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峨眉山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三卷目录

 峨眉山部汇考
  图
  考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三卷

峨眉山部汇考

四川嘉定州之峨眉山

峨眉山,在《禹贡》为蒙山之首。在《山海经》为皇人、中皇、西皇三山。在《华严经》为光明山。在《道书》为灵陵太妙洞天。而《华阳国志》《水经注》诸书,皆谓之峨眉山。其山有大小中三峨之名,大峨距峨眉县十里,中峨距县二十里,小峨距县三十里,三山连属高数千丈,周回数百里,其中奇迹异景,尤难穷历焉。
峨眉山图峨眉山图

考考

《书经·夏书·禹贡》:蔡蒙旅平。《蔡传》蒙山,《地志》蜀郡青衣县,今雅州名山县也。郦道元谓:山上合下开沫水径其间。〈按《峨眉山志》:峨眉山即《禹贡》蒙山之首也〉《山海经·西山经》:众兽之山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㸲牛。〈按《峨眉山志》《山海经》皇人、中皇、西皇三山,即今三峨也〉《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西南方,有处,名光明,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而普贤菩萨与其眷属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按《河图括地象》:峨嶓上值天井,故多雨潦。
《华阳国志》《蜀志》:犍为郡南安县南有峨眉山,山去县八十里。《孔子地图》言有仙药。汉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药不能得。
《水经·青衣水注》:益州记曰:平乡江东径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焉。
《洞天福地记》:第七洞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灵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
《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剑南峨眉大山,在嘉州峨眉县西七里,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中峨眉,在县东南二十里西魏。至眉州在峨眉之阴蜀都赋抗峨眉之重阻。〈注〉大峨山在峨眉县南百里,中峨山在南二十里,小峨山在南三十里,是为三峨。
《方舆胜览》:成都府路嘉定府蒙山,《禹贡》梁州之山,四岷嶓蔡蒙,西山皆岷,北山皆嶓,南山皆蒙,峨眉之在《禹贡》,则蒙山之首也。
大峨山,在峨眉县南百里,两山相对如蛾眉,《山记》云:其山周匝千里,有石龛百、一十二大洞、十二小洞、二十八南北有台。凡游大峨者,自眉县胜峰门出至华严院恰十五里。前代于峨眉山刱寺一名光相居山之绝顶,为游山之底极。一名华严居山之前峰为游山之向导。中峨山,在峨眉县南二十里,又名覆蓬山。有葛仙洞一穴,初才容人行数里渐宽,其蝙蝠大如箕。
小峨山在峨眉县南三十里,一名铧刃山。又有季仙洞,是为三峨。
《云笈七签》:第七洞天,峨眉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真人唐览治之。
《广舆记》:四川嘉定州中峨山,在峨眉县,又名绥山。《列仙传》:周王时,葛真人尝骑木羊登此。
小峨山,山脉与中峨相接,一名铧刃山。
大峨山,两山相对,如蛾眉,又名蛾眉,周千馀里,重崖复涧深远不可测。
《四川总志·山川考》:中峨山,在峨眉县南二十里,又名覆蓬山,亦名绥山。
小峨山,在峨眉县南十里,与中峨大峨山相连。大峨山,在峨眉县南一百里,两山相对如蛾眉,又名峨眉。周回千里,有石龛一百十二,大小洞四十,南北有台,重岩复涧莫测,远近为蜀山第一。
《峨眉县志·山川考》:大峨山,在县西至山下十里,至顶一百二十里,两山相对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周回千馀里,有石龛一百十二,大小洞四十,南北有台,重岩复涧莫测,远近为蜀山第一,佛刹数百馀。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又名覆蓬山,有葛仙洞谚云: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故,亦名绥山。《元和志》云:有古穴,初才容一人行,数里渐觉宽大,有蝙蝠其大如箕。
