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目录

 剑山部汇考
  图〈缺〉
  考
 剑山部总论
  图书编〈大小剑门山总叙〉
 剑山部艺文一
  剑阁铭          晋张载
  剑门铭〈并序〉     唐柳宗元
  剑门铭          李德裕
  大剑山记         宋王恽
  剑门山记          于卲
 剑山部艺文二〈诗〉
  幸蜀西至剑门       唐元宗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            岑参
  剑门            杜甫
  飞仙阁           前人
 剑山部选句
 剑山部纪事
 剑山部杂录
 巫山部汇考
  图〈缺〉
  考
 巫山部艺文一
  巫山赋          宋苏辙
  神女庙记         马永卿
 巫山部艺文二〈诗〉
  巫山高          齐王融
  前题           梁元帝
  折杨柳           同前
  巫山高           范云
  赋得巫山高         王泰
  巫山高           虞羲
  前题            费昶
  前题           陈后主
  前题            萧佺
  前题          隋李孝贞
  夜过巫山         崔仲方
  巫峡           唐杨炯
  巫山高          卢照邻
  前题           张循之
  巫山           张子容
  巫山高          阎立本
  感遇诗          陈子昂
  巫山高          沈佺期
  峡中作           卢象
  古风            李白
  宿巫山下          前人
  上三峡           前人
  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前人
  感兴二首          前人
  巫山峡          皇甫冉
  巫山行二首         孟郊
  巫山高           于濆
  巫山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古意            常建
  巫山高          明刘基
 巫山部杂录
 巫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七卷

剑山部汇考

《山海经之高梁山》秦伐蜀所过之石牛道钟会入蜀所踰之剑关

剑山,本名高梁山,又名梁山。其山有二,一为大剑山,一为小剑山。俱在今四川剑州城北二十馀里,两山相属,连亘数百馀里,高入云表,乃川之东门也。形势极为险峻,登者凿石架阁,乃得踰越。唐李白所谓一夫守险,万夫莫开者此也。


《山海经·中山经》:崌山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可以走马。〈按《四川总志》《山海经》高梁山,即今剑山也〉《水经漾水注》:清水合白水,又东南径始平侨郡南,又东南径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崄飞阁涌,〈一作通〉衢故谓之剑阁也。张载铭曰:一人守险,万夫沬趄。信然。故李特至剑阁而叹曰: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奴才也。按《方舆胜览》:利州东路利州剑阁,在绵谷葭萌县。欧阳詹栈道铭云:斜根玉垒,旁缀青泥,揔庸蜀之道涂,统岐雍之康庄。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作《剑阁赋》云: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大剑城,《元和志》云:即秦张仪、司马错伐蜀所由路,又谓之石牛道。
小剑城,在益昌县西南五十里,去大剑城三十里,连山险绝飞阁通剑,故谓剑也。
隆庆府梁山,在普安县西北四十九里,一名大剑山,姜维拒钟会于此。
剑阁,
飞仙阁,俱在梁山。
剑门关大剑山,在剑门县,亦名梁山,又有小剑山在其西北三十里。又有小剑故城,在益昌县西南五十里。《舆地广记》云:山有小石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昔秦伐蜀而不知道,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粪金,欲以遗蜀。蜀王负力而贪,乃令五丁开道引之,秦因使张仪、司马错引兵寻路灭蜀,谓之石牛道。至永平中,司隶杨厥又凿而广之,自县东南经益昌戍,又东南入剑州普安县界,即钟会伐蜀之路。其地连山,绝险,又谓之剑阁道。大剑虽号天险,有阨塞可守,崇墉之间径路颇夷,小剑则凿石架阁,有不容越,太白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者是也。又按:二剑,古不以关名。《寰宇记》云: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阁道,以通行路,见此,立剑门县,以大剑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晋元康中,李特随流人入蜀,至剑阁,顾盼险阻曰:刘禅有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龙岩在剑门县西一里,洞穴可坐百许人。《雪斋小说》云:王建为盗,朝廷捕之,急逃于剑门巨石穴中。剑门,李德裕题云:奇峰百仞,悬清眺出,岚烟迥若,戈回日高,疑剑倚天参差,霞壁耸合,沓翠屏连,想是三刀梦森然在目前。
玉女台,在大剑山绝顶上,峭壁千仞,下瞰古道,行人如蚁,有小石刻云,玉女炼丹之所。
仙女观,在梁山之顶。李宗谔《图经》云:在县东五十里北崖顶。唐先天二年置。道士焚修,去观仅一里,渡仙女桥,有烧丹台,岩畔有仙女影。近代以来,改为禅院。按《四川总志·山川考》: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一名梁山。《山海经》:高梁之山,西接岷峨,东引荆衡。刘仪凤《剑阁记》:梁山之险,蜀所恃以为外户,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之辟,如剑之直,故又名剑门山。
小剑山,与大剑山相属,秦欲伐蜀而道不通,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其后,言能粪金,欲以遗蜀,蜀王负力而贪,乃令五丁开道引之,秦因灭蜀,大剑虽号天险径,路颇夷,小剑凿石架阁,险不容越。
《剑州志·山川考》:大剑山,在州东北八十里,一名梁山,一名剑阁,一名剑门,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对如门,山口为剑门关,其地连山,接险实一州之形,胜两川之咽喉也。
小剑山,在大剑山西北三十里。
龙岩,在剑门山,洞口斜入甚邃,岩有悬泉,随穴下注,居民遇旱取水,祷雨辄应。有宋人隶书龙岩二字于额。
大剑溪,发源大剑山,自剑门关流出至志公寺,北折为鱼子溪,至大仓岭入于黄沙江。
小剑溪,发源小剑山,东过凉水沟,瀑布崖至两溪口,与大剑水合流。
《古迹考》:石牛道,在大剑山关口,即秦伐蜀路。
李杜祠废址,在剑门关。
思贤楼,在剑门关,宋人画晋张载、唐李白、杜甫、柳宗元四贤像于其上。
飞仙阁遗址,在剑门关半里许,梯石而上。

