寺内先有数个猛狗,但见一狼狗,无不竞来吠啮。若见此狗入寺,悉皆低头掉尾。当尔之时,看人男夫妇女三十馀万,尽皆不识此狗,未知从何而来。
泰州表云:欲下舍利时,七日地微动,至八日大动。
兖州表云:敕书分送起塔,以瑕丘县普乐寺最为清净,即于其所奉安舍利以去。三月二十五日,谨即经营,以为函盖。初磨之时,体唯青质,及其功就,变同玛瑙。五色相杂,纹彩焕然。复于其里间生白玉,内外通彻,照物如水,表里洞朗,鉴人等镜,其送舍利(缺)。
曹州表云:三月二十九日,舍利于子城上,赤光现。四月五日申时,舍利现双树,并有师子现。五日亥时,舍利现金光,长七寸。六日卯时,龙花树现,下有佛像俱出。六日卯时,漆龛板外光明,状如金花色。六日申时,漆龛北板上及佛菩萨双树等形。六日亥时,舍利精舍里出黄白花光,长四五寸。八日辰时,漆龛板后云雾金光等形状。巳时,漆龛板后娑罗树莲华影佛像、众僧师子等形。午时,塔上五色云现。午后,漆龛内板上有娑罗双树林楼阁等现。九日,漆龛内板上叠石垒基文。申后,漆龛板外大娑罗树及僧执香炉等形容,金佛像现,似若太子初生,身如黄金色,后有三僧,身著紫黄法服,手捉香炉供养。其香气与世香不同,每日恒闻。
晋州表云:舍利于塔前放光三度,皆紫光色,众人尽见。
杞州表云:舍利以三月四日到州。十四日辰时,琉璃瓶里色白如月,须臾之间,即变为赤色。至四月二日后,变〔作〕紫光,或现青色,瓶内流转,一来一去,循环不止,道俗瞻仰,咸共归依,实相容仪,良久乃散。七日午时,形影复出,变动辉焕,于前无异。
徐州表云:舍利二月二十八日至州西一驿宿。其夜阴雨,舍利放光,向州四十五里,其净道寺僧向北山看光影,从驿所舍利处而来。舍利石函盖四月五日磨治讫,遂变出仙人二,僧四人,居士一人,麒麟一,师子一,鱼二,馀并似山水之状。
邓州表云:舍利四月六日石函变作玉及玛瑙,其石有文,现「正国德」三字,并有仙人麟凤等出。
安州表云:奏寺安置送舍利,法师浮业。共州官人量度基申时,忽有香气氛氲,乘空而至,芬芳微妙,世未曾有,道俗咸皆惊愕。随至处所,香气遍满,至五更方始散尽。又至四月八日行道日,满供设大斋,午时欲下舍利,道俗一万馀人,法师升高座,手捧舍利,以示大众,人人悲感,不能自胜。即有赤色从师手内瓶口而出,便二度放光,高一丈。又下石函,忽有白云团圆如盖,正当函上,右旋数匝闭讫,还当元出之处消灭。又塔南先有佛阁,当时锁闭舍利,于其下立道场,遣二防人看守。忽闻阁上有众人行声,看阁门仍闭,又复。须臾复闻行声,即走告寺主,共开阁门上验看,唯有佛像,自外都无所见。又下舍利讫日到申时,有法师净梵,头陀僧净滔,于舍利塔后临水岩边,为诸道俗受菩萨戒。众人见群鱼行队游水,首皆南出,似欲归依,多少一万馀。请二禅师乘船入水,为鱼受戒。然水内诸鱼,悉回首向船,随逐循行,如似听法。
赵州表云:舍利以三月四日到州,臣等于治下文际寺安置起塔。二日治刹行道,舍利于塔所放赤光,从未至申,更见不同,或似像形,或似楼阁,或见白光,乍大乍小,巡绕舍利,绕瓶行道,或隐或显,或迟或速,官人道俗,莫不亲见,惊喜号咽,沸腾寺内。至四日,又放赤光,曜如金色,纵横一尺馀,紫绿相间,前后三度,良久乃灭。又见一佛像,长二尺馀,坐于莲花趺坐,又以二菩萨侠侍,长一尺馀,从卯至巳,见诸形相。道俗四部二万馀人,咸悉瞻仰。
豫州表云:舍利瓶有白光,须臾成五色,游转瓶内,形相非常。又凿舍利铭,其石更无异质,凿至皇帝一字,从上点及竖牵横画,随凿之处,如刻金所成。
利州表云:舍利三月二十六日夜一更内放光,遍照衙内如月。
明州表云:四月八日下舍利,掘地安石函,乃得一像。
卫州表云:四月三日斋讫,舍利金瓶外,其色红赤,鲜丽殊常。或行琉璃瓶底,或游瓶侧,缘瓶上下,光明外照。比至八日,照灼如初。
洺州表云:舍利三月十一日天降甘泽,十三日乃止。有戒德沙门僧猛,先患腰脚,不堪出行,其日闻舍利欲到,合寺驰走,僧猛自身抱患,不得奉迎,命弟子法藏扶持出户,回心正念,遂便得起行。出城十里许,亲迎舍利。因比瘳降,渐堪得行。
毛州表云:舍利二月二十七日到州,其日即依式安置一切男女,皆发菩提心,竞趣归依。哑者能言,挛躄之人,悉皆能行。石函乃变如琉璃,内外明彻。四月十二日,天雨金银花等,表送奉献。
冀州表云:舍利放光五色,照满城治。时有一僧,先患目盲,亦得见舍利。复有一人,患腰脚挛躄十五年,自舍利到州所,是患人礼拜发愿,即得行动。
宋州表云:三月四日舍利至州,其所部送城县市院。先有古井沤由来碱苦,水色旧赤,全不堪食,其县民胡子乾,因取水和泥,怪其色白,尝觉甚甘。四月三日,舍利于塔内放赤色光。六日夜五更,寺内又放白色光。七日辰时,寺内天雨白花,目验雰雰然,状如细雪,不落于地。八日午时,欲下舍利入函,天上有白鹤,翔塔基之上。
怀州表云:舍利于州城长寿寺安置。四月五日辰时,有一雄雉飞来函侧,心閒从容,质羽鲜华,自飞自止,曾无惊畏,河内县民杨迈特以示道俗六千馀人,莫不同见。敕使沙门灵粲,即与受戒。其雉向师,似如听法。师云:此雉是野鸟,内法道理,无容笼系。即令送城北太行山放之。舍利塔厢,复有一迹,从塔东南三步而来,直到塔所,不见还纵,复无入处,或阔四寸,或阔三寸,蟠屈逶迤,状等龙蛇之迹,官人道俗,并悉共见。八日至午时,舍利欲入塔函,遂放光于瓶外,巡回数匝,晖彩照曜,或上或下,乍隐乍出。
汴州表云:舍利三月二日到州,权置州馆。六日夜,大德僧惠彻等,忽闻香气,有异寻常。至八日,诸僧迎舍利,将向塔所,大德僧僧粲等五人,复闻香气。去惠福寺门四十馀步,遂放青色光,覆照露帐,大久乃灭。其寺有舍利,在僧房供养。其日杞州人张相仁,于僧房见寺内舍利复放青色光,恰与新至舍利色状相似。十日复至,见赤色光临寺佛堂,高五尺。其夜四更,复见青赤杂色光于寺。复有一老母,患腰已来二十馀年,拄杖伏地而行。闻舍利至寺,强来礼拜,于大众里,见舍利光,腰即得差,舍杖而行。