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铧刃山。与中峨大峨相连,是为三峨。
四峨山,在县北二十里,高半大峨,矗然屏峙,雅称奇秀,昔人多游览焉,几历烧劫,今尚有普贤圆通乐道等刹山,以四峨名其来旧矣。乃考《华阳国志》《蜀志》诸书,止有三峨,初无四峨。古人撰述幽微必悉,何独于此山而阙之耶。又按《通志》:小峨为铧刃山,今四峨亦有铧山,抑或纪略者误附其名耶。再按《峨山旧志》:大峨东北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所,夫县在大峨东,此山在县北,由大峨望此山,不居然东北乎。以此为古武阳龙尾,似矣。若四峨之名,或因西南延接大峨,好事者遂附会于三峨之次,未可知也。姑笔之,以正诸识者。
神水,即玉液泉,在峨山大峨石下,流出停泓澄澈,味颇清洌,石上有吕仙、陈希夷题迹及游人题咏甚多。昔智者禅师居中峰,常饮此水,后病卧荆州玉泉寺。思此水俄有丽女入礼,自称玉泉龙女,曰:师思峨眉水,吾能致之。师曰:果尔。吾昔寄一钵一杖于彼,能与俱来,吾始信也。已而龙女以师钵盛水携杖自玉泉中出,师饮而愈,始知此水通荆楚。
歌凤台,在神水上,即楚狂旧庐也。明弘治间四川督学王公以歌凤题其祠,因以名台。
峨山之上有呼应台,相传唐天宝初孙思邈导行云至庭墀见,元宗求赐武都雄黄敕遣中,使往赐山中。不知其栖隐处,因置之崖上,炷香宣诏。俄见其形,谓使者但留雄黄自取之。石上有朱书谢表,旋录旋灭。峨山上旧有天皇观,相传轩辕访道于天皇,真人授九仙三一玉牙经处。今尚有授道台。
双飞桥侧观音阁,有孙真人,药曰药罐罐铜,质大容数升,臼铁质有六足重,二十馀斤,制甚古朴桥下有石状如牛心,漱水有声牛心寺即以此名。
峨山上绝巅,有睹光台,台东向悬岩万仞。雨后辄有云气纷郁而上,至岩数文辄止,僧称为兜罗绵云。俯视岩腹,有大圆光偃卧云上,外晕三重青黄红绿色相间,光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己形,举手动足影,皆随形然,光惟己形,自见同观者,不互相睹也。光将现时有鸟鸣若云佛现。佛现者,因以佛现名鸟。按《峨眉山志·形胜考》:峨山,高出西南,《禹贡》梁州之山,岷嶓蔡蒙,西山皆岷,北山皆嶓,南山皆蒙,峨眉之在《禹贡》,则蒙山之首也。任豫《益州记》云:峨眉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如峨眉。张华《博物志》以为牙门山。本传云:昔善财礼德云比丘时,伫立妙高峰,观此山如初月现,故称峨眉。《郡志》因谓:此山云鬟凝翠,鬒黛遥籹,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即二峨,古绥山一名覆蓬,方舆记云:绥山,废县在峨眉县西四十里,高半大峨,形如覆釜雄,据南方上有天池,葛由洞下有猪肝洞、鱼洞。小峨即三峨,一名铧刃山,在县东西六十里,距二峨九里,高半之两山,耕作可得数千人,其间草木茶菜豆芋蕃膴丰熟足,当田畴十分之五,又《眉州山川志》亦载,峨眉在州城南二百里,五代时,眉州即嘉州。及唐析嘉州,别置眉州。宋明皆因之。纪志者,犹以峨山属眉州,今实属嘉定而峨眉县以山得名,亦旧名云。按《名山记》:峨眉周匝千里,高二百二十里,石龛一百十二大洞十二小洞二十,有八南北有台。《名胜记》云:前之岷江,大出而尾小,背之瓦屋,上正而平章,远之雪山,纤浮而汨没。《峨山志》云:后有晒经瓦屋,青城、天竺、雪山,屏峙环列前,即二峨、三峨。然二山俱以大峨得名。大峨高峻,既极足以兼二山也。从光相寺佛殿西望见三峰插天,皆积雪如银,每日下峰头则殿中然,灯相传此即西域昆崙山,即雪山也。每日月掩映,相为昼夜,夏日从北峰西下,冬日从南峰下,惟春秋间从中峰下,不爽云西域去,此尚远恐目力难及。今省城西望亦有雪山,晴明时可见,叠茂才三百里尔。宋白诗云:不知立处高多少,但见星辰在下头。宋田锡云:高二百里作一盘,八十四盘青云端。岂以至高求至高耶。东坡亦云:峨眉山西雪千里。今峨眉当省城东南三百馀里,而城楼登望不及,则言八十里、六十里者,近是。唐太宗咏秋日诗,有云: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此语极尽山川形胜。太宗未至成都,但尝遥领益州,神相所瞩耳。国宪家猷云:峨眉山在蜀为最高峻盖,众山盘礡而成齐之,泰岱楚之武当皆不及也。李太白所称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青溟齐者,非妄。香炉峰,在龙升冈,转身回龙山罗汉寺东。
