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参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汉水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一卷目录
汉水部汇考
考
汉水部总论
程大昌禹贡论〈汉水论一 汉水论二〉
考
汉水部总论
程大昌禹贡论〈汉水论一 汉水论二〉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一卷
汉水部汇考
《禹贡》荆州之汉水汉水,源出今陕西巩昌府秦州嶓冢山,始出为漾水,东流至西和县,入武都上禄之地,名为西汉水。又东流至成县,名六汉水。折而稍西,又折而东南,入汉中府凤县界,又过沔县城西,别为潜水。又东合沔水,又东径洋县界,流入湖广郧西县界。又至均州,为沧浪之水。又历光化、襄阳、宜城、荆门州潜江县诸界,至沔阳州,过三澨。又径武昌府城北、汉阳府城南、大别山下,与江水合流,东至江南镇江府城东,入于海。
考
按《书经·夏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蔡传》〉江汉合流于荆,去海尚远。然水道已安,而无有壅塞横决之患。虽未至海,而其势已奔趋于海,犹诸侯之朝宗于王也。〈《大全》〉王氏炎曰:汉水入江处,在汉阳军大别山下,正属荆州之域。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孔传》〉泉始出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疏〉《正义》曰:传之此言,当据时人之名为说也。《地理志》云:漾水出陇西氐道县,至武都为汉水,不言中为沔水。孔知嶓冢之东,汉水之西,而得为沔水者,以禹治梁州入帝都,自所治云逾于沔,入于渭,是沔近于渭,当梁州向冀州之路也。应劭云: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县为夏水,过江夏郡入江。既云江别,明与此沔,别也。依《地理志》:汉水之尾,变为夏水。是应劭所云沔水下尾,亦与汉合,乃入于江也。〈《蔡传》〉漾,水名。《水经》曰:漾水出陇西郡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常璩曰:汉水有两源,此东源也。即《禹贡》所谓嶓冢导漾者。其西源出陇西嶓冢山会泉。始源曰沔。径葭萌入汉东,源在今西县之西。西源在今三泉县之东也。郦道元谓东西两川,俱出嶓冢山,而同为汉水者。是也。水源发于嶓冢为漾,至武都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郦道元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是也。盖水之经历随地得名,谓之为者明,非他水也。三澨水名,今郢州长寿县磨石山,发源东南流者,名澨水。至复州景陵县界来,又名汊水。疑即三澨之一。然据《左传》:漳澨薳澨,则为水际。未可晓也。大别,见导山入江,在今汉阳军汉阳县汇回也。北江未详,入海在今通州静海县。今按彭蠡《古今记》载:皆谓今之番阳,然其泽在江之南。去汉水入江之处已七百馀里。所蓄之水,则合饶信徽,抚吉赣南,安建昌临江,袁筠隆兴,南康数州之流,非自汉入而为汇者。又其入江之处,西则庐阜,东则湖口,皆石山峙立,水道狭甚不应,汉水入江之后七百馀里。乃横截而南入于番阳。又横截而北流,为北江。且番阳合数州之流,潴而为泽,泛溢壅遏,初无仰于江汉之汇而后成也。不惟无所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月,高势亦不复容江汉之来入矣。今湖口横渡之处,其北则江汉之浊流,其南则番阳之清涨。不见所谓汉水汇泽而为彭蠡者。番阳之水,既出湖口,则依南岸与大江相持,以东又不见所谓横截而为北江者。又以经文考之,则今之彭蠡,既在大江之南,于经则宜曰南汇彭蠡,不应曰东汇于导江。则宜曰南会于汇,不应曰北会于汇。汇既在南,于经则宜曰北为北江,不应曰东为北江。以今地里参校,绝为反戾。今庐江之北,有所谓巢湖者,湖大而源浅,每岁四五月间,蜀岭雪消,大江泛溢之时,水淤,入湖至七八月,大江水落,湖水方泄。随江以东。为合东汇北汇之文。然鄱阳之湖,方五六百里,不应舍此而录彼,记其小而遗其大也。盖尝以事理情势考之,洪水之患,惟河为甚。意当时龙门九河等处,事急民困,势重役烦。禹亲莅而身督之,若江淮则地偏,水急不待疏凿。固已通行,或分遣官属往视,亦可。况洞庭彭蠡之间,乃三苗所居。水泽山林,深昧不测。彼方负其险阻,顽不即工,则官属之往者,亦未必遽敢深入。是以但知彭蠡之为泽,而不知其非汉水所汇。但意如巢湖江水之淤,而不知彭蠡之源。为甚众也。以此致误,谓之为汇。谓之北江。无足怪者。然则鄱阳之为彭蠡,信矣。〈《大全》〉朱子曰:东汇泽为彭蠡,多此一句。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川江汉。〈《订义》〉黄氏曰:汉水自房陵以下为州界,东南至汉阳入江。易氏曰:《汉志》不知汉水所自,误认嶓冢山之西嘉陵江为西汉水,与《禹贡》漾汉大异。考之唐《元和志》,兴元府金华县嶓冢山,在县西三十里,漾水所出,东流至洋州兴道县。又东流至金州西城县。又东流至均州武当县。有沧浪州,即《禹贡》沧浪之水。又东流至襄阳府襄阳县。又东流至鄂州长寿县。又东南流至复州竟陵县。今为景陵县。有渗参水,即《禹贡》三澨也。又东南流至沔州汉阳县。今县为汉阳军,有大别山,即《禹贡》至于大别以入于江之地。《禹贡》所记江汉皆发源于梁州。《周礼》不载。梁州山川,故至荆州,而后言其川江、汉江,自今归州之秭归县,以至鄂州之武昌县。凡一千四百馀里。汉江自今均州之武当县,以至汉阳军之汉阳县。凡一千四百馀里,皆荆州之地。江汉分流于其间,至是合流。《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是也。王昭禹曰:即《禹贡》荆州所谓江汉朝宗于海。
