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参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
第一百八十六卷目录
虾蟆部汇考
虾蟆图
蝌蚪图
尔雅〈释虫 释鱼〉
易纬〈通卦验〉
山海经〈东山经〉
古今注〈鱼虫〉
酉阳杂俎〈虾蟆〉
倦游杂录〈岭南虾蟆〉
埤雅〈虾蟆〉
尔雅翼〈蝌蚪〉
本草纲目〈虾蟆释名 集解 脩治 气味 主治 发明 肝主治 胆主治 脑主治 蝌蚪释名 集解 主治 发明 卵主治 附方〉
直省志书〈丹徒县 万安县〉
虾蟆部纪事
虾蟆部杂录
虾蟆部外编
田父部汇考
图缺
本草纲目〈集解 主治〉
山蛤部汇考
图缺
本草纲目〈集解 主治〉
溪狗部汇考
图缺
本草纲目〈集解 气味 主治〉
虾蟆图
蝌蚪图
尔雅〈释虫 释鱼〉
易纬〈通卦验〉
山海经〈东山经〉
古今注〈鱼虫〉
酉阳杂俎〈虾蟆〉
倦游杂录〈岭南虾蟆〉
埤雅〈虾蟆〉
尔雅翼〈蝌蚪〉
本草纲目〈虾蟆释名 集解 脩治 气味 主治 发明 肝主治 胆主治 脑主治 蝌蚪释名 集解 主治 发明 卵主治 附方〉
直省志书〈丹徒县 万安县〉
虾蟆部纪事
虾蟆部杂录
虾蟆部外编
田父部汇考
图缺
本草纲目〈集解 主治〉
山蛤部汇考
图缺
本草纲目〈集解 主治〉
溪狗部汇考
图缺
本草纲目〈集解 气味 主治〉
禽虫典第一百八十六卷
虾蟆部汇考
释名蟼蟆〈《尔雅》〉 科斗〈《尔雅》〉
活东〈《尔雅》〉 活师〈《山海经》〉
元针〈《古今注》〉 元鱼〈《古今注》〉
蝌蚪图
《尔雅》《释虫》《尔雅》《释虫》
蟼,蟆。〈注〉蛙类。〈疏〉此自一种虾蟆也。
《释鱼》
科斗,活东。〈注〉虾蟆子。〈疏〉郭云虾蟆子,此虫一名科斗,一名活东,头圆大而尾细,古文似之,故孔安国云:皆科斗,文字是也。
《易纬》《通卦验》
夏至,小暑,虾蟆无声。《山海经》《东山经》
藟山,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古今注》鱼虫
虾蟆子曰蝌蚪,一曰元针,一曰元鱼,形圆而尾大,尾脱即脚生。《酉阳杂俎》虾蟆
虾蟆无肠。鹳影抱,虾蟆声抱。
《倦游杂录》岭南虾蟆
岭南虾蟆曰蛤蚧。《埤雅》虾蟆
虾蟆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善鸣。与蟾蜍不类,故《淮南子》以为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蜍捕蚤,不足以禁奸塞邪也。《酉阳杂俎》曰:鹳影抱,虾蟆声抱,今里俗闻其春鸣,谓之聒子聒,子即段所谓声抱,其子谓之蝌蚪,大尽生前两足,小尽生后两足,俗说虾蟆怀土。虽取以置远郊一夕,复还其所。《字说》云:虽或遐之,常慕而反。《尔雅翼》蝌蚪