宝掌峰,在大峨石后。
呼应峰,在白云峰左中峰寺后。智者大师道场下有茂真尊者。庵孙真人隐峨眉时与大师尊者常相呼应故名寺后有棋盘石。相传三人弈棋于此,庵前有温凉泉、三仙洞、雄黄石。
玉女峰,在玉女桥上,华严寺左峰上有池。相传为天女浴器,深广四尺,岁枯不涸。宋邛州守冯楫结茅峰下,讽诵华严。天女馈食于此。池畔有飞龙庵,庵旁一石,有龙蛰焉。一夕雷神劈石,石开龙飞去,故名。左又有凤岭庵,今俱废。
白云峰,即白岩峰。在中峰寺后。
十七峰,在万年寺前,四围环绕。一云即宝掌峰。钵盂峰,在万年寺前,平地突起如盂。
石笋峰,在万年寺前,双飞桥石笋沟黑龙潭,又名玉笋峰。一云在长老坪左。
翠竹峰,在长老坪右。
十二峰尖,在九老峰上,近后牛心寺。
天池峰,在山顶下,即洪椿坪。
齿牙峰,在山顶天启庵下。
莲花峰,在山顶呼应庵,东上,有不到寺,木莲花,四季俱开,一云即青莲峰与大尖峰也。
牛心顶,在双飞桥后。
莲花顶,在初殿九岭冈上。
千佛顶,在山顶即千佛岩下,多高人隐此顶,亦峰类故附于此。
弓背山,即木皮殿宾山。
马鞍山,在五十三步下太平桥前。
花山,即四峨山。其形棱瓣如花,以上山以形得名,故亦附峰后。
象鼻岩,在后牛心寺。
观音岩,有二一在后牛心寺进洪椿右,手一在八十四盘大欢喜亭下。
光明岩,在天仙桥侧,一云即睹佛台。
授道台,在纯阳殿后宋皇坪上。相传轩辕访道于天皇真人,授九仙三一五牙经处。旧有道纪堂幽馆别室三百五十间,台右有千人洞,名虚灵第七洞天,又有吕仙剑画十字洞。
升仙台,在吕仙十字洞右。后汉汉安元年,为瞿君武字鹊入,峨眉师事天皇真人得仙,乘白龙往来,每系龙于彭山黄龙镇滩上,庞籍诗巢凤阁边劳远梦系龙滩下,认前题是也。滩即宝磬洲,即汉绥和五年,犍为人得宝磬十六上献处。
歌凤台,在大峨石前。楚狂旧庐。明弘治年间督学王公敕,改今名。
睹佛台,在铁瓦殿前,一名光相台。
小睹佛台,在山顶观音阁前。
七宝台,在山顶金刚石下,一名独尊台。岩下有石台,石枢刻有郁仪引日精结璘,致月神,得道处。
太湖石,有二,一在无量殿左,此石煎汤服之,可疗心气疼痛,一在太湖庵下。
宛转石,在黑水坪。
普贤石,在楠木坪下,从纯阳殿望之可见。
大峨石,在神水侧,有吕纯阳书大峨石三字,陈图南书福寿二字。
凤嘴石,即鸡公石,在歌凤台。
牛心石,在双飞桥下,明莹照人眉目。
雄黄石,
棋盘石,俱在呼应庵后。
太子石,在顶心坡中。
升象石,在洗象池侧。
莲花石,在初殿上。
善财石,在接引殿后观音阁岩下。
象王石,在太子坪下。天门石,在山顶老僧树旁,两石如削,中通一线,深二丈许,为天然门户,此处石壁凡三折,始达山道。至七天桥寻常图画皆不能似。
瑞星石,在山顶通精泉下,锡瓦殿侧。
金刚石,有二,一即七宝台下有石室、石枢。在睹佛台岩左峭削六棱见者,赫然一在天柱峰,自此可至后牛心寺。
盘陀石,在七宝台下。
石笋,
圣钟,俱在九老洞下。
仙人面,
仙人手,俱在山顶,观音岩绝壁,人不能到。
蓬莱三岛石,直下,有无缝塔。
飞云霞,俱在千佛顶下,以云射朝霞得名。
东坡石,即龙门洞石壁题额处。
九岭冈,在初殿上。
黑水冈,
白水冈,俱在本寺前。
龙升冈,在双飞桥下、中峰寺上。
飞来冈,在县北大庙后,有飞来殿,殿内有唐时家庆楼吕纯阳仙笔。
风洞,有二。一在凉风桥,一在万松山,大小深坑。上十字洞在宋皇观右。吕纯阳以剑划之,此洞深广叵测。水自龙门对山飞作瀑布,尝见竹箨随水流出。白龙洞有三。二在古德林此处,分上下二洞。上洞渰没。下洞今填筑为庵。一在双飞桥北,磴道上白岩石刻白龙洞三字,不知所在。
丹砂洞,在后牛心寺左洞旁。旧有祠,祠板罗汉乃唐僧繇画甚著灵异。
孙真人洞,在后牛心寺左,孙思邈炼丹洞也。药炉丹灶现存。岩石皆碎裂。无草木说者,以为丹气薰蒸所致,方士多取此石,煮服以为能助精养神云。
无怀洞,在黑水寺前,惠续尼院旁。
三仙洞,在呼应庵后。
罗汉洞,在木皮殿下,仅石罅数尺。
九老洞,在九岭冈初殿上。黄帝访天皇真人至此,遇一叟洞外,问有侣乎。答以九人,故名,洞深窈莫测,旧有入者。燃炬始行三十馀里,闻鸡犬鼓乐音,蝙蝠如鸦扑炬,乃出。中有观音水一勺,可资掬饮岩下,即卜应泉也。
伏羲洞,
女娲洞,
鬼谷洞,俱在雷洞坪岩下。鬼谷于此著,书名珞琭子。葛仙洞,在二峨山白岩溪上。周成王时,羌人葛由骑木羊处。上有天池,与李仙洞相对。
李仙洞,在二峨山。
玉蟾洞,在二峨山口仰天窝下,白岩溪旁。相传白海璚隐处。
龙门洞,离县西十里,在石家坝即双飞桥下,二水合流至此,两山相对,如合水从中出,绀碧无底,两岩卓立色如碧,玉刻削光润,入峡千馀尺,有两瀑布各出,一岩顶岩根有磐石,承之激为飞雨溅沫,人过其前,衣皆沾湿。绝壁有圆龛,出水可二丈,即龙洞也。峡中石寒水清,非复人世境。人亦不能久留也,昔人云:闻峨眉双飞不减庐山峡,及至龙门双飞。又在下风天下峡,泉之胜推第一。云有东坡大书龙门二字。游者乘桴而入,援梯而上,道极险峻壁上刻古今文人词翰极多。