按《尔雅·释水》:汉为潜。〈疏〉《地理志》云:陇西郡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出,沱出于江,潜出于汉,二水发源梁州,而入荆。故荆州亦云沱潜既道。案《郭氏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水县湔山,与江别而更流。又云:有水从汉中沔阳南流至梓潼汉寿,入太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潜出,一名沔水。《旧俗》云:即《禹贡》云潜也。然则水从江汉出者,皆曰沱潜。所以荆梁二州皆有也。
按《山海经·西山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干沔。〈注〉至江夏安陆县,江即沔水。
《海内东经》:汉水,出鲋鱼之山。〈注〉按《水经》:汉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入江为沧浪之水。
按《汉书·地理志》:豫章郡雩都。〈注〉湖汉水东至彭泽入江。
汉中郡,沔阳。〈注〉如淳曰:北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师古曰:汉上曰沔。
犍为郡,汉阳。〈注〉都尉治山闟谷,汉水所出,东至鄨入延。
武都郡,武都。〈注〉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
陇西郡,氐道。〈注〉《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
西。〈注〉《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出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
按《后汉书·郡国志》:南郡临沮侯国有荆山。〈注〉《南都赋注》曰: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水。
陇西郡氐道,养水出此。〈注〉《巴汉志》曰:汉水二源,东源出县之养山,名养。《南都赋注》曰:汉水源出陇西,经武都至武关山,历南阳界出沔口入江。《巴汉志》曰:西汉陇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
汉阳郡西,故属陇西,有嶓冢山西汉水。
按《淮南子·地形训》:汉水重安而宜行。
按《水经》: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注〉常璩《华阳国记》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嶓冢山会泉,径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按沔水出东狼谷,径沮县入汉。《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理。刘澄之云:有水从沔阳〈宋本作河阳〉县南至梓潼,汉寿入大穴,暗通罡山。郭景纯亦言是矣。罡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而流,与汉合。庾仲雍又言:汉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径至开城,合西汉水,故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至葭萌入汉,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经》云:漾水出氐道县,东至沮县,为汉水,东南至广魏白水〈凡广魏宋本俱作广汉〉。诊其沿注:似与三说相符,而未极西汉之源矣。然东西两川,俱受沔汉之名者,义或在兹矣。班固《地理志》、司马彪、袁崧《郡国志》并言:汉有二源,东出氏道,西出西县之嶓冢山。阚骃曰:汉或为漾,漾水出昆崙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又言:陇西县嶓冢山在西,西汉水所出,南入广魏白水。又云:漾水出豲道,东至武都入汉。许慎、吕忱并言:漾水出陇西豲道,东至武都为汉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诸川无水,南入疑出豲道之为谬矣。又云:汉,漾也。东为沧浪水。《山海经》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然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者也。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其犹濛耳。而常璩专为漾山漾水。当是作者附而为山水之殊目矣。余按《山海经》:漾水出昆崙西北隅,而南流注于配涂之水〈《山海经》作丑涂〉。《穆天子传》曰:天子自春山西征,至于赤乌氏。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之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当云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之人,戏觞天子。今《穆天子传》亦缺曹奴二字,遂不可句〉。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逄固受之。天子乃赐之黄金之鹿,戏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狄人犹有此献,虽古今世殊,而所贡不异。然川流隐伏,卒难详照,地理潜閟,变通无方。复不可全言阚氏之非也。虽津流派别,枝渠势悬。原始要终,潜流或一,故俱受汉漾之名,纳方土之称。是其有汉川、汉阳、广汉、汉寿之号。或因其始,或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为汉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羃历津注而已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邽西南六十馀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徐吾来渊之异〈徐吾当作余吾。