洛州表云:舍利三月十六日至州,即于汉王寺内安置。至二十三日,忽降香气,世未曾有。四月七日夜一更向尽,东风忽起,灯花绝焰,在佛堂东南,神光照烛,复有香风而来,官人道俗等共闻见,于是弥增克念。至八日,临下舍利,塔侧桐树,枝叶低茎。
幽州表云:三月二十六日于弘业寺安置舍利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一日,起斋行道。至三日亥时,舍利前焚香供养,灯光照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舆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自旦及辰,函石现文,仿佛像有菩萨,光彩粉藻。又似众仙,其间鸟兽林木诸状,不惑者众,实难详审。其有文理,照显分明,今画图奉进。
许州表云:三月三日初夜于州北境去州九十里,舍利放光,紫赤二色,照曜州城,内外民庶,皆见神光。四月七日在州大厅,舍利出金瓶之外,琉璃瓶内,行道放光。至八日在辨行寺塔所,又放光明。午时,舍利欲入石函,又有五色光彩云,来临塔上,云形如盖。其日在塔西南一百馀步,依育王造塔本记一枯池,不在四畔,正在池中,可深九尺。忽有甘井自现,其水不可思议。当时道俗看者二万馀人,同饮齐见。所录瑞应,奉表奏闻。
荆州,舍利现云如车盖,正当塔上,云间雨花,游扬不落,众鸟翔塔。
济州,舍利本一,至彼现二,放光照现,闻异香气,云间出音,自然钟声,及以赞善,大鸟群飞塔下。
楚州,舍利当行道日,野鹿来听,鹤游塔上。
莒州,舍利本一,至彼现三,放光映照。掘基地下,忽得铜塔,及哑者能言。
营州,舍利三度放光,白色,旧龟石自然析解,用书石函。
杭州,舍利山间掘基,得自然石窟,容舍利函。
潭州,舍利江鸟迎送。
潞州,舍利至彼,自然泉涌,饮者病愈。
洪州,舍利白项乌引路。
德州,舍利至彼,躄者能行,大鸟旋塔。
郑州,舍利放光,幡向内垂。
江州,舍利至彼,行道日,耕人犁得一铜像。
兰州,舍利掘基地下,得一石像,又小儿拨得二铜像。
慈州,舍利现白云盖如飞仙,自然泉涌,饮者病愈。
廉州,未得舍利,别得一舍利放光,佛香炉烟气,又类莲华,黄白色,天雨宝屑。
雍州表云:仁寿二年五月十二日,京城内胜光寺、大兴善寺、法界寺、州公廨里,及城治街巷,天雨银屑,大如榆荚,小如《麦夫》等,表送奉献。仁觉寺五月十二日未时,有风从西南来,如香气氛氲,沙门及经生道俗等,并悉俱闻。当夜雨宝屑天花,芭蕉枝叶,棕榈茎干上,人皆拾得,大小如前无异。仁寿二年六月五日夜,仁寿宫所慈善寺新佛堂内,灵光映现,形如钵许,从前柱绕梁栿,众僧睹见。仁寿二年六月五日夜,雨银屑天花,琵琶叶上,及馀草头上落地。仁寿二年六月八日,诸州送舍利沙门使还宫所,见旨相问慰劳讫。令九日赴慈善寺为庆光斋僧,众至寺赞诵,旋绕行香,欲食,空里微零。复雨银屑天花,舍人崔君德令盛奉献。京城内胜光寺模得陕州舍利石函,变现瑞像娑罗双树等形相者。仁寿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巳后,在寺日日放光,连连相续,缘感即发,不止昼夜。城治道俗,远来看人,归依礼拜,阗门塞路,往还如市。遇斯光者,照动群心,悲喜发意。其城内诸寺,外县诸州,以绢素模将去者,或上举放光,或在道映照,或至前所,开明现朗,光光色别,随见不同。仁寿二年七月十五日,京城内延兴寺灌写释迦金铜像丈六。其夜雨宝屑银花,香气甚异无比。
陕州,舍利从三月十五日申时,至四月八日戌时,合一十一度见灵瑞,总有二十一事,四度放光,内见华树,二度五色云。掘地得鸟,石函变异。八娑罗树,树下见水,一卧佛,三菩萨,一神尼。函内见鸟,三枝金华,兴云成轮相,自然幡盖。函内流出香云,再放光。舍利在陕州城,三月二十三日夜二更里,大通寺、善法寺、阐业寺并见光明,唯善法寺所见光内,有两个华树,形色分明,久而方灭。其色初赤,寻即变白。后散如水银,满屋之内,物皆照彻。舍利在大兴国寺,四月二日夜二更里,灵胜寺见光明洞了,庭前果树及北坡草木,光照处见其形,塔基下掘〔地〕得鸟。舍利来向大兴国寺,三月二十八日卯时,司马张备、共大都督侯进,检校筑基,掘地已深五尺,有阌乡县玉山乡民杜化云鐇下忽出一鸟,青黄色,大如鹑,驯行塔内,安然自处,执之不恐,未及奉送,其鸟致死。今营福事于舍利塔内,获非常之鸟,既以出处为异,谓合嘉祥。今别画鸟形,谨附闻奏。五色云再现。三月十五日申时,舍利到陕州城南三里涧,即有五色云从东南郁起,俄尔总成一盖,即变如紫罗色,舍利入城,方始散灭,当时道俗并见。至二十八日未时,在大兴国寺,复有五色云,从西北东南二处而来,舍利塔上相合,共成一段。时有文林郎韦范、大都督杨旻及官民等,并同观瞩。其云少时即散者也,两度出声。舍利在州,三月二十三日夜,从宝座出声,如人间打静声,至三乃止。后在大兴国寺,四月五日酉时,复出一声,大于前者,道俗并闻。石函内外,四面见佛菩萨神尼娑罗树光明等。四月七日巳时,欲遣使人送放光等四种瑞表,未发之间,司马张备、共崤县令郑乾意、阌乡县丞赵怀坦、大都督侯进、当作人民侯谦等,至舍利塔基内石函所检校,同见函外东面,石文乱起。其张备等怪异,更向北面。乾意以衫袖拂拭,随手向上,即见娑罗树一双,东西相对,枝叶宛具,作深青色。俄顷道俗奔集,复于西面外以水浇洗,即见两树,叶有五色,次南面外。复有两树,枝条稍直,其叶色黄白,次东面外。复有两树,色青叶长,其四面树下,并有水文。于此两树之间,使人文林郎韦范,初见一鸟仰卧。司马张备次后看时,其鸟已立。