剑山部总论

《图书编》

大小剑门山总叙

蜀地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盖以群峰剑插,两山如门,信有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者。自晋唐以迄于今,巨卿逸士,登游唱和,篇牍累积,有说有铭,有词有诗,非止一家。而所以形容其险者,殆尽披阅诸公著述,益增吊古探幽之想。遂为考订复以广其传。庶几四方之士,谈剑门之险者,一览之馀,则奇峰绝嶂,宛乎在目矣。虽然险固可称,而有天下国家者,初不恃此,以为重盖在德,不在险也。

剑山部艺文一

剑阁铭          晋张载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踰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沬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剑阁铭〈并序〉     唐柳宗元
惟蜀都重险多货,混同戎蛮人。庞俗剽嗜为寇乱。皇帝元年八月,师丧众暴,群疑不制,妖孽扇行,怙恃富强,滔天阻兵,攻陷他郡。北包剑门,凭负丘陵,以张骜猛,坚利锋镝,以拒大顺。谓雷霆之诛,莫以加也。惟梁守臣礼部尚书,严公以国害为私雠,以天讨为己任,推仁仗信,不待司死,而人致其命,立义抗愤,不待喋血,而士一其心。悉师出次祗候明,诏凡诸侯之师,必出于是,储偫飨赉,取其丰穰。乃遣前军严秦,奉扬王诛,诞告南土。十一月,右师逾利州,蹈寇地,乘山斩虏,以遏奔冲。左师出于剑门,大攘顽嚚,谕引劫胁,蚁溃鼠骇。险无以为固,收夺利地,以须王师。刲刳肾肠,振拔根柢。俾无以肆毒,用集我勋力,鼓一振,元戎启行。取其渠魁,以为大戮。由公忠勇,愤悱授任,坚明谋猷,弘长用能。启辟险阨,夷为大涂。消沮害气,对乎天意。帝用休嘉,议功居首,增秩师长,进为大藩,宅是南服。将校群吏,愿刊山石,眧著公之功,垂号无穷。铭曰:并络坤垠,时惟外区。界山为门,环于蜀都。丛险积货,混并羌髳。狂猾窥隙,狺狺啸呼。凭据势胜,厚其凶徒。皇帝之仁,宥而不诛。暴非德驯,害及巴渝。乃出王旅,乃咨列岳。牧臣司梁,当其要束。器备攸积,糗粮是蓄。人无增赋,师以饶足。喋血誓士,元机在握。分命貔貅,陈为犄角。右逾岷山,左直剑门。攻出九地,上披重云。攀天蹈空,夷视阻艰。破裂层垒,殄歼群顽。内获固圉,外临平原。天兵徐驱,卒乘啴啴。大憝囚戮,戎夏咸欢。帝图厥功,惟梁是先。开国进位,南服于藩。邦之清夷,人以完安。铭功鉴乱,永代是观。

剑门铭          李德裕

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层岑峻壁,森若戈戟。万壑奔东,双飞高阙。翠岭中横,黵然黛色。树兹雄屏,以卫王国。峰拔并干,溪回沟洫。严守重扃,隐如临敌。运有隆替,地无险阨。闭于昏顽,开于有德。马错西戎,蜀侯败绩。艾出阴平,禅亦来格。粤在宪祖,英为四克。始剪蜀妖,遂清邛僰。蛮夷轧道,诸侯述职。武臣铭之,金石乃刻。

