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参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七十八卷目录
高良姜部汇考
高良姜图
嵇含南方草木状〈豆蔻花〉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红豆蔻〉
本草纲目〈高良姜〉
高良姜部艺文〈诗〉
咏红豆蔻花 宋范成大
高良姜部杂录
昨叶何部汇考
昨叶何图
本草纲目〈昨叶何草 附紫衣〉
昨叶何部艺文一
瓦松赋 唐崔融
瓦松赋 阙名
昨叶何部艺文二〈诗〉
尚书都堂瓦松 唐李华
昨叶何部选句
昨叶何部纪事
昨叶何部杂录
胡卢巴部汇考
胡卢巴图
本草纲目〈胡卢巴〉
钗子股部汇考
本草纲目〈钗子股〉
攀倒甑部汇考
攀倒甑图
本草纲目〈攀倒甑〉
押不芦部汇考
本草纲目〈押不芦〉
押不芦部艺文〈诗〉
押不芦 元白珽
押不芦部杂录
高良姜图
嵇含南方草木状〈豆蔻花〉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红豆蔻〉
本草纲目〈高良姜〉
高良姜部艺文〈诗〉
咏红豆蔻花 宋范成大
高良姜部杂录
昨叶何部汇考
昨叶何图
本草纲目〈昨叶何草 附紫衣〉
昨叶何部艺文一
瓦松赋 唐崔融
瓦松赋 阙名
昨叶何部艺文二〈诗〉
尚书都堂瓦松 唐李华
昨叶何部选句
昨叶何部纪事
昨叶何部杂录
胡卢巴部汇考
胡卢巴图
本草纲目〈胡卢巴〉
钗子股部汇考
本草纲目〈钗子股〉
攀倒甑部汇考
攀倒甑图
本草纲目〈攀倒甑〉
押不芦部汇考
本草纲目〈押不芦〉
押不芦部艺文〈诗〉
押不芦 元白珽
押不芦部杂录
草木典第一百七十八卷
高良姜部汇考
释名《蛮姜》〈《纲目》〉 《高良姜》〈《纲目》〉
《红豆蔻》〈《子名》〉
高良姜图
《嵇含·南方草木状》《豆蔻花》
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浸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红豆蔻》
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发,初开花,先抽一干,有大箨包之,箨解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蒲萄,又如火齐缨络,及剪䌽鸾枝之状,此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本草纲目》《高良姜释名》
李时珍曰: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吴改为郡,其山高而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
《集解》
李时珍曰:出高良郡,二月三月,采根,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
苏恭曰:出岭南者,形大虚软,生江左者,细紧亦不甚辛,其实一色,今人呼细者为杜若,大者为高良姜,亦非也。
苏颂曰: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花。李珣曰:红豆蔻,生南海诸处,高良姜子也。其苗如芦,其叶如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微带红色。嫩者入盐,累累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花染,令色深,善醒醉,解酒毒、无他要使也。
李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始发,初开花,抽一干,有大箨包之,箨拆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蒲萄。又如火齐璎珞,及剪䌽鸾枝之状,每蕊有心两瓣,人比之连理也。其子亦似草豆蔻。
《修治》
李时珍曰: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根气味》
辛大温无毒。
马志曰:辛苦大热,无毒。
张元素曰:辛热,纯阳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
《根主治》
