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四十七卷目录

 南阳府部汇考一
  南阳府建置沿革考
  南阳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南阳府星野考

职方典第四百四十七卷

南阳府部汇考一

南阳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
《禹贡》豫州之域,在周为申伯应邓二侯之封。春秋时并于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自汉江以北,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谓之南阳。汉因秦制,领于荆州刺史。东汉光武起兵舂陵,立更始于淯水上,即此。后天下既定,亦置南阳郡。曹魏因之,晋改郡为国。刘宋复改国为郡,属雍州,后魏西魏俱属荆州,后周属豫州,隋初罢郡置邓州,寻置南阳郡。唐置邓州,南阳郡以山南道治之。宋为邓州,武胜军属京西南路。金属南京路,元改南阳府,明因之,领州三县十,成化十年,改汝州及鲁山等四县直隶布政使司。寻增置南召、桐柏、淅川三县属南阳府。皇清初因之,今裁南召县领州二县十。
南阳县〈附郭〉
周申伯国。战国为韩宛邑。秦置宛县属南阳郡。汉武帝以霍去病功冠诸军,析冠军县封之东。汉、三国、魏皆因之晋,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南宋改国为郡,属如故。后魏析置上柏县。后周省宛县入焉,寻又改为上宛县。隋开皇初始改为南阳县,属邓州,寻罢州,仍属南阳郡。唐武德三年以县置宛州,后废州,复置县,属邓州南阳郡。宋金俱属邓州武胜军。元属南阳府。明属南阳府。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镇平县
汉置安众县,属南阳郡。东汉因之。晋、南北朝、隋、唐、宋俱废为穰县北乡地。金初,置阳管镇,至大五年,始改曰镇平县属申州。元属南阳府。明初省入南阳县,寻复置仍属南阳府。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唐县
汉置比阳县,属南阳郡。东汉因之。晋改郡为国,以县属焉。南北朝、刘宋属广平郡。隋大业初置淮安郡治此。唐初置显州,后以为唐州淮安郡县属,如故。五代唐因之。晋改泌州,汉复旧。宋金俱属唐州。元至元三年废,比阳县入唐州。明初降州为县,改属南阳府。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泌阳县
汉置舞阴县,属南阳郡。东汉、三国、魏皆因之。晋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刘宋、后魏俱属南阳郡。隋开皇初改县曰临舞。属淮安郡。唐贞观元年省入湖阳,寻复置。天宝元年,始更名泌阳,属唐州淮安郡。五代梁徙泌州,治泌阳县。宋金俱属唐州。元初改县曰昆阳,寻复故名属唐州。明改属南阳府。皇清因之,编户一十里。
南召县
周春秋楚地。汉晋俱属雉县地。今府地北有雉城,即此。唐属向城县地。宋金元属南阳县地。明初置鸦路镇,属南阳县。成化十二年,析南阳县北境置县,因地有南召店,故名属南阳府。皇清因之,编户一里。顺治十七年裁。
桐柏县
夏禹贞导淮自桐柏,即此。汉置复阳县,以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名,属南阳郡。东汉因之。隋始改县曰桐柏。属淮安郡。唐武德初,置纯州,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唐州淮安郡。宋金俱仍旧。元至元三年废县为保,并入唐州。明初置桐柏镇。成化十三年,复置县属南阳府。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邓州
周春秋时邓侯国。秦为穰邑,封丞相魏冉为穰侯即此。汉置穰县,属南阳郡。东汉、三国、魏皆因之。晋属义阳郡。南北朝刘宋属新野郡。后魏因之。隋开皇三年,罢郡始置邓州治此大业。初州废,以县改属南阳郡。唐乾元初,复改邓州县属如故。五代梁置宣化军,唐改威胜军,周改武胜
军,宋金俱仍旧。元属南阳府。明复为邓州省,穰县入焉,属如故。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领县三。
内乡县
周春秋时为楚之白羽地。秦置中乡县,属南阳郡。汉属弘农郡。东汉属南阳郡。三国、魏因之。晋属顺阳郡。南北朝刘宋属南阳郡。西魏始改内乡县,属淅阳郡。后周县废。隋复置县,仍还故属。唐武德初析置黑水县,寻省入焉,属邓州南阳郡。宋入平兴国六年,析置顺阳县。金仍旧。元至元二年以顺阳县省入,仍属邓州。明属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
新野县