紫芝洞,一名猪肝洞。在罗目街对门。明督学王公敕过洞,前罗目街知有异物掘地,得石碣上有紫芝洞三字,旁注一山,五口道人书,今犹竖道左。
烂柯洞,在紫芝洞上一里,洞口刻烂柯二字。
鱼洞,在县南三十里二峨山下。其水混混,夏凉冬温,下即冷水河,河畔有乾洞。元和志谓有穴,初才容一人行至数里,渐觉平坦,有蝙蝠大如箕,至此止而难进。
解脱坡,在凉风桥上。
三望坡,在中峰侧。
金刚坡,在双飞桥洪椿坪大路。
象牙坡,在白龙洞上。
观心坡,在万年寺上。
梅子坡,在木皮殿上。
华严坪,在纯阳殿后。相传赤城隐士旧居,一名赤城。山有古心和尚开建静室,亦名古心坪。
宋皇坪,孤峙于伏虎寺左,乃天皇授道于轩辕处。洪椿坪,即千佛庵在牛心寺后。
圣水坪,有泉三冬不涸,在响水坝,一云在山顶学士堂后。
太子坪,在三倒拐上即万行庵。
大峨坪,即冷竹坪对门山。
九龙坪,即莲花石对面。宝掌坪,在洪椿坪右。
黑水坪,在本寺前。
大坪,在洪椿坪左。
长老坪,在大小深坑上。
雷洞坪,在梅子坡下,有雷龙居此,凡七十二洞。软草坪,在山顶思佛亭前。
大佛坪,在锡瓦殿门前下坡。
桫罗坪,在千佛顶后,每见前贤游山记,俱以八十四盘大欢喜,亭上为桫罗坪询之,山中耆旧云坪在山后,非初登顶即有此坪也。如以地有桫罗疑之,此花遍满山顶,无处不可名桫罗坪也。
罗汉坪,在山顶,与桫罗坪相连。梵僧于此出没。狮子坪,近罗汉坪,景最幽雅。
虎溪,在伏虎寺前,上通马家沟,下通瑜伽河。溪内石子细润可琢为砚。
梁渡溪,在双飞桥后,此可至后牛心。
双溪,有二,一即双飞桥,旧名双溪桥。二水从桥,下出溪中有五色石,白质青章,朝日射之,光彩焕发,名大士小现一在青龙场对门观音庵上。
虎跳溪,一名虎溪桥。晋僧慧通禅师初游黑水,因水暴涨良久,俄有虎伏于前,师因骑而渡故名。
宝现溪,在牛心寺前。宋僧三藏师继业,自天竺归来。登峨眉,至此桥,见两石斗溪上,揽得其一,眉目宛然,以为宝,故名。
洗脚溪,在山顶思佛亭软草坪上。
黑龙潭,在石笋沟上九老洞下。
白岩溪,
铜官溪,俱在二峨山下。
黄沙溪,在高桥上过桥即灵岩寺。
种玉溪,在龙门洞下,怪石刻露如玉。
罗目河,出峨眉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东,左溪自黄毛坪以北,至罗目废县界合二溪之委,为江水石甚奇怪。
峨眉山有濛水,即大渡河也,水发濛汉东,西流与涐水合,径汶江道吕忱曰:涐水出蜀。许慎以为涐水也。从水涐声,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东入江,一云大渡河出巂州界,经罗目县东南流入龙游县界,彝惜水在罗目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巂州界中有嘉鱼长三尺,每年二月随水而下,八月逆水而上,入穴瑜伽河在普庵桥,前三一庵上。
符文水二水出大峨山。北曰:白水,南曰:黑水。或云此水即流至双飞桥者。
马家沟,在伏虎寺后。
乾溪沟,在伏虎寺前。
母家沟,在麻子坝上。
石笋沟,在洪椿坪前。
神水池,在大峨石旁即玉液泉。五代时智者大师就山入定,知此水来自西域,后居荆门玉泉因病,思得大峨神水饮之,忽梦一丽女自言能为师致之,师云:吾有钵杖寄中峰寺,可与俱来为信。后果以钵盛水,携杖而至。知此女即玉泉龙女,玉泉与神水同源也。玉女池,在华严寺左。
明月池,在万年寺后。
洗象池,在欢喜亭。
温、凉二泉,在后牛心寺隔溪即呼应庵。
八音池,在黑水寺过虎跳桥,游人拍一掌,则一蛙鸣馀蛙次第皆鸣数,皆合八后,一蛙复大鸣一声,众蛙乃止。
圣水池,在十七峰下。
天池有二,一在大峨顶卧云庵右。半月池又名观音泉,即井络泉也。池上一洼日饮千人,人以污秽触之,即涸。寺僧诵经忏谢泉始复旧,故又名圣泉。一在二峨山上,葛由洞侧。
白龙池,在大峨山顶近净土庵。水极甘美,中有龙子僧以盘取示游客,甚驯旱时祷可致雨。
龙池,在县西南四十里,峨眉山下四山环抱,一镜中涵㳽漫十馀里,籁静波澄风生浪作,水深黑无底,其下有蛟龙居之。每晴明时隐见,大鲤四尾及水兽龙马,游戏其间,中多鱼。居民藉此为利汉李膺记,峨眉山下有龙池,广长十里即此。
卜应泉,在牛心寺。久雨将晴,炊米赤久,晴将雨炊米亦赤馀如常。
通精泉,俱在锡瓦殿左,今俱填没。
紫兰泉,在二峨罗目街对山猪肝洞下,有庵曰洞泉温泉,在棋盘寺近,高桥灵岩寺。