《别录》曰: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陈藏器曰:下气益声,好颜色,煮饮服之,止痢。
甄权曰:治风破气、腹内久冷、气痛去风冷、痹弱。大明曰:转筋泻痢,反胃解酒毒,消宿食。
苏颂曰: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逡巡即瘥,若口臭者,同草豆蔻为末,煎饮。
李时珍曰: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
《发明》
杨士瀛曰: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李时珍曰:孙思邈《千金方》言,心脾冷痛,用高良姜细剉微炒为末,米饮服一钱,立止。太祖高皇帝御制《周颠仙碑》文,亦载其有验云。又秽迹佛有治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乃胃脘有滞,或有虫也。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以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以醋洗七次,焙研,各记收之,病因寒得,用姜末二钱,附末一钱,因怒得用附末二钱,姜末一钱,寒怒兼有,各一钱半,以米饮,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立止,韩飞霞《医通书》亦称其功云。
《红豆蔻气味》
辛温无毒。
甄权曰:苦辛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饮食。
李时珍曰:辛热,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经。生生编云,最能动火伤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主治》
陈藏器曰:肠虚木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
甄权曰:冷气腹痛,消瘴雾毒气,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
李时珍曰:治噎膈反胃,虚疟寒胀,燥湿散寒。
《发明》
李时珍曰:红豆蔻、李东垣,脾胃药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热芳香,能醒脾、温肺、散寒、燥湿、消食之功耳。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附方》
霍乱吐利,火炙高良姜,令焦香,每用五两,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亦治腹痛中恶。〈外台秘要〉
霍乱呕甚不止,用高良姜生剉二钱,大枣一枚,水煎冷服,立定,名冰壶汤。〈普济方〉
脚气欲吐,苏恭曰:凡患脚气人,每旦饱食,午后少食,日晚不食,若饥,可食豉粥,若觉不消,欲致霍乱者,即以高良姜一两,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尽即消。若卒无者,以母姜一两代之,清酒煎服,虽不及高良姜,亦甚效也。
心脾冷痛,高良姜丸,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作四分,一两用陈廪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用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用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用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同姜再炒为末,以浸茱酒,打糊丸梧子大,每空心姜汤下五十丸。 永类钤方,用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大治心脾疼,及一切物伤,用高良姜、乾姜等分炮研漠面糊丸梧子大,每食后橘皮汤下十五丸,妊妇勿服。〈和剂局方〉