蝌蚪,虾蟆子也。虾蟆曳肠于水际草上,缠缴如索,日见黑点渐深,至春水时,鸣以聒之,则蝌蚪皆出,谓之聒子。古所谓鹳影抱,虾蟆声抱者也。头圆,色黑,始出有尾,而无足,稍大足生而尾脱,或曰月大尽生前两足,小尽生后两足,故卞彬讥令史咨事云:蝌蚪唯唯群浮暗水,唯朝继夕聿役如鬼,言其出没不常也。亦自相啖齧,伺其前者衔其尾,随其上下而顿掣之,则前者尾断而死矣。今俗谓之虾蟆台,亦谓之虾蟆黏。《山海经》:湖水其中多活师。《尔雅》则谓之活东,崔豹《古今注》云:一名悬针,一名元鱼,以其状如鱼,其尾如针,又并其头尾言之,则似斗也。然崔言闻雷则尾脱,而脚生,此为未尽皆脚具,而尾始脱耳。古有蝌蚪,篆取象于此。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孔子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书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是时去秦未远,而孔安国以为蝌蚪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遂以伏生所传,定其可辨者,更以隶古字,按《字源》云:庖牺氏获景龙,作龙书,炎帝因嘉禾作穗书,苍颉变古文作鸟迹,篆少昊作鸾凤书,取似古文,高阳作蝌蚪书,云又今人作粉饵,象蝌蚪形,谓之斗。《本草纲目》虾蟆释名
李时珍曰:按王荆公《字说》云:俗言虾蟆怀土,取置远处一夕,复还其所,虽或遐之,常慕而反。故名虾蟆,或作虾蟆,虾言其声,蟆言其斑也。《尔雅》作蟼蟆。《集解》
陈藏器曰:《别录》虾蟆,一名蟾蜍,误矣。虾蟆、蟾蜍,二物各别。陶氏以蟾蜍注虾蟆,遂致混然无别,今药家亦以蟾蜍当虾蟆矣。虾蟆在陂泽中,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举动极急。蟾蜍在人家湿处,身大青黑,无点多痱,不能跳,不解作声,行动迟缓,又有蛙蛤,蝼蝈,长肱,石榜,蠼子之类,或在水田中,或在沟渠侧,未见别功。《周礼》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则死,牡菊乃无花菊也。雷敩曰:虾蟆有多般,勿误用。有黑虎,身小,黑嘴,脚小,斑有黄,前脚大,后腿小,斑色有尾子一条,有黄遍身,黄色,腹下有脐带,长五七分,住立处,带下有自然汁出,有蝼蝈即夜鸣,腰细,口大,皮苍黑色者,有蟾即黄斑,头上有肉角,其虾蟆皮上腹下有斑点。脚短即不鸣叫者是也。
李时珍曰:虾蟆亦能化鹑出。《淮南子》:虾蟆,青蛙畏蛇,而制蜈蚣,三物相值,彼此皆不能动。故关尹子云: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或云:月令蝼蝈鸣,反舌无声皆谓虾蟆也。
吴瑞曰:长肱,石鸡也。一名锦袄子,六七月山谷间有之,性味同水鸡。
《修治》
雷敩曰:凡使虾蟆先去皮,并肠及爪子阴乾,每个用真牛酥一分涂,炙乾,若使黑虎,即连头尾,皮爪,并阴乾酒浸三日,漉出焙用。
《气味》
辛寒,有毒。大明曰:温无毒。
《主治》
《本经》曰: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药性》曰:主百邪鬼魅,涂痈肿及热结肿。日华曰:治热狂,贴恶疮,解烦热,治犬咬。
《发明》