大剑山记         宋王恽

大剑山,在剑门县,亦名梁山。又有小剑山,在冀西北三十里。又有小剑故城,在益昌县西南五十里。《舆地广记》:山有小石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昔秦伐蜀而不知道,则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粪金,欲以遗蜀。蜀王负力而贪,乃令五丁力士,开道引之。秦因使张仪、司马错引兵,寻路,灭蜀,谓之石牛道。至永平中,司隶杨厥又凿而广之。自县东南,经益昌戍。又东南入剑州普安县界,即钟会伐蜀之路。其地连山绝险,又谓之剑阁道。大剑虽号天险,有阨塞可守,崇墉之间,径路颇夷。小剑则凿石架阁,有不容越。太白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者是也。又按二剑,古不以关名,《寰宇记》云: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阁道,以通行路,于此立剑门县,以大剑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晋元康中,李特随流人,入蜀至剑阁,顾盼险阻,曰:刘禅有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

剑门山记          于卲

《易》曰:艮为山,为径路,为门阙梁山之有剑阁也。厥象备焉,首以峨眉足以荆巫,前褒斜而后灵关,横亘乎数千里之间,孕川含陆以作全蜀,趋蜀之路必由是山,连峰接天上,绝飞鸟极于此也。峭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斯辟如剑,斯植辨经术之可从于彼也。于戏上古圣人之宅于九囿也,必因山川之固为设堡障以安之,恐其自绝于一方也。虽有高深之阻,必启行路通之,是故天下书同文,教同体,梯航内向,而祸乱不作。观乎剑阁,见圣人之德为伟。夫抉连山,开积阻,剖磐石,擘崇峦,呀然洞裂,斗绝千仞,远迹奇伏,神灵怪异,谓之天造之资,则有攻凿之形矣。谓之人力之用,则无倚拔之势矣。岂五丁为役欤。泯泯茫茫,不可得而详也。若乃迫隘之所,容邅回而后通,翕巴汉之万辙,总岷嶓之重险,一夫而禦之,则三军无所施其勇。覆篑而防之,则逸足不能踰其阻。故汉高因焉以定楚项之难,元宗幸焉以销阳九之变。蜀王无道,惠文伐之,公孙僭号,光武灭之。由是而言,则剑门之险,所以助顺,不以兴乱,所以辅中州,不以限荒服,苟戎夷议,侵轶狂愚,怀割据,逆天反道,必覆败随之。皇帝谅阴之初,岁在己未,渔阳公作镇之一纪也。蛮夷之众寡,君长之情伪,道途之险易,攻守之利病,皆暗得于胸中,不差于毫发矣。而犬戎承我遏密,犯我亭障,以其控弦十万,与群蛮之师,出沉黎,出大井,出僰道,出仇池,边兵禦之,不胜敲然。有北阙剑关而拒。我后援西入蜀都,而全其地。时西州伯朝觐京师,寇出不虞,群情大骇。朝廷固已知渔阳公举无遗策,仍发禁卫貔貅之旅,俾受律于公。公元合庙谋,分军守隘,且度其能来而不能用,可取而不可迫,命诸营坚壁,勿得战,收军入阁道,示之以无人。贼见诸壁不可攻,而剑门不设备,果疑有伏,莫敢前窥。公曰:彼悉锐而来,谓所行无却,今顿军数日,其气已衰,且入我既深,多而不整可以击之矣。乃夜出精卒,捣其前营,群凶震扰,骇若堤溃。弃其矛甲者,十有四五。颠于坑谷者,不可胜计。公命缓逐,勿遏其归,既而又破之于龙安,不二旬,缘边千里之寇,悉烧营遁去。危邦载合,天府载宁,州闾以出溺,相存父子以厥初相欢,自蕃戎为梗,未有若兹岁之甚。惟中权制胜,未有若是役之大。天子闻而嘉之焉,即下诏书劳之,略曰:微公戮力王室,蜀其左衽矣。德音褒倚也如此。于戏,仁者由剑门以之为福,不仁者由剑门以之生祸。独渔阳公之克戎于是也,配乾功之可久,与坤德而同顺,革戎心于永代,扬天声于无极。昭昭焉,难乎,其与京矣。昔班孟坚勒铭燕然,纪窦耿勋业。夫燕然无瑰异之迹,徒以书其片石,不见录载,然人到于今称之。而剑门井络垂芒,坤维蕴灵,渔阳得其形便,辉灼藩翰,语乎山则有画象之奥,语乎人则有盖代之绩,而颂声不著于燕然,英名不加于窦耿,抑当时之所取,而吾党之所病者,予剖符列郡,祗服元侯耳。目所得称传罕备,虽言之不逮,其可已乎。是用纂述,为剑门记。

