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目录
升麻部汇考
升麻图一
升麻图二
本草纲目〈升麻〉
升麻部杂录
槁本部汇考
槁本图
山海经〈西山经 中山经〉
徐光启农政全书〈槁本考〉
本草纲目〈槁本 附徐黄〉
槁本部杂录
柴胡部汇考
柴胡图一
柴胡图二
柴胡图三
徐光启农政全书〈柴胡考〉
本草纲目〈茈胡〉
柴胡部纪事
前胡部汇考
前胡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前胡考〉
本草纲目〈前胡〉
升麻图一
升麻图二
本草纲目〈升麻〉
升麻部杂录
槁本部汇考
槁本图
山海经〈西山经 中山经〉
徐光启农政全书〈槁本考〉
本草纲目〈槁本 附徐黄〉
槁本部杂录
柴胡部汇考
柴胡图一
柴胡图二
柴胡图三
徐光启农政全书〈柴胡考〉
本草纲目〈茈胡〉
柴胡部纪事
前胡部汇考
前胡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前胡考〉
本草纲目〈前胡〉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九卷
升麻部汇考
释名升麻〈别录〉 周麻〈别录〉
落新妇〈别录〉 既济公〈药谱〉
升麻图一
秦州升麻升麻图二茂州升麻《本草纲目》升麻释名升麻图二茂州升麻升麻图二茂州升麻
《本草纲目》升麻释名升麻图二茂州升麻
《本草纲目》升麻释名《本草纲目》升麻释名
李时珍曰: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按张揖《广雅》及吴普《本草》并云,升麻一名周升麻,则周或指周地,如今人呼川升麻之义,今《别录》作周麻,非省文即说误也。
集解
《别录》曰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乾。陶弘景曰: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亦有,而形虚大,黄色。建平亦有,而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然也。其形相似,气色非也。落新妇亦解毒,取叶挼作小儿浴汤,主惊忤。
陈藏器曰:落新妇今人多呼为小升麻,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也。
马志曰:升麻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苏颂曰:今蜀汉、陜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如蒿根,紫黑色,多须。
根修治
雷敩曰:采得刮去粗皮,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暴乾,剉蒸再暴用。
李时珍曰: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紧实者,谓之鬼脸升麻去须及头芦,剉用。
气味
甘苦平微寒,无毒。张元素曰:性温味辛,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为足阳明太阴,引经的药得葱白、白芷,亦入手阳明太阴。
李杲曰: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阳明,齿痛人参黄耆,非此引之,不能上行。
李时珍曰:升麻同柴胡引生发之气上行,同葛根能发阳明之汗。
主治
《本经》曰: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虫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大明》曰:安魂定魄,鬼附啼泣疳𧏾,游风肿毒。甄权曰:小儿惊痫热壅不通,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张元素曰:治阳明头痛,补脾胃,去皮肤风邪,解肌肉间风热,疗肺痿欬,唾脓血,能发浮汗。
王好古曰:牙根浮烂恶臭,太阳鼽衄,为疮家圣药。李时珍曰: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发明
张元素曰:补脾胃药,非此为引,用不能取效,脾痹非此不能除,其用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气于至阴之下,二也。去至高之上及皮肤风邪,三也。治阳明头痛,四也。
李杲曰:升麻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又缓带脉之缩急。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王好古曰:升麻葛根汤乃阳明发散药,若初病太阳證,便服之,发动其汗,必传阳明,反成其害也。朱肱《活人书》言:瘀血入里吐血衄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二物性味相远,何以代之。盖以升麻能引地黄,及馀药同入阳明也。李时珍曰: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殊效,神而明之,方可执泥乎。