苏颂曰:虾蟆蟾蜍二物,虽同一类而功用小别,亦当分而用之。李时珍曰:古方多用虾蟆,近方多用蟾蜍,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远,则古人所用,多是蟾蜍。且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而虾蟆不复入药矣。按张杲《医说》载,《摭青杂说》云:有人患脚疮,冬月顿然无事,夏月臭烂,痛不可言。遇一道人,云:尔因行草上,惹蛇交,遗沥疮中有蛇,儿冬伏夏出,故也。以生虾蟆捣傅之,日三即换,凡三日,一小蛇自疮中出,以铁钳取之,其病遂愈。
朱震亨曰:虾蟆属土,与水味甘性寒,南人喜食之。《本草》言服之不患热病,由是病人亦煮食之。《本草》之意,或炙,或乾,或烧入药,用之非若世人煮羹,入椒盐而啜其汤也。此物本湿,化大能发湿,久则湿化热,此乃土气厚,自然生火也。
肝主治
李时珍曰:蛇螫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堪,捣傅之立出。〈出肘后〉胆主治
李时珍曰:小儿失音不语,取汁点舌上立愈。〈出孙氏集效方〉脑主治
《别录》曰:青盲明目。蝌蚪释名
李时珍曰:蝌蚪,一作蛞斗,音阔。按罗愿《尔雅翼》云:其状如鱼,其尾如针,又并其头尾观之;有似斗形,故有诸名元鱼,言其色,悬针状其尾也。《集解》
陈藏器曰:活师即虾蟆儿,生水中,有尾如鮽鱼,渐大则脚生尾脱。李时珍曰:蝌蚪生水中,虾蟆青蛙之子也。二三月蛙蟆曳肠于水际草上,缠缴如索,日见黑点,渐至春水时,鸣以聒之。则蝌蚪皆出,谓之聒子。所谓虾蟆声抱是矣。蝌蚪状如河豚,头圆,身上青黑色,始出有尾无足,稍大则足生尾脱。崔豹云:闻雷尾脱,亦未必然。陆农师云:月大尽则先生前两足,小尽则先生后两足。
《主治》
陈藏器曰:火飙,热疮,及疥疮,并捣碎傅之,又染髭发,取青胡桃子。上皮和捣为泥染之,一染不变也。《发明》
李时珍曰: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蚪,以水吞之。云不生疮,亦解毒,治疮之意也。按危氏《得效方》:染髭发,用蝌蚪,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悬屋东,百日化泥,取涂须发,永黑如漆也。又《岣嵝神书》云:三月三日取蝌蚪一合,阴乾,候椹熟时,取汁一升,浸埋东壁下,百日取出,其色如漆,以涂髭发永不白也。卵主治
陈藏器曰:明目。《附方》
风热邪病:虾蟆烧灰,朱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酒服,日三,甚有神验。〈外台秘要〉狂言鬼语,卒死:用虾蟆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外台秘要〉噎膈吐食:用蛇含虾蟆泥包锻存性,研末,每服一钱,酒下。〈寿域方〉
瘰𤻤溃烂:用黑色虾蟆一枚,去肠焙末,油调傅之,忌铁器。
头上软疖,虾蟆剥皮贴之,收毒即愈。〈活幼全书〉蝮蛇螫伤,生虾蟆一枚,捣烂傅之。〈外台秘要〉
《直省志书》丹徒县
虾蟆俗名蛤蚆,其子名蝌蚪,亦名活师,活东,俗呼田鸡扈。万安县
虾蟆,北人呼若癞褐蟆,疑褐蟆,乃虾蟆之讹。虾蟆部纪事
《汉书·五行志》:武帝元鼎五年秋,蛙与虾蟆相斗。是岁,四将军十万征南越,开九郡。《后汉书·彭宠传》:宠自立为燕王。其妻多见怪变,卜筮及望气者皆言兵当从中起。〈注〉东观记曰宠堂上闻虾蟆声在火炉下,凿地求之,不得也。
