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目录

 黄环部汇考
  黄环图
  本草纲目〈黄环〉
 黄环部杂录
 藤黄部汇考
  本草纲目〈藤黄〉
 麻黄部汇考
  麻黄图
  段成式酉阳杂俎〈麻黄〉
  本草纲目〈麻黄 附云花子〉
 麻黄部纪事
 姜黄部汇考
  姜黄图
  本草纲目〈姜黄〉
  闽书〈南产〉

草木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黄环部汇考

释名

黄环《本经》    大就《本经》
凌泉《本经》    狼跋子《别录》
就葛《唐本草》   度谷《唐本草》
生刍《纲目》    根韭《纲目》

黄环图


《本草纲目》黄环释名
李时珍曰:此物叶黄而圆,故名黄环。如萝藦呼白环,之义亦是。葛类故名就葛,跋乃狼足名,其荚似之,故曰:狼跋子。
集解

《别录》曰:黄环生蜀郡山谷,三月采根阴乾。
吴普曰:蜀黄环一名生刍,二月生苗,正赤高二尺,叶黄圆端大经日,叶有汁黄白,五月实圆,三月采根,黄色从理如车辐解。
陶弘景曰:似防己亦作车辐理解,《蜀都赋》云:青珠黄环即此,或云是大戟花,定非矣。用甚稀,市人鲜有识者。
又曰:狼跋子出交广形扁扁制,捣以杂木投水中,鱼无大小皆浮水而死。
苏恭曰:黄环惟襄阳大有,馀处虽有亦稀,巴西人谓之就葛,今园庭亦种之,作藤生,大者茎径六七寸,根亦葛类,陶云:似防己者近之,取葛根误食之,吐利不止,土浆解之,此真黄环也。今太常收剑南来者,乃鸡尿葛根,非黄环也,其花紫色,其子名狼跋子,角生似皂荚交广,送入太常者,正是黄环子也。花实与葛同时。
李时珍曰:吴普所说甚详,而唐宋《本草》不收,何也。范子计然云:黄环出魏郡,以黄色者为善。
黄环气味

苦平有毒。
吴普曰:神农、黄帝:有毒,桐君、扁鹊苦。
甄权曰:大寒有小毒。
徐之才曰:鸢尾为之,使恶伏苓、防己、乾姜。
主治

《本经》曰:蛊毒鬼、疰鬼魅邪气在脏中,除欬逆寒热。甄权曰:治上气急及百邪。
李时珍曰:治痰嗽、消水肿、利小便。
狼跋子气味

苦寒有小毒。
主治

《别录》曰:恶疮蜗疥、杀虫鱼。
陶弘景曰:苦酒摩涂,疮疥效。
附方

水肿,黄环根晒乾,每服五钱,水煎服,小便利为效〈儒门事亲方〉

黄环部杂录

《补笔谈》:黄环即今之朱藤也,枝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实如皂荚,《蜀都赋》所谓青珠黄环者,黄环即此藤之根也。古今皆种,以为庭槛之玩,今人折其茎于槐干上,接之伪为矮槐,其根入药用,能吐人。

藤黄部汇考

释名

藤黄《海药本草》  海藤《广志》
沙黄《纲目》    腊黄《纲目》
图缺

《本草纲目》

藤黄释名
李珣曰:按郭义《恭广志》云:出岳鄂等州诸山崖,树名海藤,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谓之沙黄,就树采者轻妙,谓之腊黄,今人讹为铜黄、铜藤音谬也,此与石泪采之无异,画家及丹灶家时用之。李时珍曰:今画家所用藤黄,皆经煎炼成者,舐之麻人,按周达观《真腊记》云:国有画黄乃树脂,蕃人以刀斫树枝滳下,次年收之,似与郭氏说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
气味

酸涩有毒。
主治

李珣曰:牙蛀齿点之便落。

麻黄部汇考

释名

麻黄《本经》    龙沙《本经》
卑相《别录》    卑盐《别录》
狗骨《广雅》    中黄节士《药谱》
云花子〈附〉

麻黄图


段成式《酉阳杂俎》麻黄

麻黄茎端开花,花小而黄,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却青。

《本草纲目》麻黄

释名
李时珍曰:诸名殊不可解,或云其味麻、其色黄,未审然否。张揖《广雅》云:龙沙麻黄也,狗骨麻黄根也,不知何以分别如此。
集解

《别录》曰: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乾,令青。陶弘景曰: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
苏恭曰: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同州沙苑亦多,其青徐者,亦不复用。
掌禹锡曰: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麻黄茎头开花,花小而黄,丛生子如覆盆子,可食。
苏颂曰:今近汴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春生苗,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以来稍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茎阴乾。
李时珍曰:其根皮色黄赤,长者近尺。
茎修治