一人素饮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无姜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饮水,兼怀怫郁,因病右腰一点胀痛,牵引右胁上至胸口,则必欲卧,发则大便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小便长而数,或吞酸或吐水,或作泻,或阳痿,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得热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劳役或入房或怒或饥,即时举发一止,则诸證泯然如无病人,甚则日发数次,服温脾胜湿滋补消导,诸药皆微,止随发时,珍思之,此乃饥饱劳逸内伤元气清阳陷遏,不能上升所致也。遂用升麻葛根汤合四君子汤,加柴胡、苍朮、黄耆煎服,服后仍饮酒一二杯。助之,其药入腹则觉清气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煖,头目精明,神采迅发,诸證如扫。每发一服即止,神验,无比若减升麻葛根,或不饮酒则效,便迟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前诸證者,并宜此药活法治之。素问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窥其奥,而阐其微者,张洁古、李东垣二人而已。外此则著参同契悟真篇者,旨与此同也。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气弱或泄泻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汤,则见斑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本草》以升麻为解毒吐蛊毒要药,盖以其为阳明。《本经》药而性又上升,故也。按《范石湖文集》云,李焘为雷州推官鞫狱,得治蛊方毒,在上用升麻吐之,在腹用郁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不吐则下,此方活人甚多也。
附方
服食丹砂,石泉公王方庆岭南方云,南方养生治病,无过丹砂,其方用升麻末三两,研鍊过光明砂一两,以蜜丸,梧子大,每日食后服三丸。〈苏颂图经本草〉豌豆斑疮,比岁有病,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烧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治,数日必死。瘥后瘢黯,弥岁方减,此恶毒之气,所为云。晋元帝时,此病自西北流起名边疮,以蜜煎升麻,时时食之,并以水煮升麻,绵沾拭洗之。〈葛洪肘后方〉
辟瘴明目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黄芩,朴硝,栀子,大黄,各二两,豉二升,微熬同捣末蜜丸,梧子大,觉四肢大热,大便难,即服三十丸,取微利为度,若四肢小热,只食后服二十丸,非但辟瘴,甚能明目。〈岭南方〉卒肿毒起,升麻磨醋频涂之。〈肘后方〉
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两煎服取吐。〈直指方〉胃热齿痛,升麻煎汤热漱咽之,解毒,或加生地黄。〈直指方〉
口舌生疮,升麻一两,黄连三分为末,绵裹含咽。〈本事方〉热痱瘙痒,升麻煎汤饮,并洗之。〈千金方〉
小儿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一合服之,一岁儿一日一服。〈至宝方〉
产后恶血不尽,或经月半年,以升麻三两,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半,再服当吐下恶物,极良。〈千金翼方〉解莨菪毒,升麻煮汁,多服之。〈外台秘要〉
挑生蛊毒,野葛毒,并以升麻多煎,频饮之。〈直指方〉射工溪毒,升麻乌翣煎水服,以滓涂之。〈肘后方〉
升麻部杂录
《前汉书·地理志》:益州郡牧靡〈注〉:李奇曰靡音麻,即升麻,杀毒药所出也。《博物志牧》:靡草可以解毒,鸟多误食中毒,必急飞往牧靡山啄牧靡草以解之。
《水经注》:涂水出建宁郡之牧靡,县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北,乌句山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
《酉阳杂俎》:建宁郡乌句山南五百里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乌多误食,乌喙中毒,必急飞牧靡山啄牧靡以解。
槁本部汇考
释名槁茇〈山海经〉 槁本〈山海经〉
鬼卿〈本经〉 鬼新〈本经〉
微茎〈别录〉 保生丛〈药谱〉
槁本图
《山海经》《西山经》
皋涂之山有草焉,其状如槁茇。〈注〉槁茇香草
《中山经》
青要之山有草焉,其本如槁本。〈注〉槁本亦香草
《徐光启·农政全书》《槁本考》
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茎,生崇山山谷及西川河东兖州、杭州,今卫辉,辉县栲栳圈山谷间亦有之,俗名山园荽,苗高五七寸,叶似芎藭叶,细小,又似园荽叶而稀疏,茎比园荽茎颇硬直,味辛微苦,性温微寒,无毒,恶䕡茹畏青葙子。救饥
采嫩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本草纲目》槁本释名
苏恭曰:根上苗下似禾槁,故名槁本,本根也。
李时珍曰:古人香料用之,呼为槁本香。《山海经》名槁茇。
集解
《别录》曰槁本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采根,暴乾,三十日成。
陶弘景曰:俗中皆用芎藭根须,其形气乃相类,而《桐君药录》说芎藭苗似槁,《本论》说花实皆不同,所生处又异。今东山别有槁本,形气甚相似,惟长大耳。苏恭曰:槁本茎叶根味与芎藭小别,今出宕州者佳。苏颂曰:今西川河东州郡及兖州杭州皆有之,叶似白芷,香又似芎藭,但芎藭似水芹而大,槁本叶细耳。五月有白花,七月八月结子,根紫色。