《汉书》:元狩二年,马生余吾水中。元鼎四年,马生渥洼水中。应劭注云:余吾在朔方〉。故因名焉。《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流,左得兰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铁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并出南山。扬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咸出北山,飞波南入西汉水。又西南资水注之水北,出资川,导源四壑,南至资峡,总为一水。出峡西南,流注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得峡石水口,水出苑亭曰:草里谷〈宋本作苑亭西草黑谷〉。三溪西南至峡石口,合为一渎。东南流屈而南注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大骆大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官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阳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广死,嚣孤〈旧本作愁〉。穷城守,时颍川贼起,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岑等壅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城未没丈馀,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邽,但广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习伪为杨廉也。置杨廉县焉。又东南流右会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东北流径戎丘城南。吴汉之围西城,王捷登城,向汉军曰: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将,亟罢〈宋本作还〉。请自杀以明之。遂刎颈而死。又东北流注西谷水,乱流东南入于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径始昌峡,始昌县故城西。《晋书·地道记》曰:天水,始昌县故城西也。亦曰清崖峡。西汉水又西南径岩备戍〈岩宋本作宕〉。南,左则岩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水有盐官在嶓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其水东南径岩备戍西,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穷溪,北注汉水,又西南兰军〈兰军字疑误。宋本作兰单,而下文又有兰坑,疑作兰坑〉。水,出于西北至交谷〈宋本作五交谷〉。东南历祁山军,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径祁山军,南鸡水出南鸡谷,北径水南县,西北流注于汉,汉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导源建威西北山白石戍东南二源水,合注,东径建威城南。又东与兰坑水会,水出西南近溪,东北径兰坑城西,东北流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径兰坑城北,建安城南。其地故西县之历城也。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即此处也。去仇池一百二十里,后改为建安城。其水又东合错水,水出错水戍东南,而东北入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北,有雉尾谷水。又东北有太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并出东溪,扬波西注,又北左会胡谷水,水西出胡谷,东径金盘、历城二军。北军在水南层山上,其水又东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北径塞峡。元嘉十九年,宋太祖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伐杨难当,将妻子北奔安西参将鲁尚期,追出塞峡,即是峡矣。左山侧有石穴洞,人言潜通下,辨所未详也。其水出峡西北,流注汉水,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里罡〈宋本作七十许里,无罡字〉山上。有城,极为岩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径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山,溪径逶迤,山高岩崄,九州之名岨,天下之奇峻。今此山于众阜之中,亦非为杰矣。汉水又西南与申〈宋本作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申谷,东北流注汉水,汉水又西径南岈〈原作岸宋本作岈,盖传写之误今改正〉。北,中岈之上下,有二城相对,左右坟垄低昂,亘山被阜。古语〈一作谚〉云:南岈北岈,万有馀家。诸葛亮表言:祁山县出租五百〈宋本云:祁山县,去沮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汉水西南径武植戍南,武植戍水发北山二源,奇发合于安民戍南,又南径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于汉水,汉水又西南径平夷戍南。