剑山部艺文二〈诗〉

幸蜀西至剑门       唐元宗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            岑参


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平明地仍黑,亭午日暂赤。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与时忽开闭,作固或顺逆。磅礡跨岷峨,巍蟠限蛮貊。星当觜参分,地处西南僻。陡觉烟景殊,杳将华夏隔。刘氏昔颠覆,公孙曾败绩。始知德不修,恃此险何益。相公总师旅,远近罢金革。杜母来何迟,蜀人应更惜。暂回丹青虑,少用开济策。二友华省郎,俱为幕中客。良筹佐戎律,精理皆硕画。高文出诗骚,奥学穷讨赜。圣朝无外户,寰宇被德泽。四海今一家,徒然剑门石。

剑门            杜甫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不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悽怆。三皇五帝前,鸡犬莫相放。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飞仙阁           前人

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攲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剑山部选句

唐·陈宇《送许中庸》诗云:剑门当石隘,栈道入云危。李白《巡南京歌》: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剑壁门高五千丈,石为楼阁九天开。
杜光庭《剑门诗》:谁运乾坤陶冶功,铸为双剑倚苍穹。题诗曾驻三天驾,碍日长含八海风。
宋·杨日严《剑关》诗:倚天双剑峰峦峻,控蜀三刀郡府雄。
《方舆胜览》:肃奉涣纶,出临坤户。〈又〉五百馀里之石穴,万夫莫当之剑门。〈又〉环数千里,而行者侧立。纵百万众,而谁其敢当。〈又〉因石为关,正欲守关于坤轴。平戎有剑,岂徒倚剑于天津。〈又〉守当要地,是为双剑之门。体若大邦,式应三刀之梦。〈又〉所谓一夫当关,而万夫莫开,何必三里为城,而七里之郭。

剑山部纪事

《魏志·钟会传》:钟会,字士季,太傅繇小子也。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四年,诏统兵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蜀,破关城。蜀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邓艾追姜维到阴平,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发,遂长驱而前。会与诸葛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维等闻瞻已破,率其众东入于巴。
《传信记》:上幸蜀,回,车驾次剑门。门左右岩壁峭绝,上谓侍臣曰:剑门天险若此,自古及今,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耶。因驻跸题诗曰: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其诗,至德二年普安郡,太守贾深勒于石壁,今存焉。

剑山部杂录

《方舆胜览》:向韬议云:剑门天险,一夫荷戈,万夫莫当。赵季良语伪蜀王孟知祥,乞守剑门,曰:若衍兵守剑门,大将虽未至,吾无内顾忧。

巫山部汇考

川东之巫山

巫山,在今四川夔州府巫山县城南,隔江一里。其山有十二峰,一名望霞,一名松峦,一名朝云,一名翠屏,一名集仙,一名聚鹤,一名净坛,一名起云,一名上升,一名飞凤,一名登龙,一名圣泉。森立云外秀美,异常,而大江径绕其下,两山相夹,飞流湍急,又接连诸山。绵亘七百馀里,昔人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良不诬也。


《水经》:江水又东径巫峡〈注〉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
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注〉新崩滩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唯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血涂。《山海经》作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血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血,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一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渌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旧本作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世说注》《荆州记》作属引清远〉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山南名山巫峡,在夔州巫山县西,楚置巫郡。《荆州记》:信陵县西二十里有巫峡。〈注〉建平郡信陵县,今归州巴东县。《通典》:晋置建平郡于巫山县。
《方舆胜览》:夔州路夔州巫山,有十二峰,曰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其下,即巫山神女庙。
巫峡,在巫山县之西,郦道元《水经注》云:杜宇所凿以通江水。《图经》云:此山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凝结翼附,并出青云,谓之巫山。有十二峰,上有神女庙,阳云台高一百二十丈。
三峡,谓西峡、巫峡、归峡。盛弘之《荆州记》云: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及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溯沿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
《四川总志·山川考》:巫山,在巫山县南,形如巫字,故名。
巫峡,在巫山县治东三十里。
《夔州府志·山川考》:巫山,在巫山县治南,隔江一里,大江之滨,形如巫字。
巫峡,在治东四十里。与西陵、归峡并称三峡,绵亘七百馀里,两岸多猿。
巫山十二峰,在治东三十里,江之北沿峡一百六十里,屹列江干,所谓削出芙蓉也。
望霞峰,其峰特出霞彩晖映。
松峦峰,古松蓊郁。朝云峰,高峙,每日出常有彩云。
翠屏峰,耸翠如屏。
集仙峰,峰顶石列,如仙相聚。
聚鹤峰,上有松杉,夜多鹤聚。
净坛峰,其石秀净。
起云峰,其峰常有云气腾起。
上升峰,其峰突兀,势若飞升。
飞凤峰,形如凤翔。
登龙峰,其形蜿蜒,如龙腾霄汉。
圣泉峰,峰顶有泉清洌。