李时珍曰:江南深山中皆有之,根似芎藭。而轻,虚味麻,不堪作饮也。
根气味
辛温无毒。
《别录》曰,微寒。甄权曰:微温。
张元素曰:气温味苦,大辛,无毒,气厚味薄升也。阳也。足太阳本经药。
徐之才曰:恶䕡茹畏青葙子。
主治
《本经》曰: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
《别录》曰辟雾露润泽,疗风邪躲,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
甄权曰: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皯疱。《大明》曰:治皮肤,疵皯酒齇粉刺,痫疾。
张元素曰: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王好古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李杲曰:头面身体皮肤风湿。
李时珍曰:治痈疽,排脓内塞。
发明
张元素曰:槁本乃太阳经风药,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颠顶痛非此不能除,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各从其类也。
李时珍曰:邵氏闻见录云夏英公病泄,太医以虚治不效。霍翁曰:风客于胃也,饮以槁本汤而止,盖槁本能去风湿耳。
实主治
《别录》曰风邪流入四肢。
附方
大实心痛,已用利药,用此彻其毒,槁本半两,苍朮一两,作二服,水二钟煎一钟,温服。〈活法机要〉
乾洗头屑,槁本白芷等分为末,夜擦旦梳,垢自去也。〈便民图纂〉
小儿疥癣,槁本煎汤浴之,并以浣衣。〈保幼大全〉
附录徐黄
《别录》曰:味辛平,无毒,主心腹积瘕,茎主恶疮,生泽中,大茎细叶,香如槁本。
槁本部杂录
《淮南子》:夫乱人者,若芎藭之与槁本。《王氏谈录公》云,市师市药须当精别市中,槁本多杂以威灵仙,不可分辨,往往误售,入药遂不为效,槁本盖柔细而芳香者是。
柴胡部汇考
释名茈胡〈本经〉 地薰〈本经〉
芸蒿〈别录〉 柴胡〈唐本草〉
山菜〈纲目〉 茹草〈纲目〉
茈姜〈纲目〉 茈草〈纲目〉
芦头豹子〈药谱〉
柴胡图一
柴胡图二襄州柴胡柴胡图二襄州柴胡
柴胡图三寿州柴胡江宁府柴胡《徐光启·农政全书》《柴胡考》柴胡图二襄州柴胡
柴胡图三寿州柴胡江宁府柴胡《徐光启·农政全书》《柴胡考》柴胡图三寿州柴胡柴胡图二襄州柴胡柴胡图三寿州柴胡
江宁府柴胡《徐光启·农政全书》《柴胡考》江宁府柴胡柴胡图二襄州柴胡柴胡图三寿州柴胡江宁府柴胡
《徐光启·农政全书》《柴胡考》柴胡图二襄州柴胡柴胡图三寿州柴胡江宁府柴胡
《徐光启·农政全书》《柴胡考》《徐光启·农政全书》《柴胡考》
一名地薰,一名山菜,一名茹草叶,一名芸蒿,生弘农川谷及冤句、寿州、淄州、关陕,江湖间皆有,银州者为胜。今钧州密县山谷间亦有,苗甚辛香,茎青紫坚硬,微有细线楞,叶似竹叶而小,开小黄花,根淡赤色,味苦性平微寒,无毒,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又有苗似斜蒿,亦有似麦门冬,苗而短者,开黄花,生丹州,结青子,与他处者不类。救饥
采苗叶煠熟,换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本草纲目茈胡释名
苏恭曰:茈是古柴字,《上林赋》云茈姜,及《尔雅》云茈草,并作此茈字,此草根紫色,今太常用茈胡是也。又以木代系相承,呼为柴胡,且检诸本草无名此者。李时珍曰: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苏恭之说,殊欠明古本,张仲景伤寒论尚作茈字也。
集解
《别录》曰:茈胡叶名芸蒿,辛香可食,生弘农川谷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今出近道,状如前胡而强,《博物志》云,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长四五寸,香美可食,长安及河内并有之。
苏恭曰:伤寒大小柴胡汤,为痰气之要,若以芸蒿根为之,大谬矣。
苏颂曰:今关陜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坚硬,微有细线,叶似竹叶而稍紧小,亦有似斜蒿者,亦有似麦门冬叶而短者,七月开黄花,根淡赤色,似前胡而强,生丹州者结青子,与他处者不类,其根似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
雷敩曰:茈胡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西畔生处,多有白鹤、绿鹤于此飞翔,是茈胡香直上云间,若有过往闻者,皆气爽也。
陈承曰:柴胡以银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长一二尺,香味甚佳,今《图经》所载,俗不识其真,市人以同华者代之,然亦胜于他处者,盖银夏地方多沙同华,亦沙苑所出也。
汪机曰:解散用北柴胡,虚热用海阳软柴胡为良。李时珍曰: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其废迹,所产柴胡,长尺馀,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其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以竹叶者为胜,其如邪蒿者,最下也,按夏小正月令云,仲春芸始生苍颉,解诂云芸蒿也,似邪蒿,可食,亦柴胡之类,入药不甚良,故苏恭以为非柴胡,云近时有一种,根似桔梗,沙参白色而大,市人以伪充银柴胡,殊无气味,不可不辨。