《张璠汉记》:灵帝铸天禄,虾蟆吐水,平昌门外桥东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洒南北郊。
《晋书·惠帝本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水经注》: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臣贾引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为私虾蟆,令曰:若官虾蟆,可给廪先是,有谶云:虾蟆当贵。
《神仙传》:葛公指虾蟆舞,皆应节使止,乃止。
《异苑》:司马休遣文武千馀人,迎家人达南郡,值风泊船,上岸伐薪,见聚肉有数百斤,乃割取,还以镬煮之汤,欲热皆变成数千虾蟆。
《宋书·张邵传》:邵兄伟伟子畅,字少微。弟牧尝为猘犬所伤,医者云食虾蟆可疗,牧难之。畅含笑先尝,牧因此乃食,由是遂愈。
《南史·卞彬传》:彬为南康郡丞。颇饮酒,摈弃形骸,仕既不遂,乃著《蚤虱》、《蜗虫》、《虾蟆》等赋,皆大有指斥。其《虾蟆赋》云:纡青拖紫,名为蛤鱼。世谓比令仆也。又云:蝌蚪唯唯,群浮闇水,唯朝继夕,聿役如鬼。比令史咨事也。《丘杰传》:杰十四遭丧,以熟菜有味,不尝于口。岁馀,忽梦见母曰:死止是分别耳,何事乃尔荼苦。汝啖生菜,遇虾蟆毒,灵床前有三丸药可取服之。杰惊起,果得瓯,瓯中有药,服之下蝌蚪子数升。
《魏书·孝静帝本纪》:元象元年,山东大水,虾蟆鸣于树上。
《三国典略》:周天和二年,齐武安妖人,与其徒伪云:浴躄,因饮泉水下,得金佛,其躄遂愈。于是远近信之,男女雾集水中,有黄老虾蟆如金色,乍作乍没。
《隋书·萧吉传》:房陵王时为太子,言东宫鬼妖数见。上令吉诣东宫,禳邪气。于宣慈殿,吉于未地设坛,为四门,置五帝坐。于时至寒,有虾蟆从西南来,入至人门,升赤帝坐,还从人门而出。行数步,忽然不见。上大异之,赏赐优洽。
《集异志》:高宗尝患头风,召名医于四方,终不能疗。宫人有自陈世业医术,请修药饵者,帝许之。初穿地置药炉,忽有一虾蟆跃出,色如黄金,背有朱书武字。宫人不敢匿,奏之。帝颇惊异,遽命放于苑池。宫人别穿地,得虾蟆如初。帝深以为不祥,命杀之。其夕,宫人暴卒。后武后竟革命。
《旧唐书·五行志》:神龙中,渭河有虾蟆,大如一石鼎,里人聚观,数日而失。是岁,大水漂溺京城数百家,商州水入城门,襄阳水至树杪。
《唐书·五行志》:先天二年六月,京师朝堂塼下有大蛇出,长丈馀,有大虾蟆如盘,而目赤如火,相与斗,俄而蛇入于大树,虾蟆入于草。
《酉阳杂俎》:长庆中,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属于林中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旧唐书·五行志》:李揆作相前一月,有大虾蟆如床,见室之中,俄失所在。占者以为蟆天使也,有福庆之事。《云仙杂记》:桂人好食虾蟆,仍重乾菌为糁,赴食者至以馀俎包归,遗儿女,虽污衫不耻。
《五行记》:唐怀州凝真观东廊柱,已五十馀年,道士往往闻柱中有虾蟆声,不知的处。后因柱朽坏,易之,厨人斫以为薪,柱中得一虾蟆,其柱先无孔也。