脾虚寒、疟寒、多热,少饮、食不思,用高良姜、麻油炒乾,姜炮各一两为漠,每服五钱,用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时,热酒调服,以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下亦佳。吴幵内翰,政和丁酉,居全椒县,岁疟大作,用此救人以百计。张大亨病,此甚欲致仕,亦服之愈,大抵寒发于胆,用猪胆引二姜,入胆去寒,而燥脾胃,一寒一热,阴阳相制,所以作效也。一方只用二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甲炮三钱,为漠,每服二钱,猪肾煮酒下。〈朱氏集验方〉妊妇疟疾,先因伤寒变成者,用高良姜三钱,剉以豮猪胆汁,浸一夜,东壁土拌炒黑,去土,以肥枣肉十五枚同焙为漠,每用三钱,水一盏,煎热将发时服,神妙。〈永类钤方〉
暴赤、眼痛,以管吹良姜末入鼻取嚏,或弹出鼻血,即散。〈谈野翁试验方〉
风牙痛肿,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为末,掺之吐涎,以盐汤嗽口,此乃乐清丐者,所传鲍季明病,此用之果效。〈王璆百一选方〉
头痛嗅鼻,高良姜生研频嗅。〈普济方〉风寒牙痛,红豆蔻为末,随左右以少许嗅鼻中,并掺牙取涎,或加麝香。〈卫生家宝方〉
高良姜部艺文〈诗〉《咏红豆蔻花》宋·范成大
绿叶蕉心展,红苞竹箨披。贯珠垂宝络,剪䌽倒鸾枝。且入花栏品,休论药裹宜。南方草木状,为尔首题诗。高良姜部杂录
《瓶花谱》:九品一命高良姜。昨叶何部汇考
释名《瓦松》〈《唐本草》〉 《瓦花》〈《图经》〉
《向天草》〈《纲目》〉 《昨叶何草》〈《唐本草》〉
《天王铁塔草》〈《纲目》〉 《铁脚婆罗门草》〈《纲目》〉
《紫衣》〈《附》〉
昨叶何图
《本草纲目》《昨叶何草释名》
李时珍曰:其名殊不可解。
苏颂曰:瓦松如松子,作层故名。
《集解》
苏恭曰:昨叶何草,生上党屋上,如蓬,初生高尺馀,远望如松栽。
马志曰:处处有之,生年久瓦屋上。六月七月,采苗日乾。
《气味》
酸平无毒。
李时珍曰:按《庚辛玉册》云,向天草即瓦松阴草也。生屋瓦及深山石缝中,茎如漆圆锐,叶背有白毛,有大毒,烧灰淋汁沐发,发即落,误入目,令人瞽。捣汁能结,草砂伏雌雄,砂朮白矾其说,与本草无毒及生眉发之说相反,不可不知。
《主治》
《唐本草》曰:口中乾痛,水谷血痢止血。马志曰:生眉发膏,为要药。
苏颂曰:行女子经络。
李时珍曰: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
《附方》
小便沙淋,瓦松即屋上无根草,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即通。〈经验方〉
通经破血,旧屋阴处瓦花活者五两熬膏,当归须、乾漆一两烧烟尽,当门子二钱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红花汤下。〈摘元方〉染乌须发,乾瓦松一斤半,生麻油二斤,同煎,令焦为末,另以生麻油浸涂甚妙。〈圣济录〉
头风白屑,瓦松曝乾烧灰,淋汁热洗,不过六七次。〈圣惠方〉
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分水煎,漱之,立效。〈摘元方〉唇裂生疮,瓦花生姜,入盐少许,捣涂。〈摘元方〉
汤火灼伤,瓦松生柏叶,同捣傅乾者为末。〈医方摘要〉灸疮不敛,方同上。
风狗咬伤,瓦松雄黄研贴,即不发。〈生生编〉
《附录紫衣》
陈藏器曰:味苦无毒,主黄疸暴热,目黄沈重,下水荫下,止热痢,煮服之,作灰淋汁,沐头长发,此古木锦花也。石瓦皆有之,堪染褐。
昨叶何部艺文一
《瓦松赋》〈并序〉 唐崔融
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千株万茎开花吐叶,高不及尺,下才如寸,不载于仙经,靡题于药录。谓之为木也。访山客而未详,谓之为草也。验农皇而罕记,岂不以在人无用,在物无成乎。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杨炯谓余曰:此中草木,咸可为赋。其词曰:宾馆兮沈沈,明月高兮重门海深,试一望兮上栋下宇。开阳阖阴,彼美嘉族,依于夏屋,煌煌特秀,状金芝兮产霤。历历虚悬,若星榆而种天,苯䔿丰茸,青丽芊眠,葩条郁毓,根柢连拳,閒青苔而裛露,凌碧瓦而含烟。春风摇兮郁起,冬雪糅兮苍然。讵充采掇,罕任雕镌,桐君莫赏,梓匠难甄。用非适于时要,必滥闻于俗传,惭魏宫之乌韭,恧汉殿之红莲。观其众开荣,列虚心独洁。高宁我慕,无木禾之五寻。卑以自安,类石蒲之九节。进不必媚,居不求利,芳不为人,生不因地。其质也非,无忝于天然。其阴也薄,才足以自庇,望之常见其表,寻之罔得其秘。肃穆承华,堂皇不赊。绳悬麦穗,户刻菱花。竹苍筤而众色,树连理而相加。芙蓉发池兮照烂,日及悬霤兮纷葩。彼怀宝以遇,赏此不材而见嗟。虽有慕于阶闼,亦无混于泥沙,已矣哉,不学悬萝附柏,直蓬倚麻,固将含美恶以同贯,齐是非于一家。乱曰:少阳之地兮于何不春,博望之苑兮莫匪正人,纤根弱植兮生君之馆,荷施沾恩兮为人所玩。物不谢生,不知其荣,唯愿圣皇千万寿,但知倾叶向时明。