巫山部艺文一

巫山赋          宋苏辙


过瞿唐之长江兮,蔚巫山之嵯峨。云孤兴其勃勃兮,北风慨其扬波,山嵚崟而直上兮。越至神女之所,家峰连属以十二兮,其九可见而三不知蹊,遂芜灭而不可陟兮。元猿黄鹄四顾而鸣,悲览松柏之青青兮。纷其若江上之菰蒲,维其大之不可知兮。有接云之修柯蔓,草蒙茸以翳兮。飞泉洁清,而无沙亭,亭孤峰其下丛木交错,而不明兮,若有美人惨然,而长嗟敛手危立以右顾兮。舒目远望,恍然而有所怀,俨峨峨其有礼兮。盛服寂寞而无哗,临万仞之绝险兮。独立千载而不下,追怀楚襄之放意肆志兮。溯江千里而远来,离国去俗兮。徘徊而不能归,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见兮。想游步之逶迟,筑阳台于江干兮。睹氛氲之参差,唯神女之不可以求得兮。此其所以为神湛,洋洋其无心兮。岂其犹有怀乎。世之人朝云蔚其晨兴兮,暮雨雰其下注,变化倏忽不可测兮。俄为鸟而腾去,忽然而为人兮。佩玉锵以琅琅,爱江流之清波兮。安燕处乎高唐,彼蛟龙之多智兮。尚不可执以罝罦,矧丹丘之苍翠兮。又谁识其有无。

神女庙记         马永卿

永卿自少时读《文选》,高唐等三赋,辄痛愤不平,曰宁有是哉,且高真去人远矣。清浊净秽万,万不侔必亡,是理思有以辟之,病未能也。后得二异书,参较之然。后详其本末,今按《禹穴纪》:异及杜先生墉城集仙录,载禹导岷江至于瞿唐实上,古鬼神龙蟒之宅,及禹之至护,惜窠穴作为妖怪。风沙昼暝迷失道路,禹乃仰室而叹,俄见神人状类天女,授禹太上先天呼召万灵玉,篆之书且使其臣,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为禹之助禹于是。能呼吸风雷,役使鬼神开,山疏水无不如,志禹询于童。律对曰:西王母之女也。受回风混合万景,鍊形飞化之道。馆治巫山禹至,山下躬往谒,谢亲见神人。倏忽之閒,变化不测,或为轻云,或为霏雨,或为游龙,或为翔鹤。既化为石,又化为人千状,万态不可殚述,禹疑之而问童律,对曰:上圣凝气为真,与道合体,非寓胎禀化之形,乃西华少阴之气也。且气之为用弥纶,天地经营动植大满,天地细入毫发在人,为人在物,为物不独化为云雨。龙鹤而已。仆始读其书,甚骇异之,既而深思则皆合于易焉。所谓西王母之女者。则有合于坤为母,兑为少女之说。所谓变化不测者,则有合于阴阳不测,妙万物之义,岂不灼灼明甚哉。易之为书,与庄子多有合易者,阴阳之书以九六为数,而南华开卷亦有南鹏、北鶤。九万六月之说,概可见矣。又庄子所载藐姑射之神人,大似今之神女,且其言曰:肌肤若冰雪,则有合乎金行之色,绰约若处子,则有合乎少阴之气,游乎四海之外则可见其神。之无方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则又见乎秋之成物,故郭象注云夫神人者,即今所谓圣人也,斯得之矣。仆因悟易之,少女庄子之神人郭,象之圣人今之神女,其实一也。仆然后知神女者,有其名而无其形,不堕于数不囿于形,超男女相出生,灭法故能出,有入无乍隐,乍显举要,言之乃西方浩灵,七气之中少阴,之灵耳。岂世俗所可窥哉。且楚辞者文章之大渊薮也,而屈宋为之冠故,离骚独谓之经此。盖风雅之再变者,宋虽小儒然,亦其流亚。自两汉以下,未有能继之者。今观《文选》《二赋》,比之《楚辞》陋矣。试并读之,若奏桑濮于清庙之侧,非玉所作决矣。故王逸裒类楚辞甚详,顾独无此二赋,自后历代博雅之士益广《楚辞》,其稍有瓜葛者,皆附属籍惟,此屡经前辈之目,每弃不录益知其赝矣。此盖两晋之后,肤浅鮿生戏弄笔研剽,闻云雨之一语,妄谓神女行是云雨,于阳台之下,殊不知云雨即神女也。乃于云雨之外,别求所谓神女者,其文疏谬可笑,大率如此,仆今更以信史质之,怀襄孱主也。与强秦为邻,是时大为所困,破汉中轹上庸猎,巫黔拔郢都烧,夷陵势益骎,骎不已,于是襄王乃东徙于陈,其去巫峡远甚,此亦可以为验也。且《文选》杂伪多矣,昔齐梁小儿有伪为西汉文者,东坡先生用数语破之,何况战国之文章杰然,出西汉之上,岂可伪为哉。噫,峡之为江其异矣乎。远在中州之外,而行于两山之间,其流湍驶而幽深,故无灌溉之利,若求之古人,是盖远遁深居,之士介然自守利,不交物若鲍焦,务光之徒,今吾侪小人乃,敢浮家泛宅没世,穷年播弃秽,浊日夜喧鬨其罪,大矣神不汶,杀亦云幸也。且峡既介洁清閟如此,乃陆海之三神山也。且宜阆苑真仙,指以为离宫别馆,诞降尔众之厚,福故凡往来者,既济矣当于此,致谢未济矣。当于此致祷以无忘神之大,德云绍兴十有七年二月,永卿赴官期道出祠,下既以祗谒若有神,物以郁发仆之夙。心者因备述以大阐,扬神之威命,明辟且为迎。飨送神之诗,用相祠事系之碑末,曰夔子之国,山曰巫,考验异事,闻古初有龙十二,腾太虚,仙官适见,严词吁,霹雳一声,反下徂,化为奇峰,相与俱至,今逸气不尽,险夭矫,尚欲升天衢,壮哉。绝境天下,无宜为仙圣之攸,居仰惟高,真握珍符,镇治名山,奠坤隅。昔禹治水何,勤劬按行粤,至万鬼区妖怪护,惜纷恣睢风沙。昼晦迷道途神,人亲御八景舆授禹。丹篆之灵书,文命稽首受,宝图手握造。化幽明枢驱,役鬼神才,斯须万灵恐,惧听指。呼巨凿振,响轰雷车,回禄烈火,山骨菹垦,辟顽狼如泥涂,岷江东去无停潴,傥非神人协,禹谟怀襄正。怒民其鱼,大功造成反,清都朝游阆,苑暮蓬壶,呼吸日月饮云。腴频视浊世,嗟卑污江皋古庙,象储胥神兮。幸此留踟蹰自古,高泽常沾濡逮,今疲瘵蒙昭苏。巴峡野人,貌瘠臞愿降丰,岁朝夕餔。出入樵采无,于菟客舟性,命寄须臾愿。赐神庥保厥,躯往来上,下无忧虞日,则居兮月则诸。繄严奉兮永不渝。