又西南夷水注之,水出北山,南径其戍西,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径兰仓城南,又南右会两溪,俱出西山,东流注于汉水。张华《博物志》云:温水出鸟鼠山,下注汉水,疑是此水,而非所详也。汉水又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然世俗名之,为阶陵水,非也。汉水又东南,右〈右字疑衍。旧本作名,吴改作右〉。得北谷水,东南得城阶水〈孙云:城阶疑作武阶〉。又东南得仓谷水,右三水并出西溪,东流注汉水。汉水又东南径瞿堆西,又屈径瞿堆南,绝壁峭峙,孤崄云高,望之形若覆壶,其高二十馀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开以为武都郡天池大泽,在西,故都为目矣。王莽更名乐平郡县曰循虏县。常璩、范晔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池方百顷,即指此也。左右悉白马氐矣。汉献帝建安中,有天水氐杨腾者,世居陇右,为氐。大帅子驹勇健多计徙居仇池,魏拜为百顷氐王。汉水又东合洛谷〈李云疑脱水字〉。谷有二源合,同注一壑于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驯良,不为物毒。洛谷水又南径虎馗戍东,又南径仇池郡西,瞿堆东,西南入汉水,汉水又东合洛汉水〈洛汉当作洛溪,下同〉。水北发洛谷,南径威武戍南。又西南与龙门水合,水出西北龙门谷,东流与横水会,东北穷溪即水源也。又南径龙门戍东,又东南入洛。汉水,又东南径上禄县,故城西修源浚导径引北,溪南总两川单流纳汉,汉水又东南径浊水,城南又东南会平乐水,水出武阶〈宋本作水出武源,然按下文,数举武街,知阶当作街,而宋本自误耳。《十六国春秋》亦作武街〉。东北四十五里,更驰南溪,导源东北,流山侧,有甘泉涌波,飞流下注平洛水。又径甘泉戍南,又东径平洛戍南,又东入汉,谓之会口,汉水东南径修城道南,与修水合,水总二源,东北合汉。汉水又东南于槃头郡南与浊水合,水出浊城北,东流与丁令溪水会。其水北出丁令谷,南径武街城西,东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径武街城南,故下辨县治也。李仓李稚以氐王杨敌坚妻死,葬阴平袭武街,为氐所杀于此矣。今广汉郡治浊水,又东弘休水注之,水北出溪,南径武街城东,而南流注于浊水。浊水又东径白石县南。《续汉书》曰:虞诩为武都太守,下辨东三十馀里,有峡,峡中白〈一作当〉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辄濆溢,败坏城郭。诩使烧石以水灌之,石皆碎裂,因镌去焉。遂无泛溢之害。浊水即白水之异名也。浊水又东南渥阳水,北出渥谷,南径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径河池县,故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径河池戍东。西南入浊水。浊水东南两当水注之,水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西南流径故道城东。魏征仇池筑以置戍,与马鞍山水合。水东出马鞍山,历谷西流至故道城,东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出北洛山南。南流径唐仓城下,南至困蒙川入故道水。故道水又西南历广香,交合广香川水,水出南田县利乔山〈利一作穆〉,南流至广香川,谓之广香川水。又南注故道水,谓之广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冈山,尚婆水注之,山高入云,远望增状,若岭纡曦轩峰驻月驾矣。悬崖之侧,列壁之上,有神像若图指状。妇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圣女神。至于福应愆违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乔山,南径尚婆川,谓之尚婆水。历两当县之尚婆城南,魏故道郡治也。西南至山入故道水。故道水右又合黄卢山水,水出西北天水郡黄卢山腹,历谷南流交注故道水。故道水南入东益州之广汉郡界,与沮水枝津合,谓之两当溪水,上承武都沮县之沮水,渎西南流注于两当溪,虞诩为郡漕,谷布在沮,从沮县至下辨,山道崄绝,水中多石,舟车不通,驴马负运,僦五致一。诩乃于沮受僦直约自致之,即将吏民按行,皆烧石木,开漕船道,水运通利,岁省万计,以其僦廪与吏士,年四十馀万也〈《后汉书》:作烧石剪木,开漕船道水运通利,岁省四十馀万〉。又西南注于浊水,浊水南径槃头郡东,而南合凤溪水,水上承浊水于广汉郡,南径凤溪。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阙,汉世有凤凰至〈《旧本》作凤凰,上疑当作止,吴本作至〉。故谓之凤凰台,北去郡三里,水出台下,东南流左注浊水,浊水又南注汉水,汉水又东南历汉曲,径挟崖与挟崖水合。水西出檐潭,交东流入汉水,汉水又东径武兴城南,又东南与北谷水合,水出武兴东北,而西南径武兴城北,谓之北谷水。南转径其城东,而南与一水合。水出东溪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汉水,汉水又西南径关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东南流入于汉,汉水又西南径通谷,通谷水出东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为西汉水,汉水又西南寒水注之,水东出寒川,西流入汉,汉水又西径石亭戍广,平水,西出百顷川,东南流注汉,又有平阿水出东山,西流注汉水,又径晋寿城西,而南合汉寿水,水源出东山,西径东晋寿故城南,而西南入于汉水也。