《瓦松赋》阙名
式观图籍幽山穷,野闻卉木之名焉,考神农之尝者,根茎可验。洪纤不舍,惟瓦松兮阙书,何昔人兮智寡。原其所托高而又雅,抽形先寄于鹤楼,耸质更资于鸳瓦,旖旎芬葩,含风接霞,既当春而吐叶,亦凌秋而点花,异山苗之极秀,状涧松兮抽芽,高居壤霤,匪杂泥沙,向朝阳兮发荣,经夕露兮增华。常在危檐,心必直讵,欲牵风影暂斜小大,殊品高卑异盼,离离兮若星榆之照灼,煜煜兮疑石蒲之葱茜。既乏栋梁之用,宁怯镌雕之变。岂比夫桂山上兰谷中。长幽隐兮销馥,为芬芳兮败丛。奚若兹物之独茂,无忧患兮养蒙。昨叶何部艺文二〈诗〉
《尚书都堂瓦松》唐·李华
华省秘仙踪,高堂露瓦松。叶因春后长,花为雨来浓。影混鸳鸯色,光含翡翠容。天然斯所寄,地势太无从。接栋临双阙,连甍近九重。宁知深涧底,霜雪岁兼封。昨叶何部选句
唐白居易诗:墙有衣兮瓦有松。韩偓诗:睡起墙阴下药阑,瓦松花白闭柴关。
宋张耒诗:别来秋意苦,但见瓦松长。
陆游诗:屋老瓦松长。
昨叶何部纪事
《酉阳杂俎》:大历中,修含元殿,有一人投状请瓦,且言:瓦工唯我所能。祖父已尝瓦此殿矣。众工不服,因曰:若有能瓦,毕不生瓦松。众方服焉。又有李阿黑者,亦能治屋布瓦,如齿閒不通綖,亦无瓦松,本草瓦衣谓之屋游。昨叶何部杂录
《酉阳杂俎》:崔融《瓦松赋序》曰: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下,谓之木也。访山客而未详,谓之草也。验农皇而罕记赋云:煌煌特秀,状金芝之产霤,历历虚悬,若星榆之种,天葩条郁,毓根柢连,卷閒紫苔而裛露,凌碧瓦而含烟。又曰:惭魏宫之乌韭,恧汉殿之红莲,崔公学博无不该悉,岂不知瓦松已有著说乎。博雅在屋。曰:昔耶在墙。曰:垣衣广志谓之兰香,生于久屋之瓦。魏明帝好之,命长安西载箕瓦于洛阳,以覆屋。前代词人诗中多用昔耶。梁简文帝咏蘠薇,曰:缘阶覆碧绮,依檐映昔耶。或言:构木上多松,栽土木气泄,则瓦生松。《梦溪笔谈》:雀融为《瓦松赋》云:谓之木也,访山客而未详,谓之草也。验农皇而罕记,段成式难之曰:崔公博学,无不该悉,岂不知瓦松已有著说。引梁简文诗:依檐映昔耶,成式以昔耶。为瓦松殊不知昔耶。乃是垣衣瓦松,自名昨叶何,成式亦自不识。
胡卢巴部汇考
释名《苦豆》〈《纲目》〉 《胡卢巴》
胡卢巴图
《本草纲目》《胡卢巴集解》
掌禹锡曰:胡卢巴,出广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今人多用岭南者,或云:是番萝卜,子未审的否。
苏颂曰:今出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番。盖其国芦菔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番中来者,真好,今医家治元脏虚冷,为要药。而唐已前,方不见用。《本草》不著,盖是近出也。
《修治》
李时珍曰:凡入药,淘净以酒浸一宿,晒乾蒸熟,或炒过用。
《气味》
苦大温无毒。
李杲曰:纯阳。
《主治》
陈嘉谟曰: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李时珍曰: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发明》
寇宗奭曰:膀胱气,用此合桃仁、麸炒等分为末,半为散,半以酒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酒下,其散以热米汤下,与丸子相閒,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李时珍曰:胡卢巴,右肾命门药也。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宋惠民和剂局方,有胡卢巴丸治,大人小儿小肠奔豚,偏坠,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者,用胡卢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楝实去核四钱、吴茱萸五钱,并炒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丸,盐汤下。太医薛己云:一人病寒疝、阴囊肿痛,服五苓诸药,不效,与此而平也。又张子和《儒门事亲》云: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即胡卢巴,频频不缺,不周岁而目中微痛,如虫行,大眦渐明而愈。按此亦因其益命门之功,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是也。