《寺观考》:光相寺,在大峨峰顶,相传汉明帝时建,名普光殿其改名光相当在唐宋时也。明初洪武遣僧宝昙重修。始以铁为瓦。明末倾圮,今俱重修。由此而下为天王殿,殿后左右祖师龙神二堂,正中锡瓦普贤殿又为铜瓦殿,僧别传开建。殿后有坊曰:扪参历井坊,旁有井络泉,由此左上为藏经阁,有旧颁龙藏自楼,左向后层梯而上,峰顶为渗金小殿,一名永明华藏寺殿。左右有小铜塔四座。明万历年间寺僧妙峰至滇募铸。明沈王亦捐金助修。殿瓦柱门棂窗壁皆铜为之,而渗金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愿王像驾四壁,万佛围绕,门阴刻全蜀山川形胜,水陆程途,一览瞭然,妙峰曾至长安募造金殿四座分送五台,峨眉九华。其一座欲载普陀道险难达后以送江宁,花山供奉云向左为睹佛台,即放光处在光相寺,前约丈许台下千佛岩,在右金刚石,在左辟支童子二台。两两对照,若龙虎然,亦山顶形势最胜处也。
天门寺,在天门石下,僧瑞峰建。石凡三折始达,山路丹青不能似也。
护国草庵寺,明神宗赐额,又名圆通庵。在天门石右,通天和尚建。有慈宁太后手书,佛号金绣长幡今失,惟所赐九层沉香塔尚存焉。
大佛寺,县东郊。明万历间通天和尚之徒无穷至京奏请慈宁太后开建。寺有千手千眼观音,大士铜像,土木弘丽赐有香灯田五百亩,载在碑记。
西坡寺,在城西南。唐武德六年建。旧名寿圣西坡寺。游山者往来多宿此。
圣积寺,离峨眉县五里,即古慈福院乃轩辕问道处。正德三年内江王重修。寺内有铜塔,高二丈许,永川万华轩所施寺,前有楼曰:真境,一名老宝乃慧宝禅师建。楼上有魏鹤山书峨峰真境四大字,内名贤题咏,最多旧志后岭有洪范庵过岭,有华严楼大悲兴圣二庵,今俱废。惟儒林桥隔涧西坡寺度凹十方院无恙耳。
伏虎寺,在伏虎山下。行僧心安开建。宋绍兴间虎狼为患,人迹罕见,有高僧士性建尊胜幢一座,据镇方隅,其患始息。明末毁于兵火。继得贯之修建,前后左右凡列一十三层,甚为弘敞诚峨眉之大观也。华严寺,一名归云,在玉女峰下。唐福昌达道禅师道场。宋绍兴三年僧士性重修。寺有旋螺殿极奇古。初为白牛长老住持,明洪武时僧广圆领帖焚修。成化改为会福寺,有宋绍兴碑及华严堠,左刻至州十五里,右刻至山顶七十里,玉女峰顶上有池,宋有天女馈食邛州刺史冯楫故事。中峰寺,一名集云,在白云峰下,一名白岩。本晋乾明观时,道士惑于三月三日升仙之说岁为毒蟒所食,有资州明果禅师至暗伏,猎人射杀之。道士感激改观为寺事焉。宋高僧茂真尊者重修。有智者大师寄钵杖。宋时孙王宋三真人羽化于此,又黄鲁直习静处也。明洪武时僧慧安法昙长老住持内普贤大士殿。明成化三年蜀昭王建。
黑水寺,古对月峰,刱自魏晋肇公。唐僖宗间高僧慧通住。锡道闻朝廷敕建。永明华藏寺并赐无缝衣玉环供器沧桑无存,弘建普贤延福中峰华严四刹,以山相火易二水三云抑之继,席祖廷位列传灯承璟义,钦黑水昙振洞溪广悟前后,七代悉宗风大振故古今称峨眉祖堂黑水洞溪,俱以山彰名也。
前牛心寺在双飞桥上牛心岭。
后牛心寺,宋继业三藏开建。一名卧云寺,一名延福院,即孙真人修真处。有吴道子画壁十八罗汉像,一云张僧繇画。宋淳祐年间僧绍才重修。明洪武时广济禅师住持。
万年寺,即白水寺。昔蒲氏事佛旧址,寺刱自晋时唐慧通禅师精修。唐人有听广浚禅师弹琴处,即此寺在宋为白水普贤寺内敕建,铸大士铜像并殿皆高数丈。太宗仁宗真宗俱有御赐宝供三经回禄无存。明嘉靖间旋修,旋燬。万历间敕改圣寿万年寺,寺前有大峨楼,楼前有南戒名宗坊,左竖祗树林坊寺内殿凡七层,一毗卢、一七佛、一天王、一金刚、一大佛、一砖砌旋螺中用铜铸普贤,丈六金身骑象像一接引殿,殿有明末代巡黄冈梧阳刘公捐造。真武祠今废。灵岩寺,在大峨山下,南进高桥宝掌和尚结庐旧址。事在周烈王三十二年,历代重兴。至宋绍兴五年改护国光林寺。明成化元年,又改为会福寺。后天顺四年颁赐龙藏。
棋盘寺,在城南,进高桥经太平墩路口茂真尊者开建坪前,有一泉常温。
蟠龙寺,近新开寺,进黄沙溪冷竹坪唐慧觉禅师开建。
新开寺,在伏虎寺,后鞠家漕万历三年九老洞僧大用建。
香严寺,离伏虎寺后三里。西域香岩尊者居此。西禅寺,在县西南十五里,罗目街上寺以僧名与医王扁鹊同时。
石佛寺,在县西五里,今废。
玉屏寺,在县西十里袁家沟。
弥陀寺,在杨镇场下隔河即二峨山。伽蓝寺,在杨镇场。
茶土寺,在三峨山上。
圆通寺,在四峨山下。上有花山,明印宗和尚住此,祈雨响验感,四众云集,设大戒坛。
观音寺,在太平墩道傍,伍家坪离城南一百里,古洞溪和尚住静处。
本寿寺,在县北二十里,深幽至极,鞠惟律师设戒所。普贤寺,离县二十馀里,宝昙国师开建。
广福寺,即前牛心寺别院,在宝现溪侧,今废。
佛到寺,在睹佛台下,由县南转西,从盘龙寺黄沙溪冷竹坪,开山日得石佛,故名又云不到寺,今废。罗汉寺,在新开寺下,建日有梵僧赴斋,斋毕不见,今废。
果哲寺,今废。
永延寺,在九岭冈下,明周藩建。
法华寺,在二峨山下今废。
大隐寺,在二峨山下。
放光寺,在后山。宋嘉州刺史王良弼奏请开建,今废。净土庵,在桫椤坪上,明神庙初年大智和尚建。真融秦人戒律精严,刻苦供众凡建,立五台伏牛峨眉萦华四常住,最后至普陀开,后海潮寺寺前逼近海涯龙神为,拥千步沙助之,有遗愿碑存。庵切戒子孙不得背众营私,恃强相争。庵左有白龙池,水极甘洌,庵中佛像庄严,细巧最称如意。