陶弘景曰:用之,折去节根,水煮十馀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烦,根节能止汗,故也。
茎气味

苦温,无毒。
《别录》曰:微温。
吴普曰:神农、雷公苦,无毒,扁鹊酸,李当之平。
甄权曰:甘平。
张元素曰:性温,味苦而甘,辛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手太阴之药,入足太阳,经兼走手少阴,阳明。李时珍曰:麻黄味苦而辛,性热而轻扬,僧继洪云,中牟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为泄内阳也。故过用则泄真气,观此则性热可知矣。服麻黄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头发,仍用扑法即止,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也。凡用须佐以黄芩,则无赤眼之患。徐之才曰:厚朴白微,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茎主治

《本经》曰: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别录》曰: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馀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甄权曰:治身上毒风𤺋痹,皮肉不仁,主壮热温疫、山岚瘴气。
《大明》曰: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张元素曰:去营中寒邪,泄卫中风热。
李时珍曰: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发明

陶弘景曰: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
苏颂曰:张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及葛根汤,大小青龙汤,皆用麻黄,治肺痿上气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也。
李杲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馀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成象,故可去之。麻黄微苦,其形中空阴中之阳,入足太阳,寒水之经,其经循背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故宜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以泄表,实若过发,则汗多亡阳,或饮食劳倦,及杂病自汗表,虚之,證用之,则脱人元气,不可不禁。
王好古曰: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二物虽为太阳證药,其实营卫药也。心主营为血肺,主卫为气,故麻黄为手太阴,肺之剂。桂枝为手少阴,心之剂,伤寒伤风,而欬嗽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李时珍曰: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明医解释,皆随文傅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證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證时兼面赤,怫郁欬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證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膹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是泄肺火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泄东所以补西也。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下后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也。汗后脉沈迟者,加人参以益肺气也。朱肱加黄芩为汤者,所以泻肺热也。皆是脾肺之药,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此千古未发之秘旨愚因表而出之,又少阴病发热脉沈,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乃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补,中有发也。一锦衣夏月饮酒达旦,病水泄数日不止,水谷直出,服分利消导升提诸药则反,剧时珍诊之,脉浮而缓,大肠下弩,复发痔血,此因肉食生冷,茶水过杂抑,遏阳气在下,水盛土衰,素问所谓久风成飧泄也。法当升之,扬之,遂以小续命汤投之,一服而愈。昔仲景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脉沈迟,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用麻黄汤,平其肝肺,兼升发之,即斯理也。神而明之,此类是矣。
根节气味

甘平无毒。
根节主治

陶弘景曰:止汗,夏月杂粉扑之。
发明

甄权曰:麻黄根节止汗,以故竹扇杵末同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麻黄根等分为末,生绢袋盛,贮盗汗出即扑手摩之。李时珍曰: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禦,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痓诸證,皆可随證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膜理也。本草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
附方