巫山部艺文二〈诗〉

巫山高          齐王融


想像巫山高,薄暮阳台曲。烟霞乍舒卷,蘅芳自断续。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前题》元帝
巫山高不穷,迥出荆门中。滩声下溅石,猿鸣上逐风。树杂山如画,林暗涧疑空。无因谢神女,一为出房栊。

折杨柳           同前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巫山高           范云

巫山高不极,白日隐光辉。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岩悬兽无迹,林暗鸟疑飞。枕席竟谁荐,相望空依依。

赋得巫山高         王泰

迢递巫山竦,远天新霁时。树交凉去远,草合影开迟。谷深流响咽,峡近猿声悲。只言云雨状,自有神仙期。

巫山高           虞羲

南国多奇山,荆巫独灵异。云雨丽以佳,阳台千里思。勿言可再得,特美君王意。高唐一断绝,光阴不可迟。

《前题》费昶

巫山光欲晚,阳台色依依。彼美岩之曲,宁知心是非。朝云触石起,暮雨润罗衣。愿解千金佩,请逐大王归。

《前题》陈后主

巫山巫峡深,峭壁耸春林。风岩朝蕊落,雾岭晚猿吟。云来共荐枕,雨过非感琴。仙姬将夜月,度影自浮沉。

《前题》萧佺

巫山映巫峡,高高殊未穷。猿声不辨处,雨色讵分空。悬崖下桂月,深涧响松风。别有仙云起,时向楚王宫。

《前题》隋·李孝贞

荆门对巫峡,云梦迩阳台。燎火如奔电,坠石似惊雷。天寒秋水急,风静夜猿哀。枕席无由荐,朝云徒去来。

夜过巫山         崔仲方

荆门秋水急,巫峡断云轻。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

巫峡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汎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巫山高          卢照邻

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氛。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况复远思君。