《茅亭客话》:学射山,旧名石斛山,昔张百子三月三日得道上升,今山上有至真观,即其遗迹也。每岁至是日,倾城士庶,四邑居民。咸诣仙观,祈乞田蚕。时当春煦,花木甚盛,州主与郡寮将妓乐,出城至其地,车马人物阗噎,有耆宿鲜于熙者,与朋友数人于万岁池,纵饮。因掬池水,见岸傍草中有一小白虾蟆,遂取之即席。有姓刘失,其名坚,请看之,鲜于固执不与,遂齧鲜于手,取将吞之,鲜于戏之曰:阁下因吞此白蟾,苟成得道也。秖成强盗尔吞讫慌忙饮水云:虾蟆在某心胸间无所出处,昏闷至家,旬馀医治方愈。休复曾览。《抱朴子内篇》云:肉芝者,谓万岁蟾蜍也,头上有角,目赤,颔下有丹纹。体重而跳捷,以五月五日午时,取之阴乾,以左足画地成泉,带之辟兵。若敌人射己。弓弩皆反,自伤焉。今人以白虾蟆为肉芝,生吞熟啖者,愚之甚也。设使白虾蟆是肉芝,市井之民,但知锥刀之利,嗜欲无厌,藏腑滓秽,苟致其中,则滓秽之气,与灵物相攻,水火交战,宁有全人乎。太平兴国末休复,与处士胡本立,进士史载,许僧隐,峦往双流县,保国观看古柏树,道逢友人袁德隆,从者于担悬,一虾蟆大如扇许,人皆骇视之,后月馀再见袁,因问向者虾蟆所在,袁曰:是荷担者,获于田隧中。将归,杀而食之,其夜无疾,大叫数声而卒。
《括异志》:陈宏泰,家富于财。有人假贷钱一万,宏泰徵之甚急。其人曰:请无虑,吾先养虾蟆万馀头,鬻之,足以奉偿。泰闻之恻然,已其偿,仍别与钱十千,令悉放之江中。经月馀,泰因夜归,马惊不进,前视之,乃一金虾蟆也。
《游宦纪闻》:世南嘉定甲戌,侍亲自成都归,夔门官所舟过,眉州见钓于水滨者,即而观之,篮中皆大虾蟆,两两相负,牢不可拆,极力分而为两,旋即相负如初。扣钓者云:市间以为珍味,乃知成都人最贵重,以料物和酒炙之,曰:炙蟾,亲朋间更相馈遗者,此也。辛巳侍亲守酉阳,一日游郡圃池,岸亦有相负者数十对,沅陵胡宰留括苍人闻之,亟令人捉去,谓其乡里以为珍品,名曰风蛤,予世居德兴,有毛山环三州界,广袤数百里,每岁夏间,山傍人夜持火炬入深溪,或岩洞间捕大虾蟆,名曰石撞,乡人贵重之世,南亦常染鼎其味,乃巨田鸡耳。扣捕者云:奇而非耦,又与所见者异矣。坡公眉人恨不脱得锦袄子,即此物也。《辍耕录》:余在杭州,日尝见一弄百禽者,蓄虾蟆九枚。先置一小墩于席中,其最大者乃踞坐之,馀八小者,左右对列,大者作一声,众亦作一声,大者作数声,众亦作数声,既而小者一一至大者前,点首作声,如作礼状而退,谓之虾蟆说法。
《瑞安县志》:元彭庭坚为崇安尹,廉明宽恕,断狱如神,一日有虾蟆至厅上,向庭坚跳伏,坚曰:此必有冤狱也。祝之遣人踵其后,至一处复跳伏如前,遂掘地得尸,鞫之,乃妻杀夫者,正其辜。
《霏雪录》:越中有道士,陆国宾者,晓乘舟出,见白虹跨水甚近,及至其所,见虾蟆如箬笠大,白气从口出,即跳入水虹,亦不见。
《高唐州志》:嘉靖辛丑六月二十一日,州前大壁之北,雨馀地中,偶露一罂内,有虾蟆,脊有白线,地方马秦因以献诸州守,宋淮命瘗之,西城隅越三日,代巡何公至,往迎之,至博平暴卒,识者以为发此不祥,因致祭返,藏于故地,及丙午岁,同知房宗道修甬道,复掘出,月馀,辄以事去官。
《长安客话》:太医院例于端阳日,差官至南海子捕虾蟆,挤酥以合药,制紫金锭,某张大其事,备鼓吹旗幡,喧阗以往,或嘲以诗曰:抖擞威风出凤城,喧喧鼓吹拥霓旌,排林披莽如虓虎,捉得虾蟆剜眼睛。