鸟前有金华三枝,鸟形大小毛色,与前掘地得者不异。其鸟须臾向西,南行至佛下停住。函内西南近角,复有一菩萨,坐华台上,面向东。有一立尼,面向西,而向菩萨合掌,相去二寸。西面内复有二菩萨并立,一金色,面向南,一银色,面向北,相去可有三寸。西唇上有一卧佛,侧身,头向北,面向西。其三菩萨,于石内并放红紫光,高一尺许,从巳至未,形状不移,图画已后,色渐微灭。道俗观者,其数不少。此函本是青石,色基黑暗。见瑞之时,变为明白,表里映彻。周回四面,俱遣人坐,并相照见,无所翳幛。其函内外四面,总见一佛、三菩萨、一尼、一鸟、三枝华、八株树,今别画图状,谨附闻奏。午时,四方云起,变成轮相。复有自然幡盖,及塔上香云,二度光见。四月八日午时,欲下舍利,于时道俗悲号,四方忽然一时云起,如烟如雾,渐欲向上。至于日所,即绕日变成一晕,犹如车轮。内别有白云,团圆翳日,日光渐即微暗,如小盏许,在〔轮〕外周匝次第以云为辐,其轮及辐,并作红紫色。至下舍利讫,其云散灭,日光还即明净。复于塔院西北墙外,大有自然幡盖,亦有见幡盖围绕舍利者,当时谓有人捉幡供养,至下舍利讫,其幡盖等忽即不见。于时道俗见者不少。至戌时,司马张备等见塔上有青云气,从塔内而出,其云甚香,即唤使人文林郎韦范、大兴寺僧昙畅入里就看,备共韦范等并见流光向西北、东南二处流行,须臾即灭(《广弘明集》十七)。
兰亭始末记 唐 · 何延之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一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逸少所书之诗序也。右军蝉联美冑。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郤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玺纸鼠须笔。遒美劲健。绝代特出。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搆别体。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本。终无及者。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传至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咨议彦祖之孙。卢陵王冑曹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甥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真草千文八百馀本。浙江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释教。故号所居之寺为永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辩才。辩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元孙。博学工文。琴奕书画。皆臻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辩才常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知此书知在辩才处。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禅师丧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处。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暮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阳(一作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来此鬻蚕种。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宾赋诗。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偫翼。长苦空飘(一作良若业风飘)。妍媸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曰。檀越閒即更来。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可携来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亲付于吾。付授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榻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馀。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一物在此。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赴永安驿。告驿长淩愬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史须见。