根修治
雷敩曰:凡采得银州柴胡,去须及头,用银刀削去赤薄皮少许,以粗布拭净,剉用勿令犯火,立便无效也。
气味
苦平无毒。
《别录》曰:微寒。
吴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
《大明》曰甘。
张元素曰:气味俱轻阳也,升也,少阳经药,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散表热。
李杲曰:升也,阴中之阳手,足少阳厥阴,四经引经药也,在脏主血,在经主气,欲上升则用根以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用梢。
徐之才曰: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李时珍曰:行手足少阳,以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以黄连为佐。
主治
《本经》曰: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别录》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甄权曰: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劳乏羸瘦,下气消食,宣畅气血,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之良。
《大明》曰: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髓健忘。
张元素曰:除虚劳,散肌热,去早辰潮热寒热,往来胆瘅,妇人产前产后诸热,心下痞胸胁痛。
李时珍曰: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运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馀热五疳羸热。
发明
徐之才曰:茈胡得桔梗、大黄、石膏,麻子仁,甘草,桂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入消石三方寸匕,疗伤寒寒热,头痛,心下烦满。
苏颂曰: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龙骨,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妙之药。李杲曰: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證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也。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者,宜加之,又凡诸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在经分,佐以引经之药,十二经疮疽中须用柴胡,以散诸经血结气聚,功与连翘同也。
王好古曰:柴胡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又入足少阳,在经主气,在脏主血,前行则恶热,却退则恶寒,惟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若佐以三棱广茂巴豆之类,则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为调经之剂,又言妇人产后血热必用之药也。
寇宗奭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其脏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之,用柴胡正合宜尔,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止,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万世之后所误,无穷可不谨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状,用柴胡汤,正合其宜也。
李时珍曰: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李氏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是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寇氏不分脏腑经络有热无热,乃谓柴胡不治劳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如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用银柴胡浸汁熬膏之法,则世人知此意者,鲜矣。按庞元英谈薮云,张知閤久病疟,热时如火,年馀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官孙琳诊之,琳投小柴胡汤一帖,热减十之九,三服脱然。琳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刚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银柴胡,只须一服,南方者力减,故三服,乃效也,观此则得用药之妙的矣。寇氏之说,可尽凭乎。