卧云庵,在藏经阁右,性天和尚建。后毁,今重建。绝顶无水,惟此庵下有半月池,合山仰汲。
回龙庵,在太子坪上,有戒坛僧三济开建。
大觉庵,在通天塔左。
法慧庵,在太子坪后。
文殊庵,在七天桥右天仙桥左,有坊曰为天一柱白衣庵  富顺庵  永定庵  圣水庵凤凰庵,
普贤庵,在天门石。
般若庵,在锡瓦殿下。
弥陀庵,在锡瓦殿前。
天启庵,在山顶齿牙峰下。
禅定庵  金像庵  胜峰庵
万行庵,即太子坪,僧古智建。
莲花庵  洪范庵  华严庵  华藏庵定慧庵  卓锡庵  毗尼庵  净居庵法华庵  慧日庵  太虚庵  凤岭庵飞龙庵,在玉女峰侧。
解脱庵,在解脱坡上,即观音堂。
呼应庵,在大峨石右呼应峰后。相传智者大师茂真尊者与孙真人弈棋于此,呼应庵侧有棋盘石,有温凉二池,三仙洞、雄黄石庵。今废。
万松庵  佛会庵  白衣庵  慈圣庵禅定庵  钵盂庵
千佛庵,即洪椿坪伏牛山,楚山和尚开建。德心大师重修。梵宇精洁结构,弘敞可容千人此地曲折幽雅最为隐僻矣。
大坪庵  铁峰庵
石笋庵,在石笋沟。
宝掌庵,在佛到寺右。
福寿庵,在大峨石畔,僧性天果开建。庵旧有九曲渠流杯池,昔人觞咏其中,庵前有海棠大数围,高数十丈干,直上二寻,为数百年间物。石踞神水池上,体微侧。
龙泉庵,维那庵月窟庵胜峰庵,俱废。
三望坡茶庵,在中峰寺傍。
流春庵、圆教庵、白云庵,俱废。
妙观庵,在观心坡上。
九老洞茶房,在华严顶上。
洞泉庵,在猪肝洞下。
仪凤庵,在四峨花山下。
洪范庵,有二,一在西坡寺前,一在山顶。
大悲庵,
石佛庵,在宋王观坝下。
三一庵,在瑜伽河下。
立禅庵,在曹溪洞。
宝珠庵,在石笋沟。
半月庵、兴圣庵,俱近圣积寺。
龙凤庵,即伏虎寺右静室前,蒋太史易为萝峰庵。飞龙庵,在玉女峰下,即伏虎寺左静室。
弥陀庵  圣水坪庵
定居庵,在山顶。
龙神堂,在伏虎寺左。
观音堂,在解脱坡。
西龙堂,在梅树垭下,今废。
喜光堂,在万年寺,今废。
本尊堂,在二峨山下。三藏堂,在二峨山下,仰天窝此处,产香梨樱桃。学士堂,在通天塔左。
观心坡禅堂,在顶心坡后,僧空庵开建。
中静堂  大慈堂  沐浴堂
会宗堂,即问宗堂,风道人明光开建。有碑记在伏虎。寺隔溪有太湖庵僧融虚建。庵前有太湖石。
海会堂,在万年寺门外,近左有御赐紫衣及丁云鹏画列代祖师像,八十八轴,今俱毁。惟佛牙尚在重十三觔。
净业堂,在万年寺右,古泉清洌,足供万人。相传下有龙窝。
无量殿,
纯阳殿,在华严寺上明御史郝衡阳建。
龙神殿,在三望坡上。
白云殿,在梅子坡上。常有白云屯聚,俗名云坛。接引殿,在八十四盘下,昔有河间府僧,年八十,至此,见佛像卧荒丛中,乃誓饥七日募修。时大雪,凡露,饿六日,蜀赵翊皇登山,见而悯之,归白督台李公,捐金五百,命僧闻达重修。
雷神殿,在雷洞左。
木皮殿,在初欢喜亭上五里,西域阿婆多开建。即古化城寺。昔有昆明施绍高太后王荩台来此,遇白猿,献二果,啖之,俱仙去。左有古铁碑一道字,皆篆籀,人不能识。
鷟殿,以山形如鸑鷟得名。一云初殿,又云凿井。初殿在观心坡上,骆驼岭下。昔汉蒲公采药见鹿处。后人因立此殿,殿下今尚有蒲氏村,皆公后也。
慈福院,在圣积寺对门,今废。
普安院,在普安桥,今废。
华林院,在青竹桥,久废。
龙门院,在种玉溪上。
惠续尼院,在黑水寺前,即月峰禅师惠通禅师之妹入定处。有黑虎巡廊之异院,内有袈裟玉环,今失。塔院,在学士堂右,圆觉庵下。金装通天和尚全身在内,至今生气宛然。
老宝楼,即真境楼。
玉皇楼,在伏虎寺溪右。
家庆楼,在纸钱街飞来冈大庙后。
大峨楼,在万年寺前。相传鲁班造,蔡总督重建。白衣观音楼,在双飞桥上。
普贤阁,在中峰寺后。
归云阁,在华严寺后。
圣水阁,在大峨石后,高僧化机隐此。明巡抚安庆吴公用先筑此居之。
曹溪阁,在大峨石后僧瑞光建。
清音阁,在双飞桥下琉璃亭后。旧有一大石,名洗心台,台上建阁,今废。
菩萨阁,在白水寺。今废,有榜曰天下大峨山。
朝阳阁,在八十四盘上。
观音阁,在金刚台上卧云庵后。阁前有小睹佛台。楞严阁,在山顶。
藏经阁,在山顶。
万圣阁,在普贤庵下。
贤首阁,在七宝台右。
凉风亭,在无量殿上。
宗漏亭,
玉液亭,俱在大峨石。
琉璃亭,在牛心石。接王亭,在双飞桥上。
四会亭,在万年寺前,有接引佛铜像。
初喜亭,在九岭冈上。
大欢喜亭,在观音岩上三里。
思佛亭,在桫椤坪。
金刚际,
莲花社,在九岭冈上。
九龙坪静室,在莲花石上。
象鼻岩静室  杜多园  牛心镇静室
培风馆,在扪参历井坊后。
普庵桥,在圣积寺西一里。
虎溪桥,在伏虎寺前。
凉风桥,在无量殿上。
解脱桥,在解脱坡下。
玉女桥,
青竹桥,俱在华严寺前。
虎跳桥,在万年寺左,一名七笑桥,为前贤张凤羾安盘程启充徐文华章寓之王宣建。僧瑞堂题。
太平桥,在五十三步上。