及才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作别。辩才闻语。哽绝良久始苏。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元龄举得其人。赏锦䌽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码碯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越州支给。辩才不敢将入已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歠粥。岁馀乃卒。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听命。太宗曰。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元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随牒适越。汎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徵。其辩才弟子元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佺期。为桓元所害。子孙避难。流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玚之族。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焉。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匹赐永。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仆跼天闻命。伏枕怀欣。殊恩忽临。沈疴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来南录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元和三年十月。翱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四年正月己丑。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乙未。去东都。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子。明日。及故洛东吊孟东野。遂以东野行。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诘朝登上方。南望嵩山。题姓名记别。既食。韩孟别予西归。戊戌。子病寒。饮葱酒以解表。暮宿于巩。庚子。出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淮。辛丑。及河阴。乙巳。次汴州。疾又加。召医察脉。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宿陈留。戊申。庄人自卢又来。宿雍邱。乙酉。次宋州。疾渐瘳。壬子。至永城。甲寅。至埇口。丙辰。次泗州。见刺史假舟。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风逆天黑。色波水激。顺潮入新浦。壬戌。至楚州。丁卯。至扬州。戊辰。上栖灵浮图。辛未。济大江至润州。戊寅。至常州。壬午。至苏州。癸未。如虎邶之山。息足千人石。窥剑池。宿望海楼。观走砌石。将游报恩。水涸舟不通。无马道。不果游。乙酉。济松江。丁亥。官艘隙。水溺舟败。戊子。至杭州。己丑。如武林之山。临曲波观轮桩。登石桥。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涛。穷竹道。上新堂。周眺偫峰。听松风。召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癸巳。驾涛江逆波至富春。丙申。七里滩至睦州。庚子。上杨盈川亭。辛丑。至衢州。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后。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甲子。女某生。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与侯高宿石桥。丙戌。去衢州。戊子。自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至信州。甲午。望君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丙申。上于越亭。己亥。直渡担石湖。辛丑。至洪州。遇岭南使。游徐孺亭。看荷花。五月壬子。至吉州。壬戌。至虔州。己丑。与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辛未。上大庾岭。明日。至浈昌。癸酉。上灵屯西岭。见韶石。甲戌。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至韶州。丙子。至始兴公室。戊寅。入东荫山。看大竹笋如婴儿。过浈阳峡。己卯。宿清远峡山。癸未。至广州。自东京至广州。