又东南至广魏〈宋本作广汉〉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注〉白水西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水色白浊,东南流与黑水合,水出羌中。西南径黑水城西,又西南入白水,白水又东径洛和城南,洛和水西南出和溪,东北流径南黑水城西,而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南径邓至城南,又东南与大夷祝水合,水出夷祝城西南,而穷溪北注夷水。又东北合羊洪水,出东南羊溪,西北径夷祝城东,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于夷水。夷水又东北入白水,白水又东与安昌水会,水源发卫大西溪,东南径邓至安昌郡南。又东南合无累水,无累水出东北近溪。西南入安昌水,安昌水又东南入白水,白水又东南入阴平,得东维水。水出西北维谷,东南径维城西,东南入白水,白水又东南径阴平故城南。王莽更名摧虏矣。即广汉之北部也。广汉属国都尉治。汉平帝永初三年〈按《汉纪》平帝有元,始后汉安帝有永初〉。分广汉蛮夷,置有白马水出长松县西南,而白马汉〈一作溪〉,东北径长松县北,而东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径阴平大城北,盖其渠帅自故城徙居也。白水又东偃溪水,出西南偃溪。东北流径偃城西,而东北流入白水。白水又东径偃城北,又东北径桥头,昔姜维之将还蜀也。雍州〈宋本作雍州〉,刺史诸葛绪邀之于此,后期不及,故维得保剑阁而钟会不能入也。白水又与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称矣。白水又东径郭公城南,昔郭淮之攻廖化于阴平也。筑之故因名焉。白水又东雍川水,出西南雍溪,东北注白水,白水又东合空冷水,傍溪西南穷谷,即川源也。白水又东南与南五部水会,水有二源,西源出五部溪东南流,东源出郎谷西南。合南注白水,白水又东南径建阳郡东,而北与一水合。二源同〈缺二字〉成三溪。西南流入于白水,白水又东南径白〈缺二字〉故城东。即白水郡治也。《经》云:汉水出其西,非也。白水又东南与西谷水相得,水出西溪东流,径白水城南,东南入白水,白水又南左会东流水,入极溪,便即水源也。白水又南径〈李云疑脱武字〉,兴城东,又东南左得刺稽水口溪,东北出便水源矣。白水又东南清水左注之。庾仲雍曰:清水自祁山来合白水,斯为孟浪也。水出于平武郡东北,瞩累亘下,南径平武城东屈,径其城南。又西历平洛郡东南屈,而南径南阳侨郡东北。又东北〈宋本作东南〉,径新巴县东北,又东南径始平侨郡南。又东南径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崄,飞阁涌〈一作通〉,衢,故谓之剑阁也。张载铭曰:一人守崄,万夫沬趄。信然。故李特至剑阁而叹曰: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庸才也。小剑水西南出剑谷东北,流径其戍下,入清水。清水又东南注白水,白水又东南〈孙云疑脱径字〉。于吐费城南,即西晋寿之东北也。东南流注汉水。西晋寿即蜀王弟葭萌所封为苴侯邑。故遂城为葭萌矣。刘备改曰汉寿。太康中,又曰晋寿水。有津关段元章善风角,弟子归,元章封筒药授之曰:路有急难,开之,生。到葭萌,从者与津吏诤,打伤,其破头者,可以此药裹之。生乃叹服,还卒业焉。亦廉叔度抱父柩自沈处也〈《后汉书》: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客。死于蜀。范遂流寓西州,后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注〉巴西郡治也。刘璋之分三巴,此其一焉。阚骃曰: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维之还也。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败之于强川,即是也。其水东北径武都阴平,梓潼南安入汉水。汉水又东南径津渠戍东,又南径阆中县。东阆水出阆阳县,而东径其县南。又东注汉水,昔刘璋之攻霍峻于葭萌也。自此水上,张达、范彊害张飞于此县。汉水又东南得东水口。水出巴岭南,历獠中,谓之东游水。李寿之时,獠自牂牁北入,所在诸郡,布满山谷。其水西南径宋熙郡东,又东南径平城东。又东南径巴西郡东,又东入汉水,汉水又东与濩溪水合。水出獠中,世亦谓之为清水也。东南流注汉水,汉水又东南径宕渠县东,又东南合宕渠水,水西北出郑县南巴岭,与槃余水同源。派注南流,谓之北水。东南流与难水合,水出东北巴山,西南注之。又东南流径宕渠县,谓之宕渠水,又东南入汉。
又东南入汉州江津县,东南入于江。〈注〉涪水注之,故仲雍谓涪内水者也。
按《博雅·释水》:汉,达也。
按《隋书·地理志》:汉川郡西。〈注〉旧曰:嶓冢大业初,改焉。有汉水。
按《唐书·地理志》:金州汉阴郡西城。〈注〉有汉水。
陵州仁寿郡籍。〈注〉东五里,有汉阳堰。武德初,引汉水溉田二百顷。
按《蜀都杂抄》:岷嶓潜沱之义难解。今蜀山连绵延亘,凡居左者,皆曰岷。右者,皆曰嶓。凡水出于岷者,皆曰江。出于嶓者,皆曰汉。江别流而复合者,皆曰沱。汉别流而复合者,皆曰潜。恐属方言尔。故岷谓之汶,今汶川是也。汉谓之漾,或谓之沔,或谓之羌。今沿汉水而东有宁羌州,有沔县,又东有洋县,即古洋州也。洋漾声相近,岂皆得名于汉水耶。按《华阳国志》云: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漾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
按《图书编·汉水考》:《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今按嶓冢之山,漾水出焉。禹则自嶓冢而导之浚,其源也。东流则为汉焉。汉即漾也。而易其名。又东流,即为沧浪之水焉。沧浪,即汉也。而易其称。又东过三澨之水,至于大别之山南,入于江,会同东下,有朝宗之势焉。
汉水出陕西巩昌府秦州嶓冢山,为漾水。东流至西和县,即入武都上禄之地,名为西汉水。又东流至成县,即武都郡治名,六汉水折而稍西,折而东南入汉中府凤县,过沔县西别为潜,又东合沔水,东流经本府洋县,流入湖广襄阳府郧阳县,至均州为沧浪之水。历光化襄阳宜城,荆州府荆门州潜江县,至沔阳州,过三澨至汉阳县大别山,南流合于江。