汉始置新野县,属南阳郡。东汉、三国、魏皆因之。晋属义阳郡。南北朝、刘宋元嘉末省,大明元年复置,属新野郡。后魏因之。隋属南阳郡。唐乾元元年,省入穰县。五代宋金俱废为新野镇。元复置县,属邓州。明属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淅川县
周春秋楚子迁许于析,即此。秦属南阳郡地。汉置析阳,属弘农郡。东汉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南北朝、南宋属南阳郡。后魏始置淅川县,属南乡郡,寻改南乡曰淅阳郡县属如故。隋、唐、宋俱省入内乡县。金复置,县属邓州武胜军。元至元二年复省入内乡县。明初因之。成化七年,仍析内乡之西南境,置县属邓州。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裕州
周春秋时楚之方城。汉置堵阳县,属南阳郡。东汉改曰顺阳县。晋因之。南北朝刘宋置顺阳郡治此。后魏因之。西魏改曰方城县。属襄邑郡。北齐郡县俱废。隋大业初复置县,属淯阳郡。唐真昌间改属鲁州,寻废州,以县属唐州淮安郡。宋庆历二年废为镇,入南阳县,元丰元年复置。金泰和八年,始置裕州,以县属焉。元仍旧。明以方城县省入,属南阳府。皇清因之,编户八里,领县二。
舞阳县
汉置舞阳县,属颍川郡,以在舞水之阳,故名。东汉因之。三国魏改置舞阳郡,后仍改为县。晋属襄城郡。南北朝刘宋属武陵郡。后魏属襄城郡。隋开皇初改曰北舞县。属颍川郡。唐开元四年,复曰舞阳。属许州颍川郡。宋属颍昌府。金复属许州。元初省入叶县,寻复置,属裕州。明属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叶县
周本应子国,春秋时为楚地,后为沈诸梁之邑。汉始置叶县,属南阳郡。东汉三国魏皆因之。晋改郡为国,县属如故。南北朝后周析置定南县,与叶县并属南襄城郡。隋大业初省定南县入焉,属颍川郡。唐初升为叶州,又改仙州,寻罢州复置,县属汝州临汝郡。宋仍旧。金元俱属裕州。明属仍旧。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64西北至内乡县界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本省河南布政司七百四十里,至
京师二千二百七十五里。
新野县
东至唐县界四十五里,
西至邓州界十五里,
南至湖广襄阳县界四十五里,
北至南阳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九十里,北至本省河南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
京师二千二百五十五里。
内乡县
东至镇平县界四十里,
西至淅川县界五十里,
南至邓州界三十里,
北至河南府卢氏县界四百五十里,
西南至湖广襄阳府均州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陕西商南县界二百六十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四百八十里,东北至本省河南布政司七百七十里,至
京师二千三百五里。
淅川县
东至邓州界九十里,
西至湖广郧县界一百九十里,
南至湖广均州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内乡县界一百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本省河南布政司九百一十里,至
京师二千四百三十五里。
裕州
东至舞阳县界八十里,
西至南阳县界六十里,
南至唐县界六十里,
北至汝州鲁山县界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东北至本省河南布政司四百九十里,至
京师二千二十五里。
舞阳县
东至郾城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叶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泌阳县界八十里,
北至襄城县界五十五里,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北至本省河南布政司三百七十里,至
京师一千八百一十里。
叶县
东至舞阳县界五十里,
西至汝州鲁山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裕州界六十里,
北至开封府襄城县界三十里,
东西广七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东北至本省河南布政司三百六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形胜附