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又三十里。自洛州下黄河汴梁过淮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顺流。自淮阴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自润州至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水皆不流。自杭州至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陆道。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顺流。谓之高溪。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自洪州至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谓之漳江。自大庾岭至浈昌一百有一十里。陆道。谓之大庾岭。自浈昌至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谓之浈江。出韶州谓之韶江。
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至陕府与吴十一兄端公崔二十二院长思怆曩游因投五十韵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
小年闲爱春,认得春风意。
未有花草时,先醲晓窗睡(醲:厚。《广雅·释诂三》:“醲,厚也。”)。
霞朝澹云色,霁景牵诗思。
渐到柳枝头,川光始明媚。
长安车马客,倾心奉权贵。
昼夜尘土中,那言早春至。
此时我独游,我游有伦次。
闲行曲江岸(曲江:在今陕西西安市南,秦为宜春苑,汉为乐游原,有河水曲折盘桓,故名。隋文帝以其名不正,更名芙蓉苑,唐复名曲江。开元中复加疏凿,为长安游赏胜地。《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曲江,龙华寺之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南即紫云楼、芙蓉苑,西即杏园、慈恩寺。花卉周环,烟水明媚,都人游赏……以为盛观。”),便宿慈恩寺(慈恩寺:在长安晋昌坊,今西安市南郊。《唐两京城坊考》卷三:“大慈恩寺,隋无漏寺之地,武德初废。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
扣林引寒龟,疏丛出幽翠。
凌晨过杏园(杏园:在长安通善坊,故阯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郊大雁塔南。每年春,赐新及第进士宴饮于此。),晓露凝芳气。
初阳好明净,嫩树怜低庳。
排房似缀珠(排房:指杏树枝头排列成行之花房。),欲啼红脸泪。
新莺语娇小,浅水光流利。
冷饮空腹杯,因成日高醉。
酒醒闻饭钟(饭钟:指寺院中僧徒提示进餐之钟声。),随僧受遗施。
餐罢还复游,过从上文记。
行逢二月半,始足游春骑。
是时春已老,我游亦云既(既:尽,完。《广雅·释诂一》:“既,尽也。”)。
藤开九华观(九华观:在长安朱雀门街之西第一街街西自北向南之第二坊通义坊,开元十八年(730)唐睿宗女蔡国公主舍宅所立。),草结三条隧(三条隧:泛指京都之纵横大道。隧,《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有空大谷。”毛传:“隧,道也。”)。
新笋踊犀株,落梅翻蝶翅。
名倡绣毂车,公子青丝辔。
朝士还旬休(旬休:古代官吏每十天休假一天,称旬休。《唐会要·休假》(卷八二):“永徽三年二月十一日,上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与百僚休沐。”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豪家得春赐(春赐:春天以朝廷或皇帝之名义赏赐权贵之物。寒食过后取榆火以赐贵近,即其类也。)。
提携好音乐,剪铲空田地。
同占杏花园,喧阗各丛萃。
顾予烦寝兴(寝兴:见本卷《秋堂夕》注。此泛指日常起居。),复往散憔悴。
倦仆色肌羸(肌:类苑作“饥”。),蹇驴行跛痹。
春衫未成就,冬服渐尘腻。
倾盖(倾盖:车上之伞盖靠在一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司马贞索隐引《志林》曰:“倾盖者,道行相遇,軿车对语,两盖相切,小欹之,故曰倾。”亦指初次相逢或订交。)吟短章(一作草),书空忆难字。
遥闻公主笑,近被王孙戏。
邀我上华筵,横头坐宾位。
那知我年少,深解酒中事。
能唱犯声歌(犯声:指词曲变调。宋陈旸《乐书·犯调》(卷一六四):“乐府诸曲,自古不用犯声,以为不顺也。唐自天后末年,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之始。剑气,宫调;浑脱,角调。以臣犯君,故有犯声。”),偏精变筹义(变筹:即在律令中使用“改令”手段以变换酒令。)。
含词待(一作徙)残拍,促舞递繁吹。