按《陕西通志》:汉水源出秦州嶓冢山,西南流入湖广界。
按《巩昌府志》:嶓冢山在秦州西南六十里。《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即此。上有异草,名花。骨空,若食之,令人无子。《通典》云:嶓冢山有二,一在天水郡之上邽,一在汉中之金牛。在天水者,西汉水之所出也。
西汉水,在西河县西南,源出嶓冢山西,流与马池水合。有诸葛亮垒垒,左右有丰草,盖亮所植也。
马池水,在嶓冢山下,南流与西汉水合。
按《秦州志》:州城西南六十里,有嶓冢山,山阳有水。西南流至汉阳,入汉江,其南为分水岭,南流为漾,北流入赤峪。
按《秦州志》:漾水在州南五十里,源出嶓冢,流至礼县,名长道河,至阶州泰石山,名犀牛江,至成县,名谭家河。至徽州,名白水江。由略阳入四川广元县界。按《西和县志》:汉水在旧长道县,南源出嶓冢,与西汉水合,入白水,诸葛军垒在其间。
盐官水,在县东北九十里,自秦州天水界流入汉,一名西汉水。
按《成县志》:六汉水,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西河县境,流经六汉,保入翠牛江,即西汉水。
按《汉阴县志》:汉水在县南八十里,流入兴安州界。按《兴安州志》:汉水在州城北。《水经》曰:汉水又东过西城县,南经汉中魏兴,至南乡,东经襄阳,至江夏安陆县入江。今按汉水,自沔阳以下,其流可滥觞。自汉中历城固洋县西乡诸邑,受百川之水,东至环珠庙,两岩夹岸,石齿错综。急沙飞荡,方九十里。是为黄金峡。险拟蜀之瞿塘焉。东至茶溪滩,则为石泉县界。至马家营,为汉阴界。至铜锣三湾,为紫阳界。由紫阳折而南,受汝河洞河之水,为楼子滩。入兴安州界。又东为月池滩,又东三十五里,为马尿滩。又东五里,受道河之水,为思滩。又三十里,为高洋滩、低洋滩。东十里,受五堰河、蒿坪河、溜水河、岚河之水,为三堆滩。东五里为织女滩,东五里为串滩,东四十五里为夫滩。东二十里,受吉河之水,为越河滩。在州城之下,为州身滩。东去州十里,为立石滩。又东二里,为下立石滩。东三十里,受神滩河之水,是为神滩。岩水相搏,号称绝险。其滩上有杨四将军庙。明崇祯五年,瑞藩就国,汉中舟行过此,始建新庙,前竖坊表,东西历阶而上,周以石栏,西阶另开一道,陟于层巅,建伏魔庙。又于杨将军庙前建成虚阁,三面临江,雕栏四绕,树光零乱,山色空濛,帆樯隐见。截浪穿波,凭栏一望,亦奇观也。明成化十三年,郑州守凿石疏洪以杀其险,至今利之。又东五里,为二郎滩。又东七十里,为洵阳。又二百八十里,为蓝滩,则秦楚之交矣。
神滩河,出牛山东南,流注于汉水之神滩。
黄洋河,源出化龙山东北,流注于汉。
吉河,源出界岭西北,流注于汉。
五堰河,源出凤凰山老龙池西南,流入于汉。
蒿坪河,源出凤凰山西南,流入于汉。
岚河,源出化龙山东,流七百馀里,中有仙人碥巨灵迹、锁龙桩诸胜,至石泉坝,南入于汉。
大道河,小道河,俱出界岭东北,流入于汉。
越水,在州西十里,南流入于汉。
恒水,在州西七十里,合汉阴县东月川水入于汉。按《石泉县志》:汉江在县城南五十步。
珍珠水,在县西二里,源自五攒岭南流入于汉。大灞水,在县西十五里,源自秦岭下来,西流入于汉。红水,在县北一里,源自五攒岭南流入于汉。
长安堰,在县东五里,引汉江。
按《洵阳县志》:汉江在县南百一十步,蜀水、仙水、闾水,俱注之。
洵水,在县东一百二十步,源自西北山流入汉江。闾水,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发平利北流入汉江。按《白河县志》:泠水有二,一在县西百六十步,发源洵阳北,流入汉江。一在县西九十里,为小泠水合流为一水。
白石水有二,一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一在县东南九十里,为小白石水,俱自竹山界,合流入汉江。
按《紫阳县志》:任水在县南一里,源发大宁县,北流入汉江。
五郎水,在县南五十里,北流入汉江。
按《汉中府志》:汉江在府城南三里,自沔县嶓冢山发源,始出曰漾水。南合沔水,东流为汉,又东至汉阳会大江。
按《宁羌州志》:州北九十里,有嶓冢山,汉水所出,东入襄阳。《禹贡》:嶓冢导漾,即此。
按《褒城县志》:黑龙江在县东门外,源发太白山,自东北合褒水,东南入于汉。
华阳水,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发牛头山,南流与汉水合。
廉泉,在县西南一百二十五里,源发巴州大巴山密谷,至中梁山,南流与汉水合,别流为让水。
褒水,在县东一里,即黑龙江,源发牛头山,南流与汉水合。
按《沔县志》:漾水,在旧大安军南。
大安河,在县西九十里,源自普明山,南流与汉水合。沮水,在县西三十里,出凤县南,与汉水合。
白马水,在县西三十里,源出龙门沟,南入汉水。苧溪水,在县西北七里,东入汉。
黄沙水,在县东四十里,出云濛山入汉江。
饮马滩,在县东二里汉水中,每子午二时,潮声响如雷。
鸳鸯滩,在县东二十里汉水中,乱石错落,起伏如鸳鸯。
按《洋县志》:黄金谷,在县东十五里,又名黄金峡,汉水经其中。
益水,在县西北,源出秦岭,流入汉江。
按《城固县志》:湑水,在县东北六里,源发太白山,流经县北,东入汉江。
玉谷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汉水自魏兴溯流一百八十里,至玉谷溪口。
黑水,在县北五里,源出自太白山,南流入汉江。文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湑水入汉处两水合流,如文字,故名。
按《凤县志》:紫金水,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源出太白山下,入汉。
按《西乡县志》:洋河,在县东二十里,发源星子山,流入汉江。
子午河,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子午谷西,流入汉。
按《四川总志》:汉水在嘉定州,犍为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汉得古磬十六枚于水滨,亦名宝磬川。