万定桥,即古万福桥在大峨石上。
百福桥,即响水桥在歌凤台侧。
三望桥,在中峰寺上。
双飞桥,在牛心寺下,两山相对出,牛心岭自中,亘垂如贯珠,左一水从雷洞坪绕白水寺来,右一水从九老洞绕,洪椿坪来至此界,作二道双虹跨渊凡一桥受一水,一水出一洞。水分黑白即符文水,势如虬龙,奋舞两不相下过桥始狎,久之,乃合有石状,如牛心镇,峡口晶莹,如镜观察西。山张公能鳞,改为洗心石云。相传左桥始轩辕游胜峰时造。右则自汉至宋不知经数修理。古今多以此处为峨山第一胜景。仙女桥,在息心所下窄甚。
仙迹桥,在山顶。
天仙桥,在山顶。
七天桥,在山顶天门石上。
积善桥,在观音岩。自此可达洪椿坪,一名万度桥。有上、中、下三道。
高桥,在灵岩寺前。
震旦第一山坊,在凉风桥下即今伏虎寺。
南戒名宗坊,在万年寺前。
为天一柱坊,在山顶天仙桥左。
扪参历井坊,在山顶铜瓦殿后。
山后七十二古德名庵坊,在山顶大佛坪右。
小金塔,在圣积寺高二丈馀永川万华轩施。
普同塔,有二,一在伏虎寺,逝多林有澄江,大师藏骨。一在四会亭。
小石塔,在玉泉池侧。
渗金小塔四座,在山顶,铜殿侧妙峰募造。
沉香塔,在草庵寺。
肉身有二塔,一是黑水,一是通天。
普同塔,在伏虎乾溪逝多林右。
大僧塔,在红珠山,即开建。伏虎贯之和尚塔也。《古迹考》:双飞桥亭,名白衣观音阁,有孙真人药臼、药罐,又有茂真尊者,禅杖先在后牛心寺继移阁上,后为上川南道陕西李公一鳌取去,旧志云药罐铜质大容数升臼,乃铁质有六足重二十馀斤制,甚古朴,金锡杖或云即孙真人杖,一云黄龙禅师杖。
黑水寺,唐慧通祖院,敕改永明华藏寺赐,有藕丝无缝禅衣一领,古白玉环一枚,今失。
牛心寺宝石,宋三藏过宝现溪揽得,上有眉目,今失。宋嘉州渔人王甲,于江中网得古镜,圜八寸,有雕镂款式,人不能识。持归献白水寺僧某,有徒窃以他往,值神人持戟叱曰:还我宝镜。僧惧,欲走,有虎扼其前,掷镜而窜,不知所在。出洪忠宣公嘉州江心镜记。隆兴三年,寺又有宋太祖仁宗真宗所赐御书百馀卷,七宝冠,金珠璎珞袈裟,金银鉼钵,奁炉匙箸,果垒铜钟鼓锣,磬蜡茶塔芝草之类。又有崇宁中宫所赐钱幡,及织成红幢。仁宗御赐红罗紫绣袈裟宝环,上有御书发愿文曰:佛法长兴,法轮常转,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子孙昌炽,一切众生,同登彼岸。又有嘉祐七年福宁殿御札颁赐经藏经纸,俱碧硾纸销银书,卷首图画一卷,经字俱用销金兼织轮,相铃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帝万岁等字。于花叶中后,三经回禄无存。
海会堂,有明神庙所赐金绣千佛袈裟紫衣,丁云鹏所画八十八祖像。今失,惟佛牙一具。颁赐藏经,其敕尚存。
圜觉庵,有明神庙慈宁宫太后手书佛号,绣金长幡一对,内圜盖亭有乌思藏金银书番经三本,今俱失,惟九层沉香塔尚存。
《方物考》:山巅佛现鸟与山鹊二种,馀鸟俱不能到万年寺,以下则羽族俱备矣。佛现鸟似土画眉,佛放光则语馀时不语,有所谓蟞蛦者蜀都赋蟞蛦山栖是也。如今山鸡雄色,斑雌色黑。
角鸡大于雉头,有二毛角,好斗或云即鹖黄连鸡,五彩俱备,类锦鸡而色更烂然,脚黄色产黄连处,有之王母状如燕色,绀翠尾多而长飞,则尾开如两旗。杜诗王母画下云旗翻是也。
雨道士,亦鸟名,鸣则天雨。
连点七,山溪有之,或曰即鹡鸰,有僧问洪杲如何是连点七,师云:屈指数不及,地上无踪迹。
护花鸟,《益州方物略》云:青城峨眉间,往往有之。至春则啼,其音若云无偷花果,髣髴人言。宋子京《方物略赞》曰:茜首黑裳,黄驳其羽,厥鸣嘤嘤,若禁若护,名而不情,盗者犹惧。
桐花凤,《邑志》云:弓背山桐梓坡产桐花凤,按《朝野佥载》:彭蜀间有此鸟,如指大,五色备具,其冠似凤,食桐花,每花放即来,花落不知所之。
竹鸡  黄鸰鸡
岩鹰,头似猫,有翼,两耳极大,身长二尺,一名催生。昼昏夜明,喜食猫血,鸣则人家有丧,闻者恶之。亦鸺鹠枭鵩之类。
增山雀,觜距俱红章,备五色,其声宛转悠扬,可爱惟冬月有之。
貔貅,自木皮殿以上林间有之,形类犬,黄质白章,庞赘迟钝,见人不惊,群犬常侮之,声訇訇似念陀佛陀佛,能援树食杉松颠并实,夜卧高篱上,古老传名皮裘纪游者,易以貔貅此兽,却不猛两存以备考。虎豹年年有迹于峰顶,不见其形。
猿  獐  熊  麂  岩驴  山牛  毫猪
岩兔,似鼠,无尾。
礼鼠似鼯,毛色深黑,驯扰亲人,投以果实,则前两足捧之,立啖,若拱揖间入厨中捕食。
桫椤花,生峨眉山上,数葩合房春开,叶在表,花在中,根不可移,故人不得为玩。宋子京《方物略赞》曰:聚葩共房,叶附花外,根不可徙,见伟兹世。