叫噪掷投盘(投盘:即骰盘,唐代酒令之一,用于活跃酒筵气氛。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自注:“骰盘、卷白波、莫走、鞍马,皆当时酒令。”皇甫松《醉乡日月》载骰子令云:“聚十只骰子齐掷,自出手之人,依采饮焉。‘堂印’,本采人劝合席;‘碧油’,劝掷外三人。骰子聚于一处,谓之‘酒星’,依采聚散。骰子令中,改易不过三章,次改鞍马令,不过一章。又有旗幡令、闪擪令、抛打令。”),生狞摄觥使(生狞:犹言狰狞,凶恶、凶狠之意。摄:代理,兼理。《广韵·叶韵》:“摄,兼也。”觥使:宴席上掌管行酒之人。参卷11《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自注。)。
逡巡光景晏,散乱东西异。
古观闭閒门,依然复幽閟。
无端矫情性,漫学求科试。
薄艺何足云,虚名偶频遂。
拾遗天子前(拾遗:古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始置左、右拾遗二员,从八品上,分隶中书、门下,掌供奉讽谏,为士人之清选。此指拾遗之职责拾遗补阙。元稹元和元年官左拾遗。),密奏升平议。
召见不须臾,憸庸已猜忌(憸庸:奸佞无能之辈。憸,《说文·心部》:“憸,憸诐也。憸利于上,佞人也。”)。
朝陪香案班(香案班:朝班。香案,放置香炉烛台之条桌。《新唐书·仪卫志上》:“朝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暮作风尘尉(风尘尉:指河南县尉。元稹元和元年九月由左拾遗出为河南县尉。)。
去岁又登朝,登为柏台吏(柏台吏:指监察御史。元和元年四年二月除监察御史。柏台,御史台之别称。《汉书·朱博传》(卷八三)载汉代御史台列植柏树,故称。)。
台官相束缚,不许放情志。
寓直劳送迎(寓直:寄宿于其他官署当值,后泛指夜间于官署值班。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谓“寓直”二字始于潘岳《秋兴赋》。),上堂烦避讳。
分司在东洛(分司:见本卷《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注。),所职尤不易。
罚俸得西归,心知受朝庇。
常山攻小寇(“常山”句:指讨伐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元和四年十月,王承宗反,朝廷以吐突承璀为镇州招讨宣慰使。常山,即镇州,成德军节度使之治所。《元和郡县图志·恒州(镇州)》(卷一七):“汉高帝三年,韩信东下井陉,击破陈馀、赵王歇,以钜鹿之北境置恒山郡,因恒山为名,后避文帝讳,改曰常山。两汉恒山太守皆理于元氏,晋理于真定,即今常山故城是也。”),淮右择良帅(淮右:即淮西。元和四年十一月,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卒,吴少阳擅杀少诚之子而代立,朝廷发兵讨之。)。
国难身不行,劳生欲何为。
吾兄谙性灵,崔子同臭味。
投此挂冠词(挂冠: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五》:“(逢萌)闻王莽居摄,子宇谏,莽杀之。萌会友人曰:‘三纲绝矣,祸将及人。’即解衣冠,挂东都城门,将家属客于辽东。”又,南朝梁陶弘景,于齐高帝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事详《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之指辞官、弃官归隐。),一生还自恣。
西林寺水阁院律大德齐朗和尚碑 唐 · 郑素卿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大师号齐朗。生报身于寻阳陶氏。承大司马侃之后。侃舍宅作西林寺。其孙累有人继前志。故大师幼有觉心。事峰顶寺律大德法真为和尚。出家受具。皆目其下。传七支四分学。精进勇猛。所治如官之与宪法。其徒肃而不敢犯。故自山发其风。行诸道流。若钧衡绳墨。所化之处。无不断断尔。所居水阁院。水阁之称。天下知重。长讲律业。兼通无量寿净名等经。复手自为义记以示后学。贞元三年。从峰顶本大师陪荆州庆门寺灵裕台州国清寺法裔同受廉使李公兼龙兴坛场之请。洎七年。刺史崔公衍置方等于当州开元寺。请东林大德熙怡大林法粲兴果神清同赴坛会。十四年。郡守李公康兴甘露之会。请宣州开元寺大德慧庄抚州景云寺上宏吉州靖居寺道华当州宝称寺智满同秉羯磨。至元和初。鄂岳观察使郗公士美建法会于头陁寺。又命简奉迎。曰。鹅珠在冰雪之中。鹤貌出风尘之外。其感搢绅大人相知之深如此。享年七十有三。法岁四十有九。示寂灭于长庆二年十月十六日。用是年闰月二十一日。奉葬于峰顶大师灵塔之右。恭遗命也。呜呼。凡与大师游者。自童年及暮齿。未尝以言色高下。用戕于人。人之聪明。睹此知教。虽庭户之近。必拟迹而后行。或饥寒之来。必审公而后取。所谓声为律。身为度。其殆庶乎。或人来以持律相难者。对之曰。吾闻四十不惑。以至无邪。正当师之。我法只尔。闻者降伏。知言要理深。自洪州升龙兴寺坛。转至甘露头陀。惣一十有四会。承羯磨者数盈千万计。故江西以为佛法钟鼓。皆自水阁出。考功员外郎李公渤。中书舍人白公居易。尝视郡事。得之精微。每至道场。膜拜起。敬。门人元超元谏元膺元諲元皓清锐元惣智明等。惧先师之德光。不留于金石。乃以本际实行。付云皋比邱草具状。藉门弟子大德道建如达冲契宗一等。虔请碑铭于荥阳郑氏子素卿。辞不能免。乃强起笔应之曰。释之徒有持律。犹官之徒有持法。二者谨严。则教立而道尊。惟大师以惠觉心。以心治身。秉佛宪书。为佛翰垣。调驭诸根。不生一尘。提导孺孩。出离火燔。升我渐阶。入我便门。慈覆轩轩。法洒翻翻。膏之清濡。长之茂蕃。故自匡庐。散吴楚间。受教比邱。知处元关。或坐道场。或登戒坛。景我之山。派我之川。珠贯大千。印可无边。来也不羁。去之偶然。吁嗟乎西林佛日。尝在此兮已焉。太和六年岁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己巳。门人元谏等树。