《河南通志》:虾蟆泉在河南府,陕州西门外,水自石眼流出,内有蝌蚪,祷雨即应。
虾蟆部杂录
《易林》:穴有狐乌,坎生虾蟆,象去万里,不可得捕。坎中虾蟆,乍盈乍虚,三夕三朝,形消无馀。虾蟆群聚,从天请雨,云雷连集,应时辄下,得其所愿。《春秋繁露》:春旱求雨,取五虾蟆错置秘中,池方八尺,深二尺,置水虾蟆焉。
《淮南子·主术训》: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立春后四海出云〉;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
《齐俗训》:夫虾蟆为鹑,水虿为莣,皆生非其类,唯圣人能知其化。
《风俗通》:虾蟆掉尾,俗说虾蟆一跳八尺,再跳一丈六尺。从春至冬,袒裸相逐,无他所作,掉尾肃肃,谨按虾蟆既处水中,其尾又短正,能使掉之,岂能肃乎。原其所以,当言夏日患蚋,掉尾振击,常肃肃也。虾蟆为马音相似。
《抱朴子·论仙篇》:长生之事,世所希闻。望使必信,是令蚊虻负山,与井蟆论海也。《酉阳杂俎》:灶无故,自湿润者,赤虾蟆名钩,注居之去则止。
《南楚新闻》:百粤人以虾蟆为上味,先于釜中置小竿,俟汤沸,杀虾蟆,乃抱竿而熟,谓之抱竿羹,又云疥皮者最佳,切不可脱去锦袄子。
《感应类从志》:蛙布在厕,妇不妒。〈注〉以妇月水布,喂虾蟆于厕前,入地一尺五寸许,令妇人不妒。《茅亭客话》:顷有一士人,好食鳝鱼及鳖与,虾蟆。尝云此三物不可杀,大者有毒杀人,虾蟆小者亦令人小便秘,脐下憋疼,有至死者,宜以生豉一大合投新,汲水半碗中浸,令豉水浓,顿服之即差。
《珍珠船》:墨子曰禽子。问曰:多言有益乎。曰:虾蟆日夜鸣,口乾而人不听之。
虾蟆部外编
《酉阳杂俎》:京宣平坊,有官人夜归。入曲,有卖油者张帽驱驴驮桶,不避。导者搏之,头随而落,遂遽入一大宅门。官人异之,随入至大槐树下,遂灭。因告其家。即掘之。深数尺,其树根枯,下有大虾蟆如叠。挟二笔錔。树溜津满其中也。及巨白菌如殿门浮沤钉。其盖已落。虾蟆即驴矣,笔錔乃油桶也,菌即其人也。《艾子杂说》: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
《老学庵笔记》:中贵杨戬于堂后作一大池,环以廊庑,扃鐍周密,每浴时,设浴具及澡豆之属于池上,乃尽屏人跃入池中游泳,率移时而出,人莫得窥然,但谓其性喜浴于池耳。一日戬独寝堂中,有盗入其室,忽见床上乃一虾蟆,大可一床,两目如金,光彩射人,盗为之惊,仆而虾蟆复变为人,乃戬也。起坐握剑,问曰:汝为何人盗。以实对戬,掷一银香毬与之,曰:念汝迫贫,以此赐汝,切勿为人言所见也。盗不敢受拜而出,后以他事系开封狱,自道如此。
田父部汇考
释名蜦〈《本草纲目》〉
图缺
《本草纲目》
《集解》
苏颂曰:按《洽闻记》云:虾蟆大者名田父,能食蛇,蛇行被逐,殆不能去,因衔其尾,久之蛇死,尾后数寸,皮不损,肉已尽矣。世传蛇啖蛙,今此乃食蛇,其说颇怪,当别是一种也。李时珍曰:按《文字集略》云:蜦,虾蟆也。大如屦,能食蛇,此即田父也。切谓蛇吞鼠,而有食蛇之鼠,蛇制豹而有啖蛇之貘,则田父伏蛇,亦此类耳。非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