木莲花,生峨眉山谷,状似芙蓉,香亦类之。一云:叶似辛夷木,干花夏开,枝条茂蔚,不为园圃所莳。赞曰:葩秀木颠,状若芙蕖,不实而荣,馥馥其敷。按《酉阳杂俎》:乃老学庵所载,忠州溪涧及临邛白鹤山寺,俱有之。白乐天云: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黄心树。大者高五尺,经冬不凋,身如青阳,有白文叶如桂厚大,无脊,花如莲香,色艳腻,皆同独房,蕊有异。四月初始开,自开迨谢,仅二十日。邛僧云:花拆时,有声如破竹。白乐天诗: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云埋水隔无人见,惟有南宾太守知。又画图寄元微之云: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惟有诗人解亲爱,丹青写出与君看。宋濂溪先生巴岳观木莲诗有云:枝悬缟带垂金弹,瓣落苍苔坠玉杯。此又似是白花。明王凤洲载《异物志》
牡丹 芍药 草牡丹 蔷薇 紫荆 蜀葵 木樨花 百合 杞菊 蕙 萱 菊 兰 西番菊 金钱菊
木芙蓉,花开如碗大,树高二丈馀。
锦带,花长蔓柔纤花叶间,侧如藻带然花开,形似飞鸟,亦号鬓边娇。范石湖诗:妍红棠棣妆,弱绿蔷薇枝。北风一再来,飘飘随舞衣。吴下妩芳槛,峡中满荒陂。佳人堕空谷,皎皎白驹诗。
锦被堆花,即蔷薇,唐裴说诗:一架长条万朵春,嫩红深绿小巢匀。只应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织锦人。范成大诗:谁把柔条夹砌栽,压枝万朵一时开。为君也著诗收拾,题作西楼锦被堆。
月月红 石竹子花 竹叶花 扁竹花
野莲花,一云野棉。外紫内白,状如五台,少林金莲花,杜鹃花,山顶最多,三四月开。
良姜花,香如栀子,秋间遍地有之。
海棠,自万年至山下沿山岩,壑处处有之,名野海棠,叶较人家所种者稍大,花亦澹红色,头皆下垂,有似深山隐士,避人不欲露其形影者。
珍珠兰,俗名鱼子兰。
海梅,高仅三尺,冬月开似桃花,结实如樱桃。
鹅毛玉凤花,蓬如钗股秋开,下蘤而须状似禽。楠,有二种,一真楠,作柱栋梁。闰楠止堪供爨具耳。桧,似柏,有刺,叶短而动螫人。
油桫 铁桫 抛杉 层子杉
梧桐 桐油树 白蜡树 椿 冬青 樟 柏白花槿树 黄杨 棕树嘉树,在罗目县东南三十里,阳山江溉两树对植,围各三二尺上引横枝亘二丈相援连理,阴庇百夫其名曰黄葛号,嘉树苏子由诗予生虽江阳,未省到嘉树即此。
野漆树,八九月生子,叶如榧树,珠圆玉立霜华,掩映朗润可爱。
丁树,夏日开花,初放白将萎红。
罗汉松,结实颇肖,又名塔松。状如杉叶,圆细生峰顶,佛顶青,其树叶碧翠,异常生峰顶者,尤具光彩,竹柏生山上,叶繁长而箨似竹,然其𠏉大抵类柏而亭直。万年松其茎最小藏书帙中,经年得水复活。
橙 橘 香橼 指柑 香木瓜 蜜罗柑 梅石榴 海梨 栗 枇杷 葡萄 银杏 柿 榛桃,出绥山者佳。今双飞桥清,音阁小而味美。
龙竹,根有二角,高节实中,可为杖,游山者多采之。千岁竹生山南绝壁间,盛以竹篮培,以砂石悬之,檐前即畅茂,夏三月著花,壅以土则枯死。
月竹,每月一生,又名普贤竹。
对青竹,产峨山。
荆竹 冷竹 刺竹
紫竹,三年始变紫色。
桃竹,皮滑而黄,可为簟席及拄杖,今山中又有桫罗树,作笔筒,更古朴可爱。
慈竹,即子母竹,性丛产,根不外引,其密间不容笴。笋生夏,秋阅藏,枝叶乃茂。蜀中此竹最多,云是岷峨分来。
普贤菜,
罗汉菜,叶似豆苗。东风菜,生山谷间,一名断续藤。行人渴则取汁饮之。龙巅菜,似椿树,头有刺。
白芥菜,满山自生,在九老洞尤佳。
绿菜,黄山谷有赞。
甜菜  岸边菜
苦菜,即龙葵,三月生,六月花从叶出,茎直花紫,八月实黑而落,其根复生,经冬不枯。
懒菜,即黄连颠。
蕨菜,《琅嬛记》云:猿啼之处,蕨乃多有,每一声遽生万茎,此物根可为粉、为饼、饦、苗可为蔬。
珍珠菜,生水石上,翠楼纤条首,如珍珠,可蔬醯煮,可携千里。
齑菜,开白花,春时广有。
马兰菜,叶似三漆而小,花开似小菊,澹紫色,春时嫩叶曝乾,可代旨蓄。
巢菜叶,似槐而小,子如小豆,夏时种以粪其田,苗可作蔬,入羹即薇菜也,气味似豌豆。
石瓜,生峨眉山树端挺,叶肥滑如冬青椹,似桑花色浅黄,实长椭壳解而子始见,以其形似瓜故名,煮为液治痹。
紫河车,药名。
黄精,峨山产者甚佳。
何首乌 天门冬 苍朮 王不留行 威灵仙山药 龙胆草 益母草 茱萸 青木香
白豆蔻 黄连 三七 五加皮 苍耳 栀子常山 茵陈 金毛狗 芍药 马蹄香 升麻川乌 紫菀 沙参 吴茱萸 独活 半夏桔梗 草乌
南星山中,岁饥掘得连蒸三昼宵,可以为粮。
夏枯草,煎水盥面不皱。
普贤线树上苔,须蔓引而成长数尺,或言深谷有寻丈者,煎汤服治心气疼痛有效,方物略曰仙人绦,即此物。
金星草,叶似萱,背有点,双行相偶,黄泽似金星,故又曰金钏草,可敷疽疮及丹石毒,喉生乳鹅,捣水饮之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