为河东公谢相国京兆公第二启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六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某启。伏奉荣示。伏蒙辟署某第二子前乡贡进士圭充摄剑南西川安抚巡官。并赐公牒举者。某去月得杨侍御书题。微传风旨。初如吉梦。终谓戏谈。非不寻思。莫得端绪。今乃竟询仲允。果降嘉招。伸纸发缄。悸魂流汗。何者。某顷居班列。巳奉陶甄。口里雌黄。屡加雕焕。胸中云梦。过沐涵濡。掀之以顺风。暖之以爱日。兹辰议报。不在他门。一昨叨列土田。谬分旗盖。适当东道。获事西邻。岂望信在言前。荣流意外。坤维接畛。何酬上相之知。坎卦成名。遂报中男之喜。且渠誉乖郗桂。名愧谢兰。未学周南召南。才得一科一第。纵解问绢。不能负薪。将何以与先生并行。从大夫之后。仰尘帷幄。伫杂簪缨。况襟带禺同。咽喉巴濮。求于安抚。必也机谋。深虑异时。莫副虚伫。然窃寻史传所载。语父子之间。虽石苞独异石崇。而山涛不知山简。亦岂敢保其孱陋。遽遣退藏。但当授以一经。训之大杖。庶将寡过。以谢明恩。染翰衔情。封笺写抱。小人多事。拜台席以犹赊。童子何知。上宾阶而在即。瞻望阍闼。死生以之。伏惟深赐鉴信。谨启。
为柳圭上京兆公谢辟启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某启。散兵马使陈朗至。伏奉荣示。兼奉公牒。伏蒙召署摄成都府参军充安抚巡官者。师襄鼓缶。或近玩人。和氏搜珉。能无惊物。跪受高命。莫知所裁。某藏豹不坚。雕龙未巧。徒承庭训。遂厕人曹。比卫家之一儿。天悬鹏鴳。望邺中之七子。风逸马牛。已忝决科。敢思筮仕。伏惟相公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构。用温良恭俭让为藩篱。尧时则业贯夔龙。殷代则道符尹说。入秉文教。出曜兵权。挥神锋而剑合阴阳。述雅诰而笔开造化。况天有井络。地称坤维。控三巴百濮之雄。带南诏西山之险。人称奥府。帝谓殊藩。固已广集英豪。用资参佐。玳簪珠履。绿水红莲。成籍籍于淮山。致憧憧于燕路。若某者。徒将慕蔺。何足望回。又安敢拂其尘埃。加以冠履。伏思相公直以大人顷居班列。获奉恩私。罗照乘于骊渊。觊归昌于凤穴。未见其可。处之不疑。曾不念木朽石顽。雕镌莫就。榆瞑豆重。性分难移。古人所以有以荣为忧。受恩如敌。斯言之作。圭也有焉。今月六日辰时辄奉辟书。具闻晨省。仰承严旨。便定行期。而又内奋弟兄。外诱交友。傅翼类虎。生角如麟。事诚实于显荣。势莫知其报效。但须旬日。方拜旌旄。当洗心为斋。延颈以望。持千寻之建木。想像瑰姿周万倾之澄波。比量旷度。戴恩揣己。投命依仁。神之听之。百生如一。谨启。
为柳圭上京兆公谢衣绢启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某启。伏蒙荣示。赐及前件衣服段及束绢等。谨依处分捧受讫。伏以大人自处通班。弥修俭德。田园惟恐芜没。子弟不免饥寒。去春成名。首秋归觐。虽才非张载。未刊剑阁之铭。而志慕胡威。敢问荆州之绢。岂意相公复以简书召署。筐篚加恩。古者赎百里奚。才持五羖。诮程不识。犹惜一钱。况某碌碌无奇。容容自守。敢邀厚币。来自雄藩。品目难名。珍纤可玩。仰李膺之德。尚未登门。读戴圣之书。已惊润屋。下情无任戴荷悚惧之至。谨启。
为柳圭上京兆公谢马启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某启。伏奉荣示。令将前件马及行官延接者。某将仕大藩。苦无远道。得蒙恩礼。曲赐优崇。扶以武夫。济之良马。经过燕馆。将耀于鸣驺。梦寐梁园。只思于飞鞚。感佩之至。不任下情。谨启。
齐古帖 北宋 · 李建中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初拓陈句山临法书》卷二、《六艺之一录》卷八三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一
齐古同年仁弟:相别已是隔年,倾渴可量丹腑。累垂示翰,益认道交。劣兄自去秋患脾胃气,于今饵药,未获全愈,复差出淮汴上祭醮。然扶力祗荷,回来冷气又是发动。归休之计未成,多难故也。此外别无疾,嗜欲已绝讫。知仁弟又鼓盆,莫且住脚也。初夏惟保爱为切。值女夫刘先辈补吏昭应,托寓状咨问起居,不宣。押书上齐古同年仁弟,三月六日。
近蒙寄到书,开却封,却恐是留台陈公书也,已附西京去,要知之。
按:《三希堂法帖》第八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影印本。
请屯田疏 北宋 · 何承矩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
近年水潦频降,河流泛滥,坏州城民舍,蓄聚为陂塘,妨种艺。欲因水利,大兴屯田以便民。
按:《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三七(第七册第六○○五页)。又见同书食货四之一(第五册第四八四六页)。