南阳用武之地,四达之区也。其势据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故自滇黔上达。
神京属在冲要,而秦晋燕赵川湖行旅率必由之,
舆马贵游,络绎不绝者,皇华之所临也。车牛服贾珍错杂陈者,贸迁之所聚也。平畴沃野阡陌连翩者,袯襫之所开也,诚昔人所称为陆海者矣。至于循山河而视其地势,则东联信阳以临两淮。西由武关以达三秦,析郦扼荆子之险,叶裕据方城之胜溯流而进,瞰江汉、跨荆扬,达徐沛。又张衡所为推淮引湍三万是通者,宋李纲议迁都,亦谓关中为上,南阳次之,其为是夫。史记西通武关,东受淮海。
汉张衡南都赋武关瞰其西桐柏控,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后,淯水盘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
宋虞允文奏议邓为襄汉之籓篱,古形胜之国也。
宋熊刚大云南阳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粤,故诸葛亮以为用武之国。
南阳县〈附郭〉
镇平县骑立接五峰之秀,龙湫合赵水之流,唐县天封耸翠桐河夹流。
泌阳县诸峰列峙于北,泌水萦回于南,
南召县燕门,北距铁朵南蹲。
桐柏县胎簪耸其秀,淮水发其源。
邓州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
内乡县丽金玉照据西北之区,潢水菊潭固东南之险。
新野县荆山屹孤阜于西北,栗水汇众流于东南。
淅州县岵山接崖山而并秀,丹水引淅水而同流。
裕州大乘表其前方,城镇其后。
舞阳县马鞍诸山列峙于南,沙澧二水萦纡于北。
叶县东距讲武之台,西临鲁山之险。

南阳府星野考

        《府志》府属总
《史记》:魏地,觜觿、参之分野。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㶏彊。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韩地,角、亢、氐之分野。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城父、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郑今河南之新郑,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城阳。汉《天文志》:柳、七星、张,三河。
后汉《郡国志》云: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钟斗建在未,今周分野。
《天文志》云: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
费直,起柳五度。蔡邕,起柳三度。
《地理志》云:豫州在《禹贡》为荆州之地。其在天官,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属豫州。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则河南。淮之星次,亦豫州之域。
《天文志》云:柳、七星、张,鹑火也。初,柳七度,馀四百六十四,杪七少。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北自荥泽、荥阳,并京、索,暨山南,得新郑、密县,至外方东隅,斜至方城,抵桐柏,北自宛、叶,南暨汉东,尽汉南阳之地。又自雒邑负北河之南,西及函谷,逾南纪,达武当、汉水之阴,尽弘农郡,以淮源、桐柏、东为限,而申州属寿星,古成周、虢、管、郐、东虢、密、滑、焦、唐、随、申、邓及祝融氏之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雒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值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地理志》云:京西路,盖《禹贡》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而豫州之壤为多,当井、柳、星、张、角、亢、氐之分。东暨汝、颍,西被陕服,南略鄢、郢,北抵河津。考分野之说诸史不同。然惟《史记》属角、亢、氐,其馀大约主张、星其曰张。属三河者,三河之域,河南府为洛阳、为巩、为偃师、为孟津、为卢氏、为新安、为渑池、为宜阳、为登封、为陕、为阌乡、灵宝。开封府为郑荥泽荥阳、为河阴、为泛水、为禹、为密、为新郑。南阳府为南阳、为镇平、为南召、为泌阳、为唐邓、为内乡、为新野、为淅川、为裕、为叶、为舞阳汝州、为鲁山、为郏、为宝封伊阳,则南阳当为张,鹑火之次,而唐一行著两介之论,以云汉配江河,其于张、星分野,言之最为明晰。故曰南阳属张。《一统志》亦云张分野,可无疑矣。
按:汉永元铜仪张宿十七度,唐开元游仪十八度,旧去极九十七度,景祐测验张十八度,距西第二星去极一百三度。