《附方》
小肠气痛,胡卢巴炒研末,每服二钱,茴香酒下。〈直指方〉
肾脏虚冷、腹胁脤满,胡卢巴炒二两,熟附子、硫黄各七钱五分为末,酒煮曲糊丸,梧桐子大,每盐汤下三四十丸。〈圣济总录〉
冷气疝瘕,胡卢巴酒浸晒乾,荞麦炒研面各四两,小茴香一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或盐酒下,服至两月后,大出白脓则除根。〈方广心法附馀〉除㿗肿痛偏坠,或小肠疝气,下元虚冷,久不愈者,沈香内消丸主之,沈香、木香各半两,胡卢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各服五七十丸,盐酒下。
气攻头痛,胡卢巴炒,三棱酒浸,焙,各半两,乾姜炮二钱半,为末,姜汤或温酒,每服二钱。〈济生方〉
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步无力,胡卢巴酒浸一宿,焙破,故纸、炒香各四两为末,以木瓜切顶去瓤,安药在内,令满,用顶合住,签定烂蒸,捣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杨氏家藏方〉
钗子股部汇考
释名《钗子股》〈《海药》〉 《金钗股》〈《拾遗》〉
图阙
《本草纲目》
《钗子股释名》李时珍曰:石斛名金钗花,此草状似之,故名。
《集解》
陈藏器曰:金钗股,生岭南及南海山谷,根如细辛,每茎三四十根。
李珣曰:忠州、万州者,亦佳草茎,功力相似缘,岭南多毒,家家贮之。
李时珍曰:按《岭表录》云,广中多蛊毒,彼人以草药金钗股治之,十救八七,其状如石斛也。又忍冬藤解毒,亦号金钗股,与此同名云。
《根气味》
苦平无毒。
《根主治》
李珣曰:解毒痈疽,神验,以水煎服。
陈藏器曰:解诸药毒,煮汁服,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无毒,亦吐去,热痰疟瘴,天行蛊毒喉痹。
攀倒甑部汇考
释名《斑杖》〈《图经》〉 《接骨》〈《图经》〉
《攀倒甑》〈《图经》〉
攀倒甑图
《本草纲目》《攀倒甑集解》
苏颂曰:生宜州郊野,茎叶如薄荷,一名斑杖,一名接骨。
李时珍曰:斑杖,名同虎杖接骨,名同蒴藋,不知是一类否。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苏颂曰:解利风热,烦渴狂躁,捣汁服,甚效。
押不芦部汇考
《本草纲目》
《押不芦》
李时珍曰:按周密《癸辛杂志》云,漠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土人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痹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至三日,则以少药投之,即活。御药院中亦储之,贪官污吏罪甚者,则服百日丹,皆用此也。昔华陀能刳肠涤胃,岂不有此等药耶。押不芦部艺文〈诗〉《押不芦》元·白珽
草食押不芦,虽死元不死。未见涤肠人,先闻弃箦子。押不芦部杂录
《癸辛杂识》:回回国之西数千里,地产一物,极毒,全类人形,若人参之状。其酋名之曰押不芦。生土中,深数丈人,或误触之,著其毒气,必死。取之法:先于四傍开大坎,可容人,然后以皮条络之皮条之系,则系于犬之足,既而,用杖击逐犬,犬逐而根拔起,犬感毒气,随毙,然后就埋土坎中。经岁,然后取出,曝乾,别用他药,制之,每以少许磨,酒饮,人则通身麻痹而死。虽加以刀斧,亦不知也,至三日后,别以少药投之,即活。盖古华陀能刳肠涤胃以治疾者,必用此药也。今闻御药院中亦储之,白廷玉闻之卢松厓,或云:今之贪官污吏,赃过盈溢,被人所讼,则服百日丹者,莫非用此。《湛渊集诗注》:漠北有草,名押不芦,食其汁立死,以他药解之,即苏。《滇载记》:押不芦,北方起死回生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