苗主治
《千金方》曰:卒聋捣汁,频滴之。
附方
伤寒馀热,伤寒之后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气伏暑,仓卒并治,不论长幼,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三钱,水一盏煎服。〈许学士本事方〉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遍身如火,日渐黄瘦,盗汗欬嗽烦渴,柴胡四两,丹砂三两,为末,豮猪胆汁拌和饭上蒸熟,丸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下,日三服。〈圣济总录〉
虚劳发热,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姜枣同水煎服。〈澹寮方〉
湿热黄疸,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煎至七分,任意时时服尽。〈孙尚药秘宝方〉眼目昏暗,柴胡六铢,决明子十八铢,治筛人乳汁和,傅目上久,久夜见五色。〈千金方〉
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济急方〉
柴胡部纪事
《战国策》: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睪黍,梁父之阴,则郤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前胡部汇考
释名前胡〈别录〉 湔胡〈唐韵〉
西天蔓〈药谱〉
前胡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前胡考》
生陕西、汉梁,江淮,荆襄,江宁,成州诸郡,相孟越衢婺睦等州皆有,今密县梁家冲山野间亦有之,苗高一二尺,青白色,似斜蒿,味甚香美,叶似野菊叶而瘦细,颇似山萝卜叶,亦细,又似芸蒿,开黪白花,类蛇床子花,秋间结实,根细,青紫色,一云外黑里白,味甘辛,微苦,性微寒,无毒,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救饥
采叶煠熟,换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本草纲目》前胡释名
李时珍曰:按孙愐唐韵作湔胡,名义未解。
集解
《别录》曰:前胡二月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近道皆有,生下湿地,出吴兴者为胜,根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之。《本经》上品有茈胡而无此,晚来医乃用之。
《大明》曰越衢婺睦等处者皆好七八月采之外黑里白
苏颂曰:今陕西,梁汉,江淮,荆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时有白芽,长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内开白花,与葱花相类,八月结实,根青紫色,今鄜延将来者大,与柴胡相似,但柴胡赤色而脆,前胡黄而柔软,为不同尔。一说今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汴京北地者,色黄白,枯脆。绝无气味,江东乃有三四种,一种类当归,皮斑黑肌黄而脂润,气味浓烈,一种色理黄白,似人参。而细短,香味都微,一种如草乌头,肤赤而坚,有两三岐,为一本食之,亦戟人咽喉中破,以姜汁渍捣服之,甚下膈解痰,实然皆非真前胡也。今最上者出吴中,又寿春生者,皆类柴胡,而大气芳烈,味亦浓苦,疗痰下气最胜诸道者。
雷敩曰:凡使勿用野蒿根,缘真似前胡,只是味粗酸,若误用之,令人反胃不受食,若是前胡,味甘微苦也。李时珍曰:前胡有数种,惟以苗高一二尺,色似斜蒿叶,如野菊,而细瘦,嫩时可食,秋月开黪白花,类蛇床子花,其根皮黑肉白,有香气。为真,大抵北地者为胜,故方书称北前胡云。
根修治
雷敩曰:修事先用刀刮去苍黑皮,并髭,土了细剉,以甜竹沥浸,令润日中,㬠乾用。
气味
苦微寒,无毒。
甄权曰,甘辛平。
徐之才曰,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主治
《别录》曰: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甄权曰:能去热实,及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之。《大明》曰:治一切气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欬嗽,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李时珍曰: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发明
李时珍曰:前胡味甘辛,气微平,阳中之阴降也。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与柴胡纯阳上升入少阳厥阴者不同也。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陶弘景言其与柴胡同功,非矣,治證虽同,而所入所主则异。
附方
小儿夜啼,前胡捣筛蜜丸,小豆大,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瘥为度。〈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