天行热病,初起三日者,麻黄一大两,去节,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著米一匙,及豉为稀粥,先以汤浴,后乃食粥,厚覆取汗,即愈。〈孟诜必用方〉
伤寒,雪煎麻黄十斤,去节,杏仁四升,去皮熬,大黄一斤十二两,先以雪水五石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后纳大黄搅匀,桑薪煮至二石,去滓,纳杏仁同煮至六七斗,绞去滓,置铜器中,更以雪水三斗合煎,令得二斗四升,药成丸,如弹子大,有病者以沸白汤五合研一丸服之,立汗出,不愈再服一丸,封药勿令泄气。〈千金方〉
伤寒黄疸表热者,麻黄醇酒汤主之,麻黄一把,去节,绵裹美酒五升,煮取半升,顿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煎。〈千金方〉
里水黄肿,张仲景云,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沈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麻黄四两,水五升煮,去沫,入甘草二两,煮取三升,每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千金云,有患气急,久不瘥,变成水病,从腰以上肿者,宜此发其汗。
水肿脉沈,属少阴,其脉浮者为气,虚胀者为气,皆非水也。麻黄附子汤汗之,麻黄三两,水七升煮,去沫,入甘草二两,附子炮一枚,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分,日三服,取汗。〈张仲景金匮要略〉
风痹冷痛,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为末,酒二升,慢火熬如饧,每服一匙,热酒调下,至汗出为度,避风。〈圣惠方〉
小儿慢脾风,因吐泄后而成,麻黄长五寸,十个,去节,白朮指面大,二块,全蠍二个,生薄荷叶包煨,为末,二岁以下一字,三岁以上五分,薄荷汤下。〈圣惠方〉尸咽痛痹,语声不出,麻黄以青布裹,烧烟筒中熏之。〈圣惠方〉
产后腹痛,及血下不尽,麻黄去节,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止。〈子母秘录〉
心下悸病,半夏麻黄丸,用半夏麻黄等分末之,炼蜜丸,小豆大,每饮服三丸,日三服。〈金匮要略〉
痘疮倒黡,寇宗奭曰,郑州麻黄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数沸,去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乘热服之,避风,其疮复出也。一法用无灰酒煎,其效更速。仙源县笔工李用之子病斑疮风寒倒黡,已困,用此一服,便出如神。
中风诸病,麻黄一秤,去根,以王相日、乙卯日,取东流水三石三斗,以净铛盛五七斗,先煮五沸,掠去沫,逐旋添水尽至三五斗,漉去麻黄,澄定滤去滓取清,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滤,取汁再熬至升半为度,密封收之一二年不妨,每服一二匙,热汤化下,取汗熬时,要勤搅,勿令著底恐焦了,仍忌鸡犬阴人见之,此刘守真秘方也。〈宣明方〉
盗汗阴汗,麻黄根,牡蛎粉,为末扑之。
盗汗不止,麻黄根、椒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无灰酒下,外以麻黄根,故蒲扇为末扑之。〈奇效良方〉
小儿盗汗,麻黄根三分,故蒲扇灰一分,为末,以乳服三分,日三服,仍以乾姜三分,同为末三分扑之。〈古今录验〉诸虚自汗夜卧即甚,久则枯瘦,黄耆,麻黄根各一两,牡蛎米泔浸洗,煅过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小麦百粒煎服。〈和剂局方〉
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耆等分为末,飞面糊为丸,梧子大,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止为度。〈谈野翁试验方〉产后虚汗,黄耆、当归各一两,麻黄根二两,每服一两,煎汤下。
阴囊湿疮,肾有劳热,麻黄根、石硫黄各一两,米粉一合为末,傅之。〈千金方〉
内外障翳,麻黄根一两,当归身一钱,同炒,黑色,入麝香少许为末,嗅鼻,频用此,南京相国寺东黑孩儿方也。〈普济方〉
附录云花子
李时珍曰:按葛洪《肘后方》马疥有云花草,云状如麻黄,而中坚实也。

麻黄部纪事

《中牟县志》:麻黄产龙脊山,明朝入贡,成化中,知县戴玉伐其根,围拱把长三尺,遂不生,明末始免贡。

姜黄部汇考

释名

《纲目》     姜黄《纲目》宝鼎香《纲目》   赤天佩《药谱》

姜黄图


《本草纲目》姜黄集解
苏恭曰:姜黄根叶都似郁金,其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入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西戎人谓之蒁,其味辛,少苦,多亦与郁金同,惟花生异耳。
陈藏器曰: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蘘荷根节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终是难得,西番亦有来者,与郁金蒁药相似,如苏恭所说即是蒁药而非姜黄,又言姜黄是蒁郁金,是胡蒁,如此则三物无别递相连名,总称为蒁,则功状当不殊,而今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姜黄味辛温,色黄,蒁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别。《大明》曰:海南生者即蓬莪蒁,江南生者即为姜黄。苏颂曰:姜黄,今江广蜀川多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文,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八月采根,片切暴乾,蜀人以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甚验,蛮人生啖云,可以祛邪辟恶,按郁金、姜黄、蒁药三物相近,苏恭不能分别,乃为一物,陈藏器以色味分别三物,又言姜黄是三年老姜所生,近年汴都多种姜,往往有姜黄生卖,乃是老姜,市人买啖云,治气为最大方,亦时用之,又有廉姜亦是其类,而自是一物。
李时珍曰:近时,以扁如乾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浸水染色,蒁形虽似郁金,而色不黄也。
根气味

辛苦,大寒无毒。
陈藏器曰:辛少苦多,性热不冷,云大寒,误矣。
根主治

《本草》曰: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大明》曰:治症瘕血块,通月经,治扑损瘀血,止暴风痛,冷气下食。
苏颂曰:祛邪辟恶,治气胀,产后败血攻心。
李时珍曰:治风痹,臂痛。
发明

李时珍曰:姜黄、郁金、蒁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蒁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耳。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原《礼要诀》云: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附方

心痛难忍,姜黄一两,桂三两,为末,醋汤服一钱。〈经验方〉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色青,状若惊搐,出冷汗,姜黄一钱,没药、木香、乳香二钱,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钩藤煎汤化下。〈和济方〉
产后血痛有块,用姜黄、桂心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血下尽即愈。〈昝殷产宝方〉
疮癣初生,姜黄末掺之。〈千金翼〉

《闽书》南产

姜黄叶青绿而窄,有斜文,花白红色,根盘屈而黄,类姜,圆而有节,出邵武仙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