按大渡河土千户所志,汉水源出飞越山,流经本所,城南一十里,东入岷江。
按《保宁府志》:嘉陵江,源出陕西凤县嘉陵谷,经广元昭化,过剑州至府,其曰:阆水、巴水、渝水、汉水,皆此江之异名。
按《绵州志》:涪水,在州东南,源自龙州下流入潼川界。应劭云:涪水出广汉,南入汉水。
按《夔州府志》:太平县北江,在县治北一百里,自黄墩山发源,转北入陕西紫阳县界,名任河,入汉江。按《泸州志》:汉阳山,在江安县南四里,孤高特起,峙立汉水之阳。
按《湖广通志》:汉江源出陇西嶓冢山,由汉中流经郧西均州光化,至襄阳府城北,又东南经宜城抵安陆府。至大别山入江,其水因地而名,曰漾,曰沔,曰汉,曰沧浪,总之一汉也。
按《郧阳府志》:汉水在郧西县城南五十里,源出嶓冢,经汉中,东流至大别入江。
将军河,在县治南百五十里,北与红石河合流入汉江。
龙门河,在县治东六十里,源出龙门山南,入汉江。白河,在府城东北,源出南阳府邓州界,下入汉江。唐河,在县治东北一百里,源出唐县,入汉江。
神定河,在县治东南二十里,源出竹山县,流入汉江。五里河,在县治东五里,至县前与天河合流,入南门,会汉水。
黄沙河,在县治西北七十里,源出上津县龙山,入汉水。
按《房县志沮》:水在县西南,源出景山,东流入汉江。《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八渡河,在县境,源出滴水崖,流入汉江。
按《竹山县志》:堵水在县南,源出陕西平利县界,下流过县东,入汉江。
按《襄阳府志》:汉水源来自嶓冢山,径梁洋金房均襄郢至汉阳入江。
按《均州志》:汉水在州北四十里,即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者,其水因地而名,曰漾,曰沔,曰汉,曰沧浪,盖总名为汉,别言之则有四耳。
曾河,在州城南六里,源出大利山,东流经城南,入于汉江。
大观山,小观山,俱在州东南汉江中。
按《光化县志》:汉水自西北经本县南入谷城县境。陡漕河,在县南三十里,流入汉江。
按《谷城县志》:汉水在县城南三十里。
赤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丹岩壁立,临汉江之上,故名。古羊河,在县东北五里,源出石花街西北,流入西河口,与粉水合,入里仁港达汉江。
粉渍河,一名粉水,在县南,源出巴山经房县,东南流入汉江。
乾汊河,在县北三里,汉水涨,则与古羊河相通,水过则乾。
灵泉,在广德寺后,相传有龙潜于中,四时水涌流至锁风桥,达汉江。
按《宜城县志》:汉水,在县东四里,其源出陇西嶓冢山,由襄阳经县东北入安陆。
蛮河,即南漳县蛮河也。经县西南六十里入汉江。潘家河,在县东七十里,经石板滩至阴港入汉江。毛家港,在县北二十五里,源出泼陂经张家桥入汉水。
阴港,在县东三十里,源出南泉,至港入汉水。
王城港,在县东五十里,俗呼黄鳝港,入汉水。
朱家港,在县东三十里,西入汉水。
练港,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卧牛山,至赤山入汉水。珍珠泉,在县东七十里,入汉水。
南泉,在县东九十里,入汉水。
按《南漳县志》:沮水在县南五十里,源出房州永清县西南景山,东南入于汉,一出房州房陵县东山,东南过江陵枝江入于汉。
漳河,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其水由当阳境入于汉。按《枣阳县志》:白河,在县南四十里,源出大阜山,西流入于汉。
滚河,在县南五十里,源出白河,西流入于汉。
缨水,在县东五十里,西流入于汉。
按《襄阳县志》:汉水,又名襄水,在县西北出大安军三泉县西嶓冢山,至汉阳军汉阳县大别山入于江。白河,在县东北,源出南阳白水河,故名。至樊城,东入汉江。
淳河,在县东三十里,西流入汉江。
黄龙港,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东流入汉江。
竹筱港,在县西北三十里,西流入汉江。
沙河港,在县南四十五里,南流入汉江。
土山港,在县南五十里,东流入汉江。
石牌港,在县西北三十里,西流入汉江。
金水港,源发桃花岭,由檀溪至汉南五里入汉江。田塍港,在县东南三十里入汉江。
隆盛港,在县东南四十里入汉江。
五娘子洲,在县东五里汉江中。
按《安陆府志》:汉江在府治西上,至襄阳七百里,下至沔阳七百里,其江自北来,经石城西南至沔阳、汉阳入于江。《水经》云:沔水,自武都至乐城,称沔渡口。至此,方称汉。襄阳至沙羡,又称沔,其实一水也。今郢城上愬宜城,下至沔阳,东岸径钟祥、京山、景陵三县,西岸径钟、荆、潜、沔四州县境,沔水径故鄀县南入境,今荆门界汉江北有县,故基南岸有石崖,俗名石梁山。山上有台,即《水经》所谓南临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绝郢徙都者也。丰乐河注之,又南径石城,即郡城。又南十里,为涮马滩。世传关将军涮马于此。南与臼水合,东南流径内方山东。又东南会权口,即古之权国也。东南与阳口合,径古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径左桑,又东合区亮水口,又东得合驿口,又东谓之横桑。又东谓之郑潭。又东得断沔,又东与力口合,出境至汉阳入于江。
按《钟祥县志》:汉水发源嶓冢,汇诸支河,由襄樊入郢,而寖大夫,郢东西皆山,田土硗确,自北而南,滨江两岸,每夏秋水溢,茫然巨浸,达于潜沔。尤称泽国,乃筑长堤以禦水患。
权水,源出西蒙诸山,径太子冈,会流为曹将军港,径内方山,东南流径古权国城。东南有那口城,又东入于沔阳水,一名建水。今名建阳河,又名大曹河,水本龙陂合白中昏官二湖水,径太阳入于汉。按《京山县志》:汉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初名漾水。东流至武都沮县,始为汉水。东南至葭萌,与羌水合。至江夏安陆县,名沔水。故有汉沔之名。又东至竟陵,合沧浪之水,又东过三澨水,触大别山南入于江。京山为汉沔上游,又邑境俱崇山叠嶂,非川泽之区,惟西南一隅,地滨汉流。
澨水,源出磨石山,下纳新市仙女、洞泉、潼泉,径景陵县界入于汉,《禹贡》:过三澨即此。
平坝河,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太阳山,东流为杨家河,径汉阳界入汉。