《前题》张循之

巫山高不极,合沓状奇新。暗谷疑风雨,阴崖若鬼神。月明三峡晓,潮满九江春。为问阳台客,应知入梦人。

巫山           张子容

巫岭岧峣天际重,佳期夙昔愿相从。朝云暮雨连天暗,神女知来第几重。

巫山高          阎立本

君不见,巫山高高半天起,绝壁千寻画相似。君不见,巫山磕匝翠屏开,湘江碧水绕山来。绿树春娇明月峡,红花朝覆白云台。台上朝云无定所,此中窈窕神仙女。仙女盈盈仙骨飞,清容出没有光辉。欲暮高唐云雨送,今宵定入荆王梦。荆王梦里爱秾华,枕席初开红帐遮。可怜欲晓啼猿处,说道巫山是妾家。

感遇诗          陈子昂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巫山䌽云没,高丘正微茫。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巫山高          沈佺期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徘徊作行雨,婉娈逐荆王。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峡中作           卢象

高唐几百里,树色接阳台。晚见江山霁,宵闻风雨来。云从三峡起,天向数峰开。灵境信难见,轻舟那可回。

古风            李白

我行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没,樵牧徒悲哀。

宿巫山下          前人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唐。雨色风吹去,南行逐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上三峡           前人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前人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我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猿啼,松瞑已吐月。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感兴            前人

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锦衾抱秋月,绮席空兰芬。茫昧竟谁测,虚传宋玉文。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四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去,清风见楚宫。

巫山峡          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巫山行           孟郊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千载楚襄恨,遗文宋玉言。至今晴明天,云结深闺门。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峭壁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春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巫山高           于濆

何山无朝云,彼云亦悠扬。何山无暮雨,彼雨亦苍茫。宋玉恃才者,凭虚搆高唐。自垂文赋名,荒淫归楚襄。峨峨十二峰,永作妖鬼乡。

巫山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篷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凝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古意            常建

楚王竟何去,独自留巫山。偏使世人见,迢迢江汉间。驻舟春溪里,皆愿拜灵颜。寤寐见神女,金纱鸣佩环。闲艳绝世姿,令人气力微。含笑竟不语,化作朝云飞。

巫山高          明刘基

巫山高哉郁崔嵬,下有江汉浮天回。深林日月照不到,洞谷阖辟生风雷。危峰半出赤道中,落日猿狖鸣声哀。虎牙赤甲𩰚雄壮,风气以之而隔阂。楚王遗迹安在哉。但见麋鹿跳蒿莱。当时忠臣放泽畔,乃与靳尚相徘徊。山中妖狐老不死,化作妇女莲花腮。潜形谲迹托梦寐,变幻涕泪成琼瑰。神灵震怒不可祷,云雾惨淡昏阳台。猛风吹雨洗不尽,假手秦炬歊飞灰。精诚感应各以类,世间妖孽匪自来。君不见,商王梦中得良弼,傅岩之美今安匹。巫山何事近楚宫,终古怨恨流无穷。

巫山部杂录

《云溪友议》:第秭归县繁知,一闻白乐天将过巫山,先于神女祠,粉壁大书之曰:苏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白公睹题,怅然,邀知。比至,曰:历山刘郎中禹锡,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诗于此,怯而不为。罢郡经过,悉去千馀首诗,但留四章而已。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绝唱也。而人造次不合为之。沈佺期诗曰:巫山高不极,合沓状奇新。闇谷疑风雨,幽崖若鬼神。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为问阳台客,应知入梦人。王无竞诗曰: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徘徊作行雨,婉娈逐荆王。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李端诗曰:巫山十二重,皆在碧岩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猿声寒渡水,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去,千秋见楚宫。皇甫冉诗曰: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白公但吟四篇,与繁生同济,而竟不为。故太尉李德裕镇渚宫,尝谓宾侣曰:余偶欲遥赋巫山神女一诗,下句云:自从一梦高唐后,可是无人胜楚王。昼梦宵征巫山,似欲降者,如何。段记室成式曰:屈平流放湘沅椒兰,久而不争,卒葬江鱼之腹,为旷代之悲。宋玉则招屈之魂,明君之失,恐祸及身,遂假高唐之梦,以惑襄王,非真梦也。我公作神女之诗,思神女之会,惟虑成梦,亦恐非真。李公退,惭,其文不编集于卷也。
《林水录》:大巫山,非唯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