上史馆相公书 北宋 · 柳开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三、《河东先生集》卷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三月六日,将仕郎、守蔡州上蔡县令柳开,谨沥血献书于相公。人于天不可得而升,得升于天者,凡骨为仙,知不死于尘世耳。开于京城不可得而见,开今得至于京城,得见于相公,即灾害可免,穷困可伸,脱出泥滓之中,再登霄汉之上,知不难矣,与其升天为仙,其亦不远。何者?开负罪南迁,逐为县令,囚系下位,愁忧日煎。骨肉之间,疾病太半,俸薄家贫,食不充饱。父母没世,闭骨浅草,弟妹婚嫁,绝无遂心。茫茫天地之中,开为厄穷极矣!开去年以不忍小忿,与同职以王事争斗,上辱皇帝任使之意,下玷相公变化之恩。虽不犯赃,虽不负国,虽不怠慢公事,虽不侵害黎民,其如君子用和,儒者立行,即何远乎!斯开自致之罪戾亦极矣。厄穷且如是,罪戾亦如是。若守职在县,夐隔路途,虽欲言之于相公,无由得至京城矣。今来率领部民,馈辇军食,路出天阙,迹达相门,即诚可陈,事可谋。开受恩门下已十五年,相公忍不哀而念之哉!况相公积仁累行,亘围物表,草木虫鱼,尚加惠养,况于开反肯无情乎!斯开自知免灾害,化穷困,出泥滓,上霄汉,在相公一言有馀,知不难于今日矣。是行也,开变祸为福,易愁为娱,期之朝夕,自可前贺。凡遭逢天命之归己者,帝王之位可得;遭逢人主之用己者,将相之位可得;遭逢宰相之知己者,公卿之位可得。古人与今人穷达,此理一致耳。无如是有遭逢者,求而且为难矣。上天景命,下属圣君,万方承平,远绝古昔,是天命永归于皇家也。高坐庙堂,密运筹策,子视稷、契,奴命萧、曹,是人主之大用相公也。开自应举历官,出入门下,屈伸动静,钜细承恩,是遭逢于相公也。而开不能慎守名器,大掇悔尤,退黜朝行,沉落坑阱。茍无此事,即相公于开也,岂惜公卿之位乎?呜呼!每一念之,不觉心死,古谓噬脐不及者,正在开耳。惟相公悯察。茍不垂惠,则柳氏之族必也衰亡。开再拜。
圣祖母玉册文(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 北宋 · 向敏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宋朝事实》卷七、《宋会要辑稿》礼五一之一○(第二册第一五四六页)、《宋大诏令集》卷一三六
维天禧元年岁次丁巳,三月庚子朔,六日乙巳,嗣皇帝臣德昌再拜稽首上言曰:恭以大道无形,为一气之祖;至神毓粹,居二仪之先。洪惟灵懿无方,柔明有赫。总妙本而贵始,启真绪以肇基。顾以冲人,嗣守鸿业,夙持励翼,思致治平。乃者穹昊监观,秘符申锡。祐绵长之祚,勖清净之风,瑞命殊尤,景贶纷属。繇是勒封岳岱,展事汾脽。既明察以交修,复祺祥而荐至。仙驭告期于中禁,睟仪来自于太霄。法从俨其音容,谆诲受于清密。谕感祥于大电,聆毓圣于高丘。厚德孚先,浚源长发,猥绍贻谋之庆,敢忘克荷之艰。享是休嘉,永怀钦奉。仰惟祖德之盛,爰上丕称,而母仪之尊,未崇显号。斯所以顺稽钜礼,式耀徽章,允罄精衷,肃伸昭报。谨奉玉册玉宝,恭上徽号曰圣祖母元天大圣后。恭惟诞膺茂典,丕赫殊徵,垂祐后昆,永锡繁祉。谨言。
修建皇太后宫殿诏(咸平二年闰三月己丑)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
朕欲时奉皇太后颜色,宜近朕所居修建宫殿,贵便于晨省,仍以万安宫、万安殿为名。
按:《宋会要辑稿》后妃一之一○。第一册第二二五页
祠祭行事官早入致斋诏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五、《宋会要辑稿》礼一之四(第一册第三九九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
应祠祀行事官,并须早入致斋,遇大礼,行事官并午前集朝堂。
店宅务退材及倒屋材植令置场打墙围绕诏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八、《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五之四(第六册第五七五○页)
店宅务退材及倒屋材植,每亲事官三人地分内置场,打墙围绕,置门户扃锁,每月给纳,须监官躬往封锁。其修造兵匠给与日食,自今无得放归假。每人户赁屋,免五日,为修移之限,以第六日起掠。
太极观上圣祖母元天大圣后徽号册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
维天禧元年岁次丁巳,三月庚子朔,六日乙巳,嗣皇帝臣恒再拜稽首上言曰:恭以大道无形,为一气之祖;至神毓粹,居二仪之先。洪惟灵懿无方,柔明有赫。总妙本而资始,启真绪以肇基。乃眷冲人,嗣守洪构,夙持励翼,思致洽平。乃者层宇监观,秘符申锡,佐绵长之祐,示清净之方,瑞命殊尤,景贶纷属。繇是勒封云岱,展事汾脽,既明察以交修,复祺祥而荐至。仙驭告期于中禁,睟仪来自于太霄,法从俨其音容,谆诲受于清密,谕感祥于大电,聆育圣于高邱。厚德孚先,璿源长发,猥绍诒谋之庆,敢忘克荷之难!享是休嘉,永怀钦奉。惟祖德之盛,爰上丕称;而母仪之尊,未崇显号。斯所以顺稽钜礼,式耀徽章,允罄精衷,肃伸昭报。谨奉玉册玉宝,恭上懿号曰圣祖母元天大圣后。恭惟诞膺茂典,丕赫殊休,垂佑后昆,永锡繁祉。谨言(《宋大诏令集》卷一三六。又见《宋会要辑稿》礼五一之一○。第二册第一五四六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