富水河,在县东九十里,源出关王岭,东流为三汊河,石板河注之,径应城县界入汉。马跑泉,在张良山阴里许,相传汉关将军驻兵于此。亦有卓刀石在泉南流十里,汇为潭,曰司户。深不可测。昔有曹司户者,祷雨于此。不应因委身潭中,少顷,甘泽大沛又东南流十里,曰滚钟潭,又东流里许,曰多宝钟。潭深数十寻方,广丈馀,县前河东,流径五华山入于汉。
五泉,在横岭泉,有五穴,涌如鼎沸,灌田甚博,西流径聊屈山,南流合臼澨入汉。
按《潜江县志》:汉水,自襄而下,一折入郢,经内方而东,夹岸旷夷,南接沙洋,则潜之。西南境北指陈洪则潜之。西北境,每迁徙堙塞,为灾议者,曰上流之迁。徙其害小,下流之淤塞,其害大。若竹筒一河,上接汉流,下通汉口,真如咽喉,不可一日塞者。查勘水道,止中淤十五里,而其淤平绝流者,又止七里。今日治水,其必以浚此河为先乎。
按《景陵县志》:汉水,自京山小河口分流,径青山东南至三汊河,巾水南来注之。巾即巾港。俗名石家河。源出青山,南流与小河合。《水经注》:巾水出竟陵县东一百九十里。西径巾城城下,置巾水戍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郧国地郧公辛所治,所谓郧乡矣。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也。今巾城与巾水戍,皆不详所在。而巾港,有巾港市,岂即其处欤。又径景陵前,曰义河。径杨林口,亦名杨水。至便河口,复入于汉水。经杨水纳巾吐柘,柘,今未详所在。相传宋太祖微时,尝渡此以钱遗舟人,不受,太祖登极,免徵鱼课。故名义河。汉水自牛蹄口分流,曰车湘港。至横林口,复入于汉。溾水即城隍台河。经新阳县南,县治云杜胡城分,云杜立。溾水又东南流注霄城县南大湖。又南入于沔水,是曰刀口回河。亦名会河。本京山县前河,东流径五华山皂角市,出牙儿口,注于汉柳家河。源出龙穴山,入风波湖。径杨林口入汉县东,西南俱有湖。东曰东湖,广袤三里。西曰西湖,广次之。中有陆羽泉,一名茶井。又名文学泉。南曰南湖,中有坛壝民居。
按《沔阳州志》:州受汉水之害,有三。一自潜江西南上流十五里,名夜泽口。汉水从此分流,为入荆之要路。合太白诸湖,萦九真山,达沌口而入江者,为一道。其由潜之张接港,过景陵三澨,至沔北仙桃镇,下注于汉川县,得涢水。至汉阳府之大别山而入江者,为一道。其由潜之张接港分入芦洑河,距沔南莲子口,合复池诸湖而总汇于九真太诸湖者为一道。
襄河,在州西汉水所入。
中下襄河,在州东北六十里,汉之潜也。
沧浪水,在州东。《禹贡》: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即此。
夏水,今名长夏河。《水经注》:即堵口为中夏水。舆《地广记》,夏水入沔,谓之堵口,冬渴夏流。故曰夏水。自监利入东,为大马长川,过沙口,又东北过柴林河,至直步,与汉水合。
白龙潭,在灵鹫山下,深长五里,流径朱家埠浰河口,入于汉。
蒙泉、惠泉,源出象山,分为二派,后名其北曰蒙。南曰惠。宋知州彭乘为三沼,共延至竹陂河入汉,民引以溉田。
按《荆州府志》:汉水由岸口分入,合杨水、湖水,而东南流注于江,十里九湾郢沔之间,潴为泽薮,皆汉之漾也。
按《监利县志》:汉水在县北,即沔水也。由武都历襄樊,自夜汊口浩溔交流,绕县西北,俗称襄水。
大马长川河,在县南一里。夏水入汉,周环县之西北,东会于沔,二百馀里。
按《汉阳府志》:汉阳县,汉水在县治北三里。《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水经》曰:沔水之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注引庾仲雍之言,夏口一曰沔口矣。《图经》曰:汉水至江夏安陆县,又名沔。《通鉴》载:梁武帝筑汉口城,以守鲁山。盖夏口、沔口、汉口,名有三而实则一也。以沔水之下尾与汉合流,乃始入江,故称沔口。以江夏郡本治安陆,而安陆城在临嶂,且夏水为江之汜。南北初无定名,故称夏口。自孙权筑城于黄鹄山东北,以夏口为名,徙江夏郡之治安陆者治之。于是夏口之称,移于江南。而汉水所出耑,名沔口,故何尚之谓夏口,在荆江中,正对沔口,通接梁雍,是为要津也。祝穆曰:三国以前,史传多言沔,不言汉。三国以后,多言汉,不言沔。后人不察,妄疑沔汉为二。以至《湖广通志》于汉水之外,别书沔水而注之。曰在县西南三十里,又书沌水而注之,曰在县西南四十里。夫县之西南三十里,止有一沌水,出江耳。安从而得沔水乎。又安从而得四十里外之沌水乎。其讹甚矣。今详列江汉沌三水,源流分合之故,而削去沔水不载。使考者有徵焉。《秦志》曰:水自竟陵乾滩镇入汉川之田,二河经张池口、两河口,循县治下涢口,然后经蔡店,临嶂山郭师口,又北出大别山,后东入于江者,汉之正流也。又有自孝感安河出者,有自云梦苛河出者,有自应城五龙河出者,有自竟陵皂角河出者,有经田二河沉下湖出者,有经回流湾及经南河金刚脑出者,此在涢口以上小水出汉者也。有自猪龙潭经汉阳三汊会臼水,又经东西二至山过陈门湖下蔡店者,此汉之别流,分为涢口之上,合于涢口之下,而复于汉者也。
废襄河,离汉口北岸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古道,遂淤今鱼利略存,舟楫已不达矣。呼襄河者,水自襄阳来也。
沌水,在县治西南三十里,汉水别出三汊,汇太白湖,至于沌口,南入于江。
涢口,在县治西北一百里。《旧志》曰:涢水,源出陪尾,经德安孝感至此耑流入汉。
月湖,在县治大别山之阴,东以长堤限江西通汉水,潇湘湖在汉口,后水泛时,游船如织。
汉川县,汉水绕县治东流而去。自郢州长寿县之磨石山发源东南流者,名澨水,至复州景陵县来,名汉水。县有㲼川名,疑取此义。滤水洪,在县治西南一百一十里汉水经流处。臼水,在县治南七十里,自大河口东流,自沌口出。又支流经凤凰山为系马口,入臼子河,与汉水合。麻埠港,在县东南五里,其源即汉水支流,下复与汉水合。
小理潭,在县西南一百里,汉水所注。
按《武昌府志》:南沔水,即汉水也。自夏水入沔之后,兼流至汉阳,故名南沔。
夏汭,在汉水曲入江处。
按《江南通志》:大江,源发自岷山,合湘、汉、豫、章诸水,绕江宁府城南,又经城西北,过镇江入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