巫山部外编

《集仙录》: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回风混合万景,鍊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禹策召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斲石疏,波决塞导。阨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禹尝诣乎崇巘之,巅顾盻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近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天地之本者,道也。运道之用者,圣也。圣之品次真人,仙人也。其有禀气成真,不修而得道者,木公金母是也。盖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光,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昔师三元道君,受上清宝经,受书于紫清阙下,为云华上宫夫人,主领教童真之士。理在玉英之台,隐见变化,盖其常也。亦由凝气成真,与道合体。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且气之弥沦天地,经营动植大包,造化细入毫发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抱关天马,启涂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召禹使坐。而言曰:夫圣匠肇兴剖大混之,一朴发为亿万之,体发大蕴之,一苞散为无穷之,物故步三光而立乎。晷景封九域而制乎。邦国刻漏以分昼夜寒,暑以成岁纪兑离,以正方位山川以分。阴阳城郭以聚民,器械以卫众舆,服以表贵贱禾黍。以备荒歉凡此之,制上禀乎。星辰而取法乎。神真以养有形之物也,是故日月有幽,明生杀有寒暑雷震。有出入之期,风雨有动静之常,清气浮乎。上而浊象散于下,废兴之数治乱之运,贤愚之质善恶,之性刚柔之气,寿夭之命贵贱之位,尊卑之序,吉凶之感穷达。之期此皆禀之于道,悬之于天而圣,人为纪也。性发乎天,而命成乎人。立之者,天行之者。道道存则有道,去则非道无物不可存也。非修不可致也。元老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将自复,复谓归于道,而常存者也。道之用也,变化万端而不足其一,是故天参元,元地参混黄人参道。德去此之外非道也哉。长久之要者,天保其元地守其物,人养其气所以全也。则我命在我,非天地杀之鬼神害之,失道而自逝也。志乎哉,勤乎哉,子之功及于物矣,勤逮于民矣。善格乎天矣。而未闻至道之要也,吾昔于紫清之阙,受书宝而勤之我,师三元道君曰:上真内经。天真所宝封之金台,佩人太微则云轮上,往神武抱关振衣瑶。房遨宴希林,左招仙公,右栖白山,而下盼太空汎乎。天津则乘云骋,龙游此名山,则真人诣房万人,奉卫山精伺,迎动有八景玉轮,静则宴处金堂,亦谓之太上玉佩,金珰之妙文也。汝将欲越巨海,而无飙轮渡,飞砂而无,云轩陟阨涂而。无所舆涉泥波,而无所乘陆则困于。远绝水则,惧于漂沦将。欲以导百谷,而浚万川也危乎,悠哉太上悯。汝之至亦将,授以灵宝真,文陆策虎豹,水制蛟龙断,馘千邪检。驭群凶以成汝之功也其在乎,阳明之天也。吾所授宝书亦可以出入水火啸,幽叱冥收束虎豹呼召,六丁隐沦八地,颠倒五星久视,存身与天相倾也。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元圭以为。紫庭真人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宋玉。作神仙赋以,寓情荒淫秽芜高,真上仙岂可。诬而降之也,有祠在山下,世谓之大仙隔,岸有神女之石,即所化也复有。石天尊神女坛侧有,竹垂之若。彗有槁叶,飞物著坛上者,竹则因风扫之,终莹洁不为所,污楚人世祀焉。
北梦琐言伪王蜀,时巫山高,唐观道士黄,万户本巴东万户,村民学白虎,七变术。又云学六丁,法于道士张君常,持一铁鞭,疗疾不以财物。介怀然好,与乡人争讼州县,不之重也戎,州刺史文思,辂亦有戏术曾。剪,纸鱼投于盆内,而活万户投,符化獭而食,之其铁鞭为文,思辂收之归至涪,州亡其鞭而却,归黄矣有杨希古欲。传其术坐未,安忽云子家,中已有丧秽不果。传俄得家,讣母亡又蜀先主。召入宫列示,诸子俾认储后,万户乃指后,主其术他皆仿,此惟一女。为巫山民妻,有男传授秘,诀将卒家。人勿殓经,七八日再活不久却,殒也青城县,旧有马和尚,宴坐三十五年道。德甚高万户,将卒谓家人曰:青城马和尚来,我遂长逝也。是年马师亦迁化。
《甘泽谣》: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梵学之外音律,贯通时人以富,僧为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谏议源公,卿之子当天宝,之际以游宴歌酒为。务父憕居守,陷于贼中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悉将,家业为寺公财,寺人日给一器。食一杯饮而已不,置仆使绝。其知闻惟与,圆观为忘年。交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招,讥诮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眉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决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次南浦维舟山下,见妇女。数人鞗达锦,裆负罂而汲圆,观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踰三载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公当访临若相顾,一笑即某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见之期也。李公遂悔此行,为之一恸,遂召妇人告以方书其妇人喜。跃还家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酒献于水滨,李公往为授朱符。圆观具汤沐,新其衣装,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且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迥棹言归,惠林询问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馀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曰:观公健否。却谓李公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公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圆观又唱《竹枝词》,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溪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后三年,